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行为识别的形成

2022-09-10

1 高职校园文化行为识别的内涵与特征

1.1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行为识别的内涵

高职校园文化行为识别是指在文化理念识别的指导下, 所形成的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行为活动、对外的传播活动以及师生员工在一定制度规范下的行为方式。行为识别是一种动态的识别形式, 也称为行为或行动统一化。高职院校的各种活动要在理念识别的统摄指导和制约下进行。它通过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作风中得以反映。文化行为识别是将契约化的师生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的显现, 是它能体现一个高职学院的整体风貌、办学水平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它使相关的资源以系统有序的形式发挥整体功效, 以形成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资源体系推动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形象的统一化, 从而达到树立学校美好形象、全面推动学校发展的目的。

1.2 高职校园文化行为识别系统的特征

(1) 高职校园文化行为识别系统具有统一性。首先, 它要与文化理念识别保持高度的统一, 不能与文化理念相违背。其次, 一所高职院校的一切行为 (活动) 应当做到上下一致, 即全体师生及各部门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一个中心, 即为塑造学校的美好形象服务, 任何与这一目的相违背, 都会有损或破坏学校形象。

(2) 高职校园文化行为识别系统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体现在学校各方面的行为始终围绕着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的理念而运行, 紧紧围绕办学目标而展开。高职校园行为识别要以不同的行为方式, 充分利用学校所能运用的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 采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方法, 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师生员工、求得社会认同。

(3) 高职校园行为识别系统具有一贯性。它是指具有典型识别意义的校园行为, 必须长期的、稳定的坚持。如规范的入学教育、军训、运动会、升旗仪式、日常管理、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典礼等;具有校园识别意义的由师生参与的社会活动等。

2 高职校园文化行为识别的现实状况

2.1 非清晰的价值取向使得校园行为的整体指示作用不明显

不同的、具体的行为所包纳的价值取向信息各异, 不能把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具体行为元素整合成蕴有学校所期望的形象信息的整体行为, 使识别产生歧意。纳入到识别视野下的学校行为是一种组织行为, 而组织行为是整体行为, 不是组织成员的单独个人行为或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行为。组织行为的动机是根据这个组织建立的宗旨产生的, 带有明显的目的性;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当然组织行为是通过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来实现的, 反过来又影响成员的个体行为。从学校形象的宏观角度来考察校园文化行为识别, 则可以看出, 学校的价值取向不够清晰或者说价值取向混乱, 使得学校不同领域或方面的行为主体不能有效接纳学校的价值观, 并使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学校整体的价值取向相统一。因此不同行为的形象指示作用没有朝向学校所预设的目标方向, 使识别产生歧意。

2.2 教育教学理念和当代高职生的实际行为状况不吻合

高职院校在校园行为识别形成的过程中, 教育教学理成了摆设, 不能有效地指导行为实践。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的理念随着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的理念, 把问题放到一定的社会条件中、放到现实的环境中进行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行为受理念的支配。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正确把握理念与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 既要把握理念支配行为的一面, 也要看到行为影响理念的一面;既要认识到理念支配行为的必然性, 又要意识到行为反映理念的多样性。

2.3 在校园行为识别系统建构的过程中存着“四重四轻”的误区

它们是重规划、轻调研, 重形式、轻内容, 重设计、轻实施, 重眼前、轻长远。一些院校的校园行为识别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认识和操作误区。学校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 以不同的方法讲授着自己的理念、重复着学校的要求、传达着自己的价值观念, 表面上看热热闹闹, 实质上流于形式, 没有有效的内化为校园中不同主体的内心需要, 并外显为校园主体的自觉行动, 于是所谓的行为识别成了展示给“外人”看的眩目的装饰品。部分院校在制定规章制度, 设计学校形象、构筑学校理念方面投入大量精力, 做了很多工作, 但并没有认真组织实施, 规章、理念没有充分地体现在校园行为中, 从现实的校园行为中, 追寻不到学校所倡导的办学、育人理念的影子;重眼前、轻长远也是我们在行为识别中要用心去克服的。不是把校园行为识别系统的建设当成一种事业, 当作一种提高内在素质的长远发展战略, 而是当成解决学校当前问题的方法。

3 高职院校对内的文化行为识别的形成

探索高职校园文化行为识别的形成过程, 发现并遵循高职校园行为识别的形成规律, 对建构高职校园行为识别系统, 有效进行行为识别具有重要作用。组织内的行为识别的形成主要包括。

3.1 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 充分体现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建章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执行。如果一个学校每一个领域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寻, 就能够使校园行为运行有序、高效。先进的理念应当是现代化的、开放的、包容的、充满人性关注的理念, 也应当是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求的理念。规章制度制定的好, 能否顺利执行涉及一所高职院校的执行力。执行力是学校工作运行的保障。要把学校里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等管理因素, 根据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需要, 实现最优组合, 形成科学运行机制, 发挥整体效益。不仅是学校的工作作风、领导艺术的具体反映, 也是一所院校管理水平有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

3.2 内化价值观, 使之成为群体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学校的育人模式应是立体型、全方位的, 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 学校管理、教育、服务、环境等都要渗透进学校的价值取向, 使学生不断进行价值观内化, 同时使得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的素质也得以不断提升, 进而融合为有利于识别的群体行为, 让人通过校园行为, 不管这种行为是来自管理者、教师、服务人员还是学生, 都会透过该行为而得到良好的印象。

在校园行为识别形成的过程中, 要体现出人性的关怀, 要尊重校园里的每个个体, 从群体价值取向的培养、到日常行为的引导、感观上的暗示等方面, 潜移默化地培育行为个体诚信、好学的品质以及对专业、对创造的感悟和执行能力, 使其以勃勃向上的风貌对人、对事、对学业。高品质的校园行为识别系统的构建, 对校园主体的影响是多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3.3 遵循提炼校园精神-形成规范体系-内化

价值理念-外显预期行为-识别整体形象的校园行为识别的逻辑链路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本校办学理念的提炼和升华而逐步形成的。校园精神不但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而且还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表现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工作目标, 突出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方面。校园精神有引领校园主体信念一致、行动一致、凝聚师生的作用, 从校园精神上, 可以看到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境界。因此, 在校园行为识别形成的过程中, 提炼、形成校园精神是必须的、首要的。

内化学校整体价值观念是校园精神形成的必要条件, 而校园精神在其内涵等方面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所以在努力提炼校园精神的基础上, 要高度重视校园精神的不断内化问题。以教育或自我教育、引导或自我引导等不同的方式, 努力促进校园主体不断把校园价值观念、把校园精神内化为自我行为的依据。当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所提炼的校园精神内化为校园主体的内心的真实需要之后, 这种内隐的观念、精神就会与校园主体的外显行为发生内在的联系, 就会成为外显行为的依据。在一定的环境下, 基于内隐的观念、精神而发生的外显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校所预期的行为。

在校园主体的预期行为外显的过程中, 有一个不断积累、重构和巩固的过程。在行为积累中, 主要有两种因素对此产生影响, 即环境的作用和行为主体的自我选择。不同的学校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方法作用于校园主体, 通过校园主体的选择, 其能够从新鲜的环境中获得经验, 并不断内化, 不断有新的行为外显出来。而不断积累的新的行为达到了质变的临界点之后, 满足新需求的、有质的飞跃的新行为就会得以重构。虽然, 基本适应新环境要求, 为学校所预期的行为外显出来, 但是还不稳定, 还有可能有一些波动, 因此, 需要在内化-外显-新的内化-新的外显的多次扬弃中不断巩固。

在高职校园行为主体对校园理念、校园精神进行内化的基础上, 经过若干次的扬弃之后, 与校园理念、校园精神相统一的校园行为就会显现在学校运行的各个环节和方面, 识别者依据校园整体行为或者通过蕴含有校园精神, 且与校园整体行为相一致的个体行为, 就能够大致明了学校整体形象。这样以来, 遵循提炼校园精神-形成规范体系—内化价值理念-外显预期行为-识别整体形象的逻辑链路而进行的校园行为识别就完成了。

3.4 突显高职特色, 持续引领、规范校园主体行为, 使之充溢着文化识别的韵味

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将面向企业的生产一线, 将从事的工作专业化、程序化很强, 这客观上要求高职学院在设计行为识别过程中, 应当牢牢把握自身的特点, 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 应当凸现行业特征和职业化倾向, 应当重视职业道德、行业规范、敬业精神等方面内容。没有自己特色的行为识别系统是没有生机的, 因此在高职校园行为识别系统建构的过程中, 要注意突显高职特色, 突出学校的优势。通过持续的理念的熏陶和渗透, 通过不断地教育、引领, 让校园行为主体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使校园主体规范、稳定的行为充溢着高职色彩, 让人们从行为上即可以感悟到浓厚的职业韵味。

3.5 高职校园文化行为识别重在以人为本的基本思路

人是校园文化行为识别的主体,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校园文化行为识别形成的关键。文化行为识别以人为本为主线要重视敬业精神的培养, 职业道德的培养, 规范校园文化活动。

(1)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对敬业精神的培养途径, 可以初步归纳为2个方面:第一, 发挥教师爱岗敬业的示范作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所表现出来的专业功底, 备课状况, 讲课情态以及对于学生的态度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的态度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二, 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通过兴趣产生对于专业的感情, 并在不断学习中将感情提升为一种爱好。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讲”“练”结合、实际过程操作等方式使枯燥单调的知识变成趣味性的知识, 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 增强服务观念, 强化规则意识, 倡导诚实守信。在学生中大力开展以“修身育能”为主题的“基本道德、基础文明”教育活动。 (3) 规范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应该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主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 形成参与式的教学, 让同学们做课堂的主人。 (4) 构筑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各院系要在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 本着与学院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建设和发展各自的院系文化, 并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4 高职院校对外的文化行为识别的形成

4.1 对外活动识别中的媒体策略

高职院校要积极宣传学校各项突出成就, 特别要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 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 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首先, 要规范学校对外宣传的口径、内容、数据, 对外树立统一的学校整体形象;各部门、各单位要参照学院对外介绍材料, 结合各自特点和工作需要, 编印相关材料, 并形成体系。其次, 学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建立与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单位的密切联系和协作关系;积极组织策划对外宣传课题, 不断增加发稿数量, 提高发稿媒体的档次, 努力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再次, 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文化交流, 吸引大学文化社团进入校园;组团参观、交流和学习, 借助信息网络和宣传渠道, 推广学校文化品牌, 展示学校风采。

4.2 对外活动识别中的公关策略

公共关系是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沟通工具,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招生、就业等机会宣传自身形象。由于生源市场的特殊性, 学院应利用教育界的名人效应和学术界的威望从而达到对考生的影响。对用人单位的宣传依靠已经就业的毕业生所取得的业绩, 因此学校应该掌握每届毕业生的典型信息。招生、就业宣传是一个信息传播与反馈过程, 是学院与求知者或用人单位的沟通活动。主要目的是扩大知名度, 提高美誉度, 树立美好形象。宣传手段采取广告、学术传播效果比较好。

广告宣传。在学院广告宣传上, 明确的目标就是建立学院的形象和品牌。其广告诉求点应该具有针对性, 对不同地区的学生有不同的招生简章。在除了具有学生阅读率比较高的传统媒体, 还有特殊的媒介工具, 如学院应开通的校园BBS很有个独特设计的学院网页等。

学术传播。当代学生对成功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及对成功人士的创业经验的羡慕, 学院领导和优秀骨干老师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其他高校、企业做一些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或者深入中学校园进行现场演示和面对面的交流, 引导考生、企业去更多的了解相关学院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行为识别是在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指导下, 所形成的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行为活动、对外的传播活动以及师生员工在一定制度规范下的行为方式。它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 是塑造高职院校美好形象、增强其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高职,文化建设,行为识别

参考文献

[1] 石玉亮.城市形象设计[M].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12.

[2] 朱明光, 蓝维.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2.

[3] 周宁.CI操作指南[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4.

[4] 陈凯元.你在为谁工作[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4.

[5] 徐子毅, 等.CI通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5.

上一篇:浅谈煤矿机械的发展与未来下一篇:论加强当代医科生数学应用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