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唑联合硝酸舍他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观察

2022-10-18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慢性、复发性毛囊炎性疾病。笔者于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用伊曲康唑胶囊 (商品名:斯匹仁诺) 联合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 (商品名:立灵奇) 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是我科门诊就诊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16例, 年龄16~36岁, 平均年龄21.5岁。病程5d~36周, 平均病程16周。

1.2 入选标准

典型临床表现;毛囊内容物镜检马拉色菌孢子阳性;2周内未外用抗真菌制剂;1个月内未曾口服系统抗真菌药物;无肝肾疾患;非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已知对咪唑类过敏者或依从性不高者不纳入。

1.3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均有典型的马拉色菌毛囊炎临床症状, 皮损主要集中在面、颈、肩、胸、背和双臂等处, 为半球形, 红色或紫红色丘疹、丘脓疱疹, 呈弥漫或散在分布, 自觉症状无或轻度瘙痒。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油腻, 2例合并糖尿病, 8例患者在发病前曾用过糖皮质激素。

1.5 治疗方法

随机将64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分为2组, 治疗组32例, 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伊曲康唑胶囊200mg, 餐中或餐后口服, 每日1次, 同时联合外用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 每日2次, 连续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纯使用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 每天2次, 连续14d为1个疗程。治疗开始后每周复诊1次, 了解用药情况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并作记录, 疗程结束后2周做真菌检查和疗效评定。

1.6 疗效判定

疗效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及无效4级。痊愈:为皮损全部消退, 真菌镜检阴性;显效:皮损消退>70%, 真菌镜检阴性或偶见;好转:皮损消退50%~70%, 真菌镜检阳性;无效:皮损消退<50%, 真菌镜检阳性。其中痊愈及显效归为有效组, 好转及无效归为无效组。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4.3%、62.5%, 进行χ列表χ2检验, χ2=4.94, 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良反应

2例患者在服药后有轻度胃肠道不适, 未经特殊处理, 继续治疗后消退。2例患者在疗程结束后进行肝功能检查示ALT轻微升高。其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特殊。

3 讨论

在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机制中, 毛囊阻塞起了重要的作用。毛囊阻塞后导致马拉色菌过度生长, 抗真菌药物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在于它直接作用于毛囊, 杀灭其内马拉色菌。因此一般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疗效较差, 皮损不易消退。文献报道伊曲康唑对马拉色菌毛囊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3]。伊曲康唑是一种三氮唑类衍生物, 具有高度的亲脂性和亲角质性的特点, 在皮肤和角质层中的浓度比血浆中高。它通过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抑制来阻断真菌麦角固醇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产生, 达到抑制和杀死真菌细胞的作用。舍他康唑是一个新型氮芥环类抗真菌药物, 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 抗真菌活性高, 具有持续抑制真菌细胞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作用[4]。是专门外用的抗真菌唑类药物, 对酵母菌、皮肤癣菌和机会致病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且安全性高其分子中的苯并噻吩基具有高度亲脂性, 加强了皮肤的吸收, 而系统吸收少, 是理想的外用抗真菌药物[5]。我们用伊曲康唑胶囊口服联合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 在疗程结束后2周记录统计, 治疗组有效率为84.3%, 对照组为59.3%。2组治疗效果有统计学差异。伊曲康唑胶囊口服联合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优于单纯使用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治疗,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联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伊曲康唑胶囊200mg, 每日1次, 餐后或餐中服用, 连服2周, 同时外用2%硝酸舍它康唑软膏3周;对照组单纯给予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3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4.3%, 对照组有效率59.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伊曲康唑胶囊联合2%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马拉色菌,毛囊炎,伊曲康唑,舍他康唑

参考文献

[1] 冉玉平.口服伊曲康唑、外用采乐洗剂等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一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0, 29 (2) :108.

[2] 崔凡, 刘维达.马拉色菌相关疾病及其治疗方案[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5, 38 (8) :529.

[3] 李占国, 郭金梅.伊曲康唑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32例[J].皮肤病与性病, 2007, 29 (4) :34.

[4] 杨毅, 李军, 王琼玉, 等.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治疗浅部真菌病152例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 20 (2) :122.

[5] 田伟, 王红.新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 32 (2) :73.

上一篇:《审计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应用浅析下一篇:浅谈运用电教媒体优化化学教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