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文化论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动物行为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生豬动物福利的改善不仅对于实现健康养殖、保障猪肉质量和缓解国际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国际趋势。

第一篇:动物行为文化论文

动物行为通识教育课与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

摘 要: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动物行为的奥秘”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文章以具体的教学实例,探讨了如何通过该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动物行为;大学生;科学素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作为深入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点任务[1]。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践行方式,其中通识教育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3]。通识教育概念于1828 年由美国人帕卡德(A.S. Packard)提出[4],《教育大辞典》中界定的通识教育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学方式[5]。通识教育当前已发展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最早提倡通识教育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6]。

动物行为学是近些年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内容与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如生态学、生理学、内分泌学、遗传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进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所展现出的广阔发展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于动物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我们理解神经系统的组织过程、个体的发育、人类行为的起源、物种形成和自然选择机制等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航天航空、仿生、生物防治、畜牧业生产、动物保护等方面。动物行为经漫长的进化历程演化而来,精彩纷呈的动物行为蕴含着深刻的生存哲理与丰富的人文精神,国内外许多高校开设了动物行为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

“动物行为的奥秘”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针对授课对象选择教学内容(表1),以科学家的传奇故事和身边经典动物行为现象引出科学问题,由浅入深地讲授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标志性研究成果及实践应用等教学内容,目的是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动物行为发生的本质,了解动物行为的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会将不同学科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进行融汇贯通,培养其树立科学思想、敬畏自然、崇尚科学精神,培养其发现与思考问题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精选动物行为研究事例,培养为科学献身精神

任何一门科学在其形成与发展中都离不开许多科学家的坚持与付出。Karl von Frisch及其同事对蜜蜂进行了长达50多年的研究,证明了蜜蜂能辨别除了红色外所有的色彩,甚至可看到紫外光;发现蜜蜂能感知偏振光、以舞蹈语言进行通讯等[7,8],因此与Niko Tinbergen和 Konrad Lorenz共同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Jane Goodal 在野外对黑猩猩群进行了长达30多年持久不懈的观察研究,超越了常人对孤独和恐惧的认识,揭示了黑猩猩鲜为人知的行为,发现黑猩猩为杂食性、具有感情等,黑猩猩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定义的看法[9]。通过一些简单的科学研究事例引入到相关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和研究历史,更多地是让学生了解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克服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超人的耐心与恒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二、以动物行为现象引出科学问题,培养发现与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虽然我们每天都可能会接触到动物,也会观察到许多有趣的行为现象,但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动物会表现出这些行为。一个简单的行为现象通常隐含系列的动物行为学原理,给予科学合理解释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例如春季看到大雁北迁、秋季南迁,我们会提出很多问题:它们为什么迁徙?它们是怎么确定迁徙时间的?为什么很多个体集群迁徙?它们是如何找到目的地的,迁徙途中会不会迷失方向?为什么迁徙路线是较固定的?迁徙途中需要补充能量吗?人类活動是否会影响它们的迁徙行为?回答上述问题不仅需学习动物的定向与导航机制、行为起源与进化、集群行为、生物钟与节律行为、学习行为等基础的专业知识,且需要结合生理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针对简单的行为现象,提出相关科学问题,介绍研究中所应用的不同学科的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等,使学生能够建立起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形成独特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充分发展其专业潜质奠定基础。

三、融入最新研究成果,培养科学世界观

课堂教学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导大学生紧随最前沿科学发展的步伐,尤其是以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非常重要。1914年9月1日,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动物园最后一只笼养旅鸽死亡,宣告这一物种灭绝[10]。然而旅鸽曾是北美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种群数量最大的鸟类,19世纪灭绝前的种群数量约30-50亿只。旅鸽灭绝事件引起了科学家的高度关注,从未停止对其灭绝原因的探讨。早期对旅鸽灭绝原因分析集中在过度捕猎和适宜栖息地丧失;2014年台湾学者结合旅鸽的种群剧烈波动、遗传结构和人为干扰与生态条件相互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其灭绝原因[11];2017年美国学者将旅鸽的基因组和适应性进化相结合开展研究,发现旅鸽的遗传多样性令人难以想象的低,认为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使分布集中且具有集大群繁殖行为的旅鸽快速产生适应进化,有害突变被快速消除,导致遗传多样性大量丧失,该结果反驳了人为因素导致的种群不稳定是其快速灭绝主要原因的观点[12]。通过讲授旅鸽灭绝原因及研究历程,让学生清楚:自然选择是有方向的,但进化并不一定有利于物种生存这一科学观点;旅鸽的灭绝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引入先进的保护理念,培养参与科学保护的能力

自1600年以来,地球上已有342种动物灭绝,世界各国陆续立法禁猎和建立保护区对动物实施保护[13]。然而,动物保护并非禁止猎杀和建立保护区那么简单。20世纪末,人们开始注意到动物行为研究在动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我国野生动物成功保护案例-大熊猫和朱 为例,介绍我国研究人员如何将大熊猫和朱 的繁殖、食性、栖息地选择、领域、聚群及扩散等行为研究成果应用到人工繁育、自然保护区设计与管理、笼养种群的野外放归等;突出关键种、群落、生态系统在保护区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需考虑人工饲养、喂食对动物的影响和人与动物的冲突等科学先进的保护理念。大学生今后都有可能接触保护相关工作,学会如何运用动物行为相关知识科学地进行动物保护,有助于提升其处理相关问题和参与保护的能力。

五、结合生产实践应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畜牧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基于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饲养,可提高畜牧生产质量和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动物的婚配体制和配偶选择研究成果可应用到饲养动物的育种,确保高受精率和后代的质量;不同动物的食性研究成果可应用到精选优质饲料,确保动物的营养需求;动物的聚群和生境选择行为研究可应用到禽畜舍的设计与饲养群体大小的管理,使其符合动物健康生长需求;鸟类对光周期的行为反应研究可应用于提高家禽的产蛋量等。通过动物行为研究成果与生产相结合的实例,让学生明确动物行为研究可解决哪些畜牧生产实际问题,及如何应用到生产实践。

六、结束语

动物行为通识教育课开设以来,平均选课人数超百人,说明非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对动物行为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笔者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是:一名地理学院学生选修该课程后,报考了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开展动物行为研究,目前正在攻读动物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任何一门通识课都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素质教育,让学生体会学科交叉带来的创新思维冲击,把握专业以外的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强化大学生对人文与自然科学问题的深度思考,引导学生将知识升华和转化为内在品质和外在能力与气质,这些将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服务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Packard AS. The Substance of Two Reports 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ege to Board of Trustees with the Doings of the Board thereon [J].North American Review,1829:28.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1555.

[6]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3(1).

[7]Von Frisch K. The dancing bees: an account of the life and senses of honey bee. Harcourt: Brace,1953.

[8]von Frisch K. The dance language and orientation of bee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9]trkalj, G. 'Jane Goodall: The Woman Who Redefined Man'[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2008,136(3): 371-372.

[10]Eckert AW. 1965. The silent sky: the incredible extinction of the passenger pigeon [M].Little, Brown & Company, New York, New York, USA.

[11]Hung CM, Shaner PJL, Zink RM, Liu WC, Chu TC, Huang WS, & Li SH. 2014. Drastic population fluctuations explain the rapid extinction of the passenger pigeon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29):10636-10641.

[12]Murray GGR, Soares AER, Novak BJ, Schaefer NK, Cahill JA, Baker AJ, . . . Shapiro B. 2017.Natural selection shaped the rise and fall of passenger pigeon genomic diversity [J].Science,358(6365):951-954.

[13]李典謨,徐汝梅.物种濒危机制和保育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作者:王海涛 金龙如

第二篇:养猪场户动物福利的认知、行为与意愿分析

摘要:生豬动物福利的改善不仅对于实现健康养殖、保障猪肉质量和缓解国际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国际趋势。在我国首部生猪动物福利标准出台不久的背景下,本研究利用来自于山东省15地市的533份调查问卷,从概念、理念、内容重要性和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养猪场户对于动物福利的认知情况,从生理福利、环境福利、卫生福利、行为福利和心理福利方面分析了养猪场户的动物福利行为,从增加资金投入和参与认证方面分析了养猪场户的动物福利意愿。结果表明,受访养猪场户普遍重视生猪生理福利的保障,绝大多数受访者愿意为改善生猪动物福利增加资金投入和参与动物福利认证。部分养猪场户对动物福利及其认证认知不足,在环境福利、卫生福利、行为福利和心理福利方面行为不够规范。为改善养猪场户的动物福利行为,应加强宣传、培训、引导和监督,养猪场户应主动学习并适当扩大饲养规模,提高动物福利认知水平,增强动物福利意愿。

关键词:养猪场户;动物福利;认知;行为;意愿

Analysis of Awareness, Behavior and Willingness to Animal

Welfare among Pig-Raising Households or Farms Based on 533

Questionnaires from Shandong Province

Ji Bin, Zhang Fengjuan, Sun Shimi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动物福利是指根据动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采取相应的行为和提供外部环境,保障动物能够健康、舒适并愉快地生存,包括生理福利、环境福利、卫生福利、行为福利和心理福利等五项基本原则[1,2]。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已出台了反虐待动物法案和动物福利法,而我国起步较晚,2014年首次颁布生猪动物福利标准。该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不仅有助于实现健康养殖,从源头保障生猪和猪肉质量,缓解国际贸易壁垒,更是我国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动物福利涉及养殖、运输、屠宰和加工四个环节,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赵英杰[3]、刘云国等[4]分别从动物福利五项基本原则与屠宰方式、饲料安全性和饲养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动物福利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颜奇英等[2]、王菲菲等[5]分析了养殖、运输和屠宰中的动物福利问题。王丽娜等[6]分析了饲养管理和猪舍环境中的动物福利问题。严火其等[7]指出,养殖企业从业人员虽赞同动物福利,但不太愿意承担过大的成本。吴林海等[8]构建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了江苏省阜宁县生猪养殖户的环境福利态度及影响因素。严火其等[9]基于对29省的调查,指出动物福利理念在中国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但不同社会群体内部的态度存在差异。王常伟等[10]通过对802份调查问卷研究表明,约八成消费者对农场动物福利存在一定支付意愿。

由此可见,近年来国内学者已从不同方面对动物福利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缺乏对养猪场户动物福利认知、行为与意愿的调查分析。本文利用来自于山东省533家养猪场户的调查数据,深入系统地分析养猪场户动物福利的认知、行为与意愿,旨在为国内首部生猪动物福利标准的顺利推广实施提供现实参考和借鉴。

1调查方法与样本情况

1.1调查方法

本文所用数据由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三农省情调研中心于2016年7—8月(暑假期间)实地调查获得。被调查对象为山东省内养猪场户。具体调查方法为:首先设计养猪场户动物福利认知、态度及参与意愿情况调查问卷;然后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并就调查的目的、方法、指标含义、统计口径和注意事项等进行培训;再次,调查人员直接与受访者面谈,现场填写调查问卷;最后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认真审核,得到有效问卷53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83%。

1.2调查样本情况

调查地区选择时兼顾各地生猪生产情况和地域性,涉及山东省的15个市。从地域上看,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等4市属于东部地区,滨州、济南、淄博、泰安和潍坊等5市属于中部地区,德州、聊城、菏泽、济宁、枣庄和临沂等6市属于西部地区;从生猪生产情况看,烟台、潍坊、济宁、临沂、德州和菏泽等6市属于生猪主产区,各市年出栏生猪400万头以上,济南、青岛、泰安、日照、聊城等5市属于生猪中产区,各市年出栏生猪200~400万头,淄博、枣庄、威海和滨州等4市属于生猪少产区,各市年出栏生猪在200万头以下。533份调查问卷的分布情况详见表1和表2。

533位受访者绝大多数是养猪专业户户主或规模养猪场场长,其中男性占83.30%,年龄在36~60岁的占79.55%,从事专业养猪年限4年以上的占78.99%。由于调查区域兼顾了生猪生产情况和地域性,受访者多为男性、平均从事专业养猪年限较长,熟悉生猪基本需求与饲养管理的基本要领,对调查问卷内容具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因此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2养猪场户的动物福利认知、行为与意愿分析2.1养猪场户关于动物福利的认知分析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认知是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它能够影响或支配人们的行为。下文将重点从概念、理念、重要性和作用等方面分析養猪场户关于生猪动物福利的认知状况。

2.1.1养猪场户动物福利及其认证的认知情况养猪场户动物福利及其认证的认知程度会对动物福利的保障程度产生基础性影响。调查结果(表3)显示,对于动物福利与动物福利认证的基本知识,仅有1%~5%的表示“非常了解”,55%~65%的停留在“一般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水平上,30%~40%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此外,对于动物福利认证的实施,45.03%的受访者持“无所谓”甚至是反对的态度。这种较低水平的认知度将会降低养猪场户关于生猪动物福利和动物福利认证的实施意愿与行为。

2.1.3养猪场户动物福利内容重要性的认知状况对应于动物福利的五项基本原则,调查结果显示,各选项重要性得分(最不重要的得1分,最重要的得5分)的平均值依次是:“得到充足新鲜的食物和水”(4.151分)、“疾病和伤害得到及时预防与诊治”(4.072分)、“得到舒适宽敞的栖息场所”(3.515分)、“允许动物自如表达正常行为”(2.335分)和“对待和处置动物方式避免动物的精神痛苦”(1.868分)。由此可见,受访者最重视生猪的生理和卫生福利,较重视生猪的环境福利,不太重视生猪的行为和心理福利。

2.1.4养猪场户动物福利作用的认知状况养猪场户对动物福利作用的认知是影响其动物福利保障程度最直接的因素。调查发现,80%以上的受访者认同改善动物福利条件对于保障生猪质量的重要性,仅有14.26%的认为“不重要”或“完全不重要”;59.85%的受访者中认为改善动物福利条件会“提高养殖成本”。

2.2养猪场户关于动物福利的行为分析

由动物福利五项基本原则可知,动物福利的改善需从生理、环境、卫生、行为和心理福利五个角度着手,因此下文将从这五个角度分析养猪场户动物福利行为实施状况。

2.2.1生理福利行为状况生理福利要求按照科学合理的程序,为生猪提供充足、符合营养所需、安全、清洁的食物和饮水。良好的生理福利能够保证生猪健康和营养学需求,是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调查发现,95.68%的受访者能够定时、定量地给生猪饲喂营养配比合理的食物,有利于生猪的健康生长。

2.2.2环境福利行为状况环境福利要求按照不同生长阶段生猪的生理特点,为其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风量、风速和光照等生长环境。良好的环境福利能够减少生猪不适感和环境中细菌与粉尘,保障生猪健康。调查表明,533家受访养猪场户中,95.87%的能为生猪提高一个干净、宽敞和适宜的生长环境,28.14%的未能为生猪提供适当的垫料和可翻弄材料。垫料有利于保持猪舍的干燥,在没有垫料和可翻弄材料的环境中,不仅降低了猪只的舒适性,也难以满足猪只探究的行为需求,使其更易感到沮丧和厌倦,加剧猪只间攻击、咬斗的行为,为其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2.2.3卫生福利行为状况卫生福利要求保障猪舍的清洁卫生,积极预防生猪疾病的发生,对患病猪只应及时、规范、科学有效地进行治疗。在使用兽药防治疾病时,应严禁使用禁用药、不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和加大兽药使用剂量等行为。良好的卫生福利能够及时预防和诊治病猪,提高猪只健康水平和免疫能力。调查发现,97.75%的受访者能够及时对伤病的生猪进行诊治,但是高达62.29%的受访者对仔猪进行了断尾、剪牙或外科去势。断尾会增加仔猪被感染的可能性,剪牙操作不当会造成仔猪牙齿破裂,引起疼痛,不仅不能保障生猪卫生福利,更与心理福利的要求背道而驰。

2.2.4行为福利行为状况行为福利要求为生猪提供充足的空间、适当的设施和同种动物伙伴,保障生猪特有的习性能够自由表达,良好的行为福利有助于猪只天性的发挥。为生猪提供“玩具”是西方发达国家常见的动物福利行为,本次调查发现,533家受访养猪场户中,72.42%的未能为生猪提供“玩具”,不利于猪只探求行为的满足,易引起猪只刻板和咬斗行为,造成猪只受到伤害。

2.2.5心理福利行为状况心理福利要求養猪场户应关爱生猪,不得戏弄或虐待生猪。良好的心理福利能减少外界对猪只的刺激,降低猪只焦虑、烦躁和恐惧心理的产生。调查发现,受访养猪场户中,90.81%的能够避免惊吓、打骂等虐待猪的行为,但高达72.61%的对妊娠母猪使用了限位栏。与大圈饲养相比,妊娠母猪限位栏的使用会严重阻碍母猪运动和社交等正常行为的表达,造成妊娠母猪心肺功能下降、神态呆滞和刻板行为的产生,且所产的活健仔猪数量少,死胎比例高。

2.3养猪场户关于动物福利的意愿分析

养猪场户关于动物福利的意愿,包括增加动物福利的资金投入和参与动物福利认证两方面,对养猪场户的动物福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2.3.1养猪场户增加动物福利资金投入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533位受访者中,422位表示愿意为改善生猪动物福利水平而增加资金投入,占受访总人数的79.17%。这表明,大多数养猪场户对改善动物福利条件持积极态度,有利于生猪动物福利标准的推行与实施。

2.3.2养猪场户参与动物福利认证的意愿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早在1994年就开始实施“自由食品”认证制度,通过一套监督和稽查系统,保证动物产品的饲养、运输和屠宰环节都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美国于2003年起为符合动物福利标准的牛肉和牛奶等产品贴上“人道养殖”动物产品的标签,动物福利认证必将成为保障和监督动物福利实行的一种趋势。养猪场户参与动物福利认证的意愿分析主要包括参与的意愿与认证机构、参与的动机和不愿意参与的原因等三方面。

(1)参与的意愿与认证机构: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动物福利认证普遍持积极的态度,533位受访者中,387位愿意参与动物福利认证,占总受访人数的72.61%。在现有的四种动物福利认证机构中,受访者最愿意参与的是“政府认证”(被53.23%的受访者选择),其次是“行业协会认证”(被30.75%的受访者选择),不太愿意参与的是“国际认证机构认证”(被12.40%的受访者选择)和“第三方公司认证”(仅有3.62%的受访者选择)。对于在选择动物福利认证机构时考虑的6个因素,重要性得分(最不重要的得1分,最重要的得6分)平均值居前两位的因素分别是:“规模和实力”(4.804分)与“政府指定”(4.552分)。在面对“动物福利认证者最希望得到政府什么样的支持”这一问题的6个选项时,受访者给出的得分(最不希望的得1分,最希望的得6分)平均值超过5分的选项分别为:“对认证市场的监管”(5.052分)和“出台优惠政策倾斜,对认证费用补贴”(5.010分),可见,受访者对认证机构的选择更倾向于政府认证或指定,希望政府能充分发挥监管与支持作用。

(2)参与动物福利认证的动机:对于参与动物福利认证的8动机,得分(最不重要的得1分,最重要的得8分)平均值最高的是“增加收益”(7.267分),相比之下,“增加产品知名度”(4.978分)、“增加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度”(4.180分)和“屠宰加工企业要求”(3.560分)得分较低。由此可见,消费者和屠宰加工企业对养猪场户参与动物福利认证的状况缺乏有效的监督,不利于动物福利认证的推行和实施。

(3)不参与动物福利认证的原因:养猪场户不愿意参与动物福利认证的原因包括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两个方面。在3个自身因素中,受访养猪场户认为“企业饲养管理能力有限,不具备条件”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得分(最不重要的得1分,最重要的得3分)的平均值为2.248分,这和调查对象的自身特点相对应(受访养猪场户中“年生猪出栏量”在500头以下的占到75.05%,“未雇佣工人的养猪场户”占30.96%,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占78.61%)。部分养猪专业户文化程度较低,养殖规模较小,而参与动物福利认证必然会带来养殖理念和技术的转变,对这部分养猪专业户而言,可能会需要较长的适应和调整期。在4个外界因素中,受访养猪场户认为“国家相关的优惠性政策不足”(最不重要的得1分,最重要的得4分,得分的平均值为3.129分)是制约其参与动物福利认证最主要的因素,这与动物福利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有关。

此外,调查发现,146位不愿参与动物福利认证的受访者中有135位表示“当知道其他养猪场户参与福利认证,有明显好处”时愿意参与福利认证,仅有不足一成的受访者仍不愿参与动物福利认证。可见,养猪场户对动物福利认证并非完全排斥。为此,政府应加强对养猪场户参与动物福利认证的引导,完善补贴和激励机制,不断树立生猪动物福利认证实施的典型和榜样,促使养猪场户从众心理积极作用的发挥,激发其参与认证的积极性。

3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3.1结论

生猪动物福利的保障不仅是健康养殖的基础,也是缓解贸易壁垒的必然要求,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我国首部生猪动物福利标准出台不久的特定时期,本文基于山东省533份调查问卷,实证分析了养猪场户关于动物福利的认知、行为与意愿,主要结论如下。

3.1.1近六成受访者赞同在生猪饲养和屠宰中不能使生猪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且大多数认同改善生猪动物福利对保障生猪质量的重要性,但有三成到四成的不了解动物福利的五项基本原则,重视生猪的生理福利、卫生福利和环境福利,不太重视生猪的行为福利和心理福利。另外,约60%的受访者对生猪动物福利影响的认知局限于提高养殖成本,约45%的受访者对动物福利认证的实施持无所谓甚至反对的态度。

3.1.2受访养猪场户普遍重视保障生猪的生理福利,绝大多数养猪场户能定时、定量地给生猪饲喂营养配比合理的食物,但是在环境、卫生、行为和心理福利方面行为不够规范。在环境福利方面,尽管近96%的受访养猪场户能为生猪提高一个干净、宽敞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但仍存在近三成的未提供给生猪适当的垫料和可翻弄的材料;在卫生福利方面,约98%的受访者能及时诊治伤病的生猪,但约六成的对仔猪进行了断尾、剪牙或外科去势;在行为福利方面,高达七成的受访养猪场户行为不够规范;在心理福利方面,虽然约九成的受访养猪场户能够避免惊吓、打骂等虐待猪的行为,但是约七成的对妊娠母猪使用了限位栏。

3.1.3近八成受访者愿意为改善生猪福利水平而增加资金投入,七成以上的愿意参与动物福利认证且更愿意参加政府或行业协会认证而不太愿意参与国际认证机构和第三方公司认证。增加收益是参与动物福利认证的主要动机,自身饲养管理能力有限和国家优惠性政策不足则是不愿意参与认证的主要原因。愿意参与者希望政府能对认证市场进行监管并出台优惠政策,补贴认证费用;不愿意参与者中九成以上表示,当得知其他养猪场户参与认证并获得显著经济效益时也愿意参与认证。

3.2政策性建议

为提高养猪场户对动物福利的认知,改善其动物福利行为,增强养猪场户增加动物福利资金投入的意愿和参与动物福利认证的意愿,可采取以下措施。

3.2.1应加强对养猪场户的动物福利宣传教育,加大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力量;定期组织举办动物福利的培训班、动物福利知识讲座、专家咨询会和科普活动等,扩展养猪场户信息来源途径,增加养猪场户对动物福利原则、内容、标准、作用、技术和设施等知识的认知度,提高养猪场户的动物福利认知水平,促进其动物福利行为的改善。

3.2.2进一步加大对严格按照生猪动物福利标准实施动物福利行为的养猪场户在政策、资金、技术、用地、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及补贴的范围和力度,优化养猪场户的动物福利行为实施环境,增强养猪场户自身的实力,鼓励并引导养猪场户严格按照标准全面实施动物福利行为,充分激发养猪场户保障动物福利积极性。

3.2.3政府应充分发挥对动物福利认证市场的规范和监督作用,完善对动物福利认证的激励和补贴机制。鼓励并引导养猪场户参与动物福利认证,树立养猪场户参与动物福利认证的示范典型,通过组织经验交流活动,加快“以点为主”向“以点带面”转变,促使带动其他养猪场户转变养殖观念,积极参与动物福利认证。

3.2.4养猪场户应主动学习动物福利知识,转变养殖理念,增强对动物福利的认同感;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畜牧兽医站和养猪合作组织举办的各种动物福利养殖技术培训活动,增加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多渠道提升对动物福利的认知度。适当扩大饲养规模,优化饲料和饮水、猪舍建设、饲养密度、温度、通风、照明和环境富集等资源配置,改善生猪健康状况,促进良好动物福利意愿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蕾,王楷宬,宋会臻. 动物福利概念的产生及其影响 [J].中国动物检疫,2014,31(9):42-44.

[2]颜奇英,王国聘. 我国农场动物福利的现状、成因及改善对策 [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63-4864,5069.

[3]赵英杰. 动物性食品安全视角下的动物福利问题研究 [J].贵州社会科学,2010,246(6):14-17.

[4]刘云国,李宏,刘帅帅,等. 动物福利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影响 [J].检验检疫学刊,2011,21(1):71-73.

[5]王菲菲,李伟,孙秉利,等. 农场动物福利与动物性食品安全 [J].家畜生态学报,2015,36(7):86-87,91.

[6]王丽娜,江青艳. 福利养猪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J] .猪业科学,2016,33(8):32-33.

[7]严火其,李义波,尤晓霖,等. 养殖企业从业人员“动物福利”社会态度研究 [J].畜牧与兽医,2013,45(8):1-7.

[8]吴林海,吕煜昕,朱淀. 生猪养殖户对环境福利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江苏阜宁县的案例 [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4(2):113-121.

[9]严火其,李义波,尤晓霖,等. 中国公众对“动物福利”社会态度的调查研究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99-105.

[10]王常伟,顾海英. 动物福利认知与居民食品安全 [J].财经研究,2016,42(12):16-26,107.山 东 农 业 科 学2017,49(11):168~172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山 东 农 业 科 学第49卷第11期王富喜,等: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17.11.034

收稿日期:2017-08-16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测度及调控机制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15YJAZH06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群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及优化调控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ZR2015DM005)

作者简介:王富喜(1962—),男,山东临沂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城镇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E-mail:wfx62@163.com

作者:季斌 张凤娟 孙世民

第三篇:从动物词汇看英汉文化异同

摘要:本文针对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特点,揭示两种语言中利用动物词汇表达语言意义的对等性和差异性,对英汉语言中最常用的动物词汇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促进语言学习、翻译和跨文化交际,避免语言交际中的误解。

关键词:动物词汇;英汉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众所周知,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每个词除了具有字面意义(denotation)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cultural connotation),即该词所隐含的附带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因此,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一、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及产生基础

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是指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的意义。这种文化是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和动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常动物词汇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廖光蓉认为,动物词汇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有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包括神话、宗教、传说、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三是联想,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而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起着潜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发和引导作用。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是一致的,如fox(狐狸)都用来表达“狡猾”。但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制约,有些会有偏差,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如凤凰(phoenix),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是百鸟之王, 人们曾用凤凰比喻皇后。所以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然而英语中phoenix寓意“纯洁”, 还有“再生、复活”的涵义。如 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

二、动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表现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 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人们也常常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

(一)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语义运用的文化内涵对等性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中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汇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汇,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完全对应的动物词汇在英汉互译中完全可以保留喻体,并采用直译的手法。例如,公鸡(cock),中英文中都表示“骄傲”。英语里说as arrogant as a cock,汉语是“骄傲得像只公鸡”。“I have been like the frog liv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well who thought? the world was a little round pool of water, imagining that our girls here were unmatched; but now, without searching for a field ,here on this very spot I see others who surpass them.”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价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红楼梦》)。又如,汉语中“猪”象征“愚蠢、笨拙、脏乱、好吃懒做”。 人们对猪是轻蔑的,如:泥猪疥狗、一龙一猪。英语中pig的喻体也基本一样,可用pig比喻a dirty,greedy or bad-mannered person,还有eat like a pig (大吃大喝),make a pig of oneself (吃得过多),buy a pig in a poke (乱买东西,盲目跟从)等足以表明pig的形象不佳。骄傲的公鸡,浅薄的青蛙和蠢猪体现了英汉两个民族共同的爱憎褒贬与审美取向。

(二)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语义运用的文化内涵差异性

所谓动物词汇语义运用的文化内涵差异性,是指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生活的地域差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及人们经验阅历的不同,作为反映这些内容的语言载体,也会对同一动物名称在不同语言中产生不同的比喻、象征、联想意义。这样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词汇时会不尽相同。

1. 同一动物词汇在英汉文化中具有不同文化内涵

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

龙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中文的“龙”是吉祥尊贵的,而英文中dragon是邪恶凶残的,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封建社会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龙在人们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看成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

2. 一些动物词汇在东西方文化中各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蝙蝠的“蝠”字与“福”同音,“五蝠”与“五福”同音,象征幸福、吉利。再如汉语“鱼”会让人联想到“结余”、“年年有余”,这是因为汉字可以谐音而转承同音异形字的语义值,而英语词汇音节过多,谐音概率低,通过谐音获得文化内涵几乎是不可能的。汉语文化中,乌龟(turtle)是长寿的象征,中国人认为龟有千年的寿命。龟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历代关于龟的作品很多,且古代墓碑上常以龟为装饰物,龟背上常刻有帝皇的手稿。然而龟也有其贬义。日常生活中,“龟”字是对人的谩骂和污辱。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过是行动缓慢的动物而已,无此联想。因此,英语中相对应的bat、turtle、fish就无法使英美人产生诸如“吉利”、“长寿”、“结余”之类的联想。而Turkey(火鸡)在英语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内涵,talk turkey(打开天窗说亮话),cold turkey(突然停止,完全戒除);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动物而已,火鸡这一动物词汇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联想。

3. 不同的动物词汇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动物词汇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即中英文中用不同的动物词汇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虽然两种语言中所用的动物词汇不同,但它们的比喻意却是相似的。比喻“胆小”,我们立刻会想到“胆小如鼠”,国人常用鼠来形容胆子小。而英语却用rabbit, chicken, pigeon来类比,如as timid as a rabbit, chicken-hearted or pigeon-hearted。我们汉语中的“拦路虎”在英语中就是a lion in the way(拦路狮),“置身虎穴”在英语中是put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把头放到狮子嘴里),“虎头蛇尾”可以译成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来时像狮子,走时像羊羔)。这些成语中的老虎在英译时都变成了狮子。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中学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集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而帮助他们把握英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

作者:左 晖

上一篇:农村小学教师论文下一篇:内部审计职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