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24-04-19

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9篇)

篇1: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墨子的兼爱思想

摘要: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虽然没有在历史中占据统治地位,然而对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维持社会的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兼爱思想提出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思想进行阐述来说明其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墨子

兼爱

和谐社会

墨子的思想极其丰富,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学、军事、逻辑、管理、教育思想诸多方面,其以“兼爱”思想为核心范畴,具体思想蕴含在亲士、尚贤、非攻、非命大取等诸多内容中,将其时代价值发掘出来,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一、兼爱思想提出的背景

墨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正值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这一时期的周王朝势力衰微,已经无力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社会上因诸侯争霸、贵族倾轧导致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纲纪废弛、礼乐崩坏。这种动荡的社会局势使处于社会下层的庶民、奴隶等倍受摧残。墨子出身工匠,是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中的一员。墨子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使他对这种摧残有深刻的感触,因此,他的思想中含有反对贵族统治、诸侯争霸,渴望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内容;同时,他关注平民的劳动者的社会经济生活,渴望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反对传统的周礼和法制度。立足于混乱的现实,墨子提出了其思想的核心即“兼爱”思想。

二、兼爱思想的内容

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爱无等差,利他思想。

兼爱,即爱人如己,不分人我,彼此等同之意,表达了墨子“爱无差等”的思想观念,这就突破了血缘亲疏远近和贵贱等级之分,凸现了人的平等性地位。墨子反对“别”,即反对划分彼此人我,只顾自己的行径。墨子认为正是自私和利己造成种种矛盾和等级差别,这是社会罪恶的总根源,所以墨子主张兼以易别。“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人们走出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的狭隘圈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并使得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得以满足的情况下,自身的利益也能得到实现,把立足点放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上,‘兼”,实质就是利人,是在于调和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以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至上,但也并不否认个人合理的利己要求。

2、追求和平

“非攻”同“兼爱”可并称墨子思想中的非暴力论。墨子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与侵略。但墨子只是主张非攻,并不主张非战。敌人来犯,仍要坚持自卫的正义战争。墨子多次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也是墨子主张“非攻”的动机与目的,墨子主张用非攻业即和平的方法进行统一,表现了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思想的源泉之一。

3、尚贤也是墨子“兼爱”思想的重要体现

墨子重视贤士的作用,强调尚贤的重要性,提出不论出身高贵与低贱,一概以贤否衡之而决其举黜,认为尚贤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这就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界限,反对世卿世禄和任人唯亲的主张。墨子认为,对君主而言,没有比用贤更为紧迫的了。并且墨子主张不拘一格地尚贤使能,应“不辨富贵、贵贱、远迩、亲疏”。并且墨子主张要给贤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激励。对贤者,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就是说,既要给与优厚的物质待遇,又要赋予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要赋予其职权使其能充分发挥其才华。

三、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上。

1、从微观角度来分析

从笔者对兼爱思想的内容上来看,首先兼爱思想利他思想的提出,提倡人们追求自己合理合法的利益时也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减少私人冲突事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条件。

其次,尚贤的提出,任用贤能,为有才能的人提供发展的平台,这会在总体上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这样一个理性的体制可以激发人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欲望。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墨子的尚贤思想中,贤者,并非只是指有才能的人,墨子主张人们的思想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重视人自身的修身养性,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品行为重,君子要明察身边人的善行予以借鉴,看到品行差的人要反省自己,以此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即使有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也就是说君子要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修身。不但要时时反省和借鉴,还必须善于处理人我关系。作为一个道德主体,当遭到别人的反对时,首先要反躬自省,审视自身有无缺陷,有则改之。墨子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明多从对方的角度替对方考虑,避免发生误解与冲突。墨子还提出君子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这也是君子为人的根本所在。这说明墨子注重人的主体价值,认为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断地从多方面进行修身养性,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从此点来看,尚贤为社会和谐的建设提供了一批有才能且自身和谐的主体。

2、从宏观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非攻思想的角度来看,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动荡因素,世界面临着战争的威胁,从以前的海湾战争到现今的伊拉克战争,伊朗、朝鲜的核武器事件都威胁着世界的和平。非攻,反对不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运用非攻思想,采取对话等和平的手段来解决纠纷,而不是仅仅诉诸于武力来解决,一方面可以维护世界的和平,另外可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从而促进世界的发展以及为人们的生存提供和谐的环境。

其次,兼爱利他的思想也可以用来指导国家间的合作,合作是双赢的、双方向的。兼爱与交相利有着一定的交集。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不断发展,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达成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中,可以充分体现兼爱思想,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也应适当的兼顾他人的利益,否则,只顾自己利益,他人必定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合作就不能实现,只有充分考虑双方利益,尽量实现双赢,才能使合作成为可能,从而维护世界的和谐发展。

再次,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关系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上有约65 亿人口,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 多个民族,6 000 多种语言,还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只有不同民族、宗教、信仰之间实现和平共处,“和谐世界”才有实现的可能。兼爱思想使得多种文明之间可以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为和谐世界在文明上创造实现的条件。参考文献:

【1】江畅.墨子的兼爱理想与世界和谐的建构[J].伦理学研究,2006,【2】王晓飞.墨子的兼爱思想及现代意义.哲学研究.【3】鞠明霞.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意义.学术视野.69期

【4】宋景城,王彪,王晓丽.论墨家“兼爱、非攻”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8,7.【5】赵保佑.墨子“兼爱”: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中州学刊.2006,2.【6】黄玮,刘丽琴.墨子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广西党史,2006

篇2: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墨子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对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和谐、健康、有序的社会关系有诸多启示.

作 者:高海深 魏重斌 作者单位:高海深(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魏重斌(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西安,710061)

篇3: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地下工程施工势必对岩土体产生扰动,引起地表沉降和变形,当沉降、变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将影响地表建筑和已有管线,为减少由于隧道施工引起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必须对地表移动和变形进行正确的预计,特别是在地面建筑设施密集的城市中进行隧道施工的影响程度及范围研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的课题[1]

对于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问题的研究,起源于对煤矿等矿山巷道上方地表沉降现象的分析.1958年Martos提出隧道开挖所引起的地表沉降槽可由误差函数近似表示;1969年Peck系统地提出了地层损失的概念和估算隧道开挖地表下沉的实用方法,即Peck公式.随着我国大量城市隧道施工的进行,也有学者对隧道施工的地表沉降问题进行了研究.刘宝琛等应用随机介质理论,研究了近地表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及变形问题[2].同济大学通过先后对上海地铁试验段等隧道进行了现场实测和监控,对Peck公式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考虑土体受到扰动后固结沉降的新的地表沉降计算公式[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张弥等[4]开发出了预计盾构法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的专家系统.

但是上述方法均存在各自的局限之处,以Peck公式为代表的一些经验方法缺少理论依据,而数值分析方法由于缺乏合适的本构关系和准确的计算参数,同样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所以发展新的方法以预计隧道施工所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正确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西大望路改扩建工程为背景,针对该段隧道埋深较浅,四周均为高层商业写字楼,地下现况管线众多,且施工不中断交通的实际条件,采用监测分析和FLAC3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详细模拟了浅埋隧道施工的全过程,分析各种边界问题和不同施工情况下围岩的应力应变状态,并研究围岩受施工扰动的应力变化规律和沉降变形趋势.在此基础上,针对浅埋隧道施工的时空效应一般以地表和地层内各点的位移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时空变化研究,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并考虑时间影响因素,得到了地表沉降的时空变形规律,为准确预计城市浅埋隧道施工对地表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

1 隧道掘进单测点地表下沉变化特征

西大望路位于朝阳区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南起左安东路,北至朝阳公园南路,道路全长6.9km,位于规划CBD中心区的东边界.为配合西大望路改扩建,保证车辆顺畅通行及行人过街安全,规划修筑地下隧道解决该地区交通拥堵问题.结合地下管线、周围建筑要求等因素,本文选取西大望路与建国路相交路口南北的地下人行隧道作为研究对象,该段隧道埋深较浅,四周均为高层商业写字楼,地下现况管线众多,且施工不中断交通,因此施工要求高、难度大,需要随时掌握地表的沉降变形情况,并依此作为评价工程稳定性的依据.图1为隧道纵向单测点随工作面推进的地表下沉变化趋势图,图中L表示工作面距测点的水平距离,D为隧道跨度,沉降量为U,最大沉降量Umax.

如图可知隧道开挖过程中地面沉降随着工作面的前移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大致表现为:当工作面在测点前方1~3倍洞径位置时,地表先产生向上的位移,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随之转为向下沉降,开始速度缓慢,当工作面接近监测点距离小于1倍洞径时,沉降速度显著增大,沉降趋势明显,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工作面远离测点大于3倍洞径后,沉降速度趋缓,直至工作面超过测点大于5倍洞径后,沉降趋势平缓,变形趋于稳定.

2 隧道施工的数值模拟研究

岩土体是极其复杂的非连续和非均质体,本文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开展研究,其特点是能够计算并直观显示出模型各节点主应力变化的趋势,既能模拟复杂力学与结构特征,又可分析各种边界问题和施工过程,并对工程进行预测和预报[5,6].

2.1 模拟范围

依照设计提供的地质资料,隧道位于浅埋黏土层,地基持力层从亚黏土②层过渡到细中砂③层,亚黏土容许承载力为260 kPa,细中砂容许承载力为300kPa,采用天然地基.支护形式是复合式衬砌,见图2.计算选取有代表性的马蹄形断面,隧道上覆土层平均厚度(计算模型中的z方向)为6.2m,轴向(y方向)取30m,横向(x方向)为40m,下部土层取20 m,采用莫尔-库伦本构模型,并划分57270个单元.

2.2 力学参数

根据钻探及土工试验结果分析,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杂填土、亚黏土、粉砂、粗砂和粉质黏土.考虑不同应力路径影响,通过室内三轴试验,确定岩土力学参数如表1,支护力学参数如表2所示.

2.3 模拟分析

施工采用中隔墙法(CD工法),每步的台阶长度控制在5~7 m.其开挖方式如图3所示.

根据以上施工方式制定如下模拟过程:

(1)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模型的四周限制水平方向位移,底部限制竖直方向位移,地表自由.

(2)开挖:模型隧道沿Y方向推进,首先在左侧洞顶部进行小导管注浆,随后开挖左上洞,并及时初衬支护(喷射C20混凝土,设置中隔墙及临时仰拱),进尺达5m后,开挖左下洞,边开挖边支护;随后进行右侧洞顶部注浆,并开挖支护右上洞,进尺5m后,开挖右下洞.每步开挖完成后,尽早封闭成环,浇筑仰拱,并拆除中隔墙等临时支护.开挖过程中左右洞进尺距离始终保持一倍洞径左右.

(3)监控:在整个运算过程中,始终监控地表沉降量和隧道拱顶、边墙和仰拱的收敛情况.

由图4所示,地表沉降量变化均匀,与现场监测值基本吻合,最大沉降值为11.77mm.沿隧道轴向,变形量随开挖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在离开挖面大于5倍洞径距离时,变形速度减慢,逐步趋于稳定.除仰拱产生向上的位移外,拱顶和地表均发生竖直向下的沉降,隧道围岩的变形均朝向洞内.

3 地表沉降随工作面推进的时空效应研究

地下结构开挖时,开挖面前后一定范围内地层的受力变形状态随开挖面的向前进展而变化,其变化规律称为空间效应;同时地层受力变形又与时间有关,这种地层受力变形相对于时间的变化规律称为时间效应.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统称为时空效应,浅埋隧道施工的时空效应一般以地表和地层内各点的位移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

进行时空变化研究,需要找到地表沉降和时间函数之间的关系,而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扰动,因此简单的沉降-时间函数并不能准确反映沉降变化的本质.而在施工中衡量扰动程度的时间因素主要是工作面的推进情况,因此用工作面距测点距离作为一种衡量时间的参数,更能反应地表沉降的本质.

图5是根据模拟结果得到的地表、拱顶和仰拱随工作面推进的沉降变形趋势图,由于其变化多为非线性关系,该曲线形式可采用Logistic曲线进行拟合(Logistic回归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得到的地表沉降回归方程为

式中,W为某位置沉降值,x为工作面距该点的水平距离,其回归曲线见图6.

通过与监测数据进行比对.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基本吻合,模拟地表最大沉降值略小于实际监测值,而沉降影响范围略大,但总体来说可以反映地表的沉降规律,能够准确预测地表的沉降变形.

由图6分析可知地表各点沉降随工作面推进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其发展阶段和产生原因如下:

(1)超前扰动段

地面在开挖面到达之前就开始沉陷,其原因主要是围岩由于挤压作用而紧密,孔隙水压力减少,有效应力增加,应力较原始应力增加,而随着工作面推进,应力降低,沉降值与隧道洞径、覆土厚度、地层情况、支护是否及时、开挖面稳定情况有关,因此在对地面沉降要求较高的地段施工时,应采用分步开挖减小开挖面的距离和沉降量.本例中当测点位于工作面前方大于2倍洞径(>-2D)的位置时,地表受靠近工作面土体移动的影响产生向下的沉降,该段沉降量为1.1 mm,占总沉降量的5%~10%.

(2)急剧变形段

当工作面位于测量点前后一段距离的区域时,围岩土体由三维受力状态转为二维受力状态,受扰动而引起应力重分布,此时在隧道顶板覆土中出现拉应力区和卸载区,区域内二次应力值较原始应力值低,土体由于弹性恢复自重作用使其向暴露空间方向移动,土地由于卸载破坏从而产生较大的位移,地表土体为弥补地层损失发生沉降变形,该阶段沉降量与覆土厚度、支护封闭是否及时、开挖步距和地层情况密切相关.本例中当隧道工作面在-1D~3D范围时,此阶段地面变形速率增大,变形量增加,该段沉降量为9.8mm,占总沉降量的70%~80%,本阶段是影响地表沉降的主要时期.

(3)缓慢变形段

当工作面通过测量点一定距离后,由于扰动效应减弱和衬砌的有效支护,土体变形速率明显减缓,变形量的增加也变缓,但由于在隧道支护封闭成环后,覆土进一步压密,因此仍产生部分变形,直至地面基本稳定.该阶段经历的时间沉降量与地层情况、覆盖厚度、支护刚度和背后填充注浆等因素有关.本例中当隧道工作面距测点3D~4D范围时,该段沉降量为约1 mm,占总沉降量的5%~10%.

(4)稳定变形段

软土隧道上方地面变形常常是较长期的,如果地层具有明显的黏塑性,则该段时间相应增加.本例中当工作面大于4D后,地层变形趋于稳定,沉降增长缓慢,其值很小,该段沉降量约占总沉降量的5%~10%.

综上所述,空间效应是地下结构开挖后地层材料应力重分布引起的,施工过程不可避免导致前方地层土体损失,从而在一定范围地层内产生位移量变化.地层材料具有流变特性,其黏性和塑性屈服状态是产生时间效应的根本原因,地层内应力重分布后,地层材料的受力变形随时间而变化,出现了时间效应.

4结论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数值采用和非线性回归分析,详细模拟浅埋隧道施工的全过程,研究施工过程中隧道和地表沉降变形趋势,得到了地表沉降的时空变形规律.结论有以下3点:

(1)地表沉降量变化均匀,沉降槽沿隧道中心成轴对称分布,地表最大沉降值为11.77mm,略小于监测数据,可见模拟数据与现场监测值基本吻合.除仰拱产生向上的位移外,拱顶和地表均发生竖直向下的沉降,隧道围岩的变形均朝向洞内.仰拱变形较拱顶和地表大,地表下沉小于拱顶下沉,因此在施工时应及早修筑拱顶和仰拱,并适当考虑预留变形量.

(2)揭示了隧道上覆土层随工作面推进产生超前扰动段、急剧变形段、压密变形段和稳定变形段4个发展变化阶段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了隧道围岩在开挖扰动条件下的区域性时空变形特点.

(3)分析产生上述四阶段的机理和原因,得到随隧道开挖工作面推进,浅埋土层的应力变化规律.即土体首先由于挤压作用而紧密,孔隙水压力减少,有效应力增加,应力较原始应力增加;继而土体由三维受力状态转为二维受力状态,受扰动而引起应力重分布,在隧道顶板出现拉应力区和卸载区,区域内二次应力值较原始应力值低,土体由于弹性恢复自重作用使其向暴露空间方向移动,由于卸载破坏从而产生较大的位移,地表土体为弥补地层损失发生沉降变形;此后由于扰动效应减弱和衬砌的有效支护,覆土进一步压密,地面基本稳定,并在随后一段时间内,由于土体的黏塑性而进一步缓慢变形.

摘要:采用监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详细模拟了浅埋隧道施工的全过程,得到不同施工情况下围岩的应力应变状态,并深入分析围岩受施工扰动的应力变化规律和沉降变形趋势,在此基础上,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并考虑时间影响因素,得到了地表沉降的时空变形规律.

关键词:地下隧道,浅埋暗挖法,数值模拟,非线性回归,地表沉降

参考文献

[1]刘宝琛,张家生.近地表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的随机介质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5,12(4):289-295(Liu Baochen, Zhang Jiasheng.The stochastic medium of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caused by near-surface excavation.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1995,12(4): 289-295(in Chinese))

[2]张向东,孙国志,穆琳.隧道冻结法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数值分析.力学与实践,2008,30(2):78-82(Zhang Xiangdong, Sun Guozhi,Mu Lin.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urface subsidence caused by freezing method coustruction in tunne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2008,30(2):78-82(in Chinese))

[3]朱卫平.盾构法隧道模型试验中的相似关系.力学与实践,2005, 27(4):35-38(Zhu Weiping.Similarity formulae of model testing in advancing shield tunnels.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2005,27(4):35-38(in Chinese))

[4]朱卫平,胡珉,郭平.盾构叠交隧道地层移动分析.力学与实践, 2003,25(4):32-35(Zhu Weiping,Hu Min,Guo Ping.Analysis of surface movement in advancing shield interchange tunnels.Mechanics in Engineering,2003,25(4):32-35(in Chinese))

[5] Ishihara K.Soil behavior in earthquake geotechn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6

篇4: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字】尚贤 尚同 政治

一、墨家简述

《史记》中对墨子仅有二十四字介绍:“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或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1]虽资料非常匮乏,但后人推测墨翟是孔后孟前的.墨家思想在孔子以后流行,与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同称显学:“《庄子·天下篇》评论百家,首举墨翟……而降至韩非,遂谓‘世之显学,儒墨也’。”[2]当时处于传统宗法制解体的动荡时期,思想家们都思考恢复社会稳定的问题,墨子也不例外。

墨子提出他之于社会秩序重建问题的看法,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其中兼爱为核心,指“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3]此外,兼爱针对的是儒家的“仁爱”,有功利主义在其中,认为儒家的仁爱是强调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再爱身边的人,有层次亲疏之分,最终会走向利己主义;而兼爱“兼相爱,交相利”,最终会改善社会生活,达到社会功利最大化的效果。

围绕兼爱,墨子还提出其余九个主张,分为政治、经济以及自然观三个方面,非攻、尚贤、尚同为政治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为经济主张;尊天、明鬼、非命为自然观主张。本文主要从“非攻、尚同、尚贤”着眼,分析兼爱在政治层面之主张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本人希望通过文章的浅析,使读者从思考中获得些许启发。

二、從“非攻、尚贤、尚同”着眼分析

(一)非攻

非攻指停止战争,墨子先用小故事说明亏人自利是不义之事,进而表明战争攻国是最不义之事;再者,论述战争攻打他国无利,在功利主义角度上看,攻占他国,致生灵涂炭,并不能使天下人得益,要达到功利最大化,只有坚持“非攻”思想。

然而,有人认为,非攻思想具有一定的消极意念。可依我看,非攻虽不主张主动攻占别国,但也不意味消极地接受他国的侵犯:“墨子主张非攻,言下之意即主张防御……墨家善守御,不是消极的守,他反对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的攻,却不反对正义战争的诛。”[6]非攻仍有一定的积极观念,强调通过非攻来稳固建设中的社会,分成反对非正义侵略和不反对正义战争两种特殊情况。

非攻在当代社会中等同和平思想,自古以来人们共同理想是能够安居乐业地生活下去。反观今日,许多大国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存胁迫感。余以为,非攻对于形成中国的政治形象有借鉴意义。中国强调和平崛起,不意味步步退让,有攻必有守,应让其他大国了解到,中国国家形象是在和平崛起的基础上,固守本国的权益,遇到非正义的侵略行为,并不会不动用一点武力,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如此表明自身的立场与决心,才能更加稳固中国的政治形象。

(二)尚贤

“《尚贤》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主张‘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比儒家举贤才的主张更彻底地体现了平等的思想。”[5]尚贤影响了君主制定选拔人才的标准。传统社会中有管仲和孔子意识到任人唯贤的重要性,但是这些思想均在一定的等级划分上。由于墨子出身底层,他将“任人唯贤”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到“农与工肆之人”当中,形成了当时的社会潮流。

余以为,尚贤思想在今日是可被借鉴于中国政治团队的建设领域的,体现为有能者居之,以能力为准。现今社会存在着不少作风不良的苍蝇和老虎,不断出现的“打虎拍蝇”,固然大快人心,但国家政治团队建设,才是核心问题。目前看来,尚贤思想已经出现,打虎拍蝇就是“不肖者抑而废之”的表现。可是,“贤者举而尚之”又能否真正做到呢?

余以为还没有,如今国家通过国考方式选拔公务员,但国考只从一个侧面说明进入政治领域工作的人们具有处理公务之能,并不意味具有“贤能”,在我看来,贤能比才能更重要,有才不贤的人很容易干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事,贤能无才的人反倒干不出祸害社会之事。

因此,建设国家政治团队应将贤能置于更高的位置,增设多种考核方式,选拔既有才,又贤能的人进入核心团队,更好地为群众谋福祉,增强群众对政治团队的信心。

(三)尚同

尚同作为治国之道,要在下者与上位者保持同样的想法。学者们对于尚同分析如下:“‘尚同一义可为政于天下也’,这是墨子所设想的政制。盖为政的要义是思想统一和政治集中。”[4]尚同建立在尚贤之上,包括赏罚和思想统一。

第一,尚同有强烈法治意识。墨子强调“以法治国”,“法则、制度起着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做到公正和正义性,墨子提出‘法不仁,不可以为法。’”[7]墨子认为国家立的法必须要服从,有功者应赏,有过者应罚。第二,要以“统一思想”为政,即“统一思想之方法即使下同乎上……人人皆放弃自身之是非标准,而服从在上者的标准,最后则服从天志。”[2]体现出了权威主义。

尚同对于今日政治建设,余以为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借鉴。

第一,墨子对于法治国家的观点在今日是可以被采纳的,尚同后来经过法家的吸收以及改造,也成为了中国专制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第二,尚同要求下位者要与上位者的思想一致,虽从理论层面上非常理想,领导群体都要求下级和自己的想法一致。但现实中,如果缺少了反对声音,务必按照上级想法执行,则很容易出现危机。因此,余以为尚同专制色彩过于浓厚,若放之今日而行,则剥夺了个人自由,违反了人权要求,最终导致极权主义国家。

三、结语

上文通过浅析墨子“兼爱”在政治层面三种表现,我们知道,墨家思想在当时所处时代曾引起社会潮流,虽然有些理论不大符合现实所用,但是若能把握住当中的内涵,也能从中找出闪光之处作为借鉴。由于对墨家思想了解尚不够深入,文中会出现较为肤浅的言辞,此文过后,我会继续学习墨家理论,希望能提出更多独特的观点与看法。

【参考文献】

[1]郝志达、杨钟贤.《史记》[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2]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7.

[4]詹剑锋.墨子及墨家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张月娥.墨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篇5: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片面夸大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并提出科学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论断,突出了人创造环境的主体作用。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应重视并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 人与环境 群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的有关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环境决定人的观点必然导致唯心史观,他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阐述了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并得出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经典论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①马克思所揭示的人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对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重视人在改造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具有指导意义。

自从古代猿人开始直立行走,将劳动的伟大使命赋予了自己的双手,自从人真正地成为人,与客观环境开始了真正的物质交换时,人类即开始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直至马克思揭示了科学的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古希腊哲学里包含了人为宇宙主体的思想,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该命题确立 了人相对于客体的主体地位。近代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进一步阐述了主客观二元论,强调了人的理性的至上地位,主张征服和驾驭自然。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性格,进而决定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他将环境狭义地理解为地理环境,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此外,爱尔维修提出“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教育所致。”②他们都是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重视社会环境特别是国家的法律、制度对人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以唯物辨证法为指导,对环境决定论作了扬弃,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③马克思承认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但反对环境决定论者否认人的社会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教育者本人必须受教育,教育者的知识和才能,归跟到底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这个道理必然会陷入片面夸大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的唯心史观,如爱尔维修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法律造成一切”、“一些伟大的君主在那里召唤天才,天才召唤幸福”,⑤他重视法律、制度对人的决定作用,认为法律、制度是由个别的精英人物 来制定的,他们凌驾于环境之上,人民群众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受少数人的支配。这样,便将人分成上等人和下等人,把解决社会矛盾的希望寄托在上等人身上,由此陷入唯心史观。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说“历史……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产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⑥这表明: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历史而存在,每个时代的人都带有其时代的烙印,包括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的影响、制约以及启发,因此特定的时代会造就特定的人,即所谓的时世造英雄。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⑦另一方面人创造环境,一切的“生产力、资金、环境”都是由人的活动来创造的,离开人,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马克思从实践观的理论出发阐明人对环境的创造作用,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⑧在这里,马克思科学地表明了人和环境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实践在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中所体现的 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人与环境发生联系的过程,就是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体现的。人的实践活动取决于主观意识的指导和客观环境提供的可能性,人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可能性相统一的。主观能动性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怎样做,而客观可能性则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人经过一定的价值判断,权衡主体的需要以及客观环境能提供的条件之后,便能够做出相应的做什么的决定,从而指导人们开始真正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体现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人在变革的实践过程中,既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主观世界,实现了人的发展。

马克思揭示的关于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的理论及其提出的人创造环境的思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继承这一思想,重视劳动人民创造环境、改变世界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政治地位和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

一,认可人民群众改造环境的主体地位,就要改正那种夸大少数精英人物社会作用的错误思想。现今社会仍有大量持英雄史观的人认为只有思想家、理论家等精英人物才是改造环境的主体,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多数人民群众则是受环境制约的人,是受少数人支配的人,这样必然将人分成了 两个等级,少数人凌驾于多数人之上。现实生活中一些拥有权力的少数人,忽视下级和广大群众所应享有的权利,独断专行,甚至以权谋私,将权力看作自家的财产,成为特权阶层。虽然精英人物由于所拥有的权力、对社会资源量的占有优势、或者拥有特殊的天赋,与普通群众相比某种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较大的作用,但精英人物毕竟是少数,而人民群众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任何精英人物或者精英阶层都无法比拟的,人民是改造环境的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承认了人民群众改造环境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存在着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不同阶层之间收入水平不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城乡之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发挥了主体力量,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是改革成果的分享者。而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大环境下,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使得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农民人均耕地的劳动投入量很大,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投入回报率很低,但国家对于农业的实际补贴明显不足。中国的农村以及城市都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民的就业压力很大。各大城市的大多数农民工干着最苦、最累 的工作,收入却得不到保障。再者,在农村农民所交纳的各种费用的增长幅度远高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虽然国家已制定了免交农业税的政策,但这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应该给予农业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从源头上以及动力机制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保障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三,承认人民群众改造环境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关注人民群众政治地位的确立和保障。国家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是依靠少数人的能力,而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争取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赋予广大人民群众所应当享有的政治权利,首先就要给予农民以国民的待遇。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事实上把农民划为非国民待遇的二等公民。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劳动群体,基本权利和社会地位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农民的基本劳动权利得不到保障。国家劳动法明文规定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而农民实质上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享受不到这种权利。农民实际上的政治地位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性质和要求明显不相适应,要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必须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

此外,还要关注人民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 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自身的实践、社会舆论的引导以及教育的作用。首先,人民群众是有能力改造自身、并促进自身的思想、文化水平提高的。现实中存在着鄙视人民群众意识能力的现象,如一些官员不认真听取群众提出的意见和监督,搞一人专制,使得民主制度不能够顺利地运行,更有甚者实行愚民政策利用歪理邪说蛊惑、欺骗人民,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我们相信人民群众具有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就要给予每一个人以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每个人都有完善自身思想、文化水平的空间。对于因贫困未能接受教育机会的弱势群体,政府应完善教育制度,加大教育投入,每个公民都伸出援助之手,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思想文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①③⑥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22页、2页

②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第467—468页、第47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研究》[M].高光、阎树森、马迅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第459页

篇6:论墨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文摘要:墨子有着非常丰富的哲学伦理思想,挖掘墨子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墨子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全面、谐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墨子;和谐思想;研究

墨于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子用丰富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和平济世”的理想社会,“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非命”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重新挖掘墨子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墨子的和谐思想,寻找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结合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墨子的和谐思想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伦理规范,提高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一、人与人的和谐思想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墨子深刻认识到混沌社会状况造成了人们畸形心理,长期的战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反目成仇。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意思是说,一切祸乱都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不相爱”归根结底是一种单纯的“利己观”,为解决这一问题,墨子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孔子讲“仁义”的基础在于道德本心,即先义后利,而墨子讲“兼爱”的基础在于义利合一,这是墨子“兼爱”比孔子“仁爱”高明的地方。

墨子用“视人若已”的换位思考准则来阐释“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准则。“‘视人若已’,就是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误解、消除冲突”。墨子认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枧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之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家,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群臣相爱,则惠患。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下》)墨子在此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一个谐调的群体组织的蓝图,在那个时代显示出了可贵的进步意义。社会是一个隐含着相同价值取向的共同体,社会中的每个群体、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肯定和理解。出于对人性、社会的考虑,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而唯有经常地“兼相爱,交相利”,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方营造出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墨子阐述“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是针对“不相爱”现象进行剖析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道德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个人私欲不断膨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相爱”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作祟。在墨子看来,这些都是社会不和谐的诱因,然而他并不排斥“不相爱”(利己)的存在。他认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墨子·大取》)这是说,爱他人不排除爱自己,在爱人(利他)的过程中就已经实现了爱己(利己),这种双向“互爱”的本质就是“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复合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不反对利益主体对私利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以满足自身的单纯“利己”为目的,而应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复合价值观为指导原则,“利他”是出发点,“利己”是终结点,最终双方追求的结果是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共赢。只有一个人从单纯的“利己”、“利他”观中解放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才能建立,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互助体系。

(二)“义利合一”的功利观,有利于人们利益分配上的和谐

篇7:墨子兼爱教学设计

1、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成语“形容人的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它叫做——(墨)守成规,它讲的是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的故事。墨子除了是一位善于守城的能工巧匠、军事家,还是一位出身微贱的草根思想家、政治家,他杰出的思想就是“兼爱非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兼爱》这篇文章。

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文章中是怎样称呼墨子的?

——“子墨子”。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先秦诸~。子,放在人名前表示进一步的尊敬,翻译过来就是“墨子先生”或“墨子老师”,“尊敬的墨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兼爱》这篇文字是墨子的学生对墨子讲学的整理记录,不是墨子本人亲自撰写。

二、“给墨子断句”

给文中2段文字断句并翻译。

1.展示文字①: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请学生断句并讲出断句的理由(排比句(三句),句式整齐:单句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或相近)

请学生指出翻译的关键词“篡”“贼”,并翻译整句。

教师点评:这段话讲述的是墨子生活时代的“天下之害”,害就是“弊端”之意。

2.展示文字②: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请学生断句并讲出断句的理由(排比句,句式整齐,固定句式“爱……不爱……是以……”)

请学生指出翻译的关键词“爱”“举”“惮”,并翻译整句。

教师点评:在墨子看来,天下之害的根源是什么?(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在于损人害人的自爱自利。)

三、“学墨子说话”:

①请学生仿句:国家不(富强),社会不(安定),家庭不(和睦),我们就会(不幸福)。

②请学生仿句:现在有的人只知道向自然索取,却不懂得回报自然,所以滥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只知道向社会要求(公平正义),却不愿意(维护稳定),所以各种违法违规事件经常见诸报端;只知道向他人要求(奉献牺牲),却不能够(从我做起)

师生讨论、指出这样说话的好处:逻辑性强,由大到小,由集体到个人,由地位高的到地位低的;说理清楚,展开充分,车轮战法;排比句式,句式整齐,说理有力而富有气势;“墨子式”表达。

四、“找墨子句式”

1.请学生在2、3、4两节中查找类似“墨子句式”,朗读、交流并翻译

文字③: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文字④: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

文字⑤: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2.师生讨论、小结墨子说理的特点:铺陈排比,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逻辑清楚,由国到家到身;举例论证,形象生动。不足:有些地方重复,稍显啰嗦。

教师点评:语言质朴平实,议论说理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有说服力。

3.墨子的语言特点和说理特色已经了解,但观点还未理清。要想理清观点,我们必须还要注意文中的一类句式——问句。

找找文章的问句:

①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指出现象)

②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分析原因)

③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引出观点)

④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怎么去做)

这些问句在行文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逐步地引出。使整篇文字形成“生问墨答”的行文模式,议论深入,观点清楚明了。

(补充:《赤壁赋》中主客问答)

五、探墨子思想

那么作者一步一步究竟要引出什么中心观点——“兼相爱,交相利”

1.中心观点提出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

2.联系全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文中的话“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具体表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这里特别要重视墨子对“弱、寡、贫、贱、愚”这些底层百姓的重视。

引用:“这么多年来,我同情那些最顽劣、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不容的人,我时常记得老师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关怀是最有力量的。——林清玄”

3.学生问题合作讨论:这种“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和“自爱”“自利”矛盾吗?它和孔孟所提倡的“仁爱”完全一致吗?

参考:“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自利,而是讲求“兼”“相”“交”,提倡同类项之间(君臣、父子、家国等)的互摄、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精要。从而,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是应该任意贬低、排拒、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借助、肯定、拥有的现实利益,具有更为开阔的胸襟与气势。

孔孟亦有类似观点。孔子“己欲立人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区别: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别、无亲疏、无远近的爱,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礼不下士人。

4.学生问题合作讨论:“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灵丹妙药,它在当时的社会有效吗?

参考: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难以施行,且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5.教师问题讨论:今天我们重读《墨子》的《兼爱》,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没有指导意义?

参考:有。比如我们与父母之间、与同学之间、与老师之间就应该相亲相爱。大家都希望别人爱自己。但往往第一步是最难的,就是我们先要爱别人。要想别人怎么对待你,首先你得怎样对待别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篇8: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 三网联合的现状和意义

20多年以前,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几乎垄断着整个有线电视行业,用户的选择非常少,当时,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入户率高达90%以上,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电信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步入4G时代后,三网联合的进程不断加快,多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人们对有线电视网络的依赖性已经远远不如从前,近几年里,用户不断流失,以前的高入户率早已不复存在,有线电视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电信行业的措施,进一步限制了有限电视网络的生存发展空间。面对种种挑战,有线电视公司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进行改革,在保证网络快速流畅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收费标准,以顺畅的网络、低廉的费用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再次吸引用户,得到居民的信任与认可,不然,当大量有线电视用户流入电信行业,有线电视行业将无生存的可能,其最终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从以上情况来看,有线电视行业的前景着实让人担忧。

三网联合产生了多个竞争主体,哪个行业有大的竞争力,那个行业就能赢得市场先机。因而,电信企业、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宽带互联网等各大行业,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质量,从而提升了整个信息产业的高度,进而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三网联合还提升了通信行业的地位,这对整个行业的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

2 三网融合中有线电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2.1 有线电视数字化技术

以前的有线电视技术,主要利用模拟信号,在三网融合的状态下,则是通过数字技术改码,用专业技术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的数字电视,还需要第三设备的帮助,这个设备主要是机顶盒,数字信息传送后,由电视机顶盒转为模拟信号播放。机顶盒的使用范围不广,因此,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才能使有线电视技术不断发展。

2.2 通信网和互联网资源的融合与分享

分级模式,是我国通信网络建设主要采用的模式。这种模式使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之间存在着矛盾,这时,使用三网联合,即可改变通信网络的这种不良状态。为了使用户有更多元的业务,要结合互联网资源,利用专业技术整合当前通信网。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单纯的点对点已经满足不了其需求,此时,要以网络资源为背景,充分发挥互联网宽带的优势,通过专业人员寻求新的处理方式,使资源分享的同时,也不占用网络宽带,影响其效率。

2.3 网络宽带升级

为了最大程度满足用户对接入宽带网络资源量的需求,需要不断升级网络宽带。如今,随着居民家里的有线电视图像视频的清晰度的提高,容量也渐渐提高,网络宽带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互联网、电视技术整合、电视业务发展、电信网等,直接受网络宽带的影响,网络宽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升级家庭网络宽带时,对原有用户的服务,应该热情周到,并免费为其升级,从而赢得用户的认可。

2.4 加强控制网络安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技术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有关互联网犯罪的法律还不够完善,为一些犯罪分子留下空子可钻,使用户信息流出被盗用,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诈骗,传播污秽信息等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加强网络安全,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很是迫切。具体可通过提升防火墙技术和信息加密技术,用户身份实名认证等,使网络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及时完善与此有关的法律条例,以法律为武器,控制不健康信息的传播。

3 结语

只有不断积极地开发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借鉴相关先进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才能加快三网融合,促进通信技术的发展,进而真正实现三网融合,使其在为用户、企业带来利益与方便的同时,也推动我国经济向前发展。

摘要: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者的相互融合,如今已相应演进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融合后,电视传媒褪去了以往的旧模式,用户在观看电视的同时,还可同时享受英特尔网和电信的功能,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本文以三网融合为背景,探讨了有线电视技术的应用和维护。

关键词:三网融合,有线电视技术,应用,维护

参考文献

篇9: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学;墨家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75-01

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又是各自儒家和墨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仁爱”和“兼爱”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梳理儒家与墨家文化的区别,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分析、融合,及合理性的诠释,将对现代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相似之处

1.思想价值。

“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爱”思想贯穿于孔子学说,构成伦理道德范畴,并形成了一个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已“仁”为核心,并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者爱人”,强调以人为本。同样,“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体系的主要观点。墨子认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他强调人人互爱互利,论述了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二者蕴含丰富的人道主义和民生主义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社会意义。

孔子“仁爱”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仁者爱人”,“爱人”是“仁”最基本的内涵。孔子从不同方面论述“爱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这是从正面说,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是从反面说,要用心去对待别人。墨子也将他的“兼爱”称为仁、义,他说:“兼即仁矣,义矣。”(《兼爱下》)。墨子认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均强调人人应互爱互利。因此,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都要求用爱心去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并且要不断强化自身修养,以此来协调好人际关系实现互助互爱。

3.文化内涵。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之道德标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二者最终都强调用心去爱人,尊重他人,达到人与人互爱互助。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内容,在当时的社会都产生广泛影响并延续至今,是时代精神的结晶与核心。

二、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之不同

1.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

孔子“仁爱”思想以“仁”为核心,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强调个人的行为应符合礼的规范,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除此之外,要做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礼,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由此看来,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孔子“仁爱”思想强调“忠恕”之道,注重主观道德修养,通过主体由“克己复礼,修齐治平”的途径来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孔子“仁爱”思想从政治角度理解仁,要求积极入世,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仁爱”思想聚焦社会,最终目的和根本归宿是“爱人”。

墨子“兼爱”思想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墨子将兼爱也称为仁、义,但墨子所谓的仁义是注重效果,以利人為核心内容的。他认为“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非乐上》),又说:“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耕宝》)。墨子采用了孔子所提出的仁义这个范畴,却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的思想。他说:“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贵义》)。墨子反对喊口号似的“为仁”,注重做事情的结果,强调在做具体的事情中体现“仁”。

2.“爱”的对象。

孔子“仁爱”思想是不平等的爱,并不是一视同仁的。 “仁爱”思想是为封建社会统治者服务的,同时当时社会又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因而“仁爱”思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孔子“仁爱”思想强调以血缘为纽带,例如父母、子女等,并且认为血缘关系也有亲疏远近之分。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亲的程度依次递减,由爱父母推至爱所有人,而产生不同的等级。孔子“仁爱”思想中的“忠恕之道”或“爱人”都具有鲜明的阶级内容。孔子说:“仁者爱人”,却根本不承认“小人”同样具有仁的德性。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孔子“仁爱”思想中的“爱人”是有差别的,不是爱所有的人,认为“小人”是不配讲仁爱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墨子“兼爱”思想中“爱人”是不分等级的,平等之爱。他认为虽然是“贱人”,只要不以“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实行了兼爱,也就是“仁矣”、“义矣”。墨子主张爱人应该“远施周遍”,不应有亲疏厚薄之分,他说:“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下》),主张“爱人”要一视同仁。墨子不认为上下贵贱的等级可以取消,却肯定其关系是可以相互的。他说:“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兼爱上》),同时又强调说:“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兼爱上》)。墨子“兼爱”思想主张人与人互相关爱,互助互利,来实现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化发展进步的源泉,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认真研究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爱人”思想,汲取其中的永恒价值,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分析、融合,将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火生.孔子“仁爱”观与基督教“爱人”思想比较.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5)。

[2]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上一篇: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下一篇:出国学习计划必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