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武昌工学院为例

2022-09-10

一、微课程的相关介绍

起初, 英美等国学校教师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微型课程”的概念, 即集中针对某一主题设计与实施的小规模短时课程。2008年秋, 美国来自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 (学院高级在线服务经理) 创建了“微课程”的理念, “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不日声名远播, 其核心要素是在教学设计时依照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以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学者胡铁生认为, 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程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微课件、微反思、微点评等教学素材, 在课程讲授完毕之后, 同时提供练习测试、学生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以便学习者复习巩固知识, 它们一起营造了一个主题式的教学资源应用“小环境”。因此, 微课是在传统单一教学资源基础上继承和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具有教学时间短、内容具体、主题突出、资源组成情景化、传播多样化、反馈及时的特点, 可以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景, 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微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在当前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大环境下, 多元学习和移动学习日益成为趋势, 微课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而言, 微课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和教育创新, 对于学生而言它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 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 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查漏补缺、巩固强化知识,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更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同时, 它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 微课的教学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办学定位也逐渐清晰, 就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在当前高校转型背景下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更具有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能够引导广大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学内容特点,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促使教师因学定教, 用技术推动课堂转型。

三、武昌工学院构建微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

武昌工学院位于中部省会城市武汉市, 作为地方民办高校, 顺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积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 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近年来积极响应课程改革趋势, 自足于自身条件和特色开展微课建设与应用, 探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已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

(一) 举办新媒体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竞赛

为促进新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结合, 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和优化教学手段, 将传统教师授课竞赛改为新媒体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竞赛, 吸引了全校大部分教师参加, 达到了“以赛促教”的良好效果, 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对提高教师新媒体技术应用技能、丰富和优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 举办讲座、外派学习

举办“移动互联网时代课程建设与新媒体手段教学应用”“青年教师微型课程培训”等讲座, 向教师讲解了当前课堂教学新媒体技术运用的发展趋势, 展示了实现翻转课堂的方法和途径, 指导教师解决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视频的拍摄与剪辑以及细节的处理等具体技术性问题;同时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外出参加中国教师教育服务中心举办的“新概念微课程设计制作快捷技术培训班”学习, 学成后回校举办讲座传授经验, 为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三) 建设录播室

斥资建成高清自动录播教室, 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图像跟踪和音视频采集技术, 可以胜任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以及微课等视频课程的录制工作, 在同类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还可根据需要自由选配学生互动模块课程, 智能化实现及时录播、拷贝, 为现场观课、评课提供了先进的硬件设施, 并且通过网上转播, 还能实现异地观、评课的交流和研讨, 加强课堂的开放性, 提高资源共享的高效性, 为深化、细化课堂转型搭建了全新的技术平台。

(四) 未来的努力方向

1. 模块化的系统设计

目前, 我们发现大部分微课资源是就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些章节单独建立的微课, 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 这样就存在诸多问题, 如内容分散、配套教学资源不完整、开发思路不统一、资源重复建设等, 不利于学生知识获取的完整性, 也大大降低了微课利用率。

未来我们将站在每个专业的角度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 以模块化的思路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 在改造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增补完善所需的数字资源, 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 形成健全的、专题化的微课体系, 并促进该体系的教育应用。

2. 互动式的教育应用

当前各地各级学校都纷纷兴起了微课建设的高潮, 微课资源数量有了很大提升, 但调查显示, 已有微课资源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并不多见, 建多用少的现象较为突出, 有少数微课资源尽管已经应用到教学中, 但其仅是对传统的教学内容用新媒体进行了包装, 教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方式依然起主导作用, 互联网平台师生互动甚至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并未有较多的体现, 这也影响了微课体系的应用。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首先, 学校应该制定和出台激励制度引导教师将微课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而不仅是为了参加比赛, 以此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质量;其次,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实施弹性学分制, 将微课等在线课堂纳入可选项, 这样微课才有了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为应用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多种途径;最后, 建立集日常“建设、管理、应用、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微课平台, 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选择开发课程, 充分分析学生的需求, 整合各种线上和社区资源, 提供个性化实用性服务。

3. 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新模式

地方高校拥有高素质的师资、学生群体等人力资源和丰富的教室、仪器设备等物力资源, 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社区教育社会资源、自然资源、财力资源丰厚, 能在学生社会实践, 实习实训等方面给予地方高校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但一直以来, 地方高校和社区教育几乎都是自主开设课程, 地方高校对社区教育缺乏应有的关注与投入, 课程资源的共享和相互渗透力度不够, 共建共享的课程很少, 严重影响了课程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微课对于社区教育而言营造了一个系统的、灵活的知识技能分享平台与学习环境, 能充分挖掘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在线学习活动, 有利于社会公众抓住简短的闲暇时间进行学习再充电, 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及生活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 充分挖掘社区优良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课程资源以及庞大的企业行业群, 为微课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资源背景和宝贵的智力财力支持, 开设的课程可倾向于一些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类、技术技能普及类等社会热点问题, 体现本土优势和地方特色,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 只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社区教育联合起来, 共建区域性微课平台, 深入挖掘、合理调配各类课程资源, 集中展播、反思研讨、共享交流, 为高校学生和社区民众提供多品种、高质量的科技文化微型课程, 以满足学习者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

摘要:当下微课正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 对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从微课程的内涵和特征出发, 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微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并以武昌工学院为例, 剖析了其在构建微课程体系方面取得的成绩并指出未来努力的方向, 以期为高校课堂转型作出参考。

关键词:微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 段丽华, 吴王华.安徽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 2016, (2) :25.

[2] 范建丽.基于微课的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 (8) :66-67.

[3] 赵竞, 郭磊, 鞠盈盈.套餐式设计类专业微课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16, (25) :33.

上一篇:温州民营僵尸企业的管理状况分析下一篇:基于采矿工程技术分析与施工安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