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城市环境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物业管理作为一种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的不动产管理模式,在中国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但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存在物业管理相对滞后,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措施还不配套。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时期城市环境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时期城市环境管理论文 篇1: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探讨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态文明与环境管理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之后,文章从价值内涵、经济内涵和技术内涵三个角度,对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管理的实质分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管理;实质内涵

1生态文明与环境管理的内涵简介

人们从远古走向现代,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都有不同的管理制度,而且越是发达的文明形态,越注重对环境的改变,力求使环境的类型和水平更适合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人们的生存需要。环境管理,是指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环境管理的目的在于为了提高环境质量,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其他动植物、微生物的生存空间更为良好。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的环境管理开展更多的还是侧重经济效益,一些地方还存在政绩工程的现象。也就是没有真正把社会发展中有关环境管理部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导致环境管理不能有效融入社会可持续发展之中[1]。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都开始把目光从简单粗放的物质文明建设逐步的转向系统集约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本文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入手,探讨环境管理的实质,旨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更为深刻系统的认识环境管理工作,并将环境管理工作有机的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2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探析

在环境管理方面,我们过去一直很少注意如何更好的使环境管理融入生态理念。实际上,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只有二者真正有机融合以后,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管理的导向。环境管理工作应该服务于社会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环境管理工作也要最大限度的服从于生态文明建设;第二,环境管理是生态文明得以实现的重要工具。生态文明的实现,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未达到高度发达的时期,人类综合素质没有达到足够高的程度时,仍然需要有一定的制度和工具来进行约束和指导,才能实现一种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也不例外,需要有环境管理中若干细化的措施作为工具进行指导,才能使生态文明稳步的得以实现;第三,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管理共同承载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简单来说,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而环境管理涉及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目的就是使人与生活环境和谐发展,制度与社会紧密吻合[2]。显然,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核心目的是不谋而合的,都是要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3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管理的实质分析

3.1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管理的价值内涵

生态文明在现阶段,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驾齐驱的,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使人类文明更好的延续,并且是在一种更为协调的环境中延续。比如过去,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我们的城市管理部门往往会整治街道,进行绿化。而在对城市进行绿化建设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的还是强调如何使城市绿起来,或者过分的追求视觉效果,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绿化对城市环境的贡献应如何反映,如何使绿化工作的视觉效果与生态效果相协调[3]。这就是没有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环境管理建设之中。而在新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下,绿化工作普遍在通过调整树种的搭配,改变栽植的时间和地点,不仅是绿化能满足于城市的美化,还能起到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诸多功能,这就是更好的使绿化与生态理念相融合,体现环境管理价值的地方。

3.2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

经济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是社会发展的中心。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生态环境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人类社会良性循环发展为根本宗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模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不相互违背,并且生态文明建设越发的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而在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中,由于技术、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的制约,总是把经济发展凌驾于环境保护之上,导致环境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牺牲品”。新时期,环境管理的目的已经逐渐的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很多项目都是环境工作一票否决制,即环境不达标,一切活动都不能进行。在这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又是与环境管理相吻合的,共同指引了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此,我国的环境管理应围绕经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三大主题,最大程度地缩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随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状况恶化的周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4]。

3.3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

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在环境管理中,应当处理好产业生态关系、城乡生态关系、上下游生态关系和地区间生态关系等四大基本生态关系,这是环境管理的技术目标。而在产同的环境管理中,我们没有过多的重视环境管理中如何协调以上四大基本关系,往往是"单打独斗"的就是论事去管理,没有脱离开环境管理狭隘的认识。随着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在环境管理中,不断的通过提高环境管理的科技含量,完善技术手段,通过更为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引领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比如在环境管理中,如何通过协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使城市发展不在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而且要通过合理的布局,使农村、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管理共同的内涵。对此,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5]。这实际上也是在对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的一种高度总结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更为全面而科学的解释。

4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会越来越多的与环境管理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二者有机联系的桥梁,已经越来越重要。为此,相关学者和政府管理部门,还需要更多的进行协调和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下,更好的完善环境管理的内涵,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低碳高效,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新兴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加布鲁斯·米切尔. 资源与环境管理[M]. 蔡运龙,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EB/OL].

[3] 侯芳芳. 绿色环保意识的趋向[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1,34(1).

[4] 周训芳,吴晓芙. 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

[5]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八大关系[EB/OL].

收稿日期:2013-6-2

作者简介:马晴(1969-),女,内蒙呼市,大学本科,就职于呼和浩特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从事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

作者:马晴

新时期城市环境管理论文 篇2:

安居梦:湖南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物业管理作为一种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的不动产管理模式,在中国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但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存在物业管理相对滞后,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措施还不配套。针对这种情况,为早日实现居民的安居梦,调研人员对常德公寓楼物业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其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缺乏专业管理、居民观念难以转变、经费来源不能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从建立推进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发展的长效机制、合理规划社区、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和培养居民物业管理意识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对策;湖南

住房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住有所居是所有人的希望。政府有责任帮助大家圆“安居梦”。物业管理是新时期城市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广大居民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加强物业管理工作,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整体管理水平,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但是,当前常德市公寓楼物业管理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明显滞后。如何规范管理,如何转变观念,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的整体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并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常德公寓楼社区物业管理现状

目前,常德市江北城区已完成选址计划建设的公寓楼安置小区为64个(含扩建项目或续建项目),建设规模为3.56万套,430万m2,已启动建设的小区有42个,建设规模为2万套240万m2。截至2013年1月已经投入使用的公寓楼小区建筑面积为111.55万平方米(未含白马湖),公寓楼小区涉及239幢房屋和4 977户人家。

(一)现行物业管理模式

目前常德公寓楼现行物业服务模式大体上分为以下三种:

1.聘请物业公司实施社会化管理

目前,柳叶湖区域内7个小区(戴家岗、七里桥、双桥、泉水桥、岩子堰、万寿六组、万寿二组)和武陵区“西城水恋”和“富园”两个小区由物业公司提供物业服务实施社会化管理。

2.实施村级自治管理

目前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属地管理、专业服务”的原则,确定以社区自治物业服务模式为主,实施村级自治管理有武陵区的13个小区(竹根潭、白马湖、三闾、皂果树、三岔路、高坪头、富园、南平、新安一期、东风三组等)和鼎城区的兴发小区。

3.其他形式代管

目前,按照“社区负责安保卫生、街道负责维修维护”的原则,确定以社区自治与街道维护相结合的模式。有东汉西城水恋和皇木关。

问卷调查公寓楼社区物业管理显示,回答村组管理的占36%;业主自发管理的占7.5%;物业公司管理的占43.3%;业主委员会管理的占10%;不清楚的占3.3%。

(二)物业管理活动开展情况

物业管理是以管理建筑、住宅小区的设施和环境,为集团或居民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新型行业,其经营性质属第三产业。它的主要经营内容是:房产的管理、维修、保养;辖区的环境卫生、环境美化及管理;辖区的道路养护;通讯、供水、供电等市政设施的管理;辖区的消防、治安体系的建立及管理,还可以为居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办托儿所、健身房等设施。但常德公寓楼的物业管理活动,目前还仅限于保安、保洁、绿化维护和公共设施设备管理这几项基本的物业管理。

二、公寓楼物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公寓楼建设遗留质量隐患

由于住房前期设计的功能不足,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部分安置小区门卫、物管用房、公厕等相关配套用房设计时没有考虑,给安置入住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导致入住后维保期内维修量较大,而开发建设单位责任心差,维修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常有发生。住户与开发商协调难度较大,甚至长期得不到回应,导致双方关系紧张,致使已经很难操作的物业服务更加被动。

(二)前期物业管理介入机制缺乏

早期介入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在接管物业之前,参与物业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过程,从业主与物业管理的角度,就物业开发、建设和建成后使用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建成后的物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的要求,并对即将接管的物业从物质上和组织上做好准备的过程。早期介入的过程中,物业公司的专业人员,从物业的使用、管理、安全、便利等方面考虑,为设计、施工阶段提供好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后期管理的麻烦。常德公寓楼由于物业公司未能提前介入接管,影响了小区物业管理的发展。

(三)小区物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

公寓楼小区建设根本就没有按商品房的标准进行开发,部分公寓楼设计标准较低,门卫、物管用房、公厕等基本设施没有设计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监控、燃气、绿化等配套建设相对迟缓。鼎城兴发小区、武陵新安小区安置户已入住几个月后还未能使用燃气,安置户反映强烈,有的不得已背煤气罐,新安小区有的还烧起了柴火。(2)部分小区无垃圾中转站。如南坪、皂果、沙港小区周边无垃圾中转站。(3)其他配套设施缺乏规划。大部分安置小区没有设置医疗点、商店、幼儿园和农贸市场,拆迁群众安置入住后极为不便。建议应加快加快完善小区内绿化、道路、管网建设,综合用房、幼儿园等配套用房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区门卫卫生间、小区停车棚、文化体育设施等建设。

(四)公寓楼居民物业管理观念缺失

公寓楼小区业主或居住人已经长年形成的传统生活消费观念,与现代物业管理的要求有差距,这不是短期内能改变的。不少对物业管理没有认同感,认为物业管理就是变向收钱,导致对物业管理的抵触情绪,给物管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农村地区回迁安置小区的村民,与现代城市不相适应的思想和习惯并没有随着身份的改变而改变,他们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与城市人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回迁安置小区的村民难以接受缴纳物业费,也经常有村民习惯于把街道和小区的道路当自己家的晒场院和后院,在上面堆杂物、晒东西、泼污水,甚至搭建晒衣架,严重影响了社区形象和他人通行。在有的社区,部分村民甚至把由政府投资建设,本是公共设施的花坛、草地当作自家的自留地,改种水果、蔬菜,带来了很多社区环境管理方面的问题。

(五)物业管理经费来源渠道不畅

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对收取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费的看法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公寓楼的住户有63%的人选择“不同意”,28%选择有条件同意,明确选择同意的只有9%。说明大多数住户没有缴纳物业管理费的意愿。提供专业的、高质量的物业服务,需要有充足的物业管理经费。目前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经费问题已成为公寓楼社区物业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想对公寓楼社区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无论是引进物业服务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还是乡镇或村自己成立专业的物业服务公司,在低标准收取物业费或者不收物业费的情况下,经费来源都是一个不小的问题。特别是回迁小区,目前大多数物业管理经费都由政府补贴(拆迁时承诺五年不收物业费)。但是政府如何补贴,承诺期过后会面临什么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特别对于那些乡镇或村集体经济实力不雄厚的地区,在低标准收取物业费或者不收物业费的情况下,如何维系公寓楼物业管理工作的经费来源更是一个关键问题。因此,物业管理经费来源能否有保障已经成为制约公寓楼物业管理发展的瓶颈。

三、公寓楼后期物业管理对策选择

(一)建立推进物业管理发展的长效机制

公寓楼社区无论在规划建设、设施配套,还是在服务需求方面,都与城市的社区有很大差别。为了保障物业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必须进一步建立推进公寓楼物业管理发展的长效机制,包括法规保障机制、统筹规划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考虑到公寓楼物业管理的特殊性,应该出台不同于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的相应管理法规,结合工作实践,明确公寓楼物业服务事项与质量规范等要求,规范和引导物业管理的有序进行。在物业管理经费来源方面,应明确除个人缴纳、集体经济收入代付外,部分地区应由政府或项目实施单位给予适当补贴,或建立物业管理专项资金在一定期限内给予适当补助。

(二)从住户收入和需求水平出发提供适合的物业服务内容

公寓楼小区居住人群具有文化素质低、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的特殊性,即使有一定的政府补贴,仍然会存在一部分住户无法承担物业管理费用,出现“住不起”的问题。另外,物业服务企业会因为无法承担大量拖欠的物业服务费用而面临经营亏损而退出。所以在前期公寓楼住房物业管理创制过程中,政府不可缺位,政府除了加大资金补贴力度以外,更重要的是启动适合各类物业管理的模式,一方面根据社区居住人群的消费水平和实际服务需求,确定物业服务的内容和标准。区分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一是条件成熟的可以直接成立业委会,聘请专业的物业公司参与管理的模式;二是条件不够成熟的,由社区自行管理和委托专业公司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三是基础条件比较差或是业主或居住人意见暂时不统一的,先做硬件完善,搞好前期宣传,提高各类小区的软硬件条件,待条件成熟后,再视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总之,物业服务必须从住户的实际情况出发,打破单一的模式和体制,创建与社区住户相适应的物业管理模式。

(三)合理规划做好配套设施建设

公寓楼社区的建设必须做好规划。在设施配置上,除设计建设教育、文体、医疗、物业服务用房、社区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外,还应在农民集中居住区配置一定比例的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用房。在具备条件的部分公寓楼社区,还应该结合实际合理规划农民的生产用房。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从根本上解决物业管理经费问题。

规划社区配套商业及经营设施,增强了集体资产盈利能力,在保证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能够负担社区物业管理的相关费用支出,从根本上解决了物业管理的经费问题。社区配套商业及经营设施也能够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

(四)创新多种管理模式,居民自愿选择

目前,不同的农村社区,由于地域、经济、人文等特点不同,采取的物业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通过调查,目前对公寓楼小区的物业管理满意率只有18%,说明大部分居民并不满意现在的物业管理。经调查各小区普遍存在消防水带、水枪未配套;绝大多数小区未配置健身体育设施;所有小区未设计或未到位大型公共活动场所(老百姓的红白喜事完全没有地方举行);绿化带无浇灌水源;部分小区的路灯建设不到位,居民出行不便;部分小区无垃圾中转站导致生活垃圾无法清运;部分小区物业管理用房配置不达标,影响安置户入住户生活。

经调查公寓楼居民在对“小区物业管理采取哪种方式更好”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业主自己管理的占53.5%;物业公司管理的只占17.8%;村委会代管的占28.8%.因此,公寓楼物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没有必要“一刀切”,应该在充分尊重社区居民意愿的前提下,由政府组织社区居民自行选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依法协助选聘符合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或其他管理人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或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组建物业服务机构的指导和培训,包括对村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物业管理法规政策和业务技能培训。

(五)引导和培养居民树立物业管理意识

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加强宣传工作,强化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后物业管理意识的引导和培养,让农民顺利实现从只需管好自己家的事到需要支付一定物业服务费来实现社区共同管理的过渡。要宣传物业管理相关法规政策,印制包含物业管理知识、物业使用维护知识、卫生知识、文明习惯等内容的宣传手册分发到社区居民手中;要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开展宣传活动,尤其要注重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要谋求媒体的正确引导,使全社会各方提高对物业管理的认识水平,营造一个全社会了解物业管理、接受物业管理、关心物业管理、支持物业管理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 王玉妹]

作者:陈健佳

新时期城市环境管理论文 篇3:

区域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的思考

摘要

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方面具有优势。在社会网格化管理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环境管理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区域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的意义、思路与保障措施

关键词 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

文献标识码A

网格化管理是指借用空间网格及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格技术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系统的各种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系统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1]。网格化管理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区管理、市场监管、劳动保障、巡逻防控等诸多社会管理方而[2,3]。

网格化管理具有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已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各个方面的有效手段,并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新型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因而,存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领域尝试开展网格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构建的目标在于解决环境保护工作力量与工作要求之间的不平衡,整合各种有效环境管理资源,提高环境管理效能,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消极管理向积极管理的转变,逐步形成以区域网格为基础、以条线为依托、以信息为纽带的规范运作、快速反应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区域环境问题[4]。

1 区域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的意义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在2012年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提出,要积极探索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的中国环境管理新模式,要不断完善环境管理思路,建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进“十二五”以来,各地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环境监察、监测、应急、信息、监控等领域的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运行保障水平有效提升。但环境管理现状仍存在情况不明、底数不清、衔接不畅、协作不力、部门配合较弱、预判不足,被动应对较多等突出问题环境管理模式需要实现战略创新与转型,提升环境管理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对于新时期新发展中的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网格划分,细化辖区环境状况、污染成冈与主要环境问题,根据环境目标要求明确各网格地块环境整治和管理重点。

第二,通过网格化环境管理,使工作重心下沉,服务监管前移,强化环保工作向基层辖区(乡镇、街道、工业区)渗透,充分发挥网格内基层环保作用,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发展战略在基层行政单元得以实施。

第三,依托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共享与动态管理优势,充分整合区域条线行政管理资源,打通数据、业务整合、集成等诸多方面的壁垒,实现环境管理部门间的多级管理及协同工作,有效解决目前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工作力量与工作要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第四,依托各细化网格,逐步建立全面覆盖、适时反应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污染源动态监测监控系统,集成区域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提供共享信息资源。第五,强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强专业化能力,建立属地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模式,及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妥善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2区域建立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的思路

2.1选择试点

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禀赋,有选择性的建立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试点,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逐渐完善推广。

2.2划分网格

根据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特点及规划特征,按照行政属地管理原则划分网格并分级。

2.3设定网格环境目标

根据各网格环境现状、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环保工作的要求,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前提下,确定未来一定时间内各网格的环境目标。

2.4细化网格建设计划

细化制定各网格达成其环境目标的整治措施、管理制度与具体进度,并将任务分解落实至各网格地块所在辖区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条线政府职能部门。

3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的实践

当前,部分地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禀赋,试点性、探索性地建立了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提升环保工作的精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

上海市宝山区环境管理部门在探索区域环境管理模式过程中,于2005年提出了以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开展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的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初步达成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2013年7月29日上海市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域市网格化管理办法》,并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管理办法》中将环境保护纳入到了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内容。

2013年12月,兰州出台《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在市区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环境管理,以条块融合的扁平化网络管理为载体,深化和完善市、区、街道、礼区、偻院分级负责的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常态化、信息化、无缝隙、全覆盖,切实提升城市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兰州近郊四区已建立61个一级网格,455个二级网格,1724个三级网格。

2012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作为试点实施了环境四级网格化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河北省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按照《实施意见》,自2014年1月1日起,河北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在172个县(市、区)、30个开发区238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51437个行政村(居委会)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环境监管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此外,北京、天津等地大气污染将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浙汀省、山两省、广东省、陕两省等地开展了网格化环境管理试点工作。

4 结语

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战略转型,对政策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依懒性强。推行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必须从制度建设人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

4.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推进制度建设

强化属地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实行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4.2分工负责,责任到人

明确各网格目标责任人,推行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并以网格环境等级提升的各项任务与效果作为考核评估各基层辖区环保绩效的主要内容。

4.3统一标准,规范监管

针对企业、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流域和行业、各级行政区,制定不同分级的监管标准,以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环境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4.4引导公众参与,构建和谐环保

建立政府引导、公众参与机制,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鼓励公众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监督污染企业排污,切实保障公众的环保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参考文献

[1] FOSTER I,KESSELMAN C,NICK J.Grid services fordistrihuted systems integration[J]. IEEE Cpmputer,2002,35(6):37-46.

[2]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23(3):l-7.

[3]王喜,范况生,杨华,等.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币网格化管理综述[J].人文地理,2007,22(3):116-119

[4]石纯,魏廉虢,王霞波.差异性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73-75.

作者:郑利霞

上一篇:建筑设计与建筑文化论文下一篇:概念教学的高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