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初探

2023-02-10

阅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至关紧要的环节, 阅读开展得好与否, 笔者认为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 如何开展好阅读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进行精心的设计。那么我们应如何设计呢?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阅读不只是“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大部分课文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正确、流利, 很容易做到, 关键是有感情地朗读, 何为有感情?在农村, 一些老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读出课文就行了, 根本不管什么感情不感情, 而一些教师则是根据教参书上的要求, 简单地告诉学生某句话应该读出“同情”、“悲伤”、“喜悦”、“激动”等等一些语气, 而为什么要读出这种感情呢, 这种感情应该怎样表现出来呢?学生是模糊的, 没有清晰的轮廓。因此, 我认为这种朗读只是一种纯粹的“读”而已, 而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所以笔者认为, “读”, 要让学生从读中体会, 自己感悟, 多读, 读后小组讨论, 大家交流读的体会、心得。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而不是教师给他们画好框框, 让他们在我们画好的框框中转圈。只有使学生自主学习, 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将“要我学”彻底扭转为“我要学”。

二、教师的问题是“梯子”, 是“路”

“教人不见情趣, 必不乐学。”这是我国大教育家朱熹对教育的指导, 小学生好动, 喜欢趣味性的东西,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趣”的设计。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就是老师问, 学生答这种僵硬死板的模式, 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我们的教学方式应该改变了。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只知道提出问题, 什么问题该老师问, 我们都应精心地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 我们设计的问题应从“趣”字入手, 在关键的地方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反复阅读, 顺着教师的问题深入, 自己再提出一些有创造性和引人深思的问题, 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 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梯子”, 是“路”。

三、问题应该由谁来提

教师的问题应该是“梯子”, 是“路”。那么问题应该由谁来提呢?这不用说, 回答是肯定的, 问题应该由学生来提。开始学生提不出问题, 或不敢提, 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 这就是在前文中提到的我们要在关键的地方提一两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让学生反复阅读, 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读后有什么疑问能够大胆地说出来。我们要让学生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 把问题看做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把学习看成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农村的孩子的阅读面极窄, 仅仅局限于课本。虽然多数学校有图书室, 但图书室形同虚设,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要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可读性较强的课外书让学生阅读。例如, 我们可以自己去借一些书放到班上让学生阅读, 让他们读后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提出不懂的问题, 只有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探讨下一篇:探讨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