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学观念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2024-04-19

浅谈经济学观念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精选6篇)

篇1:浅谈经济学观念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初中毕业高中招考中的落榜生,学业成绩普遍比较差,年龄大多数均处于15岁左右,在中等职业学校读书期间远离家庭,一方面学习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而且这一阶段正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利用经济学观念教育这些对象,能够使他们尽快成才,甚至使这些同学终身受益。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我探索出经济学的四大观念对中职学生教育影响特别大。

一、资金时间价值观念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由于货币通过投资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获得一定利息,每一元钱在将来和现在相比,其价值不一样。这是开展投资项目技术经济分析评价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在中职学生教育中可以应用。例如我班的一位同学在学校门口抽烟时被校长发现,交给我处理,为此我召开了禁止学生抽烟主题班会,谈到抽烟对家庭的经济负担有多么重的影响时,我应用了资金时间价值进行分析计算。我国公布的中国公民人均寿命是75岁,预计对今天在校的同学而言,未来的预期人均寿命是80岁,今年15岁,预计生命还有65年。这位同学抽烟每天一盒,每盒18元,每月支出540元,一年支出6480元。如果静态分析评价这一生抽烟支出是421200元,即一套住宅楼被抽烟了;如果利用资金时间价值分析评价,年利率选取5%,这一生抽烟支出2960051元;年利率选取10%,这一生抽烟支出更夸张,支出31711221元,你这一生3171万元抽烟了,你看这对每一个人来讲多么可怕。

二、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认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一种资源被这种用途使用之后,必须放弃另外一种用途,这种放弃另外一种用途产生经济效益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理念可以这样在中职学生教育中使用。学生报到入学后,我召开第一次班会,先问同学们:“你们来学校报到花费多少钱?”同学们回答“:1800元”。这包括书本费、校服、保险费、建档费、体检费、住宿费、学费等。本学期实际上学时间不足90天,每学期一般是20周,每周5天,每学期实际在校时间是100天,国家规定法定假期国庆、中秋节、元旦以及开学第一周新生报到,剩余时间仅仅90天,那么每天平均支出费用20元,生活费一天30元,加起来每天家里负担50元。一般人认为应该是这样,但是机会成本经济学理念不是这样,如果这位同学不读书,而外出打工,每天最低工资是50元,由于读书而放弃打工,家中每天损失是50元,还得另外支出50元,这样应用机会成本理念,实际上每位同学每天上学的成本是100元。

三、经济效益观念

经济效益观念认为投入与产出一定要进行比较,而且投入要少,产出要多。中职学生之所以来职业学校读书,就是为了将来打工收入比不上学收入要高,否则,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就是没有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观念的树立,增强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通过机会成本的概念得知,每位中职生每天在校学习成本是100元,3年在校学习时间500天,总成本应该是50000元。这么大的成本一定要有效益。例如我校09级高建班学生史某,7月毕业,现就职于省建某集团公司,月薪9500元,是没有上学学生的1500元的6.3倍,这就是活生生的中职教育经济效益典型案例。

四、预算观念

预算是指企业或者个人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计划,它将各种经济活动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预算作为一种数量化的详细计划,是对未来活动周密细致的安排,它具有数量化和可执行性的特征。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是从学生时代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带,从依赖父母生活走向独立生活的过渡时期;以前生活均由父母安排,在学校远离家乡,父母难以安排、照顾其生活。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树立预算的观念,计划好家里给予的一定时期的生活费。家在城市近郊的一般以一周为一个计划期,家在农村的一般以一个月为一个计划期,编制好本期预算。例如,我担任级建筑一班班主任时,有一次我去学生宿舍,当时是星期五中午,有一个宿舍同学全部吃方便面,我和同学们交谈,了解到本周的生活费已经透支,中午的方便面也是借钱买的。于是第二周的班会上,我用预算的观念作为主题,与同学们讨论个人生活费预算安排,并且依据当年学校的物价标准,提出每周生活费安排125元,每天为25元,家在农村的每一月的预算生活费750元。并将这一结果通知每一位同学的家长。

[浅谈经济学观念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篇2:浅谈经济学观念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融智的教育观念应运而生,通过融智观念在师资队伍中的应用可以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本文对融智的教育观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融智观念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应用的基本方式,希望对我国的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融智观念;高校;师资;技术

融智教育观念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他的本质特征是通过社会资源的利用去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虽然我国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可是对于一些新生的地方性院校来说,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缺失很低,那么就需要一种理论和理念去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而融智教育观念正是这样一种理念,下面我将对融智教育观念进行具体的介绍和分析。

一、融智观念的内涵

高等教育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中心和焦点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中心是“育人”,有的学者认为中心是“育才”,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德才兼备。那么,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一下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过世界的本质是矛盾,要想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就要掌握存在于事物之中的矛盾。那么,在高等教育发达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高等教育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人才呢?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急需搞清的问题。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是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提高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从而去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融智观念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吸收和融合社会中和学术界的有效资源和高水平资源(主要指人力资源)去发展学校的教育。这种教育观念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是真正的学术大家和学术名师的数量却与之不成比例,非常的稀少,这样就造成了我国的高水平教师和科研人员往往都集中在了著名的国内大学之中,而对于广阔的.省属高校和地方性高校的教师水平有待提高,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重要现象和问题。第一是不公平,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这种人才的概念不一定指的是精英型的人才,而指的是受过高水平教师点拨和指导过的人,一个好的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受用无穷,受益一生。但是,高水平的教师往往成群的集中在我国的知名院校,而地方院校的高水平教师人才是奇缺的,这样就造成了由于高考成绩的不同,而导致了受教育水平和人生发展轨迹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一种不公平,同时应当解决这种不公平。第二个现象和问题是高水平教师的使用效率不高,我国的高水平教师往往集中在高水平的国内院校之中,这部分教师的课程量往往不是很大,同时,具有大量的退休的高水平教师,这部分人才几乎处于闲置的状态。这样,就为解决第一个问题(教育不公平)提供了思路,这种思路就是融智观念。

融智观念是儒家文化的一种继承,主张社会是一个共同体,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就应该受到多方面教师的指导和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仅来自于学生的授课教师,同时,还要来自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都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作用,但是,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没有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包括退休教师、在读的研究生和一些工作不忙的高水平教授等人,根据功利主义价值观的看法,社会最大的正义就是使社会中的所有资源都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与融智观念存在许多契合支出,都主张应当将社会中的闲置的或者没有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用到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去,从而使得社会中的所有资源都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去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融智观念充分体系了社会共同团结和帮助的理念,使得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隔阂基本的消失了,社会中的企业和各种教育资源都可以参与到高校的教育中来,共同培养社会人才。

二、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正常的高等教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应该是成金字塔形状的,年轻教师处于金字塔的低端,人数较多,中年教师处于金字塔的中段,人数居中,而年纪较大的教师处于金字塔的顶层,人数较少。这种金字塔式的年龄结构是国际公认的合理结果,这样就可以在教育领域中,不断的培养新的高水平的教师。但是,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教师年龄结果就与之完全不符。对于,一些高水平的高校来说,往往是高水平的教师比较多,而年轻教师较少,因为,高水平院校的招生人数变化的并不是很快。而对于相对发展较晚的地方性高校来说,教师的年龄结构就更加的不合理了,在地方性高校中往往是呈现出年轻教师较多,而中年和老年的教师较少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了地方性院校发展畸形的现象的产生,即不能够真正的培养出人才,同时,教师也很难通过学习而提高自己的水平。除了教师的年龄结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之外,教师的水平结果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必然会带来社会教育的不公平,因此,我国高校亟待出台办法来解决这种发展不平衡和不公平。

第二,师资队伍中存在着大量资源的浪费。我国高水平的高等院校的人才饱和,而地方性院校人才短缺,与这种发展不平衡并存的现象是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因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的教师工作量相对于初级教育来讲很少,因此,许多退休的高校教师都可以并且能够通过返聘的形式回到高校中继续工作,而这种返聘不是要回到原来的大学,而是要补充到地方性高校的教育中,为地方性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初次之外,大学中还存在许多课程不是很紧张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都可以补充到地方性高校的教育中来。而对于一些高水平的教授来讲,他们不应该只在一所高校担任教授职位,应当像美国的教育体制一样,采取教授的讲座制度,即一个高水平的大学教师可以在多所院校担任讲座教授,定期给学生进行重要专业知识的讲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社会中还存在大量的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地方性高校应当积极的采取措施,吸收社会中的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没有将社会中的成功人士和技术精英纳入到师资队伍中来。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术和能力,其目的是通过学生未来的就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但是,对学生技术和能力进行教学的往往是在大学毕业,但是没有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工作过的研究人员,这样的教师结构就会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技术性的理工类的高等教育过于的倾向于理论教育,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建设,或者教学的内容我国的实际生产技术不相符,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不对口的现象。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中缺乏社会中的成功人士和技术精英。我们国家是市场经济国家,国家的经济主体是企业,所以大部分的成功人士和技术精英都集中在企业之中。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向我们广大的大学生进行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教学。但是,我国目前高校与企业的这种师资和人事合作是很少的,并且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合作的水平还比较低,仅存在于学校的后勤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没有出现教学和师资队伍方面的合作。

三、融智观念在我国高校师资建设中的可行方式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社会中的闲置教育资源有很多,这些资源都可以被用于高校的教育中去,下面我以教育资源的主体为分类方式,对融智观念在我国高校建设中的可行方式进行分析。

第一,兼职教师融智方式。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社会中具有大量的闲置的教学资源,因此,地方性高等院校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闲置资源,利用的方式可以采取兼职聘用的方式进行利用。兼职教师的融智方式主要针对的对象是高等院校中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为地方性高校的一些基础性课程进行教学,这样可以降低学校的运营成本,同时,也可以对外聘的教师进行严格的管理,择优录用,为学校未来的教师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退休教师融智方式。融智观念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吸收社会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去帮助学校的教学。高等教育的水平往往是与教师的年龄和资历是成正比的,因此就会有大量的资深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因为退休而在社会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深退休教师就是融智观念所要找寻的社会优质教学资源,所以,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退休的教师返聘回来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客座教授融智方式。我国科研和教学的中坚力量就是大学中的中年科技人才,这些人才往往聘用于我国的知名高校,本着融智的原则应该将这部分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因此,地方性院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聘请这些资深的在职教师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时给学生们讲解专业的核心课程。除了国内的融智之外,我们还要将眼界放在国际,定期应该聘请国外的知名学者到学校中进行讲学,从而促进我国高校的高水平发展,使我国高校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同时在质量上提高。

第四,社会精英融智方式。融智观念不仅要利用社会中的教师和专业人才,还要利用社会中的成功人士和技术精英,由于成功人士和技术精英大多都工作在企业之中,所以,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合作办学方面的合作,而是师资队伍建设和人士方面的合作。高校可以与企业的人事部门进行沟通可以让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走进大学的课堂为学生们讲解社会中和企业中真正缺少的技术是什么和常用的技术是什么,并且要求学生们到企业的车间中进行参观和进行实习,从而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以后工作的就业机会,这样就可以使得大学的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模式,真正地使学生的知识来自于社会并应用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黎利云.民办普通高校师资建设战略规划[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2]黎利云.民办院校面临的困难及其自强路径探析[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3).

篇3:浅谈经济学观念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强调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两个方面, 是对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 真正发挥中职语文教育的作用。

(一) 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思想体系, 注重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人的创造性价值。“人文主义”思想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同样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价值和创造能力, 强调以人为教学的主体, 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标, 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和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1]。

(二) 强调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 仅仅关注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讲解,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只是在学习语文知识, 并没有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强调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和适当延伸, 挖掘教学中的人文观点, 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对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2]。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应用的对策

“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体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式来灵活渗透。

(一)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体验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处于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较低,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较差。“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方式, 丰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注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为中职学生带来更多的语文学习情感体验[3]。

例如在指导中职学生在学习《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同学们, 你们知道泰山吗?”、“你们去过泰山吗?”等问题, 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 其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为学生展示泰山的景象以及雨中泰山的景象, 使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 想象李健吾眼中那“悬崖峻增曾, 石缝滴滴挞挞”、“影影绰绰, 耸立山头”、“乌云四合, 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等烟雨幻中的泰山奇特景象, 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直观理解, 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语文学习情感体验, 并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由意象到意境的转变, 提升学生的直观人文感受。

(二)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职语文教材中, 有着众多富含人文色彩的课文内容。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将课文中具有语言美、艺术美的句式或者内容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从而推动学生的心灵美, 真正展现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例如在指导中职学生对《荷塘月色》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组织闭上眼睛, 并为学生播放舒缓的音乐, 在舒缓的音乐当中, 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美景,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当中, 朱自清使用最为频繁的就是通感的写作手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细致分析, 加深学生对“渺茫的歌声”、“舞女的群”等语句的认识和理解, 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在宁静的月光下, 优美而和谐的氛围, 感受朱自清在面对宁静月色的喜悦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思国情怀。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掌握朱自清优秀的写作手法和文章内容的同时, 为中职学生适当讲解在1927年7月, 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时期,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的事件, 为学生介绍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社会中的问题以及朱自清烦闷中寻找一抹平静的心情, 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朱自清的的心情,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提升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和人文思想, 真正展现“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渗透的价值和意义。

结束语

“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表现,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强调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两个方面, 是对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 真正发挥中职语文教育的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体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式, 将“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灵活渗透于语文教学活动当中。

摘要:“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中职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不断提升中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能力的基础上, 培养中职学生形成一定的“人文主义”观念,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本篇文章主要对“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首先对“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进行论述, 其次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认知能力, 提出“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应用的对策, 旨在更好的指导中职学生学习语文, 发挥中职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和价值。

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观念,中职语文教育,中职学生,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潘鲲.中职理工科专业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和建设的研究——以潍坊科技学院中专部建筑专业为例[D].鲁东大学, 2014, (12) :1-56.

[2]孔平.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基于“阅读教学新理念”的实践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3, (05) :1-72.

篇4:浅谈经济学观念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观念;中职;语文教学;应用

教育其实就是对人的教育,但是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已经开始放弃了育人的目的和责任,人的教育在慢慢的被忽视,而相反则是更加的重视专业和知识的教育。而如果教育一旦真正的离开了人本身,那么教育也就离开了人的精神或者是人的灵魂,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的话这样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教育。其实教育就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现在的对于那些理智的认知和知识的堆积。如果是从这方面来讲的话,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质特征就是它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而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念也是不可能从教育当中抽离出来的,它在教育当中是占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性的地位。

一、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的简单介绍

我国教育从古时候到现在,一直都是非常重视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主要就是指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的教育,而人文素养主要有包括了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而这两者当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当中的灵魂和精神。人文精神主要就是指以人来做为主题,以文化的构建来做为底蕴,然后以意义的追求来做为指向的人的生命发展、生命确立以及生命体现的原理和法则。如果没有人文情怀或者是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定向的话,那么认为只是也就成为了理性的知识,只有当人文精神孕育在人文知识当中的时候,才可以使得认为只是转换成为人文情怀和人文情感。

二、中职院校当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以及人文主义教学现状的描述

中职院校当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中职院校当中,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理解、欣赏、阅读以及表达的能力,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累积人文知识,从而来增强学生驾驭祖国文字和语言的能力,使得他们的文学修养能够有一定的提高,最终让语文教育可以在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的过程当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中职院校当中,语文的教学目标除了要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培养之外,还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人文精神的教育应该要加强,应该要将人类比较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成为学生内在的修养、气质和人格,同时培养出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使得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协调发展。

中职院校当中语文教学人文主义教育的现状。通过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人文主义教育的理论构建还是比较的落后,很多人对于中职院校当中语文教学的人文主义教育内容、方法、目标以及要求等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共识。现在很多的中职院校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以就业来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来做为主线,主要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培养和教育学生的人文素质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的中职院校在进行人文教育的时候过于的简单化、程序化和活动化,在建设学生的生命人格以及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还是比较的缺失。

三、对中职语文教学当中人文主义内涵的介绍

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当中,同时也是在丰富和增长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陶冶自己的情操。语文除了是一种工具之外,它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构成,如果是从语文的功能来看的话,语文它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交际的工具,对价值观念、文化精神以及人类的文化成果进行承载,同时对情感和思想进行传达。所以在语文的教学当中,人文性主要就包含了下面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语文教育的内容是具有人文性。在语文的教育过程当中,主要的内容就包括了丰富的思想性。而这个思想性又主要包含了自然事理、人生理想、社会伦理、哲学原理、良好习惯、思想方法以及民族意识等,它是一个非常广的范畴。处理丰富的思想性之外,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还包含了情感的意向性,在语文的教材当中,凝聚了很多人类丰富的情感以及个性的心理品质,比如悲欢离愁、喜怒哀乐、爱情、友情、情亲、理智感、正义感以及兴趣、个性、气质、性格、意志、动机等;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还包含有美感性,在语文的教材当中,包含了很多的文质都很美的文章和作品,这些作品和文章就包含了美的各种形态和各个领域。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够只是重视形式和知识,对于人文性的一些内容应该要更加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要坚持用课本当中的真善美去对学生的人格境界进行培养,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灵能够得到更加美好的丰富,而学生的人格也能够塑造的更加的健全。

其次就是中职语文的教学方式具有人文性。在语文的教学当中,主体和客体并不是两个对立的存在,它们之间应该是相互交融的趋势,语文教学当中的主体应该要积极的去调动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客体当中,从而才能够真正的去理解客体,而且在客体当中存在的情感也会渗透到主体当中,所以和其他的学科相比较,语文这门学科对于感悟和想象则看得更加的重要。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当中,虽然不用去面对升学的压力,这样就是对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多少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但是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并没有能够在教育的改革当中改变之前的教育模式,很多都是采用的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所以中职院校应该要结合着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重新的定位和审视。

四、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实施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的措施

要想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很好的体现出人文性,也就意味着在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应该要凸显出教师的人文关怀,要体现出对于学生文化个性的重视,从而使得语文的课堂教学能够充满人道、人情、人性的教育。在一个比较民主和宽松的环境当中,教师应该要唤醒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和倡导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树立起良好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要信任和重视。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当中,采用人文主义教育观念主要可以从手段的运用、教学的方法、语文的教材以及教师本身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实施。

五、结束语

在中职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以及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要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最终使得学生的人格能够得到比较健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晓华.中职教师的“人文主义”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3,18:351-352.

[2]郑露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中职语文课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黄菊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4.

[4]玉溪市体育运动学校罗晓梅.试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N].云南经济日报,2012-09-24T02.

[5]陈其利.试论加强中职语文人文教育作用的必要性和方法[J].青年文学家,2013,26:228.

篇5:浅谈经济学观念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安徽省灵璧师范学校:蔡

摘要:世上最可贵的是人的生命。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提升生命的质量,是目前中职学校不可回避的教育难题。生命教育是中职德育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具有很多共同之处。中职德育课可以借鉴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以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终极目标,整合其教学内容,有机的渗透生命教育。我们作为一名中职德育教师,把生命教育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生命教育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报端,轻视自身生命价值,自残甚至自杀者有之;无视他人生命尊严,侮辱、殴打同学,甚至残害他人生命者有之;虚度生命,浑浑噩噩,挥霍光阴者大有人在。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现象在中职学校尤甚。虽然这只是中职校园的支流,是阳光下的阴影,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可否认有来自社会、家庭的不良影响,但是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生命教育,是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生命成长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进而促进学生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作为中职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与生命教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交叉性等优势,在中职德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极具必要性和可行性。下面笔者基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德育教师素质,挖掘教师自身的生命教育资源

1、正视职业价值,激扬生命活力。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指出,“但凡生命教育一定是师生生命相互敞开和走进的过程”。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感动生命、教育生命的过程。教师自身的生命状态是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对生命的认识、情感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诚然,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与偏见,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积聚负面情绪。这要求我们应树立科学、积极的生命观,充分认识职业价值,认识到德育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教学相长,更是自身生命成长的一个途径,是促使学生成长成熟必不可少的一个方式。德育教师在充分认识自身职业价值的基础上,还应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负面情绪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以积极的精神状态,生命的正能量点燃工作的激情,感染学生。

2、树立生命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引领者、组织者、激励着、欣赏者,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德育课教师应树立生命教育意识,提高生命教育的能力。这对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还应具有一定的生死哲学的理论素养,对学生有终极关怀的意识,不仅能看到德育课的工具价值,更应认识到其对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意义。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差异,用心、用情、用爱走进学生的生命,敏锐的洞察自己和学生的生命状态,点燃生命的智慧,捕捉有效的教育机会,引领生命的健康成长,赋予思想政治课以生命的活力。

二、明确生命教育目标,整合生命教育内容

1、明确生命教育目标,抓住契合点。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清生命的本质,提高处理生命困顿的能力,敬畏生命,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懂得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而“从哲学层面看,思政教育的目的性本质是与全面提升人性的层面,建构人性本身,探问人的存在价值和追问人生终极意义密切相关的。”作为思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课课,目标不仅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应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生命尊严、生命活力,帮助学生挖掘生命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与德育课教学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德育课教师在设定教学的知情意行目标时应充分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容,实现两者的契合。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应注意学生当下生命状态与理想生命状态的距离,学生个体的生命差异,对教学目标设计加以层次化、具体化,处理好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提高可操作性。

2、深入挖掘教材,整合生命教育内容。

依据生命教育目标,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教育,苦难、死亡教育,生命差异性教育,生命和谐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等。作为人文学科的德育课教学与生命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具有交叉性,只要我们做一个生命教育的有心人,抓住两者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教材,整合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我们就可以将生命教育自然而然的渗透到教学中去。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课必修四第十二课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第一部分“人的价值”时,我们首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在此基础上自然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奉献是超越自然生命上的大爱,生命个体可以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重新认识自身生命的价值,获得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活化”教材。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概念、技能和信念需要一种情境使他们具有意义并且有用,情境能促进知识的建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挖掘素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将中职德育课书本知识加以“活化”,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克服德育课抽象化的弊端,转变学习方式,赋予课堂以生活气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到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教学气氛的活跃而忽视教学目标的达成。选取的情境素材应源于学生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为学生呈现一个真实、开放的世界,切勿想当然的伪造、虚构生活情境。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情感体验的独特性,体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引导学生广泛的参与,体验生命,成长生命。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叶澜教授指出: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基础性的保证。生命教育需要生命体的充分参与,生命体的良性互动,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克服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弊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生命叙事法、两难问题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欣赏讨论法、随机点拨法等都是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可以根据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需要灵活、综合运用。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需要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全身心的投入,为此教师应对学生的生命成长给予真诚的欣赏、期待与激励,引导性的注入正向的价值观、生命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良好教学氛围,使师生在良好氛围下共同探究、合作学习、交流情感,实现师生、生生生命的良性互动。

四、创新教学评价,促进生命和谐发展

1、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的传统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相对单一,教师是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评价学生,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内容重视认知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评价认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平等的评价主体,双方是平等、互惠、协作的民主关系,评价内容是主体间的自愿选择,相互沟通和心理协商的互动过程”。因此,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与作用,建立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有机结合的立体评价体系,使学生体验到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欣赏与尊重,实现生命的互动与发展。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从有利于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评价的内容也应全面、多元化,不仅看到认知能力的提高,更应重视生命情感的培养,积极生命态度和科学人生价值观的树立,促进生命健康成长。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的生命成长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成长是一个过程。因此,中职德育课的评价体系既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以及探索意识,实现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学习过程评价中要适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薄弱的同学加以人文关怀,尽可能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增强其自信心,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当然,一味的赞美并不有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在对学生真诚欣赏的前提下,还应客观的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帮助其纠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中职德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对于推进思政政治课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勇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定能在生命教育之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篇6:浅谈经济学观念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教育体系希望实现这样一种理想。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各专业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知识教育由传统的“知识型”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郭思乐教授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所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有三个:(1)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2)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3)教师高度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生本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预习”(前置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里预习应该是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最简单的问题,如,在讲解进制时,可以设置前置作业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逢几进一?让学生得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并提出问题,这才是我们生本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本教学时,留出大部分时间,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能有见解地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再由老师讲解难点、重点,最后布置下一节课的前置作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能更主动地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教育体系希望实现这样一种理想。

二、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与归纳

从课程整体上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内容繁多,涉及的问题从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到后面的Office综合应用。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好,应该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有机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来说,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这不仅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很有用处,在今后所有学习活动中,学生也会惯性地总结与归纳,对于学习知识能力的提高是事半功倍的。通过仔细讲解、比较、归纳和总结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完Word、Excel和PowerPoint后,可以进行一次比较,比较它们的操作界面、操作方法等,这时可以发现它们其实是有很多共性的。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首先要得到共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创新意识,学生要深刻认识到综合应用能力对自己将来就业及创业的重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方面,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一)理论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好的方法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千篇 一律,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不枯燥、不乏味,从而有兴趣去思考。

(二)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寻找创新的灵感

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Office高级应用兴趣小组、计算机硬件维修兴趣小组等,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的潜能是永远开发不完的宝藏。生本教育教学要求学生自己要做,主动发现,主动解决,老师的作用只是指导而已。

四、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与实训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重视理论知识,而轻实践、忽略应用。在现代社会需求创新人才的情况下,在实施生本教学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加强实践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而现今中职生缺乏综合的动手能力,尽管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尽可能安排一些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知识。但是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极大地提升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以学生为本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每个实践都是学生自己提升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一次机会。

五、巧妙设计课后作业

要真正学好一门课程,仅仅凭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对计算机应用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只有一本教材是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的。因此,在选择一些典型习题作为课后练习的同时,巧妙地安排一些课后思考题也是必要的。学生通过对思考题的思考,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或询问相关技术人员,这些题目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是有帮助的。

上一篇:苦与乐演讲稿下一篇:致灾区孩子的一封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