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

2022-09-11

1. 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首先就地理位置来说, 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地带, 每次发生地震的时候, 都会引发一定程度的泥石流等并发灾害, 地震及其并发灾害会引起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并且有些震级较高的时候, 造成的危害较大, 部分建筑物的崩塌和山体的滑坡会掩埋许多植被。打个比方, 2008年5·12汶川地震诱发大量的崩塌、滑坡、堰塞湖, 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基于北京一号小卫星影像数据, 在重灾区共解译出崩塌、滑坡点总面积2264.53km2。通过对重灾区内距离地震破裂带分别做5km、10km、30km、50km、100km的缓冲区, 分别统计不同区段的崩塌、滑坡体的面积, 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和简易测量数据来确定不同区段的松散土体厚度, 初步计算出重灾区的崩塌、滑坡水土流失量为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水土流失量。通过对重灾区34处重点堰塞湖的堰塞坝堆积方量进行计算, 估算所有堰塞湖的堰塞坝水土流失量为1.87×10^8t。重灾区山地灾害的水土流失总量为55.86×10^2t。

目前在我国尤其是在西部地区以及西北部地区, 由于经济的不发达, 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高度追求, 忽视了对自然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甚至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一味的去改造环境, 伤害大自然赋予我们务必珍贵的生态环境系统。过度的将大自然中天然的树林砍伐, 将成片成片的绿地开垦为农田, 将山体开发炸石等等, 这一切的行为都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莫大的破坏, 从而引起了现在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 比如PM2.5超标, 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雾霾;夏季容易发生干旱, 在夏季雨量减少的情况下许多地区的湖泊干旱, 生活用水都成为问题:野生动物越来越少, 有许多珍贵的动物都濒临灭绝的危险, 生态多样性不断下降。因此, 对于山体和湖泊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 综合治理, 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和植被资源

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 水土保持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于水土流失的问题, 不能单纯的只是一个部门或者从一个方面去入手, 水土流失是一个可以影响到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 应该由林业部门、水保部门、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共同合作, 协助完成水土保持的任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草还林、建设梯田、合理分配土地资源等等。将路、田地、农耕、树林、湖泊等进行统一规划, 力求在保护自然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与建设。坡面治理的开发体系可以有效的保护土资源提高蓄水能力;沟道内设置谷坊、拦沙坝等可以有效的起到拦沙防洪的作用。在多个地区建立各种高标准的保护水资源的工程也可以很好的发挥防洪的作用。以一个小区域为一个治理单位, 由多个部门共同组成, 发挥各部门的优势, 充分、良好的保护水土资源和植被, 给人们一个安稳、绿色、舒适的生态环境。

3. 提高植被覆盖率

在各部门进行综合治理之下, 对于土地的利用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 对于林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的问题也有所解决。增加植被的覆盖率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目前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都在通过网络媒体传播, 许多的企业也都在每年植树节组织一些植树活动, 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虽然这种力量很小, 但是所有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就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创造。每个人都在努力改善, 增加绿地所占的比例, 再加上政府部门的封禁治理等各项政策, 在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之下, 我国的植被面积已经在不断的增加, 覆盖率也不断提高。比如六枝特区“五期”长治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经果林42.3平方千米, 治理区林草的覆盖率由之前的20.7%提高到44.1%, 这就说明经过我们的治理,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 结语

水土保持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资源水利与经济利益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水土资源势必成为我们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问题。因此在我们面对水土流失这个严重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重视起来, 从多个方面进行治理, 对于绿地植被等要格外关注, 树立起经过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改造及保持, 水土流失将不再威胁我们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目标。根据我们国家目前的环境状况、水土流失问题及保持现状、改善生态环境, 优化城市绿植、抵抗自然灾害、促进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从完善水土保持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在城市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影响, 提高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摘要: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和竞相努力的目标。而水土流失就是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最大的难题之一。本文研究的就是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保护,植被

参考文献

[1] 陈晓清, 李智广, 崔鹏, 等.5·12汶川地震重灾区水土流失初步估算[J].山地学报, 2009, 27 (1) :122-127.

[2] 曲雪峰, 于雷, 王景琴.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9, 37 (5) :114-115.

[3] 宋国献.试论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3 (2) :11-13

[4] 薛芳.论水土保持与资源环境的关系[J].山西水利, 2007, 23 (5) :25-26

上一篇:有线电视中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下一篇:论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