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

2022-08-22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

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原则。为此,我们要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刚跨进小学校门时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话是无可置疑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五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影响着小学生对教师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消极的反应。例如,同样是批评,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不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反感和不满。因此,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小学生已进入正规的学习生活,学校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新环境,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们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变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学生,主导活动的变化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整个小学阶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正规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儿童心理有了显著的发展。教师如能依据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据布鲁纳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由三个阶段组成,即:行为把握、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小学生的认识发展处于以图像把握为主并逐渐向以符号把握为主过渡的时期。 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大阶段,即感知一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

6、7岁)、具体运算阶段(

6、7岁—

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

14、15岁)。小学时期相当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表象性智慧首先开始于儿童有组织地把自己的动作为中心,同时把与这动作有关的现实中所知觉到的形象为中心。此后,进入以动作的一般协调为基础的脱离中心化,从而形成交换、常数或守恒的各种运算系统,使现实的表象从它易于被人迷惑的形象外貌中解放出来。”这里的“脱离中心作用”(即脱离自我中心作用)将成为下一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一个决定性特征。

埃里克森对其所分的人生八个阶段中相当于小学时期的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的描述有:“儿童必须忘掉过去的希望和愿望,而他丰富的想象得到了控制并被利用到非个人的事物——甚至‘读、写、算’之类的规则上。„„于是变得对致力于既定的技能和任务有所准备。这些技能和任务,远远超过了仅仅玩弄他自己的器官或对他的四肢活动感到快乐。他产生了一种勤奋感——即调节自己以适应这工具世界(the tool world)的人为规则。”。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思维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其实质是在协调自己与外界事物以“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其形象思维的逻辑性并最终过渡到铀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的逻辑性的增强与抽象思维的逐渐增多是同一进程事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在对信息进行接受和反应时图像编码能力的逻辑性增强和符号编码能力的逐步发展。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儿童思维过程中的逻辑性的逐步增强,也可以说是逻辑思维的逐步发展。

在此有必要就几个问题作点说明:

1.抽象思维并不等同于逻辑思维。如:好的形象思维“也要符合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象思维也是一种逻辑思维。然而却不是抽象思维”。故而,我们认为逻辑思维的外延应包括符合逻辑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抽象思维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切不可因此而将形象思维简单地推到抽象思维的对立面,以为形象思维就不重要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结合为用的,扬长避短,各显其能,共同探究事物的奥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问题,因此不能说哪一种思维是低级的,哪一种思维是高级的。”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表象双重编码理论认为,表象既可以是图像编码,也可以是语言(符号)编码;前者属形象思维,后者属抽象思维;两种编码是可以互译的,即图像可以通过编码而以语言的形式加以表达或储存,而语言又可以通过编码而恢复为图像。这说明两种思维方法是紧密相关联的。

而小学生在“脱离自我中心”过程中形象思维逻辑性的增强与抽象思维的逐渐增加,必然也带来相伴随的两个结果:

1.通过实践与学习,将丰富多彩但主次不够明确的动作、表象予以重新组织,从而更高效地理解各种概念的真正含义,认识各种事物。理解各种观点。总之,于“雾里看花”中给人“一双慧眼”,从而尽可能地把这纷繁多变的世界看得清楚明白。 2.在了解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观念客体)的基础上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现状、了解自己的需要和目标并于各种实现目标的方式中作出更合适的选择,甚至“在反映基础上对客体的信息加工制作,重新分解或组合这些材料,形成新的理论观点、行为模式”,即进行创造。

第二篇:论文标题:心理学哲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发展规律探析

Idioms, Culture Vacancy and Translation

论文作者 雷玉琼

论文导师 许康,论文学位 硕士,论文专业 科学技术哲学

论文单位 湖南大学,点击次数 44,论文页数 62页File Size3319k

2002-10-01论文免费下载 http://paper.dic123.com/lunwen_32630072/ 心理学哲学;发展;规律;统一

philosophy in psychology;development;law;integration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整个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分水岭就是1879年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第一阶段指1879年以前心理学包含在哲学之中时的发展。第二阶段是1879年以后心理学的发展。独立后的心理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因为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研究取向而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心理学的统一目前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心理学统一工作只有在心理学发展规律的指导下才有可能顺利完成。基于此,本文受科学哲学有关知识的启发,从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对心理学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本文首先阐述了心理学哲学基本范畴和命题,发掘、整理和分析了前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发展历程以及有关重大史事,搜索了中国心理学的前辈们引进和传播西方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和见解,从而发现在心理学的发展中,科学主义心理学一直居于主流地位,科学主义是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主导思想,但它并没能实现对心理学的统一,却适得其反;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心理学在文化、哲学、逻辑等角度的对立、斗争与融合构成了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现代西方心理学在革命中成长;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由人性的失落走向人性的回归。规律指导实践。文章在最后以心理学发展规律为指导,为心理学统一工作的实践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在方法论上接受唯物辩证法的统一指导,允许实证和人文等多种具体研究方法的“和平”共处;建立统一的科学观,在统一的规范下可以存在不同的心理学探索,实现心理学有差别的统一。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 studies the psychological action and behavior of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The whol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western psycholog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affair that psychology broke away from philosophy and became an independent science in 1879.The period before 1879 when psychology was a part of philosophy makes up the first section. The latter section refers to the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after!879. During the more-than-one-hundred-year development history after independence, psychology has always been disintegrating due to two researching directions (scientificalism and humanism )in it. So the subject of psychology"s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 heated topic in the study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 at present.The practice of psychology"s integration might be accomplished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law of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based on which and enlighten by the knowledge concerned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law of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from the angle of philosophy in psychology. The thesis first states the primary category and proposition of philosophy in psychology, then excavates, sifts and analyzes the vital historical events happening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pre-psychology and modern psychology, finally searches the distinguished Chinese psychologists" practice and viewpoints on introducing and spreading western psychology In China. From all the above-mentioned, the thesis has got the findings: scientific psychology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aspect in 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 and scientificalism the dominant idea in western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the conflict and fusion of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psychology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 philosophy and logic form two basic threads in modern western psychology"s development; modern western psychology grows through revolutions; modern western psycholog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human nature instead of ignoring it as in the past.Law serves as guide to practice.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above-described law,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several new proposals for the practice of psychology"s integration: establishing the unified instruction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s a theoretical basis of methodology in psychology, in which the concrete positive and humanistic researching means can co-exist peacefully; building an integrated viewpoint of science, in which there might be various psychological researches and an integration in psychology with difference can be attained。

第三篇:第三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三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何为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是从受孕到死亡整个生命全程中的系统.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发展首先是一系列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可称之为发展。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的并持续一段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毕身发展观

(一)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二)发展是多发面多层次的

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失去,成长与衰退的整合。得与失的辩证法是发展的基本特征。成功的发展是同时达到最大的获得和最小的损失。

(三)发展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如: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 在理解个体发展时,应用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充分考虑到不听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具体影响。

(四)发展遵循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模式

选择是指个体对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和结果的去向或回避。

最优化是指获取优化和维持有助于获得理想结果,并避免非理想结果的手段和资源。 补偿是指由资源丧失而硬气的功能反应。 三.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通常把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称为阶段性特点。

胎儿期:0~3岁

幼儿期:3~6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5.16岁 青年期:15.16岁~27.28岁

成年期:27.28岁~65岁

老年期:65岁以上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等条件的改变,又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性。

(二)方向性和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1.人生不同阶段的的发展速度不均衡 2.不同领域的发展不均衡。

3.同一心理领域或机能特性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不均衡。

(四)差异性 1.发展水平有差异 2.发展速度有差异 3.擅长领域有差异 4.个性表现有差异

强调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并不排除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共性。

(五)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机,此时如果得到适当的良性刺激会大大促进其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发展是天性和养育的整合,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环境和教育则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一) 遗传影响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遗传的生物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二) 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重点讨论年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 胎内环境 2, 早期经验 3, 家庭环境 4, 学校教育 5, 社会文化背景

(三)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发展,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又是动态变化的,人不仅是遗传和环境影响的产物,也能主动的通过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塑造自身。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 精神分析的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格发展理论 1, 人格动力论人 2, 人格结构论 3, 人格发展阶段论

(1)口唇期0~1岁。主要通过口腔的吸吮、咀嚼活动来获得性本能的间接满足。

(2)肛门期1~3岁。主要通过肛门的排泄活动来获得满足,快感主要表现为忍受和排便。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

11、12岁。 (5)生殖期

11、12~18岁。 二,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一) 毕生对发展的认识

毕生特别重视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认为只要严格控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塑造儿童的行为。

(二) 斯金纳对发展的认识

斯金纳关于发展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其强化学说。所谓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概率的后果。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期望得到愉快刺激一增强反应概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他认为,强化是塑造个体行为的基础,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行为得到强化则会增强出现概率,得不到强化则易于消退。 三,认知发展论

(一)创立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是关于知识的成长和知识成长规律的学科研究,主要解决认识怎样从低级水平的认识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认识。

(二)提出认知发展的动力

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1, 图式 。它是指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是主体用来应对或解释某些经验的有组织的思维或行为模式。 2, 同化。它是指把外界客体纳入到主体的图示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不能引起图示的改变和创新,只能引起数量上的变化。 3, 顺应

4, 平衡

(三)划分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 感觉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知与动作来来探索外部环境,主要手段是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

2、 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的智力或操作,前运算是指儿童在这一阶段无能力进行思维运算活动。。突出特点是儿童开始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其经历过的事物。如假装游戏。

3、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 形式运算阶段。

阶段与阶段之间有质的差异。同时又有一定的交叉。

(四)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 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2、 自然经验。主要指通过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

3、 社会经验。只在是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社会生活等。

4、 平衡。是内部整合机制,是认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心理发展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他把个体心理机能划分为两类,级低级心理机能(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和高级心理机能(人类所特有)。

(二)关于发展的实质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像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和发展。

(三)明确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五、社会学习理论

(一)三元交叉决定论。

强调发展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者交叉作用的过程。

(二)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是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观察学习的过程有四个阶段。

1、 注意过程。

2、 保持过程

3、 运动复现过程

4、 动机过程。班杜拉认为有三种强化类型影响着学习者的示范行为。 (1) 直接强化。(2)替代性强化。即学习者观察到的榜样的行为结果。(3)自我强化

(三)重视自我调节作用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认知发展特点

(一) 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青少年时期是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处于或趋向高峰期的阶段。

(二)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思维是认知的核心要素。与儿童相比,青少年的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1、 能够进行假设思维。

2、 逻辑推理能力增强。

3、 元思维能力增强。元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

4、 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青少年的思维品质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突出。

二、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一) 情绪情感丰富热烈,两极性明显

两极性指情绪中总存在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紧张与轻松、急躁与安静等对立的两极状态。

(二) 既有冲动性和爆发性,又有文饰性和心境化。心境化是指情绪反应相对持久稳定、弥漫,情绪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三) 社会性情绪日益占主导地位

(四) 表情认知能力得到极大发展

三、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一) 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具体表现为两种心理特点;

1、 假想观众。假象观众心理是指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由于对自我高度关注,因而会觉得别人也像他自己那样关注他,自己就像时刻生活在舞台中央,生活在聚光灯下,一言一行都有无数观众在关注,在赞赏或批评。

2、 个人神话。个人神话心理是指青少年相信他们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的,从而产生个体独特感。

(二) 自我体验的矛盾性突出。主要表现在:

1、 成人感与半成熟的矛盾。

2、 反抗性与依耐性的矛盾。

3、 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三) 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发展特点

四、人际关系发展特点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

在青少年期,研究者着重探讨了亲子冲突域亲子亲和这两种主要的交往表现。 大多数亲子冲突发生在母亲与子女子女之间明亲自冲突的内容主要涉及日常事务、家庭责任感、学校生活、社会习俗、价值观等。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消极影响,是构成其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与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显著相关。同时,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成长也具有积极作用;亲子亲和主要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连接结。它既可以表现于积极的互动行动中,又可以表现为父母与子女心理的亲密感受上。

(二) 同伴关系的发展

(三) 师生关系的发展

综上所述,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是双边互动、多为表现的过程。

五、性别角色和性心理发展特点

(一) 性别角色的发展

1、 确立性别角色身份

2、 形成性别角色观念

3、 认同性别角色行为

(二) 性心理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将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心理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性的疏远期。

2、 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

3、 接近异性的狂热期。

4、 浪漫的恋爱期。

第四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一) 青春期情绪问题

1、 孤独。适当的孤独体验有助于个体丰富情绪感知,而 常常体验到孤独则易使个体情绪低落,疏远人群,强化集体疏散感。

2、 抑郁。抑郁是一种杨浦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一种复合性情绪。

3、 焦虑。适度焦虑有助于提高个体应激水平,过度焦虑则是一种不良情绪,有害个体身心健康。

4、 恐惧。

5、 嫉妒。嫉妒是对他人获得胜利、成功是所持的不满态度,并伴随苦涩难言的内心体验。

(二) 学习问题

1、 学习方法不良。表现为没有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出现学习疲。出现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3、 厌学情绪严重。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欲望低下,丧失学习兴趣,不能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4、 考试焦虑。考试焦虑衣担忧为基本特征,衣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

(三) 交往问题

1、 退缩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过分担心、紧张,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

2、 自傲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自高自大,自傲强势。

3、 异性交往心里。青少年开始对异性感到好奇,可望接触和了解。

(四) 适应问题

1、 环境适应方面

2、 学业适应发面

3、 情感适应方面

4、 自我适应方面

(五) 意志问题

1、 从众心理。表现为人云亦云,缺乏主见。

2、 倔强固执。表现为脾气倔强,固执己见。

3、 冒失冲动。表现为懒于思考,贸然抉择。

4、 缺乏坚持性。表现为对待工作学习一曝十寒,三分钟热度。

(六) 性心理问题

1、 体像意识的困扰。表现为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及第二性征缺乏现实的和正确的意识。

2、 对手淫、性梦和性幻想的不合理认知。

3、 性冲动困扰。是青少年生理发育成熟的正常反应,由于相应教育较为缺乏,部分青少年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性冲动。

(七) 不良个性问题

1、 过度敏感

2、 过度独立

3、 过分自尊

4、 过分自责

5、 过分自我掩饰

二、干预对策与建议

(一) 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青少年出现的发展性问题

(二) 协调多方力量,创设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1、 青少年应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发展知识,由自发状态转变为自觉状态,积极主动谋求最优化发展。

2、 家庭应注重教养方式,提供健康的心理土壤。

3、 学习应转变教育观念,创设和谐成长氛围。

4、 社会应优化教育环境,构建宽松成长空间。

(三) 运用专业知识,提供心理服务

1、 举办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 开展心理质询,满足个性化需求。

3、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提升心理品质。

心得体会: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无论是对青少年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握心理发展的常见问题,更有处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这对于将来要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非常重要。深刻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问题,能够更好的引领青少年蓬勃向上,健康发展。

第四篇: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及其对策

耿尧天 2013115588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成为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青少年当今上网现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其中,85%以上是青少年群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是高学历未婚男性青少年。 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调查报告还显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上网比例最高的是家里(58%),其次是在网吧(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15%)。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青少年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新浪、搜狐、163.COM。青少年用户上网,60.3%的时间用于大陆中文网站,25.2%的时间用于海外中文网站,14.5%的时间用于外文网站。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占8.4%,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 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2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双重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就显得很有必要。 2.1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2.1.1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是体现时代的标志、了解时代的窗口、改造时代的工具,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观念等等。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再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一点在网络世界体现的更为明显。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硬件、软件的更新时代都很快,青少年为了与其保持同步发展,只有不停地学习、接受新的技术。

互联网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青少年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十分便捷、迅速。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常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是探讨问题,这对青少年一代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作用。

2.1.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及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为青少年现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世界,不仅要求青少年自己动手操作,而且相互沟通交流,为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提供了良好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不只是为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是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2.1.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

网络世界展现给青少年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跨越大洋彼岸,超越性别、年龄、职业病、身份和地位。这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并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乐此不疲。

2.2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2.2.1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网络,易使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升高。这种类似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被认为与“病态赌博狂”有关。它令人呈现短时间的亢奋,但其后的颓废感却更为严重,时间一长,会给人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甚至会引发心脏疾病等疾患。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空间存在很大反差,人们网上交往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习惯于用数字化、符号化的思维方式对待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冷漠无情。过分沉湎于网络,会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他们变得与周围的人没话,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孤僻,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有的青少年整天泡在网上,荒废了学业。

2.2.2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隐蔽性,易使青少年道德行为感弱化。 网络交流的隐藏性使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失去约束力,不少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时语言粗俗,谩骂、侮辱他人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网络的隐蔽性也使网上犯罪如网上诈骗、网上诽谤、盗用信用卡、色情诱骗层出不穷,黑客入侵、制造病毒等案件逐年增加,而网络犯罪的行为主体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影响了青少年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有12.3%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浏览过色情网站,有2.4%的人承认经常去看,虽然大多数人表示“看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发而不可收,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总之,网络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人学会上网并运用网络资源已是大势所趋。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已经深入到社会和家庭的各个方面。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促进青少年健康茁壮地成长。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练习题

134343慕明媛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3.发展: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指心理发展由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8.生物性过渡:指青少年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0.社会性过渡:指青少年随着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逐渐实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过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A.高峰期B.过渡时期C.迷茫时期D.黄金期

2. 心理发展具有(C)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方向性D.差异性

3. (A)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B.突出修剪C.神经系统D.生物成熟

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

A.枕叶B.顶叶C.颞叶D.额叶

5.(C)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A. 逻辑性B.抽象性C.可能性D.具体性

三、填空题

1.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即_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即大学阶段。

2.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__生理成长和_心理发展__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也具有__阶段性_。

4. 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

5. 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社会性过渡和认知过渡_三个方面。

四、判断正误

1.一般而言,男生的青春期要比女生早。(错 )

2.心理发展具有平衡性。(对 )

3.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错 )

4.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对 )

5.青少年体内激素变化对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对 )

6.社会对青少年的定义会对青少年的社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对)

五、简答题

1.青少年与青春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它具有一定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3.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主要分为认知过渡、社会性过渡和生物性过渡。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

答: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对教师重要吗?教学需要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发展特征吗?如果认为教师仅是自然科学、数学、语言、艺术、社会研究等领域的知识专家,他们有充分的知识贮备就足够了,那么也许这些有关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知识就不重要。

但有效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教学活动就非常被动。教师应该既是专门领域的专家,又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专家。

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敏感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依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为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发展是连续的,但又有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发展是有序的,具有方向性;个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个体差异。发展受成熟的影响和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大脑的发育成熟是儿童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基础。学习、经验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环境与教育的适当性能够为儿童的最佳发展创造条件。

2.分析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的辩证关系。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环境教育条件则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这其中,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全面推进放管服工作下一篇:情态动词非推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