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5-01

[摘要]目前,高校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而高校转型的关键之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传统的、偏向于理论型的文科专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对该专业加大改革的力度,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它改造成为理论型兼应用型的文科专业,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政治教育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政治教育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两种尺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的探析

摘要:人们的实践活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而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两者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双向互动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而合理性的表现便在于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真理尺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寻找理性,价值尺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确立道义的基础,两者的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提供了新的阐释,也有力的推动了教育实践的进行。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真理尺度;价值尺度

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也不断走上了至高点。历史和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合理性,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但对其研究却很少有从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人们“应然”的活动,要做到满足社会的期待,取得理想的社会效果,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一、真理尺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寻找理性

一切事物要想被人们所认同和认可,一定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向人们昭明价值体系和设定行为规范的善教,也应然如此,而遵循真理尺度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的题中之义,具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尺度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谐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而来,又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在本质上有着丰富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本国国情,关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将思想政治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并善于分析时间过程中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之药,对准被教育者问题之症,收到理想的疗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教育者心理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设定教育内容,利用教育方法,营造教育环境,并要时刻的进行教育内容的审视和矫正工作,让其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期待。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则就表现在,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不断的追求真理、探索、创新,培育符合社会期待的时代新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人的思想打交道的实践活动,从动态论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过程,其内在的系统复杂多样,而只有实现内部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才能最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面临两难的抉择,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做的便是要引领做出一个“善”的抉择,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内部的和谐统一性。富勒提出人的道德有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义务的道德是人必须要做到的,而愿望的道德则是代表着“至善”,而在让座风波中,要求让座的人就把愿望的道德当成义务的道德。这就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各要素要实现和谐统一,要保持一定的张力,在守住底线的同时引领教育者追求崇高,但也应把握两者的度,不可过犹不及,丢失和谐。

二、价值尺度为思想政治教育确立道义基础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的含义即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同理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善教不应只单纯的追求对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更应为追求人们的快乐和幸福而奋斗,从而变成人们内心所自觉遵守的信仰。逻辑上而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的程度直接关乎到思想政治教育从“应然”到“实然”的转换程度,从而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终实现情况。

(一)形而上:对受教育者合理的情感诉求予以确认

对受教育者合理的情感诉求予以确认,这是從源头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其实我们可以从和法律的对比上得到更深刻的把握。从动态论来看,法律是法律创制、法律适用、到法律遵守的过程,而法律要成为一种善治,则其前提法的质量要过硬即需是良法。中国一直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国的法治也得到了中国人民极大的赞同,一个极大的原因便是中国的法律对公民的情感予以确认,这极大的增进了人民对于法律的价值认同,降低了法律与道德的矛盾并使得两者在价值上的一致性,从而有利于法律建设道德建设最大程度的统一。这就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对受教育者的合理的情感诉求予以确认,才能取得满意的社会效果。

(二)形而下:社会效果满足社会期待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立善心,启善行、建善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不仅要求形而上的源头和过程的合理,还要求形而下的结果的合理。虽然我们在过程和源头上都尽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差异,并不一定带来合理性的社会效果。

社会是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股东”,加之价值判断带有极强的主观性,会因人们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实践经验等差异而做出不同的评价,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评判标准,用此来断定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否是合理的,是否在质和量上促进了受教育者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这个标准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取得的社会效果只有满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才算合理,所培养出的人才也一定是忠于党并热衷于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建设中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加之自身所承担的任务之重,要求其必须做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不仅要在源头上保证其合理性,在实践过程中,评价体系中更要保证其合理性,一个活动教育活动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合理性,才可能成为“善教”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从而全面实现自身的功能价值。在如何做到其合理性的行为路径上还要一步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刘云林.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8.

[4] 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杨坤

政治教育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基于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目前,高校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而高校转型的关键之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传统的、偏向于理论型的文科专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对该专业加大改革的力度,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它改造成为理论型兼应用型的文科专业,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这一要求,全国有600所新建本科院校(又称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转型的问题,而高校转型具体要落实到观念更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文科专业,它面临更多的挑战。笔者欲就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的问题做些探讨,期望抛砖引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其挑战

(一)认识不到位,认为高校转型就是概念转换

很多人认为将学校更名或换块牌子就可以了,也有人认为就是将现在的新建本科院校回归到原来的高职高专院校即可,“一夜回到十年前”。本来,转型是要求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的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转轨,这才是高校转型的应有之义。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依然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而专业的课程组织通常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种方式。[1]具体而言,纵向上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几种课程类型,横向上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课程类型。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仍然沿用这种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其一,如何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充分体现市场需求导向;其二,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三,如何开展深度的校地合作,尤其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成为当地的基础教育服务、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专业。以上都是地方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专业办学定位模糊不清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陷入发展困境,如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造成“千人一面”的现象;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脱节;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等。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的问题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更是如此。笔者参观考察了湖南、湖北和安徽近20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同质化、课程设置不合理、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等,导致应用型人才需求危机,迫使地方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转型,重新审视新定位、新规划。

(三)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

1.在培养目标上,往往追求高层次,没有很好地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还有的追求“大而全”,描述为“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乡镇和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这么宽泛的定位,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针对性。2.在课程体系上,大多数的课程设置几近雷同,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3.在实践和实训环节上,表现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虽然教学方案在理论教学、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上都进行了安排,包括学时学分的分配,但安排得不合理,而且,有的形同虚设,如“实习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因经费问题就难以落到实处。

(四)学生就业情况与培养目标不符

据调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就业对口率较低,在本科院校毕业生中,就业情况大致有四部分:有30%左右的学生通过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有30%左右的学生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有30%左右的学生当中学教师,还有10%左右的学生参加自主创业、另某职业。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高校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节,这种脱节或源于培养质量不高或源于结构不合理;二是本科院校没能给学生提供自由转换专业的机会,不少学生只好在“情非所愿”的专业中修完学分、拿到学位后再另谋他路。这种培养以及就业的后果很严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转型发展,提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提升教师从事应用研究的能力,从而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能力。“应用型本科不全属于职业教育”[2],对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专业不能简单化,不能搞一刀切。它虽是文科专业,但培养目标也可定位为“理论性兼应用型专业”,也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高层次的技能型、知识型的应用型人才,为搞好我国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因此,我们要沉着冷静,应对挑战,应该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做文章,大力加强校地合作教育,并把校地合作教育作为突破口,调整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校地共推“双主体”合作教育

一是校地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3]引入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增强行业能力,努力达成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整合。注重合作开发课程,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教育资源,设置系列特色课程,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是地方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聘请地方参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建设,合作构建“双主体”共同实施本科教育。地方经济文化管理部门有一大批的专家,他们学有所长,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研究,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堪称“双师型”人才。近年来,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高校注重聘请地方专家(又称“土专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教育,并建立了长效机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校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要实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做好基地建设工作。在校内,要建立一批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实训基地,如普通话实验室、“三笔字” 实验室、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室等,这能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和素质,所以必须常抓不懈。在校外,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就是与中学合作,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章立制,为搞好教育实习工作提供可靠保证;二要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实践基地,如“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实习基地”等。这些基地可以有效开展励志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新农村怎么建设?怎样规划?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必须加以思考,必须为之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采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服务学习、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公共领域和公共活动”。[4]当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范围可以扩大,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到外地或外省建立。

(二)校地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双师型”教师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其中,天津师范工程学院提出的“双师型”标准比较科学,它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 “双师型”教师。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让思政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二是实行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和实践教学资格认证制度;三是注重引进具有中学或地方工作经验的人才到校任教;四是直接聘请地方专家、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这样的 “双师型”教师应占专业教师的50%。

(三)校地合作共同搞好产学研

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好方法。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学校积极与地方合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四结合、四重点”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重点考虑岗位实际需求;基础理论教学与基本技能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5]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安排产学研“合作教育周”,即除常规的实习实训外,还安排了大一至大三的“合作教育周”。其主要内容为:大四的教育实习不变,大一的第2学期期末安排1周,大二、大三的第2学期期末各安排2周,学分共有5学分,产学研的形式与内容都很丰富,包括教学、讲座、调研、考察、讨论和撰写报告,等等,由地方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学校按学生人数拨发经费,这就是“1+2+2”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已运行3年,它有措施、有经费、有评价机制,能很好地调动校地双方的积极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开展校校合作,推动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这里的“校校合作”,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意义重大,高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实现资源整合,让学生受益。既可以互派教师交流上课经验,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常规管理,又可以互派交换生,一方学校的学生可以在对方学校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有的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展“3+1”模式或“2+2”模式,也有“3.5+0.5”的模式,本科层次学历教育项目。通过“校校合作”这种模式,实现了两校的优势互补和共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二是指高校与中学的合作。实现高校与中学的对接是重中之重,因为无论怎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中学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第一目标或核心目标,所以要求高校与中学开展对接研究,高校应派教师到中学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中学应为此提供必要的条件。

总体来说,高校转型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改革的途径应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论述强化校地合作教育的改革措施。我们应该将偏重理论型的教育模式改革为理论兼应用型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理论兼应用型文科专业,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又符合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 注 释 ]

[1] 邹广严,练玉春.准确定位建设应用技术大学[N].光明日报,2014-06-03.

[2] 张健.应用型本科等于本科高职吗[N].中国教育报,2013-03-31.

[3] 朱士中.亲近业界,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4-03-03.

[4] 赖纯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转型[J].学术论坛,2014.

[5] 严欣平.校企共推“双主体”合作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3-10-21.

[责任编辑:覃侣冰]

作者:游训龙

政治教育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使思想文化建设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现在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可以看见,当全球化思想影响现在年轻人的思想行为时,思想政治教育会变得越发困难。面对这种挑战,应从全球化入手,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在机遇中发展,在困境中成长。

关键词:全球化;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作者简介:吴霞,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全球化进程中思想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全球化的发展中,我们得到了相关的教育、科技的支持,包括思想教育。但是,全球化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既是机遇,更多的其实是挑战。

随着西方意识文化的渗透、侵入以及演变的加剧,西方文化、思想逐渐消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意识文化的斗争中,作为思想灵活、接受能力强的大学生,在社会以及网络的双重打击下,很容易在不良的社会现象面前,增加对思维的探索,导致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在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文化选择能力日渐薄弱,主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加,而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价值取向的偏移、功利化的思想的加剧,都使得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越发困难。面对网络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人们依赖虚拟世界的惯性越来越强劲的趋势,我们在现时的思想教育中,需要以构建更为严谨的思想教育体系来进行应对。

二、传统思想教育工作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所展现的弊端

1.思想教育工作的观念落后,不能够与时俱进

在现在的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应顺应历史条件而变。传统的只针对目标培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教育体系,应该随着社会改变而发生改变,更需要向有所偏重、注重实效方面进行改革。要适应时代要求,要把“与时俱进”的思想作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发展特点,也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现在的高校教育中,单纯地注重应试教育、发展型教育,对于这种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都以忽略态度进行应对。在高校的教育中,重智轻德的教育模式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唯分数论”的思想观念,为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带来不少的障碍。许多高校依然沿用老方法、老路子的教学模式,不能根据学生真正的需要进行创新的模式改革。突出的是对现在的教育改革的搁置,以致于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新情况无法得到“因地制宜”的改革。因此,在现在的高校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看似有很大的改革力度,但面临现有的教育模式现状依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思想教育模式的单一和形式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应进行严格的划分以及规划,更多的是注重对思想、品质的养成,而并非是简单的知识文化的传授。

校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的相关课程,更多的是一种“单一式”的灌输模式。在教育中,只注重对学生统一化的管理教育,不强调实践教育;过分地强调在教育中的“显性教育”,只把工作做在台面上。在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制度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在实践中则往往是虎头蛇尾。个别高校虽然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在活动中,往往只注重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场面建设,更多地忽略了在学生中需要形成的“隐形教育”,这就造就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形式替代内容、只注重表面的形式、轻视实际的效果。这种不良倾向,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应需要展现出的教育引导功能。

3.过于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

在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其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作为客体,学生是思想教育的对象,不断地被动接受。正确的路径应该是: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所听、所看到的知识与影响转化为自我教育,将教师传授的思想道德原则及相关规范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学生思想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交换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在为学生服务,要灵活地开展指导活动,避免学生出现逆反心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重的弱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采取对策,以创新精神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1.兼容并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有机结合

在现在的全球化的进程发展中,世界经济体制的成熟进程加快。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东西方的关系中,都呈现出新的态势。高等教育的普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教育在此期间依然受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在此形势下,高等院校不能拘于封锁制学习,应该把封锁改为开放,把高等教育置身于本土以及全球化的框架之中,利用全球化的机会,与其他国家进行教育交流,在互相学习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不忘自身的特长,在学习他人之法的同时,保持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性,丰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要赋予民族性以新的形式,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进步,从而真正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2.丰富教育形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

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主要通过正面的显性教育来教育学生,显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一形式甚为直接,短期内即可起作用。但是,由于其经常采取的方式是“灌输”教育,学生有时在被动接受时,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显性教育效果不明显时,就需要隐性教育来补充。尽管隐性教育所需时间较长,不会“立竿见影”,但由于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学生在不自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因而效果持久,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在高校,我们除了进行政治形势报告、课堂教育等显性教育外,还要结合目前的网络、媒体、校园文化、环境熏等隐性教育方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充分调动教育主体的自身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全球化遍布全球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在全球化中不变的政治立场,更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保持自身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学习中发扬,在批判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面对全球化,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抓住机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放鸣.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2]邱仁富.论全球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

[3]吴云.文化全球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惑及对策[J].党史文苑,2009,(24).

[4]肖旭.如何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国际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0).

[5]毕红梅.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7).

[6]李江凌.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建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0).

作者:吴霞

上一篇:大学生学习兴趣下金工实习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企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