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词汇的语言文化论文

2022-04-29

摘要《红楼梦》中富含许多独特的中国文化意象,历来是翻译者翻译时的难点。本文从传递文化信息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中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关键词:霍译《红楼梦》文化意象翻译补偿一文化意象从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界逐渐开始研究翻译中的文化视角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英汉动物词汇的语言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英汉动物词汇的语言文化论文 篇1:

探析英译十二生肖中特色中华文化的有效传递

摘要:从古至今,十二生肖所特有的传统文化韵味,对中国人来说,是如此熟悉亲近,人的属相与生俱来,并且相伴终生。为此,中国人非常在乎自己的属相和生辰八字,赋予每种生肖动物一种神秘莫测的特殊感情色彩,以为属相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人们的心理意识影响深远。生肖文化是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是悠久民俗渊源的文化代表,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发着永恒的文化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生肖动物在中国人心中皆属仙班,其蕴意广泛而生动有趣,忠实有效地传递中华文化意识,尤为重要。但目前,生肖英译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翻译还存在很大的偏差。基于此,本文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出发,以期恰如其分地英译十二生肖,绽放出中华民俗特色文化的生命力,达到中西文化有效的传递与交流。

关键词:英译 生肖文化 特色文化 传递

中国的农历年,是以天干和地支来记载的。属相即生肖,用来记录人的出生时间,以特定的十二“生肖动物” 顺次分配于十二地支,组成12属相,每一轮周期为12 年,用来计算人的年龄。十二属相与年、月、日、时相联系,特指人出生的生辰八字。所以,十二生肖动物的英文只能用通用名称, 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并加定冠词“the”,这样才准确。

一、英译原则

十二生肖动物在汉语中所蕴含的意义都是比较抽象的,而在英语中,相对应的动物的意思却十分具体且细化。因此,生肖动物的寓意在这两种语言中是不可能对等的。在英汉文化中,一些同样的动物具有相似的寓意,有些不同的动物却也有着相似的寓意,而某些同种动物的文化内涵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英译时,更要注意英汉语言中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首先,要忠实于生肖动物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其次,要忠实于生肖动物自身的物理特征;最后,要讲究以和为贵的文化,“求同存异、合而不同”的交流原则。这样才能跨越英汉语言文化障碍,选择出有效突出中华民俗传统文化韵味的翻译。

二、文化传递与生肖英译分析

(一)子鼠—the Mouse

居十二生肖之首的鼠, 且居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子时,趁夜深万物皆静,唯独鼠醒,正是其一展身手、上跳下窜的活跃之时,故称子鼠。在中国民间,有许多鼠的传说故事。老鼠性格敏锐乐观,狡黠聪慧,中国人对鼠的民俗心态是既爱又恨、即褒又贬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一提到老鼠,人们脑海里便会浮现出老鼠的不劳而获、损人利己,令人痛恨,如“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鼠目寸光” 等贬义词语。但在汉语文化中,老鼠又是动手能力强、勤劳灵巧、适应力强、生命力强的象征。在英文中,在物理特征上,与“鼠”相同的有“rat” 和“mouse”两种翻译。但是,“rat”和 “mouse” 在英语语言文化内涵上存在着很大差别。“rat”偏向硕鼠,比喻不忠不孝的叛徒、可恨的告密者、下流无耻的女人、无原则又无道德底线的卑鄙小人。表示感叹的“Rats”,意为臭名昭著之人!显然,“rat”不但在生理特征上,而且在中华文化寓意上,皆与“生肖鼠”不相符。英文单词“mouse”偏向小鼠、家鼠、耗子,除了贬义的诠释和汉语所表示的肮脏、邋遢和不洁的象征意义相同之外,还和汉语所蕴含的幽默可爱、小巧活泼、机灵聪慧等内涵相似。中国有家喻户晓的幽默可爱的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外国有英语动画片Tom and Jerry,活泼机灵的“米老鼠”(Mickey Mouse)也深受世界各地儿童的喜爱。再如,流行使用的电脑“鼠标”等,都用“mouse”表示, 而不用“rat”。笔者认同,梁实秋先生翻译的“生肖鼠”(the Mouse), 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中国的民俗习惯。

(二)丑牛—the Ball

牛在白天不辞劳苦,只有在丑时才能闲下来吃草,故称之为“丑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牛强壮有力,勤勉,踏实,肯干,正所谓“牛是农民的半个家园”。对牛有许多正面的肯定和褒义赞美,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乐于奉献的孺子牛,称赞一个人能干时会脱口而出“你真牛” 等。中英文化中,牛的寓意不同。牛在英语国家中得不到如此的赏识和厚爱,牛只不过是为人类提供肉和牛奶的动物,象征性格粗暴和卤莽之人。因为英国的地理条件不是以平原为主,所以耕田用不上牛,而是以马代牛作为农耕使用,马的地位取代了牛。在英语中,关于牛的词汇的寓意虽然没有形容马的词汇丰富,但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英语中的牛有cow(母牛)、ox(公牛)、bull(壮牛)、calf(小牛)、cattle(肉牛)、buffalo(水牛)之细分。其中“ox”是为了用于干农活而被人阉割过的公牛,内涵是贬义的。英语文化中比较崇尚“bull”(壮牛)这个词,如bull-fighting(斗牛)、 NBA中的公牛队、bull market(牛市)等,在文化底蕴层面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牛的精神一致。因此,用 “the Bull” 翻译 “生肖牛”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寅虎—the Tiger

老虎白天潜伏起来,夜间出没行动,在寅时最为威武凶猛,故称之为“寅虎”。在中国文化中,虎是森林威严勇猛的统治之王,是朝气蓬勃、强健有力的权利象征,为人们所敬畏。就连英雄虎胆、坚决干练、英明果断的人,也用“虎虎生威”来形容。另一方面,又用老虎比喻凶猛残暴的人,如“苛政猛于虎”“狐假虎威”等贬义用法。但在英语文化中,森林之王是狮子,狮子才是万兽之王,老虎没有中华文化所蕴含的霸气和王者风范,老虎也常常用来形容凶恶残忍的虎狼之徒。另外,英语中的老虎还有邪恶意义的象征。尽管如此,生肖虎的翻译也不能用英语单词lion(狮子)代替,要忠实于中国生肖动物的物理特征。再者,毛泽东常用的口头禅中,把“反对派” 比喻成“paper tiger” (纸老虎),其蕴意早已家喻户晓,漂洋过海,为西方文化所接受。因此,为了忠诚于中国生肖民俗文化、虎的物理特征和生肖文化的民俗特点,“生肖虎”应译成“the Tiger”。

(四)卯兔—the Rabbit

清晨,勤勤恳恳、活泼可爱的兔子天亮就出窝,喜爱吃被清澈的晨露所沐浴过的清新小草,故称“卯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多以机敏精明、冰清玉洁、温柔善良、温顺体贴、活泼可爱、生命力强为特征,再加上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白兔与人们美好的愿望紧密相连,被人类称之为玉兔,深受人们的怜爱。但是,兔的象征意义也有贬义的一面,兔子生性狡猾精明、动作敏捷、胆小谨慎,有“狡兔三窟”“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等说法。但是,总体上来说,兔的汉语含义褒义多于贬义。英语中,与兔子对照翻译的单词有两个:hare(野兔)、rabbit(兔、家兔)。在英文中,rabbit还用来形容生性胆小谨慎的人,如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rabbit做动词时,还有唠叨的意思,是中性词。而hare在英文中是贬义词,多有狡猾、欺骗之意,坐车不花钱买票的人称为“hare”,还有make a hare of sb.(愚弄人)等许多带贬义的成语。因此,生肖兔的译文用“the Rabbit”更好。

(五)辰龙—Chinese dragon

传说在辰时,天空一般会有晨雾,气宇轩昂的龙就喜欢在此时腾云驾雾,来去无影无踪,又是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蒸蒸日上的好时光,故称“辰龙”。龙是十二生肖中最神奇、最有威望的神话动物, 据说能走会飞,能兴云降雨,是神奇力量、尊贵的化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幸福吉祥的神物,地位尊荣的象征,是皇室的特权,又是幸运成功的标志。为此,皇帝被称之谓“真龙天子”,百姓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可想而知。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敬仰的图腾。“龙凤吉祥”“望子成龙” 等,都表达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具有积极向上的蕴意。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的文化内涵却截然相反。与中国神化的龙相对应的单词“dragon”,却是被“妖化的动物”,是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贬义词,表示一种令人可怕反感的怪物,是给人们带来厄运的邪恶的魔鬼的化身。dragon(龙),被看作是灾难、丑陋的象征,如a dragon(凶暴残忍的人)、the old dragon(大魔头)。因此,“生肖龙”的英译争议最大。如果将“龙”翻译成“dragon”,西方人会误解中国的龙文化,必然导致中华特色文化的变味,会被西方人曲解。为此,很多中国学者对“生肖龙”的英译早已重视,如黄佶呼吁,将龙译成loong(中国龙),以此来取代dragon。但笔者以为“loong”是个多义词,除了有“中国龙”的意项,还有“音乐创作团队”“网络游戏名”等意思,不足以表达中华文化中“龙”至尊独享的专利权。中华龙的译名应取用自古以来中国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并考虑中国经典文化的复兴和中西文化的和谐交流的大前提,才比较稳妥。将“龙”翻译成 Chinese dragon(中国龙)较好,这样即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又符合生肖民俗,更不与West dragon(西方龙)相混淆,彼此文化能够相互和谐交流与有效沟通。

(六)巳蛇—the Snake

蛇喜欢在巳时活动,此时空中的大雾早已散去,阳光普照大地,正是蛇觅食的好时辰,故称“巳蛇”。生性柔韧的蛇,虽然被人们认为是刚猛的龙之起源,生性神秘莫测,生肖蛇也代表幸运、敏锐、智慧和祥和;但中国文化中对蛇的消极情绪更为强烈,蛇象征着阴险毒辣、心狠狡诈,具有诱惑力、冷酷无情、纠缠不清等贬义。因此,与蛇有关的中文习语大部分为贬义。如“见蛇三分灾”“毒蛇心肠” 等。英国人对蛇的憎恨与鄙视情绪更为强烈,有对应的动物单词serpent(大蟒蛇)和snake(蛇),他们认为蛇是世界上最恶毒的动物,没有什么惹人喜爱的优点可言。西方经典《圣经》中把蛇称之为serpent(魔鬼),是万恶之源。蛇诱骗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禁果(apple), 引诱她走向堕落的犯罪之路,是个阴险歹毒的、该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卑鄙小人。所以,英译中有关蛇的习语都是贬义的,如a snake in the grass(潜伏的强敌)等。相比较而言,“生肖蛇”翻译为“the Snake”比较合适。

(七)午马—the Horse

马生性刚烈,自由奔放,喜欢在午时狂奔长鸣,故称“午马”。在中国文化中,马一直是英俊高大、气度优雅、勇猛奔放、雄健刚强的代名词,表示“一往无前”“马到成功”之意,是征服一切、取得胜利的象征。西方人特别喜欢马,除了把马当坐骑、劳动工具、战马等中国文化内涵之外, 马还是强壮有力、任劳任怨、胃口特大、温和顺从、卑微下贱的象征,相当于汉语中牛的文化内涵,如as strong as a horse(状如牛)、talk horse(吹牛)等。相比之下,英文中,马比牛的地位更高,更有社会使用价值,是辛苦勤劳与强壮健康的代表,如work like a horse(辛苦地工作)。“生肖马”英译成“the Horse”,英汉均没有异议。

(八)未羊—the Sheep

未时,是羊在野外吃草的好时光,故称“未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羊”拥有丰富多彩的形象。一方面,它安静温和、柔弱善良、乖巧顺从,是吉祥好运、幸福安康的象征;另一方面,羊又生性怯懦、胆小怕事,容易上当受骗,受人摆布,如“羊入虎口”等。英语中,表示羊的词汇比较多,有goat(山羊)、sheep(绵羊)、lamb(羔羊)、ram(公羊),每个单词都有不同的具体内涵。sheep特指绵羊, 是心地善良、乖巧温顺、恬静可爱、舒心顺从的象征,具有有资格进入天国的美好的宗教文化意义。另外,sheep可指胆小怕事之人,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a black sheep(败家子)。goat特指山羊,性格没有sheep那样的温和顺从,却是放荡邪恶等贬义的象征。英语中好色的人和愚蠢的人也被比作山羊,如an old goat(老色狼)、the sheep and the goats(好人和坏人)、a sheep among wolves(羊入狼群)等。可见,sheep是褒义词或中性词,类似于汉语中的羊文化,而goat则是贬义词。lamb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圣经中把基督教徒称为a lamb of god(上帝的羔羊),其容易迷失人生方向,要靠自己的主人——the shepherd(牧羊人),即耶稣指点迷津。虔诚信仰基督教,皈依上帝,方能迷途知返。同时,羔羊象征洁白无瑕、纯真驯良、替人赎罪、甘为上帝献祭用的牺牲品,以此换取他人的幸福,称之为“替罪羊”。ram特指未阉割的公羊。通过对比分析,“生肖羊”应译为“the Sheep”比较合适。

(九)申猴—the Monkey

申时,太阳已偏西下山了,猴子喜欢此时追逐嬉戏,攀爬啼叫,故称“申猴”。在中国文化中,猴子活泼好动,机灵顽皮,聪明伶俐,机智勇敢,是惹人喜爱的动物。猴子五官和人类相似,四肢灵活,大脑发达,智力较高,是人类进化的象征。但是,猴子在英文中多数情况下却是贬义词,是邪恶贪婪、盲目崇拜邪教的讨厌鬼。西方人在内心不怎么接受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比较认可他们是上帝造的,且不喜欢猴子,认为它爱欺骗人,爱偷抢,没礼貌。monkey作名词时,指小顽童、淘气鬼,如a young monkey(淘气的小孩);作为动词,指制造混乱、调皮捣蛋之意,如monkey business(胡闹)、Stop monkey around(别捣蛋!)等。“生肖猴”英译成“the Monkey”没有异议。

(十)酉鸡—the Rooster

鸡是十二生肖中独一无二的禽类的代表,它能进入仙班,应与雄鸡报晓的功劳有关,有着巨大的荣耀,生肖鸡该是神采奕奕的雄鸡了。古人认为:雄鸡一声鸣,光明就会来到,出没在黑夜中的众鬼们就逃之夭夭了。可见,鸡是善斗邪恶、吉祥之物的象征。此外,鸡最显著的象征意义就是守信守时。古人还常用鸡占卜未来,驱邪避灾,可见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在英语中,“鸡”相对应的单词很多,分类又细,“生肖鸡”的翻译争议也很大。有fowl(家禽)、rooster(公鸡)、cock(公鸡)、hen(母鸡)、chick(小鸡)、turkey(火鸡)。其中,fowl既包括公鸡也包括母鸡,rooster指公鸡,延伸意义为狂妄自大的人,有争强好胜之意,类似于中国的雄鸡形象。cock指公鸡,但在英语中,它却隐含着sex organ(男人性器官)、废话等忌讳语,如a cock and bull story(无稽之谈)等。另外,cock也指代傲慢的小霸王,如cock a hoop(得意洋洋的)。hen指下蛋母鸡。chicken象征胆小怕事的懦夫,如as timid as chicken hearted(胆小如鼠的人)。turkey指火鸡,其在美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在感恩节的宴席上,火鸡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在西方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火鸡在中国人眼中只是一种食用鸡,这几个翻译都不符合生肖动物的物理特征,不足以表达生肖文化的准确信息。相比较而言,rooster(公鸡)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贬义的文化内涵, 也能够准确表达“雄鸡一唱天下白”的雄伟气势,所以“生肖鸡”比较好的翻译应该是“the Rooster”。

(十一)戌狗—the Dog

每当天地黄昏之时,即戌时,大自然一片沉寂,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黑夜即将来临,劳累一天的人们就要休息,此时忠厚老实、踏实肯干的狗倚门而卧,专心致志守护着家园,一有异常动静,就警示主人,故称“戌狗”。中国文化传统中,虽然人与狗有密切的关系,但对狗的心理情结比较复杂。一方面,以为狗有忠诚正直、坚守岗位、严于律己、警惕性强、舍己救人的美德;另一方面,以为狗是一种下贱肮脏猥琐的动物,比喻那些弃明投暗、令人憎恶的卑鄙丑恶的小人,如有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贬义习语。中英文化中,狗的寓意大不相同。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一种最聪慧、最有灵性的宠物,是人类最忠诚、最友好的朋友,是人们可信赖的伴侣。英语中有关狗的单词很多,如dog(狗)、bitch(母狗)、puppy(幼犬)。其中,bitch是贬义的,作名词是母狗、母狼之意,常常比喻泼妇,作动词表示糟蹋等贬义。西方人喜欢直接用dog来表示人,如You are a dog(你活得很潇洒)、a lucky dog(幸运儿)、an old dog(老人)、top dog(冠军)等。英语中的dog,在词语中没有任何骂人的贬义意味,在西方人眼里,狗是一种亲切、友好、快乐和洒脱的代名词,俨然是家庭的一分子。在西方国家里,狗几乎能和人一样享受到“人权”,并有相关的动物保护法,保障每条狗的切身权益,善待狗是一种美德,虐待狗的人受到鄙视,还可能会受到入狱的法律制裁。英语文化中,狗的地位相当高,可从dog颠倒过来成为god(神)、God(上帝)来证实,就连美女们谈恋爱时,也会脱口而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生肖狗”翻译为“the Dog”没有异议。

(十二)亥猪—the Pig

亥时万籁俱寂。夜深人静,胃口大的猪,早已饿得受不了了,此时能听见猪拱槽、寻找食物之声,故称“亥猪”。猪在中国民俗中,虽然具有愚蠢笨拙、好吃懒做、贪婪好色、肮脏邋遢、自私自利、鲁莽粗野等外貌所带来的负面意蕴,但人们又赞美猪的性情率直、大度宽容、热情开朗、忠诚厚道、随和可亲、憨态可掬、肥头大耳、吃穿不愁等特点,是大富大贵的象征。但在英语中,猪的文化寓意通常积极的一面非常少,西方人对猪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猪的寓意非常丰富:愚蠢乏味、肮脏粗野、贪婪自私的人,专权专制者、分裂主义者的代表;叛徒叛逆者,道德堕落的女人,艰辛的工作,低劣无能的赛马等。在英语里,关于猪的词汇有: pig(猪)、swine(猪)、sow(母猪)、 hog(大公猪)、boar(公野猪)。其中,pig指猪、小猪、野猪,有侮辱性用语,如pig(猪猡)、 an ignorant pig(愚蠢的人),pig也指警察、贪婪刻薄之人;sow指母猪,比喻贪吃之人;swine比喻卑贱之人;hog是阉割过的食用大公猪、肥猪,用来比喻像猪一样贪婪自私的人;boar是公野猪、雄猪、种猪,也比喻贪婪自私、粗野肮脏之人。在西方文化中,虽然把boar比喻成无所畏惧的斗士,甚至有象征耶稣、基督等褒义寓意,但boar长有长牙,与中国生肖文化中憨态可掬的猪不相符合; 英语中的pig和中国生肖猪在物理特征上相同,内涵寓意也大致相同。“生肖猪” 英译为“the Pig”比较适合。

三、结语

英汉语言翻译的过程,是双向文化寓意优化选择的过程。“怎样用文化母体迥异的英文既恰如其分地表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又保持其传统特点”,是顺利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能如实反映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不仅要精通英汉语言知识,还要具备双向英语文化的感知能力, 能领略到双方语言表面下的深层文化蕴意,做到像王佐良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基于此,笔者以为十二生肖比较准确的英语译文如下:子鼠—the Mouse、丑牛—the Ball,寅虎—the Tiger、 卯兔—the Rabbit、辰龙—Chinese dragon、巳蛇—the Snake、午马—the Horse、未羊—the Sheep、申猴—the Monkey、酉鸡—the Rooster、戌狗—the Dog、亥猪—the Pig.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常峻.中国生肖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郭尚兴.论中国文化英译时传统特色的保持[J].上海翻译,1995(03).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黄佶.“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Loong http://www.loong.cn/loongl.htm.

(作者简介:王慧英,女,硕士研究生,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作者:王慧英

英汉动物词汇的语言文化论文 篇2:

霍译《红楼梦》文化意象的翻译补偿策略

摘要 《红楼梦》中富含许多独特的中国文化意象,历来是翻译者翻译时的难点。本文从传递文化信息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中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霍译《红楼梦》 文化意象 翻译补偿

一 文化意象

从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界逐渐开始研究翻译中的文化视角问题。斯内尔·霍恩比、苏姗·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弗维尔分别倡导译者要在翻译理论研究中把“文化”因素考虑进去,即翻译中的“文化转向”,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对文学作品中意象的形式及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现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翻译家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文化问题。

意象,是指创作主体把自己特有的情感作用于客观物象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文化意象就是一种文化符号,译者面对不同文化中意象的翻译会感到十分困难。中国和西方国家处于不同的地域,由此产生的历史、地理、宗教、风俗等均有不同之处。也就是说,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意象也大不一样。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可以说富有文化信息的事物属于文化意象,凝聚着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结晶的事物也属于文化意象。谢天振教授在《译介学》一书中列举了以下几类文化意象:它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传说、早期的图腾崇拜;可以是一种植物;可以是成语、谚语、俗语、典故;可以是一种动物;它还可以是某个数字。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因素,遇到文化意象空缺时,要采取一些翻译补偿策略。

二 霍译《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补偿策略

20世纪第一位把《红楼梦》整部小说120回完整地用英语翻译出来的学者是英国人霍克斯。霍克斯曾在中国留学三年,回国后担任牛津大学的中文教授,所以霍译本对英语母语的把握非常到位。在翻译中遇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时,霍克斯会站在西方读者的角度上为西方读者考虑,与他们一起分享《红楼梦》这本小说的魅力。霍译《红楼梦》在西方读者看来就是一部用地道英文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英语译文的交流效果,因此受到英语读者的极大欢迎。《红楼梦》整部小说里面有很多文化意象,本文通过探讨霍译《红楼梦》中一些关于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希望能对《红楼梦》翻译研究特别是对其文化意象翻译研究有一些帮助。

1 意象保留法

有效的传递信息是译者翻译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时,能够直译的还是都应该直译,这样既可以保留原语的意象,又可以顺利完成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汉语和英语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同样作为人类使用的语言,在表达上有很多相似点。这些相似表达中的一些文化意象及其含义也基本相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与原语相同的意象,保持原语和译语的文化意象在内容形式上的一致,是译者翻译的首选策略。霍译《红楼梦》中很多习语的翻译均采取了保留原语意象的方法。

例1: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译文:A starved camel is bigger than a fat horse.

例2: 因为宝姐姐要看呆雁。

译文:Bao-chai wanted to look at a gawping goose.

上文例1是对汉语习语的文化意象直译。例2是对词语中文化意象的保留。在例2中“gawp”意思是“无礼地瞪眼看;呆头呆脑地盯着”既可以作动词表示“呆看”,又可以作名词表示“呆人,笨蛋”,用在这里确实恰如其分。霍译“呆雁”很成功,不但运用了压头韵的修辞手法(gawping goose),而且把原文中黛玉貌似有意借呆鹅暗讽宝玉刚才望着宝钗发呆的模样惟妙惟肖地表达了出来。

2 意象增补法

中西方文化共有的意象能够直译的要直译。但是汉语和英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这两种语言中很多意象因为中英文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含义。汉语中有一些独特的文化意象,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相对应的表达。如果直译会给西方读者的阅读造成很大障碍。因此,保留原语意象再加以解释无疑是一种好的翻译方法。

例3: 刘姥姥此时坐不是,立不是,藏没处藏。

译文:Grannie Liu,acutely embarrassed in this male presence,did not know whether to sit or stand…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见到一位十七、八的小大爷进门,便坐站都不是。经过此番描写,一个求人施舍和竭尽全力讨好大观园中的每一个人的穷婆子以及她那畏手畏脚的神态就惟妙惟肖地出现在了我们中国读者的脑海中。西方读者不太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妇女特别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妇女在男人面前的那种卑微形象。霍译考虑到这一点,故而增补了“in this male presence”这样汉语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便于向西方读者传达中国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这种增补恰到好处。

例4: 东施效颦。

译文:Zhuang-z 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ur,whose endeavours to imitate the little frown that made Xi-shi captivating produced an aspect so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

“东施效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现用来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如果把东施效颦直译为“Dong-shi imitating Xi-shi”对西方读者来说可能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霍克斯的英语译文中使用了增词译法,增加了可以让西方读者很好理解“东施效颦”这一意象的文化背景。不但保留了汉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象Xi-shi,而且实现了交流目的。

3 意象改变法

尽可能保留原语意象,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语信息,是翻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中国文学中一些意象只为中国文化所特有。保留文化意象的翻译只能给西方读者理解原文带来困难。面对这种情况,霍译《红楼梦》做出了改变原文意象而传递其意的方法,这样也起到了与原文一样的交际效果,

例5: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

译文:he had managed to get half a cupful of water.

例6: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译文: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例5和例6反映了中西方饮食方面的不同。中国普通家庭经常喝“米粥”,然而西方人很少喝粥,一般西方家庭吃的都是面包。中国人特别是在古代及现在的农村有拿碗喝水的习惯,西方人看着就不习惯,更别说让他们拿碗喝水了。霍克斯是英国人,考虑到西方人的习惯,翻译时对汉语的意象作出了改变,分别用面粉、面包和“杯”代替大米、粥和“碗”,这样的翻译更符合西方人的认知和生活习惯。

4 意象省略法

汉英语语言文化有时存在无法跨越的差异,这样就导致翻译时汉语中的一些意象在英语中很难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霍克斯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显得游刃而余,他会根据汉语语境推测出汉语文化意象所传达的意思,然后对文化意象省略不译,最后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把汉语所表达的含义翻译出来,使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有相同的审美感受。

例7:那世里造了来的业,这会子现世现报。

译文:Past sin,present suffering.

例8: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译文:Yours is yours,wherever it be.

汉语中的“现世”、“那世”在英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翻译“金簪子”,也需要大量词语解释文化背景,但是霍译时把这些意象省去不译,做到了言简意赅,堪称神来之笔。

例9:把这醋罐打个稀烂。

译文:I’m going to lay into that jealous bitch…

作为一种调味料,“醋”(vinegar)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但是“醋”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却完全不同。汉语中的“吃醋”是指因男女关系而嫉妒。原文中凤姐被贾琏骂为“醋罐”,说明凤姐有很强的嫉妒心。但在英语中“醋”却很难使西方人联想到嫉妒的含义,如果保留原文意象把“醋”译为“vinegary”,那么凤姐的嫉妒心强的这一形象会在西方读者的脑海中荡然无存。霍克斯采取意象省略法,精确地传达了这个有独特文化词语的内涵,可以使中西方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5 意象替换法

汉英文化习俗不同,其文化意象的表达方式也就不同。但是《红楼梦》中的某些意象在英语中有相同或相似的表达,能达到同样的文学效果,因此霍克斯采取了直接用英语意象替换汉语意象的翻译方法,翻译后的英语译文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宜读易懂。

例10:宝玉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译文:Baoyu became as fidgety as a worm on hot earth.

表达一个人内心烦躁,坐立难安,汉语经常使用“热锅上的蚂蚁”,英语中也正好有“as fidgety as a worm on hot earth”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所以直接用意象替代的方式。

例11:二爷又不知看了什么书,或者听了谁的混话,信真了,把这件没头脑的事派我去碰头,怎么说我没用呢?

译文:You send me off on a wild-goose chase to look for something you’ve read about…

“a wild-goose chase”徒劳的追逐,白费力气的搜索,泛指一些劳而无功的事。这个成语起源于16世纪的赛马。那个时候赛马是在茂密的森林中进行的,茂密的森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赛马场”。在那个时候的赛马比赛中,赛马的人都在森林中追赶一匹比较暴烈的领头马,这匹领头马由于性格暴躁,所以在前面领跑时路线比较混乱,导致后面追赶的马匹在茂密的森林中找不到路。因为那个时候的赛马都是一匹马在前面带路,后面有很多马跟随,跟我们非常熟悉的群雁飞翔十分相像,因此那个时候的赛马就被称为为“a wild-goose chase”这个英语成语正好表达了“没头脑的事”。

例12:林黛玉就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译文:‘Bless His Holy Name!’Dai-yu murmured fervently…

例13:刘姥姥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译文:Said Granny Liu.“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谭载喜在《文化对比与翻译》一文中指出,不同民族文化个性的差异导致“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等。起源于佛教术语的“阿弥陀佛”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常用语,中国人在极为惊奇时就会有意无意地说出这种口语化的语言,有时候说话人也不一定真正理解说此话的真正原因,正因如此,才可以看到文化对人们的深层影响。从中国人熟悉的一句谚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儒教、佛教及道教很盛行,天(Heaven)和地(Earth)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国人处于危险时刻或关键时刻会大叫佛祖保佑,在成功做成一件事后也会认为是天佑。而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认为上帝(god)无所不能,可以创造一切,所以霍译采取了意象替换法,把汉语文化中的佛教形象替换为西方读者所接受的宗教基督教的形象词汇“god”,便于西方读者理解。

三 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中富含许多独特的中国文化意象。对于《红楼梦》中出现的这些文化意象,霍克斯通过不同的翻译补偿策略巧妙地把他们传达给西方读者。虽说有些做法并不足取(如把中国的佛教翻译为西方的基督教),但是《红楼梦》的全英译本在海外能够广泛传播,被西方读者接受认同乃至欣赏,正是得益于霍克斯的悉心翻译,因此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堪称英文翻译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谭载喜:《文化对比与翻译》,《中国翻译》,1986年第5期。

[3] 施佳胜、李学英:《谈文学形象的翻译》,《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

[4] 张映先:《〈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化形象变异与创造性想象》,《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

[5] 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6] 崔永禄:《霍克斯译〈红楼梦〉中倾向性问题的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6期。

[7] 王丹红:《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红楼梦〉两译文的翻译倾向》,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8] 高凡:《从〈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探析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作者简介:马文书,男,1978—,河南汝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比较、翻译、英语基础教学,工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马文书

英汉动物词汇的语言文化论文 篇3:

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语言影响的表现概述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一直是难以攻克的学习领域。中国的东方传统形象受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影响,始终带着神秘的面纱。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方式,无法与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相分离,是其社会特点的重要体现。对于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同点的研究,是全球化的内在需要。由经济技术发展而蓬勃发展的文化特色,也会影响到其表现形式——语言的变化。所以,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是进行语言研究的重要策略。本文从5大方面对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其对英汉语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 差异 语言 宗教

一 引言

与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不同,语言不应该被看做为一种孤立的、处于真空状态的现象。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次领域。文化比语言更复杂。一个人也许可以通过5年的潜心钻研学习一种语言,但他却要花费至少20年才能对一种文化相对完全地掌握。

从本质上说语言根植于文化。想要解释语言,则必须与其更广泛的话语内容相连接。语言只有在与文化相联系的时候才能被理解。1911年,语言学家Boas进一步发展了文化的主要内容,讨论了语言、思想和环境之间的联系。Boas认为,语言本身并不是构成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语言的形式一定会受其所处的文化模式的影响,最终,文化塑造其语言。

二 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尽管不可否认的是,中英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差异也存在于各个方面。这是由他们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种族、习俗、价值观、思考模式、宗教和道德观等决定的。作为文化载体的一部分,语言一定会在其各方面特性中表现出这种差异。本文将对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宗教文化差异进行重点讨论,探讨宗教因素在影响语言使用程度方面的作用。同时,在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和历史方面,本文也进行了进行讨论。

三 中英文化在宗教方面差异

宗教,作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英汉宗教文化上的差异势必且已经影响到了英语、汉语的语言行为以及两国的人民。

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仰基督教,教堂在英国十分常见。作为一个神圣的场所,教堂里是不贩卖食物的,所以教堂里的老鼠往往会因此饿死,这就产生了一个语言习语“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此外,英国人坚信上帝、天堂、地狱、恶魔的存在,受圣经的影响,很多英语习语包含了宗教成分。以“God”(上帝)为例:“My God”(天啊),“God bless me”(上帝保佑),“Thank God”(谢天谢地),“God forbid”(上帝不允许),“God knows”(天知道),“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God damn you”(上帝诅咒你)等。

来自《圣经》的另一个例子就是:“there is a bit of old Adam in us all”(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个亚当)。“old Adam”的人物形象来自圣经,与特定的文化内涵相关。亚当是人类的祖先,但他却由于人类本身邪恶的自私品质背叛了上帝。也就是说,上句话的含义是“人人皆有恶”。

在中国,佛教盛行了千年之久,中国人信佛,所以寺庙是中国非常常见的建筑。中国的习语中常常会涉及到以佛、寺庙和和尚为代表的宗教形象。例如:“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萨心肠”,“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等。当中国人想要取得成功的时候也会祈祷“菩萨保佑”。

四 影响中英宗教文化的因素

由上文可见,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已经渗透在语言表达的各方面。那么宗教文化,确切地说是文化,也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反映到语言本身。

1 中英在地理环境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根植于其本土的环境。英国是一个由多岛屿组成的国家,渔业和航海业是英国经济的两大主要产业。中国是陆地国家,人民的生活与土地紧密相连。所以,在汉语中找到与英语习语完全对等的话语表达是十分困难的,例如英语中的“rest on one’s oars”(在船桨上休息),“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头要保持在水面之上),“all at sea”(一些皆在海上),“have other fish to fry”(换条鱼炸),“drink like fish”(像鱼一样饮),“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只有鱼会碰网),“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绝不要教鱼游泳)等一些习语表达,就无法找到对等的汉语表达。

另一个影响英汉语言的因素是二者的气候差异。中国坐落在东半球亚热带,主要气候是大陆性气候。所以中国人喜欢东风,因为它是春风,带来生命和力量,而西风却是带来萧条和悲伤的标志。然而,英国坐落在西半球北温带,主要气候是海洋性气候。所以对英国人来说,西风带来了春天,带来了稀缺的雨水,给万物以生命和活力。英国最伟大的诗人Shelley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正是歌颂了西风的到来。相似的是,在中国,夏季往往与似火的酷热联系在一起,汉语中有“赤日炎炎似火”和“骄阳似火”等表示夏季的炎热。与其相反,在英国夏季是一个相当凉爽的季节,人们描述夏季的词汇往往是“lovely”(可爱的),“nice”(美好的),“tender”(温和的)等等。在Shakespeare的十四行诗中就可以找到证据: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这首诗中,诗人就是将他的爱比作了夏天。

2 中英文化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不同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也会体现在语言中。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英国坐落在北温带,主要的工业产品是小麦,畜牧业也在其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英国的主要生产成品是面包和牛奶。所以这两种食物出现在英语中就不足为奇了。例如,“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ne”(一半面包总比没有好),“earn one’s bread”,(挣某人的面包),“know which side one’s bread is buttered on”,(了解哪面面包涂了黄油),“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body’s mouth”(从别人的口中夺面包),“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不要和你的黄油面包争吵),“cry over spilt mike”(为洒了的牛奶哭泣),“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过多的黄油就不再是美味)等等。

然而在中国,由于其历史悠久的水稻耕种产业,中国的传统食物是大米而不是面包。在汉语中,与“饭”相关的词汇随处可见。如“饭碗”指代事业,“夹生饭”指代不成熟,“鱼米之乡”指代美丽富饶之地,“生米煮成熟饭”暗示了结局已定,不能在改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暗示了没有最基本的条件,再有能力的人也无法成功。

3 中英文化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语言是人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习俗的产物。正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经历和习俗,中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和英国人对待动物方面各有其不同的认知观念和情感。以狮子为例,在英国,“lion is the king of animal”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了勇敢、强健和力量。英国的狮子可以代表这个民族。一些与狮子相关的英语习语有:“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入狮穴捋狮须),表示挑战力量强劲的对手;“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头置狮口),表示处在危险当中;“A lion in the way”(路上的狮子),表示巨大的困难,相当于汉语中的“拦路虎”;“The lion’s share”,指代最大的利润。

但是在中国,与力量、强健和高地位相关联的动物是“虎”而非“狮”。中国人把虎看做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中国习语中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狐假虎威”等。更重要的是,汉语中“虎”象征了勇敢和力量,我们有“虎符”,“卧虎藏龙”,“生龙活虎”等。当然,与英语相通的是“虎”也象征了危险,如“虎口脱险”。

除此之外,两个民族在表达同一情感时,也会有两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去表述,而对于同一动物,往往也有不同的情感趋向。

汉语中,“hare”(野兔)常常与“灵活敏捷”相联系,我们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描写一个人动静皆宜,转换快速。但是在英国,“Hare”是胆小的标志,如“as timid as a hare”(兔子一样的胆小)。

相似的是,另一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产生相反含义的是“dog”(狗)。在汉语中,狗是一种卑微且讨人嫌的动物。大多数与“狗”相联系的习语都具有贬义色彩。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走狗”,“落水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相反,在英国,“dog”的形象是正面积极的,因为狗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者),“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会有时来运转的一天)。

4 中英文化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差异

中英文化在社会、历史背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中国的文化承载了强烈的封建、帝王色彩。根植在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社会文化之上的中国语言特点,透露出强烈的封建系统特点。例如“打官腔”,“官官相护”,“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等。

在英国历史上,其经常受到外来势力的入侵,所以在英语中可以明显体会到其他文化的渗透。例如一些来源于拉丁语和法语的习语:“fortune favors the bold”(幸运青睐胆大者),“art is long,life is short”(生命是短暂的,艺术是永恒的),“two dogs over one bone seldom agree”(垂涎于同一根骨头的两只狗达不成协议),“after dinner,mustard”(饭后吃点芥末)。除此之外,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也来源于希腊神话。例如:“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比喻致命弱点;“Penelope’s web”(佩内洛浦的织物),指代永远完成不了的工作;“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万恶之源。

五 结语

从以上5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魅力是无处不在的。对于外来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是充满神奇,难以完全掌握的。从个人角度上来讲,如若没有出生,成长在目的语文化社团中,就只有通过后天辛勤的努力来了解文化。根据文化学家Hall的观点,文化可以被分成3个层次:技术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非正式的文化既是无意识的文化,也是文化最难掌握的部分。的确,语言根植于文化,一个掌握了语言的人不等同于完全掌握了其语言所处的文化。作为文化核心之一的宗教,其对语言掌握能力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由本文可见,除却宗教文化外,很多因素对语言能力都有影响,由此,我们对语言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David Crystal: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 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4] Mildred L Larson:Meaning based translation.A guide to cross-language equivalence,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4.

[5] 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 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 吴克礼:《文化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 张勇先:《英语文化与英语成语:英语成语1000条》,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孙晓艳,女,1970—,山东滨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滨州职业学院。

作者:孙晓艳

上一篇:创新意识下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高等院校实验室信息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