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工作年报审计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推进,政府审计的作用空前强大,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深入开展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对促进审计机关依法审计,保障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监督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以及提升审计工作和政府机构的透明度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开工作年报审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开工作年报审计论文 篇1:

事业单位年报审计工作探析

[摘要]事业单位年报审计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财政监督工作方式的创新。文章从进一步发挥事业单位年报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出发,在对过去两年试点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举措。

[关键词]事业单位 年报审计 总结 举措

2010年12月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市级事业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表和部门决算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沪财会[2010]76号),意味着上海市开始建立完善事业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表和部门决算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此项制度的实施旨在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行为,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促进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浦东新区开展年报审计工作的总体情况

浦东新区财政局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2012年启动了事业单位年报审计工作。2012年、2013年为试点阶段,2014年起全面铺开,对象是浦东新区区级使用财政性资金的事业单位,审计方式由财政部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符合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

(一)年报审计的基本情况

2012年对新区教育及卫生两个系统内的62户事业单位开展年报审计试点,审计报告反映60户单位存在问题,共发现问题户次207个(相同问题不同单位累计计算);2013年进一步扩大范围,对新区12个系统内的166户事业单位实施了年报审计工作,审计报告反映160户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共反映存在问题户次768个。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1.资产管理较薄弱。事业单位重资金预算,轻资产管理的现象较普遍,国有资产闲置、浪费、资产流失风险较大。主要表现:房屋建筑物、汽车类等固定资产权属不清晰,未经批准超标准购置汽车,未经批准出借、出租、处置固定资产,未定期盘点清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账账、账卡、账实不符;对外投资权属不清晰,投资不入账,对外股权投资疏于管理,被投资单位关闭、停业导致投资资产无法收回,产生坏账;随意出借大额资金,应收款项长期挂账不处理,应收单位关闭、停业致应收款项无法收回;现金管理存在漏洞,现金收入不及时入库,个人挪用巨额公款等。

2.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报表未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经济业务事项。存在会计处理不及时、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会计处理不当等情况。主要表现:资产增减未能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单位收支在往来科目核算,未确认收支;基建项目未独立建账核算,并按规定并人大账核算;单位发放职工薪酬未通过“应付职工薪酬”或“应付工资”科目核算;未规范核算医疗和药品收入等。

3.预算执行不严肃。预算编制不细化,预算执行有偏差。主要表现:预算收入编制不完整;人员经费、三公经费超预算支出;专项预算执行率低,有偏差;未按规定执行政府采购程序等。

4.决算报表编制不完整。部门决算报表编制与会计账簿脱离,填列数据与单位财务会计报表数据不一致,部门决算报表未能反映单位的全部收支。如上级部门或条线拨入的专项收支未在决算报表中反映,有些单位由于收支不平衡,在决算报表中虚增收入。

5.内控制度不健全或不执行。单位各项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但与现行管理规定要求不相符,未执行。特别是资产管理、财务会计管理方面。主要表现:资产未能定期盘点、清查;资产购置没有相应的入库、验收程序;记入会计账簿原始依据不规范(报销的发票抬头与单位名称不符、发票不真实合法、未附明细清单等);往来款项未及时清理,3年以上款项挂账较多,存在坏账风险。

(三)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加大了财政监督力度;二是促进事业单位主动加强财务会计管理的有效手段;三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顺利推进部门决算批复制度和部门决算信息公开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四是为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不断加大对注册会计师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审计报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报告质量较高,但还有不少审计报告的质量有待提高。

1.对重点问题披露深度不够。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调查了解不够,报告披露信息不全,揭示问题浮于表面,报告使用者不能通过审计报告看清问题实质。

2.审计适用的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准确。问题性质判断不够准确,引用法规条款不准确,导致判断错误。

3.对问题性质把握不统一。各事务所之间,各注册会计师对问题性质的判断不统一,同样的问题在不同事务所及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披露情况不一致,有的作为违规问题披露,有的作为其他事项披露,有的不予披露。

4.审计报告的格式不统一。虽提供有各类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明确了需要披露的内容,但是各事务所撰写报告反映的程度不一致。

经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本身业务素质、执业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被审计单位配合不到位的原因。

1.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有待提高。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熟悉企业委托的审计业务要求,但对事业单位执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财政管理方面的规定不熟悉;另外有些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对年报审计工作不够重视,未能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充分沟通,导致在实施审计时出现问题披露不深刻、问题性质判断不准等方面问题。

2.被审计单位支持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办法不熟悉,从而造成了基础数据不完整或不真实;二是对审计工作有抵触情绪,对有些敏感、棘手的问题,未如实向审计人员提供资料或告知相关情况,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受到限制,导致有些问题信息披露不完整,或判断不准确。

(二)审计结果的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开展事业单位年报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单位财务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对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是年报审计这项工作发挥作用的关键。两年试点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狠抓审计问题整改工作,促进审计结果的利用,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审计结果的利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1.从被审计单位层面看,很多单位还停留在就问题整改而整改的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有些被审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整改态度很好,但没有实质性的整改方案和举措,对一些容易整改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对有些难度的、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问题,或涉及其他部门或单位的问题,就搁置起来了,也未从审计发现的问题中发现管理薄弱环节,从建立完善制度的高度去进一步强化管理,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

2.从新区财政局层面看,也仅限关注被审计单位对问题的整改,没有从制定完善制度层面强化财政管理。有些问题也反映出财政部门作为职能管理部门存在制度规定缺失或规定不明确、政策宣传不到位等薄弱环节。两年的试点审计,反映了被审计单位在资产管理、预算执行、决算报表填报、会计核算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另外,目前的审计内容与财政管理要求的契合度较低,也限制了审计结果在财政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对策建议

(一)采取措施,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1.抓好选择与考核,提高中介机构质量。一是注重招标质量,把好初审关。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制定并细化反映年报审计特点和要求的投标合格条件和评标标准,通过技术指标拉开差距作引导,选择具有一定规模,业务能力较强,具有市级、区级事业单位年报审计工作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中标,参与新区的年报审计工作。二是强化对事务所年报审计的培训考核。事前做好培训布置工作,就新区相关管理制度、文件、审计业务需求等内容加强对事务所审计人员的培训、指导;事后加强考核,制定完善考核办法,强化对事务所的考核管理,提高事务所审计工作质量。

2.优化工作流程,确保沟通畅通。事业单位的年报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单位较多,环节较多,因此制定有效的工作流程相当重要。工作流程设计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确保财政部门内部各相关处室、单位、相关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各个参与此项工作的部门单位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确保年报工作实施前、中、后整个过程中能进行充分有效沟通。二是要明确各涉及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要求,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从而保证审计报告质量。

3.扩展审计内容,为财政重点工作服务。事业单位年报审计应有别于企业年报审计,除了关注财务会计报表外,还应注重单位预算编制、执行、决算,财政管理制度执行等情况,使年报审计为财政重点工作服务,提高审计报告使用效率。审计内容上,可以结合财政管理重点工作,每年进行增减变化。比如:增加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执行情况检查;结合财政信息公开的要求,增加信息公开方面的数据审核工作;结合决算批复工作,增加决算报表数据填报审核工作;结合新的资产管理制度规定,增加制度执行情况检查;结合国库单一账户推进,增加单位执行情况检查等。

4.加强宣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在事业单位年报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取得被审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合相当重要。从两年试点情况来看,审计报告中有些问题没有得到披露,一部分是因为被审计单位不配合造成的。被审计单位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对有些敏感的经济业务事项不愿意提供更详细的资料线索,导致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受阻,无法准确判断问题性质,从而影响了审计报告质量。因此,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将年报审计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流程、需要被审计单位配合支持的事项等内容,事先做好宣传动员,告知被审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达成统一的思想认识,积极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做好审计工作。

(二)建立机制,促进审计结果的利用

审计结果能否得到有效利用是年报审计工作目的是否实现的关键一环,从促进整改、公开、反馈、考核问责等方面人手建立健全机制,促进审计结果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年报审计工作绩效。

1.建立整改促进机制。财政监督部门将审计报告收集汇总分析后,下发整改通知书并要求限期整改,在下一年的审计中,再次审核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财政相关业务处室要跟踪督促整改,并将审计问题作为监督内容强化日常监督。此外,要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对共性问题要进行梳理和分析,应该从管理源头上找原因,进行建章立制,实现发现一个、纠正一个、规范一片的效果。

2.建立反馈和报告机制。审计结束后,要及时将审计结果报送相关部门,以便及时掌握审计情况;通过审计报告的分析、提炼、整合,深入分析被审计单位年报以及审计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着力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反映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3.建立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信息公开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监督,要建立审计结果公开机制,根据具体情况在适当的范围公开审计结果,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公开力度,落实案件移送制度,强化审计作用和效果。

4.建立考核惩处机制。将年报审计工作纳入财政对预算单位的考核体系,将审计结果与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挂起钩来。建立整改追踪查访机制,重视责任追究和整改规范。

作者:胡彩霞

公开工作年报审计论文 篇2: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推进,政府审计的作用空前强大,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深入开展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对促进审计机关依法审计,保障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监督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以及提升审计工作和政府机构的透明度等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各省级和直辖市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政府审计信息; 信息公开; 公开工作年报

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步入正轨化。现阶段我国审计机关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开展的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着哪些不足?笔者主要对各省级和直辖市审计机关的网站以及部分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总结和分析各审计厅(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审计厅(局)的门户网站初具成效

通过门户网站进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方式优点非常显著,公开速度快而成本相对比较低。通过调查,发现除了西藏自治区审计厅外,其余各省级和直辖市政府审计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门户网站,各级审计厅(局)的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其公开政府审计信息的主要方式。以2013年为例,河南省审计厅主动公开的各类信息共计1 759条,通过门户网站发布的信息为1 273条,占主动公开信息数量的72.39%;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进展相对较慢的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在其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公开了行政公文共计62条,而专栏访问量累计超过了155万人次。

在各省级和直辖市政府审计的网站上,都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专栏一般被放在网站显著位置并且在专栏中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指南、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目录、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政府审计信息年度工作报告等内容设立了专门的链接,使得访问客户可以直接到达需要信息的所在页面。除了设置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专栏,许多网站还设置了搜索栏,可以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各审计厅(局)在网站信息公开的形式上也不断创新,例如上海市审计局将一些政府审计信息以声音和图像的方式公布在网站上,满足各类社会群体方便及时地获取政府审计信息。

(二)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数量增幅明显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根据对2008年至2013年间各审计厅(局)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数量进行分析,发现每年均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由于在2008年《条例》实施以前,大多数审计厅(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并没有形成制度,其公开的信息数量较少,而上海市审计局按照《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从2004年起开始进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属于开始比较早的审计机构。表1是对上海市审计局自2004年起至今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数量的统计数据,除了2004年第一年开始公开政府审计信息时信息数量较多外,2008年开始实施《条例》以来,其主动公开的数量显著提升,公开的内容不断充实,质量不断提高。

(三)依申请公开次数明显提升

根据《条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审计机关提出申请公开时,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向申请人公开政府审计信息。以上海市审计局为例,对其2004年至2013年的依申请公开次数进行了统计(见表2),在2008年《条例》实施之后,依申请公开次数明显提升,在2011年达到了146次之多,并且政府部门的回复率达到了100%,可见,审计机关越来越重视依申请公开工作,使依申请公开成为主动公开的重要补充。

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看,在《条例》实施以来,各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各审计厅(局)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方式建设不足

1.门户网站建设发展不均衡

虽然大多数审计厅(局)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但是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网上建设程度悬殊很大,部分网站建设尚不到位。有些审计机关网站没有建立独立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专栏,有些网站虽然有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栏目,但栏目中的内容已经数月甚至数年没有更新。例如天津市审计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链接打开后是天津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界面,而其网站上没有任何关于其信息公开工作的内容。审计机关和当地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毕竟有所不同,如果没有专门的信息公开的内容,公民要获取政府审计信息的难度就会更高,成本也会增加。

2.公开方式过于单一

很多审计厅(局)将门户网站作为其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主要途径,而忽视了其他的一些公开方式。作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重要方式之一的公共查阅点,其成本比较低,社会公众可以较便捷地获取政府审计信息,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公共查阅点的建设却不容乐观,很多审计厅(局)根本没有设置公共查阅点,即使个别审计厅(局)设置了,也因为数量较少利用率非常低。例如2013年度上海市审计局设置了一个公共查阅点,其使用人次为全年8人次。

(二)专业人员缺乏

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负责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为兼职人员,有专职人员负责的审计厅(局)非常少,即使个别有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设置专职人员的审计机关,其专职人员所占比例也相当少。例如河南省审计厅负责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为27人,其中4人为专职人员,其余23人为兼职人员,专职人员所占比例不到15%。专职人员严重缺乏已经成为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普遍现象,大量采用兼职人员的弊端很多,由于兼职人员多数无法长期、连贯地负责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对于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不够系统和全面,其掌握相关信息公开的技能相对较弱,会导致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无法长期有效开展。

(三)依申请公开次数较少

由于我国《条例》实施时间较短,而且政府审计信息在之前长期处于不“透明”状态,公民审计信息公开的意识比较薄弱,很多社会公众很少关注审计机关网站的信息,觉得这些信息和自己毫不相干,主动参与积极性较低,而主动利用公开的审计信息或者根据要求申请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更是少之又少。笔者对2013年度部分省市审计机关依申请公开次数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3),从结果看,依申请公开次数除上海市审计局为41次外,其余省份的审计机关均不超过5次,而近一半省份的审计机关2013年全年没有一次依申请公开的情况。

造成公民审计信息公开意识不强的原因,除了公民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之外,与审计机关对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宣传较少有一定的关系,这样使得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反馈机制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审计机关无法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阻碍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发展。

(四)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尚不规范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是对年度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总结,通过对2008—2013年各省审计厅和直辖市审计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进行梳理,发现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尚不够规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公开的内容不统一

《条例》中对公开的信息有相关规定。各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基本上都能按照规定进行披露,但仍有一些审计厅(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不符合要求,有些审计厅(局)将审计工作和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混为一谈,在进行工作年报总结时没有区分。例如2012年山西省审计厅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却是《关于2012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里面并没有主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和受理依申请公开等情况,而仅仅是对山西省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进行了说明;另外辽宁省2013年度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也仅仅对本年度审计工作作出了总结,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却没有谈及。

2.信息披露口径不一致

在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中对主动公开信息情况进行披露时,各审计厅(局)的披露标准不统一,即主动公开信息的数量统计口径不一致。正如上文所说,上海市审计局的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开展得比较早,也比较完善。以2013年为例,上海市审计局主动公开的审计信息为47条,而河南省审计厅主动公开的审计信息为1 759条,作为同级别的审计机关,主动公开的信息数量差距非常大,可见中间的差距一部分是由数量统计的口径不一致造成的。河南省审计厅把其门户网站的所有信息包含一些服务信息也算作主动公开信息数量,导致其主动公开的信息数量骤增。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现阶段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主动公开的标准尚没有明确,缺乏有效可操作性的指南。

3.内容尚不够完善

根据《条例》规定,在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中,应当对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情况进行陈述。而一般审计机关的年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中只有一些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信息数量,对于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中没有给予回复的情况很少有具体说明,尤其是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的原因而拒绝公开,其解释就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条例》中对于商业机密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样容易使本该可以公开的信息被“秘密化”。

另外,在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中,绝大部分的审计厅(局)都是大篇幅描述已经取得的成绩,很少提及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即使个别提到了不足,也仅仅是非常笼统地提及,而改进措施更是鲜有提出。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会导致相关信息使用者无法全面了解审计机关年度的审计信息公开工作。

三、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议

(一)综合使用各种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方式

现阶段,各审计厅(局)应当加强利用门户网站建设的同时发展其他信息公开方式。首先,重视网站建设,在门户网站设置政府审计信息公开专栏,将日常的审计工作和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区分开来,并加强检索功能,使公众可以方便及时地获取公开的政府审计信息;其次,应当加强公共查阅点的建设,使社会公众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取政府审计信息,除了在自身办公场所设置公共查阅点外,还可以在人员密集场所或者社区和乡镇等设置简便的公共查阅点;最后,建设多元化的信息公开方式,例如建立官方的微博和微信,及时对政府审计信息进行公开,并同时搜集使用者的反馈,还应当利用当地的媒体,比如通过电视台、电台和报纸等对外及时发布政府审计信息。

(二)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条例》中并没有对从事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人员素质作强制性的要求,但是由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专业性相对较强,对从事者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应掌握一定的政府审计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对于法律层面可以考虑实行相应的执业资格认证,设置相应的准入制度,提高从业者的素质。现阶段各审计机关可以从现有的人员中选择一些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成为胜任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人员。

(三)健全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价制度

各审计机关的主管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价制度,包括设立具体的考核指标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等。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是指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机构对公开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外部评价主要指社会公众以及政府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满意度,该指标应当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采取网络投票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

(四)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制度

应当对年报中的公开内容和信息披露的口径进行统一,国家审计署可以根据现阶段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公开的内容进行统一的规定,给出相应的模板,比如哪些内容必须披露,哪些内容可以选择性披露,哪些内容不允许在工作年报中披露等;另外,对于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中没有给予回复的情况应当附详细的文字说明,对于涉及“国家和商业机密”的信息而没有公开的,建议其主管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审核以防止“懒政”的情况出现。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的形式应当创新,提高其可读性。大多数审计机关是采用纯文字叙述的形式,如果能够将图表、声音和图像等融入到工作年报中,并且加入适当的案例,将大大提高其可读性,使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年报更加直观。

【参考文献】

[1] 田林.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工作报告评析[J].会计之友,2012(5):70-71.

[2] 何彦鸢.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实施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1.

[3] 赵璐.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内容和基本方法[J].财会通讯,2010(1):94-95.

作者:赵璐

公开工作年报审计论文 篇3:

年报塞车之患

从表面来看,年报审计的环节是年报发布遇阻的主要原因,但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源于计划经济思维的财报统一制。

对于国内资本市场长期盛行的“内幕交易”顽疾,监管者一直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最新的动作是,去年底证监会就做好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工作发布的一份相关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年报披露前30日内和业绩预报或快报披露前10日内不得进行股票期权的授权和行权;年报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途径泄漏等意见,试图更好防止内幕交易。

不过,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在诸多造成内幕交易的因素中,信息披露不及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作为信息披露主渠道的年报披露时限较长,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扭曲力度。在中国,《证券法》规定,年报的披露法定期限是120天,这比很多国家的规定都要长,在国际上一般以60天和90天居多(见表1 )。

从一般的常识来看,时间越长,掌握内幕消息的人操作的空间就越大,对于信息保密的监管难度就越大。

臭名昭著的“安然事件”发生以来,美国证券监管部门就对其现有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则体系进行了全面反思,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2002年2月13日提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修改建议》,其中重要一条修改建议就是缩短定期报告披露时间。

因为在“安然事件”中,安然公司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在股票下跌前抛出其手中持有的安然股票,市场并没有及时获知。按照美国现有规定,董事、高管人员及持股10%以上的股东持有本公司股票发生变动,须在变动日后第2月前10天内报告,致使买卖股票延迟披露时间长达40天,对于安然公司来讲,披露就显得非常滞后。所以该《建议》采取了具体措施,缩短了披露时间。

该《建议》提出,美国上市公司年报的披露时间将从90天缩短为60天,将季报披露时间从45天缩短为30天。我国现行年报披露时限120天的规定足足比该《建议》多出一倍。

对此,一些投资者提出,年报的披露时间有没有可能提前?

年报塞车阻碍资本市场发展

由于年报的披露涉及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交易所等诸多环节,能否缩短这个期限,我们需要找到其中的主要症结。

《首席财务官》杂志采访了上市公司CFO、会计师事务所、券商、业内专家、投资者等相关人士,基本上得出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从技术的层面和理论上来说,年报的发布时限是可以提速的。

从年报的编制者——上市公司来说,从技术的层面看,年报提速是可能的,因为一般来说,公司规模越大,年报合并整理所需的时间相对越长,而就平均水平而言,与国际公司相比中国的上市公司相对来说规模更小,从理论上来说,编制的难度更小,时间更短。由此推断,从上市公司的环节来说,年报能够提速。

另外,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近几年在财务的信息化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也为财报的提速提供了可能。

还有,以前年报发布的主要通道是平面媒体,传达速度和容量都有局限性,现在网络也为信息的快速到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路。

综合以上技术手段的变化来看,年报提速无疑是可行的,但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年报发布提速并不像有些人所期待的那样乐观。

相关法律规定,我国上市公司财政年度是统一的,为日历年,而美国上市公司的财政年度是变化的,这使得我国缩短上市公司披露年报期限有两大困难:一是年报披露期间有一个春节长假;二是受审计力量的限制。由于年报须审计,因此会计师在1~4月审计任务量很大,而其余时间任务量不饱满。

普华永道北京主管合伙人封和平告诉记者,这么多的年报都集中在1~4月,加之受限于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即便是现在120天的期限完成全部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的环节压力已经很大。他同时指出,财年统一制又进一步加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运作成本,也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更糟糕的是,这个成本会最终转嫁给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身上,造成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提高。但是如果上市公司的财年能够分散在全年,不仅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同时还可以优化审计环节的成本。

所以,从表面来看,年报审计的环节是年报发布遇阻的主要原因,但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源于计划经济思维的财报统一制。

我国实行统一的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的会计年度的规定,主要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时代,统一企业会计年度便于国家统计数据以及制订下一年的各项计划。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显然,这一制度现在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并且已经成为阻碍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

而随着IPO的进一步增多,现实的情况可能会让人更加沮丧。

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市共上市了125只新股,比去年增加了92%。合计募集资金达4471亿元,与2006年同期相比显著增长了256%。这两个数字均为历史新高。此外,上海证交所的全年集资额为全球交易所之冠。以全国计(包括上海、深圳及香港),中国的IPO集资总额亦超越美国(纽约、纳斯达克及美国证券交易所)的新股集资总额。

对于2008年新股发行规模预测,普华永道认为,尽管2007年的集资额以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为主导,但市场正期待着香港的红筹股能带动下一浪A股IPO热潮。如果香港的红筹股可于2008年获准登陆A股市场,那么上海和深圳资本市场的IPO募资将达到4800亿元人民币。预计新股会达到135只(见表2)。

在我们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而欣喜的同时,快速发展的资本市场与相关法规滞后的矛盾将更加凸显。

可以想像,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统一财年制这个问题,快速发展的资本市场将会使年报塞车的现象变得更加不堪重负,那么投资者所期待的年报发布提速的期望也将遥遥无期。

封和平甚至表示:“如果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财报年度一刀切的做法,随着IPO的增多,为了确保信息披露的健康有序,似乎把年报的发布期限从现在的四个月调整到六个月更合理。”

因为,在信息披露的各项原则中,除了准确性、及时性以外,还要考虑到均衡原则,市场对于信息的消化是需要时间的。封和平告诉记者,随着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即便审计能够提速,但是如果都集中在1到4月发布,也会因为信息发展过于集中而影响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更加让人担忧的是,中国要实现资本市场大发展的远大目标也将因之受阻。

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我们的资本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需求,而另一方面很多基础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求。

以境外公司想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为例,就面临很多法律上的障碍,其中财年统一制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已经有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对此表示出担忧,在记者的采访中,联想集团大中华区CFO周庆彤告诉记者,联想的财年是上年4月1日到下年3月31日,如果回A股,中国财年统一制和4月底发布年报的规定将会带来很大的困扰。

封和平也表示,目前还没有看到哪个国家的证券交易所要求上市的境外公司改变公司财年的例子。

显然,要推动境外公司在A股上市,现在是监管者该考虑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今年2月28日,刚刚上任的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首次公开亮相时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境外公司在A股上市的事情。他指出,境外公司在沪深交易所挂牌上市,现在还不能顺利实现,按照我国现行的《证券法》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在法律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姚刚说:“我们正在积极地研究怎么通过制订相关的规则,能够推动这个工作向前实质性迈出一步。我相信,这些法律法规的问题解决以后,境外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就会实现。”

不久前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指出,2020年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着重采取八个方面的举措。其中第一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建设公正、透明、高效的市场。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培育市场化发行和创新机制;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率;加强监管协调,防范金融风险。

由此可见,随着境外公司在A股上市的推进,统一财年制可能会打破,届时,年报发布提速的前景将更加乐观。

当然,年报披露提速难的问题也许仅仅是冰山一角,我国要发展多层次国际化的资本市场,还有更多的问题向监管者提出挑战。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张跃文就指出,年报如果能提速固然好,不过当下有比年报提速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目前监管者对于“内幕交易”的惩罚力度不够,再加之年报披露不及时,综合原因导致了内幕交易的频繁发生。所以,一个健康良性繁荣的资本市场急需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

急需建立资本市场的和谐关系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对于年报能否提速的问题,出现了两种比较分化的倾向。

一种倾向是不关心:抱有这种态度的主要集中在机构投资者和监管者当中,一些券商甚至明确表示:“他们不关心年报,所以更不关心年报发布的早晚。”理由是,机构投资者都有强大的研究团队,保持对一些行业和公司长期的跟踪研究,更多侧重的是价值投资,所以,年报仅仅是一个参考,并不直接构成对于投资的决策。甚至有券商表示,机构不会等到年报出来才做研究和决策,而是早在年报之前,机构投资者早就对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研究调查得很清楚了。而监管者的态度则有些让人失望,财政部的一位官员似乎不理解地表示:“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

而与相对占据着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漠不关心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更多处于信息劣势的普通投资者都表示希望能够早一点看到年报,并且认为年报披露及时能够更好地防范内幕交易的发生。

其实,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差异,恰好反映出我们现有的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对于信息占有的不对称。当然,对此也有人表示,机构投资者强大的研究实力本来就注定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的确,因为对于信息的理解和判断力不同,本身就决定了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但是,年报披露的不及时会进一步加大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公平。因为,投资者手中的钱是具有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如果时间拉长,对于信息领先者来说占有先机的时间更长,反之,对信息滞后者的损失就更大。

而健康的市场应该尽可能地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和不公平,从而建立监管者、上市公司、投资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应该说,在这个由监管者、上市公司、投资者组成的生态链中,投资者处于相对的弱势。所以,对于监管者和作为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来说,都应该充分尽到各自的职责。

正如中国证监会上市部主任杨华在2007年上市公司高峰论坛上表示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市场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既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给监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新环境下营造监管者和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他指出,作为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首先要在“真实”二字上下功夫,应该有强烈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给投资者一个真实和发展的上市公司。而监管者要坚持市场化的原则,做好三公、三严、三不,致力于推动市场机制建设、市场功能健全和市场生态的完善,为上市公司营造一个和谐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作者:薛 童

上一篇:审计质量控制探讨论文下一篇:清洁生产审计研究论文