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少年全面发展的源动力

2022-10-17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 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 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 信息的增多, 生活节奏的加快, 学习压力的增大、增多, 中学生也随之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与矛盾,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在传统的教育中, 长期无心理健康教育之一席之地, 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展,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本学期我对我校乐清城北中学的近600名学生进行了心理调测。细细观察, 稍作分析, 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障碍。

(1) 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中段学生有41%, 高段有29%的中学生学习动机扭曲, 正因为动机缺乏, 因此相当部分农村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 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 中段有24%, 高段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中段为83%, 高段仅为69%, X2检验表明, 中高段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 高段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2) 部分农村中学生存在交往障碍, 4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 甚至只顾自己玩, 不善于与伙伴沟通, 中段有21%, 高段有29%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 17%的中段学生, 33%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 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 导致部分农村中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 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 (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 使人不容易接近, 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从调查统计来看, 农村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 年段不同, 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 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 也有外部原因, 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 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 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 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 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 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 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 因此在农村地区, 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 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 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 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 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 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 同时, 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 照顾过度, 期望过高, 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 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 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 封闭落后的农村社区环境对农村学生的心理影响。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 文化氛围不浓, “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心态普遍存在, 不少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 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对子女百依百顺, 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 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我国著名德育专家,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 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通过此次对农村学生心理行为现状调查, 成因分析, 研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对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1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 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 从教材内容看, 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例如: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 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 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 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且作为教育的主体, 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 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 联系家庭, 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 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 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 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 这是不全面的认识, 事实上, 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 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 由于认识的片面性, 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 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 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要及时矫正, 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 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3 充分利用其他的各种途径,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可利用各种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 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如某日报《谨防“黄”从口出》一文告诫人们不应看黄色书刊和录像, 更不应嘴巴扩散黄色病毒, 败坏社会风气。这对一些爱说粗口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或利用报刊杂志上的心理测试题, 进行测试, 使学生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2) 开设心理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可由各年级优秀学生组织成立年级的咨询小组, 共讨成长中的烦恼, 也可通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的交流, 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成绩等方面产生的困惑, 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又可以通过建立“悄悄话”信箱, 学生们如有什么疑问, 可以随时反把自己的心里话或疑问以书信形式投入信箱, 并很快能得到咨询回复, 引导学生、疏导学生, 或接受个别咨询。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漠视不理, 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因此, 我们必须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 正视心理健康教育, 促使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健全他们的人格, 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摘要:本文通过我校七至九年级12个班的近600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抽样访问调查。结果显示,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少数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 诸如不同程度的焦虑、羞怯、逆反、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而影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因此,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21世纪劳动者是学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及对策

上一篇:模拟企业经营(电子沙盘)课程实训解析——以A高职院校8组教学为例下一篇:松溪县晚稻工厂化育秧及机插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