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下思想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目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二者产生的历史和经济条件、中心观念有所区别,二者的相互融合既有基础又面临多种挑战。因此,通过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教学平台、利用新媒体这一网络平台、提高教师的公民教育水平等三方面的措施,以此有效推动公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互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教育下思想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教育下思想法制教育论文 篇1:

从两本教材的对比中审视政治教育的优化

摘要: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教育也必须顺应形势,创新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两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发展变化的对比中可以发现政治教育的不断优化趋势。

关键词:政治教育 教材对比 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明显阶级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丰富和拓展,其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是根深蒂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教育本身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在新的历史时期,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对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两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的对比中,即可发现政治教育的不断优化。

1 两本教材总体框架的对比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共有十三章,包括绪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继承与借鉴、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地位与作用、环境、对象、目标与内容、机制、原则和方法、评估、队伍建设、领导等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同样十三章,包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发展论、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主导论、结构论、主体论、环境论、过程论、方法论、载体论、管理论等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吸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基础上,从“原理”上升为“学”并成为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整体架构来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更加科学系统,新增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本质论、价值论、主导论、主体论、载体论、管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继承与借鉴”、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由章变为了节;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变为了节下面的一部分,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变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下的部分内容;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第十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没有出现。从篇章体例的变化来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学理性更强,逻辑体系更加周全,而且体现了整个学科的发展态势。

2 两本教材中关于政治教育内容的概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没有明确说明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在第九章的第二节中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同时,明确说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政治观上的具体展现,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由此可见,教材中这一部分主要体现政治教育的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和内容安排则更加明确具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第二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其在第一部分即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含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等内容体系。同时,明确阐明了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3 两本教材中政治教育内容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政治教育内容的对比,可以探寻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政治教育内容建构上的优化,着重体现出以下倾向。

第一,政治教育的内容由零散到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政治教育的内容仅罗列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并分别对三者的概念及具体内容进行了梳理。尽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都是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政治教育仅有这些基本内容。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列出了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等四个方面构成的内容体系。一方面,将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系之中,不光明确了政治教育的概念,还梳理了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和主导,决定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的性质;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除要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教育之外,还针对现实问题,要求强化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要加强公民教育等内容,使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系统。

第二,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单向度向双向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仅从社会需要的向度提出了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但相对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关照。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除从社会需要的层面提出政治教育的内容之外,还从个体价值的维度提出了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提出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公民教育,旨在促进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政治社会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感,树立法律权责意识,更好地履行公民的义务,行使公民的权利,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封闭到开放。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必然包括很丰富的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处于动态开放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对固定封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则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一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即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内容的实施;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即一方面把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有机组合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同时还要完善、拓宽每一子系统的内容体系。如在政治教育这一子系统中,尚需根据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公民教育等内容;三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从政治教育内容来看,必须充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针对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而干涉和侵犯别国主权的行径,要让人们认清新干涉主义的实质,则必须在政治教育中充实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的内容。总之,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断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确保政治教育的内容处于开放发展的过程中。

此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尤其强调要始终坚持政治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能淡化政治,而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因为,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阶级性所决定的。

4 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优化中看政治教育的优化

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两本教材的对比中,不难发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基础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体现出整体发展和创新的态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优化。

第一,由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进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实践内涵的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传统观念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改造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工具价值,忽视了这一工具价值是主体和客体在交往实践中产生,必然导致作为客体的“人”的主体性丧失以及对主客体互动的漠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涵的发展,要高度重视交往实践以及人的主体性,回归“人”的价值关怀;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阶级内涵的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传统观念往往把阶级性片面理解为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强制性、暴力的国家机器划等号。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上层建筑中与政治的上层建筑不同,其阶级性是对主导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建设。故此,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阶级内涵首要的是高扬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性和领导权;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教育内涵的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误读为压服或宣传,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本质,导致对个体素质塑造和行为转化的漠视。应当以教育的理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其指向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践行。

第二,由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是通过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指明:全球化逐渐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演变为意识形态和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发挥维护文化安全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功能,还要发挥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的主导性,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个体进行导向;二是通过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意识和物本意识共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改变传统单一教育模式为公开、公平的竞争和民主参与模式,充分尊重个体主体性和社会角色的多样化需求,又要培养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坚持价值导向一元性和个体价值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由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涵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相区别的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开放、发展和多样化的观念。开放的观念体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融合,从而破除了学校、课堂、书本和地域局限。发展的观念体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并与社会进程协调,从而破除僵化、滞后的模式。多样化的观念体现在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上实现主导性与多样化结合,破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和模式化;二是通过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贴近现实生活和实际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单一的学校主体向社会推进,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格局,同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社会制度建设体系,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四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整合教育途径,改单一、单向、经验式的方法为信息化、立体式、双向互动的教育方法,构建立体网状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代浩云(1978-),男,重庆涪陵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长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8100

作者:代浩云

新教育下思想法制教育论文 篇2:

试析公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

摘 要: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目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二者产生的历史和经济条件、中心观念有所区别,二者的相互融合既有基础又面临多种挑战。因此,通过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教学平台、利用新媒体这一网络平台、提高教师的公民教育水平等三方面的措施,以此有效推动公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互融。

关键词: 公民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互融合

提起“公民”,我们不得不想起古希腊,这一由城邦一词衍生而来的词汇,其原始含义是“属于城邦的人”。城邦在古希腊公民的心目中如同神物,个人的安危荣辱首先取决于其所在城邦的命运,城邦是维护公民利益最坚实的屏障。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说:“一个治理得很好的国家是最可靠的庇护所……如果它安全,就一切都安全;而如果它被毁坏,就一切都被毁坏了。”这很好地体现了国家在公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恰恰凸显了公民一词中所蕴含的浓厚的国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即公民与国家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而在有着悠久封建历史的中国文化中,有的只是“子民”与“臣民”的概念,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近现代以来,我国一度想要推行公民教育,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公民教育推进的步伐可谓崎岖坎坷。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种历史原因及国内外其他因素的作用下,高校的公民教育往往带有“左”倾色彩。改革开放后,文化思想领域十分活跃,这便推动公民教育加快了进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观点,这便将公民教育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

开展公民教育,大学生是其中的重要群体之一,相对应的,高校则成为进行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与起步晚且发展慢的公民教育相比,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已发展得相对成熟,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促进高校大学生公民素质的提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那么如何促进公民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公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漫长的封建君主制历史,使得民主政治的发展失去了其先天的成长土壤。因此,在这种传统的、具有浓烈封建气息历史的政治土壤及文化土壤上发展民主政治,使其公民具有较强的民主政治观念,仅仅凭靠制度上的保障和理论基础是不够的,它更需要把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内化为本国公民的一种情感,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成员对国家的观念发生根本性地转变。而公民教育中所蕴含的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权利义务教育等内容,恰恰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急须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将公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利用高校这一阵地,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必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2.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实效性。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推动力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关注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从常规上讲,要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首先必须成为合格的公民。公民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权利、义务、责任等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其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求将有利于改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3.有利于增强公民教育的实践效果。随着我国不断推进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新型的社会结构已经渐渐转变为集国家、社会、市场三位于一体,这种转变释放了更多的社会公共空间,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利益分配主体性的多元化,使公民参与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机会不断增多,也促使公民开始有意识逐步寻求自身所拥有的政治权利,相应地,其自主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不断强烈,但由于历史、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公民教育目前大多处于理论层面,这就对公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本身属于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无论多么优秀的理论都必须付诸实践,因此,公民教育必须找到良好的教育平台并付诸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平台,笔者认为,若公民教育能够找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充分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益平台,加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将成为公民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效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4.有利于应对复杂多元的国际环境。公民这一概念源于西方,具有国际性与民族性,目前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使用这一概念,但由于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各个国家赋予公民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国际接轨、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如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等)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由于历史、国情等原因,作为一切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据首要位置,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法律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因此,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良好平台,加强公民教育,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将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元的国际环境,真正使得我国走向世界。

二、公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础和问题

1.二者融合的基础。第一,在内容方面,二者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内在相似性。虽然二者在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一个侧重于义务和责任方面,另一个侧重于权利和义务意识的培育,但是从具体内容上讲,仍然有很多方面是相通的,譬如爱国教育、历史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政治常识教育等。这些方面的共通点就在于客观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与接轨提供现实可能性和融合基础。第二,在实质目标方面,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教育,虽然强调采取的形式不同,但都以培养合格公民、维护国家利益、稳定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从这一点来说,他们是具有实质的同一性的。如美国和英国的公民教育、德国的政治养成教育等,虽然他们在文化背景上、时代条件上的不同,导致其教育名称、内涵、外延及其实现的机制有所不同,但这些国家都是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开展公民教育,目的都是向公民传输特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素质良好的公民。

2.二者融合的挑战。第一,二者的起源历史和经济条件不同。公民教育的兴起是随着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国家合格公民的教育,是与民主政治相伴相随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说是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同盟章程中明确提出了“宣传工作”的概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传入我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名称上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政治思想工作”被“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取代。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分别根植于两种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第二,二者所要传达的中心观念不同。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是现代公民教育所要传达的中心理念。西方的公民教育所要传达的不外乎是关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问题,最终落脚于公民权利与义务之间如何取得平衡这一主题。从含义上讲,“公民教育是一个民主社会关于如何自治的教育。而自治则意味着公民将主动地参与到自身的管理中去。它关注的是如何能够推动公民对民主理想的理解和对于民主价值的理性认同”。相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群体通过使用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观点,对其成员来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且使得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价值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由这两个概念性的含义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更侧重于培养国家中公民的责任意识,强调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的利益。可见二者所要传达的中心观念不尽相同,人们所具备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尽相同。

故此,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内容、目的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这就为二者的相互融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二者所产生的历史和经济条件、所要传达的中心观念是有所区别的,这给二者的相互融合提出问题。

三、促进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举措

1.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教学平台,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毋庸置疑,在形成系统、正规的公民教育体系之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无疑会担任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职责。因此,为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就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在内容和社会功能方面的革新。首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上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以此为前提,提升人的主体性,大力推行主动性、开启性教育,这是与以人为本的观念相符合的;其次,在课程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体现公民教育的基本诉求。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诸多内容均涉及公民教育的内容,但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都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中有所体现。

2.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宣传和引导。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我们可以大力利用网络新媒体这一资源,进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相互融合的新路径,从而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二合一”的网络教育体系,建立平等互信的网络教育形式,而非原本那种单调枯燥的教育方式,以此加强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相互融合。

3.提高高校思政教师的公民教育水平。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融入公民教育的内容,必然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教师公民意识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公民教育能否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如教师培训、教师进修等形式,为教师充实自己的学识素养和公民素养提供便利,以此提升教师的公民意识水平,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真正实现公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2]李芳.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

[3]高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11).

[4]何贵英.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分析[J].理论观察,2010(3).

[5]张传恩.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

[6]童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浅探[J].山东社会科学,2015:6.

基金项目:(1)嘉应学院人文社科科研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4SZZ03)成果之一;(2)嘉应学院人文社科科研项目“增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4SZY05)成果之一。

作者:韩伽伽 胡永兴

新教育下思想法制教育论文 篇3:

廉洁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思考

【摘要】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程对于高校学生的重要意义,而作为高校大学生高洁品质的重要体现——廉洁,它的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辨证关系,充分利用思政课堂的平台资源,挖掘廉洁教育资料;全面拓展廉洁教育的实践教学领域,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切实落实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更好的落实廉洁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入过程,有利于大学生廉洁品质的有效形成。

【关键词】廉洁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路径

“反腐倡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但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法律意识、牢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升高尚品质的重要阵地与平台。高职院校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性与技能型,所学知识与技术能力主要以某种职业岗位的定位为培养方向与目标,因此在此过程中职业道德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要素应运而生,高职院校大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也要同时具备较高水平的职业道德,而其中廉洁是职业道德的底线,是职业生涯品质建成中的重中之重。在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将廉洁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遵循初心与使命,同时思政课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政治觉悟,可以充分利用思政课堂的平台作用、全面拓展廉洁教育的实践教学领域、切实落实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更好的落实廉洁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入过程。

一、廉洁教育的概念界定

“廉”自古以来被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层面的内涵,在这一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廉洁”最早出自于屈原所作《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现代社会“廉”更注重政治色彩,多体现在廉洁、廉正、廉明。“廉洁”在今天更被认为是一种责任、一份德行、一种引领人们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

廉洁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融入社会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实践等方式潜移默化培养出高贵品质,因此廉洁教育成为了培养廉洁品质的重要推动器。廉洁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廉洁教育指的是凡是有利于公民形成廉洁品质的所有教育实践行为,使公民的廉洁知识得到积累、廉洁观念得以形成、廉洁风气获得营造,最终促使公民积极树立廉洁思想投身廉洁行为的活动。狭义的廉洁教育指的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通过一定的途径向公民、受教育者、孩子传递廉洁的知识、制度规范、法律法规与行为方式。不论是广义的廉洁教育还是狭义的廉洁教育,这一教育活动都具有具体的特定的目标,是廉政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要求,归纳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力求培养高职大学生廉洁自律的自我约束、廉洁修身的言行举止、廉洁正直的价值人格,通过多元的培养方式使其在思想和行为方面遵循大学生价值准则、伦理道德、法规制度与价值导向的总和。

二、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辨证关系

廉洁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将廉洁思想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是高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具体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廉洁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础性、必修性的课程,是弘扬、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树立廉洁品质的重要途径。可见思政理论课与廉洁教育之间关系紧密,思政课是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载体。“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认真的谈到。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廉洁品质的入手点,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载体作用,充分发挥课堂与课下双向教学的载体平台作用,帮助学生挖掘廉潔内容的资源、架构廉洁内容的体系、树立廉洁意识的观念。同时思政理论课由于具有政治哲学的性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廉洁教育传递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有属性方面的关联,因而思政课关注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上的认识与反思、引导大学生在政治理念上的建构与夯实、培养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上的目标与要求有着相得益彰之影响。

(二)廉洁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授课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廉洁教育在总目标和内容具有高度统一性,廉洁教育作为廉洁建设中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内容更为具体并具有指向性,它是廉洁建设与思想文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产物,因此将廉洁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可行性。将廉洁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更好的传递思想文化具有的廉洁指引作用与育人功能,将廉洁品质转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使其内化后指导学生实践。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具体体现为《基础》课意在通过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政治信仰、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制意识、培养大学生廉洁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与廉洁文化的具体体现——诗词、事迹、人物典型以多层次形式将经典道理转化为高贵品质,内化到学生身上,遵循中国精神的基础上将廉洁意识武装为学生自身的思想武器。《概论》课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指引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具体展开下,结合中国发展的实践情况,将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任务,重点结合全面从严治党,针对领导人关于廉政思想内容丰富廉洁教育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本着结合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与热点问题,从专业角度去剖析、引导大学生科学关注时事、正确把握社会热点,从而综合性的培养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廉洁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拓展,一方面彰显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强音,另一方面围绕廉洁自律主题将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等思想落到育人实处。

三、廉洁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具体路径

(一)充分利用思政课堂的平台资源,完善廉洁教育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头脑、进课堂的大原则下,要促进廉洁教育进教材、进头脑、进课堂,思想政治课要承担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清正廉洁建设教育、反腐败法律法规教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廉政思想教育等,具体体现在:首先,将廉洁教育纳入到思政课课程体系与计划之中。将廉洁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利用思政课堂的平台系统性的对廉洁教育进行有计划、有层次的展开,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受教育内容的特点,将廉洁教育持续性的有侧重的补充在思政课内容之中。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基础》课与《概论》课开展专题巡讲,这就为廉洁教育的主题化打造了平台。如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基础》课更注重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认识定位,更好更快的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价值观,具备理想信念,因此这一阶段的廉洁教育内容体现在将其深入到基本行为规范与基本道德修养的养成上,对法律基础的传递方面可以通过案例进课堂、入内容的方式以及对廉政方面的最新成果深入剖析的环节将其融入思政课之中,打破以往单纯在理论教学之中列举典型事例的模式,真正将廉洁自律的品质贴近学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又如《概论》课上,要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义融入其中,以战略高度分析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同时将廉洁文化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正派公平的和谐环境。再如《形势与政策》课借由时政事件教育,纠正大学生了解时政新闻的片面性与碎片性,正确引导与开展廉洁教育的时政教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既体现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充分践行教育工作者廉洁自律的优质品质。

(二)全面拓展廉洁教育的教学领域,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尤其是思政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大学期间学生立足校园、探索社会,以任务导向、全员参与的重要形式所开展的,因而廉洁教育可以通过融入实践教学活动,更好的与思政课程相结合。首先,在学生组织中成立廉洁自律社团。以社团出发从思想上宣传廉洁意识,传播廉政建设的方针与政策;从行动上深入机关场所、社区基层,了解廉政建设情况,以此为借鉴进一步落实怎样在校园开展廉洁教育活动,实现从单一教师在课堂传播廉洁思想到教师课堂传授与课下参与、讨论、体验多元化的转变,通过课堂教育外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更有主动性与参与感。其次,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廉洁教育活动。例如,在《基础》课诚信教育部分可以开展征文比赛或者三行诗投稿;法律基础教育部分可以开法制讲堂。同时,以二级学院为单位创设廉洁教育图书角,通过线上线下的信息庫整合,一方面为学生提高廉洁意识提供有效依托,另一方面也为日后师生研究此领域问题提供资料与借鉴。当然实践活动不能模板化,在每学期固定开展一到两项廉洁教育事件活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地点的灵活性与实践方式的多元性,将培养廉洁自律品质成为乐趣与兴趣,真正做到融入其中、深入感受。

(三)切实落实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彰显思政课贴近学生的特性

校园文化的广覆盖、高关注、大影响往往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与观念树立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时刻伴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潜在元素,与大学生密切贴合、息息相关。将廉洁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和平台,也成为了与思政课相结合的重要路径。每所高校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应结合自己的定位和培养学生的目标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校园活动。例如广告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廉洁公益广告的创造大赛,或者借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开展校园廉洁教育活动周等。同时高校依托自己所在地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积极开展具有标志性的校园红色廉洁文化宣传教育等活动,从而构筑具有历史特色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活动同学们喜闻乐见。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注意思想宣传与现实启示相结合,思政课可以作为理论与史实的教育讲授平台,再结合多元的校园活动对学到的知识加以强化,从而克服死读书的知识灌输。在方式方法上,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自身具备的传播快、覆盖面广、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等特点,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平台进行宣传,让廉洁教育更具有时代性。

参考文献: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倪洪章.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4]张宇.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7.

[5]张静,李尚敏.大学生廉洁教育进高校思政课堂的途径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党建,2019(4).

作者简介:

王冰(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和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王冰

上一篇:公允价值计量审计质量论文下一篇:新准则变动下公允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