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2024-05-01

《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共8篇)

篇1:《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学校的历史课都白上了。

它所带给我思维上的震动远比它所叙述的史实要大得多,事实上正如清一校长所讲的,我从这本书上得到的确确实实更大的是思维的方式的触动,看完这2本书,让我觉得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更加清晰,思维更为广阔。两本书用了三天的时间看完,滉然间,就像自己平白活过了几百年,现仍以青年的身体活在世上一样。当然,正常而言再过不了几十年,我也只是历史长河下的一粒无关紧要的细沙,相比那些被载入史册的人,不管是忠是奸,一样是曾经有过鲜活的生命的人,突然间觉得我对自己的生命显得那么糊里糊涂。或许,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命运,历史的发展是由每一种偶然、天时、地利和不同人物的交错所产生的,每一个今天看起来可能微不足道的事件,对未来却有可能是最初的导火线。

但仍有一个事实是延续存在的,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上感受到最想学习的东西。那就是:个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个人的存在又需延及上一代,下一代,周围人的价值。而观自己,且不说我自己本身的智慧的拙襟,我在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的同时,就算我所学只是一点皮毛,如果是有所价值的,至少对于自己身边的亲人、友人应是一种建树和付出。那便是个人存在的价值。

这本书里,作者把书里的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包括他祖上几代、人物性格特征、事件发展因果都写得清清楚楚,读者从中能够思考人物行为的原由,不像现代学校课本上更多注重的只是汉奸或英雄的洗脑宣传。作者虽然也说谁是奸谁是雄,但我觉得他更多的是希望这本书能顺利出版,可笑的是当我想到这的时候,竟觉得中国现在的体制与鸦片战争时期的体制,实际上并无真正根本的改变。至少,我从当前中国社会的大多数民众的成长历程看,中国社会仍然程现旧社会的风气。科技是发展了,军力是强大了,但人民呢?人民仍然是国家统治下最卑微最弱,仍然是最无民主的群体,甚至是为这个国家的一切实际买单的群体。这里,我就不详细说明了。

说说我对书中人物的看法。

道光皇帝。作为皇帝,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节俭,书中有一句话说他的衣服都有补钉了,我从来没听说过哪个中国的皇帝会穿有补钉的衣服,就连我自己都没做到,何况是个在那个时代像神一样被膜拜的皇帝。君王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要胸怀广阔“能容天下”,这点上道光在我看来还是做得不错的,相比之下他的儿子咸丰显得小鸡肚肠。他们的错就错在没在发展国家的军事能力,在他的紫禁城里有那么多宝贵的东西,他却从来都不知道。上天从来不是不给机会的,只是你没有去发觉。

琦善。我觉得这个人挺可怜的。听说他是个大汉奸,可我从书上怎么都看不出他是个汉奸。倒觉得他是个真性情的人。如果说鸦片战争是因林则徐禁烟而起,那么这场战争原本是不需要发生的,琦善差一点就和谈了而且不会签那些个条约,就不会有往后的事。然而,有时候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个人能够左右的。十万八千里外的皇帝没见过英国人的军靓,如果看见了我想皇帝的决定不会是这样,如果看见了,他会不会第一时间先稳下英国人,然后重点花在引入外国人的先进军备?但是,永远没有如果。

林则徐。我想很多人在看到他虎门硝烟时,肯定觉得大快人心吧!但我想的不是这样,我想的是他屡次谎报军情,造成皇帝决策失误。我想到的是,一个不诚实的人,特别是在国家大事都能撒谎的人,一个看起来正气凌然的人,他的内心该是有多么狡猾和扭曲啊?综观全书,除了他强硬作派的禁烟最后迫使英国人退回海上面临饿死外,我没有看出他对国家做出了什么实际的贡献,反而觉得他是一个不近人情的老头,相比之下,英国的律义显得可爱多了。

伊里布。伊里布和琦善很相似,都是在被英军的大炮吓到了后又理性思考的人。但是由于从小到大活在封建体制下,受的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洗礼,他对英国人的行为无法理解。我想每个人其实潜意识里对生命的自由都是向往的,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下这是不可能的。连自由恋爱都是件伤风败俗的事。所以,当英国人要求放还人质就退出定海时(虽这是上级的命令),虽然他们几乎是不相信的,几个人质有那么重要么?因为浅意识里的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加上形式所迫,他交出了人质,在张喜的漫骂声中,双方就这样完成了交易。这里不得不说“诚实守信”这四个字的重要意义。

裕谦。无疑是个最要脸面的人。但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他无法接受事实最后选择自尽。应该说,对于战争而言,这样意志坚定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可惜的是国家的军力太差了。除此之外,他太狂妄了,以为意志坚定就能战败敌军,却对身边的人对军防的付出嗤之以鼻,不知道他死的时候有没有一丝后悔?

耆英。鸦片战争里要说个卖国贼非他莫属了。根据书上描述,如果不是他没事找事的补那后面的条约,也不至于点醒老外怎么光明正大的侵犯中国的主权。书上虽用封建总体社会的思维方式说明了他行为的原因,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封建社会思维,而是他性格中的懦弱无能占主要原因。他被外国人的大炮吓破胆了加上性格上的胆小怕事又没有担当,所有的行为和决策都提示着外国人:我怕你了,你不要欺负我就行,你的事情我也不想管。这样的人,在朝为官,特别是又担任这么重要的事务,是国家的灾难!上天是明白的,所以他晚年死前,也活得很痛苦。

篇2:《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读《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后有感鸦片战争对于中国历史来讲,无疑是最重要的一课。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进入了悲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所以只要是中国人,谁都知道这场战争对整个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

马谧挺的这本《微历史: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描述了18世纪末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大清王朝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点地叙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和各路人马的血腥博弈,以及从正面和侧面反映同一时期世界各个角落的历史、人文科技、市井风情。同时也涉及了英国的发迹史、西班牙的沉沦史、美国的崛起史、葡萄牙的奴隶买卖,东印度公司的发迹史,美国铁路与中国劳工,世界各地的工业革命,探索新大陆,海盗贸易,新事物萌芽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也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处于静止状态。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地大物博,18世纪末的清王朝封建帝王制度也日渐完美,成为了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农业大帝国,是高高在上的,那时的英国也已经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资本主义大帝国,国势蒸蒸日上。那时起,英国开始与中国进行往来,中国一直封闭的大门也逐渐被打开了。中英沟通的增加,鸦片的流入,道光帝动怒,“苟利国家生死以”最后派出了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的国贫民弱,中原 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然而,禁烟的道路也是曲折的,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虎门销烟运动却加紧发动了英国侵华战争,1840年的6月,鸦片战争就这样正式爆发了。

谁都知道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拥有军事高科技的英国侵略者,从一开始就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即使中国拥有一位不世将才,也无法用手中的长矛去打败英军的军舰。毫无悬念的,我们输了,清政府向英国亲侵略军低下了头。

鸦片战争当中所有大臣,将士,平民,奋斗的不奋斗的都有,流血了的,坐以待毙的都有,也无法赶走侵略者,和谈的使者们也无法去挽回国家的尊严,我是中国人,但我也不得不承认,那时的中国人是软弱的。虽然说,现在21世纪的新新人类并不比那个时代奋斗,也不比那时代的人刚强,但我们现在这个总体上还是蒸蒸日上的,至少没有太多侵略者欺负。当然,鸦片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不利。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定了我国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由此割让了宝贵的香港岛,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协定关税,中国的关税自主要遭到破坏。同时,中国封建经济也逐渐解体,社会性质也从封建社会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败了,这是人人都不希望的,割地,罚款等等都给每个中国人脸上戴了顶黑帽子,蒙受着失败的屈辱。不过鸦片战争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对中国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仔细想想,如果没有了鸦片战争,也就没有洋务运动,就没有百日维新,就没有走向共和。鸦片战争恰恰是一次历史的起点,它带给中国人的,是一次千年难逢的机会。鸦片战争打开了我国面向世界的大门,中有走出去,才能引进来。鸦片战争的失败,也引起了大多数学者的思考,认识到光读书,读死书是不行的,传统的不一定好,也要虚心学习外来知识,提高个人能力。

战败了,才能看到自己的缺陷,战败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没有这场失败的战争,所有人还会沉浸在天朝的臆想中无法自拔,只有战败了,才会想方设法去重新开始,才会追

求卓越,走向成功。

历史是绵绵无尽的长城。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布满着屈辱,在早已结束了弱国无外交地,不过,有着历史的教育,在香港,澳门回归的今天,我们千万别忘了“落后就挨打”!

篇3:《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纵观抗战的全过程, 作为当时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 始终坚持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寇, 对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一定

的作用, 这一点是应该得到历史充分肯定的。然而, 由于国民党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使得其在正面战场的政略、战略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的失误, 也正是这些失误, 迟滞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使得全国军民做出了更大的牺牲, 整个中华民族付出了更加惨重的代

一、抗战态度不够坚决彻底

首先, 国民党当局实行抗战, 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形势和压力。20世纪30年代以来,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日甚一日, 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但是国民党对这一形势却缺乏清醒的认识, 仍然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当局一直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当作威胁其政权的心腹巨患, 而把日本却只当作癣疥之疾。蒋介石甚至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 我们还能当亡国奴, 尚可苟延残喘, 若亡于共产党, 则纵为奴隶, 亦不可得”。“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 国民党当局奉行“不抵抗”政策, 坐视东北沦陷, 仍然把主要精力用于围剿红军。之后, 日本又相继精心策划了“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 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和呼声空前高涨, 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在这种情况下, 国民党当局感到如不表示抗日, 其政权就会遭到人民彻底抛弃。再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 已直接地危害着国民党所代表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核心利益。这些都迫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调整政策, 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其次, 在抗战过程中尤其是相持阶段, 国民党的抗战态度呈现出两面性。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还是比较积极的, 但到武汉失守,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 国民党的抗战态度就显得有些摇摆了。一是由于日本政治诱降活动的加剧, 国民党内的妥协派又有所抬头。二是国民党害怕共产党和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威胁其统治, 开始制造反共摩擦, 破坏统一战线, 并于1941年1月制造了“皖南事变”。后来在共产党的坚决斗争, 国内外正义力量的坚决反对下, 国民党的反共行为才不得不有所收敛。三是国民党始终对美、英、苏等国家抱有依赖和幻想, 企图依靠英美和苏联等国的干预和援助来改变战局, 甚至希望等到美、英、苏等国直接参战, 国际局势转变, 由此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政治上的不坚定, 直接影响了军事战略, 影响了军心士气, 导致了在军事上的连连失利。

二、战略战术运用不够得当

首先, 国民党主张的持久消耗战略具有明显的缺陷。其具体表现为:应战而不求战, 依靠现有军队, 层层据守, 在持久消耗作战中争取时间, 等待国际形势变化, 直到最后胜利。这种消极防御作战思想导致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被动, 并造成军队的重大伤亡。

其次, 国民党的战略构想为其日后消极抗战提供了温床。抗战初期, 国民党的战略构想是, 经过初期的节节抵抗, 将军队主力逐渐西移, 建立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根据地, 与日寇对峙于平汉、粤汉路两侧。在初期作战中国民党军不断向西向南撤退, 至武汉会战结束, 国民党军与日军形成一条从杭州到包头长约3500余公里的敌我对峙线, 基本上实现了国民党所预想的战略部署。国民党的战略部署虽然有效破坏了日寇的速决战略, 保存了相当一部分军事力量, 背靠大后方, 奠定了一定的持久抗战的基础, 但同时也使得国民党军主力部队与日寇隔离开来, 不利于长期消耗日军战斗力, 不利于转化敌我力量, 为日后消极抗战提供了温床。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 国民党军大部分时间在消极保存实力与期待国际形势变化中度过, 军队日益腐败, 战斗力萎缩, 战斗精神每况愈下, 吃了不少败仗。

再次, 作战指导呆板被动。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作战中, 基本上实行的是战略上内线防御、层层据守, 战术上则以一线式阵地战为主的战略战术。抗战爆发后, 蒋介石即主张实行以固守阵地为主的防御作战。他命令部队, 一定“要坚守阵地, 有进无退, 以深沟、高垒、厚壁, 粉碎敌人之进攻”, 并称之为“抗倭胜利唯一要决”。在后来的历次重大战役中, 国民党军都以阵地战来实现持久消耗目标的战略思想。而纵观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 除台儿庄战役、第三次长沙战役等战役在作战指挥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上比较正确外, 其他多数战役均打得呆板被动, 且兵员消耗极大。

三、民众动员不够广泛

抗战爆发后, 国民党也认识到民众能否广泛动员, 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卢沟桥事变后, 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指出:“如果战端一开, 那就地无分南北, 人无分老幼, 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在实际操作中, 国民党当局却奉行片面抗战路线, 认为抗战主要是政府和军队的事。他们既需要从民众那里获取战时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补给, 同时又害怕民众觉悟起来发动起来以后威胁他们的统治, 因此他们对人民群众, 更多的只是欺骗、强迫、利用和压制。尤其是国民党在“一切服从军事”的前提下, 往往置广大人民的生死于不顾。1938年6月, 国民党当局为阻止日军西进, 竟然掘开郑县黄河花园口大堤。此举虽然具有一定的军事意义, 但给当地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国民党的这些倒行逆施, 不仅不能深入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抗战, 相反大大摧残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无数的事实说明, 国民党在抗战后期已经完全丧失了民心, 这为其日后在大陆的失败埋下了重重的伏笔。

参考文献

[1]、荣盂源.蒋家王朝[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

[2]、羹古军.中国抗日战争史稿[M].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

篇4:梵·高的正面与侧面

伟大的艺术家如同人类的触须般,以他们的方式不断地提醒着我们去认知真实生活,借艺术之光建筑着主观与客观、现实与虚妄的脉络,而Vincent Van Gogh(文森特·梵·高)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尽管命运艰辛悲苦,但其一生执著、坚定,笃信着《圣经》。时乖命蹇却对艺术、对生命饱含炽热的爱,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个艺术家,不断地遭遇挫折,也不灰心;即便我身心疲惫,哪怕是处于崩溃的边缘,也要正视人生,因为我知道伟大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生短促却凄苦非常,甚至不为当时的世人所理解,然而,在他的作品中所感受到的,却是细腻的情感和生命力的图腾,甚至在近距离欣赏其作品时,能感知到他落下笔触时那满满的渴求诉尽心绪的力量。虽然后来人了解Van Gogh多从其画作中,但在Van Gogh写给弟弟Theodorus(提奥)的上千封书信中,我们不难体味他丰盈的内心。既有热烈的情感、对艺术执著的追求,亦有对生活辛劳的无奈、手足之间的亲情,而他对艺术执拗的疯狂更跃然纸上。这位天赋异禀、狂躁不羁却创作了无数经典之作的印象派大师,所留下不仅仅只是那一幅幅传世画作,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所抱持的激情,和不因生活的苦难而被消磨的愤怒、斗志与活力。

自画像系列的秘密

在Van Gogh的诸多作品中,自画像自成一格,在各种艺术场合里几乎都能够看见这位印象派先驱对于自己肖像的描画。他曾在画下纪念朋友的作品《盛开的桃树》时写道,“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为了与内心的孤独抵抗,Van Gogh不断用绘画作战,只为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得以表达。那些藏在自画像中的秘密,是倾诉、自我审视,更是与自己进行精神上的对话。梵高博物馆里收藏了自1886年至1888年的自画像名作,既有早期的《Self-portrait With Pipe》,也有后期的《Self-portrait As a Painter》,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知名的莫过于那幅《Self-Portrait with Felt Hat》。

自始至终,Van Gogh热衷于自画,并且保持着一定数量的创作,他似乎在这种自己描画自己的过程中寻找着一种新的绘作方式。无论是以叼着烟斗还是正在进行绘画创作的形象出现,在近距离观看作品时,画布上的Van Gogh都显现出些许的怪诞,眼神中甚至透出一种晦暗。画布上的每一个Van Gogh几乎都是正襟危坐,或许,在这一次又一次表现自我的过程中,他试图与画布上的自己进行精神上的互通,在旁人不曾涉及的精神领域中寻找另一个自己。

向日葵般的激情与纯真

多年前,Van Gogh曾提笔写信给Theodorus,“你该知道,在你举行婚礼的时候,我将会感到多么高兴。看在你的妻子的面上,在高比尔画店里常常有一幅我的画,该会是件好事;如果你愿意展出两幅《向日葵》,你会发现这些油画引人注意。这样的画能够改变人的眼睛,当你长时间看着它的时候,它会呈现出它的丰富性来。你知道,芍药是杰宁的,蜀葵是科斯特的,而向日葵则是我的。”

这些满怀炙热激情的笔触出现在了《向日葵》系列作品中。笔触粗厚有力,色彩对比单纯强烈,Van Gogh更是用“它是属于我的花”这样的辞藻来形容自己对它的迷恋。这既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也寄托着他的精神诉求。这些植物不再是向日葵了,更多的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向日葵》系列有十余幅作品,分别散落在欧洲和亚洲等地的博物馆中,这一系列表达了Van Gogh对太阳的崇拜、对光与热的渴求,花朵呈现怒放的姿态,将自我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热爱执著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

精神困境中的孤独感

自小不幸的家庭境遇与亟亟渴求而不可得的爱情,令得Van Gogh一生都在祈望体验家庭的温馨和一段真挚爱情,这一切在他的画作里一览无余。Van Gogh内心自感平凡卑微,大多时选择的都是普通人群作为绘画的主体;在生活上,也仅止于想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妻儿环绕,直至终了也未能实现。这种对家近乎痴迷的眷恋会不由自主地从他的画作中流露出来。

而在另一幅作品《The Potato Eaters》(《吃土豆的人》)里,贫苦的一家人围坐就餐,左侧的男子始终凝望着右侧年长的女性,渴求关注。近距离看,Van Gogh在男子的椅背上签有自己的名字“文森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对于母亲复杂的情感。Van Gogh擅长对于孤独、清寂的表现,除了这两幅典型的画作之外,《有柳树的风景》《补网》《工厂》《柳树、牧羊人和农妇》等作品皆反映了寂寥环境下寂寞的个体,在这些孤独者的形象之中注入了自己对于爱和温情的渴望。

拥抱世界的大爱

1970年,美国摇滚乐歌手Don Mclean在创作的歌曲《Vincent》里唱道,“Starry, starry night,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将对Van Gogh的怀念娓娓道来。挚爱深夜的Van Gogh在生前不曾得到世人重视及肯定,将更多视角投向了大自然。他在圣雷米初期所创作的《星月夜》蕴含着极为强烈的表现力,波浪般流动的笔触令星云、树木、山脉、天空获得视觉上的完美平衡。

陷入一个接一个精神困境的Van Gogh,一直在试图寻求平衡与出口。当心中的诉求无法在现实中寻求到共鸣时,手中的画笔似乎成了他最为亲密的倾诉的伙伴,去倾述自己的内心。

nlc202309031157

Van Gogh

在奥维尔小镇等你

法国巴黎远郊的Auvers-Sur-Oise(奥维尔)小镇,曾留下了印象派画家Cézanne、Camille Pissarro(卡米耶·毕沙罗)、Daubigny(多比尼)等大师的足迹,在此度过生命中最后七十天的Van Gogh创作了《奥维尔的教堂》《麦田上空的鸦群》等多幅作品。

Van Gogh在他所处的时代无疑是个异类,无法获得认同感,更难以寻求到一丝慰藉,唯有孤独地裹挟着卑微的自尊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很难想象,倘若没有手里的画笔,他会不会更早地离世?既无推心置腹的友人,更无亲密无间的伴侣,无从讲述属于自己的快乐抑或痛苦。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里,Van Gogh将自己完全投身艺术,敏感如他,如此渴望能寻求着一个人、一只可以倾听自己的耳朵。这一切是他开始提笔给自己的弟弟Theodorus写信的原因,环顾周遭,似乎只有Theodorus理解并鼓励着他,并为他提供了创作的动力。

从1873年6月至1890年7月,Van Gogh四处旅行,足迹遍及伦敦、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巴黎、阿尔等地,不间断地书写着。在Van Gogh的内心,Theodorus更似是一种信仰的外化,那是世界上唯一对他怀有永不枯竭的爱的人。每天结束了长达十多小时的绘画练习后,Van Gogh都会提笔给Theodorus写信,从绘画的技巧到个人的情感渴求再至在医院中的所观所想,事无巨细地倾诉着,多达数千封。Van Gogh的书信如同画作一样,给每一个观者带来幻想与情感的触动。这些信中,充满了忧伤,隐隐流露出生命的无穷张力与忍耐,和他对艺术持久不变的痴迷。这些信,是他一生的写照,从某些程度而言,比那些传世的画作更能彰显Van Gogh性格的一面,是他在艺术边缘的一次散步。且摘录一部分他的信件,邀你一起去贴近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视觉的盛宴

Van Gogh Museum

坐落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不远处的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因其藏有丰富的艺术品备受外界关注,其中的藏品大多来自于Van Gogh的弟弟Theodorus。几经流转,最终架构起了整间博物馆,贯穿了Van Gogh各个创作及生活阶段的作品:从埃顿时期至安特卫普时期再至巴黎时期,包括之后的奥弗时期等200余幅油画、400多幅素描及水彩画,和近700封书信。同时,更是拥有Van Gogh私人藏有的日本浮世绘作品。对Van Gogh迷而言,这座博物馆无疑是了解这位伟大艺术家的绝佳去处。

篇5: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风水鬼神中的心灵慰藉

其实从宋代以后,风水之说就大兴于民间,而且曾国藩是理学专家,谈论风水鬼神本来就是理学家的本分之事,换句话说,“风水鬼神”是“理学”庞大体系之内的一个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国藩相信鬼神本身就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总把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等激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上,而且以此来勉励子孙。但另一方面,他还精通相面之术、会算卦、相信托梦、相信扶乩。这让我们感到曾国藩貌似很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反而恰恰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平衡。因为虽然说事在人为,但世间有很多事让我们感到无法左右,特别是曾国藩常年带兵打仗更能体会到这一点。在战场上,军事战争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势如破竹,忽而陷入绝境,忽而又绝处逢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种更强大的神秘力量所捉弄。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实非常的渺小。所以在这种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状态之下,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安放好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加从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这个寄托,就是风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自己整天沉沦在迷信之中,他更不想让自己的子孙迷信从而消磨了斗志。所以就一直用“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等话语来勉励自己和后人。所以,曾国藩实际上是用天命来排解心中的迷惑愤懑,用事在人为来让自己继续奋斗。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多么挣扎的曾国藩,又是一个多么不屈的曾国藩!

平庸笨拙中的绝世精明

曾国藩整个家族的资质都非常平庸,别说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太“儒缓”。但就是这么一个愚笨之人,创造了很多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奇迹。首先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蓬勃兴起,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失望,满朝如无头苍蝇,举国束手无策,但只有曾国藩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了湘军,让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其次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请求削去自己的大权,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最后他还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精明”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实非常人可比!一个笨拙之人为何会如此精明呢?其实,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国藩自己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的人只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奋、踏实、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会硬着头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后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础打得很扎实、牢固。所以,这样的人成功也许会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另类思维中的兼容并包

当时中国式思维的最大弱点就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一切,但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所以就导致我国传统一直没有“逻辑学”,没有精密科学。西方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而曾国藩的思维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没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正是这种“笨拙”思维方式,让他能够从万物的细微差别之中找到统一的规律。所以,曾国藩不怕费心费力,总能对事物不留死角地分析,他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曾国藩第二个“另类思维”是他对任何书籍都感兴趣,在他眼中无处不是学问,他涉猎的书籍有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有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有地图地理类的书籍,甚至我们前面所说的风水类的书籍。所以,曾国藩像一个敏锐的雷达,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提取有用的成分。曾国藩第三个“另类思维”是他具有极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他凡事都要亲身实践,因此他也有资本去放言高论,甚至是直率地批评古人。当满朝都认为外国人凶蛮诈狠,因此不需对他们讲诚信时,曾国藩却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有着与中国人一样的心理结构,所以他主张与外国平等交往,在外交关系上舍去繁杂的礼仪,重视实利,最终收到了很高的成效。

篇6: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这些年,曾国藩一直都是出版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不同程度地活跃在各大书店、报停、地摊、盗版书摊上,为无数迷信成功学、渴望通过研习为官之道改变命运的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家学他的“慎独”,学他的“隐忍”,学他的“内圣外王”,学他的“牙齿打掉和血吞”……但是我不想光看到这样的曾国藩,我知道真实的他肯定不是这样高大完美,我知道他之所以没有割据一方称王称帝肯定另有隐情,所以,我更愿意随着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起探求不为人知的那些历史潜伏层。

果然,没有失望。书籍开篇非常直白地开始介绍曾国藩的仕途。跟十四岁县试第一的左宗棠、十七岁考中秀才的李鸿章、十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的梁启超比起来,曾国藩简直是个怂娃。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还没考中。这次之后他咬牙发奋,冲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教育思路,转过年来就考中了秀才,然后又一年考中了居然,然后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飞黄腾达。

如果这样写下去,就没意思了,曾国藩顶多就是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中熬出头的高考状元,没啥过人之处。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点了翰林之后,曾国藩开始“拜客”.说白了,到处走亲戚去,管你远的进的血亲宗亲八竿子打着打不着,都要去见见。言外之意:“我考上啦,要当官去啦,你们不给我点儿盘缠路费小礼物吗?”

这次“打秋风”足迹遍布湖南湘乡、宁乡、衡阳、清泉、耒阳、永兴、邵阳、武冈、新化、安化等十多个县州,差不多三千里,简直是个迷你版长征了。可怜那会儿没有支付宝,要是有,估计曾国藩得成天挂在Q上让人往他余额宝里打钱。他拜了近两千户人家,跟个要饭的和尚似的,一路敛钱。这曾老兄财商不得了呢!

好了,盘缠路费凑足了,喜气洋洋的曾大员走马上任,开始了京官生涯。客观讲,曾国藩在国家公务员的岗位上可谓平步青云,十年,七次加薪升职,连杜拉拉都没这么快。但是意气风发的湖南才子并没有被这种成就蒙蔽双眼。我们知道,那会儿的大清朝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内忧外患加在一起根本不得安生,但是朝廷里的要员还是一副混日子的样子。曾国藩看不下去呀,想干一番大事业,他大胆提出京官办事“退缩”、“琐碎”,犀利毒舌毫不含糊。

也赶上他运气好,道光皇帝死了,咸丰皇帝二十岁,正年少气盛,也想做事。曾国藩趁机赶紧上书,建议皇上“日讲”,说白了就是督促皇上多听听时事。皇上当然高兴,但是养尊处优的官员们不高兴了。你曾国藩算哪根葱,没事儿找事儿你闲的蛋疼?于是大家都联手讽刺揶揄他,积极向上的曾国藩反倒成了一个大笑话。

换做一般人,也许就很识趣地闭嘴了,曾国藩偏不,他不但要说,还要使劲儿说。他公然上书给咸丰皇帝挑毛病,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不求实际”、“言而无信”.这根本就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啊!好吧,曾国藩如愿以偿地被嫌弃了,皇帝把他的折子直接进废纸篓,这个人也就雪藏了。

渴望做大事的曾国藩只好寻了个外差,离开北京。这也是他训练湘军的开始。到了地方,曾国藩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用他的no zuo no die的节奏继续得罪人。他不尊重过行政程序,视地方官员如无物,毫不顾忌人家的面子。官僚体制内最可怕的就是帕金森症候,谁都讨厌有个能干的人搅乱秩序。你可以当好官,但是你不能妨碍我们当懒官。曾国藩得罪了这些养尊处优的地方要员,无数次被人穿小鞋。

另外,练兵就得用钱。那时候湖南的八旗兵甚至有兼职做理发师、修鞋匠的,就因为军人工资太低了。曾国藩练兵舍得给钱,高薪。可是高薪出自哪里呢,去哪里筹钱呢?曾国藩又造船又招兵的,四处想办法筹钱,惹得地方大员眼红。好哇,你搜刮民脂民膏,我们也上!就这样,曾国藩一番好事儿又办了坏事儿,引得人神共愤,被人告状告到了咸丰那里。皇帝更不待见他了,找了个借口,把他从京二品降到三品。为什么曾国藩吃了败仗恨不得跳水自杀?他被逼的!他就想踏踏实实做点儿实事儿,可惜他不懂为官之道,做人太直太楞!他的情商远没有财商高。

至于后来他是如何成为封疆大吏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书,我不赘述。

比起后来那些“慎独”、“隐忍”、“内圣外王”的成型理论,我更喜欢探求曾国藩形成这些理论的过程。他当年是那样一个愣头青,竟然能够打磨掉身上的利刺,成为一个“牙齿打掉或血吞”的忍者神龟。

凡成大事者,忍字心间绕,自控能力必须一等一地强。曾国藩强到什么程度?他几乎每天都要写日记,剖析自己的每一件小事,真真做到“三省”.张宏杰在书里记录了一个小段子,说曾国藩恨自己“好色”.多看了美女几眼,就要在日记里骂自己“大无礼”、“直不是人,耻心丧尽”;中午闲来无事不想看书,跟媳妇嘿咻了一下,竟然也要在日记里骂自己“真禽兽矣”.那些一看日剧就熬通宵、一打游戏就收不住手的潘磕信们,你们还好意思说命苦只能赖政府吗?

考验人的,除了困境,还有顺境。在艰苦的环境里人不容易犯错误,因为机会少,反倒是日子好过了容易走上不归路。苦出身的曾国藩在家里经常带着弟弟们放牛、种菜、拾粪,他们甚至到集市上卖过菜,到菜市场帮人推过运碑车。

后来飞黄腾达了,曾国藩并没有就忘本,甚至更谨慎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专门有一章讲述曾国藩的经济生活,也从另一个侧面讲述了他“忍者神功”的盖世无敌。曾国藩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他做京官的时候决定,以后闺女的嫁妆只给两百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曾国藩府里养各种幕僚、用人,一年的开销是两万两!(画外音,这真的是亲爹吗?)难怪经常在身边的幕僚赵烈文说:“大清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衙门!”

我之所以推崇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就是因为这些平时看不到的“侧面”打动了我。

我们常说看历史要客观,评判历史人物要客观。什么是客观呢?历史学里有个注重考据的兰克学派,他们的观点就是历史研究只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证资料,让我们看到的历史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的历史,而不做评说。从某种程度上我是赞成的。谁对?谁错?很难评说。你爱,或不爱,他就在那里,这就是他全貌的样子。

最后来点儿煽情的,曾国藩在晚年的时候流露了悲观失望的色调,他对赵烈文说:“上次我去北京见皇上,发现北京的很多泉水都枯了,连御河都断了,这是不好的征兆。现在,朝中没有正人君子,用人行政一片混乱,看来这个王朝挺不了几天了,我真想早点儿死,不想活着看到她灭亡。”他甚至说:“压力大的时候,恨不得直接躺棺材里,那样就能心安理得地休息了,比活着还更快乐些。”言外之意,只要活着,就得为国家操心。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时期那句著名的演说词:“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难道你能说,这些人追求的,仅仅是功名利禄?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篇7: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一)文/李菲

张宏杰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的这本书在普通的传记叙事之外也带着一定的学术感觉。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本书内容丰富、体系严密。尽管部分章节有凑字数和重复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书体系上分三个部分。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这部分实际上就是对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读完这部分,对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左侧面:一生收入和支出,这部分是全书最学术的地方,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作者通过讲述和计算曾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支出侧面反映了晚晴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弊端,以及朝廷内外腐化成风的现实,以小见大;右侧面:迷信和天命。如果前面两部分让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立体化的曾国藩的话,那么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曾文正。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也让曾公从“轻狂”走向了“成熟”.这个成熟,自然有些讽刺之意。作者说: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的确,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射了当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现实:朝廷垂垂不如当年,满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谓的穷究理学,京城内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作乱……乱世如此,偶尔出现的个别心怀天下的人也“前仆后继”的被当时的黑暗“规则”侵蚀、腐化。仅仅少数人在实现自己抱负之时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衷:林则徐一生自诩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抚期间也曾大量收受“陋规”银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当官发财”,然而也在不断行贿,甚至纵然过属下公开贪污……

这些丑相原因何在?源于制度的阴谋与懒惰。是社会的整体对腐化不堪的制度的纵容与承认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官场新人从“无知”走向了“成熟”.对于晚晴官场而言,不融入这个染缸就是不懂事,只有深入这个利益集团——这个全天下都陷入其中的利益集团——才是成熟。

曾公融入了,但是,他依然很伟大。因为他做到了常人所不及的“外黑内白”,同时成功的塑造了良好的品质形象。他纵容下属的合理腐化,却又以身作则,不行贪污之事,在做了十二年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之后,在总督岗位去世之后竟然只有两万两的身后银。他少年至中年潜心研究理学,却又不为理学所困。他工于心计、城府极深,却又发自内心的以诚待人,连公认的冤家左宗棠最后在他去世之后也不得不念他的好。

曾公不能作为一个榜样来对待,但他身上很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一曰忍。

曾国藩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又有三次军事大失败。但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他在家书中教育儿子:“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二曰诚。

曾一生“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他把“诚”当做天道,始终强调做人的学问,最基本的原则和思想就是诚,而且“诚”必须出自内心,谓之“血诚”.《菜根谭》里有句话说: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住一个“悔”字。“诚”不是傻,不是呆,而是一种襟怀,襟怀明月,胸纳清风。在“诚”的基础上,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坚持原则。“诚”不是当和事老和稀泥,而是团结人的一种基本态度。待人以诚,对事业和工作也应该“诚”,这种“诚”上升国家、单位的高度就是“忠诚”.三曰拙。

曾做人以拙为本,在军事上也以“结硬寨、打呆仗”闻名,以力求先立于不败之地。行军打仗数十年,除一开始几次失手外,他没有大的跌蹉,正是得力于此。曾公的拙,其实就是天资不行,但这一点恰恰是曾公成大事的一个关键。因为愚钝,才会花更多的时间脚踏实地的学习与求知。但凡事过犹不及,脚踏实地固然是做事的基本原则,但是兵者诡道也,有一些特殊情势下,也需要敢于冒险,大踏步前进。

四曰恒。

书中写道: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从道光二十二年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深刻反省。曾国藩正是通过这种自修方式,逐一检出自己身上近乎所有的缺点毛病,在几乎所有细节中贯彻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此他的进德修业,才迅速而有力。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公堪称“晚清中兴第一大臣”,其道德文章、为人方式、军事战略等值的我们学习的太多。放之于当时的大背景下,曾最伟大的之处在于他跳入了一个会将所有人染黑的大染缸却保持了自己内心的纯洁与明净。的确,他有很多不足,有很多我们可以以现代视角批判之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虽由我们现在肯定而当时否定的的“轻狂”走向了现在我们否定而当时肯定的“成熟”(实际上我们现在对着二者的态度并为真正改变),然而,他骨子里依然是一位“圣人”,一个心怀天下、内心纯净的“最后的圣人”.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二)爱一个人就是爱他的缺点

这些年,曾国藩一直都是出版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不同程度地活跃在各大书店、报停、地摊、盗版书摊上,为无数迷信成功学、渴望通过研习为官之道改变命运的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家学他的“慎独”,学他的“隐忍”,学他的“内圣外王”,学他的“牙齿打掉和血吞”……但是我不想光看到这样的曾国藩,我知道真实的他肯定不是这样高大完美,我知道他之所以没有割据一方称王称帝肯定另有隐情,所以,我更愿意随着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起探求不为人知的那些历史潜伏层。

果然,没有失望。书籍开篇非常直白地开始介绍曾国藩的仕途。跟十四岁县试第一的左宗棠、十七岁考中秀才的李鸿章、十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的梁启超比起来,曾国藩简直是个怂娃。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还没考中。这次之后他咬牙发奋,冲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教育思路,转过年来就考中了秀才,然后又一年考中了居然,然后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飞黄腾达。

如果这样写下去,就没意思了,曾国藩顶多就是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中熬出头的高考状元,没啥过人之处。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点了翰林之后,曾国藩开始“拜客”.说白了,到处走亲戚去,管你远的进的血亲宗亲八竿子打着打不着,都要去见见。言外之意:“我考上啦,要当官去啦,你们不给我点儿盘缠路费小礼物吗?”

这次“打秋风”足迹遍布湖南湘乡、宁乡、衡阳、清泉、耒阳、永兴、邵阳、武冈、新化、安化等十多个县州,差不多三千里,简直是个迷你版长征了。可怜那会儿没有支付宝,要是有,估计曾国藩得成天挂在Q上让人往他余额宝里打钱。他拜了近两千户人家,跟个要饭的和尚似的,一路敛钱。这曾老兄财商不得了呢!

好了,盘缠路费凑足了,喜气洋洋的曾大员走马上任,开始了京官生涯。客观讲,曾国藩在国家公务员的岗位上可谓平步青云,十年,七次加薪升职,连杜拉拉都没这么快。但是意气风发的湖南才子并没有被这种成就蒙蔽双眼。我们知道,那会儿的大清朝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内忧外患加在一起根本不得安生,但是朝廷里的要员还是一副混日子的样子。曾国藩看不下去呀,想干一番大事业,他大胆提出京官办事“退缩”、“琐碎”,犀利毒舌毫不含糊。

也赶上他运气好,道光皇帝死了,咸丰皇帝二十岁,正年少气盛,也想做事。曾国藩趁机赶紧上书,建议皇上“日讲”,说白了就是督促皇上多听听时事。皇上当然高兴,但是养尊处优的官员们不高兴了。你曾国藩算哪根葱,没事儿找事儿你闲的蛋疼?于是大家都联手讽刺揶揄他,积极向上的曾国藩反倒成了一个大笑话。

换做一般人,也许就很识趣地闭嘴了,曾国藩偏不,他不但要说,还要使劲儿说。他公然上书给咸丰皇帝挑毛病,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不求实际”、“言而无信”.这根本就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啊!好吧,曾国藩如愿以偿地被嫌弃了,皇帝把他的折子直接进废纸篓,这个人也就雪藏了。

渴望做大事的曾国藩只好寻了个外差,离开北京。这也是他训练湘军的开始。到了地方,曾国藩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用他的no zuo no die的节奏继续得罪人。他不尊重过行政程序,视地方官员如无物,毫不顾忌人家的面子。官僚体制内最可怕的就是帕金森症候,谁都讨厌有个能干的人搅乱秩序。你可以当好官,但是你不能妨碍我们当懒官。曾国藩得罪了这些养尊处优的地方要员,无数次被人穿小鞋。

另外,练兵就得用钱。那时候湖南的八旗兵甚至有兼职做理发师、修鞋匠的,就因为军人工资太低了。曾国藩练兵舍得给钱,高薪。可是高薪出自哪里呢,去哪里筹钱呢?曾国藩又造船又招兵的,四处想办法筹钱,惹得地方大员眼红。好哇,你搜刮民脂民膏,我们也上!就这样,曾国藩一番好事儿又办了坏事儿,引得人神共愤,被人告状告到了咸丰那里。皇帝更不待见他了,找了个借口,把他从京二品降到三品。为什么曾国藩吃了败仗恨不得跳水自杀?他被逼的!他就想踏踏实实做点儿实事儿,可惜他不懂为官之道,做人太直太楞!他的情商远没有财商高。

至于后来他是如何成为封疆大吏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书,我不赘述。

比起后来那些“慎独”、“隐忍”、“内圣外王”的成型理论,我更喜欢探求曾国藩形成这些理论的过程。他当年是那样一个愣头青,竟然能够打磨掉身上的利刺,成为一个“牙齿打掉或血吞”的忍者神龟。

凡成大事者,忍字心间绕,自控能力必须一等一地强。曾国藩强到什么程度?他几乎每天都要写日记,剖析自己的每一件小事,真真做到“三省”.张宏杰在书里记录了一个小段子,说曾国藩恨自己“好色”.多看了美女几眼,就要在日记里骂自己“大无礼”、“直不是人,耻心丧尽”;中午闲来无事不想看书,跟媳妇嘿咻了一下,竟然也要在日记里骂自己“真禽兽矣”.那些一看日剧就熬通宵、一打游戏就收不住手的屌丝男女们,你们还好意思说命苦只能赖政府吗?

考验人的,除了困境,还有顺境。在艰苦的环境里人不容易犯错误,因为机会少,反倒是日子好过了容易走上不归路。苦出身的曾国藩在家里经常带着弟弟们放牛、种菜、拾粪,他们甚至到集市上卖过菜,到菜市场帮人推过运碑车。

后来飞黄腾达了,曾国藩并没有就忘本,甚至更谨慎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专门有一章讲述曾国藩的经济生活,也从另一个侧面讲述了他“忍者神功”的盖世无敌。曾国藩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他做京官的时候决定,以后闺女的嫁妆只给两百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曾国藩府里养各种幕僚、用人,一年的开销是两万两!(画外音,这真的是亲爹吗?)难怪经常在身边的幕僚赵烈文说:“大清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衙门!”

我之所以推崇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就是因为这些平时看不到的“侧面”打动了我。

我们常说看历史要客观,评判历史人物要客观。什么是客观呢?历史学里有个注重考据的兰克学派,他们的观点就是历史研究只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证资料,让我们看到的历史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的历史,而不做评说。从某种程度上我是赞成的。谁对?谁错?很难评说。你爱,或不爱,他就在那里,这就是他全貌的样子。

最后来点儿煽情的,曾国藩在晚年的时候流露了悲观失望的色调,他对赵烈文说:“上次我去北京见皇上,发现北京的很多泉水都枯了,连御河都断了,这是不好的征兆。现在,朝中没有正人君子,用人行政一片混乱,看来这个王朝挺不了几天了,我真想早点儿死,不想活着看到她灭亡。”他甚至说:“压力大的时候,恨不得直接躺棺材里,那样就能心安理得地休息了,比活着还更快乐些。”言外之意,只要活着,就得为国家操心。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时期那句著名的演说词:“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难道你能说,这些人追求的,仅仅是功名利禄?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反正,我是喜欢这些正面与侧面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三)千古完人的耻辱与戒邪淫

最近读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颇有感触。

在书中的第一章,作者就写了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为什么书中开篇就写曾国藩遭受过的耻辱呢?因为曾国藩认为耻辱与挫折是他人生成长的最大助力。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人生中的第一次耻辱。那是近两百年前的大清朝,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参加了人生中第六次秀才考试。或许确实是没多大天分,或许父亲兼老师曾麟书的教育实在不咋地,反正此前的曾国藩是连考五次都没考上秀才。年轻的曾国藩很上进,力争上游,而且心理素质也过硬,没有被失败打倒。虽然考了五次都失败了,但在第六次考试到来之前,曾国藩还是下了不少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满以为这次能一举考上秀才,没成想发榜之日,竟被当时的学台,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发布公告,公开批评他的文章缺乏思想深度,文章条理也不太清晰。秀才肯定是不能入围,但因成绩尚好,以佾生注册,可以算作“半个秀才”,本来一般人考秀才要先通过县试,府试,才能参加最后的院试。如果是佾生,可以直接参加最后的院试,考过了就是秀才。

在很多人看来,虽然第六次也没考上秀才,但好歹还是有进步,说明自己最近的苦功还是有一定成果的,自己还年轻,下次再努努力,再进步一点就可以考上秀才了。虽然这次的考试成绩不值得大肆庆祝,也还是值得欣慰的。但没想到,曾国藩却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公开批评为奇耻大辱。回到家后,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没想到学台的这次公开批评,居然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十六年也没学通的曾国藩突然豁然贯通,脑袋突然开窍,突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文章水平大有长进。转过年来,第七次参加考试,曾国藩一举中了秀才。没想到考秀才时的耻辱,居然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又一年,他中了举人,再过了四年,他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便会觉得,原来人还是要受点耻辱,吃点苦头才能成大事啊。但为何社会上有过耻辱的人不少,而成大事的人不多呢?就拿曾国藩受到的这次耻辱来说,换作是你,你会因为被学台批评文章写得不够好而咬牙发愤吗?现在很多人即使受到了批评,也会无动于衷。也有很多人受到批评,可能会有点难受,但我想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考中半个秀才的喜悦应该会盖过这么一点难受,而不会想到去咬牙发愤。

最近听到几个故事,主人公都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在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时。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遭受过无数的羞辱和委屈。这种耻辱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以至于他们都曾咬牙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出人头地。正是这种耻辱,不断地鞭策着他们奋发向上,奋力拼搏,而且付出的努力绝对要比常人多很多倍。以前对“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不大理解,现在才明白,从另一个角度看,苦难,委屈也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最大动力。对一般人来说,偶尔一两天像打了鸡血一样激情四射是不难的,但有几人可以做到长期斗志昂扬呢?而生活中不少普通人能超越自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数耻辱的鞭策。

当然,生活中有些事情是非常明显的耻辱,比如有陌生人冲上来就给你几个耳刮子,你肯定会认为这是对你的侮辱。但生活中也有一些事情,是不是耻辱则是取决于个人的态度。

记得那时在江西老家上学的时候,只要是比较重要一点的考试,肯定会在班内甚至年级排个名次。你如果去问那些考试成绩老是排在后面的同学,考试成绩不好,你觉得这是耻辱吗?据我上学时的观察,很多人用他们的态度行为这样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有什么,我都习惯了,我本来就不怎么会念书,而且我也努力过,这能算什么耻辱呢?反之,如果是一个成绩稍微好点的同学某次考试突然名次大幅下滑,他一般都会脸上挂不住,认为这是他的耻辱,进而咬牙发愤。由此,我们看出,考试名次靠后这件事本身对个人的学习并没有多大影响,有影响的是你对自己名次靠后的态度。如果你对自己成绩靠后早已麻木,那即使考出再差的成绩也不会对你有什么触动。如果你认为自己成绩靠后是你的耻辱,那么你一定会发愤图强,从而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成绩。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总是麻木的人多一点。我们都知道,长期邪淫的人,后果是非常惨重的。外表上,你会面容憔悴,无精打采,身体机能差,萎靡不振,提不起精神,视力下降,气力弱,容易生病,甚至未老先衰。生活上,你会处处不顺,工作不顺,事业不顺,爱情不顺,婚姻不顺。精神上,你会压抑痛苦,缺乏自信。当然,你可能不会有所有的这些症状,但你总会有那么几项症状是相符的,我就不信邪淫这么久,邪淫却没有在你身上留下丝毫的痕迹。据我自己的经验加上我的观察,当我们面对着邪淫给我们的回报时,我们很少有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我们更多的是麻木,习惯,见怪不怪,甚至是破罐子破摔,我就经历过很长的这样一个阶段。当时的我好像缺了心眼似的,面对着身体上越来越多的症状,面对着日益萎靡的精神状态,我竟然毫无感觉。如果有,也只是邪淫后的后悔,但也仅仅是后悔,很快对邪淫快感的贪求就盖过了那么一丝的悔意,于是我又开始了邪淫。那时候的我,从来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邪淫带给我的,样样都是奇耻大辱,一个正当年轻的小伙子,别人都是生龙活虎,而自己却老是无精打采,这是奇耻大辱;初中时学习成绩比我差的在高考时考上了一本,脑袋没我灵光的也考上了一本,而我却因邪淫到最后只落了个普通的二本,这是奇耻大辱;以前老是沉浸在黄色网站,对那些虚幻的女主角爱入骨髓,现在真到了谈婚论嫁时却丧失了男人起码的自信与尊严,对婚姻恐惧不已,这更是奇耻大辱。当老家那些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同龄人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而自己这个所谓的大学生现在却穷困潦倒,这也是奇耻大辱。现在我能慢慢认识到邪淫带给我的无一不是奇耻大辱。但那时,我有的只是麻木不仁,浑浑噩噩。

但放眼望去,麻木的似乎不止我一个人。如实而论,很多人对于邪淫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症状,多多少少有点麻木。因为邪淫带来的症状不是突然而至,而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突然来不少症状,我们肯定会受不了,但如果症状是缓缓而来,我们则会在不知不觉中习惯这些症状,直至最后的麻木。从这点来看,我们更像温水中的青蛙,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向了毁灭。

《了凡四训》中也说,改过最重要是要有耻心,“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有了耻心,成圣成贤有望;没有耻心,则无异于禽兽。你说我们改过,我们戒邪淫,还能有比耻心更重要的了吗?

羞耻心才是一个人改过的根本动力。我们老是寄希望于外在的力量来帮我们成长,帮我们改过是不大现实的。就像一辆停在地面的汽车,如果靠人去用力推动,你说那得多辛苦,而且根本就推不远,甚至根本推不动。而一旦启动汽车的发动机,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要改过,要戒色,只有羞耻心能给我们提供这种内在的,强大的动力。我们的羞耻心有一分,动力就有一分;羞耻心有十分,动力就有十分。总之是羞耻感越强,内心发出来的力量才越大。

你想想如果我们对邪淫的种种症状都已慢慢习惯,甚至是麻木。请问我们哪有决心,哪有魄力来戒邪淫?而如果缺乏决心,缺乏魄力,戒邪淫到头来都不过是一句无力的口号而已,喊喊是蛮带劲的,但却不会有多大效果。

怎么办?你至少要像曾国藩那样有着追求上进的积极态度,如果你抱定了得过且过的想法,那谁也帮不了你。其次,你要不断擦拭你那颗浑浊不堪、浑浑噩噩的心,要清晰地认识到,邪淫带给你的绝对是奇耻大辱。知耻而后勇,如果你连这个耻都不知,连对这个耻都认识不清楚,你怎么来后勇?你怎么来像曾国藩那样咬牙发愤?

篇8:正面侧面,都要完美曲线

一般男人的体内有大约300亿个脂肪细胞,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细胞就会增重。几乎每位男士在30岁以后,体重都要增加,加上基因、荷尔蒙和新陈代谢减缓等因素,都会助长腹部脂肪的囤积和产生。虽说腰带越长,寿命越短,但腰带过短不仅没了形象,甚至还会引起疾病。

屡战屡败,意料之中

事件:豪情万丈地吃减肥药

结果:胃肠胀气、腹痛、大便排油

是药三分毒,切勿盲目服用。有些减肥药属于处方药,需凭医生处方购买并按医嘱服用。减肥药的潜在危害是强制性地破坏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使暗疮、粉刺、痤疮找上门来。有些腰围缩小的结果不能盲目地归功于吃减肥药,身体脱水也可以缩小啤酒肚。

事件:尝试辣椒塑腰凝胶

结果:整个腰部像被火烧一般,疼痛持续好几天

热炒的辣椒能燃脂纯属无稽之谈,因为辣椒素根本无法渗入脂肪层,反倒会让肌肤灼热不堪,甚至出现过敏、红肿的现象。

事件:冷热水交替洗澡

结果:洗得很舒服,但腰围纹丝不动

适当地用冷热水交替洗澡能较好地保持皮肤的紧实度和平滑度,但这种方法的作用不足以影响到皮下脂肪,收效一般为0。

事件:中医针灸

结果:反弹彻底摧毁了腰围减小的成就感

虽然针灸是安全有效的塑腰方式,但作息不规律很容易打败塑腰的效果,饮食不规律更容易囤积脂肪。

给啤酒肚一个全新的科学定义

腰线注重两侧的轮廓和线条,不能有多余的脂肪干扰,即使没有傲人的腹肌,腰线也应该尽量平滑有力,以显男人的阳刚之气。传统的观念是将啤酒肚归咎于男人过量饮用啤酒,但欧洲研究者新近发现,腰围的大小与喝啤酒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好饮啤酒者出现啤酒肚乃至肥胖的几率并不比不喝啤酒的人高。虽然啤酒算不上减肥饮料,但也并不是造成饮酒者超重的原因。实际上,一杯啤酒的热量仅为150卡路里,脂肪也只有0.3g,而且啤酒含有的蛇麻子等物质,还能降低得心脏病、糖尿病的几率。

啤酒肚其实与男性的遗传基因有关,就像女性的肥胖是从臀部开始一样,男性的脂肪大部分储存于腹部。一般来说,青少年有啤酒肚,往往是因为营养过剩。对于中年人而言,睡眠质量是主因。男性深睡眠阶段减少、睡眠质量差,就会导致荷尔蒙分泌的减少,使体内脂肪增加并聚集于腹部。

火焰SPA,雕刻时光

烈焰效果:消灭脂肪、紧致肌肤

火焰SPA采用地中海矿物微量元素、多种高浓度植物矿物微量元素及活跃成分,能迅速燃脂、令松弛的肌肤恢复紧致,雕刻出最美曲线。

第一步,去角质。地中海速效消脂盐含有多种微量元素、12种矿物元素、地中海矿物盐和速效消脂草本油,适当调配便是极理想的磨砂组合,可用做去角质按摩。很多男士对去角质的忽视会成为肌肤吸收水准的最大阻碍,对腰部肌肤的柔和打磨能打通肌肤通道,让脂肪消灭得更彻底。

第二步,用极速渗透瘦身精华素按摩腰腹部至完全吸收。极速渗透瘦身精华素中含有多种渗透力强的高浓度活性消脂成分,能快速消除细胞中甘油三酸脂分子,增强细胞对其他减肥产品的吸收。

最后用消脂按摩乳霜,亲脂性和亲水性苹果酸的使用能提高活性消脂成分的功效。因为不含热能治疗,任何肤质甚至敏感脆弱和微细血管张的肌肤也可以放心使用。按摩15分钟或以上至完全吸收。

火焰助手:溶脂咖啡因

走形的腰线都拜成块的脂肪所赐,只有打散在肌肉间扎根结块的脂肪,才能通过代谢将它们排出体外。咖啡因是公认的溶脂高手,能把脂肪分解成游离状态的脂肪酸。不过,没有较大的运动量,这些多余的脂肪酸很难被按部就班地利用,效果就会相当龟速。绿咖啡的塑身效果比经典咖啡更胜一筹,天然高效的燃脂成分能在加速粉碎脂肪的同时,抑制多余脂肪在体内的生成与堆积。然而咖啡因有分解顽固脂肪的本事,也会把胶原蛋白一同消灭,使成功瘦身后的腰部如同掏去棉花的沙发垫一样松垮,所以在塑身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胶原蛋白的补充。

叨一下

清洁沐浴后,把足够用量的塑身产品一次性地挤在手中,像揉肚子那样,顺时针涂遍整个腹部。腰上的赘肉不只是长在肚脐附近,腰侧和向后延伸的部分也是塑形的关键区,涂抹时应延伸至这两块区域。

上一篇:初中誓师大会家长发言下一篇:黄圩子小学教育行风民主评议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