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新模式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阅读教学新模式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修订稿)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与学习的内容进行链接。可以利用故事引入,谜语揭题,质疑课题,谈话导入,情绪渲染、直奔主题等形式,无论哪种方式,目的是设疑激趣、启迪思维、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走入课堂奠定基础。导入要根据学生的生活感受、知识储备等具体情况而定,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认真研读文本,更要了解学生。

注意的问题:

1、导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是在导入新课时,多以教师的主体活动,如:朗读激情、实验激趣、故事明理等作为载体,其间虽然也有学生的部分活动,但往往只是作为承上启下的必要手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心态多处于被调动的状态,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也多属于被动参与的性质。要真正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中间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因此导入时要考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良好的状态。

2、导入要具备简洁性。著名的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巧妙的组织语言,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拉近,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本上来。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在自读自悟中发现问题。(预习题纲不一定是印发的,形式多样)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但学生也会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和学生一道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找出有价值的真问题,去除假问题,在确定有必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后,着重展开小组讨论,以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可以侧重学生根据学习提纲课下完成,课上整理思路最多3分钟。

三、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合作探究的问题要侧重揭示文章中心。为了突出课文中心,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由内容到中心合作探究的重点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出来,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追求问题的答案,更要对体现问题的语段进行品味感悟。品味感悟就是要学生在读懂全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精华之处深入地读。课文精华即绝妙之笔,或一段,或一节,或一词一句。教师在这一过程要把时间充分地交给学生去读,去谈:读的方式有很多,如带着理解声情并茂地读,带着表演分角色有滋有味地读,带着问题不出声音慢慢地品读。谈的内容可以是对字句本身的理解,可以是从读中悟出的情。在学生反复地读和反复地交流中,彼此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最终达到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知晓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

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阅读的个性化。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教师充分的研读教材,把握内容,以童心童趣融入课堂。学生的阅读水平受家庭环境、知识水平、智力因素等影响,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要照顾到个别差异。

2、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思考时间。重点环节要不惜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与思考,不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3、要重视合作探究问题的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是引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关键。

四、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学生借助各种合作方式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如: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针对找出的有价值的真问题,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采用的步骤是先小组内交流,后班内集体交流。这个环节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无须多讲多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点拨、讲解。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在学生交流这一过程中要及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注意的问题:

1、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社会热点。探究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2、要重视过程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仅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自由、激励的氛围,给予学生的是尊重和鼓励。

五、强化巩固、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基础训练、拓展练习。要设置一定的课堂练习,例如阅读精彩的段落、基础方面的习题等,起到巩固所学的作用。延伸注重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向能力迁移,阅读向社会延伸,课内向课外延伸。可以从培养学生善写作、善读书、善观察、善交流等方面入手。 注意的问题:

1、在练习设计上要注重实效性、注意趣味性。要精选代表性强的练习题,不要为练习而练习。

2、在练习设计上要注重层次性、开放性。要体现难易梯度,循序渐进。 阅读教学的模式旨在对教师教学提供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情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创新,使教学模式呈现出个性色彩,使我们的教学模式不断走向完善。

第二篇: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模式探究

内容提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成了高中语文改革的重点。但是在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课堂主体地位不明确,阅读教学拘泥于形式等问题。笔者在本文中,试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显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但是在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如下一些看法。

一、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是人的生命体验运动。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以强有力的参与行为进入文章的艺术世界和情感领域时,便会蓦然发现作家正在向我们走来,和我们直面对话,倾心相谈。我们可以与他一起走在生命高度亢奋的意识刀锋上,从而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感到有一种心智为之洞开、灵魂得以抚慰的惬意。

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老师的事,根本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直至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就是阅读了,也是随意性较大,或者因为任务,或者用来消遣,或者凭兴趣翻翻,至于研究性阅读,自然,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知道,大部分同学不太清楚研究性阅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等。

这种现状的存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为应付高考教师多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学生的个性情感得不到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没有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阅读兴趣出发来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

再次,学生个体学习存在差异性,而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抑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 ,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同时,教师既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说来,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第一,问题式阅读。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有七十多年,要让90后的学生充分感受本文的意味、情味很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消除时代隔阂,感受人文悲秋情怀,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我采用了对话教学,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体悟式阅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设置一些“障碍”。我们所谓的“障碍”是指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教师精心地捕捉课堂随即生成的资源或将一些预设重点话题抛出,使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

2、提供一个平台。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辨证的看问题,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建立起师生、生生、学生和书本之间的对话。教会学生学会借鉴和反思,引领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促进思维的健康发展。

3、指明一个方向。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应有明确的方向。对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各种偏颇,应及时的引导,指明一个准确的方向。

例如,在教授陆蠡的美文《囚绿记》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从文章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有的学生说,他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第三,探究式阅读。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在教学《雨霖铃》时,我与学生一起探究了以下问题:

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这首词中有一“千古俊句”,你认为是哪一句?请说说理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2.“霸桥折柳”是什么意思?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 3.历来词评家赞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请你说说其妙处。学生品评、交流如下:此二句历来为人传诵,妙在集中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离人饮酒消愁,酒醒无异愁醒,愁醒更叫人难受。“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此其一。晓风残月,天未亮时特别凄清,古时赶远程常在此时动身。“惆怅晓莺残月,伤别。”(韦庄)此其二。 4.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学生交流如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 此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导致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端正我们的观念,走出误区,以学生为主体,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困惑,适应新的教学评价。让他们扬起兴趣的翅膀,翱翔在语文浩瀚的海洋里,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

1、方文飞《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周保中《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3、袁承印《阅读在线》,《语文教学通讯》

第三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宜宾市南溪区江南镇初级中学校 古家兴

摘要:群文阅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教学形态,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以前的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现状,由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应运而生,这就要求语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应与时俱进,二这种互助、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在阅读上的表现就是当前新引进的一中语文教学模式——群文阅读,群文阅读的理念是语文教师遵循阅读教学原则,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在特定的课间和环境中,将一组相关文本集萃在一起,提供给学生阅读学习,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活动。怎样培养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也成了当前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话题。 关键字:群文;阅读;方法

一、什么叫群文阅读

广义的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形态,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阅读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不同平台载体上,在复杂资源中进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从而实现阅读者个体自我或社会意义的构建。狭义的群文阅读是指一种教学方式。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某个议题选择若干篇符合教学需要的一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学习,学生通过对多个文本的体验、思考、讨论来构建意义,实现学生阅读力的提高。

“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理念,在语文教育领域,她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她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比较、鉴别、欣赏上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成为真正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二、当前的阅读教学模式

现在,语文课堂教学通常采取单一的文本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宰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基本靠的是教师手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备课本、一口普通话来完成。阅读基本是教师将该怎么做,学生跟着怎么答,虽然在教学中还

1 是在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像课件、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工具,但是这些基本都是按照上级要求完成任务,缺乏开发性教学,学校的阅读课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但是有的学校在上,有的学校没上,或者上阅读课就是随意让学生读读书,不给学生提要求。自由散漫的读,其结果可想而知。不但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缺乏阅读兴趣的激发;缺乏博览群书;缺乏整本书和多文本的阅读。缺乏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缺乏整合利用,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不高,而且很难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的三情共振。

三、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学生阅读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所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起好引导作用,教师的重点工作在课堂外,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是教学的关键。阅读中应该导向性地让学生学会比较,读一组文章,一类文章,一群文章,让学生感受类文的魅力。

(二)”阅读教学中能够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于他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他联系实际生活非常紧密,我们面对的是人,他一出生就进入了社会,就开始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所以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非常强。阅读本人的文章更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性素质。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面对的是人,人是有感情、会思想、会判断的高等动物,一个好老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出来的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学生无疑是真正的人才。所以教师要学会导向型阅读。以免让学生误入歧途。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科技人才的竞争。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比较将最终体现在科学技术的领先程度。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是培养科技人才摇篮,为科技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 2 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工作的重心,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五)”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任何人的发展都需要引导,但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还是自己,所以阅读中也应该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阅读,学会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六)”一定要学会放弃。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真实的更实用地类生活化阅读。

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一种变化:“在政府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课程目标是:以最大的真诚,充分信任儿童母语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为主要特征的精读教学一统天下的状况,通过全面的阅读指导,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引领孩子的阅读生活;构建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在以上赵镜中教授的描述中,建构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群文的共性,在比较中找到精彩所在,而文本中与主题或者共性联系不大的东西则要舍得扬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四、怎样进行群文阅读

(一)”是明确主题。在群文阅读中,首先要确立一组文章的主题例如要讲解写景抒情的诗。就可以收集杨万里的《小池》、贺知章的《咏柳》、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杜牧的《山行》……这一组诗歌都是借景抒情,表现古人深情厚谊。

(二)”是“恰当的阅读方式”。由于是群文,一般内容较多,如果都采用 3 精读的方式,则可能出现时间不够,所以一般运用默读、浏览、跳读等方式,对群组中的几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在课堂上,多数学生都能借助课外填写的“阅读记录表”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

(三)”是“金典片段分享”。这是课堂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开展互动、多元的对话不仅能让孩子们一同分享到阅读心得,而且能营造出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践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互动才能集思广益。为学生更好学习奠基。

(四)”是“精彩赏析”。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群文横向的比较性阅读,则容易引发高质量的思考,促使学生做出判断,进行质疑、重读、辨析,解疑……一个好的话题,既能反映阅读材料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诗歌的群文阅读中,金典诗句的分析尤为重要。像以思乡念亲的为主题的一组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李白的《静夜思》、张藉的《秋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与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与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都是思念家乡的千古奇句。

(五)”是“主题拓展”。课堂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拓展视野,学会学习,然学生展开翅膀在无垠的文学天地和语言魅力中去享受人生。

群文阅读是阅读教学一种崭新的方式,让我们的教学闪耀创意的星光,阅读会使学生的心灵丰富多彩,姹紫嫣红,我相信,坚持阅读,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赵镜《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重庆树人教育科研简报。

[2]于泽元《群文阅读理论》.重庆树人教育科研简报。

[3]王林《群文阅读理念和实践》.重庆树人教育科研简报。

探讨》,见《新世纪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创新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高雄师范大学主编。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全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广阔无垠的思维空间,才能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章可循,只有重新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才能使创新学习对学生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们将整个模式概括为初读感知——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一一反馈归纳,其具体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一、模式基本特点

1、主动尝试: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模式,转变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建立实验小组,拟定了与教改实验同步的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教法的探究。看录像课,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我们尽快掌握“四结合”教改试验这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一个目的”,即和谐的双轨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

2、发现创新: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本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常规的思考方法,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善于直觉思维,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二位同学上台,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人个能光讲道理,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才能获胜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同时既融语言内化、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于一炉,使学生创新能力在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我校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先把诸葛亮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质量。

2、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在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当中,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优化了阅读教学,将读书由被动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多媒体刺激下,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第三册看图学词学句《祖国多么广大》这一课中配有长江两岸这一带的风光图片,课件设计如下:长江大桥巍然耸立,横跨江面,柳枝吐绿,燕子鸣唱,江上渔舟往来穿梭,江面风平浪静,还配有《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音乐,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提问:“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词汇来描写一下美景呢?”“随着图中你看到的景物,你能想象出此地还有哪些美丽的风光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不少好词好句在此应运而生,最后教师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要求学生用想象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图。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口语表达、说完整话及丰富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学“器”这个字时,由四个口和一个犬字拼凑而成的动画过程也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学生就此而编出了一个顺口溜,熟练地记住了这个字:一只狗,四张口,原来是只机器狗。根据“热”字的字形,学生又想象出“这是一个人正在用手拿滴着油的九子”。“美”字的教学更有乐趣:“八贤王,威力大,皇帝老子都不怕”,看、多么形象!此外,多媒体还以动态画面、展示过程、符号提示、指导朗读等优点,赢得广人师生的喜爱。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对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大有益处的。

二、模式操作过程

1、初读感知:

有感于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教师不做任何提示,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会被学生五花八门的提出来,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吃墨水》一课,为什么用“吃”墨水而不用“喝”墨水或“蘸”墨水?《蛇与庄稼》一课中,为什么放蛇去捉田鼠而不放猫?大水过后,田鼠和蛇为什么没有被淹死?《补丁》一课中最后一段“毛主席说,国家还很穷„„”的后面为什么不加冒号、双引号?《坐井观天》中的青蛙为什么会在井底?《昨天这是一座村庄》一课中提出作者为什么用昨天而不用过去?„„面对这些稚嫩而又颇有潜力的问题,教师应稳住耐心,不要否定学生的问题,和学生共同确定几个

主要问题,分清主次,注意课文的前后联系,然后着重展开讨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时间,学生

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好奇心与成功欲就行到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

探求,主要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同学帮你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教

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

脑、眼、口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

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一般不要替代,

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

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骆驼和羊》这一课中,老牛的话是重点,原句在教育的批评骆驼和羊的做法是不对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可让学生将原句的批评改成赞扬的语气,即:你们怎样做才是对的,句式转换了,意思还没变,这就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思维要求,于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小学生守则》与日常做人道理展开了一场气氛热烈的讨论会,并提出了今后自己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4、反馈归纳: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揭示主题,使学生的思维形成能力,不要机械重复,只是高度概括,这一环节也可留给学生来完成,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形成认知结构。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的总结中,教师总结出:看问题要全面,眼光要放得远,才能把事情本来的面目看清楚,不要向青蛙那样目光短浅,固执己见,不听劝告。没想到,此时的一各学生站起来反驳了老师:老师,我不完全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青蛙有值得人学习的一面,它不听小鸟的话,也正说明了青蛙不盲目相信别人,它对自己的眼睛自信不疑,这也说明它能坚定立场。学生的一番话使老师灵机一动,老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表扬了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盲从别人的精神。教师又问:青蛙唯有亲自到井外看一看,才能知道天究竟有多大,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青蛙跳出来后,它会看到什么?,这个题目对学生的吸引力太大了,有的说青蛙看到了美景,有的说看到了电脑、高科技、激光枪、机器人、高楼大厦、波涛汹涌的大海、美丽的珊瑚,更看到了广阔无垠的蓝天„„,在神奇的想象中,学生明白了虽然眼见为实,但凡事还需身体力行,才不致于犯错。最终一名学生用常识中的知识点明了其实青蛙的眼睛对不动的东西来说是弱视,对动的物体才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读,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是阅读教学的真谛。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情境,以读为本,引领学生去感悟文中蕴蓄的内涵和诗意,去品味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作者的情意,积累妙语佳句,接受人文熏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一下我在新课标理念导引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一些初步探索。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因此导课这一环节的激趣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师可运用电教媒体、实物、谈话、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阅读的期待,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师生双方都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如教学《记双华的双龙洞》、《参观人民大会堂》这一类游记性质的课文,上课伊始,可先让学生欣赏有关“双龙洞”和“人民大会堂”的视频资料。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个个聚精会神,视觉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还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欣赏完毕,再让学生带着刚才的心情去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课文的朗读中去。

再如《翠鸟》一课,上课伊始,教师首先问学生:“大家喜欢鸟吗?能说说为什么吗?”从这样一个跟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他们所喜欢的话题开始谈论,很自然地便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当然,引课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开始部分,所以我们平时的引课一定要简洁、直接,讲究效率。切不可花费太多的时间,弄的花里胡梢,冲淡了后面的阅读教学,使课堂教学变的虎头蛇尾。

二、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把课文读通读顺,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在此阶段,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初读全文,做到读的正确,流利,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可采用开火车朗读、小组轮读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重点是读准字音,读流利,对情感方面则暂不做要求。在此基础上,人人都去探究,从容的想一想,第一“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比如“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对那一部分最感兴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要过多的重视对与错的评判,只要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读书所得,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就应该给予肯定。第二,“不懂什么?”比如:“课文中有那些新词不懂?课文的内容与语言表达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这也就是教学中所说的质疑阶段。对于学生在质疑时所提出的问题,有些简单地可以请其他同学即时帮助解答;不便当时解答的,与教学重点相符的,可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非重点内容,则可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课下自己解决,正所谓“从学生中来,回学生中去”。

在学生感知和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在感知阶段的探究所获,调整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第一方面的收获,考虑那些可以少教,甚至不教;根据学生的第二方面的疑问,认真筛选后,融入教学目标。

还是以《翠鸟》一课为例,在谈话引入课题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之后,问“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有的回答:“我知道了翠鸟长的很漂亮。”有的回答:“翠鸟捉鱼时的动作很灵活。”还有的回答:“我知道了翠鸟的家居住在哪里。”学生的回答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它们对课文的初步感知,都应给予肯定。在此基础上,再问问学生最喜欢课文的那一部分。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翠鸟漂亮的外形和捉鱼的样子。这也是课文的重点,在后面的教学中,便可重点引导学生精读这两部分。

在质疑这一环节,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翠鸟的家为什么住在陡峭的石壁上?”虽然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这毕竟不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我在学习中并没有引导学生解决,而是在结课时将它作为了一个课外作业留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查资料解决,正应了前面的“回学生中去”。

要想使课堂教学提高效率,教师必须在平日多下功夫,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使他们所提的问题有价值。否则,如若学生不会质疑,提了一大堆无关紧要的问题,则会使“质疑”流于形式,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使教师无法收场,直接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这样的“质疑”还不如没有。

三、精读领悟,读懂课文

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没有“读”这个基础,培养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美之处,引领他们理解语句意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文章的内涵,激发美好情感,享受审美乐趣,捕捉语言文字中闪烁的语感火花。

勿庸置疑,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是精读这一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理解体悟重点词语;创设情境,引发想象;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讨论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自读自评,互读互评,师生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只要学生能读出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这便是读懂了课文。

如教学《日月潭》一文时,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描写日月潭早晨和中午美景的文字是本课朗读训练的一个重点。教学时,刚开始学生并没有读出感情,这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先来观看日月潭早晨和中午美景的图片,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多数学生都被日月潭的美景陶醉了,情不自禁地说:“日月潭可真美啊!”现在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读课文,学生由于有了刚才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读得声情并茂,日月潭的美景顿生眼前。

萨特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对相同的语文教材的反映是多元的。因此,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我们应该特别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引导他们进行有创意的阅读,鼓励他们读出自己对语言的独特感悟。这也是《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一点。

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指导学生精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我让孩子体会豌豆娃娃此时的心情,有的学生说很高兴,因为就要到大自然中去旅行了;而有的学生却说很伤心,因为就要离开妈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正反映了孩子内心的独特体验,只要他们能读出对语言的这种感悟就行,不应做统一定位。

在精读这一环节,还有值得一提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在平日的教学中多加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评读,评自己,评别人。这里的评并不是单纯的评字音,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生朗读全貌的一个评价,对学生而言,这个评价一定要具体。常听到有些老师在让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朗读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就是“很有感情”。其实,这样的评价就是没有评到点子上。这时,我们的老师就应该做适当的引导,“能具体地说一说他读得好在哪里吗?”,“他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长此以往训练下去,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学会评自己,评别人。而学生一旦学会评读了,而且评到点子上了,这说明他的朗读体悟能力也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四、深读积累,读活课文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熟读成诵,方能积累语言。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还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吟诵最得益的途径,”而这样一种理想的效果必须是建立在与思维相结合的理解之后的读才能达到。因此上一环节的精读领悟更有意义。在学生对重点句段有所感悟,读出情感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的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他们将不熟悉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为以后的写作服务,真正将课文读活。

如在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时,在引领学生精读完了课文之后,我问:“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四季怎么样?”学生脱口而出:“太美了!”我紧接着问:“这么美的四季,想不想将它永远的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那就请你赶快将这美妙的文章背诵下来吧!”话语刚出,学生背诵课文的声音便淹没了课堂。

五、开放课堂,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机会。鉴于此,我们的阅读教学结课时,留给学生的不应是句号,更多地而应是问号和省略号。要将我们的阅读教学作为一个引子,,以此引出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到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去学语文,用语文。所以,我们在结课时,应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更多的开放性作业,使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

如教学《翠鸟》一课,在结课时,我和学生谈话:“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有关翠鸟的许多知识,相信现在每个同学的心中一定有许多收获,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疑问,下面就请你结合自己的收获或者疑问给自己布置一道课后作业题,好吗?”

由于是给自己布置作业题,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我要办一期关于翠鸟的手抄报,向大家介绍翠鸟。”有的说:“我要继续搜集资料,了解翠鸟还有哪些种类?”有的说:“翠鸟太漂亮了,我想把它画下来。”还有的说:“我要到大自然中去,亲自看一看翠鸟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这正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关于翠鸟的教学并没有随着课堂的结束而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以《翠鸟》这篇课文为引子,到生活这个课堂中去学到更多的有关翠鸟的知识。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是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从不会读到读通、读懂、读活的真实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语感,积累语言,并使他们的视野得以开阔。

上一篇:幼儿园三年规划范文下一篇:幼儿园特色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