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消费行为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视频社交:关系视域下网络直播的人际交往研究

摘要:本研究选取网络直播这一新媒介形态,对网络直播人际交往中的信息传播、消费行为及情感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人际传播学的关系视角考察网络直播的人际交往行为和互动的阶段进程。在试图揭示并解释“网红”现象的过程中,探索网络直播用户的行为心理,同时对以视频为社交媒介的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本研究力图将网络直播这一新的交往现象置于媒介发展的整体进程中,以期能够丰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人际传播学理论研究。本文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典型案例、问卷调研、受众与主播的访谈分析以及亲身参与体验,从人际交往演变的历史脉络,研究了以网络直播为代表的视频社交的兴起、发展和实践特点,建构了以网络人际交往为中心的“用户多维度行为框架”,总结出网络直播中用户人际交往关系的三种行为模式:信息交往行为、消费交往行为和情感交往行为。研究认为,这种行为模式突破了传统大众媒介传者——受者的二元格局,是对新的媒介交往形态的一种补充,并促成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互动。以此作为视频社交行为模式的理论框架,开展后续针对性的研究。整篇论文共包含七部分内容。第一章为绪论,在较为宏观的层面综合性的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对既往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三章分别对视频社交兴起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动力进行了梳理,对网络直播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探索,并勾勒出网络直播的用户行为框架。第四章深入分析网络直播的信息交往行为,将网络直播置于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信息传播模式中,展现出网络直播的全景式交往、虚拟互动群组和后现代性叙事等行为特征。本研究通过对用户在线观赏直播视频时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交换行为进行考察,从“全景式交往”、“互动社群”和“后现代的叙事”等方面来建构网络直播的信息交往模式。认为用户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能动交互体现了以信息共享为前提的人际交往动机,由虚拟社群组成了信息交往的基础单元,并在由符号系统组成的群组中完成了编码译码的互动。第五章关于网络直播的消费行为研究,将用户的消费行为模式置于关系资本和体验模组中,对网络直播消费行为的动因和交往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将体验的满意度与关系生命周期作为持续建立用户消费交往行为的衡量要素,以期对消费系统做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认为,网络直播的消费交往行为是一种基于用户体验选择之上的新型交往模式。进而试图透过“网红”现象,解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网络直播持续消费行为的动机,并在资本的视野分析消费行为的支付系统,对消费进行体验感知的量化,探索相关的人际交往满意度、忠诚度和持续度。第六章主要分析基于用户情感选择的情感交往行为,从情感社会化的角度对网络直播的人际情感关系进行梳理,通过对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情境生产、产品供给和情感依恋的解读,提出了网络人际交往中的DICS情感互动能量场,即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网络化(Combination)、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情感互动过程。本文认为,DICS的情感螺旋演化是人机互动向人际互动转化的情感动程模式,能够起到聚集正向情感能量,促成人际交往的情感社会化和实现群体求同的媒介建构作用。论文结语部分总结全文,认为网络直播所表现出的人际交往特性,是一种以视频为中介的人际交往关系,具有全新的人际交往形式和媒介文化特征。

关键词:网络直播;网络人际传播;社会交往关系;

学科专业: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社会交往的深刻影响

1.1.2 新媒介技术下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冲击

1.1.3 视觉文化下人际交往的视像依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基本理论

1.3.1 概念界定

1.3.2 社会交换理论

1.3.3 关系发展阶段模型

1.3.4 传播行为多维模型

1.4 文献综述

1.4.1 人际传播研究

1.4.2 关于网络交往的关系研究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难点

1.6.1 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2 人际交往进程中的视频社交

2.1 人际交往演变的历史具象

2.1.1 血缘式的人际交往关系

2.1.2 地缘式的社会交往关系

2.1.3 业缘式的社会交往关系

2.1.4 网缘式的社会交往关系

2.2 社会交往媒介的变迁

2.2.1 口语时代的社会交往

2.2.2 文字时代的社会交往

2.2.3 视像时代的社会交往

2.3 视频社交的兴起

2.3.1 视频社交的内涵与外延

2.3.2 视频社交勃兴的文化动力

3 网络直播的发展及用户交往

3.1 国外网络直播的发展实践

3.1.1 美国直播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3.1.2 韩国首屈一指的AfreecaTV

3.1.3 不温不火的俄罗斯Chatroulette

3.2 国内网络直播的发展实践

3.2.1 社交网络发展的四个阶段

3.2.2 国内网络直播网站的分类

3.2.3 国内网络直播平台的类型尝试

3.3 网络直播的特点

3.3.1 时空超距性

3.3.2 文化多元性

3.3.3 表达去仪式性

3.4 网络直播的行为动机与用户类型

3.4.1 网络直播的行为动机

3.4.2 网络直播的用户类型

3.5 网络直播的用户行为框架

4 网络直播的信息交往行为

4.1 CMC的信息传播出现

4.1.1 CMC的信息传播特征

4.1.2 CMC的信息传播模式

4.2 信息交往中的符号编码

4.2.1 话语表达的赋权

4.2.2 信息符号系统的建构

4.2.3 信息互动中的角色与角色扮演

4.3 信息交往中的虚拟主体

4.3.1 视频社群互动类型

4.3.2 互动群组的交往层次

4.4 信息交往中的交互文本

4.4.1 后现代的断裂性叙事

4.4.2 全能型生产者与开放式的文本

4.4.3 生产型消费者与生产者式文本

4.5 网络直播的信息交往模式

5 网络直播的消费交往行为

5.1 作为资本的关系

5.1.1 网络直播的关系资本

5.1.2 网络直播的关系生命周期

5.2 作为“打赏”的支付

5.2.1 注意力的变现

5.2.2 游戏化的礼物系统

5.2.3 定制化的特权

5.3 作为体验的消费

5.3.1 体验的模组要素

5.3.2 体验的关系价值

5.3.3 体验的满意度

6 网络直播的情感交往行为

6.1 情境生产:被需要的与被满足

6.1.1 个体感性文化诉求

6.1.2 交往欲望的媒介满足

6.2 情感依恋:虚拟情感的现实回归

6.2.1 被消费的情感供给

6.2.2 交往惯性中的“迷”

6.3 情感互动能量场

6.3.1 情感互动的生物链

6.3.2 情感互动的动程链

6.3.3 情感互动的场景链

6.4 情感社会化:群体求同的媒介建构

6.4.1 情感唤醒,创设群体情感符号

6.4.2 情感激发,发掘群体情感能量

6.4.3 情感传递,分享群体情感体验

7 结语

7.1 视频社交:新型人际交互模式

7.2 视频社交的三种交往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网络直播的用户行为调查问卷及结果

上一篇:制药工程专业论文提纲下一篇:如何撰写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