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康唑联合碘酊烧灼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分析

2022-09-11

真菌性角膜溃疡属于深部真菌感染疾病, 是致盲率很高的角膜疾病,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素大量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增长迅速。近两年来作者采用氟康唑联合碘酊烧灼治疗24例真菌性角膜溃疡,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治真菌性角膜溃疡24例。其中男性16例, 女性8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72岁, 平均44.5岁。

1.2 诊断标准

1.2.1 临床表现

(1) 角膜溃疡呈苔被状; (2) “卫星”状浸润; (3) 前房积脓; (4) 分界沟; (5) 狄氏膜皱褶。

1.2.2 实验室检查

本组角膜溃疡面真菌涂片有15例找到菌丝, 有12例有真菌生长。

1.3 治疗方法

1%的卡因滴眼行表面麻醉后清除角膜溃疡表面坏死组织, 以5%碘酊烧灼溃疡面, 用生理盐水冲洗角膜表面, 用0.3mL氟康唑行结膜下注射, 隔日1次, 清创术每周2次, 同时用0.2%氟康唑眼水滴眼, 每2小时1次。

同时将本科2001年至2002年有病历记载, 并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未用本方法治疗16例作为对照组。

1.4 结果

治愈标准:治愈角膜溃疡面愈合, 前房积脓消失, 角膜荧光素染上阴性;无效:病灶加重。结果:治疗组18例治愈, 治愈率75%, 病程9~33d, 平均22d;对照组7例治愈, 治愈率43.75%, 病程11~72d, 平均37d, 2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 (P<0.05)

2 讨论

近年来眼科真菌感染逐渐增多, 治疗比较困难, 而大多数抗真菌药物毒性大, 副作用多, 同时眼组织通透性差, 难以通过血房水屏障, 眼部刺激症状明显, 抗菌效果不稳定[1]。

氟康唑是一种新型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也是今年来发展较快的抗真菌药物, 它具有广谱的抗真菌作用, 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羊毛固醇使其转变为14-去甲基羊毛固醇, 而阻止麦角固醇的合成, 并特异的抑制对真菌存活起决定作用细胞色素P-450, 破坏真菌细胞的完整结构, 而对动物或人体中正常的细胞或细胞色素P-450作用甚微;其药代动力学特征非常好, 水溶性好,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毒性小, 半衰期长, 可以口服、静脉滴注及局部使用[2]。在眼内能自由穿透眼部, 在发炎的严重穿透力更强, 较容易通过角膜, 同时易通过血房水屏障, 使眼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治疗组采用氟康唑频繁滴眼, 局部球结膜下注射作用更直接, 药物可以经过球结膜下缓慢释放横向扩散进入角膜实质层, 并经角膜进入前房, 房水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3]。

在治疗中患者诉局部无明显刺激, 结膜下注射无明显不适和疼痛, 全身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清创碘酊烧灼术是传统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可以直接清除角膜溃疡表面的坏死组织, 有利于抗真菌药物在眼内的渗透。碘与组织中的水接触后形成原子态的氧, 其可破坏细菌原浆蛋白的活动基因, 并与蛋白中氨基酸结合使其失活, 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但它仅能杀灭浅层组织的真菌, 而与氟康唑联合应用后, 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本文运用碘酊烧灼与氟康唑联合应用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取得较好的疗效, 也说明氟康唑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较理想的药物。

摘要:目的 分析氟康唑联合碘酊烧灼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对角膜溃疡病灶清除, 5%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治疗24例。结果 有18例治愈, 治愈率75.0%。结论 氟康唑联合碘酊烧灼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效果明显。

关键词:氟康唑,碘酊,真菌,角膜溃疡

参考文献

[1] 刘英奇, 赵亮.现代眼科学[M].江西:江西技术出版社, 1996:466.

[2] 张俊杰, 谢雷克, 陈祖基, 等.氟康唑眼液滴眼的眼内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 2002, 38 (2) :108~111.

[3] 陈祖基.实用眼科药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1.

上一篇:煤矿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研究下一篇:固原市原州区水利发展的有利形势及目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