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文范文

2022-05-08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网络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文章论述了网络会计产生的背景、定义、特点及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分析了电算化网络系统应注意的问题,对加强网络会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关键词:网络会计背景特点影响建议措施一、网络会计产生的背景、定义、特点及对传统会计的影响(一)网络会计产生的背景1.单机系统的不足。

第一篇:网络论文范文

网络会计与网络会计控制

摘要:进入21世纪后,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促使会计发生了新的革命。本文试就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及面对网络会计出现的安全问题,对如何进行网络会计控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网络会计;网络会计控制

一、网络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在20世纪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美国当时为了能在遭到严重核袭击后继续保持联系,创建了独立的计算机网络,这一网络便是今天互联网的雏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互联网规模用联网计算机台数计算,每年正以翻倍的速度增长着。而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其规模和速度远远领先于整个信息产业。虚拟企业、网上广告、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结算等,都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一个侧面。企业上网是未来发展之趋势。在欧洲举行的全球《财富》论坛上不少跨国公司声称,对没有上网的企业,将不与其建立贸易伙伴关系,不与之进行业务往来。而且,一些跨国企业已付诸实施,如在非洲等一些欠发达国家撤走其商务机构,因为在那里缺乏开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条件。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会计服务范围更加宽广,要求会计手段多样化、现代化。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会计模式和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由此看来,会计与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不再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或电子计算机的延伸,而是由此引发的对传统会计理论的整合以及对现行会计特征的挑战。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环境下,如何进行电子单据处理和电子货币的结算,如何进行远程操作、动态会计核算和在线管理,是传统会计面临的严峻课题,网络会计应运而生并得以发展。

二、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不同之处

(一)会计环境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在互联网虚拟环境下,各种交易在线输入,出现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形成电子结算形式,省却了手工方式下将业务资料输入到会计帐簿的过程,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财务管理实现在线管理。如此,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的信息,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由于信息传递的快速性与信息处理的集中性与共享性,网络会使会计记帐主体发生变化。如以地域划分的多个会计主体(如各分公司)以前因信息不畅不能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而网络可使他们合为一个会计主体。这样可能导致社会中介记帐机构(如记账公司)的大力发展,使各单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将大大提高。

网络会计使会计原则一体化趋势加强。如存货计价方面,国际上比较普遍运用的是“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在我国由于市价的取得比较困难,而缺乏使用该法的客观环境,所以没有完全采用(除股份有限公司除外)。但是上网后,国家有关部门或其他中介信息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取得各种存货各地的市价,加以计算后再通过互联网发布各种存货的全国平均市价,企业可从网络中获取所需的存货市价,这样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存货计价原则就变为现实,并且也有据可查。由此看来,网络会计也会促进会计准则国际一体化的进程。

(二)传统的会计理论将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下,会计理论是建立在一些假设的基础上,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算假设。而在如今的网络经济时代,这四个会计假设都将发生变化。

在网络化经济时代,网络公司可能只是一个“虚拟公司”,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还可能瞬间消失。“虚拟公司”会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这就对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理论提出了挑战。

网上交易,使企业在任何时点都可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信息使用者可以从网络上随时获得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后才可获得,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所以,网络会计更强调将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这样就不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从而使收益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在网络会计下,交易是瞬间完成,要人为进行会计分期,其实际意义不大,也没有必要。

(三)会计实务将发生改变

一是对权责发生制的冲击。权责发生制主要是限定期间内费用和收入的分配,而在网络会计中会计期间等于交易期间,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因此,权责发生责将失去作用,取而代之的将是现金收付制更适合网络会计。

二是对会计计量的冲击。在网络环境下,商厦往往是与许多供应商数据库相连的电子店面,它们不动产成本低廉,无存货,而且可以最低价定期采购。所以传统会计中成本计算的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也失去了其作用。

三是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冲击。如前所述,网络公司是个临时性组织,它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所以它的成本计价是按现价价值、可变价值等。

三、网络会计的安全问题及网络会计控制

(一)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法律环境。立法方面,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及数据保护法律,从宏观上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如英国政府分别于1984年和1990年颁布实施了《计算机滥用法》(《The Computer Misuse Act》)和《数据保护法》(《The Data Protection Act》),为计算机运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另外,还应建立适应网络会计发展的经济法规,并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如完善以税务等监管部门为主体的配套电子发票的电子商务配套业务,以专业物流管理配置部门为主体的电子出入库、提单等电子单据业务。

二是人的因素不可忽视。在网络时代,由于会计工作的多变性和多样化,对会计人员不仅要求具备综合控制能力,还要求具备较高的判断、分析与抉择的能力。因此,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和各种控制风险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广泛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相关的信息处理知识和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以及中外兼通的会计本领。随着全球性贸易往来和跨国交易更加频繁,要求会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国际惯例、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确认计量与披露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适应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等会计专业的“边缘知识”,最主要的是要把坚持会计职业道德操守.诚实守信作为会计从业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

(二)建立完善的硬件环境,确保网络会计控制的安全性

1.设置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指计算机网络中的资源与数据不被非法用户和系统非法入侵者访问,而采取的一种用户访问系统和操作方式的安全控制技术。

在一个使用了访问控制机制的网络环境中,只有鉴别认同的用户,也就是由帐户和口令组成访问控制被认同,才有权力从网络上进入一个相应的处理系统访问和使用受限访问系统资源。为了抵御网上的监听攻击,对于网络上远程访问用户,其登录的口令应该有传输加密的机制,而且其进入网络的口令,最好与进入特定计算机的口令分开使用。而且口令内容最好经常变动,并且不要有规律可循,以防遭黑客攻击时被猜出。因此,网络会计控制系统必须结合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提供双重的远程用户登录和访问控制功能。

2.设置数据加密

为了防止非预期的信息泄露,人们通常通过一定的算法和规则将信息数据转移为一些意义不很明显的编码。原文就被称为明文(plaintext),加密结果生成的密码则为密文(ciphertext),这样在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上,即使敏感信息被人截获以后,也不能被理解和读懂信息的含义。网络会计控制系统必须为系统中经常进行的信息传输操作提供信息保密的多重的信息加密能力和信息完整性检验能力,以有效预防网络监听和网络欺骗等。

3.设置用户鉴别控制

网络环境中的“用户鉴别”内容主要由“系统访问身份鉴别”和“信息交流身份鉴别”两个部分组成,这是为防止非法入侵者使用身份欺骗而采用的身份鉴别措施。所以,除上述账户+口令来识别访问者身份外,网络会计控制系统还必须为每次的数据传输与系统操作提供协作双方有效确认对方身份的鉴别,即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这是由可信第三方机构进行用户身份鉴别的网络处理机制,它们不仅包括该用户的一些个人特征信息,而且还包括该用户的公开的密钥、事物权限和证书有效期等信息。数字签名也可以像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签名一样被用来防止操作抵赖。

4.岗位设置控制

在网络会计的岗位设置方面,应相应增加网络管理和网络监控岗位,以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为了实现网络会计的控制与监督的职能,对于系统中其他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必须根据岗位规范、工作职责和数据访问权限机制来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如账务处理系统中,只有主管凭证处理的会计人员和财务主管才有权限访问和操作软件中凭证处理和会计数据,而对于银行对帐处理,则只有负责对帐处理的会计出纳有权操作,以达到规范系统操作和网络行为与责任。

最后,在网络攻击的检测和防御方面,必须配备有访问记录、信息过滤、流量控制和病毒抵卸能力的网络防火墙系统。

(作者单位:青岛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作者:胡春华

第二篇:网络会计研究网络会计研究

摘 要:文章论述了网络会计产生的背景、定义、特点及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分析了电算化网络系统应注意的问题,对加强网络会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网络会计 背景 特点 影响 建议措施

一、网络会计产生的背景、定义、特点及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一)网络会计产生的背景

1.单机系统的不足。从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情况来看,大多仍停留在单机状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单机应用日益显现出不足。

2.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网络化成为必然。电脑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流,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进一步推动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向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即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网络系统可以克服单机系统的缺陷,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功能。

网络会计是依托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同时它也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的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走上无纸化的阶段。

网络会计既是对传统会计的继承,又是对传统会计的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首先,网络财务有着最小的并购成本。网络财务能帮助企业财务部门以最小的成本构造出完美的并购方案。通过网络财务企业财务部门可随时了解并购对象的业务伙伴和竞争对手的信息,判断出其真正的价值,寻找出恰当的并购时机。其次,网络财务有着最低的运营成本,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使社会资源实现了最优配置,可以将企业甚至全社会的运营成本降至最低。再次,网络财务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网络财务的出现,可以压缩企业组织的中间管理层次,有效的解决组织结构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网络财务具有远程处理和适时处理功能,可以实现数据传递的电子化、集中化,使网络资源高度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业务的运作时间差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滞后状况,从而使总部的远程监控和集中管理成为可能。最后,网络财务能够实现财务管理集中化。在财务管理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跨地区的公司可以通过网络财务对异地的分支机构实现集中的财务管理,由总部将其作为系统性的活动加以管理,这对资金管理一体化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1.对会计理论的影响。在会计基本理论中会计四项假设是最为重要的,但随着网络会计的产生,四项假设中三项假设有变动和改变,只有货币计量假设没有很大变动,只是更趋于实际。会计主体假设是诸项假设中最主要的一项,是会计工作的单位,如该假设不能成立,以下几项假设均不能成立,会计工作也无法开展。但网络会计的主体-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公司,所以它不同于传统会计主体的范畴,很难确定会计主体也就是网上存在的这个临时组织往往是虚拟的或临时的。持续经营假设由于网络会计的产生而不能成立,网络会计的主体网络公司是一个存在网上的临时组织,完成后即进行解散。会计分期假设也由传统的划分方式变为了适用于网络会计的划分。

2.网络会计对实务的影响。(1)对权责发生制的冲击。它主要是限制期内费用和收入的分配。而在网络会计中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所以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另一种方法现金收付制则更适用网会。(2)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冲击。网络公司是个临时性组织,它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所以它的成本计价按现行价值,历史成本对网络会计而言已丧失了意义。(3)对会计报表的挑战,传统会计中,报表是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编制的,都有面向历史的缺陷,网络会计这种即时处理随时提供信息特点是以往会计报表所无法比拟的,更适应决策者的要求。(4)对会计职能的影响。网络会计对核算、监督职能均有要求,尤其是会计监督职能。会计监督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分为交易前监督,交易中监督,交易后监督。严格执行这些监督即可保证网络会计工作完全有效的运作。

二、電算化网络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1.会计电算化网络软件的选择应注意以下指标。网络软件的兼容性与扩充性,网络本身的经济性与可回收性,网络本身的先进性、可靠性,网络数据库的共享与控制性,业务处理能力,网络软件可维护性等。参照上述数据,综合具体情况,针对市场优选出适合本身的最优、最佳网络软件。

2.对能够进入到网络的会计信息从信息格式、信息内容的方面制定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3.建立严格的网络管理规范,包括人员分工,数据设置,数据库共享控制措施,数据备份制度等。

4.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对电脑黑客和病毒必须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三、会计电算化网络的选择原则

(一)会计电算化网络的选择原则

1.网络选择必须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迅猛性,网络系统的建立必须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充性、可扩展性、系统的兼容性,网络技术的采用要有超前性。

2.网络建设必须满足财务工作的需求,满足迫切目标,解决迫切问题,不求大而全。

(二)网络电算化系统模式的选择

1.主机处理模式。由一台主机带多个集中式处理系统、程序,数据集中存放在性能较好的主机中,由主机负责所有的撤离业务,中端机仅用于输出输入。

2.文件服务器模式。它是将多个独立的计算机用网络链接起来的一种局域网络系统。服务器负责从硬盘查询所需要的文件,并通过网络把它发送给用户,所有的应用处理包括数据处理都由pc机独立完成,处理结果以文件形式回送文件服务器。其处理能力取决于工作站上pc机的性能。

3.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该模式的连接方式是一种两层结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服务器端一般配备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分布在各部门中,但在网络中传输的一般是请求与结果,而不是整个文件.

4.浏览服务器模式。该模式是面向internet网,是以web为核心的n层分布式计算机模式,也是当今最为先进的计算模式。

以上四种会计电算化网络模式各有优势。第一种模式有造价低,数据安全和保密性高的优点,但由于数据的高度集中处理,其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适合于中小型企业单位。第二种模式投资较低,数据共享性好,扩展容易,操作方便,但区域性要求较高。第三种模式可以在广域范围内进行网络传输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其网络性能高,支持多种机型,可以实现不同网络结构的互联,系统规模较大,投资也较大。该模式集中了模式一与模式二的优点。第四种模式则主要应用在地域比较分散的集团型企业,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较好,但要求能够对互联网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因此,各单位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包括财力、应用范围等,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网络模式。但从目前已使用的单位来看,模式一和模式二使用的单位甚少,模式三较为合适。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来看模式四必定是企业未来会计工作的主流和方向。

四、为使网络会计工作能高速、优质、顺利进行,必须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加强立法和电算化制度建设,从政策方面实现计算机安全及数据保护。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建立岗位责任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实施的保证。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要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并与利益挂钩。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

(一)日常操作管理

日常操作管理是指通过对系统日常运作的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与完整。日常操作管理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使用管理和上机操作管理。

1.计算机使用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是会计软件运行的物质基础。对计算机系统的管理旨在为电算化系统的硬件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保护计算机设备,防止各种非指定人员进入机房和操作计算机。保证机内的程序与会计数据的安全。

2.上机操作管理。上机操作的管理是通过建立与实际各种操作管理制度,要求会计人员按规定录入原始数据,记账凭证,执行各功能模块,输出种类信息,做好系统内有关数据的备份,严格禁止越权操作、非法操作会计软件,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有效、正常的运行、操作。

3.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管理。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处理会计业务,保证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正确合法,会计软件处理正确,当天会计业务当天记账,期末要及时打印输出会计报表,灵活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4.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维护管理。系统维护人员负责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的维护工作,及时排除故障,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维护一般由系统维护员或指定的专人负责,系统维护员可进行维护工作但不得操作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

5.会计档案管理。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的磁化具有不可预见性,所以要求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

(二)培养高素质的网络会计人才

除了基本的财会知识外,网络会计人员还应具有以下技能。

1.管理知识。网络会计下会计的职能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决策支持能力;能够提供管理建议;进行预测分析、报告,当好决策者的参谋;资本运营能力;不断更新,扩展知识面,拓宽企业生存空间;公关能力;处理好与银行、财税、审计、工商等部门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思考能力,能够结合市场经济变化,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对财务信息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提供决策依据。

2.计算机知识。网络会计人员除了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如录入、查询、打印之外,还应该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同时,能够结合财会岗位的工作特点,进行有关财务软件的简单的维护,并熟练掌握常用软件。

3.网络安全知识。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网络会计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提高计算机软硬件的安全性能外,会计人员应该努力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在对网络上会计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的同时,应该保护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

4.网络会计理论。目前我国关于网络会计的理论和法律等还不十分完善,因此应该注重对国外先进理论的学习和借鉴。网络会计人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紧跟形势,加强对新出现的法规政策的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

5.外语技能。国际化是网络会计的发展趋势,因此,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外语技能。

6.创新性。在我国,网络会计还处在起步阶段,财会软件研发,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流程的设计等都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会计人才。

五、我国网络会计发展的趋势

我国网络会计发展时间比西方国家要晚些,网络会计实施的许多工作正處在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会计的发展是势不可挡的,网络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必然出现新的趋势。

1.网络会计风险防范意识增强。网络会计扩展了企业经济资源商务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再加之信息时代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同时,也给会计操作带来很大风险。因此,企业应该认识到不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会计的最大风险。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会计风险。

2.关于网络会计安全手段的加强。从1986年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条文,有力的保障了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安全,但是我国还没有网络会计安全方面的专项法律。制定和完善我国网络会计的相关法律,使我国网络会计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法制化轨道是必然的趋势。此外,数字签名和认证是网络安全商务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协议应用阶段,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证中心来规范网络会计行为正是目前会计界所急需的。

3.网络会计管理职能明显提高。网络会计的职能主要有反映和管理两个职能。网络的快捷便利使网络会计管理职能明显提高。

4.网络会计信息监督加强。网络会计使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变得十分方便快捷。不会像传统会计一样留下盖章签字,所以今后网络会计的发展需要增设监督岗位,将会计人员的操作和数据同步记录在监控人员的数据库中,以便审查和跟踪调查,以实现有效监督控制。

随着我国加入WTO,将有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而国内的企业也要拓宽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发展。作为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济主体,大型企业集团的实力与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了一国的经济实力。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在战略上要立足于国际化,财务管理的内容也要随之得到拓展,不仅包括传统的资金管理,还包括国际化融投资管理,金融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这些都和网络会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李汉兴,李忠诚.网络会计的发展及必须解决的问题[J].财会月刊,2001

2.李彩莲.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财会研究,2004(9)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06)(责编:李雪)

作者:唐翼锋

第三篇:网络文化悖论与网络新闻价值

网络新闻,把当下人们文化生存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元素——互联网与新闻——交集在一起。互联网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全世界的网民数量、中国网民的数量等一系列数据之中,更体现在其以当代人生存方式建构的重要意义上。“网络化生存”业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术语,这一命名本身即隐含着特殊的含义。新闻重要,其重要性直接催生了专门的学问——新闻学,多少大学与科研机构中有多少人从事着这门学问的研究,难以计数;其重要性还体现在,新闻对我们的包围,恰如传媒学大家麦克卢汉所言:“就像鱼对水浑然不觉。”卢梭曾言:“人生而自由,而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人生而自由,而又无往不在网络之中。”构成这一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既有互联网,也有新闻之网。它们成为当下的一种生存背景。

网络新闻的诞生,引发了新闻领域内的一场“新”、“旧”大战。世道必进,尤其是在所谓后现代社会氛围之下,一事物自其诞生便会被迅速贴上或“新锐”或“传统”的标签。互联网对新闻的侵入,的确带来了许多变化。首先,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业的冲击已是严酷的现实。再有,网络新闻在网络上高歌行进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论,如网络新闻的屡屡侵权,如网络新闻对道德底限的冲击等。于是,网络新闻“优”与“劣”的争论方兴未艾。

这一争论本身,涉及一个传统性的大问题——技术与人文的冲突。技术与人文的冲突是同人类文明进程如影随形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每当某种具有重大推进意义或者颠覆意义(在这种语境中,两者往往是同义词)的新科技出现,相应地便会引发人们生存观念、生存方式的转变。技术一旦走出“实验室”,便具有了“文化”的特质。在现代社会,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新技术推广与发展的速度加快,技术对人文的影响表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这一进程往往会引发人文价值与技术革新之间的剧烈冲突。人文,讲求价值,讲求人之为人的价值理性;而技术则追新求变,秉承日新月异的工具理性。技术与人文的这种冲突,自古有之,如何解决?大哲康德提出,两者还是各安其位的好,理性要为信仰留出地盘。由此,人们得出一个大致的共识:在讲究工具理性的技术领域本无所谓“优”、“劣”,优劣判断只存在于价值理性的人文领域。

具体到网络新闻,其“优”与“劣”的问题,关键还要看作为技术的互联网给新闻带来了什么,影响到新闻的哪些方面,这些影响是加强、削弱还是颠覆了新闻的特质,是否因此而改变了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新闻的价值与意义何在?新闻的价值,并不仅是传递信息,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包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文化社群。新闻传播是作为群居生活的人类,对自己确认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深层的心理需求。

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的到来,对新闻的这种价值有无冲击?就我个人的新闻体验来说:一是不可避免地浸淫于网络新闻之中——打开电脑,浏览新闻成为许多人自动化的程序;另一方面,又没有放弃对传统媒体新闻的留恋:不定时地买一份报纸,开车时会打开广播,看电视新闻时的心态与看电视剧时不同。我们处于三网——报纸新闻网、广播电视新闻网与网络新闻共通的状态之中。有意思的是,我们还会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媒体来眷顾传统媒体的新闻。比如,看各大报网络版,从网络上听收音机。

从历史上看,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波又一波“新”媒体的诞生,并未取消此前“传统”媒体的作用。新闻业已作为人类的生存背景,各种媒体都有其不可替代之处。报纸新闻阅读具有精细性、可反复性;广播新闻收听的便捷性、随时性,为自家所独具;电视新闻的图文并茂、对接受者产生立体性的影响。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行了整合,具备了独特的吸引力。其一,信息的即时性。新闻讲“新”,互联网可实时更新,在这一意义上讲,事件发生之时便被做成新闻成为可能;每一个事件又都可做成实时更新的新闻系列。其二,海量性。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新闻媒体,每一秒钟所发布的信息都难以计数。其三,信息的互动性。网络新闻使接受者参与的渠道畅通无比。虽然报纸新闻可以通过读者来信的方式与受众形成互动,但时间上延后,受众表达意见的自由度、深度、真实性都受到限制;广播电视新闻机构试图通过电话、短信接入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花样繁多,但这种解决也仅仅是有限度的解决。互联网上,新闻受众可随时评论,自由发表意见,甚至有网络新闻机构还专门搜集网友的评论,做成专题、做成新的新闻。尤其是在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日益推进的形势之下,这种互动性更是被极大程度地彰显。

上述现象给人一种感觉:作为新闻载体,互联网之于报纸、广播、电视,似乎不再是简单的超越然后与此三者并生,而是融合了这些传统媒体,实现了一次跨越性的整合。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使网络新闻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正因如此,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有被互联网招安之势,纷纷在互联网上开疆破土、独立门户。但与此同时,技术与人文的冲突又再次浮现出来。互联网的文化悖论是这一传统性冲突的当代体现。

网络新闻的价值,需放在互联网文化悖论中加以考量。有学者曾总结了互联网的十大文化悖论:技术与人文、一元与多元、开放与封闭、自由与规范、民主与集中、虚拟与实在、理性与价值、神性与物性、传统与创新、个人与社会。①这些悖论也投射到网络新闻上。

其一,网络新闻的即时性,蕴含着即时性与新闻期待意识之间的悖论。新闻,强调“新”,但同时并非越“新”越佳。许多新闻传媒强调其产品的定期发布,一方面会使新闻受众形成相对固定的“新闻时间”,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能有效提升受众对时间的预期评估,增加新闻传媒组织、受众、消息来源三者间的互动,尤其是深层互动。网络新闻使新闻传播进入“全时”(随时报道)阶段,与此前的“定时”(通常对于日报来说是24小时周期)、“即时”(第一时间报道)、“实时”(对事实的同步报道)相比,在“新”的程度上得到提升,但期待视野被消解之后,新闻接受过程中的愉悦感、满足感极大削弱。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成为单纯的新闻接受器,失去了思考的激发动力,自我力量的体认感大为减弱。

其二,网络新闻的海量性,蕴含着信息海量性与新闻性的悖论。美国著名媒体人安德鲁·基恩专门写了一本反思互联网弊端的书,抨击沉溺于网络新闻的受众关注的不是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的严重冲突,而是一位英国女演员胸部平平、大象的行走习惯等,他认为这种所谓的网络新闻是“用一些幼稚、可笑和琐碎的报道取代了真正的新闻”。②新闻的特性是什么?新闻不同于历史,不同于学术研究报告……这是个人言言殊的问题。但学界承认的相对一致的意见是:并不是所有新发生的事情都是新闻。庄子所讲的“小说”——里言巷语,便不能归入新闻之列。网络新闻的海量性,使受众陷入了新闻网络之中,极有效地使其体会到生存的“当下性”,但鸡飞狗跳之类的所谓的“新闻”充斥其中,又造成了受众的迷失。网络新闻在促进新闻发展的同时,又极大刺激了在传统媒体新闻业已存在的“为新闻而新闻”的倾向,对受众新闻接纳度构成极大挑战。或许正因为如此,网络新闻媒体才格外强调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新闻受众中标题党的数量也因此大量增加。

其三,网络新闻的互动性,蕴含着全民性与权威性的悖论。网络新闻时代,在最极端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全民都可做新闻的时代。各种或大或小的网站,都在发布着种种新闻;甚至单个网民的自由发帖,网民在网络新闻之后的“爆料”甚至是跟帖都可以成为新闻。网民陷于信息轰炸之中,面对莫衷一是的种种“新闻”,极容易无所适从,对自己要融入哪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包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文化社群产生迷惘。因而,网络新闻运作中,也往往会加入“专家观点”以作补救。新闻的权威性资源的配置不可小觑。

把网络新闻优劣的评判、把网络新闻价值的考量,放入网络文化悖论的语境之中,会发现单纯的是优是劣的判定,一是不可能,二是意义不大。通过此种考量,也会发现网络新闻的发展,其实并未对新闻的核心价值产生冲击,更毋谈颠覆。人们对于网络的讨论,伴随着网络技术革新的进程:从Web1.0到Web2.0乃至Web3.0。每一次网络技术的革新,都会引发人们对新闻媒体发展历程的检讨,并跟随着种种的质疑和担忧。但事情发展的结果,往往重现中国一个古老典故的力量:杞人忧天。“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公告板”、“网络通信工具”、“自媒体”以及“社交媒介”,这些新而又新的媒体,业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而日常化到我们已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

综观人类文明进程,有古典主义时代、现代主义时代、后现代主义时代等等的时代划分的说法。这一进程,体现了鲜明的历时性——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有其相对独特的特征。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历时性的因素又常常共时性地存在,古典主义的理想、现代主义的荒诞、后现代主义的无可无不可,杂糅于各个时代之中。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质素,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青年导师金观涛曾提及中国社会存在一种所谓的超稳定结构。怎么个稳定法是“超稳定”,不好说。但人的认知结构、社会运作结构的“稳定”性,是存在的。我们有相对稳定的标准——因而现在还有为人所公认的文学经典、艺术经典、科学经典,我们有相对稳定的准则——因而现在还可以讲人的道德、人的伦理、人的底限等。这应验了王铭铭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解释:“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③

网络新闻生存于这一相对稳定的社会性结构之中,也并没有跳出传统新闻媒体的樊篱,它同样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比如,网络新闻生产的模式,与传统新闻生产的模式并无大的不同,依然依赖记者对现实中消息来源的累积和维护。尤其是目前,网络新闻大多是对传统媒体新闻的搬用、整理、改编。也只有如此,网络新闻才能在保持海量性的基础上,保证自己做的是“新闻”而不是庄子的“小说”(里言巷语)。再比如,新闻制作中的权威性资源配置依然地位重要。在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的时代,专业记者的地位不是被削弱,而是得到了加强。新特点在于,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之间的互动性加强。也只有如此,网络新闻才能在保证新闻互动的基础上,不失新闻的权威性特质。

网络新闻生存于网络文化的悖论之中。悖论,并不意味着困境,它意味着挑战以及由此而来的机遇。20世纪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游戏。本体可存而不论,末了只有游戏规则是实在的。网络新闻的发展之路,是要在网络文化的悖论中,优化自己,适应社会的游戏规则,并进而“超越”这一规则,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之境。

注释:

①常晋芳:《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②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南海出版社,2010年版

③王铭铭:《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载《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页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作者:孙书文

上一篇:学习小论文范文下一篇:高考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