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热点问题分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当今频发的社会热点问题激烈地冲击着高校的安全与稳定,高校管理层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其对校园稳定的消极影响。在分析国内外有关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的管理体系,以此提高校园的稳定系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经济全球化热点问题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全球化热点问题分析论文 篇1:

高考文综二轮专题复习中如何进行地理热点复习

〔关键词〕 高考;文综;地理热点复习

〔文献标识码〕 C

01(B)—0047—01

纵观历年高考文综试卷,其中都会涉及到政史地热点问题的考查,而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和考生对此也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热点复习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逐步做到自我完善,构建起知识网络;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考生对高考试题的陌生度,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教师认真研究热点试题的命题特点,制定相应的复习策略,把握答题的基本要领,已成为突破热点专题复习的关键。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地理热点专题复习呢?

首先,必须把握热点选题的方向。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这决定了高考应当弘扬正气、鞭挞邪恶,引导良性发展,抑制不良发展。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党和国家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精神,特别是新精神、新提法的热点问题才能成为高考文综命题的载体。所以,在高考地理热点复习中,教师必须把握好政治方向,应更多地关注那些正面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热点,并紧密结合近几年或本年度的新形势、新热点和地理学科知识特点,有选择地展开复习。如2008年南方特大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绿色奥运、国家能源安全、嫦娥探月等。

其次,重视热点与地理学科知识、能力及价值观的融合。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热点试题都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命题思想是大背景→小区域→教材原理。如2007年全国卷Ⅱ卷第37题,睦邻友好、合作共赢(大背景)→南亚(小区域)→孟加拉国的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农业(教材原理)。二、着重考查具备热点问题的热点地区及热点地区的人文自然环境特征。三、热点问题既有隐性介入,又有显性化特点。为了避免某些人猜题押宝,文综地理考试对热点问题的考查策略历来是“考热不考点”或“围点打援”,即便有所涉及也并非单刀直入,直指热点,致使考生在考试中有看起来熟悉却难以下笔之感。在复习过程当中,也有许多教师大量收集热点问题,力求广泛、全面、新颖,但却淡化了热点问题与地理学科的联系。实际上,高考热点命题设置的情景和背景资料是无限的,但对地理热点问题考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课本,也就是说题在书外,理在书内,问题的答案甚至也可以从课本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可以说一切试题都是课本知识的深化、拓展。因此,在热点复习时,教师要明确课本知识是认识、理解热点问题的“工具”,应在课本中为热点问题“寻根”,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如果教师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那些与地理课本知识无关的纯时政热点问题,就失去了文综热点问题复习的根本。在地理热点复习中,教师要设法处理好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关系,设法找到热点问题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使热点问题和教材知识有机结合,以有效避免时政热点和教材知识两张皮的现象,从而达到让学生在复习中既学知识又探究问题的目的。

最后,热点问题的复习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不能猜题押宝,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要适可而止。因为文综试题只是借助热点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情景材料,要考查的知识点还是在课本中,所以热点复习的目的还是应该放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上。因此,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对时政热点问题要善于从政史地三个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认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如分析我国能源跨区域调配这一热点时就可以结合政史地的相关知识去理解。政治角度:政治学原理——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一国的外交政策;哲学原理——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经济学原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地理角度: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线路,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历史角度:列举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不同认识,人类对该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状况;该区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教师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时,切口宜小不宜大,应力求新颖,不要停留在简单的原因、必然性、意义等角度,应多考虑热点的背景分析、对策探究、趋势展望及时事述评等切入点,以体现高考文综要求。

作者:李瑞德

经济全球化热点问题分析论文 篇2:

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的影响研究述评

[摘要]当今频发的社会热点问题激烈地冲击着高校的安全与稳定,高校管理层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其对校园稳定的消极影响。在分析国内外有关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的管理体系,以此提高校园的稳定系数。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稳定;高校管理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项课题“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13CY04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邢增銮(1973—),湖南省宁乡县人,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它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辐射性和示范性,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战略性的影响。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事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全国高校稳定工作总体上呈现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的稳定工作面临的一些新的挑战,如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加剧,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政治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冲击,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波及校园,其中如“钓鱼岛问题”“腐败问题”“物价上涨”和“就业难”等社会热点问题在冲击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的同时,也激烈地冲击着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所以,探寻有效的对策与措施缓解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的负面影响,维护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前辈们已从不同的切入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

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周振林和刘书利《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与宣传刍议》、宫惠斌《论社会热点宣传工作的要求》、任理轩《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丁启涛《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教育》等,研究内容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的定义、特点、分类、成因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正确宣传社会热点问题等。大多数专家认为:社会热点问题通常具有大众性、综合性、复杂性、对人们思想触动的深刻性等特征。社会热点问题既是社会的重点与难点,也是社会的疑点与焦点。社会热点问题,相对于社会一般问题来说具有特殊性,是特殊的社会问题;相对于社会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来说,它又具有普遍性,是必然产生和存在的一种社会矛盾。[1]关于社会热点的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具有较高的水平,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高校稳定问题的研究

关于高校稳定的研究也不少。如刘远在《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一文中指出:高校稳定包括思想稳定、政治稳定和秩序稳定。思想稳定是基础,政治稳定是关键,秩序稳定是最终体现和综合反映。宋友好的《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分析》认为互联网将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重大事件不加区分地传递给学生,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学校安全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北京大学张彦校长撰写的《构建高校稳定工作的协同机制》提出高校稳定工作应当做到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创建协同机制。专家们围绕高校稳定工作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对本课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引领性。

三、关于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者们既研究了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方式和途径、也研究了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深度、广度以及表现形式等内容。如复旦大学邱柏生在《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中指出: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导致学生产生无望感,对政治缺乏现实感、不安感、无奈感等。马国富、王云震认为社会热点问题冲击着大学生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大学生的“三观”,降低大学生心理素质。王继新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一文中提出: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及有效引导,不仅是提升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养的需要,更是做好高校稳定工作的需要。徐轶博在《新形势下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研究》中提出成立专门机构,系统收集、梳理社会热点问题,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四条路径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2]这一部分内容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在西方国家及韩国等国的高校特别重视社会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和社会问题实践机制建设。在美国,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较为普遍,学校重视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中提高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在韩国,有科研单位专门负责对大学生的社会一般思想动向进行监测,对高校稳定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日本通过图书馆、俱乐部、社区、公共场所等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和方便学生自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大事要事。发达国家高校在应对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时,其社会教育实践机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我国应对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校园稳定工作具有深刻的实践启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高校稳定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有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提供了研究的视角,发达国家在社会热点面前的应对方法也拓展了我们的研究思路。但我国目前的研究仍旧存在一些不足:相关概念的研究还不够准确;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很少,未能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高校稳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因此研究所得的相关对策和措施实效性和针对性较差。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对社会热点问题给高校稳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行深入广泛地调查与研究,力争发掘出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视域下党办、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和教务处等多部门联动的信息协同、舆论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的高校稳定机制,化解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为高校的稳定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郭腾飞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研究述评[J]德育纵横谈,2012(10)

[2]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3]黄沛祥谈谈维护高校校园稳定要抓的三项工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S1)

[4]周振林,刘书利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与宣传刍议[J]学术交流,1996(6)

作者:邢增銮

经济全球化热点问题分析论文 篇3:

高职“基础”课疑点热点问题及其教学策略探析

【摘 要】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高职生的疑难热点问题及其来源背景,提出应高度重视该课教学中学生关注的疑点热点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职生 疑点热点问题 教学策略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思维规律,也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必须经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一门重要的思想教育理论课程,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这门课程,高职教育应关注、了解、分析和梳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热点疑点问题,紧密结合“基础”课教学作出启迪性的分析与回答,从而增强“基础”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促进高职生健康成才。

一、高职“基础”课的疑难热点问题及其来源背景

高职“基础”课教学中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既是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又是与课程紧密相关的问题。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高职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有四类:一是属于个人学习成长就业的问题,如就业的公平性问题;二是国家大事问题,如钓鱼岛问题;三是社会问题,如就业后买房问题;四是党建问题,如我们党如何治理腐败问题。可以看出,高职生的这些疑点热点问题,就问题本身来看,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以及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第一,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各种问题客观存在,有些并不能一时消失。在国内环境中,经济体制转型,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思想观念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等,导致社会在发展中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这些社会背景是他们产生疑点热点问题的现实来源。在国际环境中,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利益纷争加剧,特别是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利益纷争。各种经济力量进行博弈,世界格局不断调整、利益格局也不断调整。国际间国家间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存在。如我国与欧盟、美国之间的反倾销调查,利益的博弈带来直接的问题和矛盾。

第二,信息化网络化将地球变为地球村,环球发生的问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推送到世界每个角落,学生利用手机就可以全天候掌握全球的重大事件和新闻。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开阔思维视野、开阔眼界的同时,也需要学生提高比较鉴别、反思质疑、寻求真知的能力。信息的庞杂,使学生在鉴别时产生疑惑。

第三,高职学生学习环境为他们关注热点疑点问题创造了条件。相对自由的、宽松的、自控型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改变了高中阶段紧张、高压的生活,强化了集体生活,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变得更多,场所变得丰富。一些事件能使学生就某个问题、某一事件引起集体关注、集体共鸣甚至集体聚集。同时,高职生身体强壮、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经过高中阶段的历练,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都处于最佳时期,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发散性、广阔性,是关注问题的主体人群。但是,他们的社会阅历浅,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成型,可塑性大,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心理不够成熟,对各种问题难以形成透彻和正确的看法。

二、高度重视高职“基础”课教学中的疑点热点问题

社会的疑点热点问题是学生审视社会、审视人生的结点,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奋点所在。课程教学应多途径掌握高职生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以理服人地分析和解答这些问题。

(一)解答疑难热点问题是课程教学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强调要加大实践教学,不能只让学生被动听讲,要让学生去看、去读、去思、去感。那么高职生所关注的疑点热点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节点,甚至是一把金钥匙,能通过问题开启学生的心理闸门,畅通学生的心理沟渠。为此,教学中既要突出课程理论教学的品位,也要加强教学的现实针对性,紧密把握高职生求知、求实、求新的心理需求,运用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解剖疑点热点问题,正确认识疑点热点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理论,更加深刻掌握分析方法。

教师在讲授法律基础部分,往往要举出一些案例,如毕业生在参加工作时受到歧视或签订了不利的合同,或者是会遇到一些企业故意避开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到一定时间就终止合同。这些劳动合同法执行的热点疑点问题,既是学生学习法律保护自己必须了解的,也是强化学生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必须掌握的。

(二)解答疑点热点问题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受教育的学生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主要发挥主导作用,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有些教师由于教学准备不足,只讲自己熟悉的内容,遇到问题绕开,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置之不理,这样做只会将学生推向反面,使学生产生偏见和错误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标是南辕北辙的。

很多情况下,教师以学生关注的疑点热点问题为引发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采用剥洋葱的方法,运用课程提供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分析和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高职“基础”课教学应对疑点热点问题的策略

(一)教师在课程教学准备中要关注社会疑难热点,做足功课,辩证解答问题。“基础”课程涉及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两个部分,是对学生成人、成长、成才一般规律和经验的科学总结。教材体系知识丰富,但要面向千千万万的学生,要将教材转变教师教案,将教案转变为课堂师生交流实践,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做足功课。

对于学生关注的疑点热点问题的解答,一些教师只注重正面的教育与灌输,展示的都是阳光的一面,体现的都是正能量,对负面问题和存在问题避开不讲,甚至讳莫如深。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也是教学中占主要成分的教学内容。但是,如果只宣讲党的理论、路线,只讲正面的力量,不关注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回答学生的思想困惑,不让学生放下包袱,这样的教学将变成说教的、远离现实的、虚伪空洞的,让人乏味。同时,也要克服另一种形式,少数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增强课堂的“活力”,过多的以反面教材进行“揭丑、亮丑”,过分渲染和放大负面现象,也是极为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如对个别高官腐败问题,又罗列出一堆数据,将腐败问题描述得十分严重,让青年学生信心动摇。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取舍,合理选择问题,做到正反配合,每一个教学内容要设计到正面问题和负面问题,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取,让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

(二)教学要强化问题意识,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问题是进步的发端,思考促进成长。“基础”课教学中应关注高职学生思想上的疑点热点问题,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成长成才。科学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可通过问卷调查、短信调查、当面谈心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进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胸有成竹解答问题。

(三)教学中要抓住问题实质,着力解决问题,化解学生疑惑。有问题是好事,问题体现出学生的思想动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古人对老师的解释是十分恰当的,传道就是传授党和国家的理论和政策;授业就是课程知识的学习、思辨能力的培养;解惑就是消除疑问、化解郁结、畅通思维。疑难的释解和化解可以使学生存在的诸多矛盾迎刃而解,在曲折中前进、探索、深化,最后豁然开朗,从而引导学生思想成熟、学业进步、思维飞跃。当前,一些教师疏于课前准备,对这些契机把握不准或者出现了避开不管,使得对问题的疏导滞后,浇灭了学生的满腔热情,导致错过最佳调整时机,甚至使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了真正的问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辨”就是分析问题、分析疑点。应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浅出、生动细致、多角度全方位的分解,引导、疏导学生,解释、解读和答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促使学生辨明是非、健康成长。

(四)教学中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要给孩子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要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些老师怕学生提问题,不敢向学生提问,就是怕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使得自己难堪。在我们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越是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高,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课堂把控能力。例如,开展辩论课,由学生乱糟糟辩论,时间很容易过,但辩后有没有收获?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学生和教师做好充分准备。

既然要与学生分析问题、剖析问题,那么教师除应具备丰富的知识,以及方法运用得当外,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要体现政治素质、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和诲人不倦的职业操守。首先是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原则上要有清醒的头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任何问题前都要经得起考验。对党和国家始终是高度的热爱和怀着真挚感情。其次是业务素质。教师要研究教学方法,要全面掌握知识体系,要对本学科博学融通、厚积薄发,具有将理论讲好讲透的本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追求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能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图文视频等多种要素融入课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增强课程的信息量和丰富课程的视觉听觉冲击,才能在信息化时代争取学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其教材是最权威的,内含最新的知识体系,解决了“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而需要广大教师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教”的问题。教师要将确定好的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内容,其重点就是要研究学生对象、研究教学方法,创设好的教学手段,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基础”课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疑点热点问题,就会找到切入点,通过对问题的剖析,将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融入讲授过程,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教育厅立项课题(DSBDYB075)

【作者简介】高建红(1968- ),女,湖南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 黎 原)

作者:高建红

上一篇:经济立法与国际惯例形成论文下一篇:几何素质教育观指导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