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要提升对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构建现代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的工作体系,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效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作为高校管理者和具体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思维理念,用多元化的方式开展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工作,提升党建工作渗透效果,适应当前高校工作发展趋势。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

基于市场机制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虽然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运作已经展开,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只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加强社会支持和服务,改革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自我培养,才能促进大学生的有效就业创业。

关键词:就业创业;市场机制;四方联动

作者简介:闫志华(1980-),女,山东青岛人,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分团委书记,讲师;郑万秋(1972-),男,四川泸县人,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江苏 南京 21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ZYB2012021)的研究成果。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问题。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凸显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只有依托市场机制,才能科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实现有效充分就业。

一、市场机制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内涵

1.市场机制的内涵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市场经济中各种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2.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征

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确立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地位愈加凸显。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是大学生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场所。作为一类高级人才市场,因为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属性而具有与一般劳动力市场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1)市场主体的特殊性。有市场,就会有商品的供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市场就业主体是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综合素质较高,具有高附加值和良好的可塑性,是一种特殊商品。大学生与培养人才的高校是这个市场的商品供应方,用人单位则是商品需求方,三者共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制约,相互联系和互动,形成供求不断变化的市场。

(2)竞争的激烈性。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同时进入社会求职,加之学历层次差别不大,年龄又相仿,使得市场竞争尤其激烈。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中取胜,只能依靠自身的竞争实力,否则就业困难,甚至被淘汰出局。这就迫使商品供应方即高校和大学生迎合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实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3)就业配置的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主要包括高校独办或高校联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各人事局举办的就业市场。无论谁举办,这些就业市场的用人单位一般是本地区的,所招聘对象也大多是本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区域性较强。在无形市场方面,我国还没有建立全国性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中央就业部门与各地就业机构、各地就业机构之间关于就业信息的沟通和共享还很欠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配置的区域性,并且区域的失衡性也愈显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市场机制障碍分析

1.大学生就业市场条块分割,信息不畅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十分重视。各省市劳动部门、教育部门、各高校纷纷举办大学生招聘,形成大小不一、类型多样的就业市场。但这些就业市场却是各自为阵,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流通不畅,信息辐射力和扩散力不强,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协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疲于奔命,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的寻才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号指示作用不强,供求交换难以形成。

2.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环境缺乏支持和保障

市场规范运行,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市场化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首先,劳动人事及户籍管理等相关制度依然保持旧有传统。很多地区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生源毕业生设置诸多限制条件,毕业生报到程序和落户手续繁琐,造成毕业生跨省市流动渠道不畅,与毕业生市场化的择业机制不相适应。其次,大学生就业中介机构缺乏规划和鼓励政策。一方面,存在非法中介机构对求职大学生进行欺诈活动,另一方面,政府对其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财税减免力度不大,这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来说缺乏利益刺激作用,就业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都受到限制。第三,自主创业的市场环境有待优化。大学生创业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的新方向,但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缺乏基本的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创业教育支持不够,创业文化氛围不足,大学生自主创业时面临融资难、高风险、低回报的窘况,高校毕业生创业之路举步维艰。

3.大学生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等院校很多专业设置没有面向市场需求,仅仅是以现有师资力量或传统产业为依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的调整滞后,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不少高校的教育管理过于强调统一规划的培养要求,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提升,限制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影响了大学生的供给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

4.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市场的变化

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由原有的“统招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方式的变化必然要求就业观念随之转变,但是现状却并不乐观。大多数毕业生或是对自我评价较高或是对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就业期望值偏高,“高薪”是许多大学生求职的主要考虑因素。在地域选择上,更多地考虑京、沪、穗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不愿到中西部小城市和偏远贫困地区;在行业选择上,偏好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和农村乡镇;在职位选择上,偏向于所谓的“管理岗”、办公室,不愿到基层一线。这种不良的就业心态导致少数部门和职位竞争相当激烈,人为造成就业困难,客观上阻碍了大学生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空间内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市场机制的完善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是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并发挥有效作用。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道路上,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相互配合。只有这四方联动,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1.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1)做好政策引导,加强宏观调控。市场自身的盲目性和局限性,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这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杠杆,对人才资源配置加以引导和调节,对于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在待遇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人才去工作。政府在进行政策引导时,尤其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扩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规模,逐步缓解和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手续,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导向机制及其各种政策配套措施,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动力。

(2)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大学生切身利益。政府应该按照市场体制的要求,消除旧有的人事管理制度,简化毕业生报到程序和落户手续,加大毕业生择业在地域上的自由度,消除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壁垒。要尽快制定关于毕业生就业市场开设条件、交易规则、大学生就业市场主体行为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明确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反对不正当竞争,制止欺诈行为,规范就业市场秩序,明确供求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运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均衡铺平道路。

2.加强社会支持和服务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对毕业生家庭而言,家长应该克服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帮助和鼓励自己的子女树立自强自立意识,积极参与竞争,依靠自身实力去找工作,敢于尝试自主创业。对用人单位而言,要摒弃招聘过程中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和借机压价的行为,注重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可塑造性,利用现在充分的大学毕业生资源,加强人才储备,给予招聘的毕业生合理报酬;同时,密切与高校的合作,进入校园开设职业指导讲座,提供实习岗位等,为高校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对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而言,要规范自身组织管理,建立自律、诚信的自我监督机制,使自身在推动大学生就业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整个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

3.改革高校教育管理体制

(1)进行课程改革,完善教育教学体系。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状况,再结合自身师资、特色等资源,找准定位,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合理减少就业率较低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增设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吻合,发挥出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应有作用。

(2)重视素质拓展,提高就业能力。高校除了要教授给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重视对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学校应注重营造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丰富学生就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同时,高校还要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搭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

(3)建立就业指导机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引导。第一,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一支职业化、专家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应该予以重视,提高就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学院辅导员的素质,以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指点求职技巧、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等。其次,推行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从认知阶段起步,将职业指导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类分阶段教育,引导学生做好面对将来就业创业挑战的准备。第三,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课程。除了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一般性的传授求职择业方法的课程外,还应结合现阶段实际,增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比如KAB、SYB创业实训课程,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化。

4.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自我培养

(1)更新择业观念,拓展就业空间。大学生要抛弃“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和就业身份等级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骛远,也不攀比从众,珍惜就业机会,主动到基层就业,施展自身才华;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型就业观,在实践中调适,科学地评价自我,科学地定位自我,找准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2)增强主动意识,提升综合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学精专业知识,并注意学以致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要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的能力,强化不畏挫折、创新创业的意识,以积极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姚裕群,李从国.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体系研究[J].东岳论丛,2009,(10).

[2]彭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5).

[3]孙家钰.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的完善[J].教育探索,

2010,(12).

[4]沈江龙,张义平.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闫志华?郑万秋

第二篇:大学生党建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联合探析

摘要:在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要提升对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构建现代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的工作体系,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效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作为高校管理者和具体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思维理念,用多元化的方式开展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工作,提升党建工作渗透效果,适应当前高校工作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 党建 就业创业 工作创新

在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高校占据着重要地位,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发展效能,有助于提升高校综合治理水平。作为高校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提升党建工作效能,有效渗透就业创业内容,将大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结合起来,用思想引领党建工作,助力高校工作发展,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现综合工作效能的进一步提升,助力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的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就业创业目标。

一、高校党建工作对学生就业创业发展的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也进入了发展的深水区、攻艰区,在这种关键节点中,发展工作更需要思想的引领。通过构建现代大学生党建教育体系,提升党建知识的渗透效果,有助于发挥党建知识的引领作用,形成工作上的合力,提升党建教育效果。探索党建工作创新,将党建工作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对于提升高校发展效能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校工作人员,要重视到现代党建工作的积极意义,探索构建新型工作模式,将党建工作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结合起来,提升党建工作的精准程度,有效渗透党建知识,在潜移默化间实现教育目标,引领大学生参与到党建工作当中来,真正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在探索工作创新中,要坚持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同步推进,通过融合多样化的工作理念,提升对高校发展的综合效能。面临不断发展的社会,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更是需要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利用党建工作统一思想,把握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避免高校学生党建滑坡的问题出现,引领社会主义经济向前发展。

二、当前高校党建与学生就业创业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党建工作模式缺乏创新

在探索高校党建与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结合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重要的问题就是党建工作模式缺乏创新。很多高校在实践工作中,党建工作没有与新时代结合起来,固守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没有构建起现代化的党建工作体系,综合工作效能有待提升。在开展党建工作过程中,基本采取传统的宣教方式,得不到大学生的有效认可,党建工作综合效果不够理念,党建工作也没有渗透到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

(二)大学生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在开展高校党建工作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大学生思想越来越多元化,特别是对于就业创业工作而言,现代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隨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推动高校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工作中,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接触到了很多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对于这样的情况,探索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必须采取相应的举措,提升党建工作渗透效果,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生就业创业的结合,提升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的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

(三)党建工作形式有待创新

在开展高校党建工作中,要实现党建工作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结合,必须要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党建工作形式也要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要与现代新媒体结合起来,提升党建工作效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通过利用现代新媒体开展高校党建工作,能够解决传统党建工作模式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要解决党建工作与学生就业创业相脱节的情况。但是,很多高校在推动党建过程中,没有有效利用新媒体等载体,或者存在利用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导致党建工作无法渗透到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

三、探索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一体化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格局

从工作内容和性质来看,大学党建和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分属于不同的体系,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性,探索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中,要明确相应的工作责任,形成“一体化”的工作制度体系。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不同于一般化的工作,存在点多面广的特性。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工作不是一个孤立性的工作,而是与其他工作体系存在多方面的关联,基于此,要想提升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水平,必须构建相应的工作体系,并且将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通过明确责任,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意识,实现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工作的创新。在实践中,要打破单一化的管理工作格局,强化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的顶层设计,强化部门领导,提升综合效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趋势。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一体化的工作格局,提升全部大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实现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效能的进一步提升。作为大学党建工作人员和一般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要创新自身的理念认知,突破传统工作格局,从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理念、方式、技术手段入手,构建现代管理体系,实现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效能的进一步提升,助力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二)探索党建与就业创业融合的创新模式

在推动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工作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科学路径,融入现代党建与就业创业指导模式,提升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适应当前大学工作发展趋势。作为高校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借鉴现代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助推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工作向前发展。作为一项传统性工作,很多大学指导教师认为该项工作的创新空间有限,不积极主动进行创新,导致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工作没有显著提升。随着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工作的发展,很多新型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对于探索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创新也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大学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现代就业创业指导与管理工作发展趋势,结合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的自身特点,将激励模式、矩阵模式等现代管理工具融入到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当中,适应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发展,提升综合管理效果,提高大学生党建与学生就业创业综合水平。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高校相关工作资源

探索大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创业结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信息技术。之所以称之为“大数据”就是由于体量之大是整合了网络上所有信息而来的数据,而且很多数据之间还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大数据的分析技术让客户的需求更加精准,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应学生的真正需求。当前网络中数据非常庞杂,大量的数据信息对于高校并没有实际的用处,因此筛选数据就成为了高校最为看重的环节,在数据中找對高校有用的资料就宛如“大海捞针”一般。数据发掘技术,是将信息进行科学化整合,采用系统框架分析模式将数据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并对信息的成因架构起来,然后再进行筛选,这个过程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剔除一些无用信息,这种技术是高校有效信息的重要来源,不仅能对自身要求分析出有用信息,还能帮助高校针对市场特点和市场环境寻找到学生的需求,并制定策略性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高校的运行成本,实现高校最大化效益。

(四)提高高校教师的组织与指导能力

探索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工作创新,指导教师占据着首要地位。在探索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创新中,很多高校对于打造教师人才梯队都不够重视,导致出现教师人才断档和断层的现象出现。作为高校党建工作人员和管理者,要重视打造现代人才梯队,一方面要加大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度,从制度侧层面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和党建人才参与到大学工作创新中,保障人才待遇,提升人才管理的科学性,实行更加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管理策略,提升人才管理效能,助力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工作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于现有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工作实践中,由于缺乏探索创新意识,在开展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中,很多工作人员存在理念落后、技能掌握不到位的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拓展训练、开展培训等模式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效能,对于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结合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还要深入探索,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大学教育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探寻多元化工作路径,从制度、模式、理念等多角度入手,构建现代党建工作体系,提升党建工作的综合效能,与此同时,要结合本高校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取创新性工作模式,提升就业创业工作的渗透效果,真正发挥党建教育的引领作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沙易卉.大学生党建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联合探析[J].长江丛刊,2018(19):189.

[2]倪杨.高校党建与大学生就业工作融合的路径探索[J].江苏商论,2019(9):138-141.

[3]沈劼,徐思悦.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创业工作的联动机制探索[J].经贸实践,2017(10):36.

[4]张景良.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融合[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27(4):28-29.

[5]张佳.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中的短板及其弥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77-78.

[6]刘佳佳,殷婧瑶.90后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取向现状及引导研究[J].才智,2018(36):157-158.

作者:庄乾坤

第三篇: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可以事半功倍,心理素质要作为创业能力的核心。基于对创新创业视角下,贫困大学生所需具备心理素质的分析,文章探讨了心理素质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之后给出了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训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具备各类素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心理素质;贫困大学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2.181

1 引言

贫困大学生虽然并不一定存在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但是相较于家境优越的学生来说,在心理素质方面通常更容易存在缺陷,为了能够让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必须要重视对这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在学生的就业创业过程中,必须了解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指标,之后才可以有的放矢,实现对学生的高质量培养。

2 贫困大学生所需的心理素质内容

2.1 能力自信素质

贫困大学生虽然家庭条件方面较差,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个人能力低于其他的学生,而对于创新创业过程,只有学生本身具备极高的自信力,才可以解决当前已经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也可以更为主动地把个人获得的所有信息和想法第一时间践行,这会对个人工作过程或者创业过程带来积极影响。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能力自信通常具有一定的欠缺,这就导致无论是在就业还是创业过程,所具备的想法会经过长期性的考虑,虽然三思而行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是如果考虑的时间过长,会导致一些机会转瞬即逝,在无法抓住机遇的情况下,就业创业过程可能存在更大风险。

2.2 人际交流素质

由于贫困大学生容易对个人能力方面出现不自信,导致一些学生主动避免和其他人员的交流,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过程,人际交流素质都是一个重要的素养,如果贫困大学生想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则必须要学会如何和其他人员交流,且交流过程要能够和其他人保持平等状态,无论是在团队还是和上下级人员的交流过程,都能够将双方处于平等状态,而不是主动降低身份,从而在自身和其他人员交流过程中能够感觉如沐春风。

2.3 解决问题自信

就业或者创业过程,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具备极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对贫困大学生来说,虽然在知识储备和道德理念上可以满足所有的问题解决要求,然而由于其存在不自信的状态,导致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容易瞻前顾后,缺乏一定的魄力。[1]此外,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对就业或者创业机会过于重视,这就导致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无法承受失败,如果问题未能在规定期限内解决,或者问题的解决成果较差时,学生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

2.4 自主提升素质

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或者创业过程中,对于个人素质的自主提升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一种是完全不注重对于个人素质的提升,导致这类学生认为个人创业或者就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时,只需要根据现有的知识储备完成其他的各类工作即可,然而当前的就业创业问题层出不穷,且具有极高的新颖性,如果一味采用原有的知识,容易让个人产生误判,这对于就业创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另一种是将所有精力都投入个人素质的提升过程,但是所谓的素质提升多倾向学习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由于实践能力较低,无法投入各项工作问题的解决过程。

3 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作用

3.1 提高团队凝聚力

当贫困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时,其可以提高个人的自信力,同时也对个人素质有了良好的规划,所以最终在人际交流过程中,意识到所有人实际上都是平等的,就会让学生的交流策略、谈判策略以及团队建设能力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该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可以成为整个团队的核心,在成为核心之后,其做出的任何决定或者给出的建议和意见都会被优先考虑,之后成为整个团队的顶梁柱,同时由于采用了平级的交流策略,则会让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更进一步。

3.2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贫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提高过程,则在各类决策的作出或者科学性体现上,一方面能够对相关问题的出现原因和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多次的考虑,同时也可以立即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并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说最终给出的方案既具有科学性,学生本身也具有较高的问题解决魄力;另一方面即使是在问题解决过程出现了误判,学生也能够从中直接总结经验,而不是完全陷入对个人能力的怀疑过程,逐渐获得就业创业过程中所必需具备的素质。

3.3 主动提高个人素养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序建设时,就可以了解在知识储备过程中所需要展现的尺度,即所有学生都可以在工作中参与自主的学习,同时也不会将所有精力都投入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要能够主动重视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于个人素质不能符合问题解决要求的学生,也可以让学生主动找到当前个人知识储备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之后有序填补存在的素质缺陷。

3.4 主动排除消极情绪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之后,能够将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比如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了误判行为,则该学生会意识到,虽然造成了损失,但是依然具有损失的追回方法。另外也可以主动了解针对同一类问题的解决过程,學生采用现有的方法或者信息的分析方法,显然并不能够排除风险,则在后续工作中,会将更多的有利条件加入到问题的分析过程,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过程,都可以实现所有知识体系的综合使用,最终让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升。

3.5 构造平等交流地位

贫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提高后,则学生对个人能力、个人思想、个人素养的自信力会大幅度提升,这就让其无论是在和业主的交流过程,还是在应聘面试过程,都更加具有自信力。[2]高等级的心理素质表现为,与其他人交流过程,会主动将自身和其他人员配置到同一个交流地位,则通过构造的平等交流体系可以让学生和其他交流的人员,全面分析当前各类问题的发生原因和作用效果,让双方都可以处于愉悦的交流状态,则无论是在交易的促成、学生面试或者日常的问题解决过程,都可以更好展现自我价值。

4 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方法

4.1 鼓励式培育方法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过程,核心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式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无论是在就业还是创业过程,其个人能力方面已经符合了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之后通过持续给出积极性的反馈信息,让学生可提升自信。比如在具体培育过程,教师塑造的场景为让所有学生参与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当然不同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结果,教师要能够直接发掘所有给出方案的缺陷和优势,着重说明相关方案中存在优势,而弱化对于方案缺陷的说明,该方法可以让所有的学生意识到,自身在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就业和创业工作的各项标准和需求,最终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升级。

4.2 打击式培育方法

如果一味对学生采用鼓励式的教育模式,一些学生可能在该过程中对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产生的迷信情绪,导致这些学生不再主动提高个人能力,因此在培育过程中,可以适当投入打击式教育模式,该过程的核心是,教师必须要能够意识并了解到所有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比如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现某学生和其他人的交流过程存在颐指气使现象,而该学生之所以出现该现象,正是由于之前所给出的方案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完整性,为了能够实现对学生的适当打击,教师可以通过对相关方案中存在问题的重点说明,让该学生意识到,虽然其个人能力方面可以符合普通工作的要求,但是并不能说明其储备的知识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参与其他知识的学习过程。当然该过程必须由教师指导,比如向学生推荐各类知识的相关资料、需要阅读的书目等,同时对于贫困大学生的鼓励培养和打击培养,在时间分布上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其中鼓励培养的时间要更长。

4.3 交流式培育方法

交流式培育方法是指,一方面要能够建立教师和贫困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另一方面要建立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前个交流渠道的建立过程,教师要着重观察该学生当前采用的交流策略,尤其是在发现学生主动将个人的交流地位放置在较低的状态时,教师要能够向学生直接说明“人员的相互交流过程,必须要能够保持平等的地位,才可以让人员更好地接受对方观点”,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强硬态度,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可更改的内容和信息。当然教师要说明这类信息是否真的无法调整,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比如对方所提出的要求已经严重侵犯学生的权益,则此时交流过程虽然需要保持应有的礼貌,也必须要让对方意识到,当前自身提出的条件已经无法继续降低。对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要作为辅助化的模式,从而可以让不同学院、互不相识的贫困大学生之间直接交流,从而逐渐揣摩如何在交流过程中让双方处于平等地位。

4.4 暗示式培育方法

暗示式培育方法的概念是,教师要不断让学生能够建立自我暗示的方式,提高个人的自信度。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已经开发出的各类教学方式,如不断在内心给予自我性的激励、对于各类模拟方案建设或者模擬问题解决过程,如果相关方案的建设或者问题的解决难度较高,学生要能够使用自我激励的模式,让自身逐渐获得更高的自信心。该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能够向学生说明,该过程中可以养成自我激励的习惯,在学生养成该习惯之后,则心理素质可以大幅提高。

4.5 流程式培育方法

流程式培育方法是指,要根据科学合理的培养流程,让学生参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过程,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参与模拟性工作体验过程,让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同时也要让学生从互联网平台上完成创业项目,比如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到各类平面设计的工作室网站上建立专业的工作室,学会如何与甲方平等交流,同时实现对于整个团队建设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素质的分析。

参考文献:

[1]白山稳.关于贫困大学生创业与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4):132-133.

[2]吴妍,慈晓双,郭琳琳,等.构建“四方对接”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4):86-88.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项目名称“‘双创’背景下高职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GJX2019D649);2019年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名称“心理学视角下高职贫困生创新创业帮扶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9ZCY449)的成果。

作者:杨柳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下一篇: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