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

2022-10-27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8年8月20日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这意味我们正全面进入“全民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舆论主体多元化非理性化、舆论平台多样化、舆情扩散快捷化,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负面舆情旋涡。如何应对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逐渐成为高校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的误区

目前,无论是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还是实践中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均存在以下误区:

(一)误区一: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说到网络舆情,人们第一想到的往往是有突发事件。但实际上,高校网络舆情不仅包括突发事件的舆情,也包括其他师生参与度高,或者影响学校事务管理或稳定的舆情。比如萨德事件,就引起了广大高校师生在网上的热议。就事件本身来看,并不是产生于校园的突发事件,却引起了校园舆论轰动,此时,仍需要学校的管理部门进行舆情应对,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二)误区二:重事后化解,轻事前监测引导

目前,许多高校并不重视事前的舆论监测引导,往往是负面舆情出现才手忙脚乱的应付。由于网络舆情往往具有突发性、易扩散性、不可控性等特征,事后化解不仅不够及时,甚至还会引起公众的合理性怀疑。

(三)误区三:舆情应对工作是宣传部门的事

从广义来说,舆情应对工作应该是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此,目前许多高校的舆情应对工作是由宣传部门负责。但是,要做好舆情应对工作,仅仅依靠宣传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舆情应对往往同思政工作密切相关,需要学生工作部门、思政课教师等形成合力。否则在出现舆情的时候,往往会错过最佳发声时间,也容易出现口径不一的情况。

(四)误区四:舆情都是负面的

人们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解往往是突发事件、学术不轨、师德失范等负面信息,如“浙大学生干部耍官威”等。因此,目前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负面网络舆情的应对上。

百度百科上对舆情的定义是: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去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

既然是一种“态度”,就不会都是负面的,经常也有正面的。如近期网上热议的有高校“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22人被退学40人被留级”,充分体现了学校为提升办学质量勇于“壮士断腕”的决心,广受好评,无疑是正面舆情。

(五)误区五:对舆情“一删了之”

目前,高校对负面舆情的应对措施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删帖”或“禁言”等解决办法,以为这样就不会扩散,但结果往往相反。自媒体时代,公众发布信息平台和方式多样化,舆情信息往往是“删之不尽,禁之不竭”的。

二、进一步厘清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人们对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之所以有诸多误区,其实在于没有准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要谈如何应对,我们就应该进一步了解我们要应对的对象。目前,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学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和内涵的定义也不同。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

(一)从舆情同高校本身的关系来分析

舆论同高校职能有关。这类舆论或事关国家利益或政策法规,或涉及社会热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议论。比如萨德事件、昆山龙哥被杀案、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等。高校师生对这类新闻关注度比较高,往往会成为网络发声的主力。这类舆论表面看是同高校无直接关系,但作为高校本身,却不能无所作为,需要积极应对,维护国家利益,宣传政策法规,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这是由我们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所决定的,是高校必须承担的政治任务。特别是涉及其他高校的舆情,各高校更应该及时自查,避免引起连带效应。比如,近期网上热议的“退学生会要写5000字检讨书?”,实践中为了避免学生干部流失,许多学校也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此时,学校就应该及时关注舆论动向。

(二)从舆论平台的类型分析

1. 网络公共平台

比如各类贴吧、社区等,这类平台的网络运营商跟学校没有关系,属于网络上的公共平台。它的信息发布者、跟帖评论者均不能确定。在这些平台上的舆情信息,应对起来难度往往更大。

2. 学校官方平台

主要指学校经过官方认证的信息发布平台,比如官方网站、微博、微信、QQ公众号等。这些平台由学校自己进行运营,是学校宣传工作的主要阵地,也是应对舆情的主要发声渠道。

3. 学校半官方平台

主要指学校的各类组织的网络平台。如各类社团组织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这类平台,一般不是由宣传部门负责运营,信息发布的严谨性上有所欠缺。这类平台如果管理的好,会成为宣传正能量的重要渠道,也是舆情应对的重要平台。但是如果管理不好,往往会因其半官方性质,更易引发舆情。

4. 个人信息发布平台

主要指高校师生的个人信息发布平台,现在主要媒体有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时代,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个人的微信、微博、QQ,他们发布的内容很有可能会引起舆情。但对其进行监测并不容易,应对的策略也往往以引导为主。

(三)从舆情的性质分析

前文已经说过,其实,舆情并不单指人们通常理解的突发事件舆情等负面舆情,也包括正面舆情。如果重视正面舆论的引导和宣传,则可有效的减少或避免负面舆情的产生。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一)做好顶层设计,舆论宣传工作实现归口管理

各高校的舆论宣传平台很多,仅官方平台就有的由宣传部门负责,有的由团委负责,有的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不仅不利于宣传口径的统一,也不利于责任的落实。

因此,要做好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应对,高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舆论宣传工作应实现归口管理,建立完善以宣传部门为主导,相关部门辅助配合的舆情应对工作机制。这样既可避免因信息发布不当造成负面舆情,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反应及时应对,也便于统一宣传口径。

(二)建立完善机制,加强平台建设和舆情监测

1. 加强平台建设

(1)要及时开通微博、微信、QQ认证空间等官方平台,一旦发声舆情,可以通过这些公众常用的渠道发声,及时的澄清真相,避免误会。(2)要及时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够快速的明确职责,统一口径。(3)高校应该进一步畅通学生反映诉求的渠道,让学生可以通过正常途径反映诉求,表达愿望,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2. 区分平台性质强化管理

对于网络公共平台,如贴吧、论坛等,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由教师、学生干部等组成网络评论员,在舆论平稳期加强舆论监测,在舆论爆发期,澄清事实真相,发布正面信息,引导舆论方向。对于官方平台,务必落实责任到人,凡对外发布的信息,由有舆论宣传经验的专人负责审核把关,避免因信息发布不当造成舆情。对于半官方平台,特别是一些社团组织,要确立指导教师,审核发布内容。在舆情爆发期,要加强对学生组织的舆论引导,避免跟风或发布不当言论。对于个人平台,主要是进行舆情监测。要建立“学生干部—辅导员—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的四级反馈机制。比如,指定学生干部及时关注全班同学的QQ、微信等,一旦发现舆情苗头,及时上报辅导员,由辅导员根据情况及时处理,或将近期舆情重点上报学生工作部门,层报宣传部门,明确舆情引导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高校教师加注学校名字的个人认证账号,一定要建立相关制度,有必要的情况下要进行审批,避免因为教师发布不当言论将学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三)树立“大宣传”意识,打造舆情应对共同体

(1)重预防,发挥思政队伍在网络舆情应对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以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主题班会为发力点,针对当前的舆情重点,及时进行引导,避免通过个人平台引起负面舆情。

(2)建立负面舆情应急反应机制。自媒体时代,舆情从形成到爆发用时非常短,一旦出现负面舆情,留给高校的应对时间非常短。如果不能快速进行应对,很有可能会导致舆情进一步蔓延,甚至出现次生舆情。所以,建立负面舆情应急机制非常重要。建立“宣传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相关责任人或管理人员”的三级应急机制,以“谁引起谁调查反馈”为原则,及时查明情况,通过官方渠道通报情况或采取处理措施。

摘要:对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目前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都存在许多误区,要避免误区,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厘清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有效应对自媒体时代给高校舆情应对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应对

上一篇: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大主题宣传探索下一篇:浅谈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起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