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

2024-04-14

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共10篇)

篇1: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

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已是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 者:马斌  作者单位:通渭县李店乡林业站,甘肃通渭,743300 刊 名:农业科技与信息 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1) 分类号:X3 关键词:退耕还林   生态建设  

篇2: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

从退耕还林谈我旗的生态建设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任务最重、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强对这一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立旗尤为重要。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这对于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当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大。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已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态立旗战略目标,是我旗“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保证其它三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赋予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本人从退耕还林角度就我旗的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谨供参考。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组合的林业建设六大工程之一,是国家目前投资最大,林业建设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任务最重,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工程涉及到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整个国土面积的97%。工程总规模4.8亿亩,其中退耕2.2亿亩,荒地造林2.5亿亩,补助粮食要达到2.13亿吨,总投资要超过长江三峡,达3584亿元.时间到结束。如此巨大的投资,其意义决非是仅仅栽几棵树就能了事的。现在在农村,中央的政策最受农民欢迎的有二个。第一个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就是退耕还林。第一个解决了吃粮问题,第二个就是现在正在解决,但还没有解决的生态问题。纵观我国围绕土地进行的革命和改革历史,每一次都带来了社会的巨大震动。如果说,第一次土地革命解决的是土地所有权问题,那么第二次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则解决了经营权。作为退耕还林,则是在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的土地变革。退耕还林不是一场土地革命,但它却是一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由种粮食到种林草,土地利用性质发生了变化。 退耕还林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该种粮的地方种粮食,是草的地方还草,是树的还给树,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把农民的精力和财力集中起来,搞基本农田建设,把坡耕地、沙耕地腾出来,种树、种草,实现“树上山,粮下川,羊进圈”。 退耕还林既然是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那么生态优先的原则则是它的第一要义。用粮食换林草,意味着中国的文明程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人不但要吃得饱,而且要活得好。不但要丰衣足食,而且要实现山川秀美,心精舒畅,幸福安康。 退耕还林给我旗的生态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拉动了我旗生态建设的`跨跃式发展。,我旗开始全面启动这项工程,到目前,完成退耕还林工程60万亩,其中退耕完成22万亩,荒地造林38万亩,工程投资总量达到8120万元,相当于我旗一年的财政收入。拉动森林覆盖率年增长1.8个百分点。经济学家分析说,当县域经济财政收入在7000万元至1亿元的时候,则处于初始阶段。畜牧业内人士分析说,当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例超过50%,则标志着现代农业的初步形成。那么作为生态安全指标,当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则基本步入了良性循环。这是就全国而言,具体到我旗,基本要达到30%以上,才能步入良性循环。 纵览我旗生态状况,过去曾是“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的桑田沃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着科尔沁草原美丽的原始景观。曾几何时,解放后的三次悲状,使我旗的林业走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到1982年,全旗森林覆盖率由1966年14%下降到5.2%,沙化面积由1962年的48万亩扩大到1982年的167万亩。历经了二十多年的艰难治理,我旗现在的森林覆盖率恢复到了11.24%。但沙化面积仍然居高不下。近几年虽经治理和禁牧,治理速度仍赶不上沙化速度。但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启动,一个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高潮正在兴起。、我旗人工造林和封沙育林每年以提高森林覆盖率2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前进。以此发展,到20,我旗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7.24%,基本接近步入良性循环的指标。屈指算来,仅有七年时间。七间时间,弹指一挥间。任务是艰巨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要以愚公移山,只争朝夕的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抓住退耕还林工程,迎头赶上去,这才是我们的根本所在。 本世纪头十年是我旗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我旗生态建设的黄金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生态建设,对于保持我旗林业生态建设昂扬向上的势头尤为重要。我们要坚持全旗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方针,坚持三效统一,生态优先,围绕以下8个字做好生态建设这篇大文章。 一是“退”:要退得下。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凡是沙化比较严重,产量不高的耕地要逐步退下来。全旗到年,要完成退耕110万亩。对退下来的农耕地,要大力种灌种草,建设窄林带宽草带、乔草型、乔灌草和灌草型人工草场,实现为养而种,为养而退,为畜牧业发展奠定基础。特别要通过今明两年,把136个贫困嘎查退耕还林搞完。利用工程搞好扶贫。 二是“质”:质为先。退耕还林、荒地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都必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这些年我旗林业建设关键问题就是质量不高,成活率、保存率低。质量问题普遍存在于林业工作的全过程,涉及林业发展的全局。它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既是业务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要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抓好林业质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造林质量的管理工作,尤其是退耕还林工程的造林质量工作。 三是“调”:要调整林种树种结构。要围绕以水为中心,狠抓林种结构、树种结构、乔灌结构的调整力度。在林种结构上要突出生态林,大力营造防护林。生态林面积占总造林面积的80%以上。树种结构要突出乡土树种造林,要选择适合我旗的乡土树种进行上山造林。使乡土树种的造林面积占总造林面积的70%以上。灌乔结构要突出灌木造林,要压乔增灌,尤其要缩小杨树造林面积。连续五年的干旱告诉我们,栽植杨树如果没有永久的水浇条件,即使成活了,今后也很难成林成材。要使灌木造林面积占总造林面积的70%以上。 四是“封”:要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增加植被盖度,加速林地恢复的有效措施,也是投资少,见效快,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最佳办法。我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具有许多天然疏林、灌丛,以及依靠天然下种和根系萌蘖即可形成林分的沙地。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结合舍饲养畜、草牧场建设、林业生态建设,整合形成全旗比较具有我旗特色乔灌型、灌草型的封山育林区。经过3--5年围封,形成生态功能齐全稳定,能够永久利用的疏林灌木草原。要使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成为我旗生态建设的半壁江山。成为我旗森林覆被率提高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五是“补”:要补植补造。造林补植是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果极为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致使一些造林地由于补植没有跟上而失败。今后,凡是当年的造林未达到验收标准的,要在雨季和秋季进行补栽上。当年补栽不完的,第二年春季也要补栽上。要采用大坑大水保成活办法,做到一次补栽成功。这要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要常抓不懈。 六是“管”:要严管林。要加强对现有森林和新造幼林的管护工作。严格各项管理制度,要加大《森林法》、《防沙治沙法》、《退耕还林条例》宣传和执法力度。严格制止乱征乱占林地,严格制止乱砍乱伐,毁林开荒和盗伐林木,杜绝牲畜毁林现象。杜绝大小森林火灾发生,杜绝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要加强林业公安队伍的自身建设,使行政管理行为和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化,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切实做到依法治林和依法兴林。要坚持舍饲禁牧制度。 七是“非”:要加大非公有制造林比例。政策和机制是林业发展的永恒动力。要坚持谁造谁有的林业政策,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我旗的非公有制造林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2002、20全旗个体造林都占全旗完成数的90%以上。要巩固发展这一成果,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吸引鼓励发展大户造林、联户造林、社团造林、企业造林和各种形式的群众造林。要继续推行对五荒拍卖力度,对农防林、公路林承包造林或拍卖造林的力度,凡是能进入市场运作的要尽快进入市场运作,要利用林木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吸引投资者来我旗造林绿化,为林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八是“乡”:积极发展乡土树种。调整树种结构,突出乡土树种造林面积,首要问题是要加快乡土树种育苗。要解决好目前我旗乡土树种育苗滞后局面,加快乡土树种的繁育速度。今后,要大力提倡兴建山杏园、枸杞园、桑树园、药材园、果树园、柞树园、速生丰产林园。千方百计提高林业收入,提高务林人的生活水平,以促进我旗林业生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篇3: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

当今是一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提高。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退耕还林政策, 各区域内全面开展了各种保护活动, 对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自动退耕还林工程开展以来, 我国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成就, 有近2 000 多个县参与了退耕还林, 这项工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1 退耕还林工程的概述

退耕还林是一项资金投入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群众参与程度高的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 将水土严重流失的耕地、严重沙化的耕地和粮食产量低的耕地停止耕作, 从而有效地制止毁林开地, 并及时的种植各类植被保护林地。以防止我国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退耕还林的意义和作用

森林不仅可以保持水土的不流失, 还对土质的改善, 沙漠化的减少有着重大的作用。当今社会人类过度无节制的采伐, 使森林面积不断的缩减, 对土地土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植被随着被人类大量的砍伐, 地表遭到破坏, 土质也随之发生改变。受到光照和大型机器的作业会使地下温度高于地上温度, 随之地下土质密度增大松动, 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 使得p H值被打乱有机成分含量下降。随着退耕还林不断的建设发展, 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加从而使水土被植被锁住避免造成流失。给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丰富了动植物的多样性, 动植物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也反映了当前生态环境的好与坏。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减少我国的土地沙漠化和增强土质养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工作的注意事项

1) 退耕还林工程在以保证农田建设中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的开展退耕还林的措施。依据当地的地形地貌采取相应措施种植树木并完善相关的硬件设施。在进行退耕还林中, 应当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 在退耕还林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矿产资源会被开发, 煤矿的开发占有大的比例, 我国的生态资源可能因此会被破坏。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民以土地为生, 其他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 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会对土地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浪费。为了减少煤炭资源这种非再生资源的浪费, 应鼓励建设沼气、太阳能这一类清洁能源, 以保证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使用, 减少对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 退耕还林工作过程中应当和生态移民工作相结合。在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 就会开掘一些地区的矿产资源, 这样就会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对特殊地区的人们进行有计划的补贴, 使当地村民的生存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3) 退耕还林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平衡, 同时还要与当地的经济相结合, 达成和谐的发展关系, 使之损害不到人们的经济利益。国家应该制订相关的退耕还林后经济发展和各种无偿补助的规定, 在提高农民退耕还林意识的同时, 也能保证农民退耕还林后有饭可吃, 从而形成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关系。我们应该借助退耕还林的机会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从中获得经济效益, 在退耕还林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和探索。

4) 在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之后, 还要加强后续产业的发展, 从整体角度来规划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案,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同时, 还要加强退耕还林工程与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的合作, 充分考虑到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问题。注重后续产业的发展, 形成完善的种植园区, 选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的植物来推广种植, 采用这样的措施可以提升农村能源的建设效率, 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3 结语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保障。退耕还林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只是单纯依靠上面所分析的几方面来推动我国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加大对退耕还林的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完善, 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稳定快速改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当及时的制止乱砍乱伐的现象, 保证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 更好的造福人类。所以, 我们在加强退耕还林技术研究的同时, 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平衡达到理想状态, 为我国生态环境不断的向着良好方向发展而努力。

摘要: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有效改善了我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 避免了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有效改善了试点区域的生态环境, 一直以来, 我国都坚持“稳扎稳打, 攻坚克难”的原则, 让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建设,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乔雪, 唐亚.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工程的农业生产和水环境效益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山地学报, 2008 (2) .

[2]姚文秀.基于农业产业—资源耦合下的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评价[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篇4: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

关键词 退耕还林;森林绿地;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由于历朝历代的耕地开发和20世纪“大跃进”时期过度的毁林开荒运动,我国草地林地面积锐减,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沙质土壤不断向河流上游推进,挤压人们的生存空间[1]。面对这一情况,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退更还林、还草的政策目标,严制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1 相关政策介绍

1.1 政策综述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1.2 封山绿化

封山育林是对工程区内的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禁措施严加保护,对宜林荒山荒地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并实行严格管护,确保绿化成果。

1.3 以粮代赈或现金补助

国家按一定标准无偿提供粮食或现金补助,实行以粮食(现金)换生态,保证农民退耕之后吃饭有保障,收入不减少,以调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

2 指标选取

在对退耕还林对生态文明建设作用的研究中,指标的选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加直观有效地对退耕还林的效益作出评估,重点选取以下5个指标进行分析: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效益、土壤改良效益、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

2.1 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通常是指森林面积以及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既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还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林木树干材积总量[2]。

2.2 水源涵养

森林被誉为“绿色水库”,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调洪补枯,还可以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这些特殊性质使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强的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当于起到了水库调节水量的作用。

2.3 土壤改良

退耕林地改良土壤的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固土保肥效益和减少泥沙淤积的效益。退耕林地改良土壤的效能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2.4 生物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首要前期是保证一定面积的林地草地。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状况也是评估退耕还林成效的重要标准。

2.5 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

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海水倒灌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衡量该地区植被覆盖程度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 指标分析

3.1 退耕还林对森林覆盖率的影响

从1999-2008年,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任务0.27亿hm2,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

3.2 退耕还林对水源涵养的影响

森林植物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森林植物发达的根系可以保持大量水分,并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岩石沙化和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建设作用。

3.3 退耕还林对对土壤改良的影响

毁林开荒使大量的森林变成耕地,地面缺少固定植被,由于长时间耕作土层变薄而且土质松散,使土壤表层极易被流水侵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沙化。但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地面由于绿色植被增加阻力,减小风力使表层土壤不易被风沙扬起,因而也起到了固定作用[3]。同时,由于植被根系的固定,流水速度减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此外,植被将大量有机物吸收进入其体内,土壤富养量较低,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我国岩石沙化和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的制止,土壤质量大大改善,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4 退耕还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绿地是野生动物气栖息的家园,20世纪由于无度的森林砍伐,大量的野生动物失去必要的生存空间,数量锐减。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森林绿地增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扩大,野生动物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在南方,野猪、野兔的数量也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猪多为患”的现象。由于数量过多,许多地方都不得不申请猎杀,以维持适当的种群数量和生存空间,这无不说明退耕还林工程极大地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文明建设就有重要意义。

3.5 退耕还林对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的影响

由于之前大面积的砍伐植被、开垦耕地导致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最后低于海水平面,造成海水向陆地倒灌,补充地下水,致使地下水盐度不断上升。但随着退耕还林项目工程的开展,沿海地区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绿色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地下水位开始上升并超过海平面,海水倒灌作用不断减弱,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也不断降低并回归正常水平。此外,盐渍化的土地也逐渐恢复,土壤肥力不断上升并适宜耕作。因此,退耕还林对降低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意义非凡。

4 结论

经上述分析,退耕还林项目工程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追源的涵养、改善土壤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并降低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这些指标是衡量生态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些指标的改善也说明了退耕还林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地、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海波,钱晓刚,刘方,等.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草)保持水土生态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8):31-34,41.

[2]崔科,张大红,王立群.退耕还林生态学与经济学理论依据探索[J].林业经济,2003(5):35-06.

[3]张吉国,胡继连.退耕还林的外部性及政府行为[J].林业经济问题,2003(10):257-260.

篇5:退耕还林生态建设中的要点解析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建设,要点分析,研究

退耕还林政策性非常强, 而且是一项惠农性非常强的工程项目, 对于持续保护和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完成的退耕还林面积, 相当于再造东北或者内蒙古林区。在绿化造林过程中, 国家持续出台了一些退耕补贴政策, 有效遏制了毁林复耕现象的死灰复燃, 为生态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空间。退耕还林工程, 不仅关系着生态建设, 而且还关系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 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退耕还林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1.1 退耕还林对水土流失、沙化治理以及生态现状的改善意义重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 国内造林面积由每年的400万hm2, 连续3年超过667万hm2, 尤其是西部各省区的退耕还林建设成效最为显著, 占到总数的九成以上。通过加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有效地调整了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有效地改变了传统中国农业的发展模式, 在水土流失、沙化病害治理方面, 成效非常显著。一份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出具的监测报告称, 自2003年以来, 长江上游年输沙量有了很大程度的减少, 主支流输沙量远低于平均水平, 尤其是下级各站含沙量锐减50%以上, 这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生态建设进入“破坏与治理相持”阶段,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2 退耕还林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传统体制下的山区、沙区群众, 在知道坡耕地种粮产量低、有意调整产业结构的情况下, 迫于调整后的短时间内没有充足的生计来源, 而使得结构调整计划搁浅。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为广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较长的过渡时间, 同时也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实践中可以看到,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已经成为解决新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通过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因地制宜地推行生态林草、林果药以及林草畜技术方案, 开发多种形式的治理模式, 成为现代生态建设的关键。同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对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退耕还林对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过程中, 不仅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而且生产要素会逐渐集中或转移, 农业生产方式也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向现代的集约式经营模式转变, 工程区及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保障和提高。具统计数据显示, 近年来国内粮食单产量有所下降, 大约3.6%左右, 而总产量有15.9%左右的下降现象;对于西部地区而言, 其粮食单产却提高了很多, 总产量只有6.3%的下降幅度。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实现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 将不适宜种植的耕地尽快还林, 这对于促进农林牧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加强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重要性的分析, 笔者认为要想加强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 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树立生态意识, 深化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认知

从本质上来讲,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益事, 关系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应当站在退耕还林即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力发展的高度, 全面认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之中。首先, 应当充分认知退耕还林对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同时也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研究发现, 退耕还林之后, 可有效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 同时对于保持水土、减少旱涝以及防风固沙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生态、经济效益之比高达9:1。由此可见, 没有森林, 未来人类的发展将非常渺茫。其次, 应当深化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内涵和紧迫性的认知。近年来,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生态环境破坏、空气污染以及水土流失和耕地流失现象非常普遍, 因此退耕还林成为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的头等大事。在此过程中, 应当清晰地认识到, 退耕还林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了优质的外部空间。因此, 我们应当抓住这一发展时机,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 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工作有效地落到实处。

2.2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落实

灾后重建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对于现代林业体系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 应当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以制度的形式来规范灾害涉林工程建设。灾后林业重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建设项目, 应当尽快安排好种苗资金, 加快造林生产步伐, 以此来有效维护林区的稳定发展。首先, 应当建立和完善预警管理机制, 增强预警管理意识。实践中, 通过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制度, 将责任有效的落实到实处, 要求各级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 积极开展造林工作, 以确保能够在短时间内, 最大限度地避免灾害发生。其次, 应当合理的安排和布置森林结构, 采取科学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 坚持营造异龄、多层以及混交林木, 以确保我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层次的稳定性, 提高其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2.3 加快后续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快速转移

实践中可以看到, 随着现代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不断拓展, 在很大程度上会加大市场劳动力的转移压力, 对于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分配问题, 效果非常显著。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若想实现有效转移、不离土离乡, 必须就近就业, 发展小城镇经济。基于此, 首先应当科学地规划和合理地布局, 有效完善现代小城镇自身的载体功能。同时, 政府应组织相关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和接受教育, 使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够有一技之长。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应当对后续产业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尤其是林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行业, 使退耕农户的生计脱离土地, 这是做好退耕还林地区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途径。

3 结语

总而言之, 退耕还林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 不仅关系着生态建设, 而且还关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否, 因此应当加强重视。实践中, 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正确处理人与林以及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改变传统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 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罗青, 段九东, 王苏平.搞好造林绿化促进生态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4)

[2] 陈泽方.加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要性[J].农家科技 (下旬刊) , 2012 (6)

[3] 李明.退耕还林生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6)

篇6: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工程建设问题建议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旨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工程的实施为东辽县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在县乡政府的领导下,工程进展顺利,各项政策措施都得到落实。为进一步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影响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及建议。

1.工程建设概况

2002年东辽县开始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试点,并在工程实施之初确定了“生态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同时通过营造部分经济林,把“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三者的目标协调起来。工程规划设计在生态脆弱的地区以营造生态林为主,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缓坡耕地适当发展经济林。几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6367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5933公顷,荒山配套造林433 公顷。工程遍及全县19个乡镇、八个国营林场、284个村,已为退耕农民发放政策补助金1.1亿元,受益农户18840户。无论从建设规模还是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说,在我县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我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首先是“绿了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县林地面积增加5933 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2.4%,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其次是“富了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工程实施使全县38520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补助资金3000元。退耕还林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各地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也“育了人”,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工程实施,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遏制生态恶化、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人民对美化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参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

2. 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2.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退耕还林工程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政策、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保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林业、果品等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林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同时,退耕还林主要以25度以上坡耕地为主,有力地推动了低质低效农业的减少,大大提高了优质高效农业的比重。此外,通过工程的科学规划,大力营造绿色通道,发展了交通事业。

2.2农民纯收入稳定增加

农户从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补助中得到了实惠。2002~2003年,国家每年向退耕户每亩补助稻谷100公斤,按市场价格1.4元/公斤计算,价值为2100元/公顷;现金补助300元/公顷,两顶合计2400元/公顷,从2004年起每亩直接补助现金156元。而我县25度以上坡耕地平均亩产不足250公斤,扣除成本盈余约为750~900元/公顷,大大低于国家所给补偿。其次是随着林、农产业基地的建设和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将为农民的增收提供强大的后劲。调查中发现,我县白泉镇青河村栽种的梨、苹果等果树三年就己挂果,农民每公顷的年收入达45000元。

2.3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退耕还林与种粮食相比,消耗的时间要少得多,劳动强度也降低,按照目前我县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一个强壮的男劳动力一年最多能耕种0.5 公顷粮食作物,而一个普通劳动力经营1公顷以上林地还比较轻松,因此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大量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县劳动力输出水平和务工收入持续增长,据统计,全县外出务工收入每年达280万元。农村作坊式生产加工和手工业显著增多,农民第一次有了稳定可靠的固定收入,购买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村集市贸易的繁荣。同时农民进城从事运输、餐饮业的人数也日趋增多,促进了城镇化建设。东辽县辽河源镇是实施退耕还林最多的乡镇,面积达852 公顷,随着工程的实施,辽河源镇越来越繁荣,二、三产业占地方经济的比重达45%,在向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退耕还林工程无疑助了一臂之力。

2.4生态环境改善,自然灾害发生减少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森林植被,使森林覆盖率从工程实施前的29.0%提高到32.4%。根据水文观测站和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表明:水土流失情况在持续好转,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水土流失量由退耕前的3000吨/平方公里下降到900吨/平方公里,全县水土流失量平均下降12.9%。

3.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只给予每年2040元/公顷粮食补助、300元/公顷医疗生活补助和一次性750元/公顷种苗费的补助,林业部门的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差旅以及配合上级核查确认等工作的经费开支没有安排,资金缺口较大,这些资金只能由林业部门支付。我县地方财政困难,退耕还林工作主要由林业部门完成。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经费预算短缺,如管护费用、病虫害防治经费、防火经费、科技经费等严重缺乏,造成前期启动资金不足,后期管理监护人力、物力投入较少,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前期实施和后期效果。

3.2管护难度大

由于采取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原则,全县退耕农户遍布在19个乡镇,退耕农户地块零星分散,而农户自我管护意识淡薄,致使管护难度大,导致退耕还林地被牛羊践踏、森林火灾、病虫害毁损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制定管护制度,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退耕还林的后期管理,但是国家没有配套安排工程后续管理、成果巩固的措施和资金,对工程后期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3对补助期满后的生活甚为擔忧

退耕还林的初衷是国家以粮食换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经济杠杆,退耕后,若不继续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让农民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得到更好的经济收益,退耕还林成果就难以巩固,产生不了长期、稳定而良好的生态效益。实现退耕还林后,当地农民能否真正成为种林人和护林人?补助到期后,当政府不再提供补贴时,农民会不会迫于生计而不得不砍伐林木,再次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同时,要充分考虑和妥善安排退耕农民的生活出路,把退耕还林还草与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以及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

3.4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

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必要的种植技能培训,退耕还林工程中重发展、轻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据调查反映,少数退耕农户受利益的驱使,存在着林粮间作的现象,这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是相违背的。加之科技推广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了工程综合效益的提高,难以调动农民保护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3.5存在林业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

无论从工程的发动、组织、实施、验收,还是政策的宣传解释、兑现,都是由林业部门一家推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群众的误会,甚至农村地方矛盾借退耕还林的名义以引起上级重视而导致的上访都由林业部门承担解决。由于没有相关方面的配合,退耕还林工程难以在我县建成一个农村综合发展项目,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思想理念转变与提高、农村能源建设、水土保持项目、基本农田建设、人畜饮水建设等项目综合考虑,统一协调,使项目建设区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好转。

4.几点建议

4.l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资金扶持力度。使退耕还林工程的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科技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加大科技推广培训和示范力度,不仅要使广大农民掌握种植技术,而且要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组织好相关部门共同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退耕还林为主,结合国家多项惠农政策和其他农业项目,因地制宜,多层次打造出精品工程,通过工程建设使农村社会经济走上自我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搞好政策宣传工作。农民在思想和观念上比较落后,因此任何一项新的政策落实他们接受起来都有一定困难,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对原有生产方式的极大冲击,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做到让农民真正看到退耕的好处和实惠,让农民在关心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心生态环境。如果在政策宣传或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误,农民便会重新破坏生态环境,乃至毁坏退耕还林的成果而保全自己的利益。因此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低的现实,争取让退耕还林成为农民群众了解外界、脱贫致富的窗口。五是加大闲置劳动力重新再就业的工作力度。解决农村和农村生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实施退耕还林为减少农民数量提供了前提条件,让闲置农民再就业后,经过5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适应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或许才算真正得以解决。

4.2加强监督检查,提高工程质量

要深入基层,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退耕还林政策,组织群众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工程建设的数量、质量、后期管护、保存率等情况要进行多形式的监督检查,务必注重实效,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4.3切实抓好兑现工作,提高农户积极性

由于钱粮补助政策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眼前的生计,而且还关系到工程造林成果的鞏固,每年钱粮补助兑现之前退耕农户大都心存疑虑,为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国家补助政策务必要准时兑现到位。且在执行过程中不得代扣、代缴任何费用,不能用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抵扣农民欠款,尽量让利于民,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确保农民自愿退耕。

4.4制定和完善工程后续管护政策

“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户要钱粮”,由于国家、地方、农户三者的利益目标各不相同,加上资金紧缺,懂专业技术的人才缺乏,技术服务不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退耕还林预报、预警、预防、治理、保护的体系。农户也不会为了那几亩退耕还林地而专门留人管护,而要外出打工或开辟其它增收路子。这样,几年后,国家投巨资希望得到的林子,将会因农户疏于管护,会被牛羊践踏、森林火灾、病虫害等毁于一旦。由于没有管护经费,在防治上农户之间相互推诿,按目前政策规定,对保存率达不到标准的农户可以采取不给补助钱粮的手段进行制约,但如果农户索性不要补助钱粮,而进行重新复耕,那么,国家的前期投入就会白白损失。建议将现行政策中规定的现金补助费中明确规定其中30~50元为管护费,由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业主承包、办乡村林场等形式,聘请专人进行集中管护,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搞好封山育林,建议退耕还林地区强制实施封山育林,以尽可能提高生态效益,防止滥砍滥伐。

4.5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走好生态效益发展路子

篇7: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关系到退耕还林的效果和退耕农户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海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 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 干旱少雨和水资源贫乏是这里的特点, 因此在这里建设旱作基本农田, 发展水浇地是提高作物单产,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解决群众温饱, 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 也是贯彻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基本口粮田的现状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 科学合理的分析坡耕地综合整治在改变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方面, 向国家反映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建议。因此实施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以《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7】25号) 精神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对该县退耕还林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农业基础条件进行改善。对达不到基本口粮田标准的地区, 以村为单位采取坡改梯、旱改水、低产田改造等工程措施, 逐步达到退耕农户粮食基本自给, 生活基本稳定。

(1) 坚持以基本口粮田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原则。

根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经验,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骨架, 要与梯田地埂林、田间道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结合起来。规划措施以工程措施为主。

(2) 坚持不同立地条件采取不同措施的原则。

根据退耕还林区局部地区降水量的不同, 降水量在300mm以上的, 有水源条件的优先发展零星小片水地, 没有水源条件的地块宜采取连坡水平梯田, 基本口粮田保证人均3亩以上。没有基本生存条件的区域实行生态移民, 集中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区域。

(3) 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需求和可能结合的原则。

过去在基本口粮田建设上基本是遵循了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 因此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先确定需求量, 再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分析可能程度, 然后结合起来确定能够达到程度。这样才能有利于今后真正实施。

(4) 坚持水利工程和水保工程有机的结合原则。

水利工程和水保工程都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并改善水库、塘坝水源条件较好的灌区, 以此作为水源发展小片水地, 生产水窖和高标准的蓄水池也可作为补充灌溉的水源。水利工程和水保工程结合的空间很大。

(5) 坚持退耕农户自愿和受益基本均衡的原则。

规划措施应与当地政府和受益群众沟通, 尽量尊重和吸收受益群众的意愿和意见, 尤其是移民搬迁的措施要征得农民本人的同意。另外, 过去搞集中连片治理的时候受益均衡性差, 本次规划要注重均衡收益问题, 要打破行政界限和土地的所有形式, 基本做到均衡受益。

在发展退耕还林的同时, 必须遵守以下文件精神, 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1)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7[25]号) 。

(2) 国家发改等部委《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编制工作的通知》 (发改农经2007[3636]号) 。

(3)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关于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通知》 (宁发改农经【2007】1037号) 。

(4) 水利部有关小型农田水利、灌溉配套工程方面的部颁标准、规范。

(5) 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2003]067号工程概算编制方面的文件。

(6) 自治区发改等厅局《关于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编制工作的通知》 (宁发改农经2007[1057]号) 。

(7)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勘查设计院《宁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2008年9月)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6.29) 及其实施条例。

(9)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16453.3-2008) 。

(10)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方法》 (GB/T15774-1995) 。

(11) 《宁夏水窖工程技术标准》 (GB64/T198-1998) 。

(12) 《宁夏回族自治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技术标准汇编》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 。

主要任务是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集中解决退耕还林区农户粮食自给问题。按照自治区政府确定的宁南山区达到人均3.0亩旱作基本农田的标准分区规划基本口粮田。根据我县实际情况, 基本口粮田分为旱作基本农田和零星水浇地, 结合现状基本农田, 规划新增基本农田坚持以村为单位进行, 另外, 还要坚持优先发展水浇地的原则, 以确保粮食安全, 巩固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

运行管理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 也是关系到水土保持工程能否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所在。目前“重建轻管”, 的问题比较突出, 管理工作较为薄弱。要提高对水土保持工程建后管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水土保持工程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运行管理问题, 为运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造良好条件, 从制度建设、改革创新、政策保障等方面入手, 建立起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良好运行机制。在抓好项目治理的同时, 要把运行期管理放在与治理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

坡面措施工程运行期管理通过产权制度改革, 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 明晰所有权, 放开、搞活经营权, 积极探索坡面措施运行管护机制, 形成良性运行管护机制, 确保运行期各项措施长期发挥效益。

摘要: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 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拥护和支持。退耕还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 增加了林草植被, 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

关键词:退耕还林,绿化,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贾长荣, 郭应祥, 任迎丰, 郭庆海, 王爱国, 魏亚利.济源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J].河南林业科技, 2009 (04) .

[2]曹世雄, 陈军, 陈莉, 高旺盛.退耕还林项目对陕北地区自然与社会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5) .

篇8: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

关键词:水环境;水体污染;生态水利

中图分类号:TV21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30-1

1 当前建设生态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一是许多地方居民环保意识较差。缺水与用水浪费、缺水与水资源污染现象并存,部分地方在河床进行开发建设,侵占河道调蓄空间,影响洪水行泄。

二是部分矿山企业社会责任感不高。由于利益驱动,过度的开采矿石引发地质沉陷等灾害,造成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

三是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未能有效对接。部分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未充分考虑环境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忽视了自然规律和水资源条件。如在河流、水库和饮用水源地上游兴建生猪养殖场等,造成水体污染。

1.2 水体污染愈发严重

一是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企业生产污水、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快速增长,直接导致水质降低。

二是肥水养鱼、网箱养鱼现象较为普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库网箱养鱼、肥水养鱼的负面影响日渐凸现,过度地投肥入库,造成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过高,水质浑浊,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环境,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用水安全。

三是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据遥感资料和实际调查测算,目前各种类型的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长趋势,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氮、磷、重金属等物质流入水中,导致鱼类死亡,危害人类身体健康,长期下来,泥沙可能会阻碍、填积河道从而导致洪水灾害。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整个水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水资源利用率较为低下

各地方特别突出的问题是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极其低下。一方面,对过境河流的利用率极低。另一方面,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损耗大。工业多以鲜水一次性利用为主,农业灌溉输水损失严重,渠系工程利用率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高,生态用水相对减少,水资源的利用率也较为低下,影响我县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1.4 防洪排涝体系不健全

由于地方财力有限,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乏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防灾减灾体系亟待完善。

2 建设生态水利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生态水利刻不容缓,这对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促进我县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注重宣传引导,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发放资料、媒体报道、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节水技术”推广等多种形式,把饮用水源保护、节水技巧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广泛深入进行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全民生态水利建设和水资源保护意识,激励和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到生态水利建设和保护工作中,以此掀起全社会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

2.2 强化生态保护,切实改善水环境

一是积极完善水环境监测网,加强对供水水源地、重点河库的水量水质监测。

二是严格建设项目防洪、水土保持“三同时”、水资源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积极预防、限制和减少水事违法行为和其他生产生活活动而可能引发的生态灾难。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确定经济布局、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将因水制宜引进决策机制中。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不同层次,划分水库、塘堰、不同河流或河段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应的开发和保护措施。全面取缔水库肥水养鱼,努力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水污染源,逐步提高辖区内水域水质。三是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加大对交通、房地产、矿产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力度,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2.3 开源节流并重,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强化水源工程建设。大兴水源工程建设。狠抓项目储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着力抓好中小型水库水源工程等水利项目争取力度,努力构筑防洪保安、供水保障、水环境保护三大体系。

二是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水源管理考核制度。

三是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进程。加快推进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污水处理力度,积极推行水的循环利用。实行节水工程、分质供水以及各项节水措施,减少居民、企业生活生产用水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4 健全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一方面,抓好非工程措施的落实。加快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断提升防洪预警能力。制定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和防洪抢险预案,落实防汛责任,妥当安排抢险队伍的组织、物资运输、道路、通讯、供电保障、群众转移和生活安置等每个环节,充实防汛抢险物资,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切实开展对河流、水库等水环境工程综合整治。加快河流、水库和塘堰整治,清淤沟渠,着手清洁型生态小流域建设,沟通水系、改善水质、恢复功能,积极开展水系绿化工作,建立沿河生态绿化走廊,建设集防洪、绿化、水保于一体,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周边景观环境相协调的“亲水型”、“生态型”、“环保型”、“景观型”的多功能水生态体系,实现人水和谐的目标。

篇9: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

一、制定切实有效措施, 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 事关现代林业三大体系建设, 事关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落实。这次灾害涉及林业建设的方方面面, 恢复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尽快安排种苗资金, 恢复造林生产, 维护林区社会的稳定。

首先, 要建全预警管制政策和体制, 增强预警意识。建立一个完善的, 从上到下, 统一领导, 分级管制的体制。上级政府发出指示, 下级各部门收到指示后, 立即履行自己的职责,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保证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措施来避免灾害的发生。这种分层管理模式是积极有效的。增强预警意识, 这是对一个国家建立建全预警机制的根本性要求, 只有在觉悟和意识上有认识, 才能在根本上对其提高重视程度。

其次, 要合理布置森林结构的和科学经营, 要坚持营造多层、异龄、混交的林木, 才能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退耕还林补助比照粮价, 实行浮动补贴机制

退耕还林补助比照粮价, 实行浮动补贴。改变现有补助标准不变的政策, 退耕换还林补助要根据当年的粮价上涨幅度和退耕地的边际产量、退耕面积对退耕农户予以补贴, 实际这是一种保护农户利益不受损失的政策安排。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稳定的生态建设资金渠道

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 市场缺位, 无法在市场进行交易。即使存在市场, 也不可能把所有愿意购买的人和从事建设的人聚集起来签订合约, 其交易成本也会非常之高。因此, 现实中既没有人专门支付生态费, 也没有人愿意从事生态生产。因此,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保障退耕还林实施。以流域的上下游为例予以说明, 下游生态消费→支付生态税→政府转移支付→补偿上游生态生产。

四、放宽林粮间作政策, 规范占用退耕还林地的审批程序

实践证明, 对新造林地未郁闭前科学林粮间作, 有利于促进苗木生长。建议国家修改完善《退耕还林条例》, 适当放宽退耕地林粮间作政策, 对营造的经济林和兼用林允许套种豆科及矮杆作物, 以耕代抚, 促进苗木正常生长。同时, 关于国家大型工程占地的情况, 要规范大型工程建设占用退耕还林地的审批程序、责任补偿单位和补偿费用的经额标准。

五、加大基本农田的建设力度, 确保农民基本口粮食

退耕还林确实减少了一些耕地, 但大方属于喀斯特岩溶地形, 过去长期在大面积的陡坡地上耕种粮食, 产量不高且没有保障, 不仅养活不了人, 还造成水土流失、石漠化进一步加剧, 土地更加贫瘠, 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所以, 在实行退耕还林后, 还要继续稳住基本农田的面积不减少, 对基本农田增加科技含量, 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保证基本农田能满足全县基本口粮田建设需要。

六、加快后续产业的发展, 加块劳动力转移步伐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将会加大劳动力转移的压力, 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去向, 既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 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稳定脱贫致富的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实现彻底的转移, 必须离土离乡, 就近就业, 依靠小城镇的发展, 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城市化必由之路。为此, 一要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不断完善小城镇的载体功能。政府可以组织剩余劳动力培训, 让剩余劳动力有一技之长, 既可以外出务工, 也就近就业。当地政府应将一部分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后续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林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 使退耕农户能够从土地中走出来, 同时, 国家还应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方面对后续产业给予优惠。总之, 要积极增加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搞好退耕还林区的劳动力转移。

篇10:从退耕还林谈通渭县的生态建设

1.退耕还林概念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补助。粮食补助现在改为按每公斤1.4元发放粮食现金补助。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为当年一次性补助。

2.退耕还林作业区

退耕还林作业区与退耕还林地意义相近。退耕还林地的时间跨度大于退耕还林作业区。退耕还林地既可用于表达退耕还林作业前的地块,也可表达已完成退耕还林作业的地块。退耕还林作业区仅表达计划退耕还林、尚未完成退耕还林作业的地块。作业设计在县级退耕还林管理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县级退耕还林管理工作六个环节:①计划任务的分解下达;②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的编制、上报;③签订退耕还林合同书;④按作业设计组织工程实施,并制定后期管护措施;⑤县级自查验收;⑥政策兑现。由此可见,作业设计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主要措施

3.1政策引导,转变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各工程县(市、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里退耕政策,春季造林前就与退耕户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并及时兑现退耕政策及减免税费等政策,给广大退耕农户吃了定心丸。在造林机制上,由于多年来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造林的政策,加之加大宣传力度,个体造林、股份合作造林、承包造林等非公有制造林已经成为我省造林绿化的主流,占全省年造林绿化比重的80%以上。可以说,非公有制造林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退耕还林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3.2依靠科技,注重实效,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为了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我省制定了退耕还林科技保障方案,重点加强造林实用技术和治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一是大力推广新品种、名特优品种、珍贵树种;二是推广容器育苗、ABT生根粉、多效复合剂、地膜覆盖等抗旱造林技术;三是推广混交造林模式。四是造林中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五是建立完备的内业档案,每一个小班(地块)都利用GPS定位并量算面积,做到退耕面积清、坐落位置清、林种树种清、质量标准清,为检查验收和政策兑现提供科学依据。

3.3查摆问题,限期整改,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我省结合县级自查和省级复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退耕还林回头看工作。将进行全面整改作为林业一项重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要求各地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核实,对未达到国家规定保存率标准退耕地块,要在年内一次补植完成。按照省里的部署,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对历年不合格面积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利用春季和墒情好的有利时机,全面完成了补植和补造工作。完善造林机制是提高造林质量的重要措施,造林机制涉及到造林的各个环节,对造林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工程实施中,要严格按照把质量意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机制、政策机制等。在这些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完善政策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造林与林场、个体造林户的切身利益紧密挂起勾来,探索和推行有利于提高造林质量的政策机制。大力推行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的林权制度改革,将林业用地的使用权落实到法人,实行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民营等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类法人,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沙地的使用权。造林后的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及其林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有偿转让、继承,并由政府统一发放林权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资产及其收益最终都归投资者所有,收益分配也由投资者来控制。在森林资源资产的界定中要注意林地资产与林木资产的归属。落实好谁栽树谁受益的政策,给群众吃上“定心丸”。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思路,不断完善和推动责、权、利相合的造林承包责任制,让造林经营者能够从造林绿化中得到实惠,增强他们造林绿化的质量意识,提高他们的造林积极性。

3.4严格标准保证质量

严把种苗关,把种苗质量作为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环节来抓,以现有国有苗圃为骨干,加强国有苗葡建设的同时抓好集体、个人苗圃建设。严把验收关,搞好退耕还林自查验收工作,每年县退耕办抽调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同志,组成验收组,对全县退耕地逐块逐户验收。把及时足额给退耕农户兑现补助粮款作为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积极性主要手段。

4.建议

4.1建议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后续政策

一是我省地处寒温带,树木生长慢,主要营造杨树、落叶松等树种,达到允许采伐时间较长,近期无收益,建议延长我省退耕还林生态林补助年限。二是建议在农业开发项目上给予政策倾斜,为退耕后农民开发替代产业创造有利条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退耕还林林木采伐政策,彻底消除退耕农户对林木采伐利用的后顾之忧。

4.2建议加大工程管理人员培训力度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工程质量要求高,技术性强,政策性强,建议国家经常性举办高水平的工程管理人员培训班,以达到层层培训,提高整体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4.3建议通过立法或政策制定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

上一篇:袁文婷老师下一篇:不当母爱培养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