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

2022-10-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成为人们获取信息, 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 对网络的应用更加普及, 如何做好高校网络舆情控制成为高校管理者进行管理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然而, 高校网络舆情与其他领域所显现出的网络舆情不同, 有着自身的特点, 高校管理者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 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及容易引发的不良影响, 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的应对策略, 为构建和谐、稳定的高校环境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公民通过互联网获知社会事件并对其产生不同的看法, 以此进行舆论表达, 是一种社会舆论表达的总和。而高校网络舆情则是专门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一种舆论方式。它以“校内外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为主要的对象, 通过校园论坛、个人空间、微博、贴吧等方式来展现。而高校的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

(一) 从众性特征。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集中地, 它天然带有群体性的特点。高校学生在群体之中生活, 需要倾听和表达, 高校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 但是他们有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仿的年龄, 对一些问题、现象的看法常常相似。高校网络舆情正因为学生的群体性特点引发了它的从众性。从众性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之下改变自身意见, 力图与周围环境达成一致的行为。高校学生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会不自觉地跟随舆论风向, 造成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二) 隐秘性特征。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媒介, 具有即时性与隐蔽性。高校学生不需要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通过计算机就能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新型的人际交流方式, 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隐藏在计算机背后, 无所顾忌地表达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表达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但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提出了挑战。

(三) 突然性特征。互联网的快捷性既方便了学生与学校的交流,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学校论坛、贴吧、QQ群等发布消息或者发表评论, 而这些消息会迅速扩散, 一旦学校监控不力, 就可能造成一些突发性的事件, 如一些虚假信息的散布造成的学生恐慌, 一些激烈言论的扩散造成的学生暴动等等。

(四) 任意性特征。网络给高校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舆情的监控造成了不利。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任意性, 一旦缺失网络监控, 任何具有上网能力的公民都能通过网络发表个人观点。而现今很多高校网络监控松散, 对学校的各项网络通信缺乏监督和审核, 任何人都可以在学校论坛、贴吧上发送信息。这种网络舆情的任意性, 也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所引发的不良心理表现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从众性、隐秘性、突然性和任意性的特点, 这就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高校的网络舆情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积极方面, 一是消极方面, 对此高校管理者都应引起重视。对于积极舆情, 学校领导要给予适时引导, 让舆情发挥更大效益。针对消极舆情, 学校领导应该想方设法进行疏导, 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需要响应国家“以人为本”的号召, 为满足学生需求而努力。为此, 高校管理者应明确认识高校网络舆情会引发的不良心理表现并针对这些不良心理进行相应辅导, 力图找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最佳策略。

(一) 过度的自我表现。大学生在高校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 还要学习一些社会技能。其中,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际交往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 还包括网络交流, 学生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看法、意见通过文字、符号、表情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 这种自我表现会受到外界舆论的干扰, 演变为自我膨胀。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 而网络的隐蔽性为他们的表达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场所, 学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 完全释放自己, 这也会造成学生长期沉溺网络虚拟世界, 逐渐迷失自我。

(二) 焦躁的心理状态。高校网络舆情涉及面非常广, 不仅包括社会热点、政策措施, 还包括学校新闻、校园新规等。这些舆论信息的发布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焦虑和恐慌。而造成大学生焦虑的主要来源有三点:第一, 就业压力。各种就业信息的网络发布会给学生造成压力, 使他们产生对前途的担忧。第二, 信心危机。大学生喜爱特立独行, 喜欢在网络空间发布一些个人信息, 如逛街购物的收获, 各种奖状奖励等等, 这容易产生攀比心理, 引起浮躁情绪。第三, 竞争压力。高校网络常常会公布一些高校排名、专业排名信息, 这些信息的公布容易引起学生间的盲目竞争。

(三) 失衡的心理宣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 为了推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也不断改革, 信息更加公开。但是, 近年媒体不断曝光贪污腐败、事故危害等信息, 这些信息的公开也引起了大学生的不满。与此同时, 社会上的一些分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也引起了大学生的担忧, 造成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有所降低。而且, 这些网络信息常常只有前期报道缺乏后期解决, 大学生们为了探寻真相, 宣泄心中不满情绪, 难免就会发布一些激进消息, 产生负面影响。这就会造成负面舆情的循环产生, 对高校的校园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四) 困顿的未来期望。我国社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很多政策法规仍不完善, 许多思想观念仍借鉴西方经验。由此, 也产生了价值观与文化观的冲突。现今的大学生正处在思想转型的关键时期, 他们在高校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不停更新自身思想观念。但是, 现实的一些负面报道容易使他们产生迷惘和困惑。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高校和学生关心的重点问题。高校学生在现今网络舆论下, 不仅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还必须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从网络舆情造成的迷惘困顿中走出来, 重拾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策略

随着技术的进步, 高校管理不仅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档案管理, 还包括网络舆情管理。现今的高校教学与网络密切相关, 教师上课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 学生学习离不开网络辅助。另外, 网络也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 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管理者的必修课, 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完善应急处理制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阵, 除了担负为国家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职责, 还担负着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的职责。为此, 高校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 随时掌握舆论导向, 一旦发现不良舆情及时导正, 并预先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制度。高校是学生密集区, 不良舆情的产生会造成安全隐患, 学校对负面舆情的处理应该快速直接, 可以借鉴危机处理的“3T”原则, 产生舆情问题时学校首先牢牢掌握住舆论信息的发布权, 及时发布真实、全面的相关信息, 做到“源头掌控、动态把握、应急处置”三者结合, 让学生享有知情权, 稳定学生情绪。在稳定学生情绪后, 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当然, 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有处理问题的魄力, 还应该主动借鉴他国或他校的经验, 预先制定出一套应急处理方案, 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反映, 迅速控制住局面, 避免事态的恶化, 降低负面影响发生的可能性。

(二) 培养“意见领袖”, 导正网络舆情方向。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受众是高校教师和学生, 为了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校管理者应该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来导正舆论风向。“意见领袖”, 顾名思义是对意见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他们活跃于人际传播的网络中, 通过向他人提供意见、信息, 对他者施加影响。这些“意见领袖”是网络舆情的中介和过滤者。高校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批“意见领袖”, 既对网络舆情起到监督作用, 也能及时导正网络舆论风向。当然, 这些“意见领袖”必须是教师、学生中具有影响力、思想境界高、理论素养成熟的一批人。高校管理者可以让这些“意见领袖”担任贴吧版主、论坛版主等职, 一方面监督校园网络的信息发布, 另一方面及时跟贴回应维持网络秩序。

(三) 增加学生意见平台, 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疏导学生不良情绪。为此, 高校应该通过学生意见平台的设立, 为学生情绪表达提供机会。高校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知情权, 并且让他们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力, 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想法。这既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也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 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努力。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站、论坛等地专门设立一个学生意见平台, 或者可以开一个领导意见邮箱, 并派专门人员及时收发回复, 了解学生的动态, 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另外, 学校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责任意识, 明确部门分工, 避免发生网络舆情问题时出现推诿现象。

总而言之,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在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特征的前提下,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完善应急处理制度, 培养“意见领袖”, 导正网络舆情方向, 增加学生意见平台, 疏导学生不良情绪, 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上一篇:晋中地区主栽大豆品种产量影响因素浅析下一篇:浅谈CAI课件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