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网络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一门新兴学科正悄然兴起,本文试图从学科体系构建的角度对网络心理学的概念、特点、研究目标及发展前景作一探讨,以求共识,以此促进网络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理论构建。

第一篇:网络心理学论文范文

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摘要:心理学网络课程是深化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生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积极性的有效形式。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其理念向度是:从“一元目标”转向“多元目标”;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探究”。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应着重解决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等四个关键问题。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建构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建构的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是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它主要包括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开展评价等几个基本环节。

关键词:心理学;网络课程;实践探索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院校所有师范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它是体现师范性、培养合格教师、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的标志性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教育学、学科教育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系列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任。心理学课程的受众面大,对师范生教育素质的影响非同一般。然而,在传统的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单向传递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习心理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兴趣难以激发,教学成效不太显著。因此,心理学课程改革应该置于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前沿。

从2012年始,我们以心理学课程改革作为师范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我们开展的心理学课程改革,着重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心理学课程存在形态的改革;二是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心理学课程存在形态的改革,是指心理学课程的存在形态要实现由理论课程向网络课程转变,即把以往固守于课堂教学的心理学理论课程建设成为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皆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学网络课程,以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心理学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要实现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向,由过分依赖单向传递的“授—受”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依靠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强调多向度交流的合作研究模式,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研究能力。本文结合我们近两年来对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拟就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做些探讨,以期消解人们对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认知偏差,为推进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学素养提供实践参考。

一、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价值

“网络课程是教育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和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成为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1]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如Moodle平台)表现的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的教师认为建设心理学网络课程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也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学网络课程是“华而不实”、“搞花架子”,没有必要去创建。这些是一部分教师对心理学网络课程存在的浮泛的认知偏差。如果不廓清这些认识问题,认识不到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价值,那么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就难以启动。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学网络课程是深化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生需要

教学改革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杠杆。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减少理论讲授时间,并不意味着教学信息量的减少,而是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在减少理论讲授时间的情势下保证学生获得足够的知识量?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程学习,是解决“减少课堂讲授时间与增大课程学习的信息量”这对矛盾的有效办法。诸多关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与使用介质的调查表明,互联网资源是学生最为乐意使用的学习资源。互联网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呈现形式多样等特点,是符合大学生学习需要的重要信息源。但是,如果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去寻找所需资源,有时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未必能得到优质资源;有些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面对信息量大且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而不能专注于与学习科目相关的内容,易出现网络迷航现象。鉴于这些情况,如何做到既能利用网络的优势又能有效防范大学生上网迷航问题的发生,这对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程学习甚为重要。解决“减少课堂讲授时间与增大课程学习的信息量”这对矛盾的最佳办法就是建设网络课程,通过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实施课程教学。在互联网日益普及并且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的信息化时代,建设网络课程,依托网络环境实施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课程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抓手。这是由课程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心理学课程改革必须顺应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与方向,致力于实现课程形态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网络化。从这方面的意义上可以说,建设心理学网络课程是深化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生需要。

(二)心理学网络课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积极性的有效形式

目前在高校开设的公共课中,除了要统考过级的《大学英语》和《计算机》这两门窗口课程,其它公共课程,包括心理学课程,一般都不被重视,教学效果常常不太理想。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影响公共课程教学成效的主要因素有:授课者的教学理念问题、授课者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授课者的教学技能与能力问题、授课者选用教材的适合程度问题以及学习者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问题等。从我们对师范生学习心理学课程的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发现,心理学课程不被学生所重视,其教学效果常常不太理想,这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在传统的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具有明显的一元化和知识化特征,教师大都以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作为首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任务,往往采用“授—受”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学信息传输是单向的,教学信息呈现形式比较单一,过分突出和强调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冷落和忽视探究与分析,因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阻碍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相较于心理学理论课程,心理学网络课程具有以下这些显著优点:(1)心理学网络课程存在多条学习路径,适合不同起点的学习者学习,有利于进行个性化的学习。(2)心理学网络课程具有很好的交互性,不仅能向学习者提供教学信息,亦能接收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反馈。它利用BBS、E-mail等设置讨论模块、问答模块来实现习者间、师生间的双向性交流,增加了习者间、师生间交流的形式与途径,非常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3)心理学网络课程在内容结构上具有扩展性,可以将学科最新发展的成果吸收到网络课程中,与时代同步发展,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能够不断拓宽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心理学网络课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改变了心理学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多向度的交流,并且使学生有较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空,因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公共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于2012年6月对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作过问卷调查,从该项调查的反馈信息看,喜欢和很喜欢利用心理学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学生占74.6%,一般喜欢的23.2%,不喜欢的仅2.2%。喜欢心理学网络课程的主要原因:有23.7%的学生是因为信息量大;48.5%的学生是因为学习活动多样(有讨论、问答、测验、评价等活动);15.8%的学生是因为学习内容比较有趣;12%的学生是因为想学好心理学,为将来做教师作准备。提问“学生上心理学课最喜欢的活动”,回答“师生间或同学间进行交流”、“上网学习”、“听老师讲课”分别占43%、35%、31%。上述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学网络课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心理学课程的主动积极性。

(三)心理学网络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进入二十一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是创新的基础。一个人要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创新,他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大量、充分的研究;没有研究就不可能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心理学网络课程中,学生学习的形式主要是讨论、问答、作业、测验等等,而讨论、问答、作业、测验的内容大都以“问题”呈现的。对“问题”的探究是心理学网络课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它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新灵感,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能够起到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虽然有些学科课程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功能,但是由于心理学网络课程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强的特点,因而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方面比其它学科课程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二、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建设一般要经过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试用阶段和推广阶段,其中设计阶段是最为重要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分为教学设计和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对网络课程教学的各个要素所设置的计划,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等。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思路的充分体现,指的是结构设计、导航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等等。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区别于一般网络软件的特殊维度。它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建设心理学网络课程,必须将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置于突出位置。

(一)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向度

1.教学目标:从“一元目标”转向“多元目标”

传统的心理学课程教学片面强调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育人目标,这种一元化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心理学课程教学功能的衰减。心理学课程的“本体价值”是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应然追求,也是定位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心理学课程具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品格价值。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全面、均衡地实现心理学课程所固有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品格价值,促进学生全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2.教学时空: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

传统教学将教学活动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缺乏对外在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注与联系,而利用心理学网络课程开展的网络教学,则要实现由封闭教学向开放教学的转变。这是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利用心理学网络课程开展教学,不局限于校内、课堂和课本等空间,而且可以在任意的时间进行学习,信息传递也由单向变为双向,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充分的交互,因而“大大拓展了现行的教学时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2],有利于提高心理学的教学效率。

3.教学重心: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受教师支配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完全在教师的主导之下进行,教学信息只能从教师传向学生。而利用心理学网络课程开展教学,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打破教师的“权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开放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按照个人情况来选择所需的学习资源,自主地决定学习的内容与进程,能够对个人学习有更多的支配权。

4.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探究”

学习理论是人们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开发网络课程,尤其是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学习理论的指导。“任何教学技术中的设计都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克里斯韦尔E.L.Criswell)。因此,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经验从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以一系列“问题”来建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认知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心理学课程教学自始至终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应着重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惠特洛克(Whitlock,2001)根据20年来网络课程学习者的反馈意见,提出了优秀网络课程的十大特征。它们是:明确的教学目标、富有吸引力的呈现方式、明显的标志、方便的使用、适用的语言、模块化的结构、多种多样的问题、反馈、测试和逻辑化排列。有鉴于此,在进行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时必须把上述要素考虑在内,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对教学起着“指挥棒”、“控制器”和“标杆尺”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教学目标设计也是进行各个教学要素设计的重要依据。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就能够为后期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提供指引,使整个教学设计臻于完善和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可分为课程总的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和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设计三个层次。无论进行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都应从心理学课程的“本体价值”出发,力求使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多元化。基于此,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激发学生学习与研究心理学的兴趣;②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③培养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素养与能力;⑤增进学生的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2.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它是按照网络教学环境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重组,使教学内容以网络教学的形式表达。根据师范专业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和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改变以往按照心理学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的做法,采用模块(专题)化组织方法,把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六个模块(专题)进行教学。这六个模块(专题)分别是:初识《心理学》;认识你自己;学习的动力与策略;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教师的威信及其形成;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每个模块(专题)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扩展性学习资源、练习、讨论、测验、作业、学习方法建议以及专用名词、术语的解释说明等。每个模块(专题)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模块(专题)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这种模块化组织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学习。

3.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

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是对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具体学习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它是心理学网络课程开发的核心内容,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学网络课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既有个体化的,也有协作性的。因此,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包含自主性学习活动设计和协作性学习活动设计。要做好心理学网络课程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设计,关键在于设计大量的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如讨论题、练习题、作业题、测试题以及拓展性阅读材料等。协作性学习活动设计则可通过协作交流平台和在线评价模块等来创设协作性学习活动环境,让学习者加入讨论和交流经验,并要求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出适宜的评价,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

4.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

网络课程的学习具有明显的个别化特征,需要学习者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较弱”的情况下[3],要监控和促进学生的网络学习,必须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中认真考虑学习评价的设计,充分发挥学习评价在网络课程学习中的作用。实践表明,学习评价是监控学习进程、激励学生学习和考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开展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能够有效监控学生对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保障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网络课程的主动积极性。因此,在心理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阶段必须重视做好该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

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从功能上分,主要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如果仅仅进行终结性评价,那是难以科学公正评价学生学习心理学网络课程的过程质量的。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应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因为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以改善网络教学中师生相对分离的状况,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习者有一定的学习约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同时可以发现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推动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真正转变。例如,通过对心理学网络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设置相应的评价表,籍此实现对心理学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

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是贯彻落实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的落脚点,因而是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重点。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借助网络教学支持平台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策略、结构和程序的活动范式。教学思想是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模式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在不同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会形成不同的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以往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多为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模式。随着网络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从单一的模式向多样化的模式发展,涌现出了问题型模式、协作型模式、教授型模式、案例型模式等等多种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网络课程实行的教学模式是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这是一种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心理学网络课程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开展评价等几个基本环节。

1.专题讲座

师范教育专业使用的心理学教材普遍涵盖了基础心理学和部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咨询等学科的知识。因心理学教材内容较多,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师范生将来工作的需要和他们学习、生活的实际,将要讲授的心理学教材内容整合为六个专题(见前所述),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专题讲座的内容约覆盖心理学课程内容的70%,专题讲授的时间可安排32学时,占心理学课程学期总学时的3/5。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又可称为自我调节的学习,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 、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人是通过自主活动获得主动发展的。”[4]自主学习是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网络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自由的时空和丰富的内容。为巩固和提高心理学专题讲座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心理学网络课程开展自主学习。利用心理学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专题讲座前进行,也可以在专题讲座之后进行。心理学网络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极为丰富,既有专题讲座的PPT、专题讲座的教学设计,也有与专题讲座相关的文本资源、互联网资源,还有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专题学习效果的讨论、练习、作业、测验和心理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等资源。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计划中,自主学习的课时数可安排为10个学时,占心理学课程总学时的1/5左右。

3.合作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并努力创造条件去帮助学生达成这些愿望,是教学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增进学生的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为此,我们把“合作研究”确定为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合作研究的基本流程是:组建研究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实施课题研究→展示研究成果。合作研究的学时数可安排为10个学时,占心理学课程总学时的1/5左右。

4.开展评价

开展学习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心理学网络课程把学生置于动态、自主、开放、合作的学习环境中。为促进和保障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的正常、有序、有效开展,防范、纠正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各行其是的随意性,必须重视开展学习评价。

鉴于学生面对的是网络学习环境,对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宜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做法。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也就是说,对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既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又看学生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学习心理学网络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练习、作业、测验的情况,其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开展心理学网络课程学习的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对学生学习心理学网络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以学期末的心理学课程考试成绩为依据,其成绩作为学生开展心理学网络课程学习的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做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比较客观、全面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发展”[5]。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要将这种评价方式清楚地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第二,要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价标准并进行公布;第三,整个评价过程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评价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让每一学生成为评价者,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自我、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贾雪梅.网络课程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129.

[2]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2.

[3]陈小芳.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 河南教育,2013(4):52.

[4]冉乃彦. 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自我教育”[N]. 中国教育报,2013-01-04.

[5]姜远勤.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探索[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6):73.

作者:刘新奇

第二篇:网络心理学研究与前景展望

[摘要]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一门新兴学科正悄然兴起,本文试图从学科体系构建的角度对网络心理学的概念、特点、研究目标及发展前景作一探讨,以求共识,以此促进网络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理论构建。

[关键词]网络 网络心理学 前景展望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心理学资源和手段,研究心理学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的边缘性学科。将网络作为研究手段与研究内容的结合正促进着一门新学科——网络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对网络心理学的基本认识

网络的应用与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并有区别于计算机科学的范式。在网络的观点中,重点不是一台电脑的内部过程,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网络的信息流。作为整体的网络具有每台电脑都不具有的特质,这让我们想到了格式塔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的和”。因此,这个新范式将导致网络心理学的诞生,网络心理学将人的群体和计算机网络相类比,用网络的信息交流观研究人和人交流的心理。

1.网络心理学概念的界定

从学科理论研究角度出发,首要任务就是对这一概念进行必要的阐述。对于网络心理学概念的界定,目前尚处于未定型阶段,或者说还处于探讨与争论时期。在此,我们暂且把“网络心理学”的含义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如工程心理学对虚拟现实商店的界面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虚拟社区的研究等;从狭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则是主要探究由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构成的环境下的心理维度,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和隐藏在其背后的心理过程及其变化发展。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广义的网络心理学研究将以自己的广泛的研究而为狭义的网络心理学研究提供支持证据与补充。在现阶段中,我们更多的是从传统心理学的角度来反思网络,对于“网络心理学”的含义更多的也是从广义的层面上加以理解,对于狭义的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基于上述认识,不妨提出一个可供商榷的概念:网络心理学就是指融合与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传统心理学理论为基石,以实证研究为手段,研究并揭示在互联网相关情景中人的心理、行为及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学科。

2.网络心理学基本特征分析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升级而日益深广发展的学科,因而它具有鲜明的计算机网络特征。

(1)交互性。实时互动是网络心理学的突出特征,人类告别了在广播、电视、报纸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历史,人人都可以在Internet上随意点击、各取所需,主动控制信息内容、流量并与之交流。如远隔重洋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面对面”地沟通,也可以利用网络电话或网络会议系统与网上的心理医生进行实时响应的切磋或咨询,也可以给有关专家发E-mail,或在聊天室里应用私聊功能。

(2)灵活性。人们可以利用掌上电脑、信息家电、甚至移动电话等各种有线无线的上网工具,随时随地检索、阅读世界各地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同业人员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世界范围的交流;有心理压力或心理障碍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相关文章或与专家交流……

(3)隐匿性。由于人们在Internet中可以隐匿身份、容貌特征等个人资料,使得人们更易于与有关人员交流、咨询平常不便或不愿讲出的问题。

(4)共享性。网络心理学的资源共享是前所未有的。计算机网络大大解除了资源地理位置的束缚,用户使用千里之外的资料就象使用他桌面上的一样。如一篇答复某强迫症患者、提供系统脱敏治疗计划的贴子一旦在Internet上发布,即成为共享资源,其它医患人员都可以参考并加入交流。心理学与网络相结合,其内容之集中、资源之博大、影响之广泛是任何传统手段所不能企及的。

(5)更新性。网络心理学内容丰富之快、刷新周期之短,是传统心理学难以达到的。随着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知识、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的日益紧密,网络心理学发展与更新将紧随计算机网络技术前进的步伐。由于发布学术成果没有刊登“壁垒”,使得网络心理学研究领域可以容纳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不同层次的声音。而且研究成果可以随时补充、更新,使得网络心理学研究体系日趋完整和科学。

(6)扩散性。作为第四传播媒体的Internet,其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网络心理学因而能藉此打破众多传统界线,如在北京上网贴上一篇网络心理学论文,几分钟内也许会从硅谷跟贴一位数学家对该论文的质疑。而且Internet的使用者不仅在网上传收信息,还会把信息带到网下传收,使网络信息在非网络用户中得以接收和反馈。

(7)经济性。上网费用低廉、信息资源检索收发方便快捷,大大减轻了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受益者负担,使得网络心理学更有条件迅速发展。

(8)并行性。由于Internet的存在,多结点间信息传输使大范围的心理咨询、测量与调查或为不同地理位置的患者进行跨越时空“集体治疗”成为可能,心理诊疗者同被诊疗者之间单对多、多对单、多对多的诊疗模式轻松实现。

二、网络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梳理

网络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如同心理学自身研究领域一样宽广与多样化,几乎心理学的每一分支学科都可以而且正在与网络相结合而成为网络心理学自身的研究对象。正如约翰苏勒博士所言:“因特网为心理学家以及其它行为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处理与收集信息的高科技手段,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然造成深刻的冲击。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以及实验法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对应的形式。网络为心理学界揭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存在着很多研究方法。其次,随着网络空间、虚拟现实的快速发展而出现了诸如网络成瘾、网络环境的去抑制特点、虚拟团队的管理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导致心理学开始考虑将网络作为自身的研究内容。再次,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因为不同的技术载体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而每一种形式都涉及到人机交流、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三种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正是网络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所在。此外,在进行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时间、空间和感观上的构成,它需要一套有别于传统道德准则的独立的阐述说明。

在与计算机心理学、传播心理学与影视心理学等类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相比较,可以看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极其广泛,网络心理学研究将涉及心理学的所有分支学科。实质上,这正是网络作为当今信息社会的基础载体的必然结果。

三、网络心理学研究目标的确定

作为一个全新的边缘性学科,它的研究目标就是用心理学这一传统学科的独特视角和观点来分析网络这一新生事物,从而来指导网络用户正确使用网络、正确利用网上资源和进行有效的网络管理。

1.研究人们在虚拟环境下的多种心理状态与心理变化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革,促进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得到极大地改变,如收发电子邮件与查询信息等;网络娱乐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刺激与享受,但同时也产生了网络沉迷、网络依赖等一系列综合症状;网络也带来了空前广泛的交流空间,人们的交往模式、社会交往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隐蔽性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心理变得更加复杂,信任感降低;同样网上出现的负面行为、病态行为,也会影响到个人、家庭。因而研究人们在不同的网络应用中的不同心理问题就越显得重要。

2.研究网络应用心理与现实对应环境的心理差异

不同的网络应用产生的新的行为模式、心理模式与现实生活中对应的行为、心理有着巨大的差异,网络所蕴涵的文化与传统人文思想也有着巨大的落差,人们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与落差中所呈现出的新的道德、伦理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

3.研究网络应用所对应的多种心理需求

从研究用户不同的网络应用心理出发,从分析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心理特征等着手,找出现存网络应用的弊端,为设计开发更符合人的行为、心理、思维活动方式的网络应用提供依据,这是网络人性化、可用性的需求。

4.研究网络应用而带来的各种心理困惑的心理根源

网络沉迷、网络依赖,乃至网络成瘾已成为目前网络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积极探索引起网络心理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心理特征、思维模式等是非常重要的。网络对于个体的作用永远是双重的,如何让网络更好地促进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目前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四、网络心理学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互联网对人的心理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众多心理学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网络心理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网络心理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不足。

1.网络心理学研究方法尚未形成严谨的程序与体系

网络心理学的研究相对于现实社会中人的心理行为研究来说具有自身的特点,它在研究环境、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上都有新的变化,因而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并不能满足网络心理研究的需要。就目前而言,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仍未突破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束缚,只是将一些诸如心理测验、调查问卷等方法从现实中的应用转移到了互联网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效率,但是本质上与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无差异,这就造成当前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方法难以形成严谨的程序和体系。

2.网络心理学研究内容缺乏科学的系统化

对于一门学科来讲核心的内容体系构建是关键。纵观当前网络心理研究的内容仍然较为分散和片面,具体而言有如下一些表现。首先,对于不同层次的网络使用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青少年群体,忽视了心理比较成熟的成年网络使用者的研究;其次,网络心理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网络空间内人的心理行为及其表现,缺乏对于网络使用者的认知、情感与行为过程关系的演变研究;再次,网络心理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层面,局限于简单的数据解说,缺乏基础的理论概括。因此对于网络心理学研究来说,要拓展研究思路,更多地将新问题与具体理论相结合,从新的视角切入研究,促进这一学科体系内容的建立。

五、网络心理学研究前景展望

网络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心理学领域相结合而诞生的新课题,体现了各学科融合与借鉴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网络技术和传统心理学结合促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网络化趋势,另一方面心理学已经将网络中的心理行为与现象作为自身的研究内容。网络心理学的提出体现了心理学工作者对网络心理研究学科倾向的认可,也明确了相关研究应从系统化、学科化的角度建构网络心理研究的学科体系的发展方向。网络心理研究促进了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整合心理学研究、提高心理学学科地位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价值。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互联网认识的不断深入,网络心理研究也将向全面纵深的方向发展,促进网络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发展和理论构建,也带给心理学学科新的发展契机,真正展现其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孙志峰.试论21世纪青年工作者的网络意识[J].中国青年研究,2001,(1).

[2]崔丽霞等.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2).

[3]覃征等.网络应用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吴长亮.青少年网上聊天心理分析[J].学术论坛,2003,(5).

[5]陶国富等.大学生网络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6]程乐华.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专项规划重点课题(京高学会[2007]34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京教函[2007]451号)。

(作者单位: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海淀职工大学)

作者:林澍峻 赵 辉

第三篇: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探析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网络环境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兴的手机用户群体数量已经逐渐超过了传统的PC机器用户人数。(personal-computer)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速度比较快,多元价值观冲击着我国的社交网络用户的个人价值观。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当今网络下的心理学变化,从而迎接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观念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的冲击。本文根据心理学视角下网络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开展社交网络背景下个人行为的分析。

【关键词】心理学;社交网络;个体行为;用户分析

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手机、IP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人数增加的情况不容忽视,社交网络用户的个人行为应该受到规范和管理。商业企业一定要重视利用主流手机社交软件的使用来降低市场开发活动中的难度。通过进行管理活动中的社会性网络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一、我国社交网络用户的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经济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各种高科技电子“舶来品”不断抢占我国市场,社交渠道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极大丰富。大学生群体在使用手机进行网上冲浪活动越来越频繁。手机腾讯公司的QQ、微信(微信聊天软件从2011年推广使用,用户每年呈亿级单位增长,从2011年的1.2亿人迅速飙升至2014年底的5.4亿人。)相比较传统社交网络平台,微信工具以其交流的便捷性和支付工具与交流方式的统一性,逐渐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在心理学视角下开展社交网络软件分析,我们发现,微信软件结合了当今时代最为流行的支付方式,吸引了广大用户的参与。广大群众都有“从众心理”,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开发了众多的功能,比如“抢红包”等功能,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使用微信。根据用户使用微信软件的频率,我们发现每天一次使用微信的人数达到36.23%,每天多次使用微信的人员也有31%。

二、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

1.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对人具有暗示作用,它突出人的美好心灵与优秀品质,可表现为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技术、一种行动。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必须树立新的心理学分析观念,构建新的社交软件运用途径。首先,技术人员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不再受传统理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发现的优势、长处,促使用户潜力得以开发;其次,教育人员需强化积极心理学教育,对社交用户积极品质进行培养,促使社交用户的抗挫折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再者,教育人员要突出社交用户主体地位,利用积极心理学对社交用户进行引导,指导社交用户进行自我鉴别、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启发;最后,要将素质扩展作为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使社交用户活力得以激发,有利于对社交用户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根据我们国家工信部在2014年底作出的一项调查显示:92%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等交流工具进行网上活动。其中,70%的大学生经常性地使用手机软件新媒体在互联网上冲浪,进行资料查询、阅读材料活动。学习,上网聊天以其观看影片等活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在开展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积极宣传同时,强调当代大学生社交用户的历史使命感,强化社交用户“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意识培养工作,通过有效的沟通,QQ群和微博等聊天工具中,与更多的社交用户进行相互了解和沟通,加强网络发布平台与社交用户之间的相互信任,发布一些思想政治宣传中的最新信息。

2.个性心理倾向的作用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多种文化观和不断改变的社会价值观对社交用户的心理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具体的困難。在不断碰撞的思想教育活动中,网络信息的发布和管理平台工作人员应该通过网络思维的交互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个性心理倾向对态度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是个性的主要表现,在个性结构中包含多个活跃因素,例如兴趣、动机、需要等。需要是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动力源泉,在心理学视角下开展用户个体行为分析,教育人员要明确社交用户的心理特征,对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进行激发。技术人员需采用多元化的分析形式,对社交用户的不良动机、消极情绪进行抑制,鼓励社交用户投入到健康的额网络活动中,促培养高尚情操,引导社交用户抵制不良兴趣,抵制社会中的各种诱惑。通过尊重社交用户个性,对社交用户实施心理学教育,有利于做好社交用户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管理效率。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社交用户健康教育过程中,首先需清理过去事件,对现阶段社交用户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找出过去事件中的不合理因素,明确社交用户心理问题是因何种因素所致。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新评价自己的过去,促进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的过程,能够帮助社交用户对自身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判断,增强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

3.对用于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影响

就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所谓心理健康,并不是单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是要注重积极情绪的培养,使人获取良好社会功能。积极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需具备积极心理潜能,在影响过程中,要重视培养积极心理潜能,例如培养情绪情感体验、培养积极思维活动等。为了强化对社交用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教育期间,还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通过构建该系统,可及时获取到信息资源,对用户等要素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功能。与传统消极网络价值分析观念相较,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丽璇.当代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行为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D].北京化工大学,2011.DOI:110.7666.

[2]欧卫,谢赞福,谢彬彬等.基于 LDA 模型的社交网络主题社区挖掘[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4,(8):21-25,29.DOI:10.3969

[3]崔婧.社交网站(SNS):人际传播的延伸——以开心网为例[D].河南大学,2010.DOI:10.7666

[4]吕钦钦.社交网络自我暴露行为与线上人际吸引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聚友网”为例[D].北京大学,2015,11(30):149-152.DOI:120.1047

[5]管理,郝碧波,程绮瑾等.不同自杀可能性微博用户行为和语言特征差异解释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3):349-352.DOI:10.11847

[6]李如圣.社交网络媒体对中国汽车消费者品牌偏好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1,21(3):149-52.DOI:110.110

[7]顾璇,金盛华.青少年网络自我展示及其特点--基于虚拟人种志的初步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456-456.

作者:孙婧娴

上一篇:理论课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中职语文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