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拉嗪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探讨

2023-03-03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 是一种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目前其病因尚不明确,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以及黏液脓血便等, 患者的病情复杂, 且容易复发[1]。目前, 我国U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但目前尚无根治方法[2]。临床上常采用口服5-氨基水杨酸 (5-ASA) 以及类固醇激素等进行治疗, 但其缓解率仅在60%~70%左右, 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多, 部分患者难以耐受, 临床应用局限性较强[3]。为探讨美沙拉嗪颗粒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该研究2010—2012年采用5-ASA联合甘草酸二铵对UC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48例内镜确诊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20例, 年龄18~68岁, 平均34.4岁。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修改的UC诊断及疗效标准[4], 排除年龄>75岁者或者<18岁;对磺胺以及水杨酸过敏者;1周内使用SASP类药物者;合并其他严重或者进展性疾病者;有肠道切除术史者;患有感染性肠炎者;不能遵医嘱配合治疗者以及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颗粒 (商品名:艾迪莎, 颗粒剂, 由法国爱的发制药集团生产) 1 g, 4次/d, 同时静点甘草酸二铵注射液 (商品名:甘利欣, 水针剂, 连云港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60 m L/d。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颗粒1 g, 4次/d, 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 进行内镜复查以及组织学复查, 并于治疗前及1疗程后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 并进行3大常规检查, 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情况等, 以此来评价药物的疗效以及安全性。

1.3 疗效评价

1.3.1 主观评价

治疗1疗程以后, 由患者对疗效进行主观评价, 分为明显好转、好转、无变化、加重以及明显加重5个等级。

1.3.2 症状改善

治疗1疗程以后, 患者的腹痛、腹胀、腹泻以及脓血便等症状均消失, 则认为症状消失, 反之则为症状未消失。

1.3.3体征改善

治疗1疗程以后, 腹部包块及压痛消失, 则认为体征消失, 反之则为体征未消失。

1.3.4 内镜评价

于治疗前即治疗1疗程后进行内镜检查, 据此评估病情改善情况, 并详细记录充血性水肿、脓性分泌物、假息肉、糜烂、溃疡、黏膜出血以及血管模糊7项症状发生情况, 并根据上述7项症状进行疗效评估, 完全缓解:≥5项指标较治疗前降低了1个等级;部分缓解:治疗后, 有3~4项较治疗前降低了1个等级;无变化:治疗后, 0~2项指标较治疗前降低了1个等级。

1.3.5病理组织学评价

根据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级, 0级:未检出多形核细胞;1级:病灶固有层检出少数多形核细胞浸润;2级:病灶固有层检出大量的多形核细胞浸润, 并伴隐窝;3级:检出大量的多形核细胞浸润, 并伴隐窝脓肿;4级:病灶有明显急性炎症发生, 且形成了溃疡。根据病理组织学分级评价疗效, 0~1级表示完全缓解;病理分级降低, 但>1级表示部分缓解;无明显改变表示无变化。

1.3.6 疗效综合评价

显效:体征及症状均消失, 大便常规检查以及内镜检查无异常;有效:体征及症状基本消失, 大便2~4次/d, 便检红细胞以及白细胞均<10个/HP, 且经内镜复查显示黏膜仅存在轻度炎症反应, 但部分形成假息肉;无效: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经χ2检验。

2 结果

该组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其中3例重度患者因疗效不佳在治疗1周以后予以静脉注射200 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 症状缓解, 改服泼尼松治愈。

2.1.1疗程后主观评价

治疗1疗程后, 主观评价显示两组均无加重及无变化者, 治疗组18例 (75%) 明显好转, 4例 (25%) 好转, 对照组12例 (50%) 明显好转, 12例 (50%) 好转。治疗组的好转率及明显好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2.2 治疗1疗程后症状及体征情况

治疗1疗程以后, 治疗组的症状及体征消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症状存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治疗1疗程后内镜复查情况

治疗1疗程以后进行内镜复查, 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治疗1疗程后组织学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1疗程以后进行组织学复查, 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5 疗程结束后的综合疗效评价

疗程结束后综合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6 不良反应评价

治疗组出现2例颜面及双下肢轻度浮肿, 1例轻度血压升高伴头晕, 对照组出现1例头晕、轻度头痛, 1例口干, 1例轻度谷丙转氨酶升高, 均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常规检查结果、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UC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 其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以及精神等因素有关。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对于UC的认识, 临床治疗效果有所改善, 但UC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5]。UC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传统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可分为2个阶段, 一是患者的黏膜屏障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导致某些致病因子容易自肠粘膜中穿过, 从而导致组织损伤;第二个阶段为各类炎症细胞, 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肥大细胞等在损伤部位聚集, 从而激发产生一系列的炎症递质, 进而产生炎症并逐渐扩散, 最终形成溃疡性结肠炎。美沙拉嗪实际上是5-ASA丙烯酸树脂所包裹的一种控释剂型, 可有效抑制结肠黏膜释放出白三烯, 并可清除活性氧等一系列损伤因子, 以有效抑制白细胞产生的各类炎症递质[6]。

甘草酸二铵是中药甘草提取物, 其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环相似, 可阻碍可的松与醛固酮的灭活, 从而发挥类固醇样作用, 但无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相关研究显示, 溃疡性结肠炎肠组织中的TNF-a以及ICAM-1表达显著调, 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炎症越严重则TNF-a和ICAM-1的阳性表达率越高[7,8,9]。因此, NF-k B可以作为调节细胞基因转录的关键因子, 在机体免疫应答以及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0]。而甘草酸二铵能显著降低TNF-a和ICAM-1的表达, 并抑制NF-k B的表达, 提示甘草酸二铵可能从根本上抑制结肠炎症的发生及发展。

该研究结果显示美沙拉嗪联合甘草酸二铵疗法治疗4周末在整体疗效、患者主观评价、症状体征消失率、内镜下完全缓解率、内镜下活检组织学完全缓解率及总体评价方面显著优于美沙拉嗪单独使用组 (P<0.0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美沙拉嗪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活动期UC有较好的疗效, 是安全有效的。但是, 在治疗UC的维持治疗疗效方面尚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美沙拉嗪颗粒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内镜确诊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 治疗组予以口服美沙拉嗪颗粒, 并静点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对照组仅予以口服美沙拉嗪颗粒。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率为7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体征消失率、内镜完全缓解率和组织学完全缓解率依次为67%、46%、75%及67%;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体征消失率、内镜完全缓解率和组织学完全缓解率依次为50%、29%、50%及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联合应用美沙拉嗪以及甘草酸二铵进行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疗效显著,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甘草酸二铵,美沙拉嗪颗粒,溃疡性结肠炎

参考文献

[1] 陈凡, 张志坚.67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6, 15 (4) :430.

[2] 林勇, 张德顿.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学研究和防治[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2, 14 (4) :203.

[3] 张伟, 王吉耀.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1, 10 (2) :120.

[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 (4) :236-239.

[5] Reddy Si, Friedman S, Telford JJ, et al.Are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 receiving optimal care[J].Am Gastroenterol, 2005, 100 (6) :1357-1361

[6] 李军华, 于皆平, 何小飞, 等.核因子-kB在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 (11) :214-218.

[7] 万盛华, 黄敏, 谢建祥, 等.姜黄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 (7) :532-534.

[8] Tak PP, Firestein GS.NF-kappaB:a key role in inflammatory disease[J].JClin Invest, 2001, 107:7-11.

[9] 原皓, 林三仁, 吴克香, 等.甘草酸二铵对大鼠结肠炎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2006, 26 (1) :22-25.

[10] 江学良, 孙自勤, 权启镇, 等.阿泰宁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慢性反复发作型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17) :1533-1535.

上一篇: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