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动画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征,阐述网络资源的运用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创新性动画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性动画教育论文 篇1:

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在黄淮学院已不单单是一种教育类型或形式,已成为一种办学精神和发展模式。学校以创新创业型组织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土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火种,共同培育创新创业硕果,形成了“组织-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多层次、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启发-实践创新-孵化创业-深化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体系;机制;黄淮学院

黄淮学院自2004年升本以来,遵循“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创新创业型组织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土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火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学校探索形成的“组织-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多层次、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孵化-深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对推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深化综合改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建设创新创业型组织

创新创业型组织可以聚集一大群人从事持续而有生产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起着关键作用[1]。黄淮学院两届领导班子均将创新创业型组织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以创新创业型组织引领学校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一)“生存追赶期(2005-2009年)”的创新创业组织建设

一是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考核任命中层干部,把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放到合适的管理岗位上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提出了“建设合格本科高校”的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机遇,将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作为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突破口。三是带领师生员工干事创业,从2005年至2009年,学校先后开展了“实质融合年”“科学管理年”“和谐发展年”“校风建设年”“教学质量年”活动,有效破解了升本初期学校面临的一系列生存和发展难题,为学校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型发展期(2010年至今)”的创新创业组织建设

2010年10月,黄淮学院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面实现学校转型”的办学目标和建成“国家新建本科院校示范校”的设想,确立了“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学校拿出33个副处级岗位进行公开竞聘,把部分德才兼备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和年轻干部提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利用“鲶鱼效应”,激发中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学校从追求综合实力的提高转向追求特色实力的提高,实施转型发展。一是实施集群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和建设了信息技术类、土木建筑类等四大应用型特色专业集群及若干小集群;二是成立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加强校企、校政合作,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融入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战略;三是建设创新创业园,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将推动师生员工创新创业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办学特色的生长点。

二、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创新创业文化是与创新创业实践相关的一切文化的综合,可以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内、外部推力 [2]。黄淮学院主要从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方面入手,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一)创新创业精神文化的培育

黄淮学院的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是伴随着创新创业型组织建设产生的。升本之初,学校的状况是“基础差、底子薄、资源少、矛盾多”。在这种情况下,黄淮学院首届领导班子提出了“除了奋斗、别无选择”的学校精神,凝练了“厚德、博学、笃行、自强”的校训,制作了“浴火凤凰”的校徽,征集了《奋斗与梦想》的校歌,初步形成了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创新创业精神文化。2011年,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核心问题,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通过系列学习、培训、考察、交流、实践等活动,促进了学校从原来的“学科教育模式”向“应用技术教育模式”的转变。

(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的培育

创新创业制度文化是对创新创业相关要素进行约束或激励的一系列政策、制度、机制等的集合,它可以将创新创业精神和观念形成规定或规范[3]。黄淮学院十分重视建章立制工作,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制度文化,推动学校师生员工持续创新、不断创业。

一是出台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制度。2012年,学校印发《黄淮学院课程建设管理规定(试行)》,推动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2013年,出台《黄淮学院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标准》,全面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2014年,印发《黄淮学院2014年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设立300万元专项资金,立项150门课程,重点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二是出台鼓励教师进行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2012年,学校出台《黄淮学院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建立了27个省、市、校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和10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2014年,出台《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引导教师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并评选和表彰了一批科研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三是出台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参加实践锻炼的制度。 2012年,学校出台《黄淮学院关于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2013年,出台《黄淮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同年,又专门出台了《黄淮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

四是出台一系列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2008年,学校出台《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活动。2009年,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施办法》,支持处于种子期、萌芽期和成长早期的创新创业项目。201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四创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四创教育”教学体系。

(三)创新创业物质文化的培育

创新创业物质文化是创新创业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外部表现,同时也是其他层面文化建设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载体,对激励师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黄淮学院在培育创新创业物质文化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从2009年开始,学校设立每年2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从2012年开始,每年设立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并与驻马店移动公司合作,每年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奖金总额20万元。

二是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08年,黄淮学院在苏州国际科技园建立了“黄淮学院苏州实习实训基地”,17名实习学生先后参与了《苏乞儿》和《功夫梦》等3D影片的后期制作,并有多名学生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目前,学校已与企业共建了13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基地进行技术训练、实践操作、企业管理、毕业设计等。

三是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12年,河南省第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在黄淮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已培育了“易团队”“微建筑”“小卒动漫”等数十个师生创新创业团队。2013年,黄淮学院科技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前店后场、产学研商一体化,支持师生创新创业。“黄淮学院—驻马店电视台文学实践教育基地”也于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5年,“黄淮众创空间”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并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此外,除全校共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等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外,黄淮学院还为每个院系至少建设一个专业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目前,已为艺术设计学院建成了“梦工场”,为电子工程系建成了“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100多个专业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四是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型教师队伍。从2007年开始,部分从事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等教学工作的教师,开始从事创新创业研究工作,形成了第一批创新创业师资。培育双师型教师。从2009年开始,学校每年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到生产、科研和社会实践第一线,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实践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部分双师型教师逐渐成长为创新创业师资。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2010年,学校引进KAB创业教育课程,并于2011年成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2012年,学校依托台湾中华大学,每年选派一批教师参加创新创意种子教师培训。外聘兼职教师。从合作单位聘任专业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和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目前,黄淮学院已形成三类师资:创新创意导师(ICC)、创业导师(KAB&SYB)和科技导师(STH),分别负责创新创意教育、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指导。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2010年以来,黄淮学院将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高校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应用人才[4]。目前已形成了“三级培养、两级施教”“五系统开展”和“四环节运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构建“多层次、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多层次”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多层次”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受体的多层次和教育主体的多层次两个方面[5]。

首先,针对学生的多层次性,实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等遵循由低到高、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成长规律,对于初入大学的一、二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初步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基本的创新创业人格;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二、三年级学生,主要通过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和个性化教育活动,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格;对于创新创业意识较强、能力较高、较为成熟的学生,主要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个性化指导、资金支持等形式进行培育和孵化。

其次,针对教育主体的多层次性,实行“学校-院系”两级施教。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在资源集聚、统筹调配、普及推广等方面的优势,在学校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与指导,开展通识教育、培育孵化及全校性教育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院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在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除配合和落实学校层面的工作外,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和个性化的教育活动。

图1 黄淮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层次”结构示意图

2.“多系统”

黄淮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采用分权式扁平化管理,多个主体相对独立又分工协作地分头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教务处、创新创业中心、就业处、学生处、团委、院系五类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首先,由教务处牵头,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一是牵头修订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打通两类课程,并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创新创意创造方法》等公共必修课,各专业开设专业性创新创业课,如《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文化创意产业导论》等;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如《手持设备软件开发》《软件工程综合实践》等;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实训与实践模块第二课堂设3学分。二是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推行推广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仿真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实行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和考核方式,积极使用过程考核、开放考核、校企共同考核。统筹校内培养与校企双主体校外培养,如与河南银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联合成立 “银泰电动汽车班”,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行“企业命题、双师指导、协同完成、市场检验”的毕业设计机制,目前采用这种形式完成的毕业论文和设计已经达到80%。

其次,由创新创业中心牵头,开展创新创意通识教育,举办创新创意大赛,建设创新创业团队,并进行创新创业孵化。开发《创新创意创造方法》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由四创教研室负责课程管理、教研管理、教学资源建设、专家及优秀学生信息库建设等工作。举办“四创”论坛,多次邀请台湾地区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开展讲座。创新创业中心主办有创新创意大赛、机器人制作大赛等多项赛事,相继涌现出“基于黑莓平台的全息投影”“八轴飞行器”“灭火机器人”“灌溉机器人”等一大批创新作品和“创客”。依托“黄淮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园入驻企业、工作室等,建立起30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由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企业研发人员和科技导师带领团队成员完成实际研发项目,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或直接创业,2012年至今已孵化学生企业50余个。

第三,由就业处牵头, 开展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研究工作。2009年,学校将《创业基础》纳入原有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形成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并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需求,分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就业创业准备等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并开展各种创业教育活动,如撰写“职业规划”“创业计划”“创业能力测评”等,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同时,就业处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教育教学研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近5年来,共完成创新创业相关研究课题6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400余篇,获得河南省就业创业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8项。

第四,由学生处和团委牵头,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和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充分发挥班会和团日活动的教育作用,通过播放创新创业电影和视频、开展讨论会、辩论会、拓展活动、参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发挥创新创业社团的教育作用,通过KAB俱乐部、创新创业协会、CSDN高校俱乐部、DIY创意协会等,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宣传活动。发挥移动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群像——我身边的创业榜样”等的教育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第五,各院系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各院系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创业典型。如从国际学院走出来的“苹果皮之父”潘泳,最近又推出了“漫聊神器”等新作;信息工程学院的王乙丞,毕业后利用大学时申请的专利“流量调节式恒压恒流节水阀”,创立了郑州市中原区新源节水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生物工程系毕业的女生连瑞,毕业后回农村老家办起了肉牛养殖场;动画学院周春雨凭借其作品《完美融合》及《我的护肤心得》获法国eyeka广告创意奖;电子科学与工程系李勇冬、李豪乾、李波范等人历时三年,研制出“光固化3D打印机”,最近又推出“防丢神器”等;经济管理系形成了团队创新创业的风气,仅2014年就有5个学生团队共17人创立了涉及电子商务、家政服务、农产品营销、酒店餐饮等5家公司。

图2 黄淮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多系统”结构示意图

(二)形成“教育启发-实践创新-孵化创业-深化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黄淮学院多层次、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良好的运行机制去协调、沟通和整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遵循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规律,将教育过程涵盖人才成长的全过程,探索出“教育启发-实践创新-孵化创业-深化创新”一体化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并根据人才的金字塔结构呈逐渐收缩状,既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1.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魔方

各系统齐头并进,各显其能,共同开展包括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育、专业性创新创业课程教育、非课程的创新创业讲座、报告、培训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2.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学生创新创意的物化与外显

在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学校同时开展课程实践、创新创业大赛、学科比赛等,激发学生将潜在的能力、创意等物化和外显出来,锻炼其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开展活动课、实践课、项目教学等,要求学生提交创新创意作业;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以创新创业作品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将学生的作业、作品等汇集起来,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将创新创业大赛中的优秀学生和团队组织起来,由科技导师或创业导师带领,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等等。

3.及时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帮助学生成功创业立业

目前,黄淮学院有三种孵化形式,一是校内孵化,主要针对在校学生,由创新创业中心实施,为其提供指导教师、学生团队、众创空间、孵化资金等,支持其开展创新创业;二是校外孵化,主要针对毕业生,由学生处实施,为其提供创新创业孵化基金和政策咨询服务;三是院系孵化,由院系实施,支持形式和内容灵活多样。

4.追踪服务创新创业企业和个人,形成深化创新创业良性循环

通过对孵化企业和创新个人进行咨询服务、技术支持、产学研合作等,一方面帮助和推动创业企业和创新个人不断进行再创新和创业,另一方面可以让在校生参与进来,鼓励和推动他们进行创新创业,形成了“以创新创业推动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

作者:刘彦军

创新性动画教育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用研究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前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征,阐述网络资源的运用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优势。通过网络实现创新的学习方式,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平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和创业实践能力,从而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人才需要。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创业能力

知识经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在创新型国家发展建设中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有着深刻的引领作用,其核心内容是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全社会成员的理性认知和自觉行动。为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优势,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的创新发展整合,提升经济生产力创新。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抓住时代机遇,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推进高职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人,到了2015年更是高达749万人。数据表明,在“十二五”时期,年平均达到约700万人的应届毕业生,市场人才偏向饱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门槛较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2]。应对高校的扩容以及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创新创业成了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选择,同时也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自主创业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也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挑战,为社会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业方式。因此,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国高校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国家几所试点高校尝试创新创业教育,比欧美国家晚几十年。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上严重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在办学理念中没有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系统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学生参加招聘会进行的简单岗前培训,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无法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高职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地认识创业教育,在选择的创业项目时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从而造成其创业成功率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面缺乏深度研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的研究,简单地将西方一些国家创业教育的课堂教材和教学方法搬过来,没有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需要,缺少规范化、本土化,因此实际运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有待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虽纳入必修课程,但课程比较单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缺乏系统的设计,造成创业资源的严重不足。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职业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而是从其他专业兼职来搞创业教育,必然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创业实践经验,更缺乏创业经历。虽然有一部分高校从校外聘請一些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和创业专家来校讲座和培训,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再加上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课程时间上也会产生冲突,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待深入

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但终究偏向以赛代教型,没有让高职学生更深入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培训。虽然高职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申请创新创业项目来进行大学生能力训练计划,但是创业实践项目主要还是在实验室或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高职学生较少机会接触真正的创业实训,造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主要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3]。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会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应迅速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利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目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信息交互方式,也逐渐改变着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整个教育大环境。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手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改革创新的历史机遇。为响应“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全民创业的时代精神,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要在高职院校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网络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目标,依托互联网整合创业教学资源,引入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及企业家创业信息共享网络,培养一批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实现校园教学、管理、科研、服务信息一体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为高职学生就业难开创了一条新路径,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启了一条新思路。

三、“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应用的优势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运用网络资源,建立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创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形成,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创业精神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网络资源的运用,创新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网络学习带来了创新的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高职学生通过运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而优化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高职学生网上学习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交流和取长补短。通过获取足够的创业知识进一步拓展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思维,创新的学习模式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让高职学生在今后创业中游刃有余。

(二)网络资源丰富的图文信息,激发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

创业意识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创业者在创业全过程中的社会属性。运用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网络通过计算机终端传达的信息是一种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模式,通过这种形式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活动意识,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大学生在广阔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时,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选择能力,还可以提高思维的决策能力。大學生通过在虚拟世界低成本、高仿真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发挥学生的创业潜能[4]。

(三)网络创业平台,可以历练高职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网络资源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能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强大兴趣,通过运用网络吸收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优秀的创业思维。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业空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创作力和想象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创业能力,达到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的目的。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培养创业精神的基本条件,对培养创业者创业的持久力有着重要作用。西方国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这方面非常重视,创业的成败与创业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利用网络创业和今后的人生创业中,培养终生的创业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国内一部分高校已开始构建初具规模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开设创业网络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业能力。但网络创新课程和创业实践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学资源及创业实践项目的学习环境等潜在需求。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在高职院校建设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构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

为了让高职院校学生更方便更自由地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自主学习,促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思想交流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利用云创业构建一个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最新的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资讯、灵活的教学资源、先进的网络教学管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测评、校企合作交流等多个项目,通过云平台将学校与企业信息集中起来经营、整合人才和社会资源,是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平台

用于发布创新创业故事、创业步骤和方法、案例教学视频讲座以及模拟讲座等资源,可运用微课和头脑风暴等多样化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网络课堂教学新模式,并给予创业的大学生相应的1学分认定。要调动学生的网络课堂学习兴趣,了解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通过师生在线交互进行实时创业跟踪指导,并对创业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创新创业测评。大学生也可根据喜好对教学资源进行查看或下载,为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空间。

(二)加快信息一体化,打造创业系统资讯平台

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公告等信息。在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是最好的财富,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浏览最新发布的创新创业信息动态和创新创业培训信息,了解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科研成果,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抓住创新创业的良好时机,为今后创新创业实践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三)加强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立网络专题培训平台

这个平台主要是对部分有创业意愿或是已有创业实践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专题培训。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开设网络“创业计划课程训练”和SIYB、KAB创业课程培训,并将此培训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给予相应的学分1学分认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创业技能,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模式,学习创业的步骤和方法,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成功率。在创业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思路和途径,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科研水平,打造网络教育科研平台

利用网络发布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申报及审核等相关信息。可利用教育科研平台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竞赛等一系列创业学科竞赛,也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项目申报评选。学生可方便快捷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浏览相关信息,并在线填报相关申报表格,管理者则通过网络教育科研平台对学生的申报材料进行网络统一评选审核,同时使用电子公章给予评审意见。

(五)丰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教育,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可以通过创业模拟软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实践的机会,同时学习和推广“O2O”新型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渠道展开营销,并做好实践教学准备工作,从货源、网络推广到物流配送的整个全过程,最后完成电子商务交易,让大学生最终从网络模拟实践走向实际自主创业。教师和学生可建立讨论群组进行相关讨论,实现大学生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在线交流,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达到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网上创新创业测评,了解和总结创业的成效[5]。

(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享校企合作网络资源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企业丰富的创业经历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的激情。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资源,将合适的企业管理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形成未来校企合作的优秀校园文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以及“校企合作实训室”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

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搭建一个平台空间发布产品研发、专利申报、技术合作交流等信息,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空间搜寻合作机会和企业的经费赞助,不同企业之间也可通过平台共享网络资源,极大地促进高职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互聯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应有配套的保障机制,要抓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商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快速适应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学习和创业实践机会,最终成为“互联网+”时代举足轻重的主力军。培养工作踏实、开拓创新的创业实践人才,努力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6]。

(一)扩大校园网建设,创建网络教学机制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大校园网建设,加大VIFI的网络覆盖区域,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寝室都能自由上网。创建网络教学机制,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能进行网络学习。鼓励高职学生以微信、微博、移动App 等热门的社会化工具作为信息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分享,通过在线交流讨论,丰富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方式。转变旧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单单只偏重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网络实践,激发学生网络创业的兴趣。同时,也要打造一支良好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构建适合各种专业的教师网络资源库,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为网络教学开展做好在线交流创业指导跟踪服务,推进高职学生创业实践具体工作的有效展开。

(二)优化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环境,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环境,健全网络创业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中心增设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平台管理机构,保障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工作的正常运行。深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意识,建立创新创业服务网站,为高职学生搭建网络创业服务平台,负责收集和整理创业信息,以及发布创业信息和政策,为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及时、准确、重要的信息。

强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间各种网络创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创业人士和企业家的信息库,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在线交互和跟踪指导,分享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无疑对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而言,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实习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高职学生通过网络创业的成功案例,了解一线的实习、实践过程,从而产生创业的兴趣,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创业教育[7]。同时,打造校内外创客空间,创客活动内容要有挑战性,重点突出创业文化氛围。可以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创客、专家或是企业家来担任驻校创客导师。创客活动中师生的专利和成果的发布过程,都由在线管理平台完成,为创业信息的整个过程管理和反馈提供便利。

(三)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创业资金的投入

政府部门应制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门的创业资金用于支持自主创业,让门槛较低的高职学生有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更大的创业成功率。除此之外,也可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方融资等方式创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投资,尤其对高职学生互联网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一个刚进入创业阶段的高职学生来说,更需要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给予必要的创业指导,从而让创业的高职学生更有信心。同时,适当放宽国家政策相关的限制条件,鼓励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创业,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Z].

[2]曹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1):67-72.

[3]周赣琛.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3):18-21.

[4]孙晓红,张博.网络资源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创新与企业成长,2013.

[5]李敏.基于校园电商O2O运营模式的实践教学探讨[J].鸭绿江,2016(1):268.

[6]陈小筑.众创时代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

[7]芮国星.信息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 殷新红

作者:吴彬瑛 倪锋

创新性动画教育论文 篇3: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符合国家战略,顺应时代潮流,是时代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现实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和扶持大学生创业。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有效途径

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就业工作的重点。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 今年以来,国务院也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4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专门确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上至国务院下到大中专院校都集中力量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精心组织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持续的就业服务,帮助和引导更多毕业生就业创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21世纪社会经济越来越需要更多运作灵活的创新企业,也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潜质的重要举措。2011年10月12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成立了重庆高校第一所创业学院,得到了重庆市教委的大力支持,是重庆的一个创举,也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办学历史上写下厚重的一笔。6月2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14年工作年会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图书馆二号报告厅隆重召开,移通学院获评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

地方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需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坚持走“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并将高校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潜质的重要举措。高校通过一系列的创业教育,把大学生不仅变成求职者,更主要的是要逐渐变成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新创业也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力。这不但是落实科教兴国政略决策的有益举措,而且也是时代和现实的迫切需要。

创业学院的成立和微型企业孵化大厦的建成,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进一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拓展创业实践基地,发挥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孵化新的企业,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整合校内外创业资源,为移通学院乃至在合高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实践基地,从组织领导、课程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指导和公司孵化、校地校企合作全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工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方面走在重庆高校前列。

一、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的快速发展,企业所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宽泛专业知识、适应竞争勇于独立创新等素质潜能的人才,专业定向、思维定势、技能定型的人已不再受到青睐。企业各高校的教育不仅仅传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必要增加创业指导课,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能力并使他们获得必备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一种教育。通过创业教育,毕业生具备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既可以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还可以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创业的根基在实践,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高等教育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时代的发展赋予高校教育更多的责任,高校教育不等同于岗前技能培训,她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走向社会的起点,而不是大学教育的终点。要将培养能够担当社会重任引领社会进步的优秀创业人才纳入大学办学的规划之中,写入学校发展战略决策之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确立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用积极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改造以前以教育为主就业为辅的消极的教育思想,改变专业对口的静态就业观,确立不断创新创业的动态过程。

二、转变教育模式,构建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一)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形成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践性教学活动等方面高度重视,统筹安排。

在培养目标方面,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加强和拓宽,强化实习实践教学,更主要的是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以及创业过程的有效指导。移通学院把创业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在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坚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与学生思想理念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管理,与就业指导和服务”6个结合,初步形成了“课堂教育为基础,大学生创业基地为载体,微型企业和创意产业为特色,多平台实践孵化”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培养计划的制定,要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素质、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造性”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鲜明特征。二十世纪以来的科技新发现、新发明远远超过过去两千多年的综合,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代大学时要在全球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要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的潜能。

(三)加强综合性的教育。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树立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避免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加强通才和通识教育,引导学生构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所要的知识体系,以不断提高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移通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独立学院,立志于打造西部信息产业国际化人才的摇篮,直面当今人才培养的“短板”,经过广泛调研和精心筹备,提出“文化移通”建设,每年邀请10余位名师名家来我院演讲,涉及文化、经济、国际政治等思想领域,还涉及通讯科技前沿与创新方法等。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感悟及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功力的熏陶。做到文理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创业教育与专业、学科优势相结合,提倡研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学习,在网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三、加强创业指导,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一)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有关部门要研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根据需求开展创业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2011年10月,学校成立了重庆市高校首个创业学院。2012年开设创业先锋班,试点创业型人才培养。2012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格单位。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积极聘请专家学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担任就业导师。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将职业教育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包括独立性、冒险性、坚韧性、可执行、适应性、合作性以及处事能力。系统开展创业研究和培训,移通学院现有校内外创业导师9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微型企业、SYB、再就业培训等社会就业创业培训。

(二)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服务周、部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网络招聘等专项服务活动,提供与创业相关的各种资讯,包括国家宏观的政策信息、市场竞争信息、科技发展信息、劳动就业信息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资金支持、税费减免、户籍迁移等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造活力,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能创新、敢创业、创成业的良好环境。重庆市政府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关于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等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重庆市大中专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还成立有专门的创业部,指导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开展,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三)以项目化为运作手段,安排学生参加一些科研训练,申报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完成创业研究的每个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学术和企业实践咨询活动,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统筹兼顾、灵活应变、实践创新的能力,扩大了视野,活跃创新思维。移通学院微型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是在重庆市级创意产业基地----钓鱼城创意产业基地基础上成立。该孵化园依托在合8所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创意人才资源,把信息产业相关的“游戏开发、动画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外包”作为主要发展方向,长期目标是以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孵化一批以创意产业为导向的中小型企业。微型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已入驻重庆钓鱼城游戏软件开发有限公司、重庆集成智和网络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纳美影视动漫公司、重庆界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川新艺创意广告部等创业实体22家,其中微型企业12家,初步形成了合川地区微型企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学院与合川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合川软件及创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优惠。

(四)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形式多样的创业团体,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和条件,为团体建设和活动构建载体。把创业教育逐步融入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移通学院每学年举办两次校内创业计划大赛,在2010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重庆赛选决赛中取得了一银两铜,在2011年重庆市第二届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学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会员单位,重庆市微型企业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基地,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指导站。定期举办“创业沙龙”,成立“创业俱乐部”,举办“创业论坛”,开展学术报告、研讨、科研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创业实践中,提高基本技能。

(五)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前提。改革并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对学生管理体制进行适当改革,努力探索“管严”与“管活”的新途径,给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六)对创业者的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创业信心。我院创业指导教师跟进每个项目和每个创业者。让创业者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勇于并善于面对在创业中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

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拓展实践创新能力

在校大学生只有经受创业实践的锻炼,创业目标才会更加清晰,创业信念才会更加强烈,才会形成良好的创业精神。

(一)学院建立专门的创业实践基地,建立专门的创业服务机构。

移通学院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配备专业的得力的指导教师,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学院创业孵化基地立足工科类高校办学优势,整合高校、政府和社会资源,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功能布局,设有综合服务区、创业培训区、创业展示区、创业孵化区四大功能区。大学生创业30多家,涌现出在校大学生蒋朋、张琦等一批“创业明星”,重庆晨报重磅报道,全国百余家新闻媒体、网站转载。

(二)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学院设立创业扶持资金80万元,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模拟创业、创业孵化”三部曲,让有强烈创业欲望的学生创业成功,五年内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积极贯彻实施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战略决策,学院投资1500万元,建设重庆高校中第一个微型企业创业大厦,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2012年底建成使用。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面积8000平方米,重点孵化发展文化创意产品、软件外包与开发、工业设计、电子商务、通信数码技术、动漫与数字媒体设计制作、教育培训等项目。目前已入驻各类企业54家,其中微型企业36家,带动就业289人。基地先后获得重庆市创意产业基地、重庆市创业孵化基地、重庆市重点微型企业孵化基地、重庆市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重庆市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称号,是合川区的大学生和青年创业示范窗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等领导先后到校视察创业孵化基地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创业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乐观向上、脚踏实地、永不言弃,勇于开拓创新,有效利用现有的高校创业平台,按照市场化、社会化发展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步做大做强,努力把企业打造成区域优秀品牌。

(三)整合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形成逐步完善的创业孵化支撑服务体系。

移通学院创业孵化基地整合资源,继续完善中介服务和孵化企业融资平台,与社会中介机构合作,形成功能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咨询、法律、项目评估、企业策划等中介增值服务。建立融资平台,与风险投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政府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金融咨询服务。移通学院紧密配合合川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做好人事代理、档案保管、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服务。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工商登记、场地支持、税费减免、小微企业补助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出资方式,简化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应将现行的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从实体创业延伸到网络创业。

五、结语

移通学院院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服务到位,效果突出。移通学院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学院将继续探索创新,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创新孵化投资管理,依托合川高校园区优势和地域文化优势,按照市场机制与发展规律,优化运作模式、做大发展平台、做好项目储备、提升扶持力度。强化创业服务,改善创业环境,搭建人才培训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创业展示平台、政策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创业实训平台、网络信息平台、交流发展平台等功能,形成良性运行的工作机制,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移通学院大力推进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思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要举措,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洪刚 余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2] 尚志恒.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

作者:苏述庚

上一篇:旅游业文化产业论文下一篇:情势变更合同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