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论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这两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教学目标、结构和方式上有着很强的互通性,将思政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不但具备很大的实现可能性,还具备强烈的科学性。

第一篇:大学生创业和就业论文

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研析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新发展,使得我国经济社会步入到“新常态”时期。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体系的转型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途径与新特色。大学期间的高校思政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潜在着大量的共同价值取向与发展目标。本文把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对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促进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推动效果,从而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水平的同时,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思政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更多的实践平台,提供更多样化的创业途径,并能够更大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思政教育;就业;创业;高校

0 引言

长久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中最为关键一环,受到了教育界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从本质上而言,良好的思政教育能够更好的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且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就业创业教育从其实施的根本目标上来说,是为了能够培养大学生形成更为积极的就业观与责任意识,并引导大学生掌握更多且更加高效的创业技巧。可以这样说,对于大学生本身而言,就业创业教育能够极好的提高他们的自主实践能力,也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他们形成完善的就业意识与良好的就业观。因此,把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我国高校教育当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当今时代变革与经济发展所赋予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1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潜在的内在联系

1.1 二者有着基本一致的教育教学目标

在当前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阶段,思政教育在高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地位[1]。它是大学教师引导大学生开展价值理念教育,发展就业创业教育的主要实践应用载体,也是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重要发展导向[2]。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着极高的要求,并以“以德树人”的德育教育作为高校课程教育的基础与前提。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强化与国家的发展进步,更多的高校开始把能够促进大学生均衡和谐的发展作为思政教育的前提,以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具有事业心的接班人为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

与此同时,从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层面来说,在当前社会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的前提条件下,高校教师想要致力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发展,就需要把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指导下,就业创业课程的开展与实践应用,能够为大学生带来更加多样化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未来。可以这样说,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属于一种新型的大学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从深层次来看,其最终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能够强化大学生的核心素养,确保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标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思政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他们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1.2 二者有着基本相同的教育内容

普遍来说,在高校的思政课堂或是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相关系列活动中,通常会把一些有关就业创业的思想与品质以理论教学或是实践应用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例如:大学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上以“积极向上”、“艰苦奋斗”,作为思政教学的一个指向,引导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做到肯创新,能吃苦,敢于奋斗。而这些理论上的品质与精神,在思想内容方面与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精神的教育内容是相一致的。高校的思政教育很大程度上都是紧密围绕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来开展具体的理论或实践教学活动的。因此,其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道德观和法律意识等相关内容方面。思政课堂在对思政教育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的细化过程中,很多时候会讲述职业理想、职业素养与职业信念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此同时,当教师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相关活动时,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极为长远的,具有奋斗意义的未来发展目标与规划。这个目标的制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建立在勇往直前、不轻易放弃和勇于尝试等思想认识基础之上的。就业创业必然会遭遇挫折与困难,所以对大学生拼搏进取精神的培养,实际上从其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思政教育的培养过程。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与发展一致性。

1.3 二者有着基本一致的教育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作用下,任何行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与发展目标,都必须在思政教育方面做好行业的发展规划[3]。以高校思政课堂教育为例,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教育发展的目标,通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推进,能够让大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深层次的思想意识发展与进步。因此,思政教育课堂的价值取向,是基于“核心”素养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创新型、应用性价值。而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学生自我创业与自主经营为基础,其对应的价值取向更加偏向于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与此同时,这两种高校教育课程从教育教学方式来说,都是基于全面发展素养培养体系的,更是对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支撑。因此,可以得知,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在价值取向方面,具有着一定的一致性。

1.4思政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就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而言,该教育体系在当前这个时期,还处于初级的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因此,在实际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中,高校教师主要通过摸索的方式来进行相关内容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很容易会产生理念上的一些偏差,并让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教育产生不同程度的误解。把思政教育体系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进行有机结合,以思政的教育体系来武装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通过思政教育推动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而且健康的就业创业理论观念,能够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指明发展方向,并在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基础上,更高效的发挥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把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的激发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并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课堂起到良好的“保驾护航”作用。

2 大学生思政教育对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效推动作用

2.1 提升大学生就业的能力与水平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近几年开始实施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各高校在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时,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就业创业教育的个性化特点[4]。就业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且需要长期发展的教育过程,所以在实施就业创业教育时,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是应该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与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用思政教育的力量来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而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能够在思政教育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成效。从实践角度而言,就业创业教育不能只单纯的依靠理论教育来实施,更需要用思政教育的思想来武装就业创业教育理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也就是说,在就业创业教育课堂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同时,也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新与创造思想意识。二者有机的联系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的帮助当代大学生获得多元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

2.2 有效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高校不再是一个超高门槛的区域。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大力实施高校扩招教育政策,使得我国的大学生到了毕业季就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数量的提升,直接导致社会大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了能够采取有效的手段,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积极倡导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就业创业新理念,通过挖掘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方式,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加充足、可靠的就業机会。从实际应用方面来说,思政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所必须的一种核心素养。它能够从实践化角度出发,帮助大学生找寻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并引导当地大学生进一步掌握社会发展的创新型方向。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缓解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3 高校思政教育与高校就业创业教育高效融合策略的探究

3.1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高大学生实践项目力度

高校在开展有关就业创业教育时,要积极的融入思政教育,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强化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效果[5]。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更加强调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把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并重,创业教育与五育并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够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的培训。例如:把思政教育的第2课堂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机会有机结合,借助校园文化,通过学校的各项活动与思政实践,大力宣传就业创业的新思维。

与此同时,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需要明确一点,就业创业教育并非是简单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与教育,而是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基于创新思维基础上,让大学生寻找就业创业的新契机。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借助思政教育环节,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清当前的市场经济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方向。同时,也能让大学生更加了解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发展局势,开放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新视野。

3.2 强化师资力量的互融与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构建与师资队伍的培养[6]。在大学教育中构建一支理论体系结构分明,实践教育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队伍,是有效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之一。高校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如果想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需要高校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梳理优秀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不同体系教育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究,创新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进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合力度。

同时,高校可以通过教师结构的改良与改进,提高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思政水平。也可以通过对高校思政教师的实践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指导能力。通过交流与互动活动,促进思政教师和创业就业教师之间的经验交互,加强二者之间的互动,进而提高高校教师在两项教育之中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

3.3 建立就业创业实践平台,营造良好教学气氛

在开展就业创业实践的过程中,高校教师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创业实践平台,能够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获得更多的人生规划与选择[7]。同时,高校教师可以把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思政教育的基地,加强当代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之间的互动,在创业项目中强化对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培养以及人生信念的培育,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鼓励大学生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奋斗,将自身的就业创业与国家经济、民族复兴有效结合,进而更好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国意识。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都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二者的有机融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对解决现实社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未来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指导作用。高校应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并在此过程中积极融入与渗透思政教育,推动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从而确保二者的交互与融合,能够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效果上,取得更为理想的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静.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财富时代,2021(08):206-207.

[2]杨嘉悦.论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路径探究[J].大学,2021(22):146-148.

[3]任思悦.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路径探讨[J].作家天地,2021(14):98-99.

[4]万芷吟.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J].科教导刊,2021(10):79-81.DOI:10.16400/j.cnki.kjdk.2021.10.027.

作者简介:张彬晨,1990年,女,民族:汉,籍贯: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黄麓镇,学历:本科,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作者:张彬晨

第二篇: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路径

摘要: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这两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教学目标、结构和方式上有着很强的互通性,将思政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不但具备很大的实现可能性,还具备强烈的科学性。本文将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为主题,分析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的科学性,陶冶丰富学生的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就业和自主创业。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路径

前言:

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符合当今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教学改革得到深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创业率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思政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道德观念,实现全面的、全过程的、全体学生的思政教育,这與就业创业教育的政治、社会功能的内涵不谋而合,与其中的理论与模式互相渗透和依托,在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里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提高就业创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与国外各个高校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广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2002年国家教育部门建立创新创业教师培训班,从整体来看,国内各个高校通过自己的教学摸索收获了一些成效。但是细化到具体的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高校重视情况不一、创业教学模式不完善、缺少专业的教师、教育机制体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从教学效果来说,大学生的创业思想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下的状况十分显著,深挖造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缺少对大学生创业就业信念、励志感性教育、抗打击能力、创新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教育。

如果想真正发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积极作用,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在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把创业概念进行分解,向同学们分别讲述其中的结构,如创业想法、研发产物、落实生产、开发市场营销等,同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除此之外,大量的相关教学实践表明,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创业教育成绩的高低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关联性非常强,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在引领和辅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思想方面起着很大作用。

二、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水平

思政教育已经拥有了很长的教学时间,经过长期教育教学过程的沉淀,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完备系统的教学体系,这对于开展思政教育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教育资源。在大学生创业就业课堂上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基础更加稳固,从开展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对就业创业带来的风险做到有效预测的能力,坚定学生开展就业创业的信念,建立正确思维、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思政教育密不可分,思政教育课堂是有效训练学生思维、塑造高尚人格的平台,对提高就业创业教育水平有着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式非常多样,思政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创业就业概念的理论储备,全面吸收相关的知识概念并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养。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创业教育中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之外,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方向,了解市场竞争的实际状况,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价值,明确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全方面多角度的丰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培育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三)有利于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在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中其中有一项就是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思维、丰富大学生的创业形式、促进我国自主创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创新就业思维,打破传统陈旧的就业观念,改定向的求职思维模式,由被动的等待就业机会转化为主动创造就业机会。

(四)有利于保证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并行发展

在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一方面可以加强创业就业知识在学生群体中的渗透力、保证就业创业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落实创业就业教育实践,有效激发大学生对就业创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善丰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衔接思政教育和其他课程,强化思政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提高课堂育人的能力,从而发挥思政学科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价值。

三、思政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

(一)创业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格,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这二者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方面都扮演着基础性的素质教育角色,二者的教育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二者的教学内容具备递进性

思政教育中对于学生思想、素质、法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与创业就业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教育呈递进性。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要时刻树立民族使命感,提高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国家的创业浪潮中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创业就业的过程一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会充满坎坷与困境,学生要加强拼搏意识,磨练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在创新创业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全面培育学生的发展,丰富学生创业能力的全方位性和多角度性。

(三)二者的教学模式具备相似性

思政教育是以分析国家形势政策为教学基础,结合当代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服务教学为教学方式的教育学科。创业就业教育则是以分析当代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根据相关的理论概念,以训练型教学为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最终做到使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就业创业中的实际问题。二者都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路径

创业教育中和精神培养相比一般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思政教育是将精神培养和能力培养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促进创业教育提高对学生精神培养的重视,最终实现精神教育和能力教育并行发展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学,培育学生的创业思想和精神,努力消除创业教育中的单一短板,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水平。

将思政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到创业教育中,积极将思政元素流畅的融合到创业就业课程体系。例如,在给学生传授创业就业理论概念的同时延伸出爱国主义教育,在向同学们分享创业经典案例的时候融入拼搏奋进的精神教育,在给学生传授创业法律知识的时候融入公正法治的信念教学。

结语:

思政教育和创业就业教育融合开展,有助于二者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二者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教师要积极探索,强化交流,为二者的有效融合助力,最终提高思政教育和创业就业教育课堂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古力米然木·艾则孜.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中思政教育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5(06).

[2]李红权.“三全”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8(03).

作者简介:方毅(1983.1-),男,汉,山东省郯城市,鞍山师范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作者:方毅

第三篇: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前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就业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是打开就业之门的钥匙,并进一步探讨了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途径,以促使更多的学生树立创业意识,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意识 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程新平(1971- ),男,四川巴中人,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文化研究。(重庆 400047)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07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635235)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已成为目前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将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现状,就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意义与途径进行分析。

一、目前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现状

(一)创业热情渐涨,但创业意识欠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支持,有效地激励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特别是国际创业浪潮的兴起,更助长了这种激励效应。如比尔·盖茨等创业“英雄”对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杨致远、张朝阳等人的创业“神话”在大学生创业潮流中产生了广泛的“明星效应”。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冲动和热情,但是,最后真正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却很少。华东师范大学对上海五所高校的学生做了自主创业的调查,就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很高,77.6%的同学都表示会考虑自己创业,最终能下定决心走上这条路的却不足2%。即使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在不少学生的身上也显示出被动性、片面性和盲目性等缺陷。

1.被动性。目前,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很少有人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许多大学生之所以自主创业,往往是在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一份有关的创业调查报告分析指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普遍表现为“生存型”,而不是“机会型”。“机会型”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体现为抓住市场机遇和主动占领市场,而分析我国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2.片面性。不少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也并不尽如人意,或把创业看得高高在上,认为只有高科技、高资本才能托起创业的朝阳;或把创业看得一文不值,认为是下岗工人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或把创业同各种素质锻炼混为一谈,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3.盲目性。对市场和自我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盲目追赶创业的潮流,成为大学生的又一个时髦。一方面,他们把创业作为互相攀比、竞争的手段,而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或是否具备了创业的成熟条件,“赶鸭子上架”;另一方面,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他们缺少对市场的深入调查分析,一味追求热门行业,例如在谈及创业意向时,80%的学生选择了IT业。

(二)关注就业形势,但就业能力不足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资深就业专家王英才的分析: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这种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1.就业观念滞后。多数毕业生或被动应聘而不主动出击;或选择大城市而放弃中小城市和基层;或只看重当前的待遇而忽视今后的发展;或强调专业对口而失去就业机会;或就业期望值偏高而与就业现实相冲突。

2.专业能力还需加强。一方面,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忽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致使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不重视专业学习,导致“书到用时方恨少”。

3.应聘求职能力欠缺。应聘求职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自荐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试技巧等。少数大学生还不具备基本的待人接物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自信、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交流、不合群等问题,面试的成功率较低。

4.就业心态还需调适。就业是一个过程,而非一瞬间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然而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却表现出了焦虑心理、浮躁心理、从众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等。

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1.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以创业促进就业的途径来解决,而要创业,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因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靠创意来获取成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有能力和信心去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以创业促进就业,从而解决就业和失业问题的重任便责无旁贷落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身上,这是社会和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大学生应该勇于面对和接受。

2.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高校以培养全面的劳动者为己任。在激烈的招生竞争下,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的规模、质量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决定了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

3.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实现理想和价值的阶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以出色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清醒地认识到“身无本领,毕业等于失业”,认识到只有练就过硬的就业能力,才能为自己找到理想的生存环境,进而达到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统一。

4.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工作关系到全体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这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全力以赴,各高校领导班子要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一把手”工作,落到实处,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使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途径

1.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先导——转变就业观念。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起现代就业观念。现代就业观念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观,包括就业自主、就业竞争、就业待遇、就业流动、就业发展等观念。具体来说,一要“主动出击”,即主动积极就业,不能被动“等、靠、要”地消极就业;二要敢于竞争,要勇敢面对失败,总结经验,逐渐成熟;三要处理好待遇和发展的关系,把单位的发展前景和个人的发展前途放在第一位;四要打破就业区域限制,敢于放弃一线城市,到二线、三线城市和基层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五要打破专业对口的限制,敢于选择专业以外的自己喜欢的岗位,因为职业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六要先就业再择业,由于应届毕业生最大的劣势是无工作经验,所以应该学习和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再谋高就,树立“人挪活,树挪死”的观念;七要改变“求稳”的偏见,敢于到公司、企业去谋职,甚至自主创业,因为工作的稳定是相对的;八要树立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包括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等。创业意识可能会因为偶然刺激而产生,也可能是逐渐积累而引发的慎重决策。

当代大学生要善于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一方面,大学生要主动思考和养成这些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就业指导,举办就业形势分析会、专业就业情况通报会、各业界人士就业工作座谈会等,培养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2.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重点——提升基础能力。基础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应聘能力、就业心态、适应能力等,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首先,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当今社会,仅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缔造成功的事业,擅长与人交往十分重要,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将会限制就业的成功。沟通的技巧包括善于倾诉、善于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善于选择联络的时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交流中善于突出重点等。要通过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培训、课前五分钟演讲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其次,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应聘求职能力。学校要通过职前培训和应聘训练,使大学生对即将面试的岗位做好资料准备和心理准备,并在应聘过程中体现出机敏的反应力、较好的表达力、良好的沟通力。再次,要积极调整好就业心态。就业过程中出现偶尔的、暂时的心理障碍是既不能完全避免,也无须过度

关注的。但对于长时间的焦虑、自卑等情绪,则需做自我调适,严重者还需要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第四,要努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对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接纳世界的人能够改造世界。因此,面临无数机会与挑战的大学生,要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缩小与社会的距离,主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3.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关键——夯实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包括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专业知识是大学毕业生整个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是各类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面对用人单位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必须脚踏实地掌握好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不是一般的能力,是通过特殊、专门的学习、训练而养成的一种能顺利完成某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因此,专业实践能力与行业职业活动紧紧相连,这也是大学专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专业实践能力,就不能很好地胜任相应行业的工作。可见,专业能力是体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内涵和特质的重要内容。为此,一方面,大学生要以学习为天职,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与市场接轨,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

4.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核心——培养差异性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高度发达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就业的实质就是找到适合于自身的分工位置,是自身特长和需要与社会需求在分工结构中的有机结合。而分工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工作性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知识与能力也具有差异性,或者说劳动者的能力具有个性特点。这种差异性应该体现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等方面,如同产品的差异性,即要么价廉物美,要么物超所值。只有具有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具有核心竞争力,因此,高等教育应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的独特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渝.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南[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

[2]柯佳敏,彭晓玲.职业指导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谢志远.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J].江苏高教,2003(3).

[4]华东师范大学团委.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DB/OL].http://202.

121.15.143:84/document/2003-9/sx030906.html/,2003-09-06.

[5]何孟原.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有效途径研究[EB/OL].http://210.46.97.

179/cyjy/content.aspx?id=192/,2004-10-18.

作者:程新平

上一篇:不忘初心教师师德论文下一篇: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