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安全战略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能源安全战略

对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论文

形势政策

对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变化越来越多端,经济的下滑以及危机的出现也都在时刻警示着我们的发展。世界许多国家也都在积极应对自己所面临的危机,更多地考虑尤其是在如何才能兼顾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上。

对于中国来说,长期以来,能源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能源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从战略高度全面分析能源形势,深入研究能源发展问题,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以经济的高度发展迅速在国际上占有了不可忽视的低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也会带来一系列连锁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上,更是成为了我国甚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未来的能源产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应如何重新定位才能促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中国目前的能源生产和费现状,我们对中国能源的战略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进行了思考。

长期坚持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战略。随着经济的增长,各个国家都已经把节能降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作为能源发展的目标。我国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能源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在我国实行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效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可能。中国要以较少能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能潜力的挖掘。因此,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持之以恒地坚持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战略。

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战略。为了保护环境,实现能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洁净能源的发展,以加速能源结构调整步伐。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如不加以控制,在将来受到具体减排指标约束时,很多行业会大受冲击,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向排放量较小的国家购买排放权。《京都议定书》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变革,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能源结构调整将是我国新世纪能源战略的主题。

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21世纪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具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在中长期战略上应做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部署。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加大培养国民节能意识,调整企业的能耗结构,采用法律以及经济手段对对能源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实施。

我国在能源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面对中国现在的国情以及国际形势,能源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不能忽视,要时刻投入精力去加以管理。能源作为支持一个国家的强有力的后盾,必须合理利用才能实现长期的依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会将能源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打通道路。

第二篇: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18-2023年)

【报告目录】

第 一章 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概述

1.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1.1.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1.1.2 新能源汽车的类型

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概述

1.2.1 混合动力汽车的定义

1.2.2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1.2.3 混合动力汽车的缺点

1.3 纯电动汽车概述

1.3.1 纯电动汽车的定义

1.3.2 纯电动汽车的优势

1.3.3 纯电动汽车结构原理

1.4 燃料电池汽车概述

1.4.1 燃料电池汽车的定义

1.4.2 燃料电池汽车的优点

第二章 2015-2017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分析

2.1 宏观经济环境

2.1.1 全球经济形势

2.1.2 国内生产总值

2.1.3 工业运行情况

2.1.4 固定资产投资

2.1.5 经济发展趋势

2.2 社会环境分析

2.2.1 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2.2.2 汽车排放与空气质量

2.2.3 新能源汽车战略意义

2.3 全球专利技术环境

2.3.1 专利总体情况

2.3.2 专利申请分布

2.3.3 技术热点变化

2.3.4 区域分布情况

2.3.5 主要申请人分析

2.3.6 我国申请概况

第三章 2015-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分析

3.1 2015-2017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

3.1.1 全球产业政策解析

3.1.2 全球市场销量规模

3.1.3 全球区域发展情况

3.1.4 全球市场分化趋势

3.2 2015-2017年部分地区及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分析

3.2.1 欧洲 3.2.2 美国

3.2.3 日本

3.2.4 韩国

3.2.5 挪威

3.3 2015-2017年全球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

3.3.1 混合动力汽车销售情况

3.3.2 世界电动汽车市场规模

3.3.3 燃料电池汽车业总体概况

3.3.4 车企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

第四章 2015-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分析

4.1 2015-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运行情况

4.1.1 201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情况

4.1.2 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

4.1.3 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

4.1.4 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

4.2 2015-2017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区域动态

4.2.1 上海市

4.2.2 北京市

4.2.3 深圳市

4.2.4 天津市

4.2.5 江苏省

4.2.6 安徽省

4.3 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分析

4.3.1 推荐车型结构

4.3.2 乘用车推广情况

4.3.3 客车推广情况

4.3.4 专用车推广情况

4.4 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4.1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阻滞因素

4.4.2 我国新能源汽车存在的瓶颈

4.4.3 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

4.4.4 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瓶颈

4.5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对策及战略

4.5.1 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策

4.5.2 新能源汽车科技发展策略

4.5.3 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选择

第五章 2015-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不同功能汽车发展分析

5.1 新能源乘用车发展态势

5.1.1 市场发展规模

5.1.2 区域结构分析

5.1.3 销量结构分析

5.1.4 企业竞争格局

5.2 新能源客车市场分析

5.2.1 市场发展规模 5.2.2 市场渗透率分析

5.2.3 市场结构分析

5.2.4 企业竞争格局

5.2.5 公交车推广分析

5.3 新能源专用车发展综述

5.3.1 市场发展规模

5.3.2 企业竞争格局

5.3.3 发展前景分析

第六章 2015-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不同类型汽车发展分析

6.1 2015-2017年我国混合动力车发展分析

6.1.1 发展混合动力车适合国情

6.1.2 混合动力汽车发展黄金期

6.1.3 混合动力客车市场规模

6.1.4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发展

6.2 纯电动汽车发展态势

6.2.1 产业化发展探索

6.2.2 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6.2.3 纯电动汽车市场规模

6.3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态势

6.3.1 燃料电池汽车研发进展

6.3.2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

6.3.3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概况

6.3.4 燃料电池车商业化进展分析

6.3.5 国内外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模式对比

第七章 2015-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分析

7.1 我国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

7.1.1 整车系统匹配技术方案

7.1.2 混合动力汽车攻关难题

7.1.3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

7.1.4 混合动力技术重大突破

7.2 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分析

7.2.1 电动汽车核心技术

7.2.2 纯电动客车技术成熟

7.2.3 客车核心技术全球领先

7.3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发展分析

7.3.1 燃料电池整车集成技术

7.3.2 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

7.3.3 高压储氢系统技术

7.3.4 国内外技术水平对比

7.4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分析

7.4.1 纯电动汽车标准

7.4.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标准

7.4.3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标准

7.4.4 基础设施技术标准 7.4.5 专利标准化策略

第八章 2015-2017年国内外主要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发展

8.1 丰田汽车公司

8.1.1 企业发展概况

8.1.2 技术路线解析

8.1.3 混合动力车销量

8.1.4 燃料电池车发展动态

8.2 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8.2.1 企业发展概况

8.2.2 企业核心竞争力

8.2.3 新能源汽车销量

8.2.4 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8.2.5 新能源汽车战略

8.3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8.3.1 企业发展概况

8.3.2 新能源汽车业务进展

8.3.3 新能源客车基地投运

8.3.4 纯电动轿车市场化起航

8.4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4.1 企业发展概况

8.4.2 新能源汽车研发进程

8.4.3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

8.4.4 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

8.4.5 集团新能源汽车业务目标

8.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8.5.1 企业发展概况

8.5.2 新能源汽车业务综述

8.5.3 新能源汽车业务成就

8.5.4 新能源汽车研发进展

8.5.5 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8.5.6 新能源汽车业务规划

8.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8.6.1 企业发展概况

8.6.2 新能源汽车业务成就

8.6.3 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

8.6.4 新能源汽车业务规划

8.7 中投顾问对上市公司在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领域投资动态分析

8.7.1 投资项目综述

8.7.2 投资区域分布

8.7.3 子版块投资分布

8.7.4 产业转型分析

8.7.5 投资模式分析

8.7.6 典型投资案例

第九章 2015-2017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市场发展分析 9.1 车用锂电池

9.1.1 应用优势分析

9.1.2 成本构成分析

9.1.3 市场发展规模

9.1.4 市场结构分析

9.1.5 标准体系分析

9.2 车用燃料电池

9.2.1 燃料电池相关概述

9.2.2 行业技术进展

9.2.3 行业标准体系

9.2.4 行业商业化分析

9.2.5 行业发展前景

9.3 车用镍氢电池

9.3.1 优越性分析

9.3.2 市场需求规模

9.3.3 专利申请分析

9.3.4 行业技术突破

第十章 2015-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分析

10.1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

10.1.1 充(换)电站市场规模

10.1.2 充(换)电站建设模式

10.1.3 充(换)电站服务模式

10.1.4 充(换)电站运营模式

10.1.5 充(换)电站综合效益

10.1.6 充(换)电站建设规划

10.2 lng加气站

10.2.1 lng加气站发展规模

10.2.2 lng加气站区域分布

10.2.3 lng加气站发展动态

10.3 加油站

10.3.1 加油站数量规模

10.3.2 加油站竞争格局

10.3.3 加油站经营模式

10.3.4 加油站选址布局

第十一章 2015-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背景解析

11.1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分析

11.1.1 补贴政策调整

11.1.2 积分制政策

11.2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政策

11.2.1 我国制造2025 11.2.2 战略新兴产业规划

11.2.3 汽车中长期产业规划

11.2.4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

11.3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政策 11.3.1 汽车动力电池政策

11.3.2 充电基础设施政策

11.3.3 电池外资准入政策

11.4 新能源汽车其他政策分析

11.4.1 碳配额管理办法

11.4.2 强制性认证政策

11.4.3 企业及产品准入规定

11.4.4 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

11.5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11.5.1 总体目标

11.5.2 节能汽车技术路线图

11.5.3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路线图

11.5.4 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

11.5.5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路线图

11.5.6 汽车制造技术路线图

11.5.7 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

11.5.8 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

第十二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前景趋势分析

12.1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12.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前景展望

12.1.2 全球新能源汽车规模预测

12.1.3 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12.1.4 主要区域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

12.2 “十三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展望

12.2.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

12.2.2 新能源汽车发展空间广阔

12.2.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

12.2.4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12.3 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2.3.1 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是大势所趋

12.3.2 全球混合动力车市场展望

12.3.3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趋势

12.3.4 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前景

附录

附录一: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

附录二: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

附录三: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

附录四:2018-2023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

图表目录

图表1 2014-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图表2 2014-2017年世界贸易增长趋势

图表3 2012-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图表4 2012-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速 图表5 2012-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图表6 2017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增速

图表7 2017-2017年固定资产(不含农户)同比增度

图表8 1995-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趋势

图表9 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专利申请技术分布图

图表10 “十二五”前后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技术热点

图表11 “十二五”前后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技术分布对比

图表12 新能源汽车技术全球专利申请量地区分布

图表13 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专利申请量***0的申请人

图表14 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申请人技术分布图

图表15 1995-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类型趋势

图表16 2017年全球电动车企业销量排名

图表17 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区域销量构成

图表18 2017年全球各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yoy对比

图表19 2011-2017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

图表20 2011-2017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图表21 2012-2017年全球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

图表22 2012-2017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

图表23 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构成情况

图表24 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构成情况

图表25 2015-2017年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及同比变化情况

图表26 2017-2017年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车型数量

图表27 2013-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月度产量

图表28 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结构

图表29 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地区销量

图表30 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地区占比

图表31 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细分销量结构

图表32 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企业销量份额

图表33 2013-2017年新能源客车月度产量

图表34 2017年新能源客车销量结构

图表35 新能源客车在客车中占比

图表36 2017年新能源客车细分市场占比

图表37 2017年新能源客车企业销量份额

图表38 2013-2017年新能源专用车月度产量

图表39 2017年新能源专用车企业销量份额

图表40 2017年电动物流车销量预测

图表41 2017年混合动力客车产量

图表42 2017年混合动力客车企业份额

图表43 2017-2017年纯电动客车产量

图表44 我国近中期新型动力系统汽车发展技术路线图

图表45 国内外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对比

图表46 我国混合动力轿车系统匹配技术方案1 图表47 我国混合动力轿车系统匹配技术方案2 图表48 我国混合动力轿车系统匹配技术方案2下的车辆性能指标 图表49

图表50

图表

51图表5

2图表5

3图表5

4图表55

图表56

图表57

图表58

图表59

图表60

图表61

图表62

图表63

图表64

图表65

图表66

图表67

图表68

图表69

图表70

图表71

图表72

图表73

图表74

图表75

图表76

图表77

图表78

图表79

图表80

图表81

图表82

图表83

图表84

图表85

图表86

图表87

图表88

图表89

图表90

图表91

图表92 我国混合动力轿车系统匹配技术方案3 我国混合动力轿车系统匹配技术方案3下的车辆性能指标 我国混合动力轿车系统匹配技术方案4 我国混合动力轿车系统匹配技术方案5 我国混合动力轿车系统匹配技术方案5下的车辆性能指标 我国混合动力轿车系统匹配技术其它方案 我国混合动力客车系统匹配技术方案1 我国混合动力客车系统匹配技术方案1下的车辆性能指标 我国混合动力客车系统匹配技术方案2 我国混合动力客车系统匹配技术方案2下的车辆性能指标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与重点领域 国内外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参数比较 中外主要厂商燃料电池汽车性能对比

中外主要厂商燃料电池汽车发动集成度参数对比 我国纯电动汽车标准

(一) 我国纯电动汽车标准

(二)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类型》六项行业标准 我国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标准 我国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标准 我国电动汽车基础设施技术标准

ev蓄电池关键技术数据与美国先进蓄电池指标比较 2017年a股上市公司新能源及智能汽车行业投资规模

2017年a股上市公司新能源及智能汽车行业投资项目区域分布(按项目数量分) 2017年a股上市公司新能源及智能汽车行业投资项目区域分布(按投资金额分) 2017年a股上市公司新能源及智能汽车产业投资企业分布 2017年a股上市公司新能源及智能汽车行业投资模式 锂电池成本构成比例

2011-2018年动力锂电池产量及预测 2017年动力锂电池产量结构

全球电动车市场对镍氢电池需求规模

镍氢电池在华专利申请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电池租赁模式充电站的优劣势 直充模式充电站优劣势分析 充电桩模式充电站优劣势分析 不同地区充电桩比较

电池租赁、直充模式、充电桩模式比较 三种合作模式比较分析

2012-2017年lng加气站规模

2015年我国成品油零售市场分布图(按加油站数量) 新能源乘用车单车积分标准 积分制具体内容

《路线图》总目标示意 汽车制造技术路线图 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 图表9

3图表9

4图表9

5图表96

图表97

图表98 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及审查要求 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

2017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推广应用补助标准 2017年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等客车推广应用补助标准 2017年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补助标准

第三篇:中国能源安全与应对策略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是有效利用、长时间延续我国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的重大课题。面对来自多个方向、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新挑战,必须着眼于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内外环境的可能变化,以前瞻性战略思维谋划新的应对举措。

(一)构建新时期应对新挑战的能源安全指标体系

我国新时期能源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适应应对新挑战的战略需要。既要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国际能源环境的可能变化。这一指标体系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能源安全体系。根据国内权威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该体系应当包括高效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安全稳定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及时灵活的能源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复合多元的世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协同保障体系。核心目标应是,全面提升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能力、合理需求调控能力、风险规避与应对能力、国际能源市场影响能力。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与能源外交战略,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能源安全保障机制;推动能源生产方式的变革,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行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的“双控制”;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打造符合现代化、国际化要求的能源发展与能源外交人才队伍。

(二)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纳入破解美国战略围堵总体战略谋划中

我国能源资源供给与运输、国内资源开发与国际能源合作、绿色能源发展与能效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应对美国战略围堵的需要,放到破解美国战略围堵的总体战略中去谋划。既要努力推进对美能源合作特别是能源技术合作,又要为维护我平等利用世界能源资源的权利、世界贸易规则赋予的权利展开必要的斗争。在维护我国海洋能源资源权益问题上,尤其应当充分考虑美国因素。我国布局周边能源运输战略通道,必须考虑到海上运输受制于美国的危险性,加快周边陆上油气运输走廊的建设,增强海上油气运输的政治和军事保障能力。考虑到美国在世界能源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有必要大力发展与能源资源国的能源金融关系,推进本币结算和货币互换,防范美国可能制造的能源金融风险。针对美等西方国家散布的“中国能源威胁论”,必须理直气壮地向世界讲明:中国拥有平等利用世界能源资源的权利;中国能源消耗是种生存消耗、发展消耗,并且正在努力控制其过快增长;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参与世界能源资源开发,是对国际能源市场的重要“增量贡献”。此外,还要通过能源外交运筹,发展“紧密朋友圈”,强化新兴大国的能源安全协作,共同抵御霸权国家对新兴国家能源利益的损害。

(三)在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构建新型国际能源秩序中有更大作为

着眼于“全球能源安全不可分割”的现实,倡导“全球能源共同安全”理念,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立足于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的特殊国情,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大国引领作用。在各类能源国际组织及不同能源地位的国家之间纵横捭阖,强化我国的国际能源地位。重点在G20框架下推动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建设,同时扩大与欧佩克、国际能源署等国际能源政治中心的合作。强化主要新兴大国的团结,推动建立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平衡,为新兴国家争取更大的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空间。金砖国家在能源领域加强合作利于新型全球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重组及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有必要予以积极推动,下大力打造“能源金砖”。⑥ 应将构建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能源秩序作为营造良好国际能源环境的努力重点。新型国际能源秩序应以“稳定、共赢、合理、和谐”作为基本诉求,其中又应以“稳定、共赢”作为当前最具关键性的着力方向。推动建立有资源国、消费国、过境国共同组成的新型多边能源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国与消费国建立价格协调、利益平衡机制。强化“综合能源安全观”,推动能源领域上中下游全链条各环节、各领域的互利共赢合作。制止新干涉主义的肆虐,维护世界主要能源资源产地的稳定。推动世界主要经济体共同加强能源金融监管,减少国际油气市场的波动。抑制资源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促进国际能源体系的开放性发展。

(四)将能源外交重点更多地转向周边地区

考虑到环里海国家、俄罗斯能源资源储量丰富,扩大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取向,也是我国运筹周边外交、打造“睦邻友好带”、“战略稳定

带”和“经济合作带”的需要,为了避免中东海湾局势长时间动荡、非常事态下美国干扰我海上能源运输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冲击,有必要将我国国际能源合作战略布局的重点更多地转向中亚国家、俄罗斯及周边其他友好国家,着力打造新时代的“能源丝绸之路”。要大力推动上合组织统一能源空间的建设,构建应对大国能源博弈的战略依托。还可考虑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战略伙伴建立能源风险与金融风险战略协作机制,将对方的资源优势与我国的金融优势相互结合,实现对方因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而引发的财政风险与我国因遭遇强力围堵而导致的油气供给风险之间的相互对冲。通往南亚和经过南亚通往印度洋的南方“能源丝绸之路”,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尽快打通。⑦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对中东海湾国家的石油依赖短时间里难以实质性减少,因而必须在强化周边能源合作的同时,并行不悖地发展与沙特等主要产油国的能源伙伴关系,构建更加广泛的国际能源供给网络。

(五)将经略海洋作为能源发展战略与能源安全战略新的进取方向

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是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一大关键。海洋油气开发是进军海洋的重中之重,加强海洋能源资源开发,既可增强国家的能源安全,又可宣示我国的海洋主权,既是能源经济活动,也是国际政治活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我国是海洋资源开发的后到者、落后者,必须迎头赶上。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海洋疆土疏于管理、海洋资源开发迟慢的被动局面。为了加快海洋油气开发,必须努力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及维护海洋主权和海洋资源的意识,实现国家地缘战略定位由“陆上大国”向“陆海大国”的转变;必须制定符合进军海洋需要的国家海洋战略,推出激励海洋能源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构建灵活高效的海洋能源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提高主要能源企业的深海油气开发能力,做好防范各种海上油气开发风险的准备。国有大型油气公司率先在争议海域进行油气开发义不容辞,可考虑以主要国有大型油气公司为主,吸纳有实力的地方国有公司和民营公司参与,共同打造几支海洋能源开发“航母战斗群”,逐步确立我国海洋能源资源开发的世界强国地位。我国海军发展滞后,维护海洋主权、保障海上经济活动的能力严重不足,必须大力加强现代化海军建设,在重点强化近海作战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争取尽快建成几支兼具近海和远海作战能力的航母战斗群,实现由近海海军向深蓝海军的跨越式发展。

(六)从经济结构、增长方式、技术创新等方面着力,争取在绿色发展中走在世界的前列,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变重GDP为重GNP和附加值,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重化工业比重过大的现状,切实解决能源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问题。同时应当认识到,今后相当长时间里,我国以常规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可能根本性改变,因而必须在提高能效技术、降低能源强度方面尽快取得突破,从而“倒逼”能源消耗下降,将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一个合理限度内。清洁发展的时代潮流必然引发国际能源规则、体系和制度新的调整,未来国际能源领域的斗争与合作,相当大程度上将围绕新能源的技术标准、贸易规则及其管理制度展开。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低碳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方面,应当发挥世界引领作用。为此,既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更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在技术创新领域,有必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制造“两弹一星”的精神,争取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要努力调动民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为其释放创新潜力创造条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制定低碳生活规范,推动绿色革命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展开。

风蚀蘑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征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

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常夹有湖相地层,这类地层主要出代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

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

黄土中化学元素组分的迁移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所谓元素的迁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转移和再分配,使化学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结果都不相同。

元素迁移除 。元素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元素的组合及其结构等内因外,还有外界的物理化学环境,如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环境等外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黄土史时期迁移最重要的外界因素,通过测定黄土层中元素迁移量的大小、形式及其组合关系等,反演其迁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条件,以达到了解古气候环境波动的目的。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和花粉分别是这两类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当它们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药中成熟后,借助风、水或动物等动力的作用飞离植物母体,大部分落在土壤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孢子花粉也就变成了化石。孢粉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特定的方法把不同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分离提取出来并鉴定其类型及组合,以此恢复古植被类型、群落,生长的古地理景观和古气候条件。[2]

第四篇:大能源战略试题

大能源战略

1, 集团公司2008年的工作报告中08年公司主要发展与经营指标指出,常规火电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控制在1.5次/台年以下。

2, 集团公司2008年的工作报告中08年公司主要发展与经营指标指出,等效可用系数大于92%。

3, 集团公司2008年的工作报告中08年公司主要发展与经营指标指出,控股管理煤机平均供电煤耗332.5克/千瓦时。

4, 集团公司2008年的工作报告中08年公司主要发展与经营指标指出,平均综合厂用电率

6.24%。

5, 集团公司2008年的工作报告中08年公司主要发展与经营指标指出,平均发电利用小时6083小时。

6, 集团公司2008年的工作报告中08年公司主要发展与经营指标指出,控股管理发电企业发电量892亿千瓦时。

7, 集团公司2008年的工作报告中08年公司主要发展与经营指标指出,投产控股发电装机容量330万千瓦。

8, 集团公司2008年工作会议明确了08年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就是以深入实施“大能源战略”。

9, 大能源战略其实就是“大能源格局下以电为主,多业发展”的战略。

10, 截止2007年底,集团公司控股管理装机容量达1530万千瓦。

第一组:

1, 集团公司接管发电企业时提出了“以投资为主体,以实业为基础,以电力为主业,多业共同发展”的战略。

2, 集团公司发展和赢利模式的两个新轮子是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

3, 加快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必须依据“大能源战略”的原则和总体要求,努力实现“三个转换”:从能源加工型企业向能源综合型企业转换,从实业型企业向产融结合型企业转换,从传统型企业向现代型企业转换。

第二组:

1, 集团公司落实“大能源战略”围绕的“三大产业”是以电力主业,继续加大一次能源投资开发力度,全力推进能源服务业发展。

2, 集团公司落实“大能源战略”围绕的“三化管理”是规范化、集约化、精细化。

3, 集团公司落实“大能源战略”围绕的“三项创新”是“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加快经营模式整合与资产重组步伐”。

第三组:

1, 树立加快战略转型的三个理念:勇于变革、攻坚克难、以人为本。

2, 要加快实现战略转型,三个重要途径是:以产业优化增强实力、以科学管理提升内涵、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

3, 进一步强化加快战略转型的保障是:以坚强有力的党建作保障、以先进优秀的文化作保

障、以实干高效的作风作保障、以正确引导的舆论作保障、以不折不扣的落实作保障。

第四组:

1, 集团公司提出的“三化管理”中集约化的重点是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在资金集约化管

理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人、财、物各种资源要素的集约经营。

2, 集团公司提出的“三化管理”中规范化的重点是加强制度建设,依法按规治企,提升管

理效率。

3, 集团公司提出的“三化管理”中精细化的重点是加强安全生产控制、煤炭采购工作、生

产运行管理、节能减排等。

第五组:

1, 集团公司战略转型的核心内涵是以什么为愿景:建设“和谐浙能”和“百年浙能”。 2, 集团公司提出了以什么为主体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

技术人才、优秀操作技能人才。

3, 要实现从传统型企业向现代型企业的转换,就必须着重推进四个创新:思维创新、机制

创新、管理创新与行为创新。

问答题:

1,2008年集团公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加快战略转型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本运营为主线,以管理提升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保障,深化各项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安全基础,全面推动“大能源战略”的深入实施。

2,2008年根据集团公司的经营目标需要切实做好的六方面工作是什么?

答:

(一)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步伐,推动企业新发展

(二)深化“三化”管理,提升管理新内涵

(三)强化分类指导管理,促进非电产业新跨越

(四)加大资本市场工作力度,寻求发展新空间

(五)继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创建安全生产新局面

(六)加强党建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发展新保障

3,“大管理概念”是指什么?

答:一是加强经营管理,通过实施规范化、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深化各项改革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增加企业效益;二是强化设备技术管理,通过加大技术改造与创新力度,加快推进节能降耗、供热改造与绿色能源建设,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4, 要深入实施“大能源战略”,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它们分别是: 答:

(一)深入实施“大能源战略”,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必须在进一步统一认识上下功夫

(二)深入实施“大能源战略”,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必须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下功夫

(三)深入实施“大能源战略”,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必须在坚持与时俱进上下功夫

(四)深入实施“大能源战略”,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必须在克难攻坚上下功夫

(五)深入实施“大能源战略”,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必须在深化、细化、扎实推进上下功夫

5, 落实“大能源战略”,推进战略转型,要坚持的三个方面是什么?

答:

(一)落实“大能源战略”,推进战略转型,要坚持以发展为主线,重点围绕“三大产业”,把握关键项目,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能源综合型企业建设。

(二)落实“大能源战略”, 推进战略转型,要坚持以管理为抓手,重点围绕“三化管理”,优化增长模式和经营方式,推进现代型企业建设。

(三)落实“大能源战略”, 推进战略转型,要以创新为动力,重点围绕企业的“三项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活力,推进产融结合型企业建设。

6, 推进“大能源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哪些保障?

答:

(一)推进“大能源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各级党组织发挥政治优势,为企业提供稳定发展的支撑与保障。

(二)推进“大能源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各级党组织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为企业提供人才队伍的支撑与保障。

(三)推进“大能源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各级党组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企业提供廉政安全的支撑与保障。

(四)推进“大能源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提供凝心聚力的支撑与保障。

第五篇:4.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要想维护中国的利益,只有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才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具体说来,第一,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除此之外,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伊斯兰极端势力已逐渐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大患。

第二,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第三,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第四,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第五,近年来,印中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第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第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仍是美国,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强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针对中国面对的周边安全形势,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具体而言,一要促进经济稳固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能力,二要加强国防建设,维护中国的安全,三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此外,还应加强中国安全的国际举措,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首脑外交,获取经济合作和经济援助,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并积极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经济一体化和多边安全协商机制。

因此,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上一篇:中国联通公司介绍下一篇:中国梦提出的背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