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2-09-11

2007年的诺贝尔奖, 德国科学家获得了化学奖, 物理学奖被法国与德国科学家领走, 而生理学或医学奖则被授予给了美国与英国科学家。在这些自然科学奖项之外, 还有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了该殊荣。对中国人来说, 百年诺奖可谓总是花落旁家, 只能总是望“奖”兴叹。为什么呢?究其根本原因, 在于中国科技文化方面的原创性不够, 动力不足。原因不难寻迹。比如一直被诟病的应试教育模式, “重教有余, 重学不足;灌输有余, 启发不足;复制有余, 创新不足”, 明显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不会钻研问题, 缺乏创新能力的人。21世纪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 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1 适应课改要求, 切实转变教者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中所重申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教师要转变观念, 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大脑, 使自已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

观念的转变, 首先要认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 应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 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 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 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

2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境, 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学生充满不安全感、生怕说错话, 担心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 那么学生就不能畅开胸怀, 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样就可能极大妨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妨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探讨, 更谈不上创新。“不怕学生观点错, 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因此, 要使学生敢于发表观点, 勇于探究质疑, 乐于思辩创新, 教师就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要做到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观点;不讽刺嘲笑, 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通过质疑、启发、讨论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引导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反弹琵琶, 大胆创新。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的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 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直接动力。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 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了, 才能让他们入迷地去追求, 去探索, 去创新。因此, 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笔者在讲《戊戌变法》这一节课时, 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 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 戊戌变法会失败吗?”这个问题抛出去一石激起千层浪, 立即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 学生纷纷讲出自己的观点, 课堂气氛热烈, 绝大部分学生都参加到这场讨论中来, 我让几个代表性的学生分别讲的各自的看法, 学生将课堂中涉及的基本要点归纳得很具体, 但高度不够, 我又引导学生从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特点去思考, 学生立即茅塞顿开, 最终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又为让学生理解20世纪初革命成为历史的主流的原因做了铺垫。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4 优化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从优化课学教学的方法入手。

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 如语言、挂图、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 不仅能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唤起学生身临其境感觉, 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要适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 引导、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 可进一步提出补充问题, 或通过反问的方式, 点拨学生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创造性的问题, 应及时予以鼓励, 培养其创新精神。

组织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能活跃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课堂讨论设计的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疑点。课堂讨论过程中, 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调节者, 应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教师、教材, 勇于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 使课堂形成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提供独立思维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独到的见解, 引导学生学会查资料, 找证据, 求事实, 千方百计论证自己的观点, 想方设法证实自己的见解。

把课堂延伸向课外。勿庸置疑, 历史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因为还有相当多的矛盾客观存在。比如传授系统知识和教学的集体形式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实施因材施教的矛盾;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与有限课时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等等。所以历史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 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可以充分利用本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活动课等阵地, 与学生共同确立、研究历史课题, 并做建设的引导, 让他们课后去收集资料, 确立自己的观点, 围绕观点找论据, 写成历史小论文, 然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班里办的历史小报上, 进行“学术研讨”供大家评判。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做研究, 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呼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其中。学生课外动手、动脑及亲身尝试创造性劳动,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广大历史教师只要树立了创新教育的观念, 积极构建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 才能使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 面向未来, 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摘要:21世纪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能力

上一篇:道路旅客运输企业面临的形势及对策下一篇:浅谈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