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多少年来就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已成为课堂改革的重点,“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数学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数学教学改革也是一次连着一次,目的就是让初中的数学课堂更有效,学生获得的更多,本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多年,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现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单一

初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是直观、形象、具体的内容,而初中数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首先,老师始终觉得讲得越难好像自己的水平越高,讲课时专门用一些晦涩、抽象的语言,本来可以直接用小学知识解决的问题,非要夹杂一些高中的知识,自己讲得很费劲,学生听得也云里雾里的。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这些抽象的语言他们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也听不懂,久而久之,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所以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之下,到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其次,教师还是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以教师的演讲和表演为主,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使他们对知识的习得過程没有主动性,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从而导致出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时有发生。

2.教学模式落后

笔者所处的学校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数学教师的主力军就是40岁以上的中年教师,他们工作认真,教学积累比较深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思想陈旧、不易接受新事物等。在他们眼里,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是数学课堂的全部,再加上他们的讲解和大量的数学习题就是学好数学的法宝。诚然,他们这种方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为提高我校学生的数学水平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仍然抱着这种思想,不学习新生事物,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带头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1.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说到底就是一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传统的数学课教学目标,基本定位于知识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目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关注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目标的内容丰富了,内涵扩大了,相应的课堂教学理念也应该发生变化,教师应该由演员向导演转变,学生应该由观众向演员转变,将课堂的主体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知识的习得过程,变注重知识接受为注重知识发现。例如初中数学开篇第一章“有理数”的讲解,就没有必要用纯数学语言进行晦涩的讲解,身边的例子很多,通过举例我们就知道,我们在小学里学的数学知识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知识水平了,有些事物在正数的范围内已经不能表达了,很自然地引入负数的概念,将知识扩充到有理数,就自然而然了。

2.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仅仅依靠单纯的记忆和模仿是远远不够的,而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学生能亲自动手实践,课堂上积极合作交流,课后自主探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和学习过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数学教师要在平时积累一定的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实例,并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主动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比如现实生活中银行存钱利息的计算、单利和复利的区别、土地面积的计算、树高的估算等,通过这些活动就可以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的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例如《几何图形》这一章的学习,就可以先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我的具体做法就是,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几何图形的实体,然后将这种几何图形的平面图画出来,再根据几何图形分析一下各种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并且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换图形实体,以丰富自己的图形;分析过程中,许多学生自发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推进分层教学,达到稳步提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所以在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强化。而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赶进度、压缩学习新课的时间,目的是腾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这种做法,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种提高成绩的方法,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上课就像看电影一般,看似红红火火,实则像雾里看花,没有一点效果。由于一个班级的学生基础各不相同,最好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将知识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让所有的同学都学有所得;其次,对作业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样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本人虽然在实践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离社会、家长、学生对我们的要求和期盼还有很大的差距,希望通过此文能抛砖引玉,有更多的同仁能加入到数学课堂改革的阵营,共同为初中数学的发展尽心出力,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编辑 谢尾合

作者:王珑和

数学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篇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开展思维活动的互动过程。多少年来就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已成为课堂改革的重点,“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们教师要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将数学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呢?下面说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和形的学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习起来枯燥、单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创设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合作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时,教师先用多媒体计算机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后,缓慢地闪动三下,动态地标出平行四边形边长的单位,然后让学生在心里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展开拉直,将会成为什么图形?有的学生会想到,这是一条线段。然后用计算机把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动态展开,慢慢拉直,闪动两下,学生就很容易看出“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周就是要求这四条边的总和”,这样,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动态演示教学内容的优势,以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出知识的内涵,增强了“周长”这一概念的清晰印象,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动静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的难点。

二、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1)在操作中学。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使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进行思维变通。在教学应用题“三角形有4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多2个,正方形有几朵?”时,让学生在边摆图形的过程中边表述两个问题:①摆的三角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②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形的个数?为什么?正方形的个数除了与三角形同样多的4个外,还多2个,也就是求比4多2的数,用加法计算。通过以上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表述不同阶段的操作感受,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协调发展,把客观上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

(2)在观察中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进行比较异同,引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动地去探究,去发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先出示口算题:(15+6)×4=15×4+6×4;(10+20)×4= 10×4+20×4;(5+3)×2= 5×2+3×2 再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上面的三组等式,启发学生思考:等号左右两边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左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两个数和一个数相乘),右边呢?(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相加),横着看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再让全班同学举例验证。刚才我们举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乘法分配律指“两积的和”,如果是“两积的差”、“两积的商”适用吗?让学生逐一举例释疑。这种启发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乘法分配律”,挖掘了数学知识的内在因素,学生学得更“活”,极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设计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巩固课时,我把班上的孩子分组(买东西的、卖东西的),在班上设计出一个模拟购物情景,让学习在采购中学会认识价格、学会简单的元角分的计算,甚至学会怎样识别假币,从而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进行学习

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是为了让孩子增强责任感,学会在合作中如何尊重别人、倾听别人、评价别人,学会如何才能更好表述自己的观点;而竞争的目的不是激起学生间的矛盾,而是学会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意见统一,更好的合作。如:在数学9的乘法口诀来源时,学生已从1至8的口诀学习中获取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数学中我让学生以小小组(四人小组)的形式自由选择关于9的一句口诀讨论得出的来源,并要求组内有分工(一个负责说出“几个几”、一个负责说出算式、一个进行计算、另一个向本小组的小老师汇报),然后看四个大组的小老师谁先完成总结任务:得出同一句口诀有不同的来源方法(可以利用加法计算,可以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联系,可以用减法[1个9是10-1,2个9用20-2……],甚至还可以从大人那里学来)。任务完成以后,可以让小组对别的小组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取长补短,老师也对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观点、学生或小组表现好的方面作出一定的鼓励,强化合作的过程。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去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作者:王教利

数学课堂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内容摘要】数学知识抽象,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知识表现的是“麻木不仁”。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目标。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让每一节课都能刺激到学生的大脑,使之产生条件反射,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这样学生就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

【关键词】激发兴趣 主动参与 相互交流 合作学习 共同发展 创新思维

一、创设教学情景,引导自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教学不同于语文教学赋予诗情画意,数学知识抽象,往往是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知识表现的是“麻木不仁”。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她们变被动为主动,变“要你学”为“我要学”。

二、构建学习小组,引导相互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一堂数学课有了好的开始,更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小学生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依耐性强。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构建多个学习小组,引导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让每个组指派一名同学在班内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对话,合作是为了让孩子增强责任感,学会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人、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如何更好表述自己的观点;而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不是激起学生间的矛盾,而是学会取长补短、求同存异、统一意见,更好的合作。如:《通分》教学,在探究如何比较2/5与3/4的大小的导入过程中,我们的六个学习小组就探讨出三种方法。一种是画线段图(还有一个组也是这样的);一种是把分母变成一样的(有2个组是这样的,她们的依据是:分数单位统一了才好比较。这也是老师想要的结果);一种是计算2÷5和3÷4的商后再比较;在汇报交流中各小组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最好,看到这样的局面,我当时真是无比的高兴,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追问:课初时大家为什么说不能直接比较呢?你们几个小组谁是利用分数想基本性质把分母变成一样的了?请各小组看课本。继续探究:这种方法叫什么?怎么通分?分母谁做比较合适?一个由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再由学生分组探讨,全班交流,最终到圆满完成了本節课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教学“效果好”。

三、创造使用教材,提取教学内容,学会数学知识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创造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学会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如:在教学四数《小数的加减法》时,我把头天晚上在超市的购物小票投影到黑板上。

四、借题发挥,引导主动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其中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新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学的重任。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实践中,我总是”借题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问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学生在我的点拨和指导下经过讨论,很快列出了不同的算式:(1)因为男生人数为单位“1”,因此女生人数为:1-20%=80%,因此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80%)÷80%=25%,(2)同上,女生人数为:1-20%=80%,又因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男生比女生人多20%÷80%=25%。(3)同上,因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4/5,即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4∶5,因此可得,男生比女生人数多(5-4)÷4=25%。通过一题多解,借题发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总结,可揭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增长学生智能的目的。

一题多解,借题发挥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从而落实“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理念。

作者:涂良成

上一篇:潜能激发教学初中历史论文下一篇:工程地质系统开发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