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调节职教价值取向论文

2022-04-27

新教师的适应性,是指新教师与学校环境在相互作用中的互动平衡与相互调试的状态。因此,考察新入职教师的适应性情况,可从教师和学校环境的关系入手,分析教师在责任心、教学环境、科研环境、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对待挫折的行为表现,对教师是否适应当前工作作出判断。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优化调节职教价值取向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化调节职教价值取向论文 篇1:

分析中职教育现状 探索发展创新之路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如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或如何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成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职教现状及将来发展趋势,更新观念,从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办学方向、办学结构、价值取向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现状分析;创新;多元化;价值取向

目前,中职学校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招生难,生源数量少且质量堪忧,毕业生就业难度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了整个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当然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有高校扩招等。当然,我们要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教育资源流失严重,但是我们可以采取行动扭转这一被动和不利局面,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规律,客观评价职业教育的外部效益和内部结构质量,检验我们的观念和体制是否存在不利于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需要用新思路、新方法来推进改革和促进发展,将中职教育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要,把中职做大做强,以满足社会需求。

办学体制单一落后,应尝试多元化办学

在办学体制上,单一由政府办学的中等职业教育格局仍未改观,中等职业教育得不到发展,所以一直以来得不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高校扩招的冲击下,更是处于风雨飘摇中。

令人欣慰的是,中职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办学模式,民办职业学校陆续兴起并有了很大发展。其实,在办学体制方面,我们应在政府统筹管理下,实行包括政府办学在内的多元办学主体并存的办学体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兴办中等职业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体制,多方参与办学,共建供求“多赢”平台,可以采纳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等新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实行校董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如北京大兴区职教集团,与传统的一家办学、关门办学的体制完全不同。北京大兴区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制,由企业(21个)、职业学校(15个)及相关行政部门(16个)共同参与办学。再如重庆江津职教集团,该职教集团建立了“三统一(统一规划、设计、组建设施)、三分开(学校、行政隶属、经济核算分开)、三联合(联合制定计划、调剂教师、教学研究和质量考核)”的运行机制。成立职教集团旨在组成集团优势,优化配置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共谋发展的目标。职教集团按照“做大、做强、做高、做实”的方针,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走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之路。个人、企业、政府间相互关系的转变,引发和推动办学体制的改革,调动行业、企业、个人等多元办学主体参与职教的积极性和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办学主体的总体利益是一致的,彼此之间能够相互促进。

建立开放的办学模式,面向社会办学。职业学校要积极主动走向社会,与有关行业组织、企业事业组织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办关系,上挂高等职业学院,横联有关企业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宽、实、活”的办学模式。

办学方向模糊不明,应尝试面向市场产教结合

在办学方向上,中等职业教育迷失了方向,迷惘在经济体制转变中。它缺乏服务与支持面向市场办学的特色,市场信息、中介服务、研究机构都尚未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以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职业教育统计,调查资料奇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调控方案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支持。中职学校的管理较为粗放,其管理制度改革落后于学校的整体改革,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适应的地方。政府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管理的要求,尚未形成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合理分工与默契配合的局面。基于这种现状,面向市场办学,开拓市场资源,转化潜在需求,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增加职教吸引力,便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面对普高热,中职学校要扩大新的生源市场,转化潜在需求。为此,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必须加以改革创新,不仅要转变中职学制单一、培训薄弱、不适应正规劳动就业的种种不合理结构,而且为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向高中后分流做好准备,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能力和吸引力。还必须始终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行产教结合。坚持走产教结合的道路,按职教规律和经济规律办学。职业学校应突出“职”字,要结合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教学,把教学实习、生产、经营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技术、人力资源和优惠政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打破职业教育在生源、课程计划、教学管理、毕业生出路等诸多环节上的封闭性,办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特色职教,才能以高质量的人才占领市场,这是实现中职教育的第二次创业。中职教育发展、壮大,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向经济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认识市场,可以明确办学方向;适应市场,可以提高办学质量;开拓市场,可以保障持续发展。只有认识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才能把中等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办学结构混乱,应尝试与区域经济互动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无视区域经济的特点,使得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专门化程度不适应当地社会职业分工的实际,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行业人才结构不协调,忽视社会需求专业资源浪费严重。中职教育体系不可互相机械照搬,一切要从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出发,并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发展速度、规模、布局的统筹。

中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因此,中职学校要始终坚持为区域性经济服务的方向,突出地方特色。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经常调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科学预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在区域中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专业设置和教学方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加大实践训练的力度,这样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在服务地方经济中求发展。中职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要想做到这一点,那就得在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适合本区域的职教办学之路,最大程度地实现学校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目标,真正实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一方面,当地经济因为中职教育的创新和改革而获得人才和智力支持,促进当地经济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另一方面,在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中职学校自身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培养的人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学生就业不愁,中职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就会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

价值取向急功近利,应尝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已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对中职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目前人们的物质需求尚未得到较大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舍弃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去谋求高薪的职业,况且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受到家长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当然,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由“学历社会”将逐渐转向“职业资格社会”。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会导致生源市场的或涨或落,也迫使部分中职学校频频更换专业,但是培养职业人才不能走向商品化、市场化,因而如果中职学校教育以经济功利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不仅有碍于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培养创业型或创造型人才的紧迫感,而且大部分学校都失于急功近利。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与社会各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与社会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在培养目标上,必须转变传统学历教育的思想,牢固树立教育终身化的理念。要适应社会终身学习的需求,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还要牢固树立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要把过去以知识继承为主的人才培养观转变为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观。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促进中职学校发展的基本原则。我们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要以“实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坚持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要把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还要积极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以语言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

管理体制保守,应尝试学分制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由于学校自身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以及教学内容、方法陈旧,造成教育质量不高。很多学校还缺乏必要的实习、实验设备,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还不能适应。于是,建立和完善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便势在必然。

实行学分制必须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进一步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学分制的特点是通过选修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来的,因此抓好选修课是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学生在选课指导小组或导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选课时间(一般应在期末考试前)里,自愿选择设置充裕丰富的选修课“套餐”,完成选修学分。

实行学分制,取消年级界限和升、留、转、退等制度和取消课程的考试、考查之分。考试不及格不能取得学分,但可参加下一届或几届的同一科目的考试,考试成绩及格者方可取得学分。但修学年限应根据各校的情况加以控制。学习优秀、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前修完学分,可以允许其提前毕业。一般提出免修的可参加免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实行学分制以后,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答疑、实践环节的指导必然加重。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以满足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因此,要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建立相应的评估和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师资水平。学分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管理模式从传统走入现代。

总之,在新世纪的改革和发展中,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和考验,挑战与机遇并存,创新与发展同步。我们要抓住机遇,激流勇进,努力提高中职学校办学质量,保持并扩大办学规模。中等职业教育需要超越常规进行跨越性的发展,它要求管理者要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具有不怕失败,勇于突破创新的精神。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本区域的优势资源,建立市场与学校的紧密联系,把中等职业学校办成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为中职教育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需求[J].教育与职业,2001,(1).

[2]姜振山.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设想[J].教育与职业,2003,(7).

[3]蒋夫尔.一条越走越宽的职教创新之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纪实(一)[N].中国教育报,2003,(6).

[4]叶子飘.高职教育的区域性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2,(3).

作者简介:

陈水生(1973—),广东省东莞市威远职业高级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

作者:陈水生

优化调节职教价值取向论文 篇2:

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性调查及对策

新教师的适应性,是指新教师与学校环境在相互作用中的互动平衡与相互调试的状态。因此,考察新入职教师的适应性情况,可从教师和学校环境的关系入手,分析教师在责任心、教学环境、科研环境、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对待挫折的行为表现,对教师是否适应当前工作作出判断。本文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对西部一所学校入职一年之内的新教师进行调查,了解新入职教师的适应性问题,找出问题的成因,寻求相应的对策。

一、新入职教师的适应性现状

新入职教师入职1到3年时期,是他们在教师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适应期是其基本社会化刚完成和继续社会化刚开始的转轨阶段,也是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转变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会面临诸多问题,如角色转换、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影响新入职教师职业适应的因素。

1.新入职教师教学适应性状况

考评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是判断新入职教师是否适应当前工作的重要指标。新入职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其一,教学工作占据教师绝大部分时间,课下思考深度和广度不够。新入职教师一进入新的教师工作环境,在快速调整和适应自己角色转换的同时,就要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任务,需要耗费自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堂之外,对于自己授课内容和授课效果,缺乏科学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其二,课程教学过分依赖教材和讲义,照搬教材和讲义,授课缺乏吸引力。新入职教师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运用不够科学和娴熟,而教材事例的滞后性,导致课程内容生硬,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学生对教材事例难感兴趣。其三,授课技巧不够娴熟,跟学生缺乏互动与沟通。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而缺乏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立意体系,是阻碍师生互动的根源,居高临下的习惯性讲述,是阻碍师生互动的关键,很多新入职教师授课经验和技巧不足,单方面地一味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和接受度,使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其四,上课经验缺乏,较少理论联系实际。应强调教学内容与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部分新入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进行教学,空洞说教,难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2.新入职教师科研适应性状况

学校主要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种基本类型,很多学校也开始走科研兴校道路,以研兴校,以教促研,成为众多学校的一种共识。很多新入职教师对此不是很适应,其一,很多教师很难同时兼顾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现行的体制下,教师的两条生命线,一条是科研,另一条就是教学,在精力有限的条件下,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是每一个新入职教师需要去逐步适应的。其二,缺乏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教学与科研脱节。新入职教师首先要积累教学经验,发展科研成果。年轻的教师应学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把自己的科研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其三,科研以成果为导向,不以方向为导向,不利于科研的长期持续发展。新入职教师应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持续地做下去,才能有更多的科研成果。

3.新入职教师社会服务与人际关系的困惑

人际交往是人才发展的载体,是身心健康的要素。新入职教师在人际交往中常出现一些困惑与不适,其一,不愿意与领导交往过多,不愿意与主管领导沟通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不主动寻求组织的支持与帮助,导致领导也无法了解新入职教师的真正需求;其二,热衷过去的师生交往,新入职教师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不愿与新同事和新环境沟通,更依赖过去的人际交往圈;其三,与老教师交往容易出现过于自负或者过于低调两个极端,未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与老教师交往的过程无法真实表现自己。

二、新入职教师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1.职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择业中的价值观直接影响择业心态。有些人选择教师职业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新入职教师职业取向多元化,多种价值观并存情况非常突出,有人认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最重要,有人认为工资待遇最重要,有人认为工作稳定最重要,有人认为工作是自己的兴趣最重要,但在确定一项时,并不排斥其他项的重要性,绝对一元化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一副多元的价值取向。

其次,新入职教师缺乏奉献精神。奉献品质出现两极,在职业价值观方面,新入职教师最看重的是符合个人兴趣,能够发挥与施展个人的才能特长,追求职业价值的实现,他们对工作的要求更多地从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出发,更关心自己的才能是否能够得到发挥,以获得职业心理的满足,部分老师缺少奉献品质。

最后,新入职教师职业价值取向存在潜在功利性。很多老师在选择职业动机上,工资、待遇和福利放在了比较高的一个位置,这表明很多新入职老师在选择职业时,解决现实物质生活是不可忽视亦可理解的重要因素。

2.教育教学改革的挑战

在当今知识与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社会及环境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入职教师必须要在短时期内了解学校情况,与时俱进,加快各类教学改革,教学对于新入职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包括口语技能、书写技能、信息技能和沟通技能,是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技能,但是绝大多数新入职教师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师教育,缺乏必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缺乏必要的教育技能和策略,同时学科专业知识较为零散,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基于自身感悟的专业知识结构,就要跟随大流,迫不及待地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量和接受各类教学范式改革的压力,很多老师都会觉得喘不过气来。

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新入职教师如果不能适应新情况、新要求,化压力为动力,则难免导致心理危机。

3.繁重科研压力

目前,很多学校推行了新的聘任制度,教师在三年合同期内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论文、课题要求),由于合同的直接压力,科研成为一种巨大的包袱。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四种原因:其一,科研考核的量化标准硬性化,缺乏宽松期和容忍期,要求老师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期,发表相应级别的论文,助长学术上的急功近利;其二,科研的团队化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很多新入职教师都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未关注学科群和学术团队的协同建设;其三,大多数新入职教师教学工作占据他们大量时间,根本无暇顾及科研;其四,新入职年轻教师还面临成家、住房和养育子女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分散他们一部分的精力,使他们在短期内无法静心从事科研。

4.人际交往技艺的缺失

教师因为工作范围的相对独立性,与人交往的空间较为狭窄、封闭,而新入职教师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一些认识的误会,主要原因是,其一,新入职教师社会经验不足,价值判断易失衡;其二,新教师在虚心学习和展现自我闪光点之间找不到平衡点;其三,新入职教师在教学、科研处于落后状态时,心理负荷过重,觉得工作很累,感到疲倦、紧张和压力,容易情绪低迷,心理脆弱,不愿意与人过多地交流与沟通。

三、新入职教师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新入职教师都要经历从“新手”到“熟手”的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当务之急是帮助他们如何尽快适应新工作,其中最有效的办法是从学校制度建设和教师自我发展两个层面入手探求问题解决策略。

1.学校应加强新入职教师入职培训

每一个学校发展到今天,都有一部厚重的创业史,新入职教师对学校历史沿革、发展状况都不甚了解,很难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学校应为新入职教师上好第一课,加强对每一批次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包括学校历史沿革,校园环境、学校各项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图书馆数据资料库的使用等一系列培训,让新入职老师可以尽快了解学校基本情况,认清从教的艰苦和乐趣,认清教师职业的美好在于树人,而非索取,同时,应安排新入职教师迎新活动,包括全体新教师签名仪式、宣誓仪式、新老教师代表讲话,优秀教师介绍成长经验,树立榜样的力量,使新入职教师感受到良好的职业熏染,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教师事业,并为之不懈追求。

2.应强调对新入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教师是一个能力要求非常高的职业,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还要有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课程授课技巧等各方面的能力,学校除了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制度,做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对于新上岗的教师应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养,包括教师的师德建设,老教师应做好“传、帮、带”,不定期从教学、科研、管理、人际交往各方面,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培训及辅导;进行新入职教师基本技能竞赛,比如“精彩一课”等,激发新入职教师提升自我积极性,在竞争中增强自身能力;实行定期教学研讨制,就课程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就精品课程建设共同磋商,为新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条件。

3.切实落实新入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是学校事业发展最有潜能、最可持续、最能依靠的优势资源,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为抓手,是实现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统筹教师个体科学发展与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学校应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体系,明晰学校、学院与教师个人三方发展,各学院成立专门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委员会,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纳入学院重要工作议程,负责整体推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同时实施职业辅导人计划,通过“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辅导,协助新入职教师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发展目标,给新入职教师提供组织上的支持和帮助、专业的指导与服务,逐步落实新入职教师职业发展目标,促进新入职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

在教师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第一点,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为科研服务。对于科研考核的问题,学校考虑考核的周期要延长,教师的学术评价交给专业的学术组织。第二点,成果导向和方向导向的关系。学校要充分理解方向导向,指导新入职教师在未来的规划中,在自己的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中有更多的科研成果。第三点,理论型和应用型的关系。用过去积累的理论来做科研,除了国际化的理论和研究,也要立足中国实际,对中国的情况要充分了解,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和人才的培养。第四点,团队合作和个人的关系,不管老师成果的最终形式是什么,但在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一定是有合作过程的存在,所以,个人的兴趣一定要融入到团队的目标中,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五点,教师个体的目标应与学校的目标相适应。

4.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

好的人文环境,可以形成一个和谐的心理氛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优化校园人际环境,丰富学校教师文化,体现对教师人性化的关怀与帮助。

教师刚入职时,在生活、学习方面会遇到很多障碍,需要学校尽可能解决,为尽快适应环境、安心工作创造条件。在研究中发现,沟通平台的建立、物质上的奖励、与其他教师的人际沟通状况等状态的满足,能使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环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与新入职教师的感情沟通,处理好对新教师严格要求和关怀管理之间的关系,规范新老教师不定期交流制度,学校相关组织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旅游活动、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人际交往,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给教师人文关怀,使其乐观生活,愉快育人。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在中西方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今社会,新入职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良好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环境,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事、物,对不良情绪学会自我化解,才能更好地度过教师心理适应期,学校也可成立专门的教师心理咨询机构,让新入职教师有一个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地方,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教师自身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其能够顺利度过职业适应期的关键所在。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如果职业心理脆弱,有可能引发精神上的紧张、焦虑和疲劳等不良情绪,影响个人职业发展。新入职教师在挫折面前不应逃避,应正确应对,积极提高自身耐挫力。其一,应树立坚强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动力;其二,新入职教师在感到压力巨大时,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释放自己的压力。比如走进大自然,感受美丽风光,加强体育锻炼可以达到身体、神经的放松,以消除紧张心理。另外,多多与人沟通和交流,当感到孤立无助、无所适从的时候,应主动寻求良师益友的帮助,缓解情绪压力。

参考文献

[1] 胡维芳.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调查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6).

[2] 贺淑曼,等.人际交往与人才发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艾米·迪鲍.新教师如何处理新的人际关系.教育科学论坛,2003.

[5] 蔡笑岳.试析教师角色的心理适应与冲突.中国教育学刊,1994(5).

[6] 田燕秋.论职业的适应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9(5).

[7] 刘远我.职业心理健康自测与调节.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作者:谭敏

优化调节职教价值取向论文 篇3:

探索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思考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必须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从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教育大众化

作者简介:周赣琛(1964-),女,湖北蕲春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王梓林(1962-),男,湖北浠水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湖北 黄冈 438002)

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为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探讨以内涵建设来推动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一、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变化

1.以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正逐渐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今天的互联网正以其数字化、高速度、交互性等优势,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19日在北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010年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用户增长迅猛,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同时,我国网民数、宽带网民数和国家CN域名数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第一,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的规模价值正在日益放大。随着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中国互联网网络的商业价值倍增。网络由最初单纯的获取信息、娱乐发展到日常生活帮手、商务往来等方面,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娱乐应用的规模仍然快速增长,但整体应用率首次呈现下行趋势,网络求职、更新博客和网络购物则位列网络应用增长最快的前三名。国家CN域名已经广泛地应用在金融、汽车等各个行业中,其在规模和应用上的壮大,有力地带动了中国互联网基础应用的快速发展。报告显示,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一些新的经济模式和增长点也将孕育而生。以上一系列数据和调查表明网络和现代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正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大学生,网络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价值取向以及学习方式。因此,如何借助互联网,因势利导,认真分析其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就显得很重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做基础,进而国家开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逐渐被社会所认识,基于这种认识高职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高职教育发展有了更加适宜的社会环境。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高职教育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许多变化,社会在变、体制在变、技术周期在变、高等教育在变、高职教育也在变,这些变化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高职教育必须选择模式转型,必须选择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实现高职教育自身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

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发布的《面向新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从此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也就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扩张,而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并在观念、体制和管理等方面都引起诸多变化的过程。全国普通高校的招生数从1998年的108万增长到2010年的657万。在这期间,我国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不只是半壁江山,更在于培养目标的相对准确),高职教育也从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走向就业导向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在办学理念上,高职教育由原来传统的学校核心、相对封闭的教学理念,转向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强调开放性。促进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也要求高职教育的院校在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不断创新。

二、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当前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地方,主要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

1.办学环境不适应

办学环境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政策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学术环境和文化环境,还有一个学校周边的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比如办学政策环境,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不够,政策力度也有限。比如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高职学生上了大学,在大学接受文化的熏陶,这几种环境要体现职业文化的东西,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开始营造职业环境,但是,这些环境对学生学会平等、学会尊重、学会交流、学会关爱就显得很苍白。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学生技能,又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爱国精神、道德情操的培养,这种环境培养的大学生是有缺陷的。再就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的社会大环境也不理想。

2.内部管理体制不适应

目前,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十分复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模式多样,从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无论是人事管理体制,分配机制,还是教学管理体制与科研的管理体制,都有许多不适应新形势的地方,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不能适应的。

3.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应

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中专升格或成人高校组建而成,由于没有办高等教育的经历,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采用了“本科压缩”的模式,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传统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必须创新。有的学校专业设置没有特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科学,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4.投入体制不适应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很快。但高职院校普遍因为政府实际投入较少,发展面临的难题比较大,与国有将高职教育作为振兴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当前,各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众多院校不顾自身条件极力扩张。一是政府投入沿袭旧的拨款模式,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补助,各级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也很少,甚至不投入,各类职业院校的发展主要靠自身滚动发展。二是政府投入力度不大,无法满足高职院校规模扩张的需要。三是高职教育经费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大多数院校都不顾自身条件极力扩招,因为每招一个学生就能给学校带来1万到2万元的收入。有的学校则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节省开支(提前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减少学生的实习经费等)。由于缺少资金,导致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普遍不好,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严重短缺,硬件、软件都跟不上,不少学校缺教室、缺寝室、缺食堂、缺师资、缺设备,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另外,教育部规定高等职业院校五年必须通过一次人才培养评估,为了评估达标,高职院校只好寻求银行贷款来改善办学条件,并快速扩张,最后导致这些高职院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三、探索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思考

当前,发展高职教育必须正视以上问题,同样,高职教育也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发展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改革促发展,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体制,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为高职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提供现实的条件。

1.优化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

发展高职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其核心是追求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履行好高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协调者和主导改革的引领者的责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第一,选择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方式,制定资源配置的规则,营造参与配置的主体都能接受的公平、共享、分利或补偿的公共平台和法治、有序、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的作用,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市场积极引导的运行机制和以学校为主角、市场为中介、企业为供需方、政府为调节方的相互作用的宏观模型。第三,改革资源配置的现行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包括对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配置权等,使资源配置的权力地方化、分散化,调动地方投资的积极性,为职业教育的资源重组创造宽松的环境。第四,重视加强资源优化配置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落实统筹管理和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尤其是地方政府,更要加强对地方办学资源和经费方面的统筹力度,建立健全区域高职教育规划,创新管理体制,落实区域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与重组。

2.构建高职教育保障新机制

经费是高职教育发展最重要的财力资源,是高职教育办学的保证。经费不足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最致命的瓶颈。优化高职教育经费资源配置,一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渠道的高职教育财政供给制度,依法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决不能以教育市场化为借口,削弱甚至推卸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要建立教育投入问责制度,以刚性制度制约政府的责任,考核评估政府的教育工作绩效,监督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否到位。二要在学费收入上稳定现行收费标准,并且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调高收费标准,适当提高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三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渠道,激活社会资本,提高融资水平,突破教育投入的制约瓶颈,使高职教育的资金市场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和活力。四要挖掘企业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力度。企业作为高职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应合理承担职业教育的经费。政府应通过制定高职教育投入保障法规,明确企业教育投入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企业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实施到位。五要加大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学校的宿舍、食堂建设与管理,缓解学校资金紧张的压力。六要建立新的助学机制,加大助学贷款、国家资助等方式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七是政府财政要拨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基地建设。

3.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当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将面临环境变化、教学资源、生源和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挑战。面对挑战,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高职教育必须变革,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引进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要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经历,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需要在教学时间上提供条件和方便;教学场地可以采取直接在生产服务现场讲授专业课程的形式;教学对象在全日制生源数量可能下降的时候,我们必须关注教学对象的变革;教学方式要从注重内容教学转向注重过程的教学。高职教育既坚持大力发展,又着力提高质量,在规模扩展和内涵提升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办学定位突出高职特色,师资引进与培养突出双师素质,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办学模式由单一学校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转变。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周赣琛 王梓林

上一篇:完善中国碳排放交易立法论文下一篇:教学组专题模式人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