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政治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外界的影响很大,其中就包括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2015年7—8月,通过对四川多地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虽然当前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感普遍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自身素质、政治言行都在很大程度上从正反两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政治认同。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少年心理发展家庭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 青少年常见问题 建议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在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本文仅从家庭因素方面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首要因素

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形成民主和平等的和谐氛围。但是,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

所谓的家庭教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的影响下的成长,这种影响体现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家庭是未成年人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以及家庭为孩子成长提供的环境,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无疑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但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都会极大地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甚至成为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是人们连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生活环境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学校、社会同为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从优化青少年生活环境来考虑,三者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上都是必不可少,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即使学校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来说有着不同于家庭的特殊意义,家庭对青少年的意义也远非学校和社会的环境所能比拟。

二、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方面的优势

为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方面的优势,我们都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道德环境、心理环境和生存环境,用道德和法制观念去引导未成年人,用爱心、用真诚去抚育他们的心灵,真正为未成年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重教育方法,提高家教质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教育和抚养子女的方式,是受教育者教养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养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不良的教养方式会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从现实情况来看,以下三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

1.专制粗暴型:父母专制、蛮横、任性、不讲道理,以圣人和教训者自居,忽视孩子人格的存在。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或者退缩心理,还会导致孩子产生撒谎、破坏,甚至偷盗犯罪等行为。

2.冷淡型:一些父母因为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或者父母关系不良,导致对孩子管教不严、或者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容易形成冷漠、自私;胆怯、孤独等性格。

3.溺爱型:主要体现在父母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从不违背孩子的意志,要什么给什么,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对孩子的要求一味的满足,直接受害的是孩子本身,孩子向父母提出的种种要求,父母从来都不加分析,一一照办。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孩子则容易形成任性、自私自利、专横跋扈等性格。

(二)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的气氛和生活秩序,对于未成年子女的影响尤为重大。未成年的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可能脱离家庭、父母而独立生存和生活,他们一步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好不好,对他们的身心影响极大。如: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必然使自己的子女失去归属感,心理上失去支持和平衡,造成心理障碍,在学校可能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合群、自卑等异常现象。实践证明,生活在具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往往表现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缘好、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等人格特征;生活在缺乏良好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对现实强烈不满等人格特征。可见,家庭生活氛围是比较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以,作为一个家庭,除了为子女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要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给他们一个民主、和睦和安定的家庭。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

作者:叶玉玲

青少年心理发展家庭教育论文 篇2: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影响分析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政治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外界的影响很大,其中就包括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2015年7—8月,通过对四川多地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虽然当前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感普遍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自身素质、政治言行都在很大程度上从正反两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因此,需要综合家庭教育中影响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各方面因素,开展对青少年政治观的教育,尤其需要加强的是家长自身的政治素质,规范其政治言行,从而有效提高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感。

关键词:青少年;政治认同;家庭教育;影响

当前在市场经济以及伴随着全球化发展而广泛传播的各种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下,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家庭教育角度来研究青少年的政治认同,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感,与学校、社会一起配合,帮助、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提高政治认同度。

一、青少年政治认同与家庭教育概述

(一)对青少年的界定

学界对青少年的具体年龄范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的界定,对于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不同学者观点不同,不同学科依据的标准也不同。“在心理学界,学者普遍认为青少年时期就是青春期,其中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时期处于初中阶段被称为少年时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时期处于高中阶段被称为青年时期;介于这两个阶段的称为青少年。”由于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所以采用心理学的普遍定义,认为青少年时期是指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指11—18岁阶段的未成年人。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逐渐摆脱幼稚的状态,独立意识开始逐渐增强。同时,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就包括青少年家长的影响[1]。

(二)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的概念最先由威尔特·罗森堡姆提出。后来,我国将这一概念定义为:“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2]因此,政治认同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系统产生的情感归属,继而确定自身的政治态度、政治身份,并根据自身利益需求进行政治参与。

(三)家庭教育

李天燕在《家庭教育学》中指出:“家庭教育有直接与间接之分,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实施的互动教育和训练;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环境、家庭气氛、父母言行对子女成长产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两个方面。”从家庭教育的作用层面来说,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政治理想、政治观及政治行为方式都起着关键作用。

二、当前青少年政治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2015年7—8月,笔者对四川成都、凉山州、阿坝州、眉山市、绵阳市、德阳市、乐山市等地区的青少年进行了问卷和走访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有青少年孩子的家庭,每份问卷分为青少年和家长两个部分,青少年部分由青少年填写,家长部分由家长完成。调查中选取100个初中生的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青少年的年龄大部分在12—15岁;调查选取100个高中生家庭进行调查,其中青少年的年龄大部分在14—17岁。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为169份,无效问卷31份,有效回收率为84.5%。经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当前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政治认知基本正确,但政治理论匮乏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对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问题的回答,有57.4%的学生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问题上,有60.5%的青少年选择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两道题都回答正确的比例是50.8%。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青少年在政治观方面的表现为政治理论匮乏,大部分青少年不喜欢那些枯燥无味的政治理论,缺乏政治理论素养。

(二)对国家政策认同度高,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偏低

调查显示,对“国家政策科学可靠”这一说法选择“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率分别为36.8%和30.6%,这说明青少年对于我国的国家方针政策认同度较高。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是先进的党”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率只有41.2%,没有达到半数,说明青少年们对我党的认同度偏低。同时,对政府的认同度更低,在“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廉洁高效”这一问题上,选择不赞同的是70.3%。由此可见,大多数青少年对党政机关的廉洁高效持怀疑或者不可信的态度。

(三)政治理想坚定性和动摇性并存,政治信仰缺乏

从调查结果中看出,青少年对于马克思主义持认同态度的有50.9%;对共产主义理想持支持态度的有49.7%;对“你的政治信仰是?”这一问题,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有18.9%,选择“没有信仰”的有69.5%。这一结果说明,青少年的政治理想现状既存在坚定性,也存在动摇性,政治信仰严重缺乏。

(四)政治情感热情性和冷漠性并存

调查中发现,只有28.9%的青少年会经常关注政治事件,对政治感兴趣,经常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谈及政治的有30.9%。由此看来,一方面既有很多青少年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青少年不感兴趣、不想读;一方面很多青少年关心政治,喜欢看新闻实事,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共同理想持冷漠态度。

(五)政治评价的理性和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认为政治制度“需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的有51.9%,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内的腐败现象是个别的有59.9%。说明目前,我国青少年的政治评价总体上是正确的,但也存在部分偏激的观点,部分青少年政治评价缺乏理性和科学性,政治评价的理性和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六)政治参与积极性高,但参与方式盲目

根据调查,会积极行使选举权的青少年有56.9%,超过半数,愿意向政府表达意见的青少年有50.8%,说明当前青少年对于政治活动的参与在总体上是积极的[3]。但是,对于“当你的政治权利受到损害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的回答上,选择“找关系疏通”的有11.5%,选择“不采取行动”的有32.9%,选择“示威、游行”的有23.6%,选择“打击报复”的有3.2%,说明青少年的政治行为方式仍然存在盲目性。

综上,对调查现状的分析来看,在总体上是相对稳定和积极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角度来探讨与青少年政治认同现状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影响分析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政治观影响的现状

本次调查显示(如下图),对受访青少年“政治观形成中影响最大的人”进行调查,结果依次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占45.60%,教师占20.64%,朋友或同学占14.66%,名人、伟人占10.30%,其他为8.8%。可见,父母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政治观,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1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首先,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根据对问卷调查发现:在较为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影响下的青年人,政治兴趣浓厚和政治参与积极性高;在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青少年,容易走向两种极端,要么对政治的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要么绝对服从。其次,家庭教育观念影响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发展。问卷调查显示,在认为青少年学习成绩更重要和读书的目的在于未来赚大钱的这部分家长中,他们的青少年子女有69%对政治新闻不关心,表现出冷漠的态度[4]。

2家长自身素质

首先,家长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及政治地位。问卷调查显示,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或对政治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也具有较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良好的政治观。其次,家长的政治信念和信仰。问卷中,对共产主义理想持认同态度的家长中,其青少年子女有61.3%也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家长自身坚定而正确的政治信念对青少年政治认同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家长自身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政治价值观念,则往往会对青少年政治认同度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危害。

3家长的政治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家长对政治事件及政治人物的评价。在青少年与家长的长期接触中,家长会无形地将他们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政治的态度、对政治的评价,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灌输给子女。在调查中发现,在政治评价中不偏激,较为理性和客观的家长,其青少年子女的政治认同度也较高,也大多具有较为理性和客观的政治态度。其次,家长对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关注和认同。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家长对党和国家、政策关注度越高,认同度越高,其青少年子女对政治的兴趣和关注度也越高,政治认同度也越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家长对新闻时事的真诚和热情态度使孩子在接触新闻事件时也表现出比别人更多的热情和兴趣。再次,家长政治参与积极性状况以及政治参与方式的选择。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那些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家长,其青少年子女有67.9%愿意“积极、认真行使我的投票权”,并有72.1%的青少年很乐意向政府表达意见或建议[5]。

四、加强家庭教育对提高青少年政治认同的途径

(一)转变家长教育观念,选取良好的教育方式

家长需要转变自我教育观念,重视子女政治价值观的教育。一般来说,我国家庭教育中关于政治观的教育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教育。作为家长,为了孩子的美好将来,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是否优秀的标准,要注重青少年心理方面的教育,这就包括政治观的教育。家长在进行子女教育工作中必须摒弃那种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鼓励子女积极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从而给子女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的家庭生活空间。家长可加强青少年从小对政治符号的认知。同时,培养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负责,才能实现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责,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提高家长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树立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

政治信念的坚定首先是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认识,这就需要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当前西方社会思潮的侵入,要认清这些思潮的本质,培养自身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家长应引导青少年积极应对西方社会思潮和网上不当言论的负面影响,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规范家长的政治言行,形成积极示范效应

规范家长的言行,发挥家长积极的示范效应。示范效应是目前家庭教育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家长对待政治的态度和政治言行,如他们对于政治活动的兴趣度,或者是他们对待法律、规则的态度,都可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政治行为。因此,家长应理性、客观地对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进行评价,并在这一过程中对青少年政治价值观进行引导,从而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政治认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四)家长应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并提升青少年政治参与能力

首先,家长需要适时地提高自身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为青少年子女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其次,青少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家长需要在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家长可以鼓励青少年参与家庭决策,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群体、组织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认同。

(五)家庭应配合学校提高青少年政治认同

当前,学校仍然是青少年进行政治观教育和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要努力让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使之与学校教育和谐统一,以发挥教育合力作用。家长要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学校也要强化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可通过信函、电话、手机等多种方式,拓展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多个联系沟通的渠道,在此过程中,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两者联合共同提高青少年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威尔特·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6.

[3]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6.

[4]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1.

[5]杜仕菊,王雅楠.中美政治社会化中家庭教育之比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4).

Key words:adolescent;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family education; influence

(责任编辑:朱岚)

作者:强艺璇

青少年心理发展家庭教育论文 篇3:

基于家庭教育环境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摘 要:家庭环境教育在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益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则极有可能会引起青少年心理的畸形发展。就家庭教育环境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并就如何发挥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作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措施展开论述,希望对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学生教育

人的一生中包含了许多个重要阶段,青少年时期便是其中之一。在青少年阶段,人的可塑性是最强的;相应的,容易受到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始终摆脱不了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环境。那么在青少年这一敏感阶段,家庭教育环境对我们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家庭教育环境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家庭教育,可谓是贯穿人生始终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环境从人一生下来,就对其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婴幼儿时期,由于大脑发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仅仅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但是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或阶段时,已经初步具备了判断力与理解力,并且在自己小小的世界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此时,家庭教育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便较为明显了。有科学研究表明,在较为活跃、轻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且性格比较活泼,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与抗挫折能力都较强;相反,如果成长于较为严谨、压抑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学生,生性则较为内向、怯懦,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交际能力及抗打击能力均较弱。如果同时将两种心理的学生放到同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成长于积极、轻松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学生能很快地交到朋友,并且与其他学生打成一片;而成长于较为严谨、压抑家庭教育环境的学生则存在明显的交流障碍,对融入新环境表示出明显的抗拒。

在最近接触的一个家庭中,发现了一位看似优秀,其实内心深处极其敏感、自卑的同学。这与他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肖同学从小就是奶奶的掌上明珠,在幼儿园的时候表现优秀、好强。在进入小学的第一次考试中因为考了98分,未能得到100分,在班级大哭大闹。进入三年级,班级进行班长选举,最终没能获选成功。班长落选一事变成了肖同学的一大心事,他开始情绪低落,接着不断地与班级同学发生摩擦,最后发展成对老师不满、对同学不满。肖同学的奶奶也因此事对班主任耿耿于怀,他不能接受孙子一丝一毫的缺点,始终认为是老师故意没有善待肖同学。后来经过学校对其他老师和班级其他同学的调查,我们发现了这个孩子原来在同学的印象是这样的:肖同学爱哭、好强。肖同学遇到一点点事情就会哭;同学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他有时会要求中途加入,同学们不答应肖同学的要求后,他就会生气、告诉老师,还会有一些不满的言语。同学们让他等待下一轮的时候,他没有耐心,不愿意等;喜欢和同学比,一定要证明自己是最厉害的;肖同学以前做班长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管理较好,但是对班级中的事情不管理。老师对肖同学的评价如下:肖同学成绩较好,自我管理能力较好。但是与同学相处不太和谐,交往能力弱;肖同学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弱,因为小事情容易哭,一哭起来听不进去老师的任何劝解;三年级开始,遇到一些事情,不愿意开口跟老师说,无论老师怎么劝说,也不愿意诉说。为什么成绩优秀,在奶奶眼中完美无缺的孩子会有这些性格特点呢?后来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我们了解到了肖同学在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便离异了。出生刚三个月,妈妈便去加拿大工作生活。留下这个孩子由外婆一个人独自抚养,肖同学的外公由于忙于事业长期不在家居住。在此次事件中,当我们剥开事件的外壳,把镜头聚焦到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孩子从小就没有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多多少少在孩子的内心是有缺失的。为什么一个本该充满阳光的男生,却很敏感、很脆弱。也许作为家长,我们该好好地反思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肖奶奶一直以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是最好的,他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可惜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孩子的性格养成是怎么样的。奶奶的阐述都是老师伤害了孩子,而最终调查后我们却发现孩子出了问题。孩子的学习没有问题,孩子的自我行为习惯没有什么大问题。可孩子的心理有问题了,孩子似乎始终有一种无法表达的诉求在内心,他渴望关爱、他渴望朋友,可他不知道怎么去获得朋友。他渴望被关注,所以他处处好强,不知道人生的路总是有挫折的。所以这么小年纪的孩子本该是天真的、可爱的,他却对一些事情处处猜测、怀疑。到底是谁伤害了这个孩子?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我们已经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那么在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我们究竟该如何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环境的积极作用,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呢?笔者结合自身教育管理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家长“指导”与学生教育同步进行

家长和教师是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基础要素,同时也是发挥重要作用的对象。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力与作用,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与家长教育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争取实现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的同步。比如,教师可以组建一个家长交流群,与家长做到随时沟通以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力的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统一的家庭教育环境,做到课堂学习、家庭温习,实现家庭教育与课堂心理干预的同步化,最终实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统一和同步。

2.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家庭气氛愉快轻松,有利于松弛青少年的紧张和不安。父母之间的良好婚姻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稳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一致的管教方式,使青少年有正确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有利于青少年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孩子专制、溺爱、放任的家庭均不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专制型家庭里,家长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在这样的环境里,青少年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为。在溺爱型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为重,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青少年很难真正长大成熟,往往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任性、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在自由型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对和处理。在种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一般说来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与监控,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3.“家长会”形式的合理转化

除了家庭教育与课堂引导的统一外,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还应对“家长会”形式进行合理的转化。在大多数青少年心目中,“家长会”等同于“批斗会”或是“揭丑会”,一听说要开“家长会”,学生心里总会出现很多担心,比如家长来学校“告状”,教师跟家长“告状”等等,青少年学生对“家长会”的态度越是排斥,说明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越大。面对这一问题,建议教师应着力改变这一现状,转变“家长会”的形式,比如可以尽可能地融入些游戏在家长与孩子的交流环节,让学生适应家长出现在他们的学习中,促进学习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二者的融合与置换,让学生享受与家长交流的过程,而不是让学生站在旁观者的位置,眼睁睁地看着家长与教师交流。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好的家庭教育有益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则极有可能会引起青少年心理的畸形发展。但是在实际家庭教育环境塑造过程中,很多家长都没有形成家庭教育意识,认为教育单纯是学校与教师的职责。新时期条件下,教师除了完成教学的本职工作外,还应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对家长进行合理引导,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环境对青少年健康心理形成的积极影响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李景华,郝雁丽.家庭教育环境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09).

[3]陈丽.城镇化过程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3.

[4]陈娟.论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发展[D].安徽大学,2014.

·编辑 温雪莲

作者:庄倩

上一篇:我国旅游英语情景教学法论文下一篇:基于科学教育的小学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