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2022-04-17

摘要: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时代的关键词是信息化、知识经济,全新的时代特征冲击着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为各领域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提供了动力和途径。在行政管理领域,政府信息化在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一直冲在最前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1:

浅论新常态下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摘 要: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常新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概述、新常态下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国际相关经验借鉴等内容,试图分析未来改革方向问题。

关键词:改革;精干政府

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背景

1.国际背景

英国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发生在西方国家工业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当时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促使这场改革的发生。这场席卷西方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其突出特点为行政管理的企业化、决策民主化、执行高效化。简言之,缩小政府规模降低政府开支提高行政效率。

2.国内背景

国内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以深圳的“三分制改革”为标志的。深圳是中国改革发展的试验田,这场在深圳开展的改革也标志着中国加入WTO后行政体制在全球化影响下向前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1.相关因素

政府管理体制的演化主要基于两个层次—横向和纵向,横向代表着影响行政体制发展的内在因素,纵向代表着政府通过与市场、社会发生关系而导致的变迁。

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把改革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有机联系起来,二者互为目的和手段。

2.任务落实

在中国行政的主体是政府,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政府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更好地完成任务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影响国家现代化的因素是法治建设、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2008年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强调改革要与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相适应。

(三)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1.政府管理体制内部改革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其深层次的原因都是为了简政府提效率促公平。政府管理体制内部改革是指机构设置、职能设置、人事管理等。通过人员精简与机构重组以及建立具体的公务员奖惩、晋升、考评等配套制度,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内部予以明确固定。

2.政府管理体制外部改革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外部内容是指政府机构以外的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等内容。如要政府管理改革措施正常被执行,政府体制内部的改革需要与外部的政治经济法治建设环境相配合。外部环境决定内部机构的改革,同时检测指导内部改革。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一)从发展经济到发展民生

面对改革之初国家经济实力薄弱将蛋糕做大才首要任务,我们选择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现在国家有了相当的财富积累,这时期改革的重点从以往的重经济发展到了重保障。同时经济新常态,政府应该解决民生问题,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保证社会在改革中平稳发展。

(二)从政府权力到政府职责

在中国传统意义上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公共权力的行使模式是从政府开始自上而下单方向的。尤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权力有时会被滥用。在新常态下从重视政府权力到重视政府职责不仅是制度安排上的转变,也是政府工作人员在制度思想观念上的进步。

(三)从管理到服务

传统的政府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的角色都是监管者,这样的权力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也不利于社会的蓬勃发展。新常态下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的决定性的作用,政府要从主导者变为服务者。

(四)从机构臃肿到小而精

根据帕金森定律,随着政府机构的发展机构会越来越庞大,在总任务量既定的情况下工作效率会降低,部门机构之间也会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要学习引进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提高效率提高政府机构生命活力,尽量做到小而精的精干政府。

三、国外先进经验借鉴——德国“精干政府”

(一)精简政府任务

德国的精干政府首先就是精简政府的任务。将政府最核心的职能予以保留,将政府职权范围缩减到必不可少的程度。政务职务范围小能够使行政职务责任落实地更加明确。另外精简政府任务意味着减小行政开支。再者精简之后的政府只保留最必须的行政行为可以用最少的资金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公共服务企业化

公共服务企业化能够为社会生活增添升级和活力,同时这种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效率提升德国经济。德国经过国内汉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德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共服务企业化成功实践,已经在公共服务企业化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三)引用用企业先进管理经验

政府行政管理逐渐转化企业性管理,这样专业化的行政工作管理流程就会变得更加公开便于监督。在政府的企业化管理中也要加入危机意识、竞争精神和服务意识,同时也要努力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

四、中国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复旦大学竺乾威教授认为中国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实践中需要努力的方向是通过结构改革最终实现机构改革的目的。以往的改革重点是效率和技术方面的改革提高,未重视结构改革。结构改革的指向是政府权力,结构改革要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制国家的建设为基础,更要围绕合法政府政府、有限权力以及依法行使权力来展开。结构改革在全面思考和推进,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加强动力同时降低阻力等方面,以及渐进和激进相结合的方法方面考虑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未来的方向。

五、结语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带有风险和成本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更是如此。任何的改革也要顺应时代的大趋势而进行,顺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得到尽可能坚实的群众基础,改革的推行也才会被坚持贯彻。经济新常态下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顺应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规律的。但是在改革推行过程中无论是制度还是人、财、物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也都会使改革的成效大打折扣。如在推行过程中有的干部队伍想尽快地出政绩部分改革措施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也有一些时间跨度较大的改革措施因为干部换届而被中断。另外没有财务保障仅靠热情支持的改革也难以长久坚持而看到实效等问题。因此我国新时期新常态下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中也要克服各方面的问题,最终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114页.

[2]见《聚焦国家治理结构的重构》.(广州)《O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3月1日.

[3]杨心宇.現代国家的宪政理论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4.137.

作者简介:

刘志敏(198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现为陕西省委党校政治学理论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刘志敏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2:

电子政务创新发展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摘 要: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时代的关键词是信息化、知识经济,全新的时代特征冲击着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为各领域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提供了动力和途径。在行政管理领域,政府信息化在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一直冲在最前沿。电子政务为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给予新鲜血液,而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电子政务的创新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相互制约。因此,把握好两者的辩证关系,对加速推进进建设服务型政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子政务;政府管理体制

一、电子政务创新发展

关于当前电子政务的创新发展,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与功能整合

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普遍共识,就是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将各部门职能整合起来,方便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整合的过程中,要有服务意识,让民众参与的意识,应该大力提升基础网络中各信息系统的互容性和普及性。

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的基础网络不断普及和提升,大大促进了民众使用网络的方便性和快捷性,居民也愿意在线办事。虽说中国网民数居全球第一,宽带普及率也很高,但互联网上基本充斥的是娱乐,而忽略了为民服务的功能。整合数据的目的是应用到各类系统中,为民服务。

(二)无障碍设计

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意见稿”对无障碍信息交流作了规定,其中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发布重要或紧急政务信息时,应提供文字提示、手语等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市级以上政府网站以及其他规定的网站,需逐步达到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

无障碍的政府网站设计成为目前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一个突破方向。其中在英国,电子政务相关政策的《英国政府网站指南》提出了在建设政府门户网站过程中需要坚持的10项原则,首要原则是“吸引人的,可接近的,可用的”,概括起来就是指网站的无障碍性,推进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普遍的无障碍性和可用性设计。

(三)互动参与

Web2.0时代到来以后,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是非常深远的,对培养老百姓参与意识,提升公民素质,对政府的民主化进程产生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四)制定统一标准

在不同的地区建设电子政务,不仅要考虑电子政务建设,还要考虑用户的需求、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当地的条件。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标准,靠标准、规范、要求来实现电子政务的定位建设。

二、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体制

电子政务的发展使信息技术在履行政府职能和改善政府管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电子政务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有效的科学手段。电子政务就是将政府的职能有机的向互联网上迁移,同时也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的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支持。

同时,也为政府的组织体制、权力结构、决策方式和管理手段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一)理念转变。要求政府各级官员能理解电子政务公共行政理念,理解传统公共行政与电子政务公共行政的区别和联系;各级官员要逐步树立起服务型公共行政理念,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逐渐改变原先不合时宜的观念,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真正从内心里树立为公众服务的理想;加强专业知识文化建设,在整个政府部门强化电子政务公共行政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

(二)政务职能转变。要适应电子政务公共行政的要求,提高行政效率,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其中,改革的政府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理念,政府必须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明确哪些事情社会办不好,政府可以办好;哪些事情社会能办好,政府不能办好。前者定位政府亲自实施,后者给予社会团体支持来承担,或第三部门履行,政府只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这样,自然就会提高公共行政效益。

(三)工作业务流程转变。政务工作业务流程再造是公共行政改革的潮流。要适应电子政务公共行政,就要求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就必须相应改变行政业务流程,例如公开机制、常规性的行政审批等。这些是流程转变的必要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行性。

电子政务将有效提高政府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环境下,电子政务发展很快,相应地,政府必须以自身管理体制上的变迁来适应这种发展。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体制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看出,电子政务引入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政府管理体制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方面,同时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必定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支持,一旦无法提供足够制度支持,电子政务的发展就会遭遇巨大的发展阻力。

结束语:电子政务创新发展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在相对稳定的政府管理体制下,随着电子政务水平的提高和应用,所带来的效益会稳定地增长;另一方面,当电子政務水平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时,原有的政府管理体制很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制约和影响电子政务的发挥或需要,甚至成为其阻碍。这时就促使政府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改革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刘钊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篇3: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创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创新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多次讲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政府管理创新问题。他特别强调了三个方面:第一,“党和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体制要增强活力。就是说不要僵化,要用新脑筋来对待新事物”。第二,“要真正提高效率”。如果说经济工作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上,那么政府管理最终要体现在工作效率上。第三,“要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 这就是说,政府管理和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在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30年理论探索和实践中,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近几年,国家在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但总的看来,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在当前经济社会新形势下,政府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政府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与之相对应,政府管理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战略规划能力、公共政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因此,我国政府管理创新也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战略规划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是指管理者和组织者通过思考,在衡量影响组织未来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为组织创设目标、前进方向、焦点和一致性的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政府等公共部门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公共部门能否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取得更大的绩效,甚至还影响到公共部门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公正性。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受到渐进模式的影响,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习惯于解决眼前的问题,以至于无暇顾及政府部门的应有任务、方向及战略,导致了在很多重要的领导领域没有公共目标或者方向模糊不清,只顾短期利益,不顾长期利益,根本经不起竞争的考验。另一方面,已有的战略规划往往缺乏整体的思考,长期、中期和短期战略之间,整体和局部战略之间缺少有机整合,由此导致政府部门内部职能不明,协调不灵,彼此无法适应,从而丧失互补性。

2、公共政策能力。公共政策能力是指政府部门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管理创新行动方案的能力。公共政策能力不强,缺乏操作性,是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通病。这表现在:政府部门缺乏根据自身实际来制定的领导者,战略规划制定出来以后,领导者往往出于尽早看到战略实施效果的迫切愿望而匆匆上马,甚至认为制定实施计划是在浪费时间或延误战机;一些政府部门好大喜功,不结合自身资源状况来制定政策,不切实际,根本无法分步实施;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的方法,往往凭借管理者的主观臆断和历史经验,而很少运用科学的量化的标准。

3、资源管理能力。资源管理能力是指政府部门获取、配置并有效使用管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能力。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资源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但仍然有待提升。突出表现在:虽然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在不断增长,但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中央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上升;政府部门普遍缺乏具有战略思维的管理者,人力资源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比例都与管理创新的要求格格不入;政府的体制、组织结构,制度设计与管理创新的要求不匹配。

4、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是指将战略规划具体执行的能力,是将理想的目标转化为可见的现实的能力,项目管理是从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借鉴的概念,它在政府部门中被证明同样能提高绩效。项目管理在我国政府部门中的运用处于起步的原始阶段,项目管理能力也相对十分低下,在项目的实施中,政府部门对于时间、成本、收益、风险的关注甚少,项目管理极其不规范。

政府管理创新的目标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实现政府管理创新,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下决心将不该由政府管的事移交给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将大量的社会性服务事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和社区,使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履行好自己的核心职能。要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能,主要是促进全面协调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强化危机管理。要向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集中力量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扩大就业、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保护弱势群体等基本公共服务,并通过改革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或提供,加强对社会服务标准的监管,确保公共服务得到公正有效的提供。

2、改革组织结构。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可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地方政府可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设立或撤并机构;在政府运作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要求,对政府进行权责分解,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监督的关系,避免一个部门“一身三任”的弊端;在理顺层级政府关系上,按照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明确职责分工,制定法律法规,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法治化。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应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事业单位职能,政府和事业单位分别按自己的职能履行职责。要依照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征,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并根据分类不同,分步进行改革。要规范管理,对于直接从事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公用事业单位等,要抓紧建立行业服务标准、服务收费标准,并向社会和服务对象公开。

4、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机制,应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社会参与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政府听证制度、纠错制度。要强化行政监督机制,更加注重整体性设计,惩防并举,使政府内外监督相互支撑、相互衔接、形成合力。要建立对监督部门的责任追究机制,不仅要强调监督的权力,也要强调监督的责任。

5、推行政府绩效评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改进评估方法,实行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通过政务公开的平台和手段,进行公众测评、网上评议、专家评议,评估结果要与行政效能监督结合起来,与干部使用、评优、奖惩挂钩,实现目标、绩效、奖惩之间互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评估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6、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在信息化时代,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已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应以为公众服务为导向,强化互动和服务功能,提高应用水平,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探索网上办事、网上服务、网上监督的有效方法。

7、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制度。这是保证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应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必须明确责任,做到权责一致;要明确行政问责的具体内容、形式和程序,增加行政问责的可操作性;必须健全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制定落实法定质询、罢免的具体程序,创设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易于实施的责任追究制度。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方正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肖莉虹)

作者:张立维

上一篇:语文素质核心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预算压力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