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民族文化村寨开发与保护中的协同治理研究

2022-09-11

村落也被称作村寨, 指的是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的人们的一种聚落形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城镇二元化的快速发展, 我国各地都存在着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的现象。2012年6月民政部发布数据显示, 从2004年到2011年, 全国村民委员会的数量逐年递减, 从64.4万下降到59.0万, 平均每年减少7700多个村委会 (平均每天减少21个村) 。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 乡村或者村落的衰落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从乡村到城镇的转变, 只是当前整个社会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趋势。然而, 由于中国乡村数量庞大, 牵涉到近10亿的人口, 在一些地区, 即使乡村的人口在缓慢增长, 但活力却越来越小。每年都有上亿农村人口, 离开家乡来到城市, 农村青壮年的流失, 造成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加之各地方的发展不均衡等原因, 其产生的问题就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特点, 可能会产生较重大之后果:

首先, 传统村落的衰败将导致我国近半数人失去家园。

其次, 大规模消失的传统村落让承载了灿烂多样的历史文物, 景观文化, 民族建筑遭到严重泯灭。民族文化村寨的消亡直接破坏了传统文化得以存续的实体, 自然地将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消失。

再次, 民族文化村寨的消亡直接会造成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泯灭, 特别是让从属于村寨附加物上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

最后, 传统村落的消亡还可能会产生社会动荡。在城镇化发展不足的前提下, 会滋生各种社会矛盾, 带来社会动荡, 引发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

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 少数民族人口72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16.48%。汉族人口占大多数, 布依族次之, 苗族人口居贵阳第三位。除此之外, 还有回族、侗族、彝族、壮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全市有17个民族乡, 309个民族聚居村, 占全市1171个村的26.3%;有少数民族自然村寨1078个。

本论文中从“协同治理”的角度探讨如何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村寨。协调治理在本文中指的是政府和社会应该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和领域, 彼此各守本分, 分工协作。各利益相关者为了同一目标实现共同行动, 达到资源共享, 从根本上弥补政府、市场和社会单一主体治理在局限性。一般而言, 政府主要应该站在共同体的立场上, 对涉及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实施必要的管控与协调, 而把那些涉及地域性的、群体性的、基层性的公共事务留给社会自治, 让公民通过社区、合作社、民间组织、社会企业等多种自治组织方式实施自我管理。

协同治理本身就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互利互赢, 并且帮助其他组织达到最佳状态。但从实际情况看, 贵阳市民族文化村寨开发和保护中协同治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贵阳市的民族文化村寨中存在贫困落后, 顶层设计模糊、缺少整体性规划、基础设施不完善, 特色民居建筑破坏严重, 地理位置偏远, 原住民文化水平低、劳动力流失严重、资金投入不足且分配不合理, 公共服务不到位,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亟需要对民族文化村寨开发与保护中的协同治理模式进行研究。

目前看, 针对贵阳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的开发和保护大致有四种力量:一是来自政府的力量, 主要是上级政府部门和相关领导干部。政府部门掌握了极为丰富的资源, 把控着资源的具体分配, 对保护工作具有极大的直接性、方向性和宏观性影响, 影响巨大, 是民族文化村寨开发和保护的重要力量来源。二是来自社区的力量, 主要包括村内基层自治组织, 民族文化村寨中主持日常事务的村族长、家族长老、寨老等自然领袖, 这是一股领导带动的核心力量。三是来自社会的力量, 包括社会组织和企业、相关的专家学者和游客等。除了政府、村基层组织外, 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的保护也极大地受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影响。对社会力量善加利用, 将极大地有助于保护工作的开展。比如, 相关的专家学者可以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相关培训, 社会企业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也可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而游客也可以为保护工作提供很多实际的反馈和相应的资源。本文谈论的主要是企业为主的社会力量。四是来自村民自身的力量, 包括村村干部、党员、积极分子、普通村民组成的村民自治组织。村民是村寨的主体, 只有当村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凝聚共识, 协力发展, 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对自己的居住的村寨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这个力量与保护工作的执行、形式和成效都直接相关, 是村寨保护和开发中最重要的力量。总的说来, 要发挥农民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直接受益主体的作用, 引导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 推动决策民主化, 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这四个方面的力量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对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的保护, 应该有效地利用起这些力量, 拧成一股绳, 共同贡献于这项工作, 将极大的促进开发和保护中协同治理工作的成效。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 留住这些美丽乡愁, 本论文就是从协同治理的角度, 探讨政府、企业、社区、村民统筹兼顾, 加强资源整合, 建立四位一体的开发保护模式, 促进民族文化村寨的繁荣发展。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 研究视角动态化。本研究着眼于现实, 以贵阳市为研究基点, 不仅强调均衡更强调效果衍生性。第二, 影响机制综合化。本课题打破过去对民族文化村寨单一性研究, 着眼于政府、社区、企业、村民四为一体协同治理, 经济、社会、文化共同发展的综合研究。第三, 策略构建结构化。本论文重点分析民族文化村寨如何在保护和发展中求平衡, 谋发展, 对策上进行理论衍生。

对民族文化村寨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具体的社会工作, 协同治理涉及的影响要素很多, 如何让贵阳的民族文化村寨和谐可持续发展, 这就亟需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给与政策支持以及机制改变等。由此, 本课题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最核心最直接的要素, 制定可执行性可操作可实施的对策, 从而在开发保护民族文化村寨协同治理上提供思路和参考。

摘要: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是我国传统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保护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是新时代提出的重要任务。本论文以地方政府在对民族文化村寨的管理中带动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多元化的协作互动为前提, 政府、企业、社区、村民为了相对一致性的目标, 实施共同行动, 达到资源共享, 实现利益协同增数的目的。以利益相关方协同治理的视角, 站在既可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又能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 找出路, 求平衡, 谋发展。以贵阳市两个民族文化村寨为典型, 来探讨开发和保护中的协同治理的出现的问题, 并对贵阳市民族文化村寨的开发和保护协同治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文化,村寨开发,保护,治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强, 王晓青.苗族建筑:延承民族文化的载体[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45.

[2] 麻勇斌.贵州苗族建筑文化活体解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5.

[3] 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78.

[4] 马翀炜, 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4.

[5] [美]丹尼逊·纳什.旅游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2.

[6] 李静, 蒋丽蕾.治理理论与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8) :2.

[7] 靳永翥.治理转型中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培育[J].贵州社会科学, 2004 (02) :6-10.

[1] Mc Kercher B, Cros H, Mc Kercher R B.Cultural tourism: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M].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 2002.

[2] Sim Loo Lee.Urban conservation policy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The case of Singapore[J].Cities, 1996, 13 (6) .

上一篇:加油站地罐交接之我见下一篇:热爱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