经济全球化主权原则论文

2022-04-21

2011年7月5日,WTO争端解决机构对美欧墨诉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争端案作出了不利于中国的裁决,这场稀有自然资源产品争夺的“攻防战”,WTO成员方是否有限制自然资源产品出口的权利成为一个焦点,突出表现为国家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与WTO自由贸易规则之间的冲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经济全球化主权原则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经济全球化主权原则论文 篇1:

经济主权原则演变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固守绝对的经济主权原则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随着各国贸易摩擦的逐渐加深,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出现了让渡的表现。经济主权原则的让渡,并不是国家主权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渡国的经济发展。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WTO规则的制定和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经济主权原则的让渡。

关键词:经济主权原则;主权让渡;WTO争端解决机制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都处于被殖民与掠夺的地位,因此广大殖民地逐步沦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掌握在宗主国的控制之中,有的还处于从属和附庸的地位。由于主权的政治性与经济性无法分割,国家已经从政治方面扩展到经济方面,经济主权的概念已经树立起来了。

经过时代的发展,正确认识和正确把握经济主权原则,才能促使一国经济的有序增长。紧跟时代步伐,正确处理经济主权原则的演变,是一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事件。

1 经济主权原则的内涵探讨及演变

1.1 经济主权原则的含义

经济主权原则是指主权国家对本国境内的各种自然资源享有绝对的控制权和处置权,对于本国境内的一切经济活动享有绝对的监督权和管理权,有权完全独立自主地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参与世界经济事务的决策。

1.2 经济主权原则的诞生

经过多次磋商与多方谈判,联合国大会以绝对多数同意于1974年5月在美国纽约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和行动纲领》(Establish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And Programme Of Action)。《宣言》中列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20项基本原则,着重强调每一国家对本国所有的一切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任何国家不能遭受来自外界的经济、政治、及其它形式的威胁。正在遭受敌国占领、侵略以及种族隔离的国家,有权对自然资源遭受掠夺、侵占以及损害要求敌国给予必要的补偿。

最终,联合国大会全体一致于1974年12月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Charter Of Economic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至此,经济主权原则正式诞生。

1.3 经济主权原则的发展

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经济主权原则自诞生以来就随之伴随着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经济主体之间的矛盾的日益加深,单一的、绝对的经济主权原则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国际局势,无法圆满地应对不断出现的国际经济新挑战和新问题。以美国埃塞尔公司诉加拿大政府案(ETHYL CO.LTD V. CANADA)为例,该案引发了关于经济主权原则演变过程中的两个最重要问题的思考。一个是一国投资人究竟应该在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上才可以将国家推上国际法庭;另一个是法庭究竟在多大限度内可以去评判和裁决那些“本质上属于国内管辖范围”的事件。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WTO中,WTO争端解决机制也就逐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争端解决机制。在现在國际上通行的WTO争端解决机制中, 成员国自愿放弃一部分国家司法豁免权以使得WTO争端解决机构可以对其冲突行使部分强制管辖权, 这也正是成员国经济主权让渡的具体体现。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形式的发展,有必要使国家经济主权在WTO争端解决机构裁决执行机制领域做出进一步的让渡, 以保证WTO争端解决机制下所提起的国际经济贸易争端得到更公平、及时、合理的解决。

2 经济主权原则让渡的原因与表现

2.1 让渡产生的原因

2.1.1 基础经济理论与具体贸易实践发展极不匹配

经济主权原则从基础理论上来讲,是国家主权随着经济发展进一步发展演化的结果,在经济理论并不能找到致命的理论性缺陷与错误。但是在日常的国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交往中,经济主权理论不能较为全面贴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目前的国际经济法律的框架下,经济主权原则理论上已经不能和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相接轨了。在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掌控下,经济主权理论在现实运用与具体操作当中受到了很大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在经济发展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都逐渐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因此自己国家在经济主权原则的运用中收到大量缔结或者加入的多边国际经济贸易条约的束缚,无法使得自身经济发展顺利开展。

2.1.2 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弱化着经济主权原则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经济法的内容不断创新,GATT体制中出现了《反倾销守则》(Anti-Dumping Code)。借此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Service Trade)和技术贸易(Technology Trade)在《反倾销守则》的保护下迅猛发展。WTO的建立标志着国际经济发展获得法律规制时代正式降临,进一步讲,WTO的争端解决制、TRIPS协定和 WIPO体制GATS相关制度等等都不断起着弱化经济主权的作用。

2.2 经济主权原则让渡的表现

2.2.1 让渡于国际投资机构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多边投资机构日益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桥梁。大型跨国公司作为产业分工和经济贸易的协调员,同时也是实现世界珍稀资源优化配置的指挥者。广大发展中国家为进一步获得国际跨国资金的青睐一级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已达到促进本国工业化发展提速的目标,因此在关税、补贴、天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等多个领域赋予全球各类大型跨国公司更多的权限。各大跨国公司因而获得的超国民待遇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让渡部分经济主权的具体表现。

2.2.2 让渡于国际经济组织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国际经济组织承担着国际经济发展中组织、协调与规制的重担。广大国家积极主动加入各个经济组织,希望借助于经济组织的平台,更好地发展国家经济以及维护国家根本权益。然而,由于国际组织的无处不在,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自然资源开采、发展路线选择、经济矛盾协调等和经济发展紧密依存的选择,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先关国际组织的束缚。

2.2.3 让渡于双边或多边协定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广大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伴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越来越紧密,不同意识形态、类型与层级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国家利益。世界各国以充分使用各国间资金、政策、技术为目标,发挥相互间的资源与产业特长,协商达成广泛的双边或多边经济协定来规范和保障互相之间的经贸往来与经济冲突的协调解决。广大国家接受双边或多边经济协定来管束国家部分经济活动,是让渡经济主权的表现。

3 我国的应对措施

从我国2001年正式加入WTO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到201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过渡期正式宣告结束。伴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经济领域各个方面开始按照步骤对世界各国、各国际经济体开放,许多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领域开始领来真正的严峻挑战与冲击。

3.1 深化改革,顺应潮流

我国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以及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就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深化经济改革,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改革落后的发展模式,练好经济发展的内功,减少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其次,也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和政治制度,要努力让我国的社会制度既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也要贴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以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为国际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2 坚持经济主权原则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并不是要走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霸权道路,也不是强调我国经济主权的绝对化,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和而天下大同”的理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我国经济主权的独立地位,但是经济主权原则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会受到我国具体的物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伴随着全球经济化浪潮的裹挟以及WTO机制的强力渗透,我国社会物质经济的发展在新时期要受到国际经济法规的规制与束缚。在当今的经济发展局势下,世界各国应尊重和平与发展的战略目标,追求共同的国家利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3.3 积极参与WTO规则的制定

国际经济规则都是不同国家反复博弈的产物,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掌握着话语权与定价权,因此现行贸易规则大多基于发达国家的利益需要而制定。在现行国际贸易制度下,中国经济想要在经济全球化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定地维护我国的经济主权,积极地投身到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当中。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积极投身到新的WTO规则的谈判与制定中,为我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同时也要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共建广大发展中国家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3.4 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在面对国际贸易争端时,要能够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要善于学习总结WTO重要典型案例,熟悉WTO争端解决的程序以及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的惯例做法。同时,应当充分掌握解决贸易争端的主动权,即使在我国的相关措施处于不利地位之时,也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争取充分的时间来维护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何力.经济主权原则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局限[J].东方法学,2008,(4):64.

[2]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2.

[3]吕姣姣.WTO规则与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4]黃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0.

[5]尤传明.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经济安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6]刘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7.

作者:闫利

经济全球化主权原则论文 篇2:

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与WTO体制下自由贸易规则

2011年7月5日,WTO争端解决机构对美欧墨诉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争端案作出了不利于中国的裁决,这场稀有自然资源产品争夺的“攻防战”,WTO成员方是否有限制自然资源产品出口的权利成为一个焦点,突出表现为国家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与WTO自由贸易规则之间的冲突。

一、美欧墨诉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争端案概述

2009年,美国、欧盟、墨西哥正式在WTO框架内向中国提出贸易争端请求,称中国对铝土等九种原材料采取出口配额、出口关税和其它价、量控制,违反了中国2001年加入WTO时的承诺和相关WTO规则。

2011年7月5日,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对这场历时两年左右的原材料出口纠纷作出了不利于中国的裁决。该案专家组支持了中国关于案件审查范围、出口配额分配及管理、出口许可证发放等方面的大部分观点和立场,认定中国取消了出口限价有关措施,认同中国对耐火粘土和萤石采取的综合管理措施,但裁定中国涉案的出口关税和出口配额措施不符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有关WTO规则,且未满足保护可用尽自然资源、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等例外条款的条件。

对于美欧墨的各项诉求,中国主要围绕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市场协调进行回应和抗辩。由于涉及战略性自然资源,本案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关注,甚至激发了经济民族主义。

保护资源和环境是天然合理的,任何国家都有权保护自己的资源。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是已经被联合国大会等国际组织和各类国际协议确认的一项国际法基本原则。根据国家对自然资源拥有永久主权这一国际法基本原则,在WTO框架下,成员国是否有限制自然资源产品出口的权利,成为本案一个焦点。

二、从“原材料案”看WTO体制下成员方对自然资源产品出口限制的权利

(一)关于出口税是否与中国入世承诺相违背

专家组根据申诉方的诉求与中方的抗辩,在审查中国《2009年关税实施方案》中关于铝土、焦炭、萤石、镁、锰、金属硅、黄磷和锌八种原材料的出口关税水平与《议定书》中中国的关税约束承诺是否相符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铝土、焦炭、萤石、镁、锰、金属硅、和锌七种原材料或者不在《议定书》附件六所列的允许征收出口关税的产品目录内,或者其出口关税水平高于附件六里列明的最高出口税率,初步认定中方对这七种原材料的出口关税措施构成对《议定书》的违反。此外,中方还违反了《议定书》附件六中注释的规定,未在提高关税实施前,与受影响的成员方进行磋商,以期找到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办法。

(二)关于出口配额是否违反GATT第11.1条

申诉方称中国对铝土、焦炭、萤石、碳化硅和锌采取的出口配额违反了GATT第11.1段的规定,特别是锌,中国没发布2009年的配额及其申请程序,实际上是对锌实施了出口禁令,或者是零配额。申诉方还主张,中国的出口配额措施还违反了《议定书》1.2段,《工作组报告》第162和第165段的规定。

专家组认为GATT第11.1条明确的禁止数量限制,出口配额因对出口有禁止性或限制性影响而违背了成员方在GATT第11.1条项下的义务。专家组裁定中国对铝土、焦炭、萤石、碳化硅和锌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构成对出口的禁止或限制,从而违反了GATT第11.1条的规定,如果中方不能提出相反的证据,违反WTO规则的表明证据成立。

(三)关于GATT第20条(b)款、(g)款能否适用

1. GATT第20条(g)款的适用性

专家组对中方提出的其对耐火粘土采取的出口配额和萤石采取的出口税措施符合GATT第20条(g)款的抗辩进行了论证和假设可适用GATT第20条的论证。专家组在了解各方诉求的基础上,首先对GATT第20条(g)款的涵义进行解释。专家组认为GATT第20条(g)款的适用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有关措施属于“与保护可用竭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2)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专家组在审查中方提出两项政策、13项措施、一份调整关税方案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中方提出的相关政策、措施等或者没有提及耐火级粘土和萤石的资源保护或者不是目前的保护措施,而中方在限制资源出口的同时,国内的产量却在增加,这些证据不能支持中方提出的其已经制订出一套旨在全面保护耐火粘土和萤石的法律框架。专家组认为GATT第20条(g)款要求国内限制措施与贸易措施(出口税或配额)一同实施。必须要确保出口限制措施旨在于使这些国内限制措施产生效力。专家组还注意到出口限制措施因为国内下游产业不断增长的需求在资源保护方面带来的长期消极影响。对可用尽自然资源进行出口限制,降低了资源产品的国内价格,实际上相当于对下游产业的一种补贴。其结果是下游产业会比不存在出口限制时产生对资源更大的需求,这将抵消采取出口限制措施带来的减少开采。

2. GATT第20条(b)款的适用性

中方援引GATT第20条(b)款作为其对工业废料(镁、锰、锌废料)的出口税、对EPR产品(焦炭、金属镁、金属锰)的出口税以及对EPR产品(焦炭和碳化硅)的出口配额违反WTO规則的抗辩。专家组首先对GATT第20条(b)款的涵义进行解释。专家组认为GATT第20条(b)款的适用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有关措施旨在于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2)该措施是为了实现上述政策目标所必需的。专家组从出口限制措施的目标是否旨在于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和环境,以及该措施是否是“所必需”的,即出口限制措施是否对实现保护中国人口生命健康有实质性贡献,出口限制措施的贸易限制程度以及是否具有符合WTO规则或贸易限制程度低的替代措施等几个方面,综合审查中方提交的相关证据,得出的结论是:中方对工业废料和EPR产品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的目标更多地体现为对其经济发展的关注而非旨在于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和环境,中方提交的证据也不符合GATT第20条(b)款中“所必需”的要求,因而不能援引GATT第20条(b)款作为其违反WTO规则的抗辩。

综观“原材料案”中中方的理据、申诉方的主张和专家组的意见,中方始终围绕国家对自然资源拥有永久主权的原则主张中国可以利用出口限制措施管理其稀缺的或者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自然资源产品,可以利用其自然资源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进而实现保护稀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目标。而申诉方始终认为中方出口限制措施的真实目的是为国内下游产业提供更优的竞争条件,从而在国内生产者和国外生产者之间形成贸易歧视。专家组在主要问题的结论上都支持了申诉方的诉求。中国对铝土、焦炭、萤石、镁、锰、金属硅、碳化硅、黄磷和锌共九种原材料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在违反了GATT第11.1条“禁止一般数量限制”规则与中国的入世承诺的同时,也无法获得 GATT 第 20 条环境例外条款的豁免。究其原因,WTO自由贸易规则体制并未承认自然资源较之于其他货物的特殊性,同时,实际上对资源出产国施加了与世界分享其资源的义务,传统的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无法解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问题。

三、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与WTO体制下自由贸易规则的冲突

(一)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与WTO体制下自由贸易规则的涵义

1974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明确宣布,“每个国家对自己的自然资源和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充分的永久主权。为了保卫这些资源,每个国家都有权采取适合于自己情况的手段,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任何一国都不应遭受经济、政治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胁迫,以致不能自由地和充分地行使这一不容剥夺的权利。”这段话可以作为自然资源主权原则的权威论断,根据该原则国家可以不受外来干涉的管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WTO关于自由贸易规则的规范化诠释是:在WTO框架下,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实质性削减关税和减少其他贸易壁垒,扩大成员方之间的货物和服务贸易。GATT所确立的非歧视性原则、关税减让与约束原则及禁止使用除关税外的保护措施原则(一般取消数量限制)等构成了自由贸易的核心原则。WTO自由贸易规则主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自由畅通的贸易,货物、商品、服务、人员可以进行自由的流转和流动,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使世界经济以及各国经济、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所提升。

(二)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与WTO体制下自由贸易规则的冲突

1.中心价值的冲突。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的中心价值在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并注重资源的保育与环境的保护。自由贸易规则以贸易要素在国际间无屏障地流动为主要任务,中心价值是贸易的自由开展。自由贸易规则的中心价值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员以及商品自由跨界流动,不受其它因素的阻碍。凡是阻碍自由贸易的因素都是与其中心价值相冲突的,贸易自由使得商品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跨地域地被消费,从而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消耗。

2. 规则层面的冲突。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与自由贸易规则的冲突在规则层面首先表现为资源主权与WTO体制下的非歧视性原则之间的冲突。WTO体制下的非歧视性原则不但要求成员方的贸易措施不能在其它成员方之间形成差别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同时也要求成员方的贸易措施不能在本国国民和其它成员方国民之间形成差别待遇(国民待遇原则)。在该原则项下,所有商品包括自然资源产品都要实现无障碍地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这与资源主权原则所体现的资源首先要为国家自身经济发展需要服务的目标相冲突,也即资源共用与资源自用之间的冲突。在规则层面的冲突还表现为资源主权与WTO体制下的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之间的冲突。WTO规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只能以关税手段约束贸易而禁止一切非关税贸易壁垒,即一般取消数量限制。而在关税不断削减的条件下,为保有国内资源首先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一国必然会寻求非关税措施来限制资源的流失,而这些措施也将挑战WTO规则。

3. 实践层面的冲突。不同的价值目标和规则体系的冲突,导致多边贸易体制下与资源有关的争端层出不穷。 “原材料案”即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涉及与资源或环境有关的WTO争端时,被诉方常援引GATT第20条(b)款、(g)款作为违反WTO规则的抗辩,但因为这些条款具有非常严格的适用标准而具有一定的难度。WTO 的贸易性质决定其应以贸易的方式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这决定了 WTO 的协调机制带有浓重的贸易色彩,体现一种“以贸易为导向”的协调发展机制。在WTO自由贸易规则体制下,成员方实际上对自然资源的管制权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资源的开发阶段,成员方有权通过限制开采的方式管理其自然资源,但开采许可证的颁发不得因为申请许可证的企业打算将资源产品出口至国外而对其进行区别对待,造成贸易扭曲。在资源贸易阶段,即资源转化成资源产品后,成员方不得对用于出口的资源产品征收高于现状的出口关税或者专门的国内税费,不能在资源产品的国内外使用者之间造成贸易扭曲。WTO自由贸易体制虽然允许成员方通过贸易手段实施环境保护措施,该环境保护措施也不得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四、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与WTO体制下自由贸易规则的协调

(一)WTO法律框架内的协调

在“原材料案”的专家组报告中,专家组基于中方主张的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分析了国家主权原则与WTO规则之间的关系。专家组认为资源主权是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同时国家以自由意志加入某国际协议也是国家主权原则的体现,根据国家加入的条约对主权权利的限制不视为对国家主权的侵犯。专家组认同自然资源主权原则赋予成员方利用其自然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管理这些资源的使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权利。专家组认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政策目标,可以和谐共存,这些政策目标也可以和成员方的WTO义务和谐共存,成員方必须以与其WTO义务相符的方式行使其自然资源主权权利。

综观“原材料”案和WTO争端解决机构审结的援引环保例外的多个案例,WTO争端解决机构在审查相关进出口措施是否符合GATT第20条序言及(b)款、(g)款时,均强调相关进出口限制措施的目的性、必要性与非歧视性。在“原材料”案中,我国对铝土等九种原材料采取出口限制措施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资源与环境,但因为不能充分证明这些出口限制措施是与国内限制措施非歧视性地一同实施,反而被申诉方控诉为给国内生产企业提供更优惠的贸易条件,而无法得到专家组的支持。

为了使自然资源产品的管制措施与WTO法相协调,中国政府应在以下几方面深入研究:

1. 重视GATT第20条的解释。从“原材料”案来看,中国政府援引GATT第20条环保例外条款的经验还很不充足,所举证据与GATT第20条(b)款、(g)款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之间关联性较差。GATT第20条已经成为中国今后涉华WTO争端的“矛”与“盾”。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GATT第20条及相关案例中的解释,为应对涉及我国的WTO争端解决提供一项重要的法律武器。

2. 重视资源管制措施对内对外的非歧视性。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在于非歧视性地为所有成员方提供公平的贸易机会,所以符合WTO法的自然资源管制措施必须与国内措施非歧视性的一同实施。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应更注重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内外部政策法律制度的设计,在采取出口限制措施之前,国内的环境、资源保护措施、法律先行。例如,在美国汽油标准案中,美国环保局根据《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制定了汽油规则适用于汽油的生产商和进口商。在法国石棉案中,法国政府于1996 年发布《第 96—1133 法令》,该法令在禁止石棉进口的同时,禁止石棉产品的国内产销,成为成功援引GATT第20条为数不多的案例之一。

(二)国家行使自然资源主权权利途径上的协调

WTO体系是协调成员方货物、服务等贸易的法律框架,其关注的是自然资源产品而非自然资源本身。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产品相区别,一般来讲,未开采的资源本身,并不受多边贸易体制管辖,WTO自由贸易规则与国家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并不存在矛盾与冲突。国家可以更多地通过治理资源问题的源头——资源的开发来实现其资源主权权利。WTO体系从来不禁止,也不关注成员方对自然资源开发的限制,但资源一旦被开发为资源产品,就进入了WTO多边贸易体制的视线。中国政府应该用严格立法来治理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混乱局面和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来切实有效的保护资源和环境。具体而言:

1. 完善自然资源开发法律机制。一要完善自然资源开发市场准入与退出法律机制。在技术准入、安全生产条件、环境保护条件等方面提高标准,并切实执行。二要通过资源税的方式从生产环节控制。应根据资源稀缺程度、使用程度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开采税率,通过税收杠杆抬高稀缺资源的国内国际价格,优化资源市场。三要禁止对稀有资源的滥开发。对某些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作用的资源,也可以效仿美欧等国家,对矿产进行封存,让我国的优势资源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2. 建立资源安全储备体系法律机制。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的背后,是政府力图通过贸易政策调控来化解中国目前面临的资源危机的意图。通过这次原材料出口贸易争端,中国对稀缺自然资源产品的安全储备法律体系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国外矿产资源储备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由国家财政支持建立国家储备;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将民间储备作为主体,然后逐步增加政府储备比重,实现政府与民间储备相结合。就我国目前而言,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走以国家战略储备为主,国家储备与民间储备相结合的途径。

总的说来,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WTO法并不否认其效力,但因其更关注公平贸易、自由贸易而在两者之间形成冲突。在遵守WTO义务的前提下行使自然资源主权权利是中国履行WTO义务的应有之意,也是协调两者关系的有效途径。

作者:范兰宁

经济全球化主权原则论文 篇3:

全球化视角下的国家主权原则

【内容摘要】 当今,全球化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传统的国家主权原则也不能游离其影响之外。通过对国家传统主权和当代全球化的简单阐述,文章拟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全球化对传统国家主权的挑战;并综述了对当代主权原则的一些争论,认为传统国家主权原则正在受到来自全球化的诸多挑战,但并非简单地削弱;传统国家主权必须适应全球化的进程而实现自我发展。

【关键词】 全球化;国家主权;挑战

引言

国家主权原则学说是一个古老、特殊和复杂的话题,历史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他最早由法国政治哲学家让•博丹作为一种政治理论阐述出来。他认为,主权是一国最高权力,不受国家法律的约束而只受神法、自然法以及万国公法的约束。按照我国学者的观点,国家主权有两方面的特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对国外是独立的。这两个特性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西方学者和法学家一向把国家按其主权的完全与否分为完全主权国家和非完全主权国家。《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指出主权内容包括:领域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主等。

主权作为一种最高权力从来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格劳修斯在提出主权即“权力的行使不受另一种权力的限制”的同时,也坚持认为“没有法律就没有人的联合”,主张国家的主权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 《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主权独立与主权平等的原则正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国家如果追求绝对主权,其一定是以损害他国的主权权利为代价。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接受相对主权原则。遵守国际法、国际准则、国际惯例,其目的并非是削弱国家主权权利,而是使各国主权权力处于相对可控范围内、在一个有秩序的框架内行使。

对于全球化,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在距今100~500年间初具规模的,大致发端于15世纪的欧洲,以轮船为代表的运输工具革命为全球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大陆的发现、资产阶级在欧洲的胜利、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及资本主义的扩张,使整个世界卷入全球化。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化的发展进入关键期。而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真正意义的全球化时代。

由于全球化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至今为止很难给全球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人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法律、生态环境、文化信息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现在谈得最多的是经济全球化,将全球化视为经济活动相互依赖性的增强,特别是资本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合理配置的过程。当然,这种从经济学角度来下的定义并非完美。用一个较综合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全球化看成是以超地域空间扩展为标志的社会地理变革。 是一种非地域化的过程,对地理进行重构,从而使社会空间不再完全依赖地域距离以及地域边界来划分。

一、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和挑战

下面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和挑战。

(一)全球化对经济主权的影响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从经济全球化开始的,这一观点已经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按照传统国家主权原则,一个国家经济主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一国政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自主决策权,这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国内经济主权和国外经济主权。从国内讲,表现为对本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管辖权和制定对外经济法规的自主权;从国际角度讲,它表现为自主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 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全球化对经济主权的影响。

1.跨国公司的影响。跨国公司被描述为全球化发展的推动力,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世界上现有3.7万家跨国公司,并拥有20万家海外子公司,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跨国公司年生产总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50%,控制着50%的国际贸易额,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8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专有权和70%的国际技术转让。 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通过兼并、收购、以及建立工厂等方式,控制东道国某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垄断东道国某种商品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道国某种商品的生产、销售、内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甚至影響政治领域。发展中国家迫于发展经济的压力,不得不对跨国公司做出让步,而使经济主权的行使受到很大限制。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跨国公司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往往采取与本国政府相抵触的政策。他们依靠超强实力、超地域性,可以游刃于各国政策之间,以达到利益最大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远离国家权威管制,使本国政府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能力受到质疑。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说明,国家对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巨大资本流量的控制力是相当有限。

2.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的挑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世界两大经济组织和全球治理机构的作用来分析,即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当今世界上,世贸组织具有比以前的任何贸易体系都要广泛很多的权限。按照成立时制定的《马拉喀什协议》的规定,各成员国必须保证改变其法律和秩序,使其符合超国家贸易法。世贸组织的政策检查团定期对其成员国政府的贸易措施进行检查,是否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定由专家组做出最后判决,这种判决一般是有约束力的,除非所有成员国共同表决否定专家组的意见。虽然,表面上看来,加入或不加入世贸组织的决策权在各个国家手中,但全球市场的强大力量,再加上占支配地位的新自由主义学说,严重的削弱了这种假定的“自由意志”。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敢公然反对《马拉喀什协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之初只管理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介入成员国内部事务,并资助多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项目。在处理全球金融危机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其越来越像一个“超国家银行”。当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其分别向泰国、韩国等国提供贷款帮其渡过金融危机。然而却附带近乎苛刻的附加条件。其中,泰国被要求进行经济改革并实行企业私有化,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财政监督等;而韩国被要求必须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进口限制、保证政府不干涉中央银行的工作等。这些做法明显对两国的经济主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正因为此,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引起了巨大争议。

3.经济相互依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和执行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其它国家的利益,而不能以邻为壑追求自己的绝对利益。各国有义务、有责任保持本国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透明性,在货币和金融领域更是如此。以人民币汇率为例。虽然,很多经济学家分析到人民币的稳定有利于地区和世界金融、贸易领域的稳定,人民币汇率问题和美日等国的经济形势无直接关系,而美日政府却迫于本国利益集团的压力频频向中国政府施压。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受相互依赖的影响非常大。

(二)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主权的影响

1.这种挑战表现为社会凝聚力的下降和伴随而来的国家权威的弱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来自两方面,地域性社会群体的变化和非地域性社会群体的变化。

我们可以将地域性社会群体的发展分为种族民族、区域民族和全球民族的发展。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种族民族主义借助全球化的影响来获取支持,而这却在挑战着国家主权。过去30年中,种族主义运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如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的分裂和解体,而且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另外,种族主义还可表现为对全球化的反应。某些种族主义表现出对国家为“超国家选民”如跨国公司服务而忽视“国内利益”的不满。他们认为要在一种更为地方的层次上保存文化,实现政治独立,反对全球化中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和“外来统治”。而区域性民族主义是在国家制度之上发展起来的,当今最有建树的当推欧洲联盟。欧盟今天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主权的让渡和共享机制。欧盟的权力来自各成员对主权的某种让渡。虽然这种让渡是采取自愿的形式,欧盟成员国可以自行退出联盟,但没有一个国家这么做,因为退出联盟将有损成员国的地位而造成难以想象的经济损失。相对于经济一体化,政治方面的整合不乏相对较慢。欧洲宪法的制定有望对此有所改变。“欧洲公民”的形成使得民众忠诚感有可能从本国转至布鲁塞尔。当然,政治一体化也只能通过主权的让渡和共享来实现。最后,全球民族主义指的是生活足迹遍布几个大洲的民族,例如中国人、犹太人、爱尔兰人等。当代的全球化使全球民族维持基本联系成为可能。借助于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民族可以进行密切交流,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的电视报道使25万居住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朝鲜人与它们在东亚的同胞重新取得了联系。这种联系的加强必定要求原有政府职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从非地域性社会群体角度讲。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毗邻和社会联系以往的经验,动摇了基于毗邻、同质以及明显可以形成认同的边界基础上的地域认同。全球化的发展使非地域性社会团体迅猛发展,更多的人将社会团结的重点放在了全球群体上。这使得社会政治生活更加多元化。由此导致对国家权威忠诚度的减弱。当今,信息的全球化使政府很难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文化进行有效控制。弗朗西斯•培根在400年前就写道,信息就是权力。而信息革命将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

2.相互依赖和政治全球化也对政治主权提出挑战。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全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防止核扩散、打击恐怖主义等全球问题并非一国能独立完成,需要政府间合作。在这方面联合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说:“各国人民已经认识到必须分享所面临的机遇,这就是我们建立共同体和联合国的原因,因为只有团结起来人类才能够强大”。 联合国的建立正是各国在妥协和协商的基础上,为解决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在对本国主权某种让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联合国一旦建立,其权威和权限必然对成员国的主权形成某种制约甚或挑战。一方面,政治全球化使一国政治的变动有可能影响到他国;另一方面,一国政治的变动有可能招致更多的世界关注,甚至外来干涉,如科索沃危机等。构成对传统国家主权的公然挑战。

二、全球化对传统国家主权的挑战

当前,关于国家主权的争论是相当激烈的。西方国家的某些学者提出了“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甚或“主权终结论”等。其基本特征,一是用一维的观点看待全球化,即经济全球化;二是市场本位论或决定论,认为当今的全球化体现了市场的至高无上地位,全球化将导致民族国家的消亡。然而,这些理论本质上是在为西方的干涉政策辩解。由于干涉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这当然会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因为他们在历史上曾饱受主权沦丧的痛苦。

如果固守传统的国家主权权利,为拒绝全球化而闭关锁国,这样只能使自己的国家走上绝路。在新形势下,必须采取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政策。而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已经成为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中國家必须主动参与全球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这一切对弥补本国经济发展的不足是十分有利的。这就要求广大大战中国家要更新观念,研究对策,掌握理论武器,加强对国家主权问题的研究,采取不同的形式来维护本国的主权权利。必须从本国利益出发,切不可不顾国情。这样才能在稳步发展的同时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在实践中,不仅要加强南南合作还要加强同发达国家的联系,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为。同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干涉主义思想也要有清醒认识,这是发展中国家主权维护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威胁。

传统国家主权原则必须适应全球化的可客观要求,应当由“以国家利益为主的传统主权观向兼顾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主权观转变;从以政治为中心的主权观向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多元主权观转化;从以‘保护’为出发点的主权观向以‘合作’为出发点的主权观转化”。 当代主权必须适应全球化、顺应全球化、反映全球化,盲目反对的做法只能是作茧自缚。

[参考文献]

[1]盛文军,王庆国,田银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EB/OL]。http://mystudy.myrice.com/lm/swjw.htm

[2]王娟.当代西方关于主权是否过时的争论评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5).

[3][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M].王艳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余民才.国际法专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5]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6][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M].王艳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7][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张海冰.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的再认识[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3).

[9]王娟.当代西方关于主权是否过时的争论评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5).

作者:曹 用

上一篇:价值共识经济全球化论文下一篇:居住区水景景观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