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煤炭经济论文

2022-04-20

【摘要】2010年12月,国务院宣布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山西经济支柱的煤炭行业,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煤炭企业在山西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策略,为煤炭企业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思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煤炭行业煤炭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煤炭行业煤炭经济论文 篇1:

低碳经济背景下山西煤炭行业耦合效应分析

【摘 要】山西煤炭行业长期形成的单一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在国家提倡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山西煤炭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是必然选择。本文以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利用耦合效应理论,深入分析山西省煤炭行业内部生产和外部产业集聚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引下如何达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共赢,最后提出几点建议希望适用于其他资源型区域的经济转型与结构优化。

【关键词】循环经济;山西煤炭;耦合效应

一、选题背景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丰富的资源型经济大省,承载着为全国经济发展输送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何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破解资源型区域发展难题,将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山西省面临的重大抉择,也是世界资源型区域多年来探索的课题。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一步在国家政策层面强化了山西省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国家强调在山西省进行初步试点,争取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道路,以实现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并为国家的其他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耦合效应是指各系统之间通过中介环节的关联和作用,达到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目前,耦合效应在心理学、经济学中应用广泛。本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分析山西省煤炭行业的耦合效应,对于促进煤炭行业内部生产的良性耦合以及外部产业集聚的合理匹配,加快山西省煤炭行业的经济转型,实现山西省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增长模式。本文认为在研究山西煤炭业耦合效应的中介环节即是循环经济理论,通过循环经济实现山西煤炭业的内部生产结构的耦合效应和外部相关产业集群的耦合效应,达到和谐共生,产生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产生良性社会财富。

国内外对低碳环境下的煤炭行业经济转型研究甚少,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煤炭行业内部生产环节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核算研究;低碳视角下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体系评价研究等。关于煤炭行业内部生产环节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高冠群指出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能够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关于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核算研究,朱海静在其文章中详细阐述了環境成本的界定、构成以及控制方法,提出煤炭企业应该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控制,包括环境损失前的预防成本、环境损失过程中的维护成本和环境损失后的补偿成本。然而上述研究都未涉及到循环经济体系下煤炭行业耦合效应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耦合效应理论,基于山西省煤炭行业历年数据,对其进行分析。

二、山西煤炭发展现状

山西省作为中部矿产资源型省份,拥有丰富煤炭资源,其煤炭存储量占全国总量的1/3。在过去六十年中,山西共生产106.3亿吨原煤,在全国煤炭生产和开采中居于首位,全省含煤面积占山西省国土面积40%左右,山西外运煤总量占全国外运煤总量70%以上。

煤炭既是山西经济命脉,也是山西经济之痛。煤炭行业高速繁荣背后也制约着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煤炭产业带来经济财富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资源过度依赖,使山西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上产生诸多问题。在全省煤炭业整合之前,高涨的能源需求和超乎想象的黑色暴利,加之煤炭行业的技术准入门槛较低,大量的资金吸入至煤炭行业,致使其他行业缺乏必要的生产投资,使得本来基础较好的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业日益萎缩,造成了产业结构初级化,产品结构低端化的局面。长期粗放无序、过度开釆以及生产方式低效单一,导致省内煤炭资源过度耗费与枯竭,影响山西经济发展。山西省煤炭行业现状可概括:1.煤炭为主的超重型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效益较差。2.煤炭粗放生产经营模式带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低附加值。3.生产安全技术条件无法达到要求致使矿难频发。4.煤炭资源开采殆尽,矿产资源浪费严重。5.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污染严重。6.“资源诅咒”效应凸显,对其他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有挤出作用。

三、循环经济与山西煤炭业的耦合效应理论分析

循环经济理论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共生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建立起一种全新形态的经济体系。循环经济理论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以清洁生产为方式,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山西省作为中国资源大省,经过几十年发展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型和原材料初级加工型为主导单一煤炭产业结构,科技含量低,同时由于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已经严重打乱原有生态平衡,若要实现产业循环、能量循环和生态循环,发展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加之如今在国家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及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立,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使得山西省煤炭行业开展循环经济成为可能。

对于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要从两个耦合效应考虑:一是遵循“循环经济理论”达到煤炭企业内部的生产开采与加工处理的低碳循环,发展高端化、无污染、高效率的煤炭企业,实现内部生产环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耦合效应。二是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实现山西省内煤炭相关产业的耦合,加强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发展产业集聚,实现外部相关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耦合效应。

大同煤矿的塔山工业园是山西煤炭业第一个企业内部生产循环经济示范园,在园区内每一类上游企业部门废弃物都是下游企业部门原材料,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该园区主要包含三条循环链:第一,原煤开采全部进入选煤厂,精煤进入销售,中煤、煤泥和矸石输送至园区电厂,保证园区厂房生产用电和职工生活用电,发电产生的热可以给园区供暖。第二,塔山矿井开采的煤层中有高岭岩,直接输送至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形成高岭岩系列产品,可用于造纸、陶瓷等行业。第三,矿井排出的工业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一部分再进入电厂复用,一部分经过深度处理后可用于厂区生活、消防用水。

2006年之前,山西省煤炭产业结构单一,原煤的开采就是当时的山西煤炭的产业现状。2008年以后山西煤炭以“集群化推进”为策略,以“大企业引领”为手段,以“大项目带动”为契机,以“园区化承载”为依托,逐步确立了“全循环、抓高端、多联产”的产业理念,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2011年,按照综改试验要求,山西省在119个县、市、区选定125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这些企业涉及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等资源型产业和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非资源型产业。同时,在此基础上,选择山西焦煤、同煤等10家大型试点企业,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延伸以及新兴产业壮大两个方面来推动产业集聚转型。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引下以及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10大試点企业都取得了“循环”和“联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数据结果也进一步说明山西省煤炭相关产业集聚后采用循环经济思路可以取得双重效益。

五、结束语

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过分依赖煤炭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单一的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煤炭行业的科技含量低,以高耗能和低效率为发展手段,以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为代价。物质财富飞速增长的同时也阻碍了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国家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山西煤炭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是必然选择。本文以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利用耦合效应理论,深入分析山西省煤炭行业内部生产和外部产业集聚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引下如何达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并给出几点建议:

第一,全省仍以煤炭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继续推动煤炭工业进入集约化、高效化、规模化、高技术的大矿开发阶段,同时加快多条循环产业链的建设,拓宽煤炭资源的开发领域,延长煤炭资源的加工链条,提高煤炭企业的多元化非煤收入比重。

第二,在煤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领域加强科技研发,山西省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需要改变传统粗放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就要求在资源的开采环节、深加工环节、伴生资源的利用环节、污染物的减排和回收处理环节必须有先进的技术作支撑。

第三,政府要对煤炭各相关产业间的协同发展给予足够的支持,引导煤炭企业向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渗透发展,加快资本、技术、人才在循环经济体系内的流动,形成煤炭产业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必要机制,推进煤炭产业集聚区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王杰.循环经济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探析[J].财会研究,2004(11),47-49

[2] 诸大建.从生态效率的角度深入认识循环经济[J].中国发展,2005,8(1),11-12

[3] 袁纯清.转型发展为主线,为实现山西经济跨越发展而努力[N].山西日报,2010(07.29)

[4] 国刚,张国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理念统领全局,推动我国传统行业协调快速发展[J].理论学习与实践,2006(04),13-16

[5] 山西省统计信息网.2014(07)

作者简介:

薛洋(1986-),男,籍贯:山东泰安,学历:硕士,毕业院校:西安工程大学,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作者:薛洋

煤炭行业煤炭经济论文 篇2:

试论山西经济转型过程中煤炭行业发展策略

【摘 要】 2010年12月,国务院宣布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山西经济支柱的煤炭行业,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煤炭企业在山西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策略,为煤炭企业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煤炭行业; 转型跨越; 发展策略

山西作为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煤炭总产量达到120亿吨,其中80亿吨运往全国各地,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采,导致山西经济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了山西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12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是针对山西省经济特点,破解长期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山西经济支柱的煤炭行业,在经济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立足煤炭传统主业,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煤炭行业在山西省经济结构中举足轻重,脱离煤炭谈经济转型是无法实现的。2009年以来,山西省进行了被誉为“黑色革命”的煤炭资源整合,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纷纷整合省内中小煤矿,全省矿井数量由2 598座减少到1 053座,企业主体由2 200多个减少到130个,煤炭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为行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安全是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灵魂,离开了安全,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将无从谈起。要强化煤矿安全发展的理念,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和规定,严肃对待事故,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突出抓好现场管理,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根据煤矿兼并重组实际情况,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源头治理,把好煤矿基础建设关。继续推动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以扎实开展煤矿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为重点,使职工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摒弃侥幸心理,提高安全意识,推动安全生产。

(二)努力搞好资源深加工

山西经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很强,而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珍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粗放、高耗、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利用煤炭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推广先进工艺,实施绿色开采、保水式开采,合理开发和保护煤炭资源。提高煤炭洗选率,加大煤炭资源深加工力度,依托煤炭精深加工形成一系列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更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推动技术创新

人类社会前五轮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尤其是技术创新的驱动,这也是山西煤炭行业发展的必行之路。经过多年大规模粗放式开采,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技术进步在煤炭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煤炭开采、加工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与高校、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密切合作,促进煤炭工业与高端产业不断融合,提高资源回收率,建设特大型、大型高产、高效和质量标准化矿井,引导煤炭产业优化升级。

二、拓展新兴产业链条,实现经济转型跨越

(一)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资源的高端利用形式,也是资源资本在更高层次融合互动的有效载体。山西是能源矿业资源大省,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意义。山西的优势在煤,潜力在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把循环经济作为综改试验区推进的重点工程,贯穿转型跨越发展的全过程,实现能源原材料基地向循环经济大省的跨越。加大循环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和改造循环工业园区,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纵向延伸、横向耦合、链结循环的产业体系,推进资源、资产、资本的循环。循环经济是一个产业生态化的过程,要以煤层气、焦炉煤气、劣质煤为重点,发展新型、节水型煤化工产业;在焦化、电力等行业,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加速主要工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全面实现清洁生产。

(二)发展新兴产业

要加快发展以煤为基的现代煤化工,要着眼传统产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多晶硅、光伏产业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紧紧围绕节能环保和循环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引进高端人才,以煤基新能源清洁利用为重点,形成规模较大、产业链完整、区域特色明显的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精尖材料,实现“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转变,以资源和市场为纽带,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源泉。

目前,西山煤电集团的循环经济园区已经初步形成,建立了以洗中煤和煤矸石为原料的古交电厂、西山热电厂、矸石电厂三家发电企业,和英国辛迪克公司合作建立了以煤层气为原料的多家发电厂;建立了京唐焦化、五麟煤焦、西山煤气化等三家焦化企业,初步形成了煤—电—材、煤—焦—化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煤制油、煤制醇、煤制气等煤化工项目已经列入集团“十二五规划”,必将得到大力发展。

三、立足自身生态特点,恢复三晋“碧水蓝天”

山西被称为“煤海”,历史上这块土地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只是由于后来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以及近代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和焦化、水泥等污染性较强的行业的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这其中煤炭开采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山西可谓“成也煤炭,败也煤炭”。近年来,煤炭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日益严重。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致力于恢复山西的生态环境。煤炭资源整合,从生态环境管理的角度看,就是构筑煤炭开发环境管理“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三大生态环境保护防线的有力支撑,也是治理和保护全省矿区生态环境、再造蓝天碧水的有力保障。我们要积极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再造新山西”的号召,搞好植树造林工作,以矿山生态修复、沉陷区治理为基础,科学治理矸石山,努力实现废弃矿区土地再利用,使矿区旧貌换新颜,为山西省的环境治理百年大计贡献力量。

四、建立科学用人机制,培养煤矿紧缺人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煤炭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在人才选拔、培养、任用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以适应煤炭企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资源整合使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产业规模得到了扩张,但是也暴露出了人才匮乏的弱点。一方面,资源整合矿井急需大量懂管理、懂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原有煤矿被抽调走一部分干部后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人才短缺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但是,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花大力气去搞人才队伍建设,决不能因为生产紧缺,就拔苗助长,滥用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将成为企业高速发展的助推器。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山西省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开之年,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山西省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煤炭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利用国家政策支持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勇于创新,为山西省经济转型跨越、开创辉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景岳.山西未来“四化”可期.[N]山西晚报,2010-12-14.

[2] 吕晓宇,刘翔霄.山西欲借资源税改革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EB/OL].新华网.

[3] 高春棠.探析山西煤炭行业的转型跨越发展之路[EB/OL].山西统计信息网.

作者:白荣睿

煤炭行业煤炭经济论文 篇3:

煤炭预警体系待改进

煤炭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其平稳运行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中国煤炭经济运行并非是稳定的,而是表现出周期性的波动。如果波动过于剧烈,势必会影响能源供给的稳定性,进而威胁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当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就需要对煤炭经济进行预警,通过政府预先的宏观调控来避免过于剧烈的波动。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逐步重视对煤炭经济运行的预警工作并在实践应用上取得初步性进展。但是由于缺乏经验,预警实践还存在着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问题。

煤炭经济运行预警“黄绿灯”

1.实践现状。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指的是通过对煤炭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监测与分析,对即将出现的问题提前发出警报,使煤炭领域的管理部门和企业及时采取对策、解除警患,避免造成重大损失,确保煤炭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种机制。

2007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从这年开始,政府管理部门针对能源尤其是煤炭,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比如:2007年初,《中国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警应急体系; 2010年4月温家宝重申了要加强针对能源经济运行的预警。在此基础上,中国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工作全面启动。相关机构纷纷设立独立的预警部门,开始为实践做准备,其中包括从流程设计到方法选择等一系列过程,并邀请煤炭领域的专家进行预警方案的论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预警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2年6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开始着手研究和编制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并从7月起定期向全社会发布。至此,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实践开始走向了高峰。

目前,通过预警实践,中国煤炭经济领域主要形成了如下几个报告或指数:发改委煤炭行业运行报告。国家发改委对每个月煤炭行业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发表比较简短的行业运行报告。该报告把当期数字逐项列举出来,并没有进行主观分析。

煤炭市场运行综述报告。由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按月发布,其核心是煤炭市场供求。

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和预警指数。该指数由经济日报社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10年1月下旬共同研究编制并联合发布。其中,中经煤炭产业预警指数是以行业先行指数为核心的预警指数。

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自2011年6月开始,着手研究、编制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经过一年来的研究和论证,自2012年7月起开始在国家煤炭工业网和中国煤炭市场网定期向全社会发布。截至目前,该指数已发布5期。

2.预警结果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由于煤炭经济运行预警的开展时间比较短,国外同行业可借鉴的经验也相对缺乏,导致目前预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里仅列出预警结果方面的问题。

(1)预警结果不客观。当前煤炭经济运行的预警实践中,有一些明显与事实不符。例如中國煤炭经济在2010年第四季度出现了一些运行过热的势头,煤炭价格不断上涨,趋势明显。尤其是从10月25日到11月25日这一个月,秦皇岛山西混优(>6000卡)价格从745元/吨直线上升到815元/吨,每吨上涨70元,涨幅接近10%。针对这一态势,发改委实施了相应的规制措施,明确提出:年度重点电煤合同价格维持上年水平不变,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涨价。因此,保守地说,四季度中国煤炭经济较热,应在“黄灯区”内运行。然而,在发布的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与预警指数中,却有着如下结论:预计四季度煤炭产业景气度总体上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会放缓,中国煤炭经济仍将处于“绿灯区”内运行。再如,2011年第四季度煤炭产业经济形势发生骤变,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强经济周期,煤炭需求放缓、库存增加、价格下跌,煤炭产业风光不在,但三季度的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与预警指数却认为:第四季度仍有望继续保持缓慢上行。此外,2012年9月发布的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预计10月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将沉潜于-40以下的深度寒冷区内,但事实上10月份市场回暖迹象明显,景气指数达到36.3。可见,预警实践与客观实际仍存在着一定出入。

(2)预警结果滞后。煤炭经济运行预警的目的在于使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企业单位等相关部门提前明确即将发生的警情,并依据警报程度做出事先的调控。这就要求预警结果必须足够及时。然而,当前的预警结果不仅缺乏及时性,甚至有些滞后。比如,中经煤炭产业预警指数在2008年第三季度末和2011年第四季度末才分别提出煤炭经济运行“偏热”或“偏冷”的警报,实际上,这种“偏热”局面在当年7、8月份、“偏冷”局面在当年11月份已经充分表现出来,并可根据期间的煤炭价格走势准确地予以判断。这样,预警结果至少滞后了1个月的时间,并没有起到“预”的效果。此外,在2012年12月份中旬时,11月份的全国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仍没有发布,直接影响到相关部门对于12月的调控。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也普遍存在已进入下一季度很长时间,但上季度指数仍未发布的情况。

(3)预警结果权威性不够。权威且具公信力的预警结果是开展煤炭经济预警工作的最终目的。然而,当前中国并未真正形成对煤炭行业以及社会各界具有实质影响力的权威性指数或报告。其中,发改委煤炭行业运行报告和煤炭市场运行综述报告只涉及了中国煤炭经济运行的某些方面,研究深度和广度尚显不够,媒体合作与发布平台也存在缺失;中经煤炭产业指数由国家统计局与经济日报合作编制,尽管具有一定权威性,但煤炭行业似乎对其关注度并不够;而同样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煤炭运销协会编制的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尽管有一些行业基础,但运行时间不长,社会各界又对其知之甚少,这些都影响了其权威性的形成。

存在问题的四大成因

1.预警理论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目前,中国关于煤炭经济运行预警的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难以为预警实践提供坚实、完善的理论支撑。纵观煤炭领域的预警实践,绝大多数都是以经济波动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的。当然,研究者将研究重心放在实践上有其现实需求:当今煤炭经济运行呈现出波动频繁、无序、剧烈的新特点,亟需将预警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但若一味地注重应用而忽略了对经济预警理论的总结与升华,恒久不变的理论将很难解释煤炭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也就很难对具体实践做出正确指导,最终影响实践结果。这样不仅无法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的调控依据,还给煤炭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2.预警主体间缺少协调性。一方面,目前有多个部门和单位参与了煤炭经济运行的预警,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统计局、煤炭工业协会等等。这种现状不仅造成了财力、人力的浪费,还降低了预警工作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为主体的煤炭经济预警体系,一般来说,煤炭企业提供诸如煤炭产量等数据,政府、行业协会等部门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并展开研究分析。其中,煤炭企业的经营情况,是预警数据的直接来源,可是一方面出于核心数据保密(如净利率)的考虑,其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预警结果还需要通过某些层面上的审核,最终使预警缺乏时效性。

3.预警手段和方法落后。目前,中国的煤炭经济运行预警虽已进入正轨,但仍然存在着预警手段与方法落后的现象,致使中国煤炭预警的准确度和及时度都无法得到保证。只从定性角度进行的预警,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预警实际。很难判断多种影响因素产生“合力”的方向及程度。此外,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和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虽然对方法进行了改进,但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不同重要程度的指标被等权重合成,严重影响了预警结果的正确度。

4.预警指标体系存在缺陷。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使影响因素完成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指标,反映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而反映煤炭经济运行的整体变化。尽管中国目前存在若干个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指标体系,但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是指标不全面,二是指标间相关性过强,三是已失效的指标仍被使用。

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四建议

1.强化预警理论研究。科学夯实的理论指导是预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目前中国薄弱的预警理论和研究力量投入,难以为预警实践做出正确指导,这势必影响预警结果,进而无法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的调控依据,最终给煤炭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建议在设立能源经济或煤炭经济学科的高校建立专门的预警理论研究机构,利用专家学者在能源经济理论方面的优势,对传统的基于经济周期的预警理论进行升华,以得到更具指导意义的预警理论。

2.明确预警领导主体。鉴于煤炭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工作的重要作用,建议以国家能源局作为领导主体对整个预警过程所涉及的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并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分配工作,分别承担数据收集、研究分析、宣传发布等具体职能,以提高预警工作的效率,使预警结果更加及时准确。同时,加强同权威媒体如报社、网站、杂志等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同时积极邀请经济学家或行业专家对指数进行解读并同步发布,以增强预警结果的权威性。

3.创新预警方法。预警方法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预警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创新,使其在保证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然,任何新的方法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中国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方法的创新也只能是基于之前方法的创新,这里要注意突破两个方面的限制:第一,国别的限制。世界范围内,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预警工作开展得比较早,其研发的預警方法往往比较先进,比如扩散指数法、合成指数法等经济预警领域的主流方法都是由美国等国家率先提出的。因此,建议要不断学习国际上最新最有效的预警方法,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从而得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预警方法。第二,行业的限制。当前经济预警已经在诸多行业中展开,如粮食、房地产、银行业等等。建议要充分借鉴其他产业经济中已经通过实践检验的预警方法,再根据煤炭经济的运行特点加以改进,以得出适用于中国煤炭经济的预警方法。

4.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优化指标体系是进行煤炭经济运行预警的首要环节,其最终目的是将预警指数应用于中国煤炭经济的运行实际,使煤炭管理部门、煤炭企业等机构提前了解煤炭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运行趋势及程度,以便事先做出正确决策。在当前,建议结合中国煤炭经济运行的影响因素,对已有指标体系进行全面总结梳理,在坚持客观性、全面性、及时性、密切性、明确性、数据可得性原则基础上,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使之更加全面、相关性更低、更能反映客观实际。同时,在指标设计环节,建议将先行指标、一致指标、滞后指标这三类指标同时添加到整个指标体系中,以确保预警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此外,每种指标体系都有其所适应的环境,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指标体系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准确地反映情况。因此,建议按照客观环境的要求设计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客观实际,进而更好地为中国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服务。

(作者分别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李维明 廖晓蓉

上一篇:三维仿真电力安全论文下一篇:技述进步增长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