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新型师幼关系

2023-02-02

第一篇:浅谈构建新型师幼关系

浅谈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切实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

浅谈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切实减轻

实体经济企业负担

各位领导同志们下午好!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对于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3月4日,总书记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别联组会上明确提出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对领导干部而言,“亲”就是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办实事;“清”就是廉洁干净,不搞权钱交易,对企业家来说,就是遵守市场规律,遵守法纪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当前的政商关系总体健康,但是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现实表现有:官商勾结的,杖权欺商的、消极躲避的、商裹挟政的,从表面上看这些现象是官员与企业主之间的问题,但其实质上并非如此简单的官商之间的勾结、贿赂,而是政府职能不当行使与企业经营理念偏离的复合作用下产生的不正常现象,是经济社会运行形式与市场规则的不完全协调,是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当前的政治运行方式依然带有深刻的计划经济痕迹,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不够清晰,行政权力集中化,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

当前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同样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法制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完善、渠道不够畅通等,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着力从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明确规矩规则以及构建政商文化等方面持续不断地作出努力。

一要切实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将重点放在依法监管、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来;

二要健全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管制约机制,在减少政府权力的同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规行政权力的自由裁量权,提高权力运行的公开化水平,加强对权力运行各个环节的监督;

三要畅明官商交往规矩,把明确规矩、严肃规矩作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重要举措,明确细化具体规定才能在官商交流中不迷惘不困惑;

四要构建新型政商文化,文化是影响政商关系的潜在性、基础性因素。首先要重塑“官文化”加强宗旨信念教育,当官就别在想着发财,强化官民平等的理念,真正是“做官就是服务”的理念内化在每位官员心中,其次,要构建市场经济下的“现代商人”理念,全面摒弃在商业活动中找关系、靠关系 、维护关系的错误观念。

五要搭建政企沟通平台,畅通政企沟通交流渠道,搭建助力企业发展平台,解决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维权难”等问题。建立“面对面”联系制度,面对面倾听企业诉求

(一)网上预约,及时联系,每月不少于一次;

(二)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问题;

(三)事后督办,及时反馈,切实提高企业对政府的满意度,确保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

各位领导,我局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3.4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了职责领域权力清单,并在水行政执法中执行“双随机”检查 ,避免任性执法的发生,在水行政处罚中细化自由裁量权,做到公开透明、阳光操作,行政审批事项的主动上门服务,一次性告知程序,需要哪些资料等,简化办事流程,真诚坦荡的同企业交流,营造了良好的政商环境,助力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依然任重道远,我局将时刻把责任放在心上,抗在肩上,抓在手中,主动作为,掏出真心、拿出实意服务企业,为促进我区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二篇:浅淡构建幼儿园和谐师幼关系大全

“你们的老师凶不凶?”“你不乖就告诉老师去!”“我们家的孩子见谁都不怕,就怕幼儿园的老师。”这样的话,听着不由叫我担心,难道幼儿园师幼关系会那么紧张?难道会给孩子们带来如此大的压力?

受我国封建社会、宗法关系的影响“师道尊严”成了师幼关系的一把枷锁,虽然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各种先进的育儿知识和理念不断更新,但是事实上师幼关系仍然存在着种种的偏差,辟如说:有的幼儿与教师是融洽的师幼关系,有的幼儿很少得到关注,还有的幼儿和教师有对立的关系;又如只重视对幼儿的教育而忽视了情感交流;教师对孩子有忽视人格平等的一面;由于在幼儿园采取集体授课的形式集体交往多于个别交往等等。

幼儿进入幼儿园就出现了继父母之后的重要成人——教师。教师和幼儿之间所结成的关系就是师幼关系,它不仅具有“人”与“人”的情感关系,而且具有“教学”关系。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各方面有重大的影响。

我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就所在的乡镇教师和幼儿的关系进行了观察、探究,粗浅地觉得构建幼儿园和谐师幼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增强自我监控意识,奠定和谐度。

虽然师幼儿关系受教师各方面自身的特征所致,如自身的修养、性格、教育教学观念

等,但是如果有效地调整好自身,师幼之间的和谐度会大大提升。

(一)尊重幼儿主体地位。

情境一:一天,数学作业时,我将本子夹在黑板上,然后把题目仔仔细细地讲解给孩子们听,之后自由作业。结果许多孩子都做错了,我大怒:“讲得这么明白还做错?”孩子们被我的大声吓得低着头不敢喘气。当我询问做错的原因时,一个坐在后排的孩子小声地说:“老师,我看不清楚?”我走到活动室后,才发现;图片,数字都那么小,我感到很惭愧。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教师不是权威,不是灌输者,要以似朋友的角色走进孩子,帮助他们,指导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倾听他们,和他们对话。站在孩子们的位置与他们交往,如果情境一中,我一味站在教师的位置,不走下来,是永远都体会不到孩子的感受,原来错的不是孩子,而是我自己。

(二)注重情感交流。

情境二:超超鞋带散了,找到了A老师帮忙,A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都读大班了还不会系鞋带,自己想办法去。”说完转身走了。他又找到了B老师帮助,B老师笑眯眯地俯下身子手把手说:“我们一起来系!”超超系好了鞋带,开心地跑走了。

不难看出教师能通过不同的言语、眼神、微笑、语气、语调传达对孩子的信息,或是支持性的让孩子感到有帮助,有安全感。或是有压力的让孩子觉得有冲突,紧张,不安。无疑,B老师会比A老师更胜一筹。

(三)理解宽容幼儿。

情境三:能能和峰峰为了,争一张卡片吵闹了起来,峰峰争抢不过,一时性急,在能能的手上狠狠地咬了一口。张老师见状,一把抓过峰峰,大声训斥:“咬人就用大钳子把你的牙齿钳掉!”等。只见峰峰害怕地大哭起来。峰峰从此疏远了老师,甚至发现他对老师有逆反的心理。无可非议地教师对幼儿的批评是对他们负责的一种表现,但是如上过于严厉的批评、威胁是不可取的,教师要以理解、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的错误,分析原因,让孩子认识,心悦诚服地接受,让他们不断地懂事。

(四)关注幼儿及活动。

情境四:下课了,午睡室里总有几个小朋友跑进跑出的,我生气地来了个暗地跟踪,准备看个究竟,原来是在玩捉迷藏游戏。我才恍然大悟,给孩子游戏的空间太小了,只有活动室,活动室的。于是,在我的发动下来动了大操场,躲呀藏呀,孩子们玩得更带劲了。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常常反问自己:真的了解孩子吗?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吗?其实没有,上述情境中,如果我没有尝试着去关注幼儿和他们的活动,就不会了解其需要和愿望,体会到他们的情感。我们老师要练就一身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绝技,外加关心幼儿的心才能更贴近他们,受他们的喜爱。

(五)重视双向沟通。

情境五:午餐时,其他小朋友都津津有味地吃着红烧鸭肉和米饭,只有威威耷拉着小脑袋,坐在位置上一动也不动。沈老师走进他,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威威,干嘛不吃饭呢?”“我,我,吃不下”。威威显得有些害羞。“为什么?能告诉老师吗?”“我肚子痛!”老师定睛看到了威威有些苍白的脸。“别害怕,老师通知你的爸爸妈妈。”

不服从命令就挨批,不统一行动就不是好孩子,其实不然,从上面的事例看到,孩子不吃饭是有原因的,通过沟通才知道是腹痛,如果教师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将多么可怜,后果也将不堪设想。只有学会以倾听,观察,并做出及时的回应,给孩子或鼓励或帮助,交流的碰撞才会促进彼此的理解。

二、幼儿摆脱消极特征,改善和谐度。

情境六:小杰是个爱调皮捣蛋的孩子,似乎不太受老师,小朋友的欢迎。这几天老师发现小杰特别爱表现自己,像是自动要求分饭,分筷子,积极回答问题,作业也认真多了,趁势老师在集体面前鼓励他,小杰在各方面更加努力,表现也更加优异了。

每个幼儿的气质,性格,行为都是迥异的。像是有些听话,懂事的孩子,往往受教师

喜欢,与教师的关系也容易亲近。反之攻击性强、霸道等具有不良行为特征的幼儿,往往和教师建立起来的是不良的师幼关系,这种关系具有消极的影响。作为幼儿在教师的提醒下,帮助指导下,尝试逐步摆脱消极特征,如多向其他幼儿学习,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和睦地与他人相处,当然这一改变,也需要教师耐心地把好关,以积极的态度对不良师生关系进行调整。

三、家长积极伙伴关系,促进和谐度。

情境七:小慧,在大型玩具玩耍时不慎额头磕了一下,鸡蛋大的青包马上呈现出来,着实叫人心疼。在放学时,家长由于痛心地怪老师没有管好孩子,一阵面红耳热。第二天,教师无意地将不快发泄到了孩子身上。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常常影响到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对儿童的看法,从而影响师幼关系。上述情境可见,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冲突对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家长和教师平时要多交流,多谅解,要努力建立起伙伴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对和谐发挥作用。

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城市的建设需要和谐,同样,在幼儿园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也需要和谐。和谐的师幼关系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诸多方面的价值,作为对幼儿具有特殊影响力的我们要致力于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和谐教育添砖加瓦!

第三篇: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东宝区浏河小学 严安珍 周群

凡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都知道师生之间心里沟通的重要,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所谓心理沟通,即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

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是: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说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臵。教师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这是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糸,体现着心理上的相互沟通。

因此,可以肯定地认为,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

一个班主任,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要做些什么呢?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1. 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

班主任要想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成为跨世纪人才,了解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作。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善观等方法。

多问。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多问,在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顺利地开展工作准备。

巧谈。和学生谈话可以在正式场合,如课堂、办公室,也可以在非正式场合,如课间、操场、劳动场地,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等.不管在什么场合谈话,尤其在后一种场合,要谈得好、有收获,关键的是选准交谈的突破口,从学生最熟悉、最兴趣的话题入手,使他们解除顾虑,打开心扉。

善观。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有慧眼,不仅要观察班集体的变化,更需要透过每个学生的细微表现发现其思想本质,真正做到知微见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把工作做在前头。

2、“ 爱是理解的别名”,要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然而,作为一名班主任,爱优生并不难,难得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3、奖惩分明,促进疏导顺利进行。

对学生除了倾注一片爱心之外,还必须时时约束他们,严格要求他们,才会收到良好效果。严师出高徒,在班级管理中,有三类学生要特别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一是班干部,二是差生,三是优秀生。对班干部要求要严格,要他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要各施其职,各尽其责,做得好表扬,有违纪照样批评,决不姑息迁就,当然对他们的批评要讲究方法方式,肯定他们的成绩,维护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差生往往由于学习成绩,或者某方面不如人而显出悲观、苦闷、忧郁等消极情绪,所以对待差生特别要注意尊重、理解他们,千万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应肯定他们的长处,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而对优秀生应该更加严格要求,否则他们便自认为是“天之骄子”,以致萌发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甚至发展到瞧不起同学,直至无视老师的教育。如果说教育差生是每位班主任棘手的工作,那么,发现优秀生隐蔽的缺点,给予严格而有效的教育,未必不是困难的事。因此,教育优秀生自尊、自爱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这样处理,学生才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没有袒护谁,为师生心理沟通扫除了心里障碍。

在教育与疏导中,我注意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观念,陶冶了情操,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总之,要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须搞好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才能使学生从情感上深深地体验到班主任是可敬可亲的,既是学业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父母,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朋友。

第四篇: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所所长袁鹏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2年初习近平访美时提出:要把中美关系塑造成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但新年伊始,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新的“国防授权法”,进一步明确《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涵盖钓鱼岛。这一政策宣示意味着,中美日围绕钓鱼岛乃至东北亚的战略博弈更加复杂化,无疑给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投下了阴影。国际舆论十分关注:中美关系今后究竟会怎样?是在摩擦中逐步走向缓和,还是走向对抗?两国能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一、新型大国关系“新”在何处

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中美双方签署新的《联合声明》,提出“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提法给长期处于“非敌非友”模糊状态的两国关系找到了一个新定位。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美进行深化“合作伙伴关系”之旅,进一步提出中美要构建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向美方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在3月7日纪念尼克松访华40周年的讲话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指出,“我们在共同树立典范,力争在合作和竞争之间达到一种稳定和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这是前无古人的”,“我们必须通过逐渐形成一个建立信任的框架,以直接和富于建设性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其基调同习近平同志的倡议是完全吻合的。基于这一共识,2012年4月底5月初举办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机制均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奥巴马在贺信中提及新型大国关系,胡锦涛同志则在开幕式上发表《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致辞,提出了“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五点构想,首次为“新型大国关系”充实了具体内涵。

中美希望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究竟新在何处?其“新”大体包含两重含义。

第一,这种新型关系不同于4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前的中美关系。过去中美关系是“超—强关系”,即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与“多强”之一的中国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关系与美俄、美欧、美日、中俄、中欧关系等没有根本区别。而今天中美关系则更像是“老大—老二的关系”,是守成霸权国同新兴崛起大国之间的关系,开始被真正赋予国际关系史上“权力转移”的特殊意义。而从未来预期看,国际多个权威机构普遍预测,中国GDP总量超美在2020年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份报告更大胆预测这一时间会提前至2016年。这一对比往往同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和西方大国整体性低迷这一国际体系大变迁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同中国在军事、网络、太空、海洋、科技等领域的长足发展联系在一起,更凸显了中美实力拉近之势。这一势头首先投射在彼此心态变化上,美方近年来对华态度变得格外敏感和焦虑,中国在处理对美外交上则显得更加自信。如此,今天的中美关系极易被套进“老大—老二关系”的模板,不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自觉从这一范式入手分析中美关系的发展,而且美国政要也总爱有意无意将中国“单拎”出来,如奥巴马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五提中国,五角大楼新发布的国防报告公然指称“中国作为地区强权的崛起将从各方面影响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在备受世人关注的美国大选过程中,两党候选人频频“拿中国当靶子”,渲染中国威胁,对华示强以拉拢选民,奥巴马甚至脱口称中国为“对手(敌手)”。媒体也加大炒作中美两强并立乃至对立,认为中美之间的对抗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中美战略基础已经出现松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具有共同对付苏联的战略基础,冷战结束后依靠全球化时代经济相互依存,“9·11事件”后两国则拥有反恐合作与经贸合作“双引擎”。而如今,随着美国击毙本·拉登和抽身中东,反恐合作已难以支撑中美关系。在经济层面,美方倡导“制造业回归”和“出口倍增”,而中国则正推动经济转型、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两国原有的经济结构互补性减弱,竞争性增强。

更重要的是,美国大张旗鼓推动亚太“战略再平衡”,炒作多年的战略重心东移成为现实,引发了中美地缘政治竞争态势。奥巴马高调加强与盟国之间的安全关系,全面提升同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国家的外交关系,在黄岩岛、钓鱼岛等争端中明显偏向菲律宾、日本,拉拢东盟各国,经济上推出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军事上展开一系列针对中国的部署。美国此次“重返”,虽难说是完全冲着中国而来,但“制衡中国”的色彩相当浓厚,给中国周边安全与睦邻外交带来新挑战,导致中美战略缓冲带被侵蚀,战略对抗风险明显增大。

第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大国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通过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十几亿人口奔小康,并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发展的诚意与成就有目共睹,多个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已经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目前,关于将中国同二战前的德国和日本相提并论的说法已很难见到,而二战前的美英关系、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冷战后的美欧、美日关系则越来越被用来同今日中美关系做比较。越来越多的美国政要和战略界人士已经认识到,中国不是前苏联,不寻求意识形态扩张和颠覆现有国际体系,因此中美不会重蹈美苏关系的覆辙。二战后美国同欧、日关系也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建立在美国对欧日的控制、彼此相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军事同盟基础上,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不可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也不可能同美国结成战略同盟,因此也难以想象中美关系会像美欧美日关系那样。

可以说,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既没有任何先例可循,也缺少相应的理论借鉴,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只能靠两国人民自己摸索、创造条件。

二、走“前无古人”之路并非不可能

客观来看,目前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至少已经具备四个重要条件。

第一,具备时代条件。当今时代的特点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首先,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是后起的这些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出现了更多的力量中心、决策中心和行动中心,权力面临新一轮重新分配。在体系转型过程中,诸多新兴国家同美国之间的博弈都在增强,中国是新兴大国的代表,也是金砖机制的重要参与者,但并非这一群体的领导者,将国际格局的转变简化为“中国崛起冲击美国领导地位”是不客观的。其次,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将进一步加深,主要国家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在这种状态下,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一国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其他国家,全球性问题的治理也有赖于所有国家共同努力。再次,文化多样化要求各种文明相互借鉴与融合。中美都是自信和原则性很强的国家和民族,都坚信自己是本国命运的主宰,对对方国家应有最基本的尊重。中美双方都有一种文化包容力,能够与其他民族、种族的文化和谐共处。文化宽容为两国发掘共同价值、谋求和谐发展提供了动力。最后,社会信息化造成了权力的扁平化,也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随着各国民众交流的增多、彼此之间的联系加深,各国民众的共同心愿必然会推动政府在对外关系处理上超越传统的现实主义思维逻辑,朝着“和平、发展、合作”、“包容、借鉴、共赢”方向发展。

第二,具备认知条件。中美两国领导人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升。2012年初,中国领导人提出“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年底又把同发达国家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作为未来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这是对“和谐世界”理念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延续与深化。奥巴马政府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中国正式提出这一设想之后,美方迅速呼应,克林顿国务卿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中美不会发生新冷战,两国应共同努力打破“守成国”与“崛起国”必然冲突的怪圈,“老问题”需要“新答案”。此后,双方高层在战略与经济对话、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APEC峰会期间也多次互动探讨。目前,两国领导人已经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首先,中国崛起不代表美国在衰落,美国在军事、科技、网络、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仍然遥遥领先。其次,中国崛起并未导致美国衰落,相反,它支撑着美国继续发展,美国的发展也从未影响到中国的崛起,中国崛起不会打破现有的国际体系框架。再次,两国在亚太地区不存在领土主权争端,各有优势难以互换和取代,不会形成所谓亚太两极和新冷战的局面。最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没有先例可循,需要两国共同探索,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需要共同管控危机、维持稳定大局。

第三,具备沟通框架。这种沟通框架包含四大组成部分:高层对话机制、军事互信机制、地方交流机制和民间交流机制。首先是高层对话机制。近年来,两国高层接触频繁程度世所罕见。自2009年1月以来,胡锦涛主席同奥巴马总统已13次会晤、7次通话、34次通信,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多次与奥巴马等美领导人会面。双方建立起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商贸联委会、科技联委会等90个对话磋商机制,涵盖了方方面面。其次是两军交流机制。双方通过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工作会晤、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和国防部直接通话等,就涉及两国两军互信的重要问题进行对话和沟通。再次是地方交流机制。在中美省州长论坛的带动下,中美已建立38对友好省州和176对友好城市关系,对中美关系的正面意义无法估量。最后是民间交流机制。“国之近在于民相亲”,中美两国人民对对方长期抱有朴实的友好感情,希望两国成为友人而不是敌人。中美两国每年人员往来从建交时的几千人逐年增多,目前已超过300万人次。现在,平均每天约有1万人来往于太平洋两岸。双方每年互派留学生达10万人。两国教育机构合作在美设立了80多所孔子学院、300多个孔子课堂。中美沟通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并在不断完善,它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第四,具备利益驱动。中美经贸联系增强,经济利益汇合进一步加深。双边贸易额已经从建交当年不足25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4466亿美元,增长了近180倍,2012年有望突破5000亿美元。每天有超过10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在两国之间流动,两国早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截至2011年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61068个,合同金额1623亿美元,实际投入676亿美元。目前60%以上的在华企业利润率高于其全球平均利润率。中国企业在美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约为60亿美元,涉及工业、科技、农业、能源、运输等多个领域。2006至2011年,中国每年派出的投资贸易促进团累计从美国采购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中美贸易顺差已经回归到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中美两国都在这种经贸合作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此外,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分处太平洋两岸,对维护地区和国际和平、安全与繁荣肩负着重大而独特的责任。中国自身追求“负责任大国”目标,而美国亟需中国作为“利益攸关方”分担全球义务,两者能够有机结合,将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动力。目前,双方已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和增长、维护国际防扩散体系以及打击海盗、气候变化、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开展了有效协调与合作,未来,如何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推动国际体系平稳转型,将成为两国通向新型大国关系的铺路石。

三、未来中美关系“路在脚下”

尽管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具备一些条件,但这毕竟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如何走、能走多远,均不得而知。在总结过去40年中美关系成功经验和汲取现当代大国对抗教训的基础上,以下几点应成为未来着力的重点。

首先,寻求新时期利益汇合点,并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探索“共通价值”,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中美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牢牢把握并努力扩大共同利益,抓大放小、求同存异。新时期的中美合作至少可在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在当前国际体系大变革、大转型、大动荡时代,中美应协力合作,重建符合两国利益、代表最广大国家需求、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G20的合作是个好的开端,海、空、天、网等“全球公地”国际规则的建构则提供潜在合作空间,而世界银行、IMF等国际金融机制和体制的变革也有赖中美合作,WTO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更有赖中美通力合作。二是与时俱进,完善新形势下中美经贸关系新格局。中国提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同美国强调出口倍增、制造业回归看似正在改变既有经贸关系格局,实则蕴含新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比如,美国“出口倍增计划”,而中国提出未来5年进口8万亿美元商品,二者之间将形成新的互补关系,有助中美经贸关系在新的更高层次上互利共赢。三是着眼“共同问题”,增进战略协调。两国一些既有共同利益虽有所减少,但面临的全球性和区域性共同问题却日益增多,诸如气候变化、能源短缺、人口变化、不扩散等等,由“共同问题”牵引的战略协调不失为今后两国在战略安全领域合作的新增长点。此外,应创新思维、突破禁区,努力探索形成“共通价值”。事实上,中美在政治价值观上有重大区别,但在非政治价值观上仍有诸多相通之处,值得挖掘。

其次,丰富两国交流渠道,释放人文交流和地方交流的能量,发挥两军交流的独特功效,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注入源头活水。中美建交至今,高层交往、政府间交流已非常成熟,立法机构的互动也日益频繁,但人文和地方交流的潜力还远未挖掘。习近平访美后再度掀起的美国地方政府“中国热”一再表明,地方交流的大门一旦打开,便犹如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澎湃江河,不仅任何力量难以轻易阻挡,而且可以冲决一些政治化的壁垒。两军交流始终滞后于两国政治经济关系,已成中美关系的一大软肋。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两军关系必须发挥更大作用,不仅要继续成为牵制美国反华言行的利器和杠杆,而且要充当推进两国关系的动力和平台。

再次,在深化双边外交和发展多边外交基础上,推进“中美+X”三边外交,破解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难题。当今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深受“第三方”因素掣肘或捆绑。这些“第三方”或为美国盟国,或是中国友邦,有的与中国有主权领土争端,有的同中国有深厚历史友谊,且多处于中国周边敏感地带。长时期以来,中国外交强调“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在中美关系与中邻关系间有所区分、分头推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美国因素已然深度卷入亚太地区,中、美、邻之间已成为必须始终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有机整体。正如推进中美关系必须考虑日本、韩国因素一样,解决中菲、中越矛盾也不能不考虑美国因素。中、美、邻三方都想利用矛盾,但又都不愿在另两方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奥巴马政府目前大力运筹亚太小多边或三边外交,正是意图居中制衡、掌控局势。积极推动以“中美+X”为先导的三边外交,丰富双边与多边之外中国整体外交布局,谋求中美与中邻关系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应提上日程。这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别于所谓“中美共治”的最主要区别。

第四,继续韬光养晦,坚持苦练内功,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根本。中国虽快速崛起,但离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相当距离;美国虽遭遇困境,但综合国力优势与复苏潜力依然巨大,中美实力差距近中期难以实质性缩小。这意味着,克服自满情绪、坚持韬光养晦仍是战略必需。

最后,对美外交既需要大战略谋划,也需要细致推进,这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保障。40年前,毛泽东决定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乃基于对国际格局的大判断和大战略需求;33年前,邓小平推动中美建交,是为了尽快改善国际环境、引进美国的资金、技术、人才,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美外交的中心目标是什么?基本任务是什么?同样需要战略思考。

中美从最初的“彼此不甚了解”发展到今天的“利益深度捆绑”,实属不易。中美关系是复杂的、多层面的,既有利益的冲突,又有利益的汇合;既有政治价值的分歧与对立,又有文化社会层面的共性与融合;既无法成为盟友,又不可能沦为敌人。随着中美实力的不断接近,两国都走到了一个“战略十字路口”:如果双方能够共同控制冲突、挖掘利益汇合点,就能够在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选择了战略对抗,两个文明巨人发生冲突,不仅会将各自多年的发展成果葬送,还会把世界拖进逐渐毁灭的深渊。

第五篇: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2014年7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表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需要:

第一,增进互信,把握方向。 第二,相互尊重,聚同化异。 第三,平等互利,深化合作。 第四,着眼民众,加深友谊。

上一篇:浅谈茶文化与茶叶营销下一篇:浅谈船舶安全用电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