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化消费行为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章认为,楼观台的人文地理涵义体现在它是宗教圣地、文化胜地和经济产地(旅游业)的三位一体上。而楼观台最为本质与独特的人文地理内涵是:它是老子《道德经》的撰著地,是中国道家与道教思想的发祥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秦汉文化消费行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秦汉文化消费行为论文 篇1:

从消费心理角度分析竹材在礼品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素来有礼尚往来的传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市场上充斥着无数的礼品可供选择。而现代社会提倡可持续的产品设计,竹材作为中国的传统可再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之中,所以我们应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探讨竹材在礼品中应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消费心理;竹材;礼品文化;设计1文化与礼品

(1)“礼品”文化。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传统上十分注重礼尚往来。礼仪、礼物、礼节是构成古代礼仪的三大要素,代表着爱戴和敬仰,大多是用来加深感情和增进友谊的。而进入21世纪,礼品的内涵就更加多种多样了,现代的礼品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工艺性和实用性,旨在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便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了达成共识和开创双赢的局面。

(2)“人际关系”文化。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联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礼品消费行为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通过礼品可以鼓舞和教育他人,可以彰显知识和修养,传达友善和爱心,也可以扩大个体的影响。

(3)“面子”文化。“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辱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构成中国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面子”,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极强,不能“丢面子”“伤面子”,只能“给面子”“赏面子”。“面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方向和程度,是中国人内在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

2中国人在礼品消费中的心理研究

首先,礼品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一种利益和关系, 送礼一方面是给予利益;另一方面是确立和维持关系。礼品成为表达特定关系的一种符号,给父母送礼表示孝顺;给朋友送礼表示关系亲密;给领导送礼表示敬重;给客户送礼表示友好合作。礼品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赠送礼品和接受礼品的瞬间产生的新鲜感和愉悦感。这种愉悦的程度其中一部分取决于礼品的价值和价格,价值大、价格昂贵的礼品自然就代表关系密切了。然而,即便礼品本身没有特别昂贵的价值,但因其包装精美也可以成为馈赠佳品。其次,人们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喜欢追随潮流。从礼品消费决策过程的分析中发现礼品消费其实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其消费特征受到消费者自身、受礼者和整个社会消费环境的三方面制约,礼品的消费行为往往是三方面相互交叉作用的结果。送礼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送礼心理动机构成了礼品消费的基础,受礼者的需求、兴趣爱好、身份地位是影响送礼者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整体的消费大环境同时引导送礼者和受礼者的礼品馈赠消费观念。

3本土文化对于礼品消费行为的影响

本土文化对礼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漫长而久远,被世人反复传承、合并、琢磨和升华,融入于我们世世代代、琐琐碎碎的生活之中,最终变幻成人类自身的气质、情感和对生命本性的自然表达。凭着独特悠然的感情内涵、层出不穷的表达手法、平易近人的文化气质和高远深邃的时代理想,礼品文化历经千年挥洒自如地书写着自己灿烂而光鲜的历史图卷。在人际关系层面,礼品作为载体承载了人们深深浅浅的文化表达和情感寓意。礼品是一种无声的表达,这种表达或轰轰烈烈,或点到为止,无声却有力。说到底,礼品是人们维系情感的不可或缺的纽带。

4竹材的文化及应用

竹子具有明显的东方民族文化特征,竹子在中国传统中象征着生命的韧性、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早在新石器时代,竹子就已进入炎黄子孙的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科技文化,无不留下竹子的踪迹。而在日本,竹子则是真实与奉献的标志。整个东方地区都曾经将竹子用作书写的工具,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竹子笔直的线条和中空的结构本身就有极其深刻的象征含义。竹子的材质特性对于其加工有利有弊。竹子的纤维排列紧密、整齐、走向一致,有一定的柔韧性、弹性和硬度,有极好的劈裂性能。同时,竹材色泽较浅,易于进行色彩处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竹材加工产品的装饰功能。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巢居、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中,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用竹作为建筑的材料,汉代的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皆是取竹建造并负有盛名。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说明竹对人类服饰文化的贡献。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山珍美味,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美味佳肴。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交通工具和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极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竹子几乎遍布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

5现代竹制礼品案例分析

台湾的华硕笔记本以其独到的设计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敏锐把握而在行业中名声显赫。S6作为其主打产品质量优秀又不缺乏时尚感,为此华硕的设计师们别出心裁地为其披上了环保的外衣,原先的塑料外壳全部替换成竹板拼接而成,之前的金属拉丝表面处理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由激光精细雕刻而成的现代花纹,使得原本冷冰冰的办公用品变得格外引人注目,极具亲和力。这样一台笔记本作为礼品送给上司或者企业老板是多么显示出送礼者的尊重,文化与功能的合二为一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讨论消费者之间的礼品文化,必须先了解作为礼品的产品所具有的特点,然后再结合消费者特点作个案研究。

在研究传统材料、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方面,台湾比大陆做的要更加早和完善。他们将台湾的版图和竹材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制作成了一个纸抽,方形的结构很好用竹板材进行拼接,唯一不同的是纸抽的顶部镂空不再是方形的,取而代之的是台湾版图的形状,让人一目了然。去过台湾的游客们总想给亲朋好友带点礼品,这个纸抽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参考文献:

[1]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 李亦文.现代竹制品系列开发与设计[J].产品设计,2003.

[3] 孟跃,费瑞清.边走边看礼品营销[J].医药经济报,2004.

[4] 杨维贤.中国的竹文化[J].现代中国,1994(4).作者简介:郭阳(1988—),男,江苏盐城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作者:郭阳 于帆

秦汉文化消费行为论文 篇2:

楼观之道:论楼观台的人文地理涵义

【摘要】文章认为,楼观台的人文地理涵义体现在它是宗教圣地、文化胜地和经济产地(旅游业)的三位一体上。而楼观台最为本质与独特的人文地理内涵是:它是老子《道德经》的撰著地,是中国道家与道教思想的发祥地。

【关键词】楼观台;人文地理;道与旅游

楼观台是老子撰著《道德经》的地方,《道德经》是道教尊奉的最高圣典。道教之道,由于《道德经》与楼观的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楼观之道。楼观之道或者说楼观的特殊道缘,使楼观台成为闻名华夏、举世瞩目的人文地理胜地与研究个案对象。研究楼观台的人文地理涵义,既可以极大地提升人文地理学的思想幅度,又益于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考察“道”的运行踪迹,还可能使“人文”与“地理”的关系原理获取一个难得的解释学境域与观察角度。

楼观台的人文地理涵义,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或层面:一是作为老子《道德经》的撰著地,楼观台首先是宗教信义的圣地;二是作为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皇家道院”,楼观台又是历史文化的胜地;三是由于宗教信义圣地与历史文化胜地的巨大蕴含与影响力,楼观台目前的最大直观现实是,它已从宗教圣地与文化胜地,变成为松竹葱茏、旅游业发达的经济产地。宗教圣地、文化胜地与经济产地可以概括楼观台最基本的人文地理涵义。

楼观台作为经济产地的主业是旅游。旅游从直观上看是游客的大地旅行活动,是从家居范围走向外部世界的人生履历,自然也是包括“吃、住、行、购、访”等在内的现代消费行为。“消费”是现代旅游的鲜明特征,也是现代大众旅游与古典人文旅游(例如徐霞客)的基本分野。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现代消费行为,现代消费是旅游行为的本质。作为一种现代消费行为,对旅游的研究应纳入文化经济学与文化心理学的视野。除现代消费性外,旅游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甚至可以看成社会文化身份与身体文化语言。而无论是经济学中的消费性还是行为理论中的文化性或者身体语言中的社会性,它们无不牵涉一个更为基源性的前提概念:现代性。

现代性作为一个人文学科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神学家汉斯·昆等人提出的,在中国研究现代性问题的学者也多与基督宗教文化有关,如刘小枫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与尤西林的《人文学科与现代性》。这一直观的现象向我们表明了两点:其一,现代性与时间性、历史相关,但实质是要厘定心性、气质、精神、信仰、价值诸问题;其二,现代性突显出了当代人类生活的一种全然不同于既往的方式、性质与追求。先看现代性与时间性、历史的相关方面:现代性的突出,在欧美大致上也是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的社会文化为问题背景,其时间的上限应该不会超过二战时期;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现代性概念的“拿来”也就仅仅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的事情。在欧美,导致现代性现象与问题的因素甚多,依我们的感知,则主要基于三点:一是二战之后的和平年代的经济积累,财富相对盈余,使消费生活有了现实前提;二是基督教对欧美的伦理支撑出现危机,尼采所谓“上帝已死”,茨威格所谓《昨日的世界》,美国前总统卡特《我们面临的道德危机》,都是一些最突出的显著例证;三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高速进展——尤其交通工具、信息技术的大量丰富成果,使人们的地理空间、世间图景与大地旅游成为日常意识与普通需求。

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突出,时间上则更为短促,情形更显复杂,问题也更加特殊和难以消化。如从时间上看,它基本上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它的大背景是闭关锁国时代的结束;它的大前提是“实用主义”(黑猫白猫论),作为国家核心价值观和理论策略对当代中国人心的深层塑制和影响。所谓“改革”,即从“以政治为中心”转到“以经济为中心”;所谓“开放”,即从政治为中心的独断封闭转到经济为中心的向世界开放。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二十多年前,普通平民百姓到楼观台的旅游基本上是没有。三十多年前呢,道人还俗、道观废弃、道教遭批,作为现代旅游对象的楼观台根本上就不存在。当前已经游人如织、蓬勃兴旺的围绕楼观台道教文化的旅游业,也就是它的现代旅游经济学涵义,30年前,或者说20年前,或者是根本不存在(30年前),或者是基本不存在(20年前)。那么,楼观台道教文化的旅游业,显然就是极为突出、极端赫然的现代性现象,也就必须置于相应的现代性问题背景,才可能获得一种比较深层的理性把握视野。

在楼观台今日的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收入应当是旅游门票。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2008年“五一”黄金周,楼观台仅门票收入就是“90万元”;而仅仅30年前的时代,对于一个古老道观而言,这无疑是极大的经济收入数字,甚至是天文数字;但在今天却是统计数字、经济数字、极为普通的收入数额了。在前往楼观台的旅游者当中,虽然不乏有专业考察的学者、朝圣的信徒、行政的管理长官,但基本的人群应该是中层(白领)普通游客,是普通的城市人与“中产者”。由于至今尚未有楼观台旅客的基本统计分析资料,使我们对楼观台旅游无法作出更为具体深入的文化经济学与文化心理学描述;换句话说,我们的探讨只是宏观定性研究而不是细部定量分析。总结起来,我们对楼观台作为经济产地的定性结论如下:第一,楼观台的经济收入,主要源于旅游业;第二,旅游是一种现代消费与文化行为;就中国而言,旅游乃是城市文化与“中产阶层以上”的生活支付;第三,现代性是考察楼观旅游的基本境遇与思想高点;第四,现代性给楼观台最深刻地注入了旅游与经济内容,现代性使楼观台的人文地理概念浓重地打上了经济伦理烙印。

楼观台的人文地理涵义,其第二个基本视角与维度是历史文化内容。就历史性而言,楼观台首先是一个文化胜地。就现代性而言,楼观台作为旅游业与经济产地,其与翠华山、兵马俑甚至与鞋帽厂相比,并无不同。虽同为旅游景点,就历史文化而言,楼观台亦不同于翠华山与兵马俑——翠华山是以自然风光、地貌特征取胜,楼观台则以文化品质、历史悠久著称;兵马俑在现代考古发掘之前,天不知人不晓,毫无“历史”可言,楼观台却在现代旅游兴起之前,已深沉言说、皇家御封,有着独特殊胜的“历史”。

楼观台作为老子《道德经》的撰著地,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中国道家与道教的诞生地与发祥地。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诞生地与发祥地,楼观台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末期,即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距今将近三千年了。楼观台在老子著书之前,本为周大夫关伊结楼望气、研究气象天文之地——也许楼观在当时乃周朝的国家天文台;史料阙如,此论暂置。老子与关伊的思想结交,却不乏史料、文献可考,如太史公《史记》即明言曰:‘‘老子修其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伊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据记载,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亲诣楼观老君洞,降诏改楼观台为宗圣观。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改宗圣观为宗圣宫。元朝立国之初,元世祖忽必烈三降诏书,敕令重修楼观,经历10年修葺,气势宏伟壮观,并更名“宗圣宫”,沿袭唐宗圣观之名,以示老子护佑国福之意。今楼观台存有元朝《终南山古楼观宗圣宫图》碑;近年,在此基础上,西安旅游集团投入两千多万元,拓地百余亩,将宗圣宫主轴东移,错位修复,建北山门,三清殿、紫云楼,使古楼观又出现了一个园林景观幽雅,人文内涵丰富的旅游景区。

唐、元两朝改古楼观为宗圣(观)宫,虽未尽人文本体的自然真理,却折射出两个重大信息:其一,既曰“圣旨”,则反映出唐代和元朝两朝君主帝王明确将老子视作“圣人”,而“圣”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根本价值与最高目标。其二,既然皇家御封、皇帝亲诣,则表明了楼观台的皇家身份与国家品质,尊贵之极不待言矣!与皇帝国戚、国家御封相比,楼观台更多的还有文人墨客、文宗国士的寻坊与礼赞。李白、白居易、苏轼不仅访问楼观,且留有诗篇,苏轼写道:“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周秦遗迹、汉唐古址,六十余处。著名者有老子说经台、关伊望星楼、始皇清庙、武帝仙台等,知名碑刻有唐·欧阳询《大唐宗圣观记》,元·高文祥《古老子》篆刻等。古籍最终的总结是:“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

楼观作为历史文化胜地,有三个突出特征:一是悠久性;二是持续性;三是高阶性。楼观台作为老子《道德经》的创作地与发祥地,对道教与道家思想而言,其发源意义与创始地位赫然独立、自不待言,即使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整体格局亦源远流长、意味深远。楼观的历史文化不仅悠久古老,且呈现持续性特征:春秋创立以降,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以至当代,皇亲帝王、文宗国士,访谒不绝、代不乏人、密集宛然。楼观历史文化的高阶性,仅举出唐、元两朝皇帝的“宗圣”遗迹与李白、苏轼文宗国士的千古篇章,也许就足够了。这应该是楼观台作为现代性旅游业与经济产地,所不同于其它而独具的历史文化内涵吧。然而,楼观台最为本质性的人文地理内涵,却既不是历史文化方面,更非经济旅游方面,而由宗教思想的独特地位所决定。

楼观台最为本质与独特的人文地理内涵是:它是老子《道德经》的撰著地,是中国道家与道教思想的发祥地。在此意义上,楼观台完全可以与佛教的灵鹫山、伊斯兰教的麦加、基督教的白冷城相互媲美,比较阐释。老子不同于佛教等宗教创始人的地方在于:他没有选择普传道法、亲授面命、成为教祖,而是通过撰写五千言,通过《道德经》函授门人、成为道祖。老子的独特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道德经》的文本崇拜、而轻视了楼观台的道本研究。《老子》的文本注释,从汉魏的河上公、王弼,到今日的李、赵、王、张,不绝如缕,汗牛充栋;书写的文字符号兼跨楷、隶、篆。仅就纯粹的文本研究而言,我们愿意提出三点方法论建议:其一,研究者必须明白自己所据文本的基本历史线索,长处与短处,贡献与局限;必须在此基础上有开放的比较阐释意识,闭门造车,郢书燕说,不足为训;其二,符号文本的摸索与田野考察,考古发现的统一性要求。也就是说《道德经》的文本阅释与楼观台的人文田野的结合意识,应该必备;释经与朝圣是统一性的。其三,文本解读与道本修练的统一原则。《道德经》开首告诫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可道之外的常道与可名之外的常名,即在文本之外与语言之外,即是需要修炼把握的地方。我们应该明白,老子的“道”不单纯是一个“言说符号”(文化)与概念(哲学),它还是一种信仰与宗教:前者是以“道”为家园的道家,后者有以“道”设教的道教。就楼观而言,它既是道教思想根源《道德经》的发源地,又是道教楼观派、八仙等高道的修真地,更是今日中国道协主席任法融道长的长住地与活着的信仰凭证!

历史上的楼观派,显于北朝及隋初,至唐尤盛,元代并于全真道。《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载:三国咸熙(264-265)初,道士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楼观,至晋永兴二年(305), 老君命真人尹轨降于楼观,授梁谌 “炼气隐形之法”、“水石还丹术”及采服日月黄华法。至南北朝时,北朝道士多止于楼观,为当时道坛重地,遂形成楼观派。该派尊《老子五千文》,尤尊灵宝部经,传三一法,内外丹兼修。梁谌撰有《楼观先生本行内传》等著。道教著名的八仙学派亦与楼观渊源甚深。楼观台现存有吕祖洞。吕祖为八仙之一,唐代著名高道。唐朝的国都为长安,长安亦为当时道教的活动中心。吕洞宾在楼观的修炼行迹,极为殊胜,据《大道行》介绍,为把握人体内密的生命线,三千弟子,死去八百,壮观雄烈,感地动天。吕祖与楼观派亦渊源极深,前述楼观派“尤重灵宝部经”,吕洞宾两大基本著述之一即《灵宝毕法》,其中明言为“终南山所得。”吕洞宾的《灵宝毕法》给楼观台注入了盛唐气韵,盛唐也因此被烙上楼观灵宝的高妙道德。楼观真乃福地:它的道长即今日的中国道协会长任法融大师。

作为当代中国道协会长,任法融大师长期修行于楼观台,诚为楼观护法大师,极大提升着楼观作为宗教圣地的位置与形象。任道长在楼观撰有《道德经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等经典著述,道高德厚,贡献社稷,生动的谱写了楼观新时代的历史文化。他审时度势,极具开放意识与创新精神,给楼观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现代气氛:今日的楼观,修竹耸翠,宫观宏伟,松柏青绿,烟火长盛,既宁静幽深,又繁荣兴盛;积现代性、历史性与思想性(宗教性)为一体,聚旅游经济、文化产业与个体修行为一炉。任道长一方面青灯经典,一方面为社稷贤达;一方面内观道法,一方面手机通讯;一方面以书会友,广接贤士;一方面提挚天地,把握阴阳——诚楼观台历史、文化、思想三位一体的当代化身,诚楼观台经济产地,文化胜地与宗教圣地三大人文地理内涵的人格代表与生命象征。

【参考文献】

【1】任法融:道德经释义,三秦出版社,2003

【2】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广西师大,2005

【3】王晓朝、杨熙楠:经济与伦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张五常:佃农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

【5】克兰(美):文化生产,译林出版社,2002

【6】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高从宜 陕西师范大学基督教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道教、西方哲学研究。

作者:高从宜

秦汉文化消费行为论文 篇3:

论传统“惜物”观下现代日用品的耐用性设计

摘要:“惜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有必要让“惜物”的传统回归,通过耐用性设计延长日用品的使用寿命,促进公众的绿色消费行为。文章在传统“惜物”观的基础上,阐释耐用性设计对于当代践行“惜物”行为的影响和意义,举例分析现代日用品耐用性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惜物 绿色消费 日用品 耐用性设计

引言

“惜物”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中国民间早有“惜物保福”之说。老子日“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张子正蒙》中有“大人者,有容物,无去物,有愛物,无殉物,天之道然。”受道、儒思想的影响,“敬天、惜物、节用”很早就成为了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当前,国家大力倡导节俭养德,“惜物”的价值重新再现,而经久耐用的日用品无疑是“惜物”习俗践行的保障,探索耐用性设计的方法,以减少日用品的消耗和浪费,是现代日用品设计的责任所在。

一、传统“惜物”生态观的实践意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直把人和自然视为息息相通的整体,人要顺应自然以得到自然的保护,人与物要共存而不相害,天地万物对人有养育的恩德,人应对万物心怀感念,要爱护性的、节约的利用万物。在这种生态伦理观的影响下,中国人自然而然地生发出爱物惜物的心念,并形成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习惯,即使到了我们祖辈和父辈的时代,生活中的铺张浪费,仍然被认为是缺乏修养的行为。我们祖先用“惜物”的生活态度和智慧建立起独有的节俭传统,并用精工细作营造了一个“惜物节用”的器用世界,与此同时那些被人珍惜的“物”的缔造者,生产制造结实耐用之物的工匠,往往因他们出色的手艺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而赢得大家的尊敬。在现代社会,客观的说“惜物”任是一种积极、科学的生态观,与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推崇的绿色消费理念异曲同工,可惜在经济发达、物质繁荣的今天,惜物的意识逐渐淡漠,值得我们珍惜和爱护的物品也越来越少。—方面,在“虚假需求”和“盲目消费”的怂恿下一些人疯狂购物,买到的不少商品却无用或很少使用,换季之际,无数媒体上便有了各种支招,教你清理东西;另一方面,大量的劣质物品充斥我们的生活空间,日用品的寿命越来越短,使用不久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没法修理或更换配件,只能扔掉了事。应该是哪里出错了,让我们的消费陷入了一只手买买买而另一只手扔扔扔的怪圈,不少小区的垃圾场成天堆放着被丢弃的床垫、桌椅、家居厨卫用品,浪费的情景触目惊心。这种以耗费资源为代价的消费行为是时候该改变了,为了让低碳环保的绿色消费成为大众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习惯,传承“惜物”的传统势在必行。

二、“耐用”才会“惜物”

如果说惜物的生态观诞生于“敬天惜物”的哲学思想中,那么古人“惜物节用”的行为就产生于用千锤百炼的手艺、巧思和缜密精心制造的每一件器物中,经久耐用、值得珍惜的生活用品无疑是“惜物”观践行的物质基础。不必说秦汉的铜器、唐宋的瓷器、明代的家具这些经典的器用,就是流传于民间的竹篮、木盒、瓦罐……这些普通日用品也都是集功用、材美、工巧和耐用为一体的器物典范,它们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传递着节俭朴实的生活态度,支撑起了普通民众千百年来的惜物习惯,它们是传统惜物观下生活耐用品的最好实证。

或许有人认为结实耐用的器物是传统手工制造的产物,早已不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其实,日用品是否耐用,并不取决于生产加工的方式,而是由设计和生产的理念决定的,许多产品都可以拥有很长的寿命,采用耐用的设计和材料可以有效延长产品使用的年限。

在工业化、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德国、日本等国,就有大量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耐用日用品,其产品以高质量和可靠性闻名全球。在日本,Hakkin公司1923年设计生产的孔雀怀炉,采用耐磨的金属外壳,简单精密的结构以及可更换的耗材使它十分耐用,设计生产至今已近百年,仍然深受消费者的好评,并成为后来不少同类产品模仿的对象。日本每年一度的优良设计大奖中有一个特别设立的“长青设计奖”,用来表彰那些上市超过十年,却依旧活跃在市场上的产品,强调“舒适好用又高品质”的理念。在德国,工业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和博朗公司一起创造了无数经典的耐用产品,那些家电、工业设备以及日用品至今仍然让人觉得现代、时尚。迪特-拉姆斯在自己的设计生涯中,始终坚持把“耐用设计”这一概念贯穿到他所有的设计中,坚决反对不合理的低劣设计所带来的污染和浪费,他一度认为人们用少而耐久的物品可以过更理想的生活。上世纪中叶,他与德国一家家具公司合作,开发出了“拉姆斯式”的家具产品,开创了远离时尚、设计精良、品质优秀、造型经典的家具产品模式。拉姆斯设计的模块化606排架家具系统,利用“E”轨道和用来卡住各种架子的螺栓,通过简单的插接和组合,就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与习惯自由变换各种用途,这套系统从发布开始一直在生产销售,上世纪60年代购买这套系统的客户到现在仍然可以添加或者更换其中的组件,堪称耐用设计的完美范本。

只要产品功能没有大的改变,就应该尽可能延长其寿命,耐用的日用品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可以体会与它们相处的乐趣,带给你一种陪伴的温暖和情意。耐用性产品带给我们以质量换数量的消费方式,这不仅是对资源的节约,也是提高生活品质的正确方式(如图1)。

三、现代日用品的耐用性设计

现代日用品的耐用性设计,就是以好用、经久、耐看为标准的设计。

(一)耐用性设计一定是好用的设计

耐用的日用品首先是好用的。所谓“爱不释手”,用品如果用着顺手,它会让人越用越爱,其使用率必然提高,并且使用者也会倍加爱惜,那么无论从使用的频率还是使用的绝对时间来看,这样的日用品都可以算是耐用的。好用的日用品是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在对生活方式认真思考和生活细节用心考量的基础上诞生的,日常生活中好的用品能帮我们解决多种多样的难题,将生活推至无限便利,好用的日用品通常是专注于产品的功能和解决问题的产品,在习惯于喜新厌旧的今天,也能成为让人珍视之物。例如韩国户外品牌Helinox出品的lito cot折叠床就用它小巧轻便的身材,征服了用户的心,在使用时发出惊叹。这个折叠床的设计选择硬铝合金作为支撑框架,能够承受很高的强度,自重轻却能承载各种体型人的分量,床的表面用弹性聚乙烯纤维特别制成,能够确保床面不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变形,保证了睡眠的舒适性,同时床还设计得非常容易拆卸,并能在任何地形都平稳使用,给户外或室内的使用者带来了同样好用的体验,兼顾实用性及耐用性(如图2)。

(二)耐用性设计一定是经久的设计

耐用的日用品一定是经得起折腾的产品,它不容易损坏也不容易过时,与短命的劣质产品形成鲜明对比。

日用品的耐用性设计以从下面三方面进行思考:

1.耐磨和防损的结构:在日用品设计中找出产品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并进行强化,减少其损坏的可能;尽量选择不需要维护的封闭连接部件,减少滑动和滚动的部件来自自身或外部尘埃的摩擦;采用更简便易懂的、显而易见的操作方式,减少操作不当带来的损坏;易损部分尽可能采用可替换部件的设计,通过更换配件来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

2.耐用、耐磨损的材料:在日用品设计中使用高耐磨性的材料,可以有效防止產品的老化和破损,除了传统的耐磨金属材料、天然硬木、陶瓷等,还有不少性能强大,对环境无害的新型材料开始大量应用于日用品的生产,如:亚克力、PPO塑料、纳米陶瓷、碳纤维复合材料、新水泥和新塑胶等。现代的新材料正向着高性能化、高功能化、高智能化、复合化、极限化、环境友好化方向发展,新材料的使用往往能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耐用性,现代日用品设计应该着眼于这些新型材料,了解它们的适用性,挖掘它们在日用品设计中的应用可能。

3.可变和可持续的功能:用户在使用日用品时,其使用方式和习惯会随着环境或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一款户外运动用的水壶,是否方便挂在婴儿车上带孩子外出?如果日用品在消费者手中具有更多的用途和可变的使用方式,那无疑会提高日用品的使用率和使用时限,其实产品要是用户真正喜欢的,那么他便会希望这些产品随时随地都能用,可以一当十。

比利时著名家具及设备设计师,德稻耐用产品设计大师万德伦,他特别擅长因地制宜,制造耐用、实用的户外家具,他设计的家具都可以进行多变的拆装拼合,能很好地调控使用人数,并且在户外、办公和会议时都可以使用,适用范围广结实耐用。他说:设计师对产品功能,品质和耐用性的敏锐眼光能使产品具有附加价值和创意,我们的世界充斥着太多设计不良的产品,设计师应为他向市场推出的每一件产品找到存在的理由。

在日用品的经久性方面,有不少优秀的设计实例。比如由脊柱受伤的Andrew Slorance创造的一款专门为残疾人使用的轮椅,有着炫酷的外观和强大实用的功能。因为使用人群的特殊需要,轮椅必须足够轻而且足够坚固,方便用户独立操作,天天使用,这款轮椅的设计造型独特,由巨大的轮子和座椅组合而成,去掉了传统的框架,用最少的材料达到最牢固、灵便的结构,材料上选用了轻量级且经久耐用的碳纤维,功能良好又好看耐用。又比如西班牙设计师Andreu Carulla Studio设计的一款如蝙蝠侠翅膀的OM遮阳伞,用高质量的耐用材料制成,创新的设计使它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在90°的内角,180°的墙边和270°的角落使用,也可以垂直地用作遮挡用的屏风和空间隔断,方便实用又特别的坚固耐用。再比如挪威设计师Andreas Murray和Tore Vinje Brustad设计的一款高椅,它能满足一到六岁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多种需求,坐垫和椅子可以分开,便于家长和婴儿进行互动。它由优质的木头和皮革精制而成,保证了耐用性和较大的适用性,被称为伴随成长的家居(如图3、图4、图5)。

(三)耐用性设计一定是耐看的设计

日用品的耐用性还取决于它的外观是否经典,不容易过气。好看的用品易获得用户的青睐,而耐看的外观可以避免有些完好的产品,因为老旧过时而惨被淘汰。飞机设计师凯利.约翰逊说:如果解决方法是丑陋的,那就肯定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只是还没有发现而已。的确如此,好设计自然应该是美的,不会让人感觉到任何视觉上的不协调。在审美上具有可持续性的耐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耐看的设计依赖于精心设计的结构,外观的美也是日用品实用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耐看的设计往往不追逐时髦,不被流行左右,是关注功能、简单纯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设计。3耐看的设ttE细节上追求精益求精,表里如一,以保证产品的每个部分都被严格对待,不留漏洞和遗憾。4耐看的设计使用耐磨性、耐候性强的材料,以保持外表的美观度,如那些越老越好看的表层材质,像皮革、木料、金属或斜纹棉布等,在时光的打磨下会呈现出更优雅的质感,产生经久之美。

法国设计师serge Atallah设计的一款旋转台灯,在外观、功能、细节的设计上,以及材料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了耐看恒久的设计理念。这款灯的底座和灯罩是分开的,灯罩插在圆柱上,可以360°转动来改变光源的方向,使用十分方便。灯的底座材质是大理石或混凝土,灯罩用黄铜制成,整体造型厚重又不失活泼感,在部件可换的情况下,是一款能使用终身的产品,石材、混泥土和铜这些材料通过手的触摸与岁月的侵蚀会越用越美,非常环保(如图6)。

结语

低劣的设计和粗制滥造的东西,从生产的时候开始就是浪费,“惜物”要从设计、生产、制造时算起。耐用,精致,真心喜欢的东西,会越用越舒服、越珍惜,其实也越划算。有人可能会说,产品寿命长了,企业还怎么赚钱?怎么生存?其实,那些生产高品质产品的企业也同样是长寿的企业。产品如是弃之可惜、留之无用的鸡肋之“物”,是无法让消费者推崇和珍惜的,可靠的产品质量、齐全的配件、良好的保养售后服务,是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不断获取利润的法宝,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著名环境文学作家徐刚在评论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绿色经典文学作品《瓦尔登湖》时写道:在梭罗笔下告诉我们的是一种简朴和节俭的生活方式,—种不仅为了今人还要让后代人生存、发展的生活方式。的确,为了子孙后代也能享有这个富足的世界,在这个“买得起”的时代,我们仍需“惜物”这个良好的习惯能历久弥新地传承下去。

作者:陈璃

上一篇:题材电影文化管理论文下一篇:音乐文化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