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

2022-11-10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 文质兼美的名篇。不过,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 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那么, 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使学生爱学、易学, 在教学中形成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呢?对此, 笔者提出如下浅见:

1 读中激趣, 熟读成诵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动力。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乐学、爱学。作为为文言文学习的开始, 还是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但在教学中, 要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1.1 在试读中激趣

教学伊始, 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文言文的学音读正确, 给把握不准的字做上记号读通课文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接着让尝试读, 并说说与现代文相比, 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感受。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各持己见, 互相启发。

1.2 在范读中激趣

文言文在初读时, 教师的示范朗读也非常重要, 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 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通过老师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 如《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 乃∕呼儿出, 为∕设果, 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 通过教师的范读, 把词句的停顿、语调的轻重、语气的选择等信息传递给出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词语之间存在一定停顿, 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有些句子还可以采用较为明显的语气的变化来读, 如前半句应读反问语气, 后半句应读肯定语气。如《学弈》一文:“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让学生感受到明显的语气变化, 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 引导学生以听师范读为主, 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谈体会交流, 准确地把握轻重音, 为读通至背诵奠定基础。但很多课文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朗读课文时还应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并变换朗读基调, 时而高昂, 时而轻盈, 时而凝重, 时而平实……的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 再对具体的文句进行语言品味和反复朗读, 教师并辅以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 就能够“一篇比一篇计得入情入味”。

1.3 在跟读中激趣

由于小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 针对一些难读的句子, 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分节线, 然后领读。领读时重点强调如何根据意群停顿。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这样, 学生就会在准确的、反复的跟读过程中, 对文言文的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 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1.4 多样方式读中激趣

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是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以生为本, 因生而异、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读法, 如《两小儿辩日》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外, 还可以采用表演读、分角色读等方式来激发学习兴趣。帮学生把课文读通, 读顺, 另外, 应注意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读, 至熟读成诵。

2 诵读课文, 读中自悟

“读书百遍, 其意自见”引导学生多读书, 指导学生读好书, 这是任何时髦的教法无法取代的。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璞归真, 以读为本, 以读代讲, 以读悟情, 以读悟语。教学文言文, 理解文意这个难点, 可采用“反复吟诵, 结合注释, 联系上下文, , 自悟文意”的方法来突破。

反复诵读。学生便能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能求之”的境地 (叶圣陶)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也对学生对言文的理解从感性向理性上长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 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文意的自主感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 逐词逐句悟。如:“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一句, 学生结合注释, 理解了“甚”“惠”等词的意思。然后通过诵读感悟, 明白这句说明“在梁国, 有一户姓杨的人家, 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 很聪明”的意思。这一环节, 要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去琢磨,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他们对照文后的注释、查阅工具书, 对言文逐句进行揣摩, 从而感悟其大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式应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拔。如:“为设果, 果有杨梅”这一句, 可以这样引导:“联系上文想想, 是谁为谁设果, 这又说明了了什么?”随着时代的演变, 古代的一些词已成为语言历史的陈迹, 因此在初学文言文时常常会碰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的词, 也就是说现代汉语中一些词的含义与它在古代汉语中所表示的意义相比, 已经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勉强按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 其结果会貌似通却不合原意, 像这样的词语应给予适时的点拨。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家禽”, “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这样使学生能使学生贯通上下文, 感悟文意。知道这句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呀”的意思。

3 借助媒体, 练说促思

众所皆知, 运用图片或电教手段,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把语言文字变成图像印在大脑里, 深刻感受其中的魅力。文言文的教学也不例外, 当学生对文意有了大致了解后, 可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有关画面, 使之动态化。如课文中杨氏子与孔君平对话的画面, 同时使画面动态化。先出现“此是君家果”, 再出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使学生头脑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随即, 再用多媒体出现另一个问题:“你认为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这样, 学生纷纷就自己感受到的内容, 结合画面提示, 发表个人见解, 达到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问题达成共识后。多媒体又出现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时候启发?”引导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充分练说。通过学习多媒体的直观示意, 把这种风趣幽默的对话情形浓缩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并引导学生观赏, 语言、思维共同参与, 从而促进学生对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4 改写文言文, 延伸课堂

这了促使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的句法、内容、感情等理解的溶化, 要让学生动笔把各句话的意思写下来, 然后想像必要的因素和故事片情节。如《杨氏之子》一文“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让学生通过想像表达, 进一步突出杨氏之子所答的妙处。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就不会停留于理解内容和把握思想的层面上了, 而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 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有效延伸了课堂。

上一篇:高效液相色谱仪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下一篇:乡镇基层医院空巢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采用舒适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