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2024-05-02

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欧阳章锋

利用思想品德教材渗透法制教育,通过每堂课的点滴渗透,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滴水穿石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求知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训练良好学习的习惯、养成严谨的学风。

(一)在政治教学中善与捕捉德育契机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作为政治老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材,注意收集信息,捕捉德育契机,精心施教,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如5.12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顽强的生命、可爱的解放军、消防战士、白衣天使等,作为政治老师,我及时的观看新闻,收集信息、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利用新闻发布的环节让学生点评抗震救灾中故事,由于新闻本身的具有强大震撼力,这时,作为教师不用更多说教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但如果没有典型的事例,民族精神的教育只是理论知识的解释,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而有了鲜活的事例,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时的德育教育事半功倍。

(二)小故事,大道理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六七年级教材本身就是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时常寻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小故事《自信的指挥家》、《差距》、《一位中学生的自述》等作为导入,还让班级中朗诵较好的学生讲故事,学生在欣赏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然后设置一些问题,再引出教材中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比较自然,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也是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交给学生理论知识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作人的道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我们政治教师价值所在。

篇2: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贵州省福泉市第四中学 孟信炎

思想政治课是进行中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阵地。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正在转型,对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他们的身心迅速发展,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范围逐渐扩大,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一方面是因为中学生是祖国未来,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巨变期,可塑性非常强,同时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新观念的意识和能力也非常强,并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同时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直线上升,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渐趋低龄化。

另一方面是中学生的这种生理心理特点和现实社会的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广大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引起重视和反思,更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和反省自己的教育与教学实践。

因此,我认为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尤为重要,以便更好地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有健全人格、有责任感的“四有”公民。

首先,平时要注意收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以备上课的时候使用。今天这个时代的学生拥有非常广泛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在讲述课堂知识时,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我们政治教材中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等知识,完全可以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比如科学发展观可以联系《生活与哲学》中有关联系的知识;民主与法制建设可以联系我们的《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等等。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对学生的感染力才深刻,教育效果才会最佳。因此政治老师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收集整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搞好法制教育。

我曾用过这样一则案例:中学生张某由于平时组织纪律涣散,无视校规校纪,经常迟到,旷课,经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多次教育,仍然不思悔改,还沾染上了抽烟,喝酒等不良恶习,而且尤其喜欢玩电子游戏,输掉了不少生活费等。有一次,将报名费500多元全部输掉,还将与同学借来的200元也输得精光。于是就伙同一位同学手持匕首趁学生下晚自习的时候,潜伏在僻静的一条街道拐角处挟持一名七年级的同学李某,实施持刀抢劫,刺伤李某同学,一共抢得人民币5元8角。事后李某拨打了110报警,张某及同伙被民警抓获,移交人民法院审理后,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和两年。这一案例适合讲解“小错不改就有可能犯下大错”的内容时使用。当然收集案例还可以通过观看法制节目获取,也可以通过阅读法制报刊杂志获得。收集好案例后,还可以进行分门别类,并注明该案例适合讲解哪些知识点时使用。

又如在讲到“维护公民政治权利”一节时,可以由教师讲述,学生分析;也可以由几个学生安排一个情景让学生来模仿,从中的出结论;还可以就一个生活

中的侵权的案例拿来作为素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公民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每个公民都有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法律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等等,让政治课堂在灵活的安排和灵活的施教中渗透法治思想和法律意识。

其次,还可以通过法制安全讲座进行政治课的法制教育。在法制讲座中,尤其以在押的少年犯现身说法这样的形式最为有效。例如:记得在2008年,我校特别邀请龙昌监狱的领导来我校进行法制宣传,就以3名稚气未脱的十六、七岁的少年犯讲述他们犯罪的经历,以便警醒在座的中学生牢记“小错不改则会犯大错”的深刻道理,让学生深深地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我从在场的学生鸦雀无声的仔细聆听,深知这种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第三,通过观看公捕公判大会,让学生得到法制教育的洗礼。各级人民法院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一些重大犯罪分子,尤其对社会影响大的案件进行当众宣判,这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让青少年明辨是非,分清善恶美丑。

第四,通过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熟悉庭审过程,了解审判程序,知晓通过法律维权的有效途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五,适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增长法律知识的电视栏目或法制宣传教育片,让学生择时观看。例如,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的《今日说法》,每周的《说法周刊》;中央电视台第2套的《经济与法》以及中央电视台第12套的《法律讲堂》、《普法栏目剧》、《庭审现场》、《一线》等法制节目。还可以组织观看法制宣传教育片《少年犯》等。

第六,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案例,编写案例故事比赛。例如,学生收集到一则关于强制执行的案例,即牛场东门河边上有一处违章建筑,由于法院下令近期拆除,该房主不予理睬,最后,由法院用挖机强制拆除。这体现了我国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又如,维修牛场南门坎到三岔路的马遵公路时,大园干有一口井需要填平,当地老百姓不允许,在井边静坐,经劝无效,最后公安机关以干扰公路建设,依法拘留了这些老百姓。从而教育学生懂得法律是一个体系。所以法治思想的渗透同样要有目的和计划,要形成自己的体系,有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并且要不时的巩固一下。又如我们在讲到:“12315”相关知识,“三鹿奶粉”事件,非典时期板蓝根生产经销商哄抬物价,西藏“3.14”打砸烧抢事件,2012年钓鱼岛事件中出现的打砸日系车辆、抵制日货等费理性爱国事件时,要不时的向学生有意识的灌输和渗透一些相关法制观念和理性爱国思想,并且可以顺势联系到我们广大公民要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并且说明这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权利和职责,同时顺便向学生点拨到:我国的法律体系是由宪法和法律构成,另外还有行政法规。从而把法治思想和法律意识寓教于无形的课堂教学和时事分析中,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当然,这种教育不能只靠三分钟的热情,而且要经常化,定期化,配合学雷锋,法制宣传的活动一并进行,这样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篇3: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一、渗透式教育模式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由规模扩张走向以质量提升为主要任务的阶段, 高校的发展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激烈,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 这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带来了机遇, 也使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毋庸置疑,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诸多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形式枯燥单调;二是内容刻板乏味, 没有超前性;三是教育功能单一, 育人功能正在逐渐萎缩;四是教育方法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五是没有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仅靠传统的思维方法、运作模式、应对举措是难以奏效的, 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在理论上、实践上作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性思考, 科学应对, 正确决策。笔者认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渗透式教育模式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式教育模式, 就是通过构建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机制,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 渗透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生活等领域, 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局面,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渗透式教育模式的方式和原则

渗透式教育模式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

1. 情感影响。

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真情, 构筑情感教育模式。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换意见, 沟通思想, 进行直接的心灵接触和碰撞, 做学生的忠实听众, 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关注学生的苦恼、忧虑和喜悦, 关爱经济困难学生、后进学生、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通过心理帮扶、行为约束和弹性处理等手段帮助犯错误的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友善和亲情, 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

2. 心理说服。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在心理上取得他们的认同。只有从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现状出发, 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师生关系、教育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的变革, 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对象的个性和成长规律入手, 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直达学生心灵深处。

3. 实践引导。

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个人自身认识的差距, 从而以更大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素质, 以更务实的态度去看待社会与人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政治理论、人生修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帮助学生由理论观点的认知转化为认同, 由认同升华为信仰, 再由信仰外化为行动, 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从而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渗透性教育模式要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原则。渗透式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 根据各个要素的功能及运作方式, 构建计划、组织、指挥、调控、监督的运行机制, 使该模式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2.适应原则。渗透性教育模式是一个充满动态变化的过程, 必须坚持适应原则, 既要充分反映时代精神, 又要立足于校情。要着力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 确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要求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 有效克服负面影响。

3.开放原则。渗透性教育模式要坚持开放原则, 并在开放的过程中有所扬弃。必须融学校工作、社会工作和家庭教育为一体, 有效整合资源;必须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包括传统理论精华、现代理论和技术, 不断丰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

4. 效益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许多效益是隐性的、间接的、长期的。为了工作的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坚持效益原则, 合理使用成本, 追求最佳效益, 努力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三、渗透式教育模式的具体操作

渗透式教育模式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五个结合”。

1. 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与“全民化”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当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在队伍数量、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完善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和考核等环节,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动态中实现稳定、壮大和提升。同时, 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少数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绝不能忽视其他力量的协调作用, 而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做到专兼结合、主辅相配、多方协助、全员参与, 形成协调一致、齐抓共管、注重合力的工作格局。

2. 教育阵地的“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结合

当前,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轻视课堂教学的严重倾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到索然无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大的真理力量或逻辑力量显示出来。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课堂”, 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构建积极向上、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可以锻造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高雅、舒适、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建设, 内容健康、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 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而且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 教育方式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独特类型, 其实践过程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定性, 又具有其自身独有的规定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从教育者角度侧重于表现为一个“隐”过程, 从受教育者角度则侧重于表现为一个“显”过程, 这种“隐”过程与“显”过程的区分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并且两者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彼此辩证统一,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 教育内容的“经典”与“前沿”相结合

大学生对知识和信息充满渴求, 但有时凭借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无法对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 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必须坚持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既要一如既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还要开展环境、科技、网络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 坚持“经典”与“前沿”相结合, 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5. 评价方式的“全程式”与“阶段式”相结合

评价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的关键。近年来, 国内部分高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授课任务交给辅导员, 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成绩以平时表现为主评价, 实行“全程式”评价, 而考试等“阶段式”评价作为“全程式”评价的补充。评价方式的“全程式”与“阶段式”相结合, 既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又能充分地进行随机教育,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向敏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2003.

篇4: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不同,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世界观。当前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最具体、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来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来就开始了痛苦的探索。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有“人间天国”的构想;康有为、梁启超有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体的设想;孙中山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构想。所有这些都遭到了失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广大工农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使中国正在小康之路上向前奔走。因此,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的世界观,在教学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学生进行灌输。

二、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对人生问题的看法在许多地方有偏颇,如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比较盛行,衣食无忧,不思进取在他们许多人身上都有体现,对家长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时,加强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方面的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做到自立。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要家长接送;有的学生值日让家长代劳;有的学生自己穿脏的衣服让家长洗涮,自己的家庭作业要家长三番五次地加以督促等等,这些情况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是学生缺乏自立意识的表现。教育学生要懂得什么是自立?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学生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锻炼自己的能力,离开家长和教师的呵护,独立自主地去做事,做到不依赖别人。其次,教育学生有自强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的民族精神。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自强的例子。牛顿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学习成绩较差,一次他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风车拿到学校,同学们讥讽他,还打碎了他的风车,从那以后,牛顿变得肯动脑筋,爱学习了,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科学巨人。梅兰芳小时候想学戏,别人说他天生不是唱戏的料,他刻苦练习自强不息,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只要我们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就能成为强者。

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倡导的价值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之中,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活动都离不开集体。个体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曾经有一个人问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进大海里去。”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个人离不开集体,关爱集体,人人有责。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在学校要维护班集体和学校的荣誉,明白自己时时刻刻地代表班集体和学校的形象。在日常的交往和活动中,做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互相理解。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在了解这些举世瞩目,众所周知的辉煌成就背后,要让学生了解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我国坚持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所有这些都显示了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坚定社会主义不动摇,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始终不能放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我们教师要认真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背后蕴含的知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成长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5: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

国防教育理念的思考

内容提要:

前言

一、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原因

1、对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对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树立国防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

1、、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把国防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内容中。

关键词: 国防教育 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学 普通中学

姓 名:杜 兵 职 称:中学高级 单 位:重庆市万州区沙河中学

通讯地址:万州区周家坝石城路99号沙河中学教师宿舍2单元202 邮政编码:404040 电子邮箱: 544529420@qq.com 固定电话:(023)85796134移动电话:***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

国防教育理念的思考

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发出通知,对全民国防教育作了全面的部署,要求各地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为导向,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大力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营造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良好氛围。通知指出,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着眼于服务国家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进行国防战略方针、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和国家安全形势教育。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要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国防意识培养和知识技能培训;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初,学校国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践证明,中学开展国防教育,是普通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深入探索国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国防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下面就我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一、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原因

1、对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要在国防后备力量上做到未雨绸缪,那么谁就具备了战略决胜的主动权。从古希腊对波斯帝国的反击,到西汉对匈奴的战争,都是很好的例证。加强国防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是新世纪的创造者和接班人。我国目前在校学生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是国家教育的重点对象和现代国防的人才基础。抓好校园国防教育,就抓住了全民国防教育的中心环节。持久、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环境来看,迫切需要增强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一方面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改革不断深入。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面临的国防压力也不断加大,部分西方大国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想方设法阻扰中国的前进。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一些人的和平麻痹思想有所滋长,近年来出现了征兵难、优抚难、民兵预备役工作不落实、当兵不习武等问题。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学校,必然要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人才的准备。因此,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使青少年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意识,培养保卫祖国的强大后备军,也成为了当前学校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关系到青少年能否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合格接班人。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干涉、主权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伟大的战略家邓小平,深谙这个道理。他再三强调,必须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生动实际的国防教育,引导人民群众认清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认清战争的危险性,认清我国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强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战争的警惕性。我们党从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始,每次大会都把‚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写进党的工作报告。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党对国防教育的重视。所以在中学阶段适时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央的一项英明决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完成科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展国防教育,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对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树立国防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3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者和接班人 ‛新一代的中学生各方面的 知识都需要学习和掌握.尤其是国防知 识和军事素质上应该得到充实和完善. 而学生国防意识培育是素质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特殊教育形式 国防意识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 神.爱国主义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根本 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政治要求。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实现培养目标和学生成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当代,我们中学生都是在和平、安逸、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普遍存在着懒散习气,在观念上有功利倾向,生活上贪图享受,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戒备心态,组织纪律上有散漫现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国防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较为严格的军事训练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竞争向上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增强国防观念和加强组织纪律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有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国 家观,培养他们爱党、爱军、爱国的情感。

培养国防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 新裁体。国防意识的培养是一种特殊的实 践活动.他既有广博理论知识的 传播.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要求,使学生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中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 是在我们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中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国防意识的 培养,可以使学生领略到一种全新的感受,有 效地克服脆弱心理,培养良好的心 理素质。有助于我们学生树立勇于奉献的人生 观、价值观,能 够使他们站在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高 度增强爱国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感。

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的内容

1、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工程,是事关国家安全稳定,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我们要站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确保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的高度,充分认清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搞好国防教育的自觉性。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现实需要。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表现。未来几年,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挑战。比如,美国调整亚太军事部署,其中就有针对我国的意图;日本在东海油气田、钓鱼岛主权和台湾问题上的动向值得关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引导我们学生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努力为国防现代化事业做贡献。

国防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具备与担负国防义务相适应的国防素质,才能切实履行好国防义务,也才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公民。应当看到,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行为取向有了新的特征。因此,必须加强国防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励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从而提高公民的国防素质,增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使公民思想、道德、知识、技能、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统筹好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加强国防教育,可以引导我们学生认清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牢固树立协调发展观念,不仅有利于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安全,而且有利于调动广大军民‚富国强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良好环境,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把国防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内容中。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国防教育的内容融入在其中,让国防教育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国防教育,树立国防意识,增强爱国热忱。

例如,高三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二节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第二框题的内容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就可以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国家的荣誉、国家的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等内容与国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学生明白:邓小平所强调的,社会稳定是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首要条件,是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大事,‚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社会就会动荡不安,经济就会停止不前甚至倒退。在教学中深入进行国防教育,则可以弘扬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我学生自觉地把热爱祖国与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统一起来,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地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同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是民族精神之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也是鼓舞人们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内在的精神动力,是国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中国共产党有志气,中国人民有志气‛。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有一些人在外国势力面前悲观消极、自惭形秽、妄自菲薄,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外国的一切,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针对这种现象,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有自信心,自卑是没有出路的 ‛,‚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是 ‚以热爱祖国、贡献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提高我们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发扬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

又如高三思想政治第五课讲主权国的权力、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国际竞争的实质,建立国际新秩序等内容其实质就是一次全面的国防教育。因为这些教学内容 始终强调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求我们自觉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根本利益。因为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主权,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而失去了国家安全这个屏障,国家主权就会受到威胁,也就没有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利益观,是国防观念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这一课教学内容中的实质所在。

在高一经济常识第三课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第四课三大产业中工业的时候,我就把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我国目前国防工业状况:1998年3月,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成立。国防科工委作为国务院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部门,对国防科技工业实施政策、法规、规划、标准、监督等方面的行业管理。1999年7月,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工业总公司等五个军工总公司改组为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机电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十大集团公司。通过改革,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优化结构和改善布局,精干军工队伍,增强平战转化能力,努力建立开放式的新军工体系。坚持科教兴业,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力量发展军工科研生产,加强与世界各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努力为军队提供性能先进、质量可靠、配套完善的武器装备。同时,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大力推进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充分发挥军工行业的优势,优先发展民用核电、航天、航空和船舶等产业,实现军民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目前,国防科技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这样有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极其工业发展的新型化道路。也有利于学生明白我国加强国防建设的现实需要。

在高一经济常识第五课讲我国财政有关知识时,就把我国有关国防费内容介绍给我们学生:

国防费预算、决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国家和军队的审计机关,对国防费总预算和分项、分部门预算及预算的执行实施全过程审计监督。

中国国防费包括:人员生活费、活动维持费、装备费。人员生活费主要用于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和职工的工资、伙食、服装等;活动维持费主要用于部队训练、工程设施建设及维护和日常消耗性支出;装备费主要用于武器装备的科研、试验、采购、维修、运输和储存等。中国国防费的保障范围,既包括现役部队,又包括民兵、预备役部队,并负担了部分退役军官供养和军人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社会性支出。

同时告诉我们学生,年度国防费的增加,主要是用于军队停止经商活动后,保障各项事业正常运转增加的维持费用;退役军官的安臵和供养增加的支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的情况下,保证军队人员的生活水平能够同步提高,调整军队人员的工资、津贴标准增加的支出;负担驻澳门部队开支增加的支出。

但同时也指出,我过在逐年增加国防开支的过程中,我国国防支出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1998年、1999年和2000年,中国国防费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66%、8.20%和8.29%,都低于前几年的水平。2000年中国国防费折合为146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5%,日本的30%,英国的40%,法国的48%,德国的64%。中国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低于美国、韩国、印度、英国、法国等国家。

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学生在理解财政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明白我国国防建设的实际能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努力学习。

总之,在我们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能渗透国防教育的内容有很多,只要我们每个教师细致地深入教材、挖掘教材内容,肯定会把国防教育渗透在其中的。这不但是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2000 年中国的国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国防教育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的通知》《关于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的实施意见》

篇6: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关键词】思想品德渗透民族团结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始终没有停止对我国的分裂破坏活动。尤其是近些年来,境外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和境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疯狂进行分裂中国的违法犯罪活动。2013年“10·28”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和2014年“3·01”昆明火车站事件,充分暴露了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暴行和分裂中国的罪恶行径。境外敌对势力还在意识形态领域向我国大举进攻,国际上“泛伊斯兰主义”、“泛蒙古主义”与“泛突厥主义”思潮泛滥,并利用各种途径日益向我国境内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稳定大局意识和改革发展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青少年一方面具有朝气蓬勃、勇于创新、易于塑造的特点;另一方面又由于理论和实践的欠缺,使得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较难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容易受到蛊惑和误导。做好中学生的民族团结思想教育,这对于粉碎境内外敌对分子的分裂图谋,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长远现实意义。在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中要先人为主,以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民族意识武装青少年。应以学校为主阵地,以青少年为主体,以家庭、社会及学科教育为辅助,将主体教育与环境渲染相结合,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素养和民族团结意识。在中学生思想的健康形成中,思想品德课将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我试图结合现实思想品德课的实际,谈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一、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理论水平

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师资水平。初中政治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印发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的通知精神及《民族团结教育通俗读本》等,并时刻关注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精神,夯实理论知识,关注国内外时政变化,提高理论与现实的分析水平,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做到胸有成竹。

二、民族团结教育要注意传授知识的系统性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民族团结教育要注意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掌握中学生应知应懂的内容:《民族政策常识》(八、九年级)。使学生懂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并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加强对民族政策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中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政策体系。

三、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教学方式要有灵活性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切忌呆板、僵化,教育教学方式要讲究灵活性。在对民族团结的抽象知识、概念、理论和政策进行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要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形化,就必须依靠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民族团结的内容“活起来”、“动起来”。做好民族团结教育不能单靠生硬的理论灌输,应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充分利用课外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如组织学生结合思想品德课知识(主要针对八、九年级学生)唱少数民族歌曲,学少数民族舞蹈,画民族风情画,开展民族知识讲座,举办民族英雄故事会,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少数民族影视片,组织学生收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民族传统服饰等。可邀请民族宗教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进课堂讲座、老教师担任辅导员,不断增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如我曾在九年级组织开展了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服饰展示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优美的舞姿、美丽的服饰表现了我国各民族群众团结一致、共创辉煌的愉快心情,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四、在教学中善用对比法和实例

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横、纵对比法,将理论教育与事实相结合,让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本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我国民族解放前后生活的对比、国内外民族生活状况的对比,运用真实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如在《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时,通过观看《鸦片战争》,学生知道了国家衰弱则民族受难,又通过《开国大典》等让学生体会到了国家独立则民族振兴的道理。然后,通过学习时政资料《波黑民族纷争的悲剧》、《苏联解体》等,让学生结合思想品德有关内容和国际国内的实际,进一步认清了民族矛盾的根源、后果,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在学习完有关的民族理论知识后,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结合当今的国际状况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交流会,让学生围绕“不安宁的中亚——动荡的阿富汗——恐怖平衡中的印巴关系——摇摆中的台海关系——危险的朝鲜半岛”等众多的时政现象分析其原因,再结合2013年“10·28”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和2014年“3·01”昆明火车站事件,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暴行和分裂中国的罪恶行径。

五、促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肓合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重视发挥学校领导、其他学科教师及家庭的重要作用,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避免自己“孤军奋战”。如通过学校的政治学习,使学校全体教职工进一步认清“3.01”事件的本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让学校领导干部带头学。让学校的广播、板报、网络等为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教学所用。家庭是培养青少年民族意识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应建议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自身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给孩子做表率。如果失去了这些因素的支持,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将会打折扣。试想,思想品德教教师一方面大力宣扬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极个别教师或家长却对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取笑或嘲弄,这民族团结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

六、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倾向并给予引导

教学中要进行调查研究,有的放矢,注意及时澄清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召开不同类别、各种层次的学生讨论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所存在的疑惑。要有针对性地解除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的疑虑和困难,找到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法,制定今后的对策。学习教育引导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解开认识上的疙瘩力重点,引导学生谈思想、谈认识,根据学生的认识进行教育引导。学习讨论要坚持“不揪辫子、不打棍子”的原则,允许学生把对每一个问题的真实想法和认识讲出来,在了解学生认识理解程度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真正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有些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如:“现实中为什么仍存在民族不平等现象?”“从中央到地方都重视民族团结教育,为何在一些地方仍发生较严重的骚乱事件?”“美国的种族问题是民族问题吗?“如何正确看待汉族贫困生的现实情况与少数民族学生的福利政策差异?”)。要通过平等的沟通交流,真正达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的目的。要注意把握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实事求是,分清类别,避免把所有发生在不同民族成员、群体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都归结为民族团结问题。

篇7: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诸暨市枫桥镇中副校长余生华

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一项提高人的心理品质和素质的教育。在目前学校教育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情况下,心理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尤其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特别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主要内容。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然而,心理的变化也会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能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因此,我们要重视生理健康,也要重视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永远是对献身事业者的忠告和要求。当今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一个民族、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由三个因素组成: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这三个因素如三块木板,组成一个木桶,称为人的素质桶。这个桶容水量(即总体素质)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的高度。桶里的水如果超出那块板的高度,就会溢出桶外,即产生所谓的“短板效应”。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人的心理活动有良性与劣性之分。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初中生中虽然健康、向上的良性心理占主流,但传统的不良心理依旧存在着,新的不良心理随时产生着,像阳光下的阴影,影响着学生,困扰着学校教师。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思索、研究、改进。

问题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情绪千变万化,意志力不佳,经不起挫折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15%。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试想没有心理的健康,人能是健康的人吗?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是合格的学生吗?

问题之二:个性培养,一个被漠视的“领地”。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习惯于简单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习惯于引导学生循着教师的思路,习惯于培养划一的学生等等,压抑了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这样的教育,因材施教只是成了现在课堂教学的点缀,不能不说在相当程度上目前的教育成了模式教育。

问题之三:学习方法的指导,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现在政治课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一方面是大量信息的输入,另一方面,信息输入得不到消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知如何吸收信息,发现信息,在学习习惯、学生方法、思维方法上往往养成因循守旧的习惯,这无疑与住处时代格格不入的,也不利于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

当然,问题的提出不一而足,但这些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心理教育尚未引起重视,直接影响了政治课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呢?我的做法是:

1、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人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一个人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作准备。

(1)重视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承受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是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可忍性、可接受性的程度。承受力强与弱不一样,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有意识、有分别地设置一些背景,如有意识地让优生接受失败的考验,使他们体

验到做任何事情都可能失败,必须倾注出自己的精力,敢于接受失败。同时,在提问时,选择难度低的,让差生回答,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认识到只要努力,成功总会到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滋味,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地、持久地给予学生失败和成功的摔打。

(2)提高社交能力,学会推销自己。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树立大教育观念。“学校即社会”(陶行知语),让学生在书本学习中,在教师、同学交往中,认识社会,提高能力,提高觉悟;“生活即学校”(陶行知语),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理解社会,在社会中获取信息,从而认识自己,推销自己。如组织社会调查,学生必须运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法,去面对调查的对象。这就必然要充分显示出学生自己的智慧,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这本身既是了解事物的过程,也是推销自己的过程。总之,不论小课堂或大课堂都需要学生学会表达,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克服自卑心理,让自己了解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百折不挠,达到成功。

2、克服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心理障碍。

(1)克服“先入为主”造成的逆反心理。学生不是生产在真空里,他们在学习教材上的某一观点之前,往往不同程度地与社会有了接触,尤其是一些“敏感”问题,他们早已从亲友那里受到一定的影响,或正面,或负面。下面的,无疑会加深他们对教材上观点的理解;负面的,则直接与教材上的观点相冲撞,孰是熟非,恐怕比学校灌输的那些观点对学生的影响要大得多。不少学生甚至认为书本上讲的不可信。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三:一是尽可能地“先入”,即学校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一些“敏感”的现实问题,不要回避,要因势利导,及早打“预防针”;二是及时召开讲座会,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晓之以理;三是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进行社会综合治理,尽量抑制“负面先入”,如禁止学生进入网吧就是一种预防措施,让学生处于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之中。

(2)跨越时空界限形成的心理屏障。思想政治课教材上内容,不可能都是学生身边现时发生的人和事。由于受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此时此地的学生与教材上彼时彼地的事件无疑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心理差距。这是可以理解的,也属正常现象。问题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听其自然。如城市的学生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农村的学生对保护城市被拆迁户的合法权益缺乏感性认识。类似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在阐述某一观点时教师所选用的事例(材料)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要具体、生动、真实可信,不可杜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注意典型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二是注意配合重大节日举行纪念活动或举办展览会,组织专题报告会、讨论(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全过程。实践证明,这样做往往比教师一人在课堂上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

3、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所谓个性,就是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即每个人心理特点的总和。个性大致包括兴趣、能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和个人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人。表现在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发现学生个性的正确方法很多,主要有问卷法、谈心法、观察法等几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运用一定的方式把调查获得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档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现和掌握学生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为了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引导,从现代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与完善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内在潜能,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1)创设民主、平等、快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民主化的教学气氛是发

展学生个性的活土,失去了这个特殊条件,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阻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学生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他才能把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整,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每位教师应实现角色转换,把自己视为“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视为“引导者”,而不是“命令者”;视为“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识权威”。每接一个新班,我总是向学生提出“三个欢迎”、“三个允许”的具体要求。“三个欢迎”是:欢迎提意见,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理解;“三个允许”是:允许讲错答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了条件。在平时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积极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教材,积极倡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灵活运用教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具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性的特质。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老是拘泥于一种教法,课堂气氛似死水一团,难于活跃,时间一久,学生必然感到兴味索然。为此,我们应该重视教法研究,努力改进教法。我在实践中总结了因村因人异,因时因势而异的教改原则。具体做法是: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般采取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引出观点、深理浅讲,并使新新旧知识巧妙衔接。如遇到重点、难点、社会热点或学生有思想疙瘩的教学内容,则采取点拨引导,讨论问答的教学方法,从而把学生引进积极思考的天地;要进行系统复习,梳理知识时,往往采用知识结构图表法,以帮助学生从中找出掌握知识的规律;许多教学中“顺着想”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引导学生“倒过来想”使学生顿然大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潜力,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3)校正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始终围绕着知识、能力、觉悟这“三位一体”去评价。偏重知识,而忽视能力,忽视觉悟的评价,往往容易出现知行不一,扼杀学生个性发展,这不但是不正确的,而且是有害的。

4、加强学法指导。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创建学习型社会。目前,一个“迎接新世纪挑战,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兴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教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句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话:“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1)教师要深入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2)要防止和消除学生因“思维定势”产生的隋性心理。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产生的习惯性思维方向。这种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容易熟练,但有时会限制学生正常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形成惰性心理,使思想呆板、僵化。有类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比较善于抓住结论性的观点,或注意教师讲课时的结论性阐述,或注意教材上结论性的小结。无疑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但这类学生往往满足于此,在书面答卷中,他们也只能适应此类题型,对要求用材料证实观点的题型却束手无策。长此下去,他们只会背诵现成的结论,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类学生,考查教材上的现成内容一般很少失误,但要求综合运用教材上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的某一现象却又抓不住关键。还有一类学生,经常碰见的题型得心应手,换个面目的题型却感到茫然。如此等等,都是“学死了”的缘故,都是懒于作深层探讨的惰性心理所致。

篇8:思想政治课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一、医院要重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 并坚持医院管理工作的正确方向

在新的形势环境下, 好的服务质量和优秀的人才才是竞争才是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医院的工作重心不应只顾医疗技术, 同时必须加强医院思想教育工作的提升。崇高的医德才是衡量一个医院整体思想素质的标杆。只有对医院职工人员思想变化规律有准确的认识, 严格的把握, 思想教育工作才会和医疗业务互相接轨, 并且得到发展。同时, 医院需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正确的管理工作的方向, 在把握正确航向的同时全面兼顾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做到全面发展的格局。

在人才培养发面, 医院要秉承全面培养的理念, 系统的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 思想教育工作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更需及时跟进。对于刚刚毕业来院实习的毕业生, 由于他们缺饭实际经验, 应该注意思想教育工作要突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待其完成毕业后, 自满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会逐渐的显露, 要及时提高思想教育工作, 为以后鼓励他们朝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做好基础的打算与培养。

二、在医疗工作第一线展开思想教育工作, 发动干部党员的带头渗透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让职工成为医院真正的主人。医院主要是和病患打交道, 忙于第一线与病患打交道的医务人员, 特别是那些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于是便成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他们每天接触不同的患者, 接触不同的疾病, 他们最清楚患者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 更知道在医院现有服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不仅承受着来自各种疾病带来的风险, 还在同时应对来自患者家属的施压, 所以必须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的工作。医院管理层应该切身实地的为他们考虑, 在作出决策的时候需要他们的参与, 采纳他们的意见, 充分让他们发挥主人公的精神。这样, 才能使他们在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真诚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同时, 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各科室干部应该不定时到第一线去展开思想教育工作, 定期参加不同科室的各项活动。共同检查病房, 共同娱乐, 一块做伤病员的思想工作, 在积极言传身教的同时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及时了解和解决医务人员的思想问题, 激发医护人员热爱本职工作的热情, 预防不正之风和医疗事故的发生。专职政工干部是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主体力量, 要围绕医疗这个中心开展业务工作。要关注医护、科研第一线, 及时发现思想问题, 随时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 掌握工作主动权。

三、找对改进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帮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 这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医院要以员工的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 要为医疗人员的合法权益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思想教育工作的渗透也要与医院的文化相结合, 医院文化是整个医院医疗人员的精神支柱。所以要尽量开展医院文化相关的活动, 在大家进行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的同时, 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思想素质。最后是不断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在医院发展的同时, 要重视价值上、内容上、思想上的创新, 与员工的思想实际结合, 做好引导、教育、转化的工作, 引导大家能够看清医院发展中的问题, 解决问题, 将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相结合起来。

同时需要建立医疗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执法部门的监督工作首先要做好, 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不能因为个别医疗工作人员由于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 甚至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 不受到法律的制裁。还有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也非常的重要, 比如医院可以利用一些知名的网站搜集民众所反馈的信息, 群众舆论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 它可以有效的督促院的医疗人员正确的做好思想道德的引导。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渗透方法

医院岗位多, 工作联系紧密, 病人治疗不间断使得思想教育开展工作不能大规模开展进行。可以通过家访、谈心等形式, 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 有的放矢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设置一个具体的奋斗目标鼓舞和激励医护人员积极行动, 奖优罚劣, 增强责任感。同样用领导的良好形象模范行为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共同进步, 增强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全院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

五、结论

医院政治思想教育在工作中的渗透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在技术、人才、管理、监督、教育各个方面全面的提升才能不断的加强医院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全面提升医院的品质。坚持不懈的走群众路线, 充分发挥医务人员主人翁的精神, 打造一支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团队, 为医院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智力和思想保证。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之下, 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医疗服务这方面要做好, 就要管理好医院, 就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不仅是保障社会和谐进的一种延伸, 更使一种更好的服务于大众的必要的手段。政治思想教育你工作在医疗实践的整个过程当中渗透到医教研作各方面, 充分发挥其服务保证作用。

关键词:医院,政治思想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芦群义.谈祥娟谈新医改形势下加强公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 2010, 2 (1) :65-67.

[2]夏玲.新形势下加强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3 (125) :102-103.

[3]张萍.新医改背景下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中北大学, 2014.

[4]马茂盛.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4, 14:333.

[5]章辉.探讨新时期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J].办公室业务, 2014, 21:53.

[6]何志军.浅谈新医改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方法[J].企业导报, 2011, 14:260-261.

[7]薛建军.坚持“五个结合”做好医院思想政治工作[J].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2, 5 (9) :63.

[8]邱坚进.思想政治宣传和医院和谐发展关系探析[J].现代企业文化, 2012, 14 (11) :78-79.

[9]黄仁宗.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关[J].战略与管理, 2002 (2) .

[10]张书林.党代会常任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J].陕西行政学报, 2008 (11) :65-68.

上一篇:装表接电技术工作总结下一篇:愿驻足感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