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下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态势关乎国计民生的全局。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建筑产业也开始大跨越发展,然而,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使得行业危险系数较高,安全风险较大,严重影响了建筑产业的和谐发展,造成行业不稳定运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完善的体制政策监管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体制改革下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体制改革下行政管理论文 篇1:

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视域下的服务型政府构建思路

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发展形势发生了较大转变,政府部门要想提升自身职能作用,更好的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必须要结合目前社会发展形势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提高社会各界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从而更好的为广大群众进行服务。基于此,本文简要对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视域下,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路进行了分析,以期对相关人士起到借鉴价值。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创新应用

服务型政府在今天飞速发展的世界中并不是一个新奇事物,它也是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升华改进,落实成为人民服务的优秀政府,从而延伸出一系列创新的管理体制,但是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许多行政管理体制仍旧较为落后,无法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速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创新改革和应用。

一、创新服务型政府理论阐述

政府行政管理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关键,覆盖文化教育、经济建设、市政规划、社会发展、公共卫生、社会管理等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的覆盖面也在逐渐扩大,所承担的责任也更加艰巨。在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目的是降低各项资源投入成本的同时,提升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

(一)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依据

服务型政府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一个理论,它是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的,这也给服务型政府理论实践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的理论:中国人民的新政府必须是一个以人民至上为主的,一个能够时刻为人民充分考虑和服务的新政府,不同于旧中国的剥削压榨的其他政府,这样的理论来源便是现今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发展的基础。

(二)服务型政府创新价值分析

任何理论都是在不断地综合发展中的,从确立之初就应结合其他优秀的,正确的理论进行不断深化和加强,这便是创新。因此服务型政府又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从当今发展大环境上来看,它是一个个要求政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而它的精髓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时刻为民,时刻想民,时刻帮民的群众道路思想,无时无刻不以人民利益为先思考行政处事的目的。

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作用

(一)全面优化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必要措施

当今世界在一个国家之中,政府掌握着大部分的国民财产和公共资源,而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注重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需求的管理是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难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顺应这一需求,将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社会管理向不平衡地区和方面进行倾斜,正是要求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行改革创新。

(二)强化政府部门职能作用的必要环节

政府是公众管理的一个载体,其整个体制和行为也必然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势必要加以改善,这也是政府发展的一个共性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必然遵守一定规律,顺应规律发展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为了推动政府更好更全面地履行行政职能,强化政府的服务能力,就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不断地改革创新,符合现代政府的共性规律。

(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政府的行政职能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水平,因此提升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也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更快更好发展的必行之路。提升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效率,就必须要把社会公服务和经济文化建设发展各个方面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筹,将管理和服务相结合,扮演好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促进社会经济和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关于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策略

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与之前的许多国家体制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我国是以人民利益为上的民主型政府,但是由于我国发展的历史原因,在现今的政府体制和社会管理上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因素,对于这些不适宜的因素必须进行统筹规划,思考对策进行解决,不仅可以破除和社会主义发展不和谐的因素,更能大力发扬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促进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因此引发了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服务型政府的诸多思考。

(一)要保证社会整体经济的稳步发展

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关系国计民生,一个惠及民众,符合当前社会制度和政府管理目标的经济服务体系是一个政府必须拥有的经济服务职能,这一职能的建设关键就是要提升控制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能力,在这基础上做好物价稳定,民生就业,经济增长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等诸多方面的工作,提升管理效率,稳定前进,朝着更快更好发展的社会管理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要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行政管理作用

在一个政府体制中各级政府能明确各自职能和管控力度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管理的活力和创造性,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明确各自不同的职能,在各自应当管理的领域发挥自身管理的优势和加强管理力度,例如对于财政制度,各级政府要确立明确不同職能进行优化和改革,使之能够更好地为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发挥作用。

(三)要提升政府行政管理及服务质量

考核评价制度对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就是一个很好的指示,也是民众对政府行政管理成果的一个很好反映。所以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对于改进提升政府行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健全发展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与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的问责制度和奖惩制度是使得政府行政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的重要部分,可以使得政府行政管理服务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四、对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改革的建议

(一)创新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的许多改革最初是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单个因素进行改革,从而延伸到社会整个体系层面的改革方式,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如此,从单一职能的转变到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从管理方式的改革到服务型政府体制的创新,都是从单一改革转变到配套推进的结果,因此整个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基于总体建设发展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新,才能使得简单的层面进化到更加具体的层面。

(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方案

要从整体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就必须要对近期工作任务进行搜集汇总,合理规划和分配政府各个部门的任务,确立行政管理体制的整体方案,确立方案之后还要进行方案的优化整理,听取社会各方的中肯意见,针对方案中不足的要点进行合理更改和更新,要利用科学的理论对方案进行合理调节,再经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改进方案,最终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核通过。

(三)全面升级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近几年极为热议的话题,虽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大作用和成效,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行政管理中的部分政府职能已经影响经济体制的发展,所以要进行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宏观调控框架对于微观经济的噶与和影响,利用间接的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化管理,代替之前的指导性管理,使得市场的活力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市场各项功能能够高效发挥。

(四)稳步推进,找准创新改革的关键点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历程必然是具有很大的艰难性的,所以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把握度的关键,循序渐进地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创新过程中也要大胆地打开思路,从整体层面进行进行把握,整合相关赘余职能部门的权限,进行大部制改革,解决好职能和利益之间的矛盾,使得部门工作人员能够以工作为上,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和质量。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过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政府部分职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必须着力进行改革创新。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可以适当借鉴国外优秀的政府行政管理经验,进行改进提升,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制度,并应用融合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用理论武装自身政府的行政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地更新,转变政府智能,使得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断涌现新的活力,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汪倩. 服务型政府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 經营者, 2019(02):26.

[2]赵一鸣.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创新[J]. 今日财富, 2020.

[3]宣琳琳, 张佳婧. 黑龙江省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及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08):183-184.

作者:陈佳美

体制改革下行政管理论文 篇2: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建筑安全监管体系完善研究

【摘 要】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态势关乎国计民生的全局。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建筑产业也开始大跨越发展,然而,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使得行业危险系数较高,安全风险较大,严重影响了建筑产业的和谐发展,造成行业不稳定运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完善的体制政策监管体系。而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为建筑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使我们能够有效地改变政府监管效能层层递减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一些主要弊端,并根据行业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监管体系的措施,以期能够优化监管资源,降低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 体制改革 建筑安全 监管体系 优化措施

作为拉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性行业——建筑业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尤其是国家多项大型政策的实施,更是让建筑业深入地方经济发展的中枢之中。例如城镇化建设、路网、路桥、隧道、公益工程等等建设的大面积实施,使得见状也从业人数、资金投入、社会关注度等都远超其他行业。不过,在建筑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也屡见不鲜,每年全国建筑从业人员死亡人数居高不下,并且建筑重特大安全事故也是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行业生态,还严重阻碍了社会和谐化建设。建筑安全事故频发也折射出政府监管力度的薄弱,作为建筑安全管理的第一监管方,行政安全监管责任十分重大,而我们也必须正视目前行政监管在现实中的种种弊端,深入剖析造成被动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改革当前建筑安全监管体系,为构建和谐、有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而出一份力。

一、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建筑安全监管体系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且覆盖面广泛的监管态势,政府依据国家行政法律法规建立一系列的监管保障措施,对建筑行业的各生产环节进行安全监管,从设计单位到建设单位再到施工单位以及建筑材料供应单位等都进行有效地监管,并且还引入社会第三方建筑监理结构共同配合,对建筑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持续性监管,对建筑行业安全态势起到了巨大的平衡作用。不过,由于各地方政府监管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的监管手段,这与目前的市场发展态势已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政府安全监管措施的滞后性。

二、我国建筑安全行政监管存在的弊端

政府监管体系是国家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建筑行业生产的安全监督与管理也是国家管理建筑行业的重要职责。就目前来看,政府安全的监管机制建设一直未跟上建筑行业的变化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这也直接导致了建筑安全事故频发、现场安全管理混乱的现状。

1.政府监管法治基础不完善,致使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行政法律法规较少,主要还是在于《建筑法》、《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主要法理依据,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的标准不健全,以及建筑行业法政的迅速,致使许多标准滞后于行业的发展。最后导致建筑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现场安全管理也难以完善。其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法规标准的模糊性,使得法律的尊严受到挑战,容易造成投机取巧行为的发生。许多建筑企业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存在侥幸心理;第二,建筑单位的违法行为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期性,致使建筑安全管理难度增加,无法对违规企业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第三,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及标准不够具体,容易引起处罚纷争。

2.监督机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职能分工模糊。

我国各地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基本建设完善了行政建筑安全管理机构,而监管机构也大多从事行政管理、处罚、许可证发放等相关工作,这与监督管理的职能不符合,也容易滋生腐败。行业安全管理既属于事业单位范畴,又具有行政编制,这使得监管单位地位难以明确,其监管职责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其法律地位的模糊,也导致了监管单位职能权限的模糊性,在具体监管过程实施中,监管员职能不明,许多政府机构进行了多次的改革,造成监管机构职能重叠,各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致使监管资源浪费或者空白,这将会造成严重的监管漏洞。

3.监管力量薄弱,执法不规范。

当前,我国建筑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许多地方对于相关规定的执行却大打折扣,致使政策法规难以落到实处。同时,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安全意识薄弱,执法不严,使得安全监管制度形同虚设,而许多监管单位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对企业违法行为熟视无睹,甚至隐瞒上报安全事故,在处理事故责任时大事化小,最终导致安全监管成为某些人手中的牟利工具。另外,地方建筑安全监管机构大多实行自费自利,单位为保证足够的行政花销而只维持较少的监管人员数量,使得监管人员安全巡检的范围十分广大,所要处理的工作也十分繁重,难以保证监管质量。

4.监管单位之间未形成有效合作与互相监督,监管单位不透明,存在一定的“暗箱操作”空间。

当前我国建筑安全监理单位在执法过程中,经常引入第三方社会监理机构,共同进行工程监管,然而,各监管单位在监管内容、监管结果等方面并未形成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同时,监管单位之间并未形成互相监督,使得监管单位权力过大,致使监管不透明,极易造成暗箱操作,滋生腐败行为。

三、改革建筑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执法标准。

要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安全监管体系的弊端,那么就必须从制度和法律上给予明确。将建筑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整套完整、不重叠、高效的框架体系,使法律法规体系化、标准化。同时,制定相关监管执法标准,使法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另外,要加强对于地方与国家法规之间的融合建设,使二者的标准趋于统一。

2.丰富化监管途径,提高监管能效。

在安全监管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一管到底”的监督模式,对监管目标进行分层,并按照优先级进行分层监管和重点监管,以利于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监管效率。同时,要将监管行为向政府立场转变,使企业明确安全责任,并重视自我安全建设。

3.加强监管机制建设,既分散权利,又明确权利,做到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

要明确建筑安全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行政地位,加强机构主体建设,从根本上保障监管职能的落实到位。为此,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1)合理划分各主体的职责和权限。在监管制度建设中,要合理划分各监管部分的职责和权利,明确源头监管与工程监管的责任,并提高执法力度,对相关违法行为按照规定坚决给予惩处。

(2)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安全监管中介结构包括社会工程监理单位、信托单位、保险行业等相关机构,在安全管理机制建设中,要明确各中介单位的业务范围,使其业务行为接受政府监管,共同服务于工程安全建设。

(3)加强监管机构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防止出现多重监管和监管空白的行为。

(4)优化人才建设,提高监管队伍素质。人才建设是体制建设的根本所在,监管工作是由人去完成的,因此,必须将人才机制建设纳入到体制建设的优先级之中。在监管队伍建设中,要发挥监管工程师、监理师的作用,对个监管层面人员进行定期的法律法规培训以及执法演练。同时,进行定期的考核与奖惩激励行为,构建有效的用人机制,以培养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责任感的监管队伍。

参考文献

[1] 刘铁民《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建设》.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

[2] 侯长青《基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的建筑安全监管体系研究》.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3)

作者:王卫超

体制改革下行政管理论文 篇3:

大数据背景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对策

【摘  要】大数据在历史因素与发展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同时促进了数据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烦琐复杂,无法适应当前数据化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论文介绍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新契机,全面阐释了大数据背景下引发的网络安全问题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行政管理;网络安全;信息化

1 引言

在大数据背景下,行政体制改革是各国都比较重视的问题。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挫折中发展,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大数据对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想要促进政府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需要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改革与发展,信息化可以提高办公效率,将行政管理与大数据有机地结合,可以为我国的公共服务建设和政府行政管理奠定基础[1]。

2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

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行政管理部门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公共性和法定性并存是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地位表现,增强政府的办公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目的。但是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因缺乏经验和科学依据,在改革中面临了许多的困难和难题。改变是改革的根本,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创新会和传统的模式相互碰撞,产生冲突和矛盾,使得系统性和持久性无法被保证[2]。更好地让政府行使相应职能才会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在改革出现矛盾时不能及时去解决,传统的制度依然会存在。要在规范的体系下确保执法公正地去进行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3 大数据背景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新契机

3.1 提高行政管理部门办事效率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行政管理体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继续沿用旧的管理模式,墨守成规地进行发展。数据是信息时代的基础,可以提升信息的互动和效率,大数据可以提高数据的传播速度,提高行政管理部門的办事效率,优化政府服务。

3.2 促进了行政管理透明化

民众最关心的行政管理部门的问题就是信息公开透明度。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很多流程不能为公众所认知,在管理方式上闭塞和单一,造成民众对政府工作的误解,容易形成管理冲突,不利于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对于正常工作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相比,大数据背景下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托各大门户网络发布完整,可以多样化的方式公开政府信息,具有时效性的在线办事程序,由专人负责更新内容和答疑解惑,更是确保了信息及时准确性和条理清晰性[3]。信息的公开透明,缓解了跑路办不成事的局面,便于查找确保民众的办事效率。

3.3 简化程序、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

行政管理体系的现代化模式是办公与管理模式数据化,传统的办公模式被通讯服务和网络数据所代替。当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压力因为信息数据化有所缓解,信息数据化加快了信息传递,有效节约了人力和物力,相比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网络传递各类文件和通知优势更加明显[4]。之前去办理行政事务需要来来回回去政府办理,既浪费时间又增加矛盾,这些要求多、环节多的复杂程序让人们头疼,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措施可以解决这一现状。数据化时代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办公信息化提高了办事效率。

4 大数据背景下引发的网络安全问题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对策

4.1 加强全民网络安全意识

大数据背景下,恶意程序、黑客入侵和病毒感染等问题不断出现,会给行政管理部门造成信息泄露的风险,如果信息被泄露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要大肆宣扬,相关单位要深刻地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尽量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因信息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信息泄露风险。健全网络安全社会化管理体系,要增强全民网络安全意识,行政管理部门的网站具有地方权威不可侵犯的特性[5]。

4.2 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增派网络警察

建立网络安全制度要与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大宣传,增设虚拟网警,促使民众统一思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维护网络安全。

4.3 严防网络安全事故,设立专人管理网络

行政管理部门的网络信息被篡改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专设部门进行门户网站日常维护,采取责任落实到专人的方式[6],严防恶意程序对网站进行篡改,有效控制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

4.4 完善相关网络安全法律制度

在网络安全方面,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为了确保网络环境绿色纯净,政府颁布了《网络安全法》,虽然有明文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存在问题,网络安全法律制度不够健全[7],不能全面地制约和打击网络犯罪分子。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补充条例和规范制度,创造和谐干净的网络世界。

4.5 以公众平台为跳板,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融合

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诸多方面的问题,而获取信息的渠道局限性很大,一般只会从信访书信等方面得到信息。大数据背景下,行政管理者可以将公众平台作为跳板,创建收集问题新渠道。在日常处理问题收拢汇总准备时,此时公众平台可以发挥作用,当面临棘手的问题时,行政管理者可以通过公众平台去征集民意,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8]。

4.6 在门户网站的基础上创建数据采集整合新模式

想要确保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处理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需要将第一手数据进行专业的数据分析。在进行下一步行政规划之前,需要从之前的数据中提炼发展方向、核心观点等一系列内容。以网络技术为依托进行民意采集,这种方式可以极大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而且,线上的民意采集更具有真实性,大数据背景下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很好地开展多方面工作。

5 结语

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其具有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特点。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大数据背景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对策需要抓住时代的黄金机遇,在制定各项政策时,使之有效地贴近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各项改革方针和政策,迎接新的发展契机,促进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发展[9]。

【参考文献】

【1】张杰,李晓博,刘明鑫,等.大数据时代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J].营销界,2019(43):84+88.

【2】董文丽.大数据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4):140-141.

【3】张乐.大数据下政府行政管理的改革方向論析[J].管理观察,2020(18):71-72.

【4】米加宁,彭康珺,章昌平.大数据能驱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吗?[J].电子政务,2020(01):13-19.

【5】侯佳儒,尚毓嵩.大数据时代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重塑[J].法学论坛,2020,35(01):13-21.

【6】王立军.大数据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9,33(01):16-21.

【7】罗甜甜,陈运雄.大数据时代政府管理创新:现状、问题与对策[J].理论观察,2017(04):71-73.

【8】邹海峰.我国政府统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7(06):11-14.

【9】弓顺芳.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山西档案,2017(01):64-66.

作者:任静

上一篇: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下一篇:批判性阅读大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