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成功教育

2022-09-11

成功教育就是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通过表扬、鼓励等手段,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只有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 他们才会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成绩也才会逐步得到提高。而现在的中职学生被多数老师认为是“双差生”, 他们中绝大部分数学基础较差, 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弱, 对数学学习没信心, 缺乏兴趣, 甚至厌学。因此, 作为一个中职数学教师更应该对中职学生实施成功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呢?笔者谈谈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取得成功

兴趣是成功的起点, 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作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能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 就说明学生离成功不远了。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 从而喜欢这门学科, 帮助学生成功

人们常说:“亲其师, 信其道”。如果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是一种积极、热情和信任的态度, 那么学生在内心就会升起一种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之情, 从而喜欢上你这位老师, 进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相反, 如果老师对学生漠不关心, 动不动就是斥责、讥讽、嘲笑等, 就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 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 进一步造成成绩越来越差, 离成功越来越远, 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 教师对待学生应少一点威严, 多一些亲切;少一份指责, 多一些关心。应常用信任、理解和鼓励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数学, 由喜欢数学老师到喜欢学习数学,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建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 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质疑、巧设问题和联系生活实际, 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成功

一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 通过恰当的质疑,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才会主动, 让学生在兴趣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交流和操作, 让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学会思考问题,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达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比如:我在上“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这一节时, 重点利用好古代数学家高斯10岁就很快计算出1+2+3+…+100这个故事,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透过这个故事, 了解高斯的巧算方法, 然后通过教师质疑、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思考、参与, 推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这样, 学生不但学得有趣, 而且又牢固的记住和掌握了这个公式。

(三) 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 多用激励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成功

课堂教学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 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真行、非常好或者非常棒, 还有那些发现”等话语激励学生,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对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等手段让学生回答正确, 并用语言和掌声加以鼓励,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学生发展成功的过程, 就是教师赞扬鼓励的过程。

(四) 在生活中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优点,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学生成功

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 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进步。

我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小个子女生, 她坐在教室的第一排, 高一进校时无论哪一方面都不起眼, 期末考试各科成绩都是最后几名。我通过了解发现, 她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勤俭节约。她平常很少乱花钱, 在用钱方面是班上最“吝啬”的一个。班上有些不懂事的同学说她是最“财”的一个人, 甚至出现了不和她在一起耍的现象。我知道这种情况后, 利用班会课专门开了一个“提倡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的主题班会。在适当的时机把她的情况讲了一下, 让全班同学都知道这是一种美德, 并且号召全班同学都要向她学习。第二学期她所在小组的组长退学了, 我就让她来当组长, 负责该小组的所有工作, 结果她这一组在班级各项评比中是做得最好的, 我抓住机会及时对该组给予了表扬。后来我发现这位同学上课的状态逐步有了变化, 变得喜欢举手发言了, 也喜欢和老师交流了。在半期考试中, 各科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特别是数学成绩, 居然考了班上的第二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甚至怀疑过这成绩的真实性。不过, 她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 她的进步也带动了班上很大一部分人的进步。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后, 也会带动学习上的进步, 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二、教师创设条件和情景, 让学生尝试成功

在学生尝试成功的过程中, 同样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激励。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主动探求新知识, 学会独立思考、质疑、答疑, 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学得有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讲“等比数列的定义与通向公式”这一节时, 出了这样一道补充题:已知等比数列{an}中a2.a9=10, 则a3.a8=?当时很多同学都运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做出了正确答案, 我及时给予了她们表扬。紧接着我就问:“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不动笔就能一口说出结论来。”同学们想了想都觉得除了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外, 没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了。我也没有急着告诉大家答案, 而是让同学们观察一个数列1, 2, 4, 8, 16, 32, 64.大家一看都兴奋的说:“唉!这么简单, 这就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我说:“对, 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一下, 这个等比数列的第一项与最后一项的积等于多少?在这个数列中还有哪两个数的积等于64呢?请大家逐一的把积等于64的两个数都找出来, 然后观察一下这些数的顺序, 想一想, 你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我还抽了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用线和箭头把积等于64的两个数连起来, 同学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在等比数列中, 第一项与最后一项的积等于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的积, 也等于第三项与倒数第三项的积……。我紧跟着又问道:“那我们刚才做的这道题同学们找到更好的方法了吗?”同学们这时恍然大悟:“好简单哟!”紧接着我又出了一道题:在等比数列{an}中, 已知a7.a12=5, 则a8.a9.an10.a11=?我说到:“这道题的结论和前面一题的结论有点不一样, 我想同学们只要稍动脑筋就能说出结果来, 我相信大家能做正确!”话音一落, 绝大部分同学都说出了正确答案, 我当时那种高兴劲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 不仅学得轻松愉快, 自己又尝试了成功, 又获得了一次体验成功的愉悦,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成功

在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和转换角色, 不能越俎代庖, 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和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充分相信学生, 使其大胆地学, 大胆地问, 大胆地发现, 让她们施展身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绝不袖手旁观, 而是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逐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 体验学习的成功, 感悟成功带来的快乐。

比如:在上“等差数列的定义与通向公式”这一节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图形和生活中有趣的例子, 让学生说出几个数列, 并把这些数列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列的特点和规律, 再通过老师精心组织和设计的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等差数列的相关概念。在讲通向公式时, 可根据一个具体的数列1, 3, 5, 7, 9…, 叫学生依次把第二项起的每一项都用第一个数1和数列的公差2表示出来, 并写在黑板上, 再通过思考和观察, 写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an=1+2 (n-1)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如果把这个数列的第一项用a1表示, 公差用d表示, 项数用n表示, 那么, 这个数列的第n项就可表示为an=a1+ (n-1) d。这一过程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 自己动手写出等差数列的通向公式。这样学生经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 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也比较深刻, 在公式的运用方面也可放手让学生去做, 充分相信学生。老师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来发现问题, 然后给以点拔,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心, 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成绩。

摘要:成功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一阶段是帮助学生成功, 二阶段是让学生尝试成功, 三阶段是学生自主成功。成功教育成功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明显了。

关键词:浅谈,数学教学,成功教育

参考文献

[1] 上海教育出版社《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刘京海、陈德华.

[2]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赏识你的孩子》, 作者:周弘.

上一篇: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分析下一篇: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