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和战略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工商银行和战略

中国移动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协调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中国移动

系别工 商 管 理

专 业 年 级人力资源管理

学 生 姓 名徐越

学号2150209072

4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协调程度

一、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简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注册资本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移动全资拥有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国移动有限公司(简称“上市公司”)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除提供基本话音业务外,还提供传真、数据、IP电话等多种增值业务,拥有“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等著名客户品牌。

二、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企业战略

(一)公司当前的战略选择

1.集中战略

集中战略中要有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此中国移动多方面采取措施推动国内通信制造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在一些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2. 一体化战略

不同的品牌为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多样化的业务,进行市场内部的扩张,以填补市场的空缺。

3.中国移动的国际化战略

中国移动通过收购香港移动运营商华润万众的股份,打开了进军国际市场的大门。之后中国移动虽然收购Millicom和巴基斯坦电信都失败了,推迟了中国移动大举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移动国际化的态度。

(二)中国移动一般竞争战略

1.差别化战略

在推出新业务上要比别的运营商想出更多的花样。在客户忠诚度高的的情况下,实行业务差别化战略以抢占市场份额,也可以保证我们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业务差别化造成的领先有时可以对接下来进行的业务造成很好的铺垫。

三、组织特点

中国移动是一家国资控股、海外上市、集团总部统管、子公司运营的通信运营商。其总部采取事业部制,制定全集团、全网内网络、市场、运营支撑、计划建设、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的制度和政策,并督导各个子公司执行之。各个子公司根据行政区划,展开具体的运营工作,向所辖范围内的客户提供业务和服务。这样的模式决定了总部需要的是创造力,各个省公司需要的是执行力。集团总部是大脑,各省公司是拳头,信息流动是神经,资金流动是血液。就这样,一个分工明确、行为清晰的通信巨人。

四、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人力资源战略

第一, 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在人力资源领域的承接点,它从战略出发,依据企业的使命追求,结合本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制定出一系列的人力资源政策,使得企业的人 力资源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获取与配置系统。

中国移动在人力资源规划解决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企业如何获取资源,并进行有效的配置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链条的第一环节。此方面涉及员工招聘、选拔以及根据具体岗位的要求和员工的能力进行人员配置,这项工作在战略实施中至关重要。当公司开拓新的市场业务时,需要新的人才担任管理职位。中国移动人力资源管理对所需求的人才作充分的预测,需要什么技能的人才、工作的性质如何、需要多少员工以及何时人员必须到位,还必须确定这些要求是否能从公司内部得到满足。

第三,基于战略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开发体系。

中国移动未来人才的最佳来源是现有的雇员,公司可以在今天投资于雇员的发展以满足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可与战略实施相结合,即按战略实施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新技能和行为的培训是企业获胜的法宝。中国移动人力资源对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支撑,根本上取决于员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核心专长与技能,而企业以战略与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培训开发体系,将对培养和提升员工的核心专长与技能提供重要的支持,还能够激励和保留员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因此尤其强调的是,应留意核心员工的需要,并积极为核心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支持,他们是企业竞争优势真正的创造者,是中国移动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服务对象。

第四,战略性薪酬体系。

薪酬是员工激励和员工价值体现的重要手段,战略性薪酬设计要求薪酬体系直接与组

织的战略规划相联系,引导员工将努力集中到帮助组织竞争和生存的方向上去, 从而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此过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工作分析、工作评价技术确保内部公平,薪酬调查技术确保外部公平,以及整个薪酬体系管理的规范化、公开化 和透明化确保过程公平。第五,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实践中重要、敏感而艰难的环节。战略性人力资源要求企业通过KPI指标体系的分解来实现对战略的传递,同时依靠绩效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的 绩效改进,来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因此绩效考核也从传统的德、勤、绩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向现代的KPI指标体系的方向发展。

五、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协调程度

1、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与之相匹配

中国移动的战略规划了企业的发展愿景、发展策略和发展过程设计,而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样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也要随着进行相应变化和发展。一般情况下,在环境变化的时候,企业往往指望招募到适合新环境的人,这实际上就是根据公司的战略定位确定新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求。

企业不同的业务战略影响着人力资源规划,如一个制度化的组织需要比较传统化的管理者,也就是能够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控制力的人。随着企业的组织变得越来越灵活,为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需要有更加灵活的管理者,或“改革型领导人”。

作为对企业战略概念的解释和延伸,目前在管理学界已形成了有效处理人力资源与企业业务战略适应性的各种方式。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一个与企业战略有直接关系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他确定了关键的战略选择(成本领导、区别或焦点)所要求的不同管理特征,人们可以用管理人才开发指标来具体的说明这些特征,而获得相应 的人才也是公司战略得以确保的基本前提。

具体的企业战略需要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力资源。创业、高速成长、业务成熟、转型状态以及产业退出代表了一个组织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人才。

2.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移动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支撑,为企业战略服务的。保障企业战略的顺利实现。具体来说,企业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团队的能力、数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个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是能够支撑战略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必须有对现状能力的评估,战略需求能力的分析,以及最后战略能力打造体系,构成人力资源培训

体系;其次,战略发展对业务和技术以及职能管理人员的数量都提出了的要求,同时对岗位管理和招聘管理也是提出了要求,通过对历史数据分析、现状分析和战略发展分析,就可以得出岗位发展规划和招聘规划。综合来说,战略是源头,人力资源战略属于职能支撑

综上所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是企业发展三大体系之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其他方面工作的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执行力上。中国移动的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协调的很好。

第二篇:中国联通的服务营销战略和策略

(一) 中国联通的现状: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联通)成立于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通的成立在我国基础电信业务领域引入竞争,对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0年6月21日、22日分别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运营,并于一年之内成为香港恒生指数股。它标志着中国联通全面与国际接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新机制下建立的300多个分公司和11个子公司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为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8年5月23日,中国联通分拆双网,其中CDMA网络并入中国电信,从2008年10月01日正式开始分拆,133和153号段正式并入中国电信,联通停止CDMA业务,保留GSM网络与中国网通组成新的联通集团。2008年10月1日,CDMA网络正式移交中国电信运营。2008年10月15日,中国联通、中国网通集团公司正式合并。2009年1月7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与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重组合并,新公司名称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对其履行出资人职责。

(二) 中国联通的服务营销战略:

1. SWOT分析 优势: 1.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较强的企业管理能力

2.三地上市、两地监管 ,融资渠道通畅

3.竞争向的企业文化 ,坚强的管理团队 ,员工有活力、士气高昂

4.GSM、 CDMA双网并行 ,高中低端客户兼容并蓄 ,基于 CDMA 1X网的数据增值业务具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

5.培养了一支有创新能力的员工队伍、 企业人员素质较高 6.注重营销战略 ,社会营销起步早 ,突出大客户营销策略 7.组织变革意识强 ,公司应变能力突出 8.公司有较强的品牌优势 ,注重品牌宣传

9.综合业务网络初见端倪 ,为中国唯一一家综合电信运营商 10.业务增长速度目前在国内电信行业发展势头较好

11.公司总部加强品牌、 服务、 网络建设和维护统一管理 ,效益显著 12.CDMA2000从2G/ 2. 5G往 3G的平滑演进优势将是联通未来3G发展的最大先发优势。

劣势:

1.GSM 网与 CDMA 网的客户定位还不明晰 ,两网内耗还很严重 2.GSM网、 尤其是 CDMA 网覆盖和优化相比移动还存在一定差距 3.产品子品牌识别度不高 ,CD2MA产品优势没有形成胜势 4. 营销手段变化太快 ,资费混杂 ,使消费者眼花缭乱 5.对高端用户还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6.3G专业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队伍还有待加强

7.在移动通信以外的业务领域市场开发还缺乏有效手段 ,增长乏力 8.缺乏核心能力 ,对政府非对称制的依赖还比较严重

9.与中国移动相比资本负债率偏高 ,利润率又偏低 ,盈利能力偏低 ,建设还需大量资金 ,融资压力大

10.拓宽 3G增值业务产品运用还缺乏有效手段移动增值业务增长不够快 ,没有发挥CDMA 1X的优势

11.3G网络建设以及 2G网络优化建设还需大量资金 ,融资压力大 12.3G市场需求 消费习惯需要从新开始 ,营销成本加大

机会:

1.国家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国民收入稳定提高 2.国内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 ,成为国家战略支柱产业 3.国家对电信业监管力度加大 ,互联互通“痼疾” 有望根除 4.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电信新业务成为消费热点

5.国际资本看好中国电信市场 ,电信巨头加大在华投资

6.跨国公司纷纷与中国联通合资、 合作并为联通支招 ,产业联盟加强 7.国家加大中、 西部开发的力度 ,西部成为投资增长点 8.国家改革农村税费政策 ,减轻农民负担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9.国家进一步改革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了人们的消费预期 10.3G的推出提供了一次运营商重新洗牌的机会

11.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商务、 旅游、 外出打工等流动频繁 ,移动业务潜在需求增多;生活观念发生变化 ,信息消费意识加强 ,个性、 时尚成为潮流

12.国内资本市场重新活跃 ,为中国联通3G建设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

威胁:

1.电信监管政策的变化将会减少对中国联通的扶持力度 2.ARPU 值持续下降、 移动业务用户增长趋势放缓 3.中国移动加大网络投入 ,网络覆盖优于中国联通 4.增发移动牌照的机会增大 ,移动市场将再起纷争

5.无线市话 “小灵通” 、 游子归家等业务扩大对移动业务造成冲击 6.中国移动加强 GPRS增值业务促销力度 ,争夺产业链控制权 7.传统运营商加快数据业务开发、 影响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增长 8.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对运营商服务质量的要求提高 9.政府监管和媒体舆论对运营商服务质量的监督加强 10.3G消费群过窄 ,有可能出现亏损

(1)SO战略(增长性战略)发挥内部优势,把握外部机会

1、大量的业务收入来自于大集团客户,之前中国移动在大集团客户维系方面要比中国联通好,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移动的网络优势和大客户维系经费的充沛。现在联通拥有北方十省的网络及用户资源,其中有众多的党政系统大客户,重组后,联通可以捆绑业务,组建虚拟移动网,将大客户的移动业务也争取过来。

2、联通现有1.2亿的G网用户数量,有了庞大的用户作为后盾,升级成本

将大大降低。联通可以与WCDMA产业链成员联合,合作共赢。诺基亚、索尼爱立信等厂商均支持WCDMA。联通与强势终端厂商联合推出定制手机,不仅可以建立合作共赢关系,节省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联合,与国际知名公司捆绑品牌形象。

3、宽带网络和移动网的融合,意味着无线互联网正式无缝地成为宽带互联网的一部分。而宽带互联网为电信和新联通把持,移动被排斥在外的,中国移动的GSM网络包括以后的TD,只要没有宽带互联网的支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是一个纯语音的孤立网络,没有任何数据的概念。

(2)WO 战略(扭转型战略)克服自身劣势,利用外部机会

1、首先要重新建立全业务品牌,确定业务发展战略,对原有业务品牌进行优化,在各品牌下建立特色业务以突出品牌特点。

2、结合国际化战略,扩大合作优势,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加强企业执行力,逐步完善联通的管理体制。

(3)ST战略(多种经营战略)利用内部优势,抵御外部威胁

1、小灵通的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当前用户的大量快速流失,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转移小灵通用户。联通现有的2800多万的小灵通和大灵通用户如何维持,然后向3G转变,是一个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联通要充分利用1100亿资金,尽快完善网络覆盖情况。原中国联通基站数量不如中国移动多,尤其是比较偏远和人烟稀少的地方,基站少主要有2个原因

(1)中国联通的传输资源不够丰富是一个关键因素,传输不到位,就没有办法建设基站。

(2)中国联通资金紧张,因为要同时进行GSM网络和CDMA网络的建设,而中国移动有能力在很多没有投资收益的地方建站,为的是网络覆盖更为完善。

现在这两个问题在强大的资金后盾支持下应该都可以得到解决

(4)WT 战略(防御型战略)减少内部不足,回避外部威胁

1、联通要面对的一个难题是重组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内耗,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对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首先是具体人员位子的问题。两个公司合并,无论怎样都会使原来同一公司的人抱成一团。在人员融合过程中,矛盾不可避免,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规避这些矛盾;既然没有办法规避,就只能直面面对;唯一能减少矛盾的方法就是“在处理人事方面,尽量做到相对的公平、公正、公开”。

其次是体制的问题。联通的风格是省集中和集团集中。而网通的强点在于地市。当然网通也在逐渐走向省集中,但程度要比联通差很多。联通采用什么方式,颇费思量。

(三) 中国联通服务营销策略分析:

1. 产品:

(1)在产品策略上中国联通的CDMA技术在产品种类上具有理论上的优势,但要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推广。

(2)品牌:中国联通 “如意通”这一全国统一性品牌,其主导产品则以网号130称之;各省市另有不一样的品牌标识,具有“一地一策”的特点。

2.在价格策略上 中国联通在资费上主要采取“普降”的策略,资费降价更实在,力度很大

3.在渠道策略方面 中国联通实行以社会分销渠道为主的战略,广泛依靠社会网络来推销产品。

4.促销策略

目前中国联通通信公司主要的促销手段主要是广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各种报纸、电视及网络等媒体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广告攻势,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司的广告主要是企业形象广告,集中突出在服务质量、社会公益等诸多方面的良好

形象,以赢得广大用户和社会公众的认知与支持。在各地方主要是各个时段的业务广告,以各种优惠信息占领着各地方的主要媒介。

5.人员——充分发挥一线员工主动性

在中国联通内部,一线部门包括自有营业厅、合作营业厅、客户服务热线、区域中心,一线服务人员包括营业员、话务员、客户经理。中国联通制定了激励手段,积极配合绩效考核制度对一线员工进行考核。

6.有形展示——通过有形展示增强客户消费体验

中国联通的服务有形化是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 ①服务产品的“有形化”。即通过服务设施等硬件技术,如自动缴费和查询话费等技术来实现服务自动化和规范化。

②服务硬件环境的“有形化”。通过导入CIS,用有形的服务环境来体现无形的服务质量,如不同品牌店的标识。中国联通还通过在营业场内放置宣传折、布置宣传窗、摆放宣传架等来构成可感知的服务。

③服务软件环境即服务提供者的“有形化”。中国联通通过积极培训一线服务人员从而提高服务品质。

7.服务过程——加强客户服务过程管理

中国联通的营业厅内都设有值班经理,以及迎宾员,同时还尝试通过提供自助服务设备来减低服务窗口的压力,用资深服务人员来处理更复杂的顾客需求。

(四)

对中国联通服务营销的建议:

1、WCDMA的最大优势在于手机终端,因此应该围绕手机市场,作为全业务商,联通有固话、宽带、上网卡、上网本,但这都都不是联通的优势,联通必须大力培养手机上网人群,让3G的高速上网和手机结合,方可使自己占有有利地位。

2、对于流量的收费标准,超出套餐流量按1kb一毛钱的收费标准,对于消费者而言过于高,联通应该有所调整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联通现在喜欢强调3G还是试商用,但现在是3G推广的关键时机,所以现在就是大力推广WCDMA的时机,不应该搞什么试商用浪费时间,联通本来就是弱的运营商,如果等其它运营商在3G客户上占了先机,联通再抢必然更

困难,并且付出的代价要高很多。

4、联通也在推广上网卡,上网卡和上网本不是联通强项,这块电信显然最有优势,在WCDMA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将上网资源优先分配到手机,甚至建议客户用手机取代上网卡(手机通过USB连接到电脑上网,废了上网卡的市场,而联通手机终端有优势,因此这对联通最有利)。另外,联通推的3G上网卡有一致命缺陷,就是在没有3G信号时不能自动切换到GPRS,推这样的卡等于是破坏自己的口碑和形象,我不知道联通市场营销人员为何这样设计,是为了想让客户同时买2张卡吗?要知道任何耍小聪明坑害客户的行为只会被客户抛弃。

5、收费方式越简单越好,现在套餐繁多复杂,消费者本来就记不清,又发明什么M/T,完全没有必要。收费要么包时、要么包月、按流量也可以,消费者喜欢包月,若资源不足则按流量对于运营商来说是最合理的,但价格要降下来,个人建议0.02~0.03元/MB这个价格比较能获得消费者认同,价格最好统一,不要搞什么套餐,没有W网的地方按GPRS价格也要一样,也不要区分是上网卡还是手机卡,以前的老号码也采用这个价格,客户有用就收费,这种给消费者便捷而实惠的收费未来将带来大量的手机上网应用,充分发挥新款手机的功能,而手机终端是联通最大优势,这个政策出来,消费者会笑,联通也能大赚。

6、可视电话是3G的基本应用,但它对市场开拓绝对是双刃剑,甚至有可能弊大于利,高端客户往往都有些隐私,因此建议可视电话增加门槛,作为一个选件包,比如要加20元,才有XX分钟可视电话功能,再说有些3G手机并没有视频通话摄像头,作为选件也能让这部分客户平衡。这个政策最好一开始就使用,否则在基本套餐费中搞习惯了,要另外收费,又会引起有可视电话需求客户的反感。

7、最后给个联通3G套餐建议,以取代目前93元3G套餐并可兼作为上网卡,130等老号码也可改用此套餐。另外,手机和上网卡资费一致,目的是弱化上网卡市场,因为纯上网卡联通比电信差很多,让客户手机兼上网卡2用,客户即获得实惠,而联通在手机终端上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篇: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 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经验,同时也要吸取发达国家失误的教训,要在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农业现代化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为了评价农业现代化,跟踪、监测、评价和准确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选择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指标。

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4 个原则:一是有利于科学地评价农业现代化的性质和特征;二是有利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地测定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有利于及时准确地监控农业现代化进程;四是有利于不同农业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根据我们过去的大量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可以使用以下两个层次7类22项主体指标进行判断和评价:

1.收入和消费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

农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或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

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

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

3.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农业净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农业商品率;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人均肉类产量;

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4.农业基础设施与投入

单位土地面积农机总动力;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单位土地面积化肥使用量。

5.农业生产技术与教育

农技人员占农业劳动力比重;

初中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6.农业组织与经营管理

乡(镇)一级农技服务三站的普及率;

乡(镇)村两级农业服务组织人数占农业劳动力比重。

7.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

森林覆盖率;自然灾害成灾率;

水土流失面积比重;

耕地污染面积比重。

四、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农业现代化虽然是一个长期动态化的过程,但确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总体发展过程来看,可划分为4个阶段:

(1)农业现代化的起始阶段;

(2)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3)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4)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

1.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1949年到1984年的35年间,中国人民长期处在努力解决温饱问题的时期。尤其是在1978年以前的近30年内,中国的粮食增长速度虽然是比较快的,但是人口的增长速度也是同样比较快的,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徘徊在300公斤的水平上, 无力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粮食和农业出现了高速增长时期。到198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迅速接近400公斤, 人均每日膳食中热能供给超过2600千卡,蛋白质达到67克,脂肪达到51克,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1978年到1995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最快的时期。人均国民收入由630元迅速上升到1659元(可比价格),增加了近1.7倍,居民购买力大幅度提高。食物结构显著改善,在粮食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主要动物性食物高速增长,肉、蛋和水产品增加了3倍左右,水果和油、 糖等食物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人均每日热能供应量维持在2600千卡的水平上,蛋白质达到70克,脂肪达到58克,主要营养素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综合生产力相应地增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由47%扩大到52%,化肥使用量由884万吨迅速增加到3594 万吨(有效成分),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由23%提高到30%。这表明主要食物消费水平和生产水平提前接近小康水平。

2.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到2000年,中国将可能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到那时,居民的平均主要食物消费量将会超过小康水平,用于饲料的粮食占粮食总量的比重将达到33%左右,动物性食物及其加工工业和商业将会相应地得到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比重可能达到80%,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的比重将会上升到接近50%的水平,国家和人民有可能增加资金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在农业增产中所占份额可能上升到5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35%、农田灌溉面积比重上升到55%、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民占农村人口比重将达到55%。

3.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到2020—2030年,中国将可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1世纪30年代,中国的人口将达到最高水平,即16亿人左右。按人平均的主要食物消费量也将达到最高水平而趋于稳定,接近目前日本人的平均主要食物消费水平。居民的食物结构明显优化,形成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膳食模式。也就是说,中国的主要食物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将达到最高水平,粮食的一半用作饲料粮,不需要继续增加食物的数量(出口增加除外),重点是不断改善质量。居民和国家就有可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产值将上升到90%左右,农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明显超过种植业。农田灌溉面积比重将上升到66—80%、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民所占比重将上升到85—95%、农业机械化水平将达到65—80%。森林覆盖率可能接近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组织和经营管理也将明显改善。

4.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到2040年前后,中国的农业将可能完全实现现代化。中国的总体发展战略表明,到下一个世纪的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入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40年前后,中国的人口可能已经开始下降。居民的膳食模式和主要食物消费水平已经趋于稳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食物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原料食物的消耗量将会继续下降。农业现代化的粮食和食物基础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产值将会上升到93%左右,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农民文化程度都会达到初中以上,农业普遍实现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将会接近100%的水平, 森林覆盖率可能达到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和政策

为了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未来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审慎地选择适合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现代化战略和政策。

1.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实施引导消费的政策。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居民的食物与营养将会达到相应的水平。到2000年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将达到小康水平,2020—2030年,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模式将基本形成,此后主要是结构调整和质量改善。

从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习俗和发达地区现代食物消费结构来看,中国的食物结构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和东方膳食模式特征和优点:从整体上看,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粮食为主,搭配适量蔬菜和一定肉食的膳食结构。这种基本的食物结构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存在下去。与此相应,营养结构的平衡是重点解决优质蛋白质和一部分微量营养缺乏问题。

要按照合理的膳食结构原则,确定各地的具体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目标,作为各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按照食物消费结构目标,实施相应的引导食物消费的系列化政策,一方面要普及膳食与营养科学知识,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采取相应的消费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手段,有效地引导居民的食物消费,实现预期的膳食营养目标,增强人民体质,保障碍人民健康。

2.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要实现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第一个层次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即

一、

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比例结构。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农业和非农业的比例一般为10∶90;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比例一般为3∶97。在这个阶段的农业产值虽然下降到3%左右,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累加产值却达到20%左右,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额和地位。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以加快

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人们通常强调了“龙头企业”是关键,十分重视加工业的作用。但是,第三产业,即销售和各种服务业同样起着带动或制约的作用。产业化经营可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3.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基础设施。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它包含了农田水利鱼塘基本建设,养殖棚舍基础设施,仓储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设备,农业机械设备等。到201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将由目前的55%先后上升到61%和8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由目前的接近30%先后上升到50%和80%。同时要建设一批吨粮田和高产稳产田,分期分批实现中低产田改造的升级,到2030年,中国的大部分农田基本上达到目前的高产稳产农田水平。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力,特别是单位土地资源的生产力,这就需要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实行可持续集约经营,也就必须相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应在立法上保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可靠性,不能因为领导人或管理者的变动而任意变动,以确保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适应农产品生产供给的需求。

4.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加快科学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必须加快把农业现代化建设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今后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到2010年和203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先后达到55%和70%以上。关键是相应增加农业科技投资,到2010年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以上。

要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发生质的飞跃。在各地农业现代化试点县、试验区、高新技术园区,都要把农业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作为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安排,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

5.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促进经营管理的创新。未来中国农村的经营模式可能的选择,是“家庭经营和合作服务”。农业经营管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薄弱环节。到2010年和2030年,乡(镇)一级农业技术服务三站普及和完善率达到80%和98%以上;乡(镇)村两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人数分别达到3%和8%以上,与此同时,要加快建设农业供销、运输、加工、金融等合作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使农民有更多的自我管理和监督的权力,既能充分发挥管理者的管理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要加快合作服务体制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供销、生产、加工、金融、市场合作服务组织,并采取有效政策支持各种合作服务组织活动。

6.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双重目标。要在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要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基本扭转水土流失面积的增长大于治理的危险状况,争取每年平均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330万公顷。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到2010年和2030年,争取先后由目前的13.8%提高到18%和25%以上。到2010年,超载过牧的草原基本得到改造,工业废水处理比率达到90%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超过90%。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和实施一整套可持续的政策和措施。在实施耕地保护地政策的同时,对于渔业捕捞和草原放牧都应当制定定量目标管理责任的制度和法规。实施自然资源的定价政策和有偿使用政策。把生态环境的被动保护逐步变为积极的生态经济环境工程。在治理和保护环境的同时,与环境工程的经济效益密切结合起来,增强生态环境工程的自我发展能力,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平衡发展。

我们现在正在探索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是一条跨世纪的道路和模式。应当吸收国内外前人走过的经验教训,在明确农民生活现代化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实现中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第四篇: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和投资战略分析

近年来,“中国风筝热”“唐装热”席卷全球,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间民俗文化,如婚丧嫁娶、雕塑、石刻、泥人、皮影、碑刻、剪纸、谚语、民歌、民间信仰、祭祀、年节习俗、礼仪等,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银链,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宝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被忽略、被毁坏,有的甚至已经灭绝了。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尽管近年来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及其在整体文化产业结构中的转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所开发的文化产业,多是针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传媒文化、时尚文化而进行,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阵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俗文化产业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展演制销模式以及前些年“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框架,初步显现出一定的规模化发展与自觉性追求。但总体战略的不够清晰、产业布局的混乱、产业创意力量的薄弱分散,已日益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当然是以我国区域一族群社会的全面复兴为基础的。进一步说,对于我国千百年来“用之不勤,绵绵若存”的民俗文化明确地加以保护、弘扬与产业化发展,既是我国实现这一目标的基地,又是其必由之径。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多方位的调查与研究,全面而准备地为您从产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环境、发展现状、细分市场的发展和重点企业,同时依据以上分析,总结性的探讨了我国民俗文化保护与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以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以期给众多正致力于保护及发展民俗文化的企业与研究机构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以改善我国现有文化结构,有效地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

本报告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家统计局、国际信息研究所、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清华大学图书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特别感谢!

资料来源:《2013-2017年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五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出现了加速发展趋势。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生产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使双边的、区域的、多边的经济技术合作向纵深领域发展。贸易、投资自由化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潮流,一个开放的全球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全球性经营战略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国际经济交往格局被打破。国际分工深入到生产领域,进而渗透到产业内部和企业内部。跨国公司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出口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牢牢占据高科技领域,在跨国经营中掌握经济主动权。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货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据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货物出口总额为14306.9亿美元,2009年出口总额为12016.1亿美元,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我国劳动力低廉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价格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因而中国的外贸企业在前几年遍布沿海城市。但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因总体规模较小、生产的产品比较单

一、品牌知名度不高、技术含量低,使得其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不足,许多外贸小企业纷纷倒闭。在国际市场经济慢慢复苏的现在,进行跨国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战略研究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我国目前在海外的企业大多是各为其主、各自为政,采取“游击战”的方式经营,消极因素很多,达不到我们把企业推出去搞跨国经营的目的。而且这类分散化、“小农式”的海外企业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力量,在同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无法对付他们的垄断经营,更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前几年在海外投资办企业的经验,逐步建立健全跨国经营机制,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或企业集团,以增强实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对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研究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跨国经营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国际贸易、金融财会、市场预测和开发、科学技术、法律人才,否则不但打不开局面,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跨国经营战略研究能更好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起步晚发展模式特殊,许多高科技产业因种种原因无法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进行跨国经营能更好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经济。

国内外研究分析 国外研究分析:

1、 美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1) 竞争优势:美国跨国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来源于对技术的独占,以保持较高的利润和全球的竞争优势,因而美国企业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中心开展跨国经营。

(2) 全球化经营:以全球利益最大化为标准,根据产品的差异程度、加工技术水平、市场销售条件等选择最合适的生产地,追求国际比较利益。

(3) 政府对企业的技术援助:为保证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美国政府建立了专门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援助机构,为本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人才的培训,这些技术援助机构的活动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津贴。

2、 法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1) 巨型跨国公司国有化:法国现有的国有企业集团,其产值占法国工业总产值的1/4。绝大多数公司都是赫赫有名的跨国公司,如法国电力公司、法国电信公司等。国有企业在本国的跨国经营实力中占绝对主体地位。

(2) 产权归属一元化,投资形式多元化:法国国有跨国公司都是中央政府投资兴办,地方政府不投资办企业。中央政府对企业投资形式多样,包括收购、独资、控股、参股等。

(3) 优化产品结构:90年代以来,法国企业把更新技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由此推动向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结构升级,目前法国工业现代化正处在向这一更高层次转换的过程中。

(4) 政策扶持:政府积极鼓励企业海外投资,支持它们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跨国公司争夺国际市场。在必要的时候,法国政府甚至挺身而出,为本国企业做资信担保。有了政府的支持,法国的跨国公司特别是原有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速度明显加速。

3、 韩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1) 主体选择:韩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一些大财团,这些企业一般是由代理经营进出口贸易,逐步发展成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于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大财团几乎囊括了韩国所有海外制造业、矿产业和贸易业等方面的大型投资项目。起主导地位的是大宇、三星、现代等大财团。这些大企业凭借已有的经济实力,并依靠政府给予的倾斜政策,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展开争夺,成为韩国跨国经营的主体。

(2) 区位选择:韩国的跨国公司多是由出口导向型企业发展而来的,在进军海外的过程中,一开始尚不具备向高科技产业投资和直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条件,因而他们跨国经营的发展次序,首先是面向区域,尤其是周边的亚洲国家,具体的目标市场则是先发展中国家,后发达国家。

(3) 行业选择:韩国以最初的对外投资以资源产业型为主逐渐转向制造业,这种变化反映了韩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海外投资战略转移的新趋势。韩国“贸易立国“的工业化策略带动了制造业的出口,同时,伴随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韩国亦从“贸易立国”走向了“技术立国”,对外投资结构也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大量资本投向了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光纤通讯和信息处理等技术产业。

(4) 市场进入方式选择:韩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之初,投资项目多,但规模小,在投资方式上偏好独资。随着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韩国企业也多寻求合资经营方式。 (5) 政策扶持:韩国目前出台了未来10年作为韩国经济增长引擎的“十大新增长动力产业”。其选定标准是:必须在5年至10年后能通过生产及出口,对提高国民收入和增长就业机会发挥主导作用。

4、 日本企业的跨国经营

(1) 主体选择:日本企业跨国经营的主体是综合商社。它是以贸易为主业,集贸、工、技、金融、信息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化、实业化、多元化、集团化的综合贸易总司,较著名的综合商社有三菱、三井、松下等。许多不具备直接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日本中小企业,都是通过综合商社这一中介进入国际市场的。其次,它还为企业提供信息和资金支持。

(2) 技术领先优势:日本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对于技术转让持特别谨慎的态度,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日本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往往都属于一般的或标准化的技术,甚至是陈旧过时的技术。那些属于先进技术的对外投资,往往采取母公司100%出资的形式进行,以防止技术过早转让。先进技术是跨国公司保持垄断优势和竞争力的决定性条件之一。

(3) 错位竞争策略:日本企业作为后发展的跨国企业,在欧美竞争对手已经拥有丰富的产品品种和占据大部分国际市场份额的前提下,生产欧美没有的差异产品,并以这些产品为龙头,进行集中生产与销售。使其跨国经营得以迅速成长,日本企业跨国经营多元化。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状

1.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规模小。据统计,我国海外企业中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到90%,500万美元以下的只占2.3%,平均每家的投资额才100万美元。而发达国家单一项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额是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50万美元。

2. 投资行业分布广泛但技术含量较低。我国海外企业涉及的部门和领域较广,有采矿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农林牧渔业等。但是在高新技术行业,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却很少。

3. 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地区分布上,投资过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地域狭小形成了我国企业在同一领域的重复投资、自相竞争的不利局面。 4. 品牌知名度低。市场竞争的高级阶段是品牌竞争,而品牌尤其是世界级品牌的市场力量是惊人的。在品牌方面我们国家与美国等经济大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品牌虽慢慢的走向世界,但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与全球品牌相比,差距悬殊。

5. 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应跨国经营需要。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主体仍是国有企业,这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尚未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管理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还没有真正转变经营机制,产权关系不明晰,运作机制欠科学。而在跨国经营中,多数海外企业实际上是将国内企业管理体制延伸到海外,管理手段相对滞后,难以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下一篇: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