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创新是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只有遵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积极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大力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努力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现途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才会有长足进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力资源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人力资源学生管理论文 篇1:

基于社会工作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刍议

[摘 要]学生管理既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可以从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模式与工作现状入手,剖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以社会工作理论为指导,通过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式方法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实现高校学生管理从以往的“被动管理”向以发挥学生积极性为主的“能动管理”的转变,以期丰富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推动高校学生管理社会工作化管理方式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管理模式;创新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学生管理既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破解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难题,通过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把“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真正体现在学生管理之中,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在给高等院校带来极大活力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滞后,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

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客观上需要高校学生工作实现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以克服传统的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的滞后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来保证。因此,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有效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势必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和模式,切实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新体制及确保工作有效运行的新机制。

(二)传统教育理念轻视学生个体需求的思想定势依然存在

调查表明,部分高校目前在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时,未能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且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实际性问题、需求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的范畴,譬如在招生、教学、毕业生就业等诸多方面还没有形成与新情况、新变化、新需求相适应的系统而稳定的制度;在学生的专业实习、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等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未能以制度为保障提供较好的服务与指导等。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许多高校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的影响,仍然习惯于过分强调制度的刚性管束,喜欢用条条框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实践证明,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过程过于偏重制度,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管理,不仅为学生所反感和抵制,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三)高校招生规模的增量与自身管理资源的存量不相匹配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招生规模快速扩张,而学校自身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在内的管理资源没有得到相应地增长、增强。客观上,只有学生规模与学校管理资源相匹配、相适应的前提下,高校管理工作才可能顺利实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高校管理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不足,这是众多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调研笔者发现,高校一个辅导员管理多个班级、几百名学生的情况不在少数,这远远超过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谈到工作,不少辅导员直言不讳地倾吐尴尬和苦衷:“面对几百名学生,把姓名和学生准确地对号入座都难,何谈开展良好的管理,更不敢奢望通过精细化管理取得满意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效了!”一方面是学生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是高校管理资源的匮乏,这必然导致管理资源的过度使用。这既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效不尽如人意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新时期,我国的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社区服务、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快速发展。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尊重等工作理念,形成了個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在协助个人和社会解决问题、发挥个人和社会潜能、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与此同时,随着 “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模式的有效推进,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社会管理、高校管理成为必然趋势。

(一)社会工作理论对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提倡并强调 以人为本、助人自助、自我提高、促使社会和谐与个人发展进步等理念和原则,符合高校整体、学生个体进步和发展的客观需求,并与高校学生管理所需达到的“三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目标相契合,其工作方法中的分类思想非常切合高校学生的现实特点。遵循和运用这些原则,一方面可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提供方向;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有利于從技术和体制上推动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往的管理模式,片面追求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和群体需求,过于强调学生的统一化管理。由于工作体制、机制的僵化和不合理,学生自我效能感缺乏,这导致其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学生的发展也因此受到诸多阻碍。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所强调的服务、助人自助、自我提高的理念不仅与高校学生管理所需达到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高度契合,而且其工作方法中的分类思想也更切合高校学生的现实特点。因此,借鉴社会工作的科学经验,有利于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从个案、个别需求出发,综合分析和利用社会资源,有效促进学生的独立、健康成长,有助于协调学生、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高校学生工作所需要达到的“三自教育”的目标。

(二)社会工作方法有助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平等尊重的理念

平等尊重、全员教育、参与式管理等社会工作的理念、视角和方法等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有极强的相关性。社会工作方式方法对如何丰富与优化现有的学生管理,特别是理顺传统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家长、学生、校外社会组织等要素在高校社会工作模式下的角色及相互关系,构建新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或体系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的指导作用。高校社会工作模式的建立,不仅需要学生的参与,也需要学校、家长和校外社会组织的积极响应。社会个案工作一般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对象,而社会团体工作中很多的群体讨论、群体游戏等都需要学校、家长和校外社会组织的互动和指引。因此,在高校中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模式,能使得学校-学生-家长-校外社会组织的关系保持有机联动,这是推动高校管理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必然的、客观的选择。

(三)社会工作方法的引入,能实现高校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自我提高、高度重视社区工作的理念。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彻底改变传统管理思维中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是管理学生的过时、片面的认识,变管理为服务,促使学生通过社会工作提供的途径改变自己,实现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实施高校学生管理的“社区工作”模式,必将推动学校将校内的管理市场由以往的封闭向开发转变。其中,学生管理的部分市场,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允许社会力量、资金、技术、设备等开发校内市场,把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人力资源整合起来。这两方面都能够提高效益、降低管理成本,较好地克服高校自身管理资源的不足,并通过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突破因管理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匮乏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严重束缚和现实阻碍。

三、基于社会工作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

(一)创建校园社区,创新管理体制

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诸多挑战,只有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立足于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改革传统的被动管理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以发挥学生积极性为主的能动管理的工作模式,实现由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的转变、由“万能学校”到“有限责任学校”的角色转变,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化挑战为机遇,变挑战为动力。具体到工作实践中,就是要借鉴社会工作理论,梳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类关系,面向社会让出学校因自身管理资源不足而无法有效开展的管理与服务空间,改革创建高校校园社区管理新模式、新体制,建立“类社工”组织和专业服务站等,让社会组织和在校学生融入学生管理与服务领域中来,发挥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拓展、丰富和优化,增强管理实效,提升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赞誉度。

(二)遵循社工理念,创新管理方法

将社会工作方式方法与高校学生管理有机结合、有机渗入,实施管理方法创新,实现阵地、人员和作用的三元联动。

1.阵地联动。按照专业、职业分类,设置对应的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积极联系校外各种社会组织,夯实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校园“社区”是学生的第一选择,而校外的各类社会组织则是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设置对应的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学生就可以通过两块阵地,让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磨炼和历练,筑牢自己的成长基础。

2.人员联动。实施社会工作方式方法,提倡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导师)、学生(朋辈)与专业社工进行多管齐下、合力管理。高校教师从思想层面、管理层面、专业技能层面培养学生;学生朋辈之间的辅导则更贴近学生的情感、心理需求;专业社工则从自身成长、生活、服务他人等生活与人际交往层面培养学生。通过不同层面的联合管理,专业社工与高校教师、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培养学生,三者达到优势互补,合力而为。

3.作用联动。专业的社工服务与专业教学、日常管理均对学生有培养功能,但两者的作用方式与侧重点不同。各自单一的实施,都达不到理想的教育培养效果,只有将两者的作用强强联合,扬长避短,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三)注重协同共管,创新工作机制

1.打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大一统”传统模式与被动管理方式,发掘学生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内在的需求原动力,挖掘学生管理的内动点,激活作为引擎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牵引力;以高校校园社区管理模式,铺设缓冲带,构建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为借鉴的、学生管理由内而外的长效的管理机制。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健全引导、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为学生积极、自觉、方便、快捷地参与学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在社会工作介入学生管理的实现途径上,建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新阵地,发挥校内校外资源、人员队伍、学生管理机构与校内“类社会组织”在教育、管理、服务等学生工作中的共振作用,形成高校学生管理协同共治的新局面。 运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盘活学校现有的管理资源,发挥学校管理主体与学校社会工作组织、社会各界多方力量联动的积极效应,真正发挥协同共管的作用。创新高校学生管理运行从封闭式的约束、管教向开放型的引进来、走出去和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多方同步联动的工作機制。

3.打造学生管理工作“以专业教师和专业社工为长期指导,以在校学生为主,毕业校友和社会组织为辅,内外协调、多层次全方位”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打造专业队伍,培养适应高校学生管理需要的本土化学校社会工作组织,建立一支专业的社工工作队伍,丰富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助人自助的服务意识,最后促进学生真正做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育人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管理学研究,2013(3).

[2] 刘扬,章国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66.

[3] 杨楠.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J].理论与当代,2009(6):43-44.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彭忠祥 黄炳坤

人力资源学生管理论文 篇2:

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创新是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只有遵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积极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大力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努力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现途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才会有长足进步。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学生管理;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相对于传统发展观而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和要求。科学发展观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要把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作为今后加强和改进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切实加以认真研究。

1.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要着眼于管理与教育的统一。管理与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工作职能,教育是管理的先导,管理是教育的保证。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背后总是隐含着一定的思想问题,因此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为管理而管理,而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信念。以教育促管理,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管理工作入情入理。

2.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应着眼于实效性和时效性的统一。当前,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中首先要关注管理的实效性和时效性问题,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学生管理工作贵在“灵”、“敏”,对学生管理中将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管理预案,并有快速反应,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做到急事先办,特事特办,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学生管理工作贵在“真”、“实”,要扎扎实实地做细致的管理工作,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些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要着眼于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出现了很多感情压力、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等新问题。这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实现从管理学生到主动为学生服务的角色转换,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拓展新的工作空间,开辟新的工作领域,把服务纳入学生管理工作范畴,积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条件。总之,要通过学校的服务,使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1]。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高校是培养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工作,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目前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学生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也有着不少弊端,例如,比较容易满足于“管住学生,尽量不要出事,”以维护学校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自觉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管理客体、对象,对学生的训导多,平等交流的机会少;管理的色彩浓,服务的色彩淡;空洞的说教多,心理交流、辅导少;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问题式管理代替发展式管理,过于重视表面上的服从,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缺乏研究,对学生的评价还缺乏科学性。但在实践中管理者就会发现,随意的发号施令和管、卡、压虽然在表面上能“压服”学生,但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些学生即使不会公然反抗,但是形成“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也就達不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2.对大学生网络法律、道德教育严重缺失。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一方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也使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容易沉迷其中。随着大学生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之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问题。网上交友、网上黑客、网上垃圾、网上游戏、网上色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少数学生痴迷网络,无心上课,与现实中的老师和同学的人际交往出现了困难,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精神世界空虚,道德行为失范,甚至走上违纪、违法的地步。当前急需对大学生加强网络法律、道德教育,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3.学生管理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由于种种原因,高校辅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不尽如人意,管理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事务越来越繁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定位难以准确,“救火队”、“大学生的高级保姆”等说法的存在证明辅导员地位的尴尬,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占去了大部分精力,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思想特点、教育的规律研究的不深。有的高校过于强调辅导员的年轻化,队伍的搭配不尽合理,年轻的辅导员容易与学生沟通,但也存在着经验不足的缺陷。另外,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不重培养的缺陷依然存在,辅导员的政治待遇有待落实,学历结构需要不断提高,工作艺术需要加强,离职业化、专家化仍有一定距离[2]。

4.学生管理工作注重学校的现实需要,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校的根本,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学校的目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的确定应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从社会本位出发,对学生管理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高校学生管理内容和形式的确定如果只考虑服从社会发展需要而无视学生个体需要,不能为学生自身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使管理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模式,从而影响管理效果,形成即使是有管理行为也难以实现管理目标的矛盾。目前高校学生管理者还忽视了社会与个体在需要上的统一,只注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只强调使学生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掩盖和压抑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5.注重管理者个人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种种观念和现行体制的束缚,传统的管理理念体现在学生管理中就是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人的需求。这种封闭的管理方式虽然在高校管理中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但这一过程中仍可看到某些不足:注重管理者个人权威,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弊端日益凸现,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3]。

(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1.创新管理的内涵。创新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管理方式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是指在新形势下,根据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教学管理目标的变化、学生思想和意识的变化等,相应建立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从而适应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要。

2.创新管理的意义。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的高度关注,作为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教育工作和学生服务工作的开展。高校学生创新管理的应运而生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既可以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又从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上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更好的软硬环境和机制,此外,还可以满足学生对理论学习、人格造就等方面的需求,使学生受到良好校园人文氛围的熏陶,保障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创新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4]。

(三)创新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在当今社会,科技知识的更新时间越来越短,知识的全球传递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全球化浪潮要求人们的知识及能力结构更加国际化。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环节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所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迫切要求我国高校学生工作要转换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探索新的工作机制,进行全面创新。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学生思想状态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面对新的挑战,要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就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不能简单沿用过去的老一套,要敢于大胆创新,否则,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子会越走越窄,最终死路一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自身工作取得不断进步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活力就在于创新,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5]。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途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循教学和育人的客观规律,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做到统筹兼顾,开创高校学生管理新局面,促进高校教学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积极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第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生管理中,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加重要,更加来得直接;其次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再次要提倡多样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对学生的管理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二,树立“管理育人”的管理理念。管理只是一种手段,学生在其中自觉接受教育才是目的。真正把教育落实在管理上,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让学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熏陶。我们说教育寓于管理,就是说既把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管理之中,同时还要在管理中体现教育的精神,提高管理的人文素质,赋予管理以更强的教育功能。

第三,坚持“依法管理”的管理理念。从学校来说,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就是依法行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学生作为权利主体,公正地、平等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作为法律主体得到彰显,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同时在学生管理中公正地平等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权利,坚持做到有管有放、有宽有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最佳条件。

2.大力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除了首先应确立新的管理理念外,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一是要从管理主体的角度去创新学生管理机制。这里包括组织领导管理机制、齐抓共管机制以及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等。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管理机制,是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一方面应当积极支持、鼓励大学生民主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另一方面要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平等的一分子,善于总结和发现学生的自我意识、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碰到的困难问题;二是要从管理方法的角度去创新学生管理机制。第一是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要优化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以专职为主,信念坚定,功能互补,素质高,熟悉现代管理知识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第二是要保证必要经费的投入,改善学生管理工作的物质条件。第三是要有法制保障,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3.改革与优化学生管理体制

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 协调一致。因此要建立全校学生工作委员会,使之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决策核心、指挥中枢和协调中心,统筹全校学生管理工作。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指挥和协调,又符合全员育人的思想。

4.加快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我国高等教育充满竞争与挑战,学生管理工作因此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要科学地规范学生管理工作,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因此,實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这既是高等教育内在逻辑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要求。

5.加快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如何根据学生管理的实际,科学地安排和应用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网络在学生管理中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我们紧迫而现实的任务。而计算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广泛应用,可以把学生管理干部从许多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网站的建立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促进,使其成为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在校园中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作用,对大学生来说,把握思想动态,用正确导向规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意义特别重大。

参考文献:

[1]张海帆.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河学刊,2007,(6):103-104.

[2]杜晓莉.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08,(8):119-120.

[3]赵军军.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理论观察,2008,(2):106-107.

[4]苗洁,蔡建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创新管理和和谐管理[J].大众科技,2007,(10):167-169.

[5]张向战.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7,(2):47-49.

(责任编辑/田苗)

作者:王永新

人力资源学生管理论文 篇3: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 要】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讨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探讨对策。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问题 对策

进入21世纪,面对各种因素的冲击,改革突破与资源解放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各工作领域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管理突破与管理改革是管理思想的创新与变革。国内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必须深化改革与创新,在已有的管理方式中不断发展,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思想,形成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从而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层次,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机制、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不仅影响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一)注重约束,未考虑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约束能力。目前,仍然有很多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只注重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限制学生,或者直接使用强制的手段来监督管束学生,这种没有考虑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约束能力的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思维与个性的发展。由于学校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关系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可能会让很多学生出现叛逆心理,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二)缺乏关爱、尊重、服务学生的行动。很多学校由于认识不够,只管看住学生,没有具体考虑怎样关爱、尊重、服务学生,怎样满足学生合理、正当的需求,从而未能切实践行服务育人的理念,未能很好地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三)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中,学生学习热情、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求知欲望、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自制性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水平都是当今教育的核心。但是很多管理人员采用的管理方法较偏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实施过程,一旦学生缺乏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在挫折的打击下,就很容易出现厌学现象,同时这也是缺乏自信心与忍受力的表现。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在计划经济时期,“统分统包”政策是学生就业的主要依靠,只要一毕业就能端上“铁饭碗”。在当时就业工作机制的约束下,学生必须正视学校管理工作,此时的学生管理拥有一定约束力和强制力。而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校方更多的是在国家政策范围内行使指导和服务的职能,此时的各项管理机制都比较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

(二)招生范围持续扩大,学生来源更加复杂。在教育体制转变和人口急剧增加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在自主招生、自主办学的环境下,招生范围不断扩大,学生来源更加复杂,学生素质与基础存在很大差异,给学校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高职院校,招生的类型更加复杂,有经过普通高考进来的,有对口招生的,也有“五年一贯制”的,生源非常复杂,这就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淡薄,缺乏上进心。相关调查显示,违规学生总是那些不思进取、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这类学生不会将精力、时间、心思花在技能钻研、知识学习上,学习主动性淡薄,缺乏上进心。由于这类学生学习基础差、不想学习,在学习成绩一直提不上去的过程中,丧失学习欲望,出现放任自流、自暴自弃的现象,最终成为学校管理难的对象。

(四)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均衡。在学校管理中,素质低、问题多、成绩差的学生容易成为同学、教师歧视的对象。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均衡。甚至还有教师在日常管理与课堂中抱怨学生难管、难教;在对学生进行处罚时,出现打击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的现象,使学生心理留下阴影,最终丧失学习动力。同时,这种错误的做法还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与生活中出现隔阂,给学生管理增添阻碍。

三、对策

高校管理的过程是学生和管理人员双边活动以及共同作用的过程,学生不仅是管理对象,必须接受管理,还必须主动参与到各项管理中去。同时,双边活动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管理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美、德、体、智等多方面的发展中。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理念,根据存在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从各个细节做好管理工作。

(一)做好情感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比,制度管理是高于情感管理的重要内容。情感管理,则是以学生不同的情感与个性为基础,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形式,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主动接受管理与教育,让管理活动更富有人情味。学生作为有情感、有个性的活动主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创作者与建设者,是整个时代进步的源泉。如果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是一味地追求管理力度,没有用理和情服人,只是单纯说教,不仅会影响管理效果,还会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出现思想叛逆,进而对教育目标造成影响。

另外,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有自己的社交活动,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不仅需要教师信任他们,关爱他们,尊重他们,也需要构建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是单纯的压制或者服从学生,也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它是一种建立在尊重、平等、关爱、信任基础之上的关系。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以伙伴、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生活、学习,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为学生着想,从而让师生关系更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关爱、信任不仅会赢得学生的敬重,还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另外,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消除学生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态也有重要影响,它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应根据学生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人格尊严,在正确对待学生、关爱学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营造更加和谐、民主、宽松、有动力、有活力的生活、学习空间。

服务学生,就是管理人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满足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应多对学生在心理辅导、学习、安全和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更加安心地学习。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多说鼓励的话语,少带讽刺的语言,多在学习中给予帮助。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应尊重不同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民族风俗,在生活上多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则需要从心理和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助;而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则应给予更多的心理辅导,不断健全其人格,帮助其健康发展;对于品行不端正的学生,应对其进行教育,多一些行为上的辅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各种服务工作,能从根本上体现服务育人的理念,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加强自我管理工作。在实际生活中,只要学生拥有创业意识、参与意识和能动性,都会希望在学习期间得到锻炼与成长。因此,学校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创设更加完善的空间,让学生主动进入各项管理工作中,进而感受到主体地位的影响。这种自我管理在高校管理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能动性、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等实践品质,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校内管理目标转换成自身发展的目标,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自律与责任意识。同时,它对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认识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优化教学环境,注重实践过程。优美的教学环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塑造人格也有重要的作用,能将强制性约束演变为自我约束。绿地、草坪、校园标志性景观等良好的校园环境,能熏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序、整洁的学习环境,会在无形中为学生带来压力,让品行不良的学生主动收敛行为,约束自我。因此,应注重环境建设,在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展现环境育人的理念,让学生在进一步完善人格的同时,努力发展。

另外,实践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自我塑造、自我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实践过程,将实践锻炼和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如顶岗实习、课程实训、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实践教学中主要抓好各个教育环节,进一步展现实践育人的科学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丰富多彩的演讲比赛、书法活动、报告会、图片展览中,开启学生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学生的素养,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博,任秉元.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伦理评价[J].科技信息,2010(2)

[2]石立宁,李晓雷,韩婧,等.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改革途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

[3]姜超.关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J].北方文学(下),2012(11)

[4]赵岳.浅析人力资源视角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管理学家,2011(12)

[5]刘博,焦娇.浅析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伦理问题的成因[J].现代经济信息,2012(8)

[6]满文通.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析[J].消费导刊,2012(5)

[7]张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作者简介】向 凯(1975- ),男,广西南宁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责编 苏 洋)

作者:向凯

上一篇:糖尿病中医药治疗论文下一篇:绿色物流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