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7例临床分析

2022-09-12

随着鼻内窥镜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CT的普遍应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不断地被发现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3]。我院自2006年至2009年共收治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7例, 均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术后常规换药, 随访12~24个月, 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病例中, 男10例, 女17例, 年龄21~63岁, 平均42岁, 病程1个月~2年。全部为单侧发病, 病变局限于上颌窦21例, 累及筛窦3例。左侧16例, 右侧11例。主要症状:涕中带血伴异味12例, 鼻塞伴脓涕5例, 面颊部肿胀感4例, 上列牙痛3例, 剧烈头痛伴眼胀1例。术前检查:中鼻甲息肉样变及中鼻道息肉10例, 中、下鼻道脓涕6例, 下鼻甲肥大伴鼻中隔偏曲3例, 鼻道内见褐色或灰绿色干酪样坏死物5例, 以上病例均有窦口鼻道复合体受阻现象, 另外3例鼻腔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所有病例均行副鼻窦CT扫描提示上颌窦腔内软组织密度影, 其中13例有不规则散在点状钙化斑影, 8例有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 其中2例术前考虑内翻性乳头状瘤。所有病例术后病理诊断均符合曲霉菌感染。

1.2 治疗方法

全组病例均在全麻下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在鼻内窥镜明视下将中鼻道息肉切除、清理, 然后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自然口, 清理窦内干酪样物及脓性物, 对累及筛窦的病例, 咬开筛泡, 筛窦病变较重者自前向后行全组筛窦开放。同时对合并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者行鼻中隔矫正、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中全组病例均见有褐色及灰绿色干酪样坏死物, 将其全部清理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术毕用膨胀海绵填塞鼻腔, 术后静点抗生素治疗7d, 未用抗真菌药物。48h后抽出鼻腔填塞物, 然后予每天鼻腔冲洗治疗2次, 持续半年并局部应用血管收缩剂治疗3个月左右。同时按鼻内窥镜术后常规处理定期鼻腔换药, 在鼻内窥镜下清理痂皮、囊泡、解除粘连, 以保持窦腔引流通气畅。随访12~24个月。

1.3 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均经病理确诊为曲霉菌感染。术后经随访12~24个月临床症状消失, 鼻内窥镜下见创面愈合, 窦口开放良好, 无粘连, 窦腔黏膜上皮化, 未见干酪样坏死物及脓性物, 未见复发。

2 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可根据真菌是否侵袭窦腔黏膜及骨质而分为侵袭性及非侵袭性两大类, 又可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暴发性及慢性两大类, 而在慢性真菌性鼻窦炎中又可分为无痛性、真菌球、变应性3类, 其中急性暴发性、慢性无痛性属侵袭性;真菌球及变应性属非侵袭性[1]。本组病例均属非侵袭性 (真菌球型) , 而真菌球型以曲霉菌多见。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主要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目前认为发病原因主要是鼻腔先天畸形、解剖异常或后天肿瘤、炎症等造成鼻腔局部引流不畅、窦腔缺氧;另外机体免疫力下降, 或长期不当使用抗生素、皮质激素等使得寄生于鼻腔或鼻窦内的真菌得以繁殖形成菌形团阻塞窦口而发病。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早期诊断困难, 容易造成误诊, 因本病多发生在单侧鼻窦, 且不少病例影像学检查有鼻窦及其临近结构的骨质破坏, 术前易误诊为鼻腔鼻窦肿瘤。鼻窦CT检查是本病最重要的检查方法。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典型CT表现为窦腔内高密度钙化影或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团块影中有不规则散在点状钙化斑, 类似金属异物, 窦腔内病变可突入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单窦发病且集中于上颌窦。但CT不典型时, 还应结合鼻腔分泌物、鼻腔有无肿物及其特点加以考虑。本病有2例术前误诊为内翻性乳头状瘤。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手术目的在于充分开放鼻窦开口, 以彻底清除病变, 有解剖结构异常者应同时手术矫正, 避免可能的狭窄, 建立鼻腔鼻窦良好的通气和引流, 保持充分的有氧环境, 从而完全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环境。本组27例病例均通过鼻内窥镜手术, 未用抗真菌药物, 全部治愈, 表明鼻内窥镜手术对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有显著疗效。另外, 定期经鼻内窥镜下复查换药清理痂皮、囊泡、解除粘连, 并坚持3~6个月时间甚至更长时间每天行鼻腔冲洗及局部应用血管收缩剂减轻鼻腔鼻窦黏膜肿胀和防止鼻息肉形成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有效措施。本组病例有6例术后随访可见黏膜广泛肿胀, 经短期口服类固醇治疗后肿胀逐渐消退, 有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粘连, 均经定期换药发现并解除局部粘连确保了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通畅。

总之。笔者认为目前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最有效的办法是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同时严格按手术后常规处理并定期随访换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无需应用抗真菌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7例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 全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辅以常规鼻内窥镜下换药。结果 27例病例均治愈且均经术后病理证实。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手段, 术后定期换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

参考文献

[1] 顾之燕.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3, 17 (5) :257.

[2] 韩德民.鼻内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0~81.

[3] 何超, 戴熙善, 付彦乔.真菌球型鼻窦炎CT影像学特征[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21 (8) :371~372.

上一篇:一种基于二进制编码的考试成绩数据分析下一篇:论设计与风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