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研究

2022-11-21

学风不仅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表现, 同时也是教书育人的根本要求。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 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以及科学发展。

换言之, 优良学风建设将会直接影响到一所大学所有教育活动的精神内涵以及文化品位, 对于推动人才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 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需要不断提升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建更加优良的学风, 这不单单要有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 同时也需要有完备的学风建设体系。

一、协同理论概述

(一) 协同理论概念界定

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构建了协同理论, 其主要目标是在各个科学领域中明确系统自动运行的自然规律。系统理论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 首先是协同效应, 指系统内部子系统彼此作用, 从无序状态逐渐走向有序, 保证系统的平衡与动态。其次是伺服原理, 指的是子系统彼此作用的时候, 有一个或者是多个决定性因素, 其被称作序参量, 在系统的演变过程中扮演了主导地位。最后, 自组织原理, 在缺少外部指令的情况下, 系统内部的不同要素会依据某种规律产生一定功能或者是结构。当前, 协同理论被普遍用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当中。

(二) 协同理论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关系

大学生学风建设系统性特征决定了其和协同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契合度, 我们可以从系统理论的多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 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非平衡型与开放性的特征, 其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动态化系统, 大学生的学风建设主体为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多个部门, 不同主体之间彼此作用与影响, 使得动态系统本身保持一定的非平衡性。第二,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核心在于序参量特征, 其决定了系统演变的整个过程,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核心包括了教师、大学生、后勤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 需要依靠校园外部以及内部的资金、物质以及人力等多种资源有效配置, 其形成以及演化的速度相对较快, 在不同阶段起到了序参量的关键作用。第三, 大学生学风建设系统存在多个子系统, 包括了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系统、校园文化系统, 并且系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也代表了无序状态的持续存在, 从而阻碍了学生建设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在利用协同理论加强指导的过程中, 要注重序参数本身的作用, 产生有序的内部组织运动。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 专业思想不够稳定

当前, 部分地方高校对于应用型以及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存在成才意识淡薄, 思想不够稳定的实际问题。此外, 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前, 没有能够全面的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有的学生被调剂到了其他的专业当中。还有的学生完全是按照家长的意思, 根据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填报的专业, 真正进入高校以后发现所学的专业与想象存在出入, 进而出现了思想不够稳定的情况, 对于专业表现出了迷茫, 对于前途充满了困惑, 从而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以及兴趣, 造成了专业思想持续波动。

(二)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学习的主要动力是进入重点大学, 可是他们在进入高校以后, 自身定位出现模糊的情况, 无法适应高校生活与学习, 导致了学习目标飘忽不定, 放松了对于自身的要求, 学习动力缺失, 逐渐偏离了前进方向, 导致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还有一些大学生学习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功利色彩比较浓烈, 过于追求实用主义, 对于那些自己感觉有用的内容才会学习, 感觉无用的内容通常会少学或者是不学, 对于一些用处不大的课程不够重视, 从而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忽视了相关课程的学习, 这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 同时也对大学生学风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 学习方法不够合理

从学习方法上看, 大学与中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当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合理, 无法按照相关的要求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科学性的重视程度不高, 无法消化课堂内容, 学习存在盲目性, 无法抓住重点, 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 忽视了人文素质以及理论课程, 无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最终造成了所学习的知识无法用于实践中。

三、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学生层面

作为学风建设的核心以及主体, 学生自身努力程度以及素质是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 思想不成熟。很多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相对稚嫩, 无法全面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当学生从中学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解脱出来以后, 一些大学生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放松, 缺少钻研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 心理脆弱。

当前, 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 很少会经历挫折。进入大学, 如果遇到学习挫折, 一般会存在消极情绪, 丧失学习的动力以及信心, 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 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学生生活以及学习的重要场所, 其在学风建设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 教风亟待提升。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与领路人, 教师的教学作风以及态度将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体现在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上课照读教材, 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 造成了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除此之外, 还存在轻视教学, 重视科研的情况, 部分教师因为科研压力, 通常会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中, 难以估计教学工作, 导致了教学工作的效果不佳。

其次, 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前学风建设依然存在很多制度上的弊端。比如学生、教学、后勤管理工作都需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保障与规范。此外, 伴随着时代的持续发展, 管理制度需要与时俱进, 从而充分体现出学风建设本身的人性化特征。

最后, 校园文化引导力不足。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学风建设环境有着直观重要的影响, 它会逐渐的影响学生的三观。校园文化包含了宿舍、班级以及社团文化, 部分高校对于校园文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对校园活动缺少指导以及充分的引导。

四、基于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

(一) 构建协调机制

学风建设要构建以高校领导为核心, 专项工作小组为基础的工作模式, 确定学校领导、学工人员以及教师的不同职责。召开学困生的帮扶工作会议, 全面深入的分析具体解决方案。对于学困生, 要和家庭以及社会加强配合, 通过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与此同时, 强化制度建设, 从整体上展开研究, 构建学习规范, 逐步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

(二) 树立协同理念

学风建设是大学理念与精神在办学实践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按照协同理论的相关观点, 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相关要素之间具有彼此作用、干扰的作用, 呈现出了一定的无序状态。外界的作用力在对相关要素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各个要素才可以充分体现出协调的态势, 从而发挥整体效果。所以, 高校需要确立协同理念, 从优良学风建设的全面性、协调性出发, 探究协调运行以及协同合作的机制以及路径, 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相关因素产生合力, 实现最佳的效果。高校在面对学生差异性的时候, 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营造出良好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教师的力量以及智慧。

(三) 发挥教风协同作用

首先, 教师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 在授课的时候, 也要向学生传授道德规范, 使得课堂教学能够成为学风建设的重要渠道。制定课堂行为规范以及教学规范, 开展宣讲活动, 贯彻以教师为主导,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其次, 加强教学改革以及实践工作, 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经历与实践, 提升教学效率与水平。对于条件允许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充分激发学生科学研究以及专业钻研的兴趣, 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摘要:本文对协同理论的概念及其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系统的论述, 探究了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学习方法不合理的问题, 并从学生与学校两个方面阐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笔者认为想要加强学风建设, 需要完善学风建设机制, 确立学风建设理念, 教师要以身作则, 以教风引领学风。

关键词:协同,学风,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沈秋红.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学风建设分析及提升[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10 (2) :220-221.

[2] 沈自友, 高春娣, 王秀彦.发展性学业辅导促进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策略探究——基于北京工业大学学业辅导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4, 35 (1) :120-123.

[3] 刘义培.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4 (4) :21-22.

[4] 刘楠, 胡曼霖, 薛鹏飞, 等.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 (中旬) , 2015 (5) :22-22.

[5] 殷莎莎, 刘文军.基于态度形成理论视域下的大学新生学风引领研究[J].世纪桥, 2014 (1) :39-40.

上一篇:地表水用于电厂锅炉补给水水源的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下一篇:谈如何对珠算比赛选手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