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中文学作品教学方法探讨

2022-09-11

高职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名作, 这些作品皆文质兼美, 负载了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 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 从多方面展示的艺术美及其以艺术形式所再现的社会美、自然美和人世的风雨沧桑、生活的多重历程, 是学生洞悉人生, 掌握生活哲理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教师若能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就能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 在感情上给学生以熏陶, 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 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 扩展学生的眼界, 拨动学生的心弦, 给学生精神世界以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人格完善的自觉性,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由于种种原因, 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导致本应活泼生动的文学课堂, 变得枯燥无味, 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严重伤害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应该彻底摈弃, 而应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 以阅读为切入点, 激发学生想象, 进而研讨反思, 整体感知作品的美。

1 反复诵读, 感知作品整体

高职学生主要来自中专、技校、职高和普通高中勉强上线者。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 他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力、理解力、消化力要明显薄弱一些;但与一般“三类生”和高考落选的高中生来说, 他们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又明显有自己的实力和优势。针对这样特殊的学生, 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对文学作品的诵读入手。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反复阅读, 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先有个大致的轮廓, 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然后通过精读, 对文章的局部, 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 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 使心中的轮廓更清晰、鲜明。在教师——教材——学生的三角关系中, 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文本的“隐含读者”。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 去引导、点拨、释疑。优秀的作品, 只有反复朗读, 熟读成诵, 烂熟于心, 感受语言之美、文学之美, 其词语、句子、思想、美感才会被吸收并化为个人的语言修养。

好酒不品不知其味, 好文不读不知其美。叶圣陶先生把感情朗读叫“美读”, 激昂之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 尽情发挥作者写文时的情感。对于文章意义的理解及其情感的体验、感悟, 不仅可以通过“美读”, 而且要反复读, 有时一遍不解其意, 再读通其大意, 读它三遍四遍之后就会心领神会, 其义自见。当然指导学生“美读”时, 要教会学生用“生理视线”即研究的视线, “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这两条视线读书。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 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 就象在头脑中“放电影”。通过各种感官, 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 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为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 使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这样, 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 从而提高感悟能力。引领我们的学生于细微之处发现平凡之美, 从表象中发现本质之美。

2 激发联想, 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

对文学作品来说, 想象是理解的翅膀。由于文学作品充满了出人意料的转折和变化, 读者头脑里就会产生种种疑问, 于是引起了联想和想象。这种想象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再创作。因为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过程中, 为典型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追求社会效益, 往往采用“文约事丰”的创作手法, 作品的文本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 其中留有许多“空白”, 即未定点, 只有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 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表现出来。空白, 本是一种绘画技法。它指的是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 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那些“空白”, 领悟画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文学作品中的“空白”艺术也是这个道理, 它一般是作者欲言而又未言之处, 是作者“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间隙地带。人们在逐字逐句阅读作品时, 对于这些“空白”, 头脑里就会流动着一连串的“语句思维”, 不断地作出各种期待、预测和判断。要将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 使他们披情入文, 因情悟文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处按照自己的个性读解组织起来, 以独创性和丰富性来彻底改变文学教育中的简单化现象, 那么文学教育必将充满创新的智慧和创新的乐趣。

3 激励情感, 丰富精神世界

“语文是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学科。语文课要使学生越来越来善良, 首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 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 (1) 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课文, 它本身就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它的视角伸向广阔的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空间。文学欣赏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心理活动过程, 由客观的艺术表达之于欣赏者主观的审美感受, 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共鸣。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必须通作文之“理”, 明作者之“情”, 在教学中挖掘情感点, 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美的感受, 在情感上得到美的陶冶。

文学作品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启迪心灵,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感知, 激励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对人的终极关怀, 让学生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情感的陶冶。

4 评价反思, 提高审美情趣

“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具有一种审美距离的规律, 当作品的内容、情节与期待视野大致相同时, 学生阅读欲望便会降低, 当作品的内容、情节出乎意料, 但又入情入理, 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随之高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期待视野应该是既有所背离又有所超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对阅读过程、对自己的理解“回味”和再思考, 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理性分析, 辨明其思想源流、价值取向、文化品位等。

总之, 文学作品教学应像润物的春雨, 像夏夜的清风, 才能使文学作品中含蕴的美质, 转化为清洌的甘泉, 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陶冶学生的品性, 进而引发创造, 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摘要:高职语文中文学作品教学应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 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角度出发, 摈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 采用以阅读为切入点, 激发学生想象, 进而研讨反思, 整体感知作品美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卫法军.高职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之我见.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4) .

[2] 肖敏.大学语文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异同.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 (10) .

[3] 钟建伟.“高职语文”课程功能及开设价值探讨.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3) .

[4] 贾庆成.加强高职语文课教学的思考.教育与职业, 2006 (8) .

上一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下一篇: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