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思维的创造性和发展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体可操作的形式蕴含在各种丰富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开始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被尝试。衡量一个教学情境是否有效,主要从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启发性、数学味三个维度出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论文 篇1: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讨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工作,不是凭借一时的冲动和短时间的努力能达到的。教师要有坚持课堂改革的执着信念,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不怕挫折和失败,坚持不懈地将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全新的教学之路,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和高效。本文对关于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研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分类号:G633.6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一、树立明确目标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自身要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为教师在课堂的“知识输出”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自身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就十分重要。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后,才能够依据教学目标来制定出具体的教学安排,这样教师就能对课堂节奏有一定的把握,这样便能够对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较大的帮助。而且树立明确的目标不仅是对教师,学生也要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树立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后,便有了努力的方向,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这样可以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授高中必修二的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的时候,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如何向学生讲述空间几何体的概念与其具有的性质。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这部分的概念与性质有了较好的了解,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在思考几何体的三视图与计算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时候就会用明确的解题思路,甚至部分学生能够想出多种解题思路。

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虽然教师是课堂知识传授的主体,但是学生是接受知识与学习理解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其主动性。想要优化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效率,仅靠教师自身的调整与探索是不够的,也需要学生的配合与积极参与,有些知识与解题方法学生若是能够自己领悟是最好的,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数学难题的过程中所收获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还能收获到满足感与锻炼的思维能力,所以学生要积极与教师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与解题思路,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优化课堂教学与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来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教师要适当的安排时间给学生思考与提问,因为高中的课程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并且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所以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与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同等重要。教师可以在课上的前几分钟安排学生快速浏览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先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也能提前发现在学习之中发现的问题与难点。教师在正式讲授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能够及时提问,若是在讲授过程中学生问题较多的话,可以及时处理。在讲授后,若是个别学生还存在问题,可以单独找老师解决,对其他没有问题的学生这段时间可以作为学生的复习巩固时间。

例如,高中必修四的第一章的《三角函数》,这部分对学生来说在初中时就已经对部分内容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学生在课前自己预习的时候便能够对本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讲授的时候,也能够为学生补充高中范围的知识,由于这部分内容是对初中学习部分的升华,因此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补充新的知识,这也是对学生学习补充能力的锻炼。不过部分学生可能也会部分知识无法理解,所以教师也要提前预料学生容易出错的部分与无法理解之处,而在课堂的后半部分留下时间为学生集中解决问题。

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难度较之初中更大,而且题型的变换也较之初中更为灵活,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与思维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除了要教授学生了解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渗透数学思维。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要有适当的停顿来供学生思考,同时也要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适当的提出问题来让学生解答,教师讲解例题后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加以引导。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学生的思路或多或少会有些不同,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视角与方式,帮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更为灵活变通。这样便可以极大程度的客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提高课堂效率。

五、注重有效地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不只是课上45分钟,课后还要进行有效地教学反思,这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保证。要想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必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和失误之处,再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高效的课堂教学总会有它的成功之处,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这节课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為什么这节课上学生知识掌握地比较扎实?从而不断地发挥自己课堂教学的长处。另一方面,还要反思教学的失误之处,特别要重视作为学生的作业情况,知识点的讲授是否深入,教学方法的利用是否恰当都会在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对教学失误进行反思,从而对教学策略进行改进。

结语: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作为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是一种求目的、讲效率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是改善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为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教师还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章杰.浅析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以基于“成长手册”的校本化应用研究为例[J].考试周刊,2021(04):83-84.

[2]陈莺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探讨[J].高考,2021(05):36-37.

[3]刘刚.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分析[J].高考,2021(05):94-95.

作者:刘传弋

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论文 篇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研讨

摘要: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思维的创造性和发展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体可操作的形式蕴含在各种丰富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开始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被尝试。衡量一个教学情境是否有效,主要从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启发性、数学味三个维度出发。在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标准的基础上,本文进而探讨得出创设有效情境的方法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情境创设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有效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扩大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当前,许多教师都在情境创设方面不断改革尝试,创设生活化、趣味化、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是对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的重大突破。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不可忽视热闹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有效的吗?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我们又该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的有效标准

1.真实性

真实性意即创设的情境是真实的,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客观现实,遵循科学规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准确地体验并理解所学内容[1]。小学生想象丰富,且对想象事物和现实具体情景之间有很大的模糊性,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在生活这个数学大课堂中提取素材,使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中探究数学问题。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生活实际规律,随意编造情境,这既不利于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场景,也容易影响学生认知发展。

2.启发性

启发性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情境必须蕴含对学生思维培养的要求。教师在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通过组织学生围绕与新知有关的旧知进行思考,创设与学生新旧认知冲突的情境,并适时引导,在学生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适度的矛盾,让学生内心产生不满足感,急于得知答案,从而积极思考、积极探索,自主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但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情境一定要富含逻辑性,以免误导学生,引发学生认知障碍。

3.数学味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应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不可脱离数学本真。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科之间的融合,数学课堂设计包含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的杂糅,结果使数学课堂面目全非,课堂表面看似热闹,而学生实际却毫无所获。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必须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运用数学知识,提炼数学问题,锻炼数学思维,还原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策略

1.合理运用游戏进行情境创设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没办法满足教学课堂需求了,更没有办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在上课时无法融入其中,这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以小学生的兴趣为基础,比如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对游戏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游戏进行情境创设,这样能起到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小游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能自主融入教学课堂中思考和探索[2]。教学案例:“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拼图形小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图形相关的拼、摆、画等行为,通过这种游戏方式既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到三角形、四边形等特征和不同,还能在拼图小游戏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的意向都需要在相应的问题情境中合理形成,而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知意向,问题会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欲望,非常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多多创设问题情境,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知兴趣。教学案例:在“因数和倍数”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相关的问题:关于“因数”“倍数”,大家有什么样的理解和问题呢?学生听到教师的提问后,会举手回答和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回答和问题涉及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内容。比如“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创设这样相关的问题情境,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知欲望调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着把课堂主动权给到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开动了脑筋,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包括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开动脑筋。

小學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都比较强烈,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课程内容,创设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情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和掌握重点内容,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白坤.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9(14):92.

[2]李兰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刍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 (11):64.

(作者单位:安徽省来安县半塔镇中心学校239215)

作者:戴言伦

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论文 篇3:

中学数学研讨学教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中学数学研讨学教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介绍了中学数学研讨学教法产生的背景与原因,论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与“教”的辩证关系,重点介绍研讨学教法课堂教学、解题教学、概念教学的一般模式,也介绍了研讨学教法的其他简化模式,并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思考与评价。

【关键词】学教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中学数学研讨学教法主要源于笔者个人专业成长的经历,受启发于作坊教育和基于对当前中外中学数学教育的比较性思考。从1987年开始,本人一直立足于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入开展研讨学教法课堂教学实践。经过多年的摸索与研究,逐步将“高中数学研讨学习法”“高中数学研讨教学法”转变升华为“中学数学研讨学教法”,从“教学法”到“学教法”,不仅仅是“学”与“教”互换位置,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客关系也发生了本质性变化。把“学”提升到教学主体地位,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深藏在学生骨子里的学习潜能,营造浓厚的研讨学氛围,而且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产生生成性的教学效果。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顶层设计者,在组织教学、问题诊断、是非甄别、发现实证、质疑批判等方面都要发挥其专业素养的引领作用。在研讨学教法中,“学”与“教”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对立统一关系。本文主要介绍中学数学研讨学教法课堂教学的模式研究。

一、研讨学教法课堂教学一般模式

研讨学教法课堂教学一般模式是研讨学教法的基本结构系统。它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特点进行反复实践与研究的结果,是对课堂教学规律充分认识与思考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而得到的基本思维和操作流程。构建模式可由图1解析:

研讨学教法课堂教学一般以单元教学或微专题教学为主,把各模块分成若干单元,又将单元分解为几个课题或微专题,然后根据课题或微专题的内容、性质、应用等,搜索相关的教材(不限于当版教材)、资料、文献,并整理成课程素材。接着拟定研讨提纲,将“课题研讨提纲下达与课程素材反馈双向卡”(以下简称“双向卡”)提前发放给学生,通过分析研讨学教法课堂的研讨过程(常规变式、引申、巩固性训练)形成浅层次教学资源,这是研讨学教法的一条常规路径。研讨学教法还有一条教学生成性路径,这是它的独特之处。即:通过对浅层次教学资源进行思考、质疑、批判、改进,从而生成新素材,再进入核心环节研讨学教法课堂进行研讨,通过研讨过程再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反复实践,我们发现,通过归档与归纳,不仅有利于生成深层次教学资料,而且还能充实课堂素材,便于推陈出新。

二、研讨学教法解题教学一般模式

数学解题教学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毕业班复习教学。研讨学教法倡导科学性、阶段性、一般性的解题教学,不是在浅层次的层面上花大量时间刷题而得到机械解题方法,而是在深层次层面上,通过规律摸索、课堂研讨得到一般性、适应性、简捷性的解题方法。在长期的研讨学教法课堂教学中,本人逐渐摸索出了研讨学教法解题教学的一般模式(如图2):

研讨学教法解题教学有三个认识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感性认识境界,见题解题,对题目不作任何发散性思考与条件追究,仅满足常规性教学境界。第二个境界,作简单变式与含参讨论,不作一般性研究,满足小发现小创新。第三个境界,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①先获得感性认识。②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运用理性认识来指导具体实践。这是解题的最高境界,不仅能整体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达到深层次解题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研讨学教法概念教学一般模式

数学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数学概念形成也要基于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通过研讨学教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辩证、本质的数学概念,尤其对于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更要突出这三点,概念教学既研讨学教法课堂教学的一般性,也研究它的特殊性。它的一般模式是(图4):

第一階段:课前准备。教师要认真研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数学现行教材,上网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借鉴其他版本教材如何处理概念等问题,类比参考相关已知内容,撰写研讨学教法课堂教学双向卡,课前提供给学生。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这是研讨学教法课堂的核心阶段。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思考、批判、改进等方面的处理中,形成符合学生认知、符合客观规律的数学概念。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研讨学教过程,通过概念的引申、辨析、迁移,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阶段:课后功课。主要落实三方面任务:学生要完成归纳小结,做适当巩固性训练题,跟同学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要跟进辅导,即时解答学生的存疑,指导学生每天写一问一议的笔记;单元教学结束时,学生需要完成单元检测试题或撰写小论文。

譬如“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的教学,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古典概型,会利用全概率公式计算概率。了解贝叶斯公式。”并建议“在概率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全概率公式的内涵与外延,查阅他版教材(新增内容还需要查阅大学教材)并与当版教材的概念引入、例题设计、公式推导做比较,做好“双向卡”提前发给学生。下面例说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教学。

研讨学教法跟进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常规性归纳小结、巩固训练,也有思辨性存疑待解、一问一议,更有创新性收获展示、论文习作等检验成效的学习活动,每单元教学结束时,安排两个学习小组在教室墙板展示收获所得,主要展示问题的创新解法。

研讨学教过程中,如果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探索潜能,令学生产生了前瞻性、开创性的想法,那么就可以进一步要求学习小组合作撰写数学小论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喜悦,而且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

四、研讨学教法其他简化模式简介

学教法最大优势在于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学教法是在目标、任务驱动下,要求学生通过预习与查找资料,按“双向卡”上的提纲先预习后学习,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教法还结合新时代中学生心理特征,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能激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生生研讨可促成生生思维的互相促进,师生研讨可促进教学相长,从而实现学生、教师的“双发展”“双提升”。

当然任何教学模式都是辩证理解与应用的,前面介绍了研讨学教法课堂的一般模式,它反映了事物的共性。同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情、内容、学段、目标,选择不同研讨学教模式来体现事物的个性,简单介绍如下:

1.“自学—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先自学后研讨策略,通过设置任务清单,让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数学,梳理问题,然后组织学生研讨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引领学生对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启发学生对可思性问题进行拓展与引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问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问题导向教学策略,在学生参与下,把教学内容提炼成一系列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研讨活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3.“活动—研讨”式教学模式。实施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实践研讨的对象,让学生在实践研讨活动中动手、动脑,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研讨历程,感受数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从而在研讨活动中认识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倡导的中学数学研討学教法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研讨过程为核心,强调学习方法的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把学生骨子里的东西激发出来,使知识易于接受,问题易于解决,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既能出教学成果,又能出科研成果。比如笔者从教以来撰写的许多论文的素材大多来源于研讨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发现。由此可见,这是一件一举多得、一举多赢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李红庆.高中数学研讨学习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李红庆.跟我学解高中数学题[M](2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

[3]史宁中,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李红庆

上一篇:民意测试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数学导入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